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镇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镇文化论文范文1
研究乡镇群众文化活动拓展作为我国文明社会改造中的主要任务形式,实际发展速度始终与设计主体意愿相违背,主要在于此类区域资金投入与设施构建实力不足,响应群众力量相对薄弱,长此以往内部思想道德品质必将与社会总体精神规范指标相脱离,使得单位村民法律意识下降,精神思想上处于过度空虚境地,此时欲借助群众文化内涵开创乡镇综合发展局势便将是痴人说梦。
(一)地方性基础文化设施长期缺乏
文化站掌管一切乡镇群众文化交接事务,但是由于地域性经济实力不足,相关设备以及管理经验难以及时更新,不能全面渗透核心引导理念,这便引起当地信息闭塞隐患,群众之间难以建立标准文化渲染格局危机。此类现象长久延续下去,就会滋生一定规模的腐败风气,导致后期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泛滥成灾,最终将制约文化事业的多元发展实效。
(二)文化投入力度不足
文化建设事业需要结合健全经济结构进行同步衔接,这是目前创新生产技术对于乡镇群众文化格局改造的科学设定指标,因为生产技术才是决定当地异质化行业全面复苏的最大支持动力。可实际状况中,乡镇文化管理系统始终不够先进,有关企业在高端设备引进上缺乏资金支持,即便是一些群众已经掌握必要生产技术要诀,但是始终无法直接贯彻文化生产资料要求,这对于民众自我精神生活改造动力将是严重打击。
二、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布置策略分析
为了进一步摒弃乡镇文化站综合建设的瓶颈限制危机,其最好利用文化传播媒介进行人文交流实效价值宣传,有效完善文化修缮机构体系,积极推进小康社会的跟进力度。
(一)适当完善地方性文化设施结构
文化设施是无限拓展综合群众文化的必要载体工具,但是目前地方性设施是最能够引起乡镇群众关注的细节因素,现如今此类地域各类文化设施形态极为匮乏,涉及先进知识传递实效严重堵塞。为了充分调试这类隐患效应,有关管制人员必须结合各类宣传标识以及文化俱乐部等地点进行理念弘扬,尤其是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村,首要任务就是稳固文化集散性规模活动,各类组织成员集合在一起,完成前所未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宣传讲解任务。文化设施建设并非一味挪用先进资源,而是学会因地制宜,为各类政党理念以及先进科技应用知识宣传广泛奠定深刻适应基础。作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其必须兼备身心素质基础,秉承文化基础效应高度渲染理念,全面促成创新文化设施的建设成果,积极参与各类宣传性活动项目。
(二)全面开创先进文化团队气势
乡镇文化工作人员作为整个群众文化传播的首发队伍,将主导乡镇文化站验证工作核心,其构成理念在于吸纳多元文化体系要素,全程秉承健康的规范准则。按照极高文化素质角度思考,为了尽量提升这类人群的思想建设与素养完善效果,有关部门必须适当投入一定数目的资金,引进各类先进技术经验,为当地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做出适应调整贡献。这样他们才能有精力处理自身文化素养完善事务,为群众文化交流灌输更多适应性活力,促成标准秩序的有机树立。
(三)科学丰富乡镇群众文化活动
网络格式乡镇文化站是乡镇各区域各种文化的集结点,是乡镇文化的核心,以合适的集结方式把广大群众的各种文化活动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大众文化活动群体。完备地组建结合点是完善乡镇文化网的重要措施。为此,乡镇文化站要积极吸收各种专业文化艺术团体和业余文艺团队,增强乡镇文化的实力,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多元化建设;融合各种文化艺术团体的组成力量,促成以大托小、以强扶弱的发展策略,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多元化建设。
三、结语
乡镇文化论文范文2
(一)实验室不足
地处农村的乡镇初中,远远比不上城里的初中,无论从校容校貌,还是从学校的各项配套设施,两者相差甚远。很多乡镇学校只有一间实验室,所有的实验课都只能在那间实验室进行。因为场所不够,因而极少安排实验课,又因为不是专用的化学实验室,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基础设施配套不充分
这里所说的设施配套不充分,不是前面所说的化学仪器短缺或化学药品稀少,而是一些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就笔者所在学校来说,学校的用水是靠镇里的自来水厂来供水的,如遇到停电、水厂设备出现故障等,就会出现无法供水,甚至连续几天停水的问题。短时停水的情况,有时一天也出现好几次。如果遇上供水不畅的那天同时几个班级上实验课,那简直就是大灾难。一个班级实验完了,遇到停水时仪器不能及时清洗,势必造成对下一个实验的影响,直接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无法按计划完成教学工作。
(三)学生缺乏实验兴趣
对农村学生来说,做不做实验,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又因为学生平时动手操作少,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教师往往不是很愿意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方案和途径,而是把实验步骤定好,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做实验,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验证课本中的结论而已。这样的学生实验,少了探究的乐趣,也没有太大的价值,实验效果会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学生对实验也就提不起兴趣来。在笔者学校,发现有教师在讲解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时,许多学生在下面闹腾,如任意摆弄仪器、药品,同学之间聊天、打闹嬉戏,用手机听歌、玩游戏等。出现这些情况,均因为学生对化学实验不感兴趣所致。
