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学习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安全学习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安全学习材料

网络安全学习材料范文1

这次保密集中教育活动,以杜绝失泄密事故为主题,以建章立制和规范管理为抓手,以完善岗位责任和责任追究为主要措施,通过组织一次学习,举办一次讲座,进行一次测验,开展一次检查等活动,极大地增强了民防系统干部职工,特别是机关工作人员的保密观念和保密意识,达到了堵塞泄密漏洞,消除泄密隐患,建立和完善保密制度建设,确保保密管理万无一失的目的。

一、组织一次学习。

市民防办高度重视保密工作,办党组书记、主任、保密委主任于根生指出,当前,复杂而严峻,对事斗争人防应急准备工作紧迫而艰巨,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敌情观念和保密意识,狠抓各项保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措施的落实,确保市民防直属系统保密工作不出问题,确保国家秘密万无一失。

市民防办保密委及时下发了保密教育学习材料,各单位利用处务会、支部生活、中心组学习等形式,认真组织开展了保密知识学习。重点学习了保密法律、法规、文件以及市民防办各项保密规章制度。通过学习,大家对加强保密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了新的、更高的认识。大家一致认为,新形势下保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克服“改革开放了,已无密可保”的麻痹思想,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政治敏感性,按照“积极防范、突出重点、既确保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开展”的新时期保密工作方针,以慎之又慎的严谨态度,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做好保密工作。

与此同时,各单位结合学习活动,建立健全了本单位的保密组织机构或配备了专(兼)职保密干部,切实落实各项保密要求,认真查找本单位在保密管理工作中的隐患和漏洞,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

二、举办一次讲座。

为提高学习效果,市民防办保密委举办了保密形势报告会,邀请市国家保密局领导为民防系统工作人员讲解了当前国际国内的保密形势以及当前保密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组织民防系统工作人员观看了保密形势教育资料片《构筑保密防线》。通过专家的讲解,以及资料片中介绍的大量触目惊心的失泄密案例,使大家深受教育,澄清了以前对保密工作的一些模糊或错误观念。大家充分认识到忽视保密工作的严重危害性,进一步增强了做好保密工作的自觉性。

在抓好工作人员保密教育的同时,市民防办保密委员会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大督促、检查、指导工作力度,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保密审查工作。并对承担机关服务保障任务的工勤人员进行了保密教育。

三、进行一次测验。

为配合集中教育活动,办保密委在机关全体干部、直属单位党政负责人及办公室主任、专(兼)职保密干部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保密知识测验,重点测试了保密法律、法规、文件以及市民防办各项保密规章制度掌握情况。通过保密知识测验,促进大家学习,真正做到保密观念、保密意识、保密知识入脑入心。

四、开展一次检查。

针对当前保密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市民防办保密工作特点,办保密委确定将民防指挥所和计算机及网络安全作为保密工作重点,要求各单位对保密管理存在的问题、隐患及整改情况认真进行了自查。

指挥所保密管理方面,要求认真对照沪民防〔20__〕111号文件各项要求,对指挥所建设和平时使用管理各环节的保密管理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检查。重点检查是否建立健全了保密组织和各项保密规章制度;对人员是否严格执行“先审查后录用”的原则;指挥所建设的图纸、文件等纸质秘密载体、计算机软硬盘、光盘、磁带等磁介质秘密载体以及其他形式的秘密载体是否存放于符合保密要求的场所,并由专人保管;指挥所平时是否保持指挥、通信要素完好,符合国家、军队保密防护等级和要求,有无挪作它用的情况;指挥自动化系统中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是否与其他计算机及其网络物理隔离等。

计算机及网络安全方面,重申了上海市民防办《关于规范机关计算机信息网络保密使用的通知》、《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和使用暂行规定》等有关要求,对机关工作人员使用的计算机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统一从技术上采取与国际互联网物理隔离的措施;在程控交换机上对一些特殊号码采取屏蔽措施,杜绝拨号上网;对重要数据在地下指挥所建立了备份库,确保数据安全;为方便工作,在每个办公室设置一台公用的上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做到专/:请记住我站域名/机专用,上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和处理信息的计算机严格区分。

在各单位

网络安全学习材料范文2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情境;个性化;能力目标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718.5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主要借鉴的是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其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成为课程开发的主流方法。由于职教专家的课程开发方法往往是准对所有课程的,难以覆盖具体专业相关课程开发中产生的问题。我们在开发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如下几个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一、学习情境的设计流于形式,缺乏适合课程特点的设计原则

不同专业甚至不同的课程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学习情境的设计原则必须要和课程的特点相结合。尤其是第一次开发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的学习情境往往难以实施,因为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一般要求每个学习情境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大部分来自企业,虽然有的教师会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实施,但还是很难实施。我们根据计算机相关课程的特点,设计了"分层递进"学习情境设计与编排方法。"分层"是把一门课程的学习情境分成两层,第一层学习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重点是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层学习情境中默认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项目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单项技能,要求学生综合这些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递进"要求每一层的学习情境之间要有一定的递进关系,两层学习情境之间也要求有一定的递进关系。这个原则遵循了人类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二、能力培养目标单一,不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

