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殊教育语文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殊教育语文论文范文1
特殊教育论文2300字(一):探究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关爱教育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不断深入改革发展的当下,特殊学校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采用关爱教学的方式,坚持做到树立自信,消除自卑;营造关爱学生的氛围;和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几大关键方面,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特殊教育;小学数学;关爱教育
一、树立自信消除自卑
在对特殊学校的小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让学生对自己产生自信,消除内心的自卑感,帮助特殊学校的小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提高小学生的幸福指数。在特殊学校上学的学生,一般都是在身体上,智力上有一定的缺陷,由于身体上的,智力上的缺陷,导致小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存在会导致学生没有勇气和他人进行交流,不和其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容易导致小学生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小学数学老师在对特殊学校的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帮助小学生在课堂上树立自信,慢慢的消除小学生的自卑心理,让小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从而更加努力的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生活适应能力。
例如,在学习《整洁的校园》这一单元的时候,老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们去参观学校,首先让小学生们体会到特殊学校的环境的美好,老师就根据小学生不同的身体情况进行分配任务,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等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老师就可以夸奖学生,对学生们的劳动成果进行赞扬,让小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使得学生对自己产生自信。老师在让学生体会到校园的环境之后,再针对《整洁的校园》涉及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小学生就能够很清楚的理解老师上课讲述的内容,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减少之后,学生就会越来越愿意去学习数学知识了,进而会打消学生内心的自卑心理,提高习质量,知道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它可以解决生活问题。
二、营造关愛学生的氛围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氛围相当重要。特殊学校的学生通常都是没有安全感的,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关爱教育,让特殊学校的学生能够在有爱的环境下成长,净化小学生的内心,让特殊学校的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因为特殊学校的小学生在身体上,智力上和普通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特殊学校的数学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就要为学生营造较好的学习环境,在生活上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这样能够让特殊学校的学生感受到安全感。老师增加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小学生能够主动的为小学数学老师敞开心扉,向老师吐露心声,这样有利于特殊学校的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爱能够给予一个人力量,老师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存在,能够给予学生更大的勇气,让学生积极的面对生活,从而更急努力的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得到锻炼。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我学会了》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数学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比如,让学生一起去完成一幅画一智慧树,这幅画围绕着班集体进行,数学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每做对一片叶子上的数学题,就在上面签上自己名字,这样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下,把自己的姓名有条理的写上去,然后老师再次带领小学生对这个签名纸进行加工,比如老师组织每一个学生为这个签名添加色彩,最终就能够得到一幅完美的作品,这幅作品是全班的劳动成果,然后老师就可以对学生们及时鼓励;“同学们,大家还厉害呀,大家共同创作了一幅画”,这样老师能够在一定从程度上活跃数学课堂气氛,然后老师再次对小学生说,这副作品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然后老师就可以对这副“作品”进行分析,比如说,这上面每一个名字就能够代表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然后这就说明我们班级是一个大家庭,同学是自己的兄弟姐妹,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存在,为小学生营造出爱的氛围,然后老师就可以对小学生说,在这一节数学课上,大家是不是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学生们就会肯定老师说的话,进而对学生在学数学的同时进行了团结合作的教育。