(四)教师重视不够
现在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自认为绩效工资分配不公平和不合理、评选优秀不透明等,因而产生抵触情绪和怠工行为。现在很多乡镇初中的化学教师基本不安排学生实验,有条件的不安排,没条件的就更不用说了。更为严重的是,在初中化学教科书里有50多个演示实验,大部分乡镇初中的任课教师只做几个与中考有关的演示实验而已。
(五)领导监督不力
做任何事情,只要上下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化学教师不上学生实验课,若是校长过问,教导处督促,相信怠课情况会有改观的。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有的学校最近几年从来没有上过学生实验课,学校领导却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笔者认为,领导监督不力是实验课流失的重要原因。
二、改进乡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一)领导重视,配齐教师及设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只要上级领导重视,教学质量就必然得到提高。对实验员、化学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各校的情况配足配齐。对于化学仪器短缺、化学药品稀少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要求各级学校每个学期结束时,实行列册汇报,由主管部门统一统计,统一汇总,统一采购,统一配发。领导重视,供给保障,就能顺利开展实验课的教学工作。
(二)启发教学,培养兴趣
针对学生对实验课不感兴趣,不愿做化学实验的情况,首先,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其次,教师要严格要求,对不做实验的学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力求从评价上促使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再次,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验开始,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如制取汽水的实验等。
(三)教师主动,尽心尽职
都说教师“是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一支燃烧自己的蜡烛”。要让这些灵魂工程师充分燃烧自己,体现神圣职业的人生价值,领导就得多关心教师,设法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工作主动了,就会尽心尽职,努力搞好教学工作。
(四)创造条件,社会支持
乡镇文化论文范文3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程速度的不断加快,许多地区的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工作都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文化站的组织机构散失,不少的文化站都面临着解体;其次是乡镇财政经济状况比较薄弱,相应的文化活动的经费不充足;第三是有少数的文化站的活动场地被移动,有些甚至没有活动的场地,相应的活动的经费也比较缺乏,场地利用的效率也不是非常高,文化站组织的活动整体是比较少的;第四乡镇文化站的工资待遇是比较低的,这样就会造成相应的文化干部怠慢工作现象的发生,甚至还会出现身兼数职现象的发生,这样就会导致乡镇文化展工作完成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第五是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比较单调的,组织的相关活动也脱离了农村的实际生活,不利于农村文化生活的正常运行,许多贴近农村生活的活动也因为资金或者是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离职而逐渐的缺失。
二、乡镇文化站建设的有效措施
1.加强投入的力度
乡镇文化站陷入困境的主要的原因是资金和人员投入的力度不足,只有努力的加强领导,不断的提高认识,将乡镇文化站建设作为构建和谐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努力的解决相应的资金问题,这样就能够促进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建设乡镇文化站之后,应该注重其管理的力度,在出现资金问题的时候,相应的政府应该加强其扶持的力度,确保乡镇文化站能够正常的投入使用。
2.提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素质
乡镇文化站发挥作用的效果主要的取决于其工作人员的素质的高低,优化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是做好乡镇文化站工作的重要保障。首先应该为乡镇文化站配备具有高政治素质以及文化素质的专业的人员,为乡镇文化站的管理提供优秀的管理人才,保障乡镇文化站能够有效的发挥出其作用。其次应该对乡镇文化站的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让其了解到最新的知识,以此来适应当前工作是需求,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多方面的学习,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使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以及业务的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三应该努力的提升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作的环境以及工作的待遇,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其能够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才能,为乡镇文化站工作做贡献,保障乡镇文化站工作能够正常的运行。