我们在教学实践、就业工作、企业访谈中发现,同样是网络专业相关的就业岗位,企业对人才的能力结构要求有很大差别,如企业中关于网络安全的岗位分为售前工程师、销售、安全顾问、售后工程师、安全实施工程师,对于售前工程师工程要求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对网络技术只要求总体上的把握,不需要做具体的实施,而对于安全实施工程师更加偏重于技术细节。由于种种原因,一个班的学生中有些适合做售前工程师、销售,有些则更适合做安全实施工程师,但我们目前的教学中,往往用一种标准去要求和考核学生。

根据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能力目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1)能力目标多样化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方法。能力主要分为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不一样,对这三方面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准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能力。(2)能力目标多样化教学模式中的考核方案。我们从企业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工作业绩(角色扮演、工作态度),通过学生自评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从教师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项目成果。

三、"做中学"教学形式和理念单一,教师只关注学生能否"做"起来

"做中学"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已经得到广大高职院校教师的认可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但与我们期望培养的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目标还是有一定的距离。通过对我们自己教学过程的反思和其他同事教学活动的观察,大部分教师开发了实验指导书、案例库等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教师的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做起来,这在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课时是十分有效的,但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和能力的提高,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做"的问题上,还应该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和思辨能力,解决如何做和怎么样做的更好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计算思维和思辨能力相结合的做中学教学方法。我们实践后认为"做中学"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根据实验指导书或者教师的演示完成一个任务,主要是积累实践经验和掌握专业技能;第二阶段是在特定思维方法的指导下完成一个任务,即学生知道如何做,能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第三阶段学生知道如何做的更好,能够评价和改进现有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结果,需要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不盲从传统和专家,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缺乏有效的个性化指导模式

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个性化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主要是大班教学,在时间上不允许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准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一种基于学习团队和指导团队的个性化指导模式。(1)基于学习团队的个性化指导教学方式。由于是大班教学,很难做到个性化培养,由于我们的学习情境往往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团队之间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有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个团队进行个性化指导,因此我们创建了基于学习团队的个性化指导模式。这个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为前提,在注重团队内成员的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下,要求团队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很多基本问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得到解决,节约了教师的时间,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学习团队进行个性化指导。(2)基于指导团队的个性化指导模式。"做中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在行动中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任务和学习材料给学生,等待学生学习成果的出现,往往等学生把学习结果上交时,课堂时间也快用完了,可是教师却发现了学生的很多问题,教师只有无奈的把这些问题搁置。我们要研究教师如何有效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控制学生进度,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大班教学,不可能去关注每个学生的情况,因此我们想组建一个指导团队,如让高年级的学生充当助教或者让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实时的指导。

五、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教学进度关联度低

在学习情境教学中,有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一个是小组之间的学习进度参差不齐,另一个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较强准对性的学习材料和实验环境。为了支撑这种教学模式,我们需要开发具备学习材料和实验环境的课程支撑平台--网络课堂

参考文献:

[1]马华林.行动导向教学中一种基于团队学习的个性化教学模式[J].教育科研,2011.

网络安全学习材料范文3

1技术是关键

信息化教学系统教学依赖于网络,对硬件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大量的信息存储、人员访问,以及24小时的连续运转,不仅对网络设备、服务器提出了要求,更是对管理者、维护人员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数字化硬件环境,比如数字教室、数字化办公室、数字校园建设等,在建设硬件设备时,要强调教学的重要性,优先建设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设备;通过“有线加无线”方式,全校所有楼宇全部接入国际互联网实现网络覆盖无盲点,提高信息流通速度,外网、内网均应有网络安全制度、设备和技术措施。通过与专业的软件公司合作,订制开发适合中职学校会计课程教育特色的教学资源系统平台框架,包括教学平台、资源平台、模拟软件操作平台、管理平台、通讯平台等;特别是以下几个功能的开发要加强:

(1)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要有一个智能型的学习帮助系统,它除了能解答学生的一些疑问外,最主要的功能是对学生在讨论与学习过程中进行监控和指导。为了保证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系统高效自主学习,要多采用启发式或任务式的教学思想,通过设计各种类型的学习任务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通过登录次数、在线完成作业、在线考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督促,对于学生在考试系统内浏览的学习材料、浏览的起始时间都有记录,老师只要调阅学生的学习记录即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老师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学习内容,在设计时,比如没有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就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就像常德电大的电算会计课程的远程教育一样,从建账到报表的每一个操作任务中,第一个任务没拿到满分,就不能进行下一个任务的操作,学生在多次的操作训练中自然而然就掌握了电算会计的每个环节的操作步骤及方法。

(2)加强考试系统的分析功能。考试时的试卷分为手动组卷和自动智能组卷,并且智能组卷要能控制试卷的难易度(题库录入时选择难易度)。考试之后,系统可以自动对客观题评分,并且对整体试卷进行分析,让老师了解自己的学生在哪部分知识缺乏需要加强学习。但学生提交作业过程中基于平台窗口操作的复制、粘贴功能,抄袭别人作业变得轻松容易,作为教师也拿不出有利的证据进行评判。对于一些选择题,简答题的在线测试,部分学生第一反应就是在线百度,网络中寻求答案的现象比较普遍。

(3)加强不同软件不同版本的兼容性。无论是考试还是学生在线学习,或者作业,对于题目和资料的格式和表现形式都要有强大的兼容性,不论是视频,音频,还是flash,或者PPT、Word等都可以同时兼容。对于数学计算公式、图形类作业,由于学生使用软件及软件版本的随机性,存在着与网络平台数据交换的困难,教师批改难度及工作量也大。