三、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通常情况下特殊学校的小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差,因为小学生内心存在自卑心理,它们很少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久而久之,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退化。特殊学校的数学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就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而加强和学生的沟通,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在学校的状况。数学老师应该把数学课堂变的生活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老师给予学生关爱,在生活中接近学生,把生活带进数学课堂。
例如,特殊学校的数学老师在为小学生讲述到《我的三餐》的时候,老师就应该把小学生的生活带入课堂当中,这样小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自己的关心。比如,数学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询问学生前一大的早餐、午餐、晚餐吃了什么,这样小学生在课上就会对自己吃的饭进行回忆,然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小学数学老师能够把学生的生活和数学课堂完美的连接起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予学生心灵上的寄托,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对特殊学校的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坚持做到以上几大方面,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充实其小学生活,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生活适应能力,融入社会。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浅谈绘本阅读在特殊教育艺术领域中的教育价值论文
【摘要】近年来,绘本在特殊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图文并茂的表现样式非常符合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需要,在特殊教育各个学科中都有极强的引导价值。本文以绘本《一起玩形状游戏》为例分析绘本在特殊教育艺术领域的运用情况,通过绘本内容的衍生,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引领学生进入艺术表现的感知领域。
【关键词】绘本;特殊教育;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173-02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发展,绘本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了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近年来,绘本在特殊教育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绘本以它独有的精妙语言和明快的画面,给特殊儿童艺术教育带来鲜活的生机。笔者尝试在绘本中挖掘学生喜爱的教育素材,通过绘本《一起玩形状游戏》教学,提高班级智力障碍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创造力。
一、在绘本主题的艺术活动中发现特殊儿童的艺术观察力
形状是构成一幅作品最基本的元素,正因为是最基本的元素,所以每一个图形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相信每一个读过《一起玩形状游戏》的孩子,都会迷上这个简单的游戏,特殊儿童也不例外。故事中随手画出的形状在小象妹妹和大熊哥哥的创意下变成了各种形象,有胖乎乎的犀牛、美丽灵动的蝴蝶、活泼可爱的小狗等。
绘本故事将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游戏过程形象化,吸引学生拿起笔来,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形状游戏中。通过绘本的演绎,这个游戏的规则和操作都变得非常简单,很容易被学生理解。不论学生是在教室还是在家里,不管时间是长还是短都能玩。就像格式塔心理学说的那样,对物理的形状进行创造性知觉和表现,实际上是经历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复杂的过程。在这个绘本中,艺术不仅仅是美的体验,更是学生观察力的一步步提升[1]。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课程中,关于形状的教学活动有非常多的教具可以使用,但学习形式非常枯燥。而绘本通过故事开展,非常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跟随绘本故事,看看大熊哥哥和小象妹妹如何玩形状游戏,由绘本延伸出“什么是形状”,认识有规则的形状,如三角形、圆形、四边形、梯形、椭圆形等,接着把学生的目光引入现实生活,观察“黑板是什么形状”“钟表是什么形状”“衣服鞋子上都有什么形状”等。关于形状的游戏能让学生善于感知和发现形状,在生活中锻炼艺术的观察力。
二、在绘本主题的艺术活动中发现特殊儿童的艺术创造力
绘本故事中大熊哥哥和小象妹妹玩形状游戏的道具也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限制,不管是作业本的格子纸,还是撕开的牛皮纸信封,甚至是一个贝壳、一小段树枝。形状游戏不只是画纸上的游戏,也可以衍生至万物。为了让学生的想象力有更廣阔的施展空间,教师可以设置丰富的实操环境,帮助学生玩出“个性版”的形状游戏。
(一)有限创意版——自制七巧板
根据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A、B、C组。能力较强的A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先打方格再画斜线的方法,在白卡纸上画出七巧板,然后进行裁剪,自制七巧板;能力稍弱的B组学生在已经画好线条的白卡纸上按照线条裁剪出七巧板;C组学生直接使用已经制作好的成品七巧板。通过老师给出的模板,用七巧板完成相应图形的拼搭。
(二)平面创意版——拼贴画