3.加强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
文化设施是保障文化活动开展的基本的组成条件,其也是新农村文化工作的关键所在,所以应该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要大力的宣传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策,以农村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大力的宣传,结合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将新农村假设过程中发生的优秀的事迹搬上舞台,进行宣传,使农民群众在娱乐的中受到启发教育。还应该抓好家庭文化的建设,家庭文化是乡镇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家庭文化活动,可以保障乡镇文化活动开展的效果。此外政府应该加强资金的投入,建设一批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完善乡镇文化设施的建设,促进乡镇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乡镇文化论文范文4
1.1以人为本的原则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基于这一指导思想,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首要原则,致力于满足乡村广大农民群众物质、精神、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全方位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灵活多样的就业选择、洁亮绿美的居住环境、完善便利的公共服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进步的社会观念等,都应成为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追求的目标。
1.2因地制宜的原则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并不是一定要人为地将乡村和城镇割裂开来,将“黄土地”的传统乡村地区全盘变成“水泥地”的现代城镇,而是在充分保留乡村意象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依托旅游中心村培育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新城镇,将散落的农村居民点适时适度聚集发展为新社区[6],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化利用,以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务实思想。缺少了乡村意象,乡村地区也就丧失了原有的旅游吸
1.3生态优先的原则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衡量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就是要树立建设“生态城镇”的理念,在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进程中始终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改善,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以契合新型城镇化对“质”的要求。一方面,要明确空气环境质量、水资源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等的控制目标和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应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科学处理好乡村地区生态斑块、生态廊道和生态基质之间的关系。
1.4利益均衡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必然是一个多方参与建设的过程,地方政府、当地居民、旅游企业、旅游者等群体都扮演着重要的参与角色,同时也构成了多元化利益主体之间利益交织的局面,如果不能有效协调好其间复杂的利益关系,势必将阻碍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的健康、稳定发展[7]。只有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思路,构建起利益均沾、兼顾公平的“利益均衡”机制,才能保障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最终走向“和谐城镇”。