2资源是保障

软件只提供了处理教学或管理问题的工具,它必须要有加工的对象才能真正有价值,因此必须建设与软件配套的教学资源,比如支持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支持管理平台管理信息资源等;要培养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课程资源的优劣无疑将成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课程资源建设是职业教育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保障。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而言,如何立足会计岗位,提高专业教学资源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满足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便成为本专业资源库建设的首要任务。

(1)明确责任,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库。明确专业课程设置后,教学部组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一起,以考证课程为试点,围绕每门课程资源建设组成一个小团队,制定每门课程资源建设安排表。各责任人将每门课程教学大纲,实训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编写,教案、课件、题库、教学视频责任到人,并对任务完成时间和质量提出明确要求。建设过程中,定期组织负责人开会,请与课题研究的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以适应技术进步和企业需求变化的要求,保证各门课程资源建设的顺利推进。

(2)“瘦身”课程资源架构,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内容多、时间跨度大的课程进行适当分解成若干个小主题、内容相关的片断组成小专题,以便于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对整体性要求强的课程,可以通过项目任务式对课程进行“瘦身”,制作目标单一、内容清晰的微课视频以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持续兴趣。同时也要正视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智商和情商等方面的差异,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层次化,使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

(3)理实一体化,资源全方位。这主要是指按我国中职学校现行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组织资源库。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制作导学案,学生可以利用资源库演练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进行会计实验的模拟操作。例如福思特多媒体手工会计教学软件、用友T3财务教学软件,出纳、会计、会计主管单项技能训练及模拟实际工作的分岗协作实训使学生对会计岗位的职责和业务更为明确。如果能与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一套完整的小型化制造企业的业务,将全部原始凭证进行扫描,真实再现企业全部财务活动,学生操作时教师进行现场指导,既告诉学生处理经济业务,也告诉学生会计人员如何在工作中守法又避责,如何处理制度与人的关系。这种模式实际上也达到了顶岗实习的效果。另外资源包罗万象,过于庞杂,使学生眼花缭乱,无从下手,开发人员还应从资源库的可操作性角度加强设计,即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弄清如何获取,在哪里获取,如何有效地利用与本课程有关的信息资源。而对于重点知识的理解还可通过链接(如中华会计网校、东奥会计在线等)提供的相关内容、引入丰富的学习材料,这种教学方式既让学生学到了真正的知识,又培养了学习能力。

3应用是核心

信息化教学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是一种突出学生认知主体的教学模式,它以自主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特征,学生需要使自己尽可能地适应网络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由于中职学生本来自控力就差,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学生面对资源库的海量信息,自主学习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老师引导,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上网,上网解决教育教学问题,那么打破时空的局限,有效地利用网络实现自主学习和知识的巩固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1)注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的过程,涉及教学目标、内容、学习与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多个要素之间的组织问题,以及如何将这些要素整合成一个模型。会计专业知识相对枯燥乏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呈现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介绍。由于大多数课程开发人员是由会计学科专家骨干、主讲老师、技术人员组成,很少有教育技术专家参与,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容中没有专业的、系统的教育技术和教学理念,这严重影响了网络课程的设计和使用。因此在设计人员中加入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或者对参与开发的人员进行有关教育技术、教学设计、微课程设计制作、网络教学等方面的培训,转变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模式。

(2)“翻转课堂”三段式。翻转课堂正成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创新话题之一,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构建出新型的“翻转课堂三段式”课堂教学结构”。“翻转课堂三段式”是把教与学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中和课后。如果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划分,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课堂学习、知识拓展与延伸,因此把它称作网络环境下“三段式”教与学。“三段式”对学生而言,“课前”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网络教学系统中提供的“导学案”及相关视频,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新知、自主学习,把握课程的重难点;“课中”就是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交流预习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其他同学和教师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就是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巩固,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利用网络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当然这些拓展和延伸的内容要有梯度、有层次,既照顾全体又照顾个体。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具前瞻性,尤其是理念更要适度超前。

网络安全学习材料范文4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起源及特点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Flipped Class Model)起源于美国,是近几年兴起的创新授课模式。老师将制作好的课程资源(教学视频、课程讲义、在线答题等)放到网上,让学生上课前把课程资源在线学习完,上课时间则用来讨论、答疑或者延伸学习。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均发生了变化: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解决学生的难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因其重新建构学习流程、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复习检测方便快捷等特点倍受教育界关注,国内不少院校进行了借鉴与运用。

二、翻转课堂在技工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技工院校采用翻转课堂实施教学的课程一般为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体育与健康等公共课,而专业基础课运用得较少。主要原因在于,技工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没有跟上,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不多,专业基础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此外,翻转课堂在课堂之外耗费的精力太多,任课老师难以承受其重,往往不想“自讨苦吃”。笔者所在的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积极借鉴翻转课堂在公共课中的应用经验,近两年来在机械设备维修、模具制造、数控加工等专业的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专业基础课中引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比以往仅仅依靠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更加明显,学生学习兴趣和对基础知识的“获得感”增强。笔者担任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老师,全程参与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该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专业基础课翻转课堂教学一般要做好以下工作。