随着学生对图形组合游戏的认识不断加深,教师可以将拼贴画引入学生视线,首先引导学生用剪刀把彩色卡纸剪成大小不一的形状(三角形、圆形、四边形、梯形、椭圆形等),然后让学生用一张卡纸做背景,发挥想象力用自己剪好的形状拼贴出图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作出调整,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加入更多的创意,而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达到精细运动锻炼的目的[2]。
(三)立体创意版——生活中的形状游戏
在衍生活动中,深受学生喜爱的应该是用实物开展的形状游戏。教师带领学生收集身边用得上的大大小小的物品,圆形的月饼盒、细长的树枝、旧快递盒甚至是衣服,都可以变成学生手中的素材,学生可以利用收集到的物品在地上拼出一幅场景。这个活动对学生的想象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最好采用团体游戏的形式。教师在PPT上展示一些作品,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设定场景主题,在指定的区域内每个学生可以为这个主题增添一件物品,教师再在细节上轻微地进行调整,最后经过全体师生的一起努力,共同创作一幅作品。
通过一系列的衍生活动,学生在把图形玩起来的过程中,不断为这些原本单调的形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通过绘本,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与实际心理状况,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绘本为依托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与作品共鸣,提高艺术水平。
《一起玩形状游戏》这个有趣的小故事,把抽象的想象力具化成了一幅幅简单的画面,学生非常容易理解。通过电教手段对绘本进行渲染,学生的眼球一下就被吸引过来了。绘本帮助教师创设了一个精彩的教学情境,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特殊教育语文论文范文2
特殊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编辑的《特殊教育用语辞典》对特殊教育的定义如下:“为那些通过普通的教育方法,不能或者难以达到与其年龄相符的教育的、社会的及其他水平的人们实施的教育形式。”特殊教育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广义的“特殊教育”,包括对超常儿童的教育或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个别差异特别显著的儿童教育、障碍儿童的教育、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二是狭义的“特殊教育”,通常包括对障碍儿童的教育,按其障碍程度、身心发展水平和理解水平,又分为视觉障碍(盲、弱视)、智力障碍、精神障碍、听觉障碍(聋、重听)、言语障碍(哑、口吃)、行为障碍(或情绪障碍)、多重障碍和身体疲弱及心理障碍(自闭症)等。笔者所指的特殊教育是第二个解释。在当代,我们所说的教育公平,并不是简单的用结果评价起始或过程,而是追求教育的始终。在此意义上,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公民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它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公平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3]教育公平的本质应该是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以促进个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影响教育公平的师资配置的失衡
在人文主义社会背景下,社会文明高速发展,人道主义深入人心,特殊教育如今是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欠缺之处,其兴起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的核心是质量,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如今,特殊教育无论是在义务教育方面还是高等教育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就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特殊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特殊教育中,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对这些孩子发展的影响要比对普通教育中的孩子的影响大的多。因此,要促进特殊教育公平发展,就必须重点考虑特殊教育教师资源配置这一关键性要素。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的教师资源发展严重滞后,阻碍了特殊教育的大步前进,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不足
截止2010年6月底,我国开设特殊教育的高等学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这些专业每年的招生有限,本科生每年只招50到60人。全国还有两所大专层次的特殊教育专业,每年培训30人左右。[4]每年我国培养的教师数量有限,使得特殊教育的师资数量满足不了现行的需求。残疾人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教师数量的要求比普通教育更高。根据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残疾青少年在校生总数为425613人。其中,5-14岁的残疾儿童人数为415992人,15-18岁的残疾青少年有9621人。若按现有在校师生比1∶4.3计算,则需要教师98980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我国的特殊教育的需求。[5]
(二)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质量不高