2湖北省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乡村地区的旅游城镇化建设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全国各地反复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在的黄山市、张家界市、武夷山市等都具有典型的旅游城镇化特征[8]。当然,除了这些相对成熟的景区依托型旅游大市镇之外,还有更多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9]。湖北省在2008年和2009年先后启动了“湖北旅游名镇”创建和“湖北旅游名村”寻访工作,对纳入创建扶持名单的镇、村分别给予600万元和100万元的扶持资金,从而拉开了全面推进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大幕。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6个镇和100个村入选创建扶持名单,这些村镇已经走在旅游城镇化的前列,通过分析其发展路径,总结其成功模式,可以为其他起步较晚的地区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所谓模式就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过程,每一种模式都具有典型的意义,能够为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提供参考性的建议和思路[10]。本文从旅游产业作用机理的视角,提出四种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
2.1产业带动模式———十堰“紫霄模式”以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紫霄村为代表。紫霄村位于武当山核心区域,方圆约90平方公里,与金顶、南岩、紫霄宫等著名景点比邻相依。在当地政府的规划安排下,紫霄村依托武当山道教圣地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在“旅游富民”和“旅游强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村民80%从事旅游服务,通过开办个体农家宾馆、农家乐餐馆和经营商业摊位实现了致富梦想,旅游生意做得最好的村民家庭年收入逾百万元;村集体也投资旅游业,旗下的旅游酒店和花轿公司每年可为村里增加10多万元收入,收入所得均用来为村民提供福利。据统计,2011年全村旅游收入达2100万元,人均纯收入7300元。同时,紫霄村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大幅度提升了村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水平。目前,全村户间道路已全部完成硬化,生活垃圾及时清运下山,清洁安全的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农村超市、卫生室、图书室、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达到100%[11]。紫霄村是一个典型的依靠旅游业作为产业引擎带动城镇化发展的村庄,旅游业替代了农业的位置,让村民从地头走向街头,农民的身份逐渐褪色,变身为店主、员工,收入也有了成倍增长,其成功在于充分发挥了背靠武当山景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利优势。产业带动型的旅游城镇化模式以旅游服务业为绝对主导,适宜于在地理区位上依附于著名旅游景区的村镇。
2.2产业转型模式———大冶“坳头模式”以大冶市灵乡镇坳头村为代表。坳头村是驰名荆楚的矿业大村,曾一度依托村内丰富的铁矿和石膏矿资源富显一方,但与富裕形成反差的是由于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大量排废造成的水土流失与环境破坏。在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枯竭危机”的现实挑战时,坳头村鲜明地提出“依托资源创业、超越资源发展”的转型理念,并将旅游业作为产业转型的主导选择,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在旅游发展资金方面,依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村集体参与、鼓励村民入股、吸引个体业主或外来企业投资等方式多管齐下,持续投入;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立足本地资源特色,通过矿冶景观建设和矿井探险体验产品设计,开发出满足游客求知100和探秘体验的旅游产品,使游客能够获得丰富的矿冶知识和独特的旅游互动体验;在旅游设施建设方面,先后大手笔引资建成4A级景区、四星级酒店投入运营,具备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接待能力[12]。2012年,坳头村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旅游名村”称号。旅游业大发展的同时也强力带动了坳头村硬件设施的改造、配套与升级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对优化村庄环境质量、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及加速其城镇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比产业带动模式与产业转型模式,两者同样都是以旅游业为主导促进乡村地区城镇化发展,但前者产业结构单一,主要是通过向村镇所依附的著名旅游景区提供旅游配套服务实现经济发展;而后者涉及到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村镇自身应该演变为旅游目的地,从而实现全旅游价值链收益。