1.设立团队,打造专业基础课程网络资源库

学校设立翻转课堂教学开发小组,成员由专业带头人、专业基础课任课老师、校园网络管理中心技术人员组成,并邀请教学软件开发企业人员参加。开发小组倾力打造课程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目标、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讲义课件、教学视频、章节习题等,并将教学资源上传到学校的校园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学校在教室、寝室、图书馆等多个场所设置免费WiFi,方便学生利用电脑或手机上网。学生以学号为用户名登录课程网站或以实名制微信账户关注课程微信公众号进行在线学习。课程网络学习系统还具备统计学时功能,对学生学习进度、习题完成情况进行在线监督。

2.学生自主完成在线学习,并进行网络答题

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在正式上课前需按要求完成在线学习。有时候一次学习难以完全消化所有知识点,则需要反复学习两三次。一般要求每周在线学习时间不少于三个小时。在线学习完以后,紧接着就是完成网上的相应的课后习题。大部分习题都是围绕基本知识点的,对于一些难点的习题,学生往往需要再回头看一遍学习材料。一般每周完成习题的时间大约在五小时左右。网络后台会自动统计学生答题情况,便于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答疑解惑。

3.课堂时间组织讨论、答疑或者延伸学习

老师针对网络学习及答题情况组织课堂活动。任课老师根据所教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一般把课堂活动设计为难点讨论、项目讲解、专题讲座等形式。难点讨论一般是针对网络答题中错误率高的问题,或者教师出一些难度较高、需要运用综合知识予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一起讨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项目讲解一般是针对在一个章节结束后,需要运用该章节涉及的知识完成某一个特定的项目,如工艺设计、故障分析、绘制图表等。专题讲座属于教材以外的延伸学习,一般由任课教师或邀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介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际生产工艺及行业企业相关情况,拓展学生专业视野,使其了解该课程乃至该专业“学有何用?大有所用!”

三、技工院校专业基础课翻转课堂教学体会

笔者虽然多年担任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师,却是在2015年初才首次接触并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该课程教学。经过近两个学年的实践运用,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应用深有感触。

1.融合了网络教学和传统线下教学的优点

专业基础课教学如果纯粹讲理论,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听不进去;如果总是讲授实际应用,学生没有理论知识支撑就很难“知其所以然”。因此,把专业基础课教学设计成翻转课堂,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优点,把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视频、课件等网络教学资源讲解清楚,学生更乐于接受,也容易弄懂,从而也将有限的课堂时间用在师生交流互动上,用在问题探讨和项目运用上,用在拓展知识延伸学习上。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能了解该门课程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对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看似任课老师很轻松――老师只需把制作好的课程资源放到网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完成作业,上课时不用像以往一样循规蹈矩地讲课,仅是组织讨论答疑等活动,而且课程资源可以反复使用,省去了不少备课时间。但是,课堂上看似“偷懒”的背后却是老师在课余时间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备课。制作课程资源相当费时费力,对老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信息技术运用、课堂组织能力等均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以往运用传统讲授方法,一本教案顶几年,早已驾轻就熟,而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后,课堂时间不是“按套路出牌”,而是老师每一次都要绞尽脑汁思考设计出讨论答疑和延伸学习的方案。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翻转了,但老师的工作量却翻倍。

3.对技工院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拥有适合本校专业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宽带接入、WiFi覆盖、课程网站、数字资源库、网络管理平台建设等信息化条件必须配套,必要时还需借助教育信息技术资源开发企业,利用他们提供云端支持、动态更新的适应云服务、移动计算等新技术的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同时,还必须大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立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标准和激励机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具备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文明素养。

网络安全学习材料范文5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在迅猛地发展,它已经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面临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和策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所谓“课程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等多种信息,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进行更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比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我从学生最关注的每日学习、生活作息时间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概念。在处理“时”与“分”的关系时,我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转动的分针与时针,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时=60分;在感受1分钟时间多长时,我让学生观看了1分钟时间的flash动画,在欣赏动画片段的同时,学生体验了1分钟时间的长短,也调节了课堂的气氛。

再如:在五年级的《相遇问题》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动画片段:

动画

1: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

2: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

3: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擦肩而过。

4: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准备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卡车先行一段后,小轿车才出发,又经过一段时间两车相遇。

在教学中,利用动画演示,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

我正是这样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得到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训练。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认识》时,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让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有的是洛阳火车站春运时间的客流量,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科学、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三角形和四边形》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活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今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被动,他们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而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的特点。

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的练习课中,我通过计算机设计了一组交互式的判断题,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己进行判断练习,计算机会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不同的判断结果,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教师可以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起到了交互作用。这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了学习的体验。

又如:在《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课时,我利用网络教室,进行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手段,实效性难把握。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量信息传载功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科技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也不再是一个信息的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生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

四、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实践后的一点思考

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尽管在改进数学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上有所突破,但存在着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1.要根据小学数学教材和学生的需求,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而不是单纯为了“整合”而使用计算机。

网络安全学习材料范文6

年级分布: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各年级发放问卷数量比例大约为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2:2:3:3。

性别分布:接受网络生活方式调查的学生中,男生24339人,占50.7%;女生23621人,占49.3%。接受休闲生活方式调查的学生中,男生3224人,占50.4%;女生3117人,占49.6%。年龄分布:网络生活方式调查学生样本的平均年龄为13.7岁,休闲生活方式调查学生样本年龄为13.9岁,主要都集中在9~18岁年龄段。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养成现状