教师资质包括教师资格证书的等级、数量,教师的最高学历和职称等。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不仅人数不多,而且缺乏专业知识,特教教师的资质偏低,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中经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教育或者培训的人数总比例较低,教师的学历层次相对普通学校尚低,在学历和职称方面有待提高。从我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学历构成情况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专科毕业生近达一半,占44.42%;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的教师占54.9%,学历达到本科的教师不到一半,仅有44.08%;而研究生毕业的则更是凤毛麟角,只有1.02%。可想我国对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力度微乎其微。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硕士培养点不到十个,博士每年培养教师最多也就十几个,而且大都都是毕业以后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其余的特殊教育本科专科每年培养也只有数百人。再看我国特殊教育职称情况统计表,初级职称的教师(即小学一级及以下)共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79%;中级职称的教师(小学高级)只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5%,其中只有72.29%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高级职称的教师(中学高级)仅占6.63%,并且其中只有58.76%的教师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的培训。可以明显看出,特殊教育教师无论是在学历还是职称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三)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分布不均衡
在特殊学校聚集和特殊学生较多的地方,师资反而相当匮乏,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或者人口密集的地区反而出现师生比严重失调的情况。根据上述现行规定的特殊教育师生比1∶4.3,从上表可以计算出目前没有任何地区符合这一标准。师生比(在校学生数/专任教师)控制在1∶4.4到1∶5范围的地区分别是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师生比在1∶5到1∶9.8的地区分别是北京、山西、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湖北、西安、陕西、宁夏。我国的特殊教育的师生比的平均比例(全国在校学生数/全国专任教师)是1∶9.8,以上的17个地区达到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他的13个地区严重偏离国家的平均水平。师生比1∶9.8到1∶20之间的省份有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甘肃、青海、新疆。还有几个地区的师生比小于1∶20,分别为江西、重庆、四川、云南。各地区师生比的严重失调给特殊教育质量的不平衡带来巨大的影响,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或者人口密集的地区都不乏存在严重失衡的师资配置,可想而知西部偏远地区和人口稀少地区的师资质量又能有多高,这让特殊教育该如何公平发展,特殊教育师资配置的不均衡已严重阻碍特殊教育向公平化方向发展。
三、建议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殊教育的兴起势不可挡。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念中,教育全民化的口号中,受教育的残疾人数量势必增长,质量务必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积极为残疾人群争取更多切实的利益,充分让残疾人群享受到最大化的权利,让构建和谐社会的各个方面落到实处。特殊教育的教师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分布上,其配置的不平衡造成了教育主要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使得特殊教育的规模难以扩大,质量难以提高,让特殊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现代化的大众化教育和终身化教育,对此,笔者提出一些粗略的建议。
(一)保障教师的经济待遇和政治权利,建立健全教师人事进出制度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很难获得教学期待,容易受挫,打击其工作主动性。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各项经济、政治上的制度保障,建立合理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发挥职称评聘的调剂作用,否则特殊教育教的工作热情很难提高,教师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
(二)加强特殊教师队伍在学习培训、交流、资格准入等方面的建设
特殊教育语文论文范文3
我校是十二年制学校,实施封闭式寄宿制管理。学生基本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采用引导、榜样、实例、实践等启迪式的管理方式、方法,主旨是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求、人格尊严和个性差异,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潜力。这种管理方式具有身教重于言教、务实重于务虚的特征,更适合我校教育对象的特点。学生从6岁进入学校开始,教师就承担起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角色。由于听力的缺失,我校大多数学生没有语言基础,感知事物的知识贫乏。但他们具有观察敏锐、表象完整清晰、更接近实物等比较明显的特点。学生长时期地生活在校园中,他们的言行、举止,就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在学生身上完全可以表露,形成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行为。在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或某某同学这样做”,因此,对残疾学生的教育用身正为范形容恰到好处。