2.3产业融合模式———钟祥“彭墩模式”以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为代表。彭墩村自2006年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与湖北青龙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行产业联姻,由彭墩村提供土地和人力,青龙湖公司提供资金和管理,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大力发展规模农业和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迁村腾地、村企共建”的特色发展之路,仅数年时间就由一片穷山荒水的“贫困村”跃升为享誉全国的“明星村”,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生态文化村、亚太地区乡村旅游观察点等称号。“迁村腾地”使彭墩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大幅增加,依据统一规划建设,全村9个组317户陆续迁入附带庭院和车库的两层小别墅集中安置区,腾置出来的宅基地经土地整理后新增3000亩耕地;“村企共建”使彭墩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生产,借助产业融合拉长增粗产业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已建成6000亩优质稻、2000亩有机蔬菜、2080亩生态水莲、2000亩健康水产养殖、10万只蛋鸡、12万只种鸭、2000万只鸭苗孵化的高效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国家4A级彭墩乡村世界旅游景区。2011年,彭墩村集体经济收入20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1.5万元,与2005年相比,6年翻了3番[13]。彭墩村高效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离不开关联企业的主体作用和产业融合的增值效益。产业融合型的旅游城镇化模式强调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旅游服务的联动并举,适宜于具有一定农业基础和资本介入的乡村地区。
2.4产业集聚模式———黄陂“木兰模式”以武汉市黄陂区北部旅游特色乡镇群为代表。近年来,黄陂区坚持旅游兴农富民战略,充分利用北部地区乡镇资源、品牌和区位优势,推行党政主导、企业主角、农民主体、行业主管、品牌主打的“五主模式”,着力打造“木兰山水之乡”、“木兰杜鹃之乡”、“木兰泥塑之乡”、“木兰茶香古镇”、“木兰民俗古镇”、“木兰明清古镇”等一批特色旅游乡镇,通过“名镇效应”推动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使北部地区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区向旅游强区、名区的蝶变[14]。目前,北部地区乡镇已建成华中地区最大的生态旅游景区———木兰景区群,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家,3A景区3家,现正在合力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已建成休闲特色集镇6个,休闲专业村58个,休闲山庄168家,星级农家乐579家,其中五星级休闲农庄9家,位列全省第一。2013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达1007.9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30.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45%和50.55%;有10万农民吃上了旅游饭,涉及旅游产业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5%。黄陂区北部旅游特色乡镇群如同一个有着强大磁力的“旅游场”,吸引了大量民营企业家们纷纷回归投资,景区数量不断增加,旅游人口不断聚集,形成了良好的规模效益。产业集聚型的旅游城镇化模式需要“资源、资本、市场”三大要素共同提供原生动力,适宜于大城市周边环城游憩带上的村镇打造“旅游卫星镇”。
3结束语
乡镇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乡镇;行政行为;分类;规范
乡镇政府是我国农村基层政府,其行政行为与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居民的联系密切,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近年来,随着“依法行政”理念的普及,乡镇政府的行政行为得到了很大的规范,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乡镇行政行为多是落实国家“三农”政策,完成上级有关行政部门交办的事项,在行使行政行为过程中,往往面临地区实际、群众态度、社会稳定等相关复杂因素,需要多个部门协作、动用多种行政手段才能完成,而相应的职责划分不明确又增加了行政行为失范的可能性。另外,有些乡镇“重视自身利益,轻视群众利益”、“重视行政手段,“轻视法律规定”,、乱作为,怠于职权不作为现象还很普遍,而且乡镇行政行为的制约监督机制并不健全,很多乡镇行政行为实质上处于监督空白状态,这样就影响了乡镇行政行为的合法开展。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从行政法角度对乡镇行政行为进行一次详细的梳理和分类,从而提出对应的规范措施。以促进其在合法轨道内运行。
一、乡镇行政行为的分类
行政行为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依职权行政行为和依申请行政行为等类别,但对于乡镇行政行为而言,存在着“三少三多”:照搬法律条文的少,需要自由裁量的多;独立完成的少,合作完成的多;自主开展的少,上级交办的多。所以原有的行政行为分类有不足以概括乡镇行政行为全貌之缺陷,不能全面反映乡镇行政行为的特征,也就不能够很好地指导、规范行政行为的行使。