本次调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自主学习能力和技术使用四个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分析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学习风格以及对教师采用的学习材料的需求。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主要从网络对学习的帮助、使用网络学习时的困难、网络对学习的不利影响等方面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分析学生的预习情况、完成作业情况及其与成绩的关系。学生的技术使用,主要关注学生对日常所接触技术的使用情况,试图了解学生使用技术的整体状况。

数据

1.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一题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32.0%的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是“课堂小组讨论”;29.0%的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为“教室听讲”;19.3%的学生喜欢“边自学边完成作业”;12.9%的学生喜欢“课后同学相互讨论”;6.8%的学生喜欢课后一对一辅导(如图1)。

各省之间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北京喜欢“课堂小组讨论”的学生比例在六省市中最高,占36.7%,江西学生的比例最低,为24.0%。辽宁喜欢“教室听讲”的学生比例在六省市中最高,占31.5%。广东学生喜欢“边自学边完成作业”的比例在六省市中最高,占24.3%;但喜欢“教室听讲”的比例在六省市中相对较低,占27.4%。各省初中二年级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初中二年级学生喜欢课堂小组讨论的比例最高,占45.1%;江西最低,占25.9%。

学习偏好会随年级的变化而产生较大的差异。在小学三年级,多数学生认为“教室听讲”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小学五年级“课堂小组讨论”的比例在逐渐增加;初中阶段,多数学生认为“小组讨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高二阶段,学生的偏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课堂小组讨论”和“教室听讲”同时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且选择课后一对一辅导的比例也不低。

2.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

“学生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一题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44.6%的学生课外知识主要来源于图书杂志;23.3%的学生课外知识主要来源于互联网;18.2%的学生课外知识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9.8%的学生课外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外实践活动,还有4.1%的学生通过电子书获取课外知识。

课外知识来源会随年级增长而有所不同。小学时期图书、报刊是学生课外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的比例逐渐增加;到高中阶段,互联网已经和图书报刊基本持平,成了学生获得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

不同地区之间学生课外知识的来源存在较大差异,广东学生课外知识来源于图书报刊的比例最高,占52.2%,辽宁学生课外知识来源于广播、电视的比例最高,占20.8%,北京学生课外知识来源于互联网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比例最高,分别占27.0%和11.2%。

网络对学习有哪些帮助呢?“对我来说网络对学习的帮助是”一题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37.4%的学生认为网络可以帮助获取学习资源,35.0%的学生认为网络可以帮助扩大知识面,9.7%的学生认为利用网络可以促进参与讨论交流,8.0%的学生认为可以利用网络搜索作业答案。可见,学生主要利用网络来扩大知识面和获取学习资源,利用网络参与讨论交流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比重不高。而在回答“网络对学习的不利影响”(如图2)时,36.5%的学生认为网络会导致视力下降,30.8%的学生认为网络会分散学习注意力,18.4%的学生认为网络会占用学习时间,5.6%的学生认为网络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其中视力下降和分散学习注意力占主导,说明多数学生认识到使用网络对眼睛的不利影响以及学习时难以专注于任务的问题。

“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时的主要困难”一题显示,在被调查学生中,27.1%的学生表示经常会被有趣的内容吸引而忘记了需要完成的任务;27.0%的学生表示指定的学习内容呆板无趣;20.1%的学生表示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13.9%的学生表示操作技能不熟练,11.9%的学生表示网络不给力。可见,学生的自我控制力缺乏是利用网络学习的首要困难,其次为学习资源和内容的呆板。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利用网络学习遇到的困难也在不断变化。调查发现,小学生遇到各种困难的比例相对接近,高年级学生的主要问题是自我约束力不强,容易被有趣的内容吸引而忘记要完成的任务。这与“网络对学习的不利影响”一题中“分散注意力”的调查结果相互印证。可见,在网络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以避免网络学习的注意力过度分散的问题。

结论

中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各省各年级学生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差异较大;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在学生使用互联网方面仍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不够理想;笔记本和手机等技术设备正在成为学生常用的工具,但数字鸿沟的现象需予以重视。

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网络素养”是指中小学生面对互联网的认知能力、获取能力、解读能力、思辨能力与使用能力,即中小学生不仅应该具备获取信息、使用信息与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应该具备主动批判信息、辩证吸收信息以及建设性地利用网络的能力。因此,本报告中网络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维度:第一,对网络基础知识的掌握,体现在网络的使用行为与方式上;第二,对网络信息意义与价值的思辨能力;第三,正确制作与传播网络信息的知识和能力;第四,利用网络提升自我的能力。本报告从网络接触与使用能力、思辨性理解能力、网络内容的创造与传播能力,以及利用网络提升自我的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调查。

数据

1.网络接触和使用能力

从接触网络的时间长度(即网龄)看,中小学生平均已上网4.15年(标准差为2.6221),但还有5.6%的学生未接触网络或刚接触网络半年以内,有1.4%的高二学生未触网或刚触网半年以内。

学生上网场所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总体上有54%的学生将家庭作为上网的主要场所,19%的学生将学校作为上网主要场所(如图3)。这也反映了随着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以及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等项目的开展,学校教室、计算机房以及校园活动场所正成为继家庭之后的学生主要上网场所。此外,随着移动上网设备的使用,7%的学生认为他们是随处上网,没有固定场所,呈现出灵活的特征。但需注意,仍有4%的学生将网吧作为上网主要场所。调查发现,在对自己上网水平的认知上,认为自己水平非常高的学生比例(16%),与认为自己水平不高的学生比例(15.7%)接近。