我校紧紧抓住对于学生身教胜于言教的管理模式,要求每位教师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进入我校的学生,大多数从小就没有和亲人、健全人正常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更谈不上学前教育,家长只知道娇生惯养或放任自流,养成了孩子任性刁蛮的个性。这些学生刚来学校时,有的哭闹不停,有的躺在地上打滚,有的甚至谁碰他就抓咬谁。这时候,我校的班主任老师就充当孩子妈妈的角色。一年的冬天,我校的闫文君老师刚接一年级班。那年的寒流来势汹汹,她班里十几个学生相继生病、发烧、咳嗽。她推着自行车,先把发高烧的两个学生安顿在医院,配好药,打上点滴,然后返回学校再带两个,直到把生病的学生全送到医院就诊,闫老师已累得精疲力尽。闫老师描述当时的情景时,说“:孩子们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圆圆的眼睛都望着我。他们的眼神,像求助、像感激,这些残疾孩子此时比健全孩子更需要亲情更需要爱。当他们把小手伸向我时,我会本能地把他们搂入怀中,孩子们会艰难地用含糊不清的语言喊你一声‘妈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还能说什么、我们还能说什么?只有幸福和欣慰。”类似这些事情,是我校所有班主任和生活指导老师经常做的工作。像帮助学生洗衣服、剪指甲、洗澡理发这样的事在我校的老师中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老师们人人这样做,天天这样做,日久天长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他们从没有想过什么报酬,没有想过什么补偿,只想到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要对孩子的健康负责,对孩子的学习负责,对孩子的安全负责,对孩子的成长负责。
这些看似日常小事,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学生。当老师们在教师节收到“老师辛苦啦,谢谢您!”的祝福时,当家长们说,我们的孩子现在很懂事时,当社会上反映我们的学生很有礼貌时,当我们的学生在大学里表现突出时,我们老师甚感欣慰。
二、注重个别化教育,突出“个体”
国家规定,特殊教育听障班容量原则上不超过12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优生优育、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人造耳蜗的植入,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儿童的数量逐年下降,目前一个班人数最多超不过8人。另外,同一班内学生年龄相差大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拿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有的是6岁入学,有的已经是十一二岁,甚至更大,但是入学以前基本未接受过系统知识教育,只能和低龄儿童放到同一起跑线,这就造成同一班内学生年龄参差不齐,个体之间对于外界事物认知、知识的接受、消化程度不同的现状。但是,班容量少,正好为教师实施个别化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与可操作性,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年龄特点、问题所在,因材施教,进行个别化教育,吃偏食,完全可做到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优良品质得以形成。
三、用实例说事,突出“警示”
特殊教育语文论文范文4
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应用微课,会大大提高残疾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让残疾学生更多地认识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下面,我们就来对特殊教育中微课的应用对策进行研究。
1.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
首先,特殊教育学校需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库。信息库的建设,是促进微课落实的前提,也是特殊教育活动能够走向信息化的关键。资源库的建立需要从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学科方面等现实条件做起,利用学校已经具备的资源开发网络教学资源,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充实。特殊教育与普通的教育不同,为残疾学生建立一个教学资源库,会让残疾学生的世界丰富起来,也能让教师的教学活动更有意义。其次,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信息化的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微课活动。有了充足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利用沟通功能良好的特殊教育服务平台,让资源成为师生共用的资源。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残疾类别进行不同服务平台的打造。对于盲生,教师要将教学平台打造成声控体系;对于聋生,教师要将教学平台打造成视化体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网络学习服务平台上享受微课,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微课进行学习。
2.加强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
在加强微课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当关注教师素质的提高。其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的信息水平,促进传统特殊教育理念的转变,让特殊教育工作者认可微课这种教学形式。其二,要提高教师信息化处理处理能力的重要性。将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与他们的业绩联系起来,从而激励更多的教师对微课这种教学形式进行研究,加强教师对微课的重视。
3.加强微课主题的丰富性
在特殊教育中,教师面临着许多教学问题。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了解残疾学生的真正学习需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性格,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残疾学生也渴望进步,渴望外面的世界,渴望了解这个精彩的社会。在应用微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主题教学的形式,通过信息教学资源的传递,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
