普通外科护士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普通外科护士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通外科护士论文

普通外科护士论文范文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19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8例,年龄27~66岁,平均年龄47岁。均行食道吞钡或胃镜检查,其中食管胃底静脉中、重度曲张15例,轻度曲张3例,无明显曲张1例。有呕血或黑便病史10例,腹胀3例,有手术史3例。外周白细胞计数减少,(2.5~3.6)×109 /L,血小板计数(25.5~93.5)×109 /L,凝血酶原时间正常6例。

1.2方法

1.2.1分流手术:即用手术吻合血管的方法,将门静脉系和腔静脉系连通起来,使压力较高的门静脉系血液直接分流到腔静脉中去。可分为非选择性分流、选择性分流(包括限制性分流)两类。非选择性门体分流术包括脾肾静脉分流术,门腔静脉分流术,脾腔静脉分流术,肠系膜上、下腔静脉分流术等。此术式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效果好,但肝性脑病发生率高,易引起肝功能衰竭。选择性门体分流术旨在保存门静脉的入肝血流,同时降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压力。代表术式为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该术式的优点是肝性脑病发生率低。限制性门体分流的目的是充分降低门静脉压力,制止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同时保证部分入肝血流。主要术式为限制性门-腔静脉分流(侧侧吻合口控制在10mm)和门-腔静脉。"桥式"(H形)分流(桥式人造血管口径8~10mm)。

1.2 断流手术:即脾切除,同时结扎、切断冠状静脉,以阻断门奇静脉间的反常血流,临床上常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2结果

分流手术降低门静脉压力,阻断门奇静脉间的反常分流达到止血的目的。其中行脾切除6例,分流手术13例,术后出血停止或无再出血。11例曲张静脉消失,8例显著改善。

3讨论

门静脉高压症多见于中年男性,病情发展缓慢,常有肝炎和肝硬变病史,症状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2]。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左上腹可触及肿大的脾脏,程度不一,大者可达脐下。早期肿大的脾脏质软、活动,晚期活动度减少。脾肿大多伴有程度不同的脾功能亢进,表现为白细胞计数降至3×109/L以下,血小板计数减少至(70~80)×109/L以下,并逐渐出现贫血。呕血、便血是门静脉高压症最致命的症状,大约有59%的病人会发生大出血。咳嗽、恶心、呕吐、用力、撑物或排便或食硬质食物常是出血的诱因。曲张的食管、胃底静脉一旦破裂,立刻发生急性大出血,血色鲜红,也可有柏油样大便,出血不易自止。病人可因出血量过多而发生失血性休克和肝昏迷。在诱发第一次大出血的危险因素中,嗜酒和肝功能失代偿最为重要。近年来有人提出判断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可能发生出血的指标中,内镜检查发现曲张静脉直径增大和静脉壁呈现红色征者最为危险,此外肝功能分级、腹水量多少、胆红素高低、白蛋白量、凝血酶原时间等也都与出血可能性有关[3]。根据统计,首次大出血的死亡率可达25%,在第一次大出血后的1~2年内,约半数病人可以再次大出血。

从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主要是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问题,包括第一次出血的预防、急性出血的处理和再次出血的预防。黄庭教授总结了国内外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特点:在西方国家常规手术逐年减少,常规手术中以远端脾肾分流术为主,很少施行急诊手术,基本上不做预防性手术,TIPS和EST、EVL治疗增多,肝移植逐渐成为主要的手术选择。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部分分流术为主,80年代以后则以断流术为主要术式,90年代以后断流、分流联合手术增多。同样基本不做急诊手术,但预防性手术在我国仍有一定比例。根据我国的临床经验,病人第一次出血死亡率高,通过临床各项辅助检查对病人发生出血的可能性预测估计,lunwen. 1KEJI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对肝功能良好、出血可能性大的病人仍主张施行预防性手术。肝移植的目的是治疗终末期不可逆转的肝病,而并非门静脉高压症。国外肝硬化多为酒精性肝硬化,病人难以彻底戒酒,病变不断进展,所以肝移植效果良好[4]。而我国肝硬化中75%为肝炎后肝硬化,15%为血吸虫性肝硬化,合理治疗,肝功能可保持较稳定状态,加上经济条件和肝移植供体来源等具体情况,肝移植暂时还不是我国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的主要选择。除了肝移植术能够彻底的根治本病外,其余的各种治疗方法目的都是姑息性的治疗措施,目的是尽量减少肝功能的损害,预防和治疗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延长病人的生存期和改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普通外科护士论文范文2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