2.信息预防意识和质疑能力

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具有较强的防备意识,认为网络中的信息真假混杂,对于信息背后所隐藏的商业目的、价值立场等能进行一定的分析。有约27.9%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能够判断热点事件和跟帖观点的信息正误,但也有超过10.6%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无法判断信息正误。这也提示学校还需进一步加强网络素养的教育,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正误进行质疑和分析。在各省市中,辽宁、广东和甘肃学生做得相对较好。

从年级差异来看,从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对信息的质疑和判断能力在提高。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质疑和判断能力还处于发展初期,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和发展他们对信息的质疑和分析能力。

3.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与网络表达

除了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外,学生们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以及网络自我表达能力也在逐渐提升中。根据“我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帖子、微博或博客时会分享或转发”一题的结果,31%的受访学生表示他们是有帖必转,但也有23.3%的受访学生从不转发。此外,女生对感兴趣信息的转发比例高于男生,初二和高二学生“一定转发”的比例也高于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

在参与网络活动、表达意见的同时,部分学生也会注意自己在网络中的形象。有24.6%的受访学生表示他们会非常注意自己在网络中的形象,但也有23.4%的学生表示非常不注意。男生表示“非常注意”的比例高于女生。

4.网络自我保护意识

在网络世界中,中小学生们会遭遇欺骗和各种不良行为,这需引起学生、家长和教师等的重视。参与调查的受访学生表示,他们周围同学或朋友存在多种不良行为。19.1%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周围的同学或朋友曾经在论坛、聊天室中有侮辱或谩骂行为;有超过10%的受访学生认为周围同学或朋友曾经有过“传播、散布虚假信息”、“盗用他人网络账号,假冒他人名义”和“下载不健康的内容”等不良行为;而“窥探、传播他人隐私”的不良行为出现得相对少些(如图4)。

学生们不仅存在诸多的有害于其他人的网络违禁行为,而且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也有可能会被其他人所欺骗。在参与调查的受访学生中, 82.6%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网上被骗的经历,但也有10.3%的学生认为自己曾有过被骗经历。相对来说,认为自己没有网上被骗经历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

5.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

在接受调查的受访学生中,有32.8%的人认为用网络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比较有效或很有效,但也有39.6%的学生表示效果较差或无效。男生对网络的认同感要好于女生,其中,认为很有效的男生比例(20.2%)明显高于女生比例(13.4%)。小学三年级学生由于接触网络相对较少,因此选择“无效”的比例要高于其他年级;高中二年级学生选择“一般”的人数比例也高于其他年级,这可能和高中生生活和学习圈的扩大有关,和他们接触到多方人员和多种学习途径有关。

结论

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中小学生普遍拥有较长的网络接触时间,在网络使用上体现出自主化与多样化的倾向,在信息处理上体现出敏感的防备意识,在网络参与上体现出好奇心较强等特征。但与此同时,中小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利用网络自我表达、利用网络改变他人想法,以及进行网络行为反思和维护网络形象等方面,均需进一步加强;学生们还要注意对网络不良行为和欺骗行为的辨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生们还应深化对网络作用的认识。要提升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不仅需要通过家庭教育途径对学生家长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更需要通过学校教育途径直接开设网络素养课程。

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本报告中,“正常使用”是指,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言,使用网络产生了有助于自身成长的积极效果。“趋于过度用网”是指,用网时间相对较长,并在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等方面开始出现问题,但还没有严重到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状况。“过度用网”则是指,用网时间过长,同时出现严重的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的现象,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受到明显的影响。

数据

1.中小学生用网状况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能够正常使用网络的达到九成(90.7%),有7.4%的学生趋于过度用网,1.9%的学生过度用网。

从图5可以看出,北京、广东和江西学生正常使用网络的比例高于全国的平均值(90.7%),甘肃、重庆和辽宁学生正常使用网络的比例低于全国的平均值。重庆和辽宁、甘肃学生趋于过度用网的比例较高,全部高于全国的平均值(7.4%),北京、广东和江西学生趋于过度用网的比例低于全国的平均值。

辽宁的学生过度用网比例最高,重庆其次,两个省均高于全国的平均值(1.9%)。江西学生过度用网的比例与全国持平。北京、广东和甘肃学生过度用网的比例低于全国的平均值。综合来看,学生用网的总体状况是北京最好,广东其次,重庆和辽宁较差。

从总体上看,重庆、辽宁、广东、甘肃和江西过度用网的问题主要发生在初二年级,北京的问题集中在初二和高二年级,甘肃高二年级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另外,父母文化程度也对学生过度上网有一些影响。当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小学或小学以下时,学生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的比例较高。父母的文化程度是研究生或研究生以上时,学生过度用网的比例较高。说明家长文化程度太低,难以完成指导孩子正确上网的任务;家长文化程度虽高,如果只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也容易忽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2.学习情况分析

正常用网、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三类学生在使用广播、电视和电子书这三种电子媒体的情况比较一致,而在其他的三个选项上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异。过度用网和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课外知识来源的比例大致相同,都是利用网络获取课外知识的比例最高,分别为43.8%和36.6%。与正常用网的学生相比,过度用网和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较少阅读图书、报刊,比前者的比例减少约一成半,分别为30.0%和31.9%。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也较少,分别是7.0%和7.4%。