多数行政法学者都认为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的行为,可见,行政职权是行政行为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从行政职权方面着手,就能很容易地辨别政府活动是不是行政行为,是在职权范围内运转还是超越职权,是独立行使职权还是和其他部门共同行使职权。所以本文以乡镇政府的职权与行政行为的关系为标准对其进行分类,依此标准乡镇政府的行政行为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一)乡镇独立完成的行政行为。是指乡镇政府依照法律法规、政策独立自主行使职权、在乡镇一级就能完成的行政行为。这类行政行为中除了乡镇一级的行政职权之外,再无其他公权力参与,乡镇是唯一的行政主体。根据“权责相符“的原则,这类行政行为的结果,除了法律特别规定之外,由乡镇政府独立承担。例如,在对损坏村庄和集镇的房屋、公共设施的管理中,根据《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规定,乡级人民政府享有处罚权。
(二)乡镇与其他部门共同完成的行政行为。这类行政行为是指在由几个行政主体共同行使相应职权才能完成的行政行为中,乡镇政府在其中某个阶段或者环节行使职权的行政行为。尽管各个部门在行政行为完成过程中起的作用可能有主次之分,先后之别,但各个部门的行政活动都是整个行政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这类行政行为的结果,由行政行为各阶段或者环节的行使方相应承担。例如在“生育第二个子女审批”中,《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六条第六款规定:“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对公民的生育申请及时受理、审核,并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将审核意见和申请人的申请材料报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在整个个审批中,乡镇政府的行政行为包括受理申请、出具审核意见并及时上报。这三个环节是乡镇政府职权的行使范围,在这三个环节出现渎职、不作为等现象给申请人造成损害的,乡镇政府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三)乡镇依授权完成的行政行为。是指乡镇政府依照上级部门委托授权完成的行政行为,这类行政行为根据授权权限,又可以分成全部授权以及部分授权,其结果由授权委托方承担。但是受托方存在过错的,委托方有权追究其相应责任。例如,在社会抚养费征收中,《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由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作出书面征收决定,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作出书面征收决定。”这条规定就赋予了乡镇一级政府在计生执法中,可能作为社会抚养费征收的受托方从事执法活动。
二、乡镇行政行为的规范
虽然我国行政法律法规立法数量已成规模,但是具体到乡镇行政行为上面,却又常常面临无法可依的境况,越是对相对人侵害严重的行为,往往越容易遇到这样的问题。客观上是因为法律法规空白或者规定笼统,主观上是因为行政主体在行政行为行使过程中,头脑中缺乏法治观念,不是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和依法行政原则,而是千方百计钻法律漏洞。这就造成了乡镇行政行为的失范。
(一)乡镇独立完成的行政行为的规范。在该类行政行为中,有些行政行为的行使有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对于这类行政行为,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而对那些拥有职权但是没有具体法律规定如何具体行使,需要发挥乡镇政府主观能动性和自由裁量权的行政行为,一定要在法律原则允许范围内,做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依法行政的六项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可以采取行政合同(行政契约)、行政指导等方式灵活行使,政府要兑现行政合同中的承诺,遵守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如果出现了某些重大政策变动等情况,应该给予相对人必要的补偿,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招商引资等行为,还要综合考虑本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因素,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维护当地百姓的切身利益。既要在法律范围内积极追求“有作为”,又要避免超越职权、的乱作为和消极对待、怠于行使的渎职不作为。
(二)乡镇与其他部门共同完成的行政行为的规范。共同行政行为往往是涉及行政主体众多、相对人人数众多、行政程序复杂、涉及利益面广阔、社会影响面广泛的行政行为,例如征地、动迁等。多存在着各行政部门之间权责划分不明确、不公开等问题,往往给人以“政出多门”之感,面对相对人的质询,往往出现“下级推上级、上级推下级”的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对此,要明确并公开各行政主体之间的职权分工和责任承担以及行政行为程序、进展情况。各行政主体应该在其发挥职权的阶段或者环节中承担相应责任,乡镇政府应相应在其发挥职权的阶段或者环节承担行政责任。这样既避免了行政主体之间的推诿扯皮现象,也方便了群众与行政主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三)乡镇依授权完成的行政行为的规范。对于乡镇行使委托授权的行政行为,委托部门要公开委托授权的范围及依据、责任承担,受托乡镇要在规定的权限内行使权力,委托部门应给予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对于在行政行为行使中,因乡镇超越授权或者违反授权规定给相对人造成损害的,委托方要及时给予赔偿,并追究受托方的相关责任。
三、结语