二、总结
特殊教育语文论文范文5
1.翻转特教培训课堂的基础
(1)物质基础
互联网时代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延伸到了网络,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学习。学校一般拥有机房,甚至为教师配备工作电脑。信息技术为翻转特殊师资培训提供了物质基础。
(2)知识基础
翻转特殊教师培训课堂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和学习能力。首先,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普遍增强,有600多万中小学教师接受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约占应培人数的76%;其次,教师是知识型专业人员,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最后,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3)理念基础
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育的主导者理应是学习的践行者。自2010年翻转教育理念传入我国,很多教师成为翻转课堂的施行人,他们理解翻转的理念及优势、劣势,为翻转特殊教师培训提供了理念基础。
2.翻转特教培训课堂的优势
(1)有利于参训特教教师自定步调式学习
参训特教教师具有离散性特点,传统培训未重视这一问题,对参训者进行无区别的统一培训,致使培训效果不佳。让参训者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是翻转培训的核心理念之一,遵从了特教教师的离散性特点。参训特教教师可以在培训前通过网络观看培训者设计的视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步调;学习困惑可通过网络和专家或其他特教教师进行交流以解答;实践困境可提交给培训者作为培训的案例。
(2)有利于参训特教教师连续性学习
传统的特教师资培训具有非持续的特点,影响了参训特教教师的学习效果。翻转特教培训课堂为参训特教教师提供了一个具有张力的平台。无论是参训前、参训中还是参训后,特教教师都可以与培训者、专家、其他特教教师进行交流,有利于参训特教教师的连续性学习。
(3)有利于参训特教教师建构式学习
建构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指导者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传统的培训以讲授法为主,培训者主导课堂,参训者成为机械的知识接受者。翻转特教师资培训课堂有利于特教教师进行建构式学习。互动的个性化指导是翻转培训的另一个核心理念,强调以参训者为中心。在培训前、培训后参训者可以通过网络就学习问题向培训者、专家咨询,培训中可以当面与培训者、其他参训者交流。
(4)有利于参训特教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特教教师参加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用于教学实践,传统的培训实效性低,大部分教师无法学以致用。翻转特教师资培训可以帮助参训教师解决教学困境。培训前参训教师提交案例,参训中培训者会就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给予个别指导;参训特教教师可以在参训中与其他经验参训者进行交流;参训后培训者或专家对参训特教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
二、翻转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模式的构建
1.培训前的活动
(1)培训者
首先,整合培训材料。培训者应以调查为基础,分析研究参训者特点,组织适宜参训者学习的材料。培训材料应力求易懂性、科学性、实践性。其次,明确培训任务。为提高培训时效性,培训者应明确培训任务,避免参训者学习的盲目性。最后,组织互动式学习。参训者应利用网络组织学习者互动交流活动,一方面便于了解参训特教教师学习的盲点、难点;另一方面让参训特教教师互相探讨,各种观点相互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2)参训特教教师
首先,观摩视频,学习理论知识。参训特教教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材料,观看学习视频和资料,学习理论知识。其次,案例提交与思考。参训特教教师把现实中的案例提交给培训者,思考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再次,寻求指导。对于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应寻求培训者指导。
2.培训中的活动
(1)培训者
首先,重点知识及疑难问题讲解。培训者在培训中首先对重点知识和疑难问题进行讲解,排除参训者因难点和困惑带来的学习焦虑情绪,引导其进入学习状态。其次,典型案例研讨与分析。培训者选择的案例应具有示范性、指导性,有助于参训者理解、掌握培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次,小组讨论与个别指导。培训者应组织培训课堂的交流活动,引导参训者进行讨论式学习;对需要个别指导的参训者给予特别指导。
(2)参训特教教师
首先,独立探索。参训特教教师应对培训内容进行独立探索,实现知识的内化。其次,互动交流。参训特教教师应利用培训课堂积极参与互动交流,主动向培训者和其他参训者讨教。
3.培训后的活动
(1)培训者
首先,跟踪指导。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特教教师的教学具有专业性及复杂性的特点。培训者在培训后应对特教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帮助其提升实践能力。其次,评估。跟踪指导后,培训者应评估培训效果,检验培训的有效性。再次,反思。培训者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反思,调整不足之处,为以后的培训打下好的基础。
(2)参训特教教师
特殊教育语文论文范文6
1.教师授课语言暴力频出,尊重不足