调查显示,“指定的学习内容呆板无趣”是过度用网(35.9%)和趋于过度用网(31.0%)学生认为最常遇到的问题,说明他们认为教师指定的学习内容不如他们平时使用网络时的内容及形式更有吸引力。“被有趣内容吸引而忘记需要完成的任务”是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常见的问题。说明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如不加以注意,会向着过度用网的方向发展。这个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另外两类学生,比例均超过四分之一,分别为27.1% 和26.9%。

正常用网的学生认为“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操作不够熟练”的比例高于另外两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5%和14.5%。过度用网的学生对“网络不给力,经常掉线”(16.9%)很在意。

3.上网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如图6所示,超过一半(56.1%)的正常用网学生平均每天的用网时间在一个小时以内,用网时间在一至两个小时之间的占五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中有两成学生从不上网。在计算机如此普遍的情况下,这种现象不正常。

有近一半(47.7%)的趋于过度用网学生平均每天的用网时间在两至三个小时之间,两成多(20.6%)和超过三成(31.7%)的趋于过度用网学生平均每天的用网时间分别在三至四个小时之间和四个小时以上。

过度用网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明显地多于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近一半(45.7%)的过度用网学生平均每天上网超过四个小时。

调查表明,正常用网、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的学生选择“自己的房间”、“移动上网,不固定地点”的比例在逐渐增加,而在“客厅或书房”的比例却在减少。这种现象说明孩子脱离了家长监控的情境越来越多,需要加以充分重视,因为以往关于过度用网的研究表明,孩子脱离了父母的监控,在自己的房间或者随处上网,比较容易出现过度用网的结果。

4.网络素养状况分析

根据学生回答“我的上网水平非常高”的结果,可以看到,正常用网学生的选择结果呈正态分布。过度用网的学生选择“非常高”的比例最高,已经超过一半(50.6%)。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选择“非常高”的比例也比较高(24.4%)。而且从总体上看,这两类学生都对自己的上网水平相当认可。所以在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自信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要让他们认清自己在网络素养的其他方面或许还有欠缺,需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

另外,过度用网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质疑意识明显低于另外两类学生,近一半(44.1%)此类学生完全相信从网络中获取的信息。可见,对过度用网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其对媒介信息的质疑意识和能力。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比例与正常使用的学生比例相对接近一些。

同时,过度用网的学生在使用网络时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有过被骗经历的占44.7%。他们非常需要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相比之下,正常使用的学生情况好很多,他们当中有84.4%的人没有被骗的经历,72.4%的趋于过度用网学生也没有被骗的经历。

结论

过度用网的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质疑意识和能力较差,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思辨意识和能力,对网络中不良行为的认识不足,网络安全意识欠缺,在上网过程中面临着比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更大的风险。过度用网的学生对新的网络游戏及软件很感兴趣,比较热衷于分享与转发信息,相对喜欢参与对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讨论,主动在网络中表达自己,比较看重自己在网络中的形象,更趋向于利用网络解决各种问题,习惯于网络中的思维方式。在对他们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时,要首先肯定他们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从观念和认识上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

家校联系

家校双方的合作与沟通是促成孩子积极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家校联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但网络的出现对家校联系沟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数据

1.网络帮助家长联系学校的情况

在CLOS2013(北京)报告中,网络帮助家长与学校联系,这一题目的均值为2.84,略低于中值 3。也就是说在总体上,网络对家校联系起到一定作用,但联系并不频繁。但整合了多个地区的数据后,这一均值数据降低到了2.56。

关于家校联系的情况,男女生认为联系情况“一般多”的比例接近。但男生在极端数据上,比如“非常多”和“非常少”的情况都略高于女生。随着年级升高,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多地认为,网络帮助家长联系学校的情况“非常多”。

2.教师通过网络支持学生课外学习的情况

教师通过网络支持学生课外学习,即教师能够在必要的时候支持学生。这一题目在2013CLOS报告的均值是3.00,跟中值3持平。这说明北京地区的教师较好地开展了这一工作。而2014年度的整合数据均值为2.75。

(1)男女生之间的差异。无论在“非常多”,还是“非常少”方面,男生的比例均高于女生。这些结果可能与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有一定关系。

(2)年级差异方面。随着年级升高,高年级学生感觉到教师通过网络支持其学习的比例逐渐减少。这些因素不仅与小学生经常被教师组织进行网络学习有一定关系,也可能与高年级学生经常在学校学习,而在课后只是在有必要时才联系教师有关系。

(3)地区差异。辽宁地区教师“非常少”通过网络支持学生课外学习的占比例最高,为34.5%;但结合“比较少”的情况来看,广东地区教师较少地对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的支持,而甘肃次之。北京地区教师“非常多”通过网络支持学生课外学习的比例则最高,达到22.7%。

3.学校网站及相关网络环境能够有效地支持家长和学校的沟通

学校网站及相关网络环境是否能够有效地支持家长和学校的沟通?北京地区的学校网站及相关网络环境,对家校之间的沟通情况支持的效果处于“非常有效”、“部分有效”的数据达到26.5%和15.7%,在六个地区中处于最优状态。而辽宁地区,“完全无效”和“不太有效”的整合数据(30.1%和16.2%)最大,也就是网络环境在支持家校沟通方面还需继续强化其相应的网站和网络学习环境。