乡镇要切实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乡镇领导、乡镇行政人员要加强法律学习,增加法律知识储备,提高执法技能。要严格贯彻行政过错责任等各项依法行政制度。要充分发挥各种监督力量的作用。强化行政复议、行政执法监督等政府内部监督职能,督促乡镇行政自我纠错。司法机关要从司法监督方面发挥监督职能,畅通群众反映、反馈渠道,充分发挥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各种舆论媒体的监督作用,使乡镇行政行为在自我规范和外部监督之下得到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乡镇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伊斯兰教 麻扎 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TU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292-02
库车老城有一处古代陵墓,称之为“默拉纳额什丁麻扎”,相传是“圣者”额什丁家族墓地,据考证该麻扎始建于元明时期,后来因年久损坏,现存麻扎建筑是浩罕入侵者阿古柏于1867―1877年占领库车期间重新修葺,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但是据该麻扎的阿訇所说,该建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由于关于该麻扎的很多资料已经丢失,故该麻扎具体修建年限不详。
一、额什丁的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14世纪中叶,随着察合台汗国的衰败,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察合台汗国率先接受了伊斯兰教信仰,并且按照当时比较先进的伊斯兰教法管理国家,从而日渐强盛。而东察合台汗国仍从事游牧活动、不愿意定居,执行蒙古传统礼法“扎撒”,反对进入农业地区,拒绝接受伊斯兰教。这些与当地的经济模式和传统格格不入,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文化越来越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作为东察合台的统治阶层急需一种与当地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更加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管理方式来解决自身的内忧外患。与此同时,作为中亚地区主要文化的苏菲主义思想开始传入此地。
据历史记载,额什丁说服了东察合台汗王黑鲁帖木儿皈依伊斯兰教,并且在秃黑鲁帖木儿的强制推行下16万人接受了伊斯兰教。随后在额什丁的恳求下,秃黑鲁帖木儿准许他前往库车传教,据史记载当时有60人组成的王家卫队护送额什丁回到库车,额什丁回到库车后,为了更好的推进自己的传教事业,与当地苏菲首领尼扎木丁家族联姻,大大增强了自己在库车的实力。培养了大量的宗教人士和亲信,对东察合台汗国的政局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力。这在中国宗教史乃至世界宗教史上都是很少见的。
额什丁当年主动放弃优越舒适的宫廷生活,来到库车传播伊斯兰教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库车位于中西文化交通的要冲,佛教自两汉时期由印度传入新疆,至隋唐之际,龟兹佛教达于极盛,龟兹佛教融汇中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公元十世纪,伊斯兰教首先从中亚传入喀什葛尔,其后数百年,伊斯兰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东渐发展过程,即以喀什葛尔为中心,先后向于阗发展,阿克苏地区发展,但是这一过程受到了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王国的顽强抵抗,致使伊斯兰教长期不能越过库车一线,正如《中亚古国史》的作者巴尔托里德指出的:“当时伊斯兰教往东传播比较困难,那里有文化的回鹘人像一堵墙似得挡住了该教的传播。”这堵“墙”就是古老的龟兹佛教、吐鲁番佛教,这里之所以能够在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五百年之后保持其佛教文明,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库车这道坚固的屏障。
事实表明,一旦失去库车这道屏障,吐鲁番佛教的最终衰亡也就为期不远了。强大的政治助力,使得额什丁成功的推到了这堵“墙”,作为一个圣徒,他可以说完成了他一项伟大的任务。当然排除政治宗教因素,伊斯兰教能在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佛教古城中扎下根来,还离不开其自身的包容性。
二、默拉纳额什丁麻扎建筑艺术中的多元文化融合现象
“麻扎”是阿拉伯文“Mazar”的音译,意为“圣地”、“圣徒墓”,与一般墓地不同,是依禅派教徒活动的中心。按照伊斯兰教义来说,不能崇拜现世人,对于纪念性建筑只能通过宗教媒介来达到敬仰的目的。麻扎是新疆特有的建筑,这主要是受到祆教对于逝者祭拜的旧俗传承下来的,新疆的麻扎数量众多,且多数保存的较好,是研究新疆伊斯兰历史的“活化石”。
1.窗棂镂花艺术的多元融合
墓室四面墙体都采用木制棂格花窗的窗户,窗棂的花纹图案有较强的规律性和富于节奏韵律感,其中有龟背纹图案,龟背纹是汉族民间装饰纹样的一种,象征着长寿与吉祥。交碗菱花棂格窗,“这种菱花图案四周配以精致的雕刻显现出丰美华丽的富贵品格。”吐鲁番维吾尔人喜欢在建筑装饰中用菱形纹饰基本是受到宗教的影响,一个是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交碗菱花在中原地区多用于宫殿与佛堂,象征着皇权与神权的威严神圣;另一个是因为祆教的影响,祆教崇尚火,火焰的抽象形式类似菱格。除此之外在礼拜寺内还有井口字、步步锦、d字纹,十字海棠、以及多种窗棂样式的融合,相较于墓室的古朴,礼拜寺的窗棂纹饰跟显得华丽生动,这些窗棂纹饰受中原建筑的影响比较大,体现出中原建筑、本土建筑与伊斯兰建筑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2.彩绘纹饰艺术的多元体现