自从1882年Langenbuch成功实施首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以来,疗效与安全性不断提高,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经典手术,但在80年代后期,Mouret(法国,1987)等人先后在临床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开辟了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一种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的全新手术方法。[1]现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成功施行胆囊切除术的229例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后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29例病人均为择期成功施行胆囊切除的患者,不合并其他手术,由患者自主选择LC或OC术式,LC组患者自始自终用腹腔镜做完手术,不含中转开腹者(中转开腹者占LC总数的3.8%),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具有较好的可比性。LC组:共77例,男性19例,女性58例,男女之比:1:3.1,年龄13-66岁,平均46.33岁;急性炎症7例(9.1%),萎缩性胆囊炎2例(2.6%),慢性炎症68例(88.3%);胆囊结石72例(93.5%),胆囊息肉4例(5.2%),胆囊结石并息肉1例(1.3%)。OC组:共152例,男性31例,女性121例,男女之比:1:3.9,年龄18-75岁,平均46.38岁,急性炎症15例(9.9%),萎缩性胆囊炎8例(5.2%),慢性炎症129例(84.9%);胆囊结石143例(94.1%),胆囊息肉9例(5.9%)。

1.2研究方法:

1.2.1观察指标:手术时间(分钟):不含术前、术后的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毫升):由手术室护士根据纱布和吸引瓶中的血量估计,术者核实后写入手术记录;术后疼痛程度:所有患者均未用镇痛泵,根据患者术后疼痛感觉先后选择不用镇痛药(轻度疼痛)、一般镇痛药(盐酸奈福泮)肌注(中度疼痛)和强镇痛药(盐酸哌替啶)肌注(重度疼痛)三种处置方式,并观察镇痛效果,写入病程记录;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天):为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或排大便所需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为患者术后实际住院天数(部分患者要求提前出院),不含术前住院天数;切口愈合情况:分别为甲级和乙级。

1.2.2手术方法:LC:全麻下采用德国“狼牌”电子腹腔镜(型号:R.WOLF),常规建立气腹,取三孔法或四孔法,解剖胆囊三角,双钛夹夹闭胆囊管,单或双钛夹夹闭胆囊动脉,顺行或顺逆结合切除胆囊,电凝处理胆囊床,对于炎症、粘连严重者或萎缩性胆囊炎,行胆囊部分切除。OC: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取右上腹肋缘下斜切口或直切口,进腹后解剖胆囊三角,分别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常规顺行或顺逆结合切除胆囊,缝合胆囊床,对于炎症、粘连严重者或萎缩性胆囊炎,行胆囊部分切除。

2结果

2.1LC组:手术时间:40-180分钟,平均70分钟;术中出血量:10-150毫升,平均30毫升;术后疼痛程度:轻度疼痛18例(23.4%),中度疼痛48例(62.3%),重度疼痛11例(14.3%);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1天左右均能恢复,可进半流质饮食;术后住院天数:3-5天,平均4天;切口愈合情况:甲级愈合77例(100%)。

2.2OC组:手术时间:50-150分钟,平均80分钟;术中出血量:70-300毫升,平均100毫升;术后疼痛程度:轻度疼痛4例(2.6%),中度疼痛38例(25%),重度疼痛110例(72.4%);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4天,平均2.9天;术后住院天数:3-13天,平均7.1天;切口愈合情况:甲级愈合131例(86.2%),乙级愈合21例(13.8%)。

3讨论

本文统计数据表明,除手术时间相差不大外,LC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切口愈合情况等方面均明显优于OC组。LC顺应现代外科发展的总趋势。但LC术者必须远离手术部位,用长杆状器械进行操做,缺乏开腹手术的那种手感,经验不足的术者造成的手术并发症较多,因此,LC的适应症虽受病人胆囊本身病理改变的影响,但很大程度上是手术者技术水平所限。黄晓强等统计了国内1991年7月至1995年6月共发表的有关LC论文,综合例数39238例,胆管损伤率为0.32%,[2]1996年,刘国礼调查了国内91所医院共47038例LC,胆管损伤率0.24%,后于1998年再次调查了国内187所医院共105188例LC,胆管损伤率下降至0.19%。昆明总医院于1991年9月至1999年7月共施行LC6500余例,胆管损伤率为0.12%。[3]朱华锋等报道1998年至2008年2080例LC发生胆管损伤2例,发生率0.1%。[4]我国自1991年2月(荀祖武,云南)成功实施了大陆地区首例LC,至今已有二十年,事实上,在我国开展LC手术的初期,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胆管损伤率曾一度高于开腹手术数倍、甚至十余倍,但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完善及规范化培训的加强,腹腔镜专科医生的胆管损伤率已降至开腹手术的水平(0.5%以下),有些可达到0.1%以下。[5]现在,LC已成为一种成熟的外科技术。Orlando收集美国34所医院4640例资料,认为若术者经过75例操作后,其并发症发生率可以从5.3%下降至0.98%。为预防操作不当所致并发症,应以严格训练积累经验来避免。[6]对胆囊三角区精细的解剖及熟练的手术技巧是顺利完成手术和预防胆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先决条件。[7]尽管在19世纪90年代LC已被广泛应用,但以LC作为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主要手术方法仍有某些疑问,其主要争论是LC与OC并发症的比较。随着实践时间的增长,LC已被证明是治疗胆囊良性病变最合适的手术方法。我们认为,对LC术者进行系统、规范的学习和培养,循序渐进,术中加强责任心,LC的“大部分并发症”将被消灭。LC可作为胆囊切除的首选术式。