所谓语言暴力,就是使用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损害。在当下,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平等的,所以必然地为语言暴力的生长提供了合适的土壤。而在特殊教育领域,教师所处在的情况更为特殊,以自我为中心,依靠强制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学生的行为特征更为明显,为了使特殊学生向教师预想的方向发展,面对违反纪律、犯了错误、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采取简单粗暴或讽刺挖苦或恐吓威胁的暴力语言也是很常见的。例如,“你怎么长大的,这么笨!”“我教了这么多年书,没见过像你这样的!”“你呀,什么也学不好。”等等。特殊教育课堂上的语言暴力折射出教师缺少人文关怀的同时,更能表现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素养程度偏低。特殊教育教师长期使用暴力语言,会严重伤害特殊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影响到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如何化解特教教师的“语言暴力”是当下特殊教育环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师授课语言冷漠敷衍,温情不足
在特教课堂上,我们总能发现一些学生那种对于教师权威的“藐视”,尤其是面对一些非班主任教师时更加明显。究其原因是一些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中表达出来的“我上的课你要是不喜欢就睡觉,但是不能扰乱课堂秩序”的意思。长期的这种“安民告示”似的授课,让学生感觉到的并不是宽松的环境和舒适的课堂,而是感觉老师的潜台词是“随便吧,反正怎么学也学不好”,从中得到的答案是教师对学生过于冷漠。冷漠都是双方面的,教师的冷漠影响着学生,学生渐渐由冷漠发展成“藐视”和“不屑”,这种态度的展现,更能激发起教师在语言中的冷漠敷衍,缺乏温情。赢得学生的尊敬,不是靠大力压制,也不是靠低眉顺眼,更不能靠冷漠敷衍,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来面对特殊学生各项教学需求,不能为了表面的和谐气氛,放弃运用自身的情感语言来解决各种问题。通过情感的联络沟通,才能化解冷漠,展现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的风采。
3.教师授课语言重复沉闷,激励不足
语言表达是教师的基本功,而特殊教育教师的授课语言也同样展示着教学的基本功。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语言重复的情况随处可见,容易分散误导学生的注意力,有些调皮学生可能上课就开始统计教师重复语言的次数,无法安心听课。有的教师一句话能表达清楚的意思,又怕学生没有听清楚,不断重复,这种重复沉闷的讲话,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使学生听起来厌烦。重复并且沉闷的语言是没有新意的,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引发兴趣爱好,启发式的教学更是谈不上。现在,特殊教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往往一问一答式的多,真正融入到学生内心,将教学中精彩的知识点播撒给学生,激励学生心灵深处存在的真善美的情况很少。语言是教学的最主要媒介,其所能传递的信息可以给予那些特殊学生温暖和力量,让他们尽知学校与社会的关怀。
二、特殊教育教师在语言素养方面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分析
1.师生角色定位的历来传统
人因其社会性,所以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而中国的传统师生关系是依靠伦理来维系的。在古代,由儒家思想构建的社会等级规范,从根本上确立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从属关系,师道尊严严肃细致的讲究,赋予了教师极高的权威性,进而演变成师生之间的专制关系。到了近现代,人们把教师的教学活动看成了一种主客体关系,即教师育人就是一种“育物”,这样的结果就变成了教师高高在上地进行知识传送,而学生只有洗耳恭听,从而忽略了学生是“人”,并非“物”这样的事实,漠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两主体中的一极。不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在教学活动中均忽视了学生的平等存在,漠视了受教育者本身应有的独立和尊严。而在特殊教育教学活动中,特教教师所接受的教育背景,在课堂上当其面临与自身求学时遇到的相似情况,便驾轻就熟地运用当年所受的语言和思维开展教学,因此一些冷漠的语言、暴力的说教都会运用出来,所以这种一代又一代的惯性力量是不可小视的。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因为他们自身存在的某种缺陷,面对这种不平等的对立情况,反应往往会更加强烈,导致学生心理的抵触甚至逆反,觉得教师的批评就是挖苦讽刺,没有关怀和帮助,缺乏足够的温暖。
2.缺乏对人文关怀的认识
人文关怀基础是教育,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2]。特教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生不同,他们多数由于身体机能的缺陷,再加上心智发育尚待完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不能像家庭生活一样,时刻享受父母的呵护和家庭的温暖。在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就目前情况来看,特殊教育课堂上要完成的任务有很多,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学生也很多。在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特殊教育教师很难再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每一堂课语言表达的细微内容,同样很难通过琢磨细微的表达方式来体现人文关怀的本意。虽然在表面上看来人文关怀的意义并不是很大,但随着表面的风平浪静,长久之后就完全忽略了人文关怀。如果特殊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体现出教师的关怀与温暖,那么特殊学生肯定会感觉心灵受到伤害,久而久之会疏远教师与学校,变得自律性相对较差,面对将来更迷茫和困惑。结果是学生虽然可能学到了一些安身立命的技术,但是在缺乏人文关怀的情况下,会形成一定的心理缺陷。
3.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增大