内外殿正西方有一个尖桃拱形的门,门框上以青色为底画有八瓣红色莲花为装饰,周围以绿叶青藤作为辅助装饰。根据伊斯兰教义,伊斯兰艺术严禁偶像崇拜,“只能绘画植物和无生命的东西”,所以维吾尔族喜欢用几何纹样和植物纹样装饰,维吾尔族图案中的植物纹样是以客观存在的植物为原型。而红莲属于外来植物,在印度自古被视为高贵之花。在佛教建筑的y饰中莲花作为圣物很常见,但是在内地佛寺或者藏传佛教的建筑中,莲花图案很少见红色。这源于居住在当地的维吾尔族在历史长河中曾信仰过原始宗教、萨满教、祆教,源于对火的崇拜认为红色具有一种神圣的力量。除此之外,在礼拜寺内多处还发现了牡丹花样式的彩绘,牡丹在中原汉文化中寓意着富贵吉祥。在麻扎的门框及墙壁上,有三处花瓶样式的彩绘,花瓶内或插着或插着夹竹桃,是汉文化与当地植物完美的融合,很有特色。礼拜寺内部大量的彩绘还是当地比较常见的植物,如桃花、石榴花、牵牛花等等。这些彩绘即讲究华丽和谐,又突出了独一无二性,这是因为在伊斯兰教义中真主是唯一的存在。
3.建筑风格的多元要素的相互融合
笔者在礼拜寺的外殿中看到八根柱子,对称分布在殿内,中间四个柱子顶部呈现八瓣花式柱头,上面画着彩色纹饰非常精美,四周四根柱子顶部则雕刻着八个龛型图案,壁龛从水平结构上看层层叠置,每层都由不同的平面或曲面相连接组成,是典型的伊斯兰教装饰图案。室内外的雀替都有类似于祥云造型的装饰,这种装饰在中国内地的古建筑中时常见到,即使得梁与柱之间的空白得到很好的美化,也有非常吉祥的寓意。在宣礼台的顶部装饰中有六个类似于塔顶相轮的装饰,据麻扎内的阿訇所说,这个装饰类似于清朝皇帝朝冠上的装饰,这体现了对国家认同,对皇权的崇拜。
三、龟兹文化的多元融合性
龟兹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一直是东西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各国使者,商团往来必经之地,他们不仅带来了不同国家、地区的商品,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艺术和宗教,这种包容并蓄的风气,为这里的发展提供了沃土,龟兹乐、龟兹壁画都极具艺术造诣,独具一格,这都是多元文化、宗教碰撞的产物。
1.佛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先于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地区,并且在新疆占据着几百年的主流地位,而库车更是丝绸之路上的佛教重镇,是当时的四大佛教文化中心之一。佛教对这里的文化以及建筑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现在库车还保留着当时许多的佛教建筑,如克孜尔千佛洞、苏巴什古城等。许多历史文献中也曾描写了佛教当年在龟兹的盛景。虽然佛教后来在此衰败,但是佛学文化却深深的嵌入在当地的文化中,并且反映在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
2.中原汉文化的影响
中原汉文化是最早传入西域文化形态,沿着丝绸之路西传的汉文化对龟兹这个西域文化重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龟兹多元文化的形成注入重要力量。在整个新疆地区,我们都不难发现汉文化在这里的影响与渗透。中原汉文化本身的包容性与独特性与不同文化的接触、碰撞与融合逐渐形成了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西域汉文化,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体。这种文化不仅反映在歌舞、绘画、习俗上,也在建筑的装饰审美上有所表现。3.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对当地的文化、习俗、思想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与当地的文化宗教相融合,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新疆伊斯兰教文化。例如默纳拉额什丁麻扎挺拔向上的大门,直线与曲线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装饰造型符号,象征伊斯兰教的高大、光明。雄伟的拱券大门、高矗的宣礼塔和上部的圆顶装饰都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的体现。在默拉纳额什丁麻扎的装饰中大量运用了绿色,这与阿拉伯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关。由于伊斯兰教严格忌讳具象描摹生物,反对偶像,所以在当地穆斯林民居中,大量运用本土植物纹饰及几何纹饰作为装饰图案,非常具有伊斯兰风情。小结
库车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重要时期,第一阶段是汉唐时期以佛教文化为基础的多元文化共存和融合阶段;第二阶段是以额什丁传教为标志的,对伊斯兰教文化的接受与发展阶段。龟兹文化与新疆文化一样,是一种东、西方文化交汇,草原游牧文化、绿洲农耕文化并存,多种宗教文化并存的复合型地域文化。
库车位于丝绸之路东西的中点,经过千百年的打磨,古代汉唐文化、古代印度文化、古代希腊文化、古代波斯文化在此地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从整体来说,该地区对外来不同文化的吸收整合大于排斥拒绝,因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龟兹文化。
参考文献
[1]弗兰兹・萨雷斯・玛雅(德).《装饰艺术手册》[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9.
[2]马平.中国穆斯林建筑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8.
[3]徐清泉.维吾尔族建筑文化研究[M].趼衬酒耄盒陆大学出版社,1999.6.
[4]赵荣织.《论伊斯兰教在新疆兴起的社会根源》[J].西域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