参考文献

[1]黄志强.黎鳌.张肇祥主编.外科手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版. 1023-1024

[2]黄晓强.冯玉泉.黄志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并发症.中华外科杂志,1997,11:654-656

[3]陈训如.田伏洲.黄大熔主编.微创胆道外科手术学.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4月 197

[4]朱华锋.夏存林.朱月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肝外胆管损伤的预防. 肝胆外科杂志 .2009年第3期 第17卷 211-213

[5]黄志强.林言箴.祝学光等主编.腹部外科学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747

普通外科护士论文范文3

医院成立于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其发展烙印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时代作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经几代人的浇灌,如今的北医三院在医教研各方面均已枝繁叶茂、硕果累累:20多个学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拥有国内最强的脊柱外科和中国大陆成立最早、亚洲规模最大的生殖医学中心之一,中国大陆的首例试管婴儿诞生在这里;2014年,医院完成了世界首例3D打印人工枢椎植入手术……

强劲的科研实力、出色的医疗技术托起北医三院作为全国医疗的高地。繁重的诊疗、科研任务下,这家医院设立远大的发展目标“力争上游”,并“鼓足干劲”――合理组织生产力、有效使用人力资源,确保质量、提高效率、控制成本、增加产出,实现“多快好省”。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以建设世界一流附属医院、疑难疾病诊疗中心、医学新技术研发中心和一流医学人才培训中心为目标,以‘医者仁心’为源动力,创新学科建设、精益医院管理,积极响应新医改政策,顺势发展与突破。”这是乔杰总结的医院发展之道。

外部拓展:顺医改大势

乔杰在阐述医院文化时特别强调,“身处北京,环抱于大学,我们更容易理解并善于落实各项政策。”结合最新的医改政策,她深度阐述了当前北医三院在优势医疗资源扩散、医院外部拓展方面的动向。

“运营数据显示,我院门诊量与出院量、手术量的对比强烈,对于一家定位为疑难重症诊疗中心的医院来说,是严重失调的。”乔杰坦承地介绍,尽管医院以有限资源、精细化的管理确保了总体医疗质量,“各项工作井井有条,让国外的专家都直呼神奇,但我们仍然希望通过医改的工作使得无序就医、重复门诊、医疗资源浪费的情况有所改变,切实改善患者体验”。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2015〕38号),其中关于“构建各类机构协同发展的服务体系”的改革内容更加坚定了医院的相关发展方向。“医院通过预约挂号,调整门诊就诊结构,指导患者常见病、小病去社区而大病到医院,同时连锁了数十家社区医院,以畅通双向转诊,在一定区域内改善就医秩序。”

2013年底,北医三院正式托管临近的海淀医院,主导在区域内构建起三级医疗体系,引导规范起合理的就医秩序,促进资源在各级医疗机构间合理流动。

“十三五”期间,优化城市公立医院规划布局,如何使得公立医院在人才、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优质资源进一步扩散,缓解我国医疗资源总体短缺、分布不均的困境,成为重要命题。

基于帮扶传统和新的京津冀一体化政策指引,北医三院自2014年起陆续与承德市妇幼保健院、北京延庆县人民医院构建起紧密合作关系。与北医三院构建定点帮扶关系长达10余年的延庆县人民医院当前已挂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院区”,纳入北医三院的统一管理,实行总院长负责制下一体化管理。双方以服务2022年冬奥会、2019年世园会为目标,共同组建理事会管理模式,达成紧密合作。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区域医疗均质化,2014年4月,北医三院与承德市妇幼保健院签订合作协议,构筑起人才培养、专科指导、管理培训等一整套合作机制。