低年级段的学生感知到学校网站及环境对高年级段的支持方面更为有效。24.5%的男生认为网络在支持家校联系方面完全无效,高于女生。

结论

当前家校联系仍以学校引导家长参与为主。总体上,男生认为家长更多参与教育的比例大于女生;高年级学生认为家长更多参与教育的比例大于低年级学生。从地区差异来看,北京地区的家校联系情况,特别在学校引导方面所开展的工作,都超出全国其他地区。学校注重家长的参与,特别是在学校网站建设以及相关网络环境方面具有较好的支持家校联系的效果。

学生休闲生活的调查和分析

休闲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成长于网络时代、被称为“数字土著”的当代中小学生的休闲生活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对他们的成长产生着重要影响。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需要上学的日子中,生活以学习为主,休闲时间相对较少;在假期中,多数学生都能获得大量的休闲时间。休闲可以概括为“学习”、“娱乐”、“交往”、“休息”四项,如兴趣学习;看报刊、听歌、看电视、上网、观看演出或比赛、参加体育运动;创作活动;户内、户外交往;无事休息等。

数据

1.学生的时间分配情况

在上学日,5.3%的学生报告他们的休闲时间为0,即他们没有休闲生活;每天仅能休闲半小时的学生有5.3%;65.5%的学生可以休闲1至2小时,11.5%的学生可以休闲3小时,休闲超过3小时的学生占9.2%。学生平均每天休闲时间1.76小时。男生时间均值(1.80)与女生均值(1.73)接近。从年级来看,小学五年级最高,而高中二年级最低。在休闲时间上,辽宁、重庆、北京和广东不具有显著差异,但他们均显著高于甘肃和江西,甘肃和江西间不具有显著差异。

在休息日,休闲时间不足半小时的学生有2.9%;35.4%的学生能休闲1至2小时,42.7%学生休闲3至5小时,11.9%学生休闲6至8小时,休闲超过8小时的有7.3%。平均来说,学生休息日休闲时间均值是3.79小时。休息日休闲时间上,男女生具有显著差异,男生时间均值(3.93)高于女生(3.70)。上学日不在网络上休闲的学生占39.7%,将半个至一个小时用于网络休闲的学生占45.5%,有14.8%的学生花2至4小时在网上休闲。上学日学生网络休闲时间的均值为0.75小时,上学日网络休闲时间上,男女生具有显著差异,男生时间均值(0.80小时)高于女生(0.69小时)。

2.学生参与休闲活动的情况

问卷调查了学生在18种非网络休闲活动上的频率,且按频率均值从大到小排序,如图7所示。每种非网络休闲活动的频率最高值为5,均值大于3的活动有5项,从大到小依次为和朋友一起玩、听音乐、看电视、阅读、参加体育活动。

将频率排名前十的活动进行六省市的对比发现,相对于其他五省市,重庆的学生最喜欢与朋友一起玩,甘肃的学生在这个题目上均值最低;相对于其他五省市,广东的学生最喜欢听音乐,江西的学生均值最低;相对于其他五省市,北京的学生最喜欢阅读,辽宁的学生均值最低;相对于其他五省市,重庆的学生最喜欢看电视,江西均值最低;广东的学生最喜欢参加体育活动,重庆和辽宁同为最低;北京的学生最喜欢发展感兴趣的艺术类技能,重庆的学生均值最低;最喜欢与亲友聚餐的是广东学生,辽宁学生最低;最喜欢旅游的是北京学生,重庆和辽宁学生的均值接近,几乎同为最低;最喜欢去博物馆等地的是北京学生,重庆和辽宁学生的均值同为最低;在逛街、购物这项活动上,北京、重庆、广东、江西持平,甘肃、辽宁略低,这可能与该项活动是生活必须活动有关。

问卷调查了学生在12种网络休闲活动上的频率,且按频率均值从大到小排序(如图8)。每种网络休闲活动的频率最高值为5,均值大于3的活动有2项,为收听和下载网络歌曲、通过电脑使用即时聊天工具。

相对于曾有调查报告指出学生最喜欢的网络活动是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图8表明近一段时间以来学生最喜欢的网络活动为网络音乐和网络聊天,玩网络游戏在本次调查中排到了第7位,在频率上超越它的主要是网络社交和网络音视频两类活动。

3.学生对休闲活动的满意度

在心理、社交、放松、身体、美感五个满意度上,重庆、甘肃和辽宁基本都处于较低水平,北京和广东大体处于较高水平,但在社交满意度和身体满意度上,江西均高于其他五省市。

从性别来看,女生在放松、社交和美感三个方面的满意度高于男生,而男生在心理和身体满意度上高于女生。调查显示,小学五年级在各项满意度上均高于其他年级,且初中学生各项满意度均高于高中生。高中学生中感到满意度最低的是心理和身体。在社交满意度上小学三年级学生满意度最低。

4.学生学习效能感

睡眠时间与学习效能感是显著正相关的,睡眠充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因为休息日的休闲时间与对于学习效能感具有负相关关系,意味着休息日投入过多的休闲时间会影响学习效能感。无论是休息日,还是上学日,过多的网络休闲都会影响学习效能感。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