针对与社会资本合作,2014年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出台了“特许经营”等鼓励性措施,当前,已有试水先例。“在确保医院有合理补偿,国有资产能保值和增值的前提下”,乔杰透露,“医院即将与某投资公司启动合作在京郊顺义建设北医三院分院,打造以‘康复、医养及精准医疗’为业务特色的医疗机构。”

内部提升:精益管理工具应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如乔杰所言,诞生于解放后的北医三院更“崇尚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手段解决医院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问题”。

“空间受限、诊疗任务繁重,医院长期有对医疗服务效率的不懈追求。”党委书记金昌晓介绍,北医三院自1996年就在内科系统启动了压缩平均住院日的试点工作。不考虑数目庞大的日间手术量,截至今年8月,6.18天的平均住院日,北医三院在同级医院中做到了极致。20年,这是一个持续提升,同时与医院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过程。

“平均住院日这项指标工具的应用中,医院经历了参考标杆选择、调整的过程,经历了医院内、外科系统比对并对下降困难科室如何有效鼓励的过程,也考虑了进步快的科室如何更上层楼,以及如何确保医院作为疑难重症医疗中心定位与之不相冲突等现实问题。”金昌晓告知,最终医院选择了多指标参照系统,囊括一项澳大利亚提出的国际公认指标,以及北京市病组、科室最好的指标。同时,医院于2009年将疾病疑难系数(CMI)全面引入科室考核,确保评估的科学性。

正是出于对成本控制、医疗服务效率这些具有预见性管理目标的追求,使得北医三院在之后的临床路径、疾病诊断相关组(DRG)等一脉相承的管理工具应用方面更为得心应手,并享誉业界:2015年,北京市卫生计生委通报全市二级以上医院DRG评价结果,北医三院位居综合排名榜首。

“将临床路径应用与DRG试点结合起来,是医院这些工作成功的关键。”金昌晓表示,“通过DRG试点,我们发现许多疾病尽管诊断不一样,但是可适用于同一个路径管理。举例来说,跟胆囊有关系的一些诊断,都可以通过一个路径实行管理,如此既可以减少管理成本投入,还有利于费用分析。例如对胆囊切除术的分析发现,手术日前后一两天的医疗费用是最高的,如何控制好术前住院时间、术后感染成为重点工作。这对于医院整体效益改善十分重要。”

经过2010-2012年的第一阶段临床路径试点,2012-2014年,北医三院推进了相关二期优化项目――“临床路径界面优化”,将路径界面与医嘱、电子病历关联,集诊疗、管理、信息统计于一体,并关联标准化手术名称(ICD-10-PCS),实现了由单纯提示到实质性引导工作的质飞越。

截至2015年8月底,医院实施临床路径467个(原卫生部下发病种207个,自创路径260个),临床路径病例154 192例,入径率85.97%,入组完成率87.11%;院本部完成DRG付费结算病例35 962例,其中25 130例纳入临床路径,入径率69.88%。

实际管理应用中,除信息系统的强力支持外,2012年,北医三院财务处结合DRG试点结算工作,提出全面成本控制建议。这项工作基于对临床医疗操作行为、临床路径进行调查与整理,制定出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病种计算方法,并分别对外科病组、内科病组进行计算与分析,找出诊疗环节的成本控制关键点。相关研究成果《公立医院DRGs-PPS支付标准研究》等已在核心期刊发表。

安全保质 高效医疗

截至2015年8月,北医三院以1700张床位、2900名医护人员,提供着一年400万人次的门诊服务和9万次的住院服务。如何确保在高效运转环境下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在主管医疗的副院长王健全看来,工作量与效率管理、诊疗规范管理、医疗环节监控、绩效考评、学科建设管理、管理工具应用共同构成了医疗质控架构,这六大环节均有相关的考核系统。以“工作量与效率管理”为例,出院及手术人次、术前及术后平均住院日、CMI值、病床使用率、医技量化考核指标等构成完整的考核系统。

他还从安全质量、运营效率两方面解读“手术室管理”环节。“在医院手术室安全运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严格的核查制度确保了手术室运营安全;贯彻临床路径,80%的疾病入组率确保了手术的医疗质量。”在安全、质量有保障的基础上,如何提升效率?王健全进一步解释,为更理想地协调手术室、麻醉科之间的互动,医院在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基础上增加护士与麻醉医生的人力配置,同时设立了有专职管理人员的手术部,“这样就避免了手术室护理和麻醉医生互相独立情况下,某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困难,使得各系统互相之间配合更好、效率更佳,也在手术室分散、数量相对紧张的基础上提升了使用效率”。

临床多学科整合也是北医三院的医疗特色与亮点。“各家医院都在发展自己的强势专科,但专科挖得越深,往往意味着盲点越多。”医院最高管理层历来重视多学科整合(MDT)的发展与应用,围绕优势学科产科,北医三院通过MDT不仅使重点学科更为精尖,还带动了一般学科的发展。“共同进步,才会没有短板,才会有医疗安全。”王健全表示,通过长期磨合,医院已形成一整套涉及产科、重症监护室、泌尿外科、内科团队的危重孕产妇抢救工作机制。

一些疑难的肿瘤疾病也是MDT的重点突破。“继肿瘤化疗科、肿瘤放疗科牵头开展多学科合作后,2009年,结肠癌、胃癌开始诊治合作。2012年,直肠癌、肺癌启动诊治合作,之后覆盖到呼吸内科、胸外科、普通外科等临床科室以及放射科、病理科、核医学科、药剂科等辅助科室,形成了较完善的多学科合作诊治流程规范。”

医疗风险管控方面,北医三院创立了高风险手术“提前介入模式”,要求对高风险手术患者,医务处提前介入,采取“科室-患者-医院”三方谈话形式,对治疗目的、风险替代方案、费用等予以充分告知。“这样既有效地保护了医患双方,也大大增强了医患双方尤其是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王健全介绍,“2014年,142例经过‘术前谈话’的高风险、疑难手术未出现医疗纠纷和投诉。”

为保护医生攻坚克难积极性,医院还对高风险手术、新技术等设立了风险基金,医生申请后由医疗管理委员会对风险进行判定,报医院办公会批准。

科研建设 系统推进

2014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颁布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综合排行”榜单上,北医三院成绩抢眼:在846家参评医院中,北医三院综合排名第14位;榜单考评的20个学科中,北医三院全部“榜上有名”,居北京地区科研综合实力前三强。

成绩的背后是长期不懈的努力。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刘晓光强调,医院一直将科研当成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在抓,“只有让每位科研人员、临床人员都树立医研结合的意识,以至于形成一种职业素质,医院的学科建设才能长足发展”。

设置覆盖医院、科室、个人三个层级的专项科研绩效考核,科研绩效奖金占个人奖金构成的15%,这套体系无疑在全院营造起重视科研的氛围。“兼顾历史数据定基本指标,超出基本指标有奖励。”在具备传统科研氛围的北医三院,“这方面的绩效考评以奖励为主,但激励的力度是很大的”。

为更加营造科研氛围,医院近年特设了每年1千万元的临床重点项目科研扶植基金,给未拿到国家级项目的学科以支持,作为院内项目培育与孵化之用;为加大中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医院设立了“种子基金”“中青年骨干基金”“优秀人员回国启动基金”等;2014年,医院启动了“青年科学家工作站”计划,聘请包括院士在内的知名专家对遴选的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进行全方位指导。

在北医三院这家医教研一体的综合医院,“提高医院解决临床科学难题的能力”仍然是医院科研、临床人员科研工作的重点目标。“SCI论文等传统指标自然是衡量标准之一,但医院也绝不偏重于此,而是强调科研为解决临床疑难问题、患者实际问题的功能。”刘晓光肯定地说。

也因此,借助骨科、运动医学、生殖医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带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康复医学等学科发展;以临床需求为突破点、以项目带动学科发展,成为北医三院院内科研发展的重点取向。

为引进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明确更为前瞻的科研方向,2009年,北医三院启动了交叉学科建设,并设立了交叉信息数据库。医院还与北大理工科院系、中科院12个所、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沟通网络,迄今已举办52场交叉沙龙活动,做到“互提需求,互明方向”。

交叉学科建设成效喜人,截至2015年,医院已有30多个学科,200多名临床、科研人员通过交流、合作,取得了80多项科研成果,并累计争取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经费、院内支持经费达3000多万元。

后勤管理 契合临床

“一流医院必会有一流的后勤保障!”分管后勤、医疗保障工作的副院长李树强阐述,重视制度建设以及与临床沟通是北医三院后勤工作的总体思路。据介绍,除总务处、保卫处、基建处编制的工作规范和重点规章制度外,医院还编制了《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各部门应急标准操作程序》等规范。而且,2012年6月,保卫处、基建处和总务处联合创立了《后勤简报》,每个月一期,通报后勤部门的主要工作、宣传后勤文化,帮助临床科室了解后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