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增大,这与当前教育的大环境和特殊教育所处的小环境有很大关系。特殊教育教师要承受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的重重压力。例如绩效考核情况,特殊教育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除课堂以内的工作,还要承担学生的考核测评、安全、卫生、饮食等各方面的工作,甚至考核测评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若不达标就降低工资等。这样特殊教育教师把工作中的不满情绪转嫁到学生身上,训斥、威胁甚至采取不正当惩罚方式,都容易造成师生间的对立冲突。而目前社会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期望和评价标准过高,更加重了教师的压力,本来学生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责任,但是现在几乎全落到学校身上,奉献时关注少,犯错时人人指责。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需要得到家长、学生、社会各界的肯定,这也造成了对教师不利的舆论氛围,误导了学生和家长,无形殊教育教师的压力与日俱增。
三、提高特殊教育教师语言素养方面人文关怀的途径
1.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的主观意识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道主义情怀,人文关怀是对人价值的肯定、完整人格的尊重,对残疾人更重要。[3]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加强人文关怀的主观意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语言素养,以期展示对特殊学生的人文关怀,这不仅仅只是简单地通过语言本身素养的提高来完成,而是需要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来相互支撑。首先,从知识文化素养层面来看,优秀的课堂语言表达是由丰富的知识文化素养决定的,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的。在学生看来,教师有能力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甚至依赖教师,因此教师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不影响正常的语言表达。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做个博学多才之人,扩大知识面。只有知识文化内涵深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主要体现。其次,要注重语言素养本身的提高,特教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要词汇丰富、逻辑严谨,甚至可以充满艺术表现力的语言来进行授课。这也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前要认真备课,按照预先设计来进行发挥,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毫无逻辑、缺乏节奏的组织语言。只有严谨细致,才能尊重课堂、尊重学生。再次,从思想素养层面,特殊教育教师在平时语言交往中要给学生做表率,决定语言质量的人,只有慧于心,才能秀于言,在师生对话过程中,要将高尚的道德观念、情感价值观渗透到语言中,不能将工作生活中的不快和不满带到课堂,不能将不良情绪传染给学生。最后,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是引发师生对话语言问题的主观因素,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提高教师内在和外在的威信,为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才能更好地展现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风采。
2.建立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
构建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就是要在教学氛围、教学资源配置、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特殊教育教师更多的支持。因此,以人为本,尽可能多地培养特殊教育教师,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关心、爱护、扶植、尊重他们,帮助解决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促使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励、开发和调动,这亦是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第一,要构建幸福奋进的教学氛围。让特殊教育教师感觉到特殊教育这个职业是幸福快乐的,奉献和挑战并存,只有幸福快乐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特殊教育教师的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理解他们,使其最终具有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第二,教学资源配置要合理。充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调节课堂内容,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扶持他们参与科研,提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设备、图书音像资料等。第三,要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教师参加重要学术活动的机会,同时提供各种进修、培训甚至出国等机会。注重加强校际间、国内与国外,老、中、青教师之间以及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允许就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之在学术探讨、交流、争鸣中开启智慧,活跃思想,承前启后,立足于发掘和发展本学校特有的学术风格、学术文化,注重精神理念的提升,给更多的特殊教育教师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条件。这样特殊教育教师可以从其他同行、其他领域学到精湛的技艺和品德,使其在学术、学业、思想上更快地提高。
3.加强语言运用能力,展示人文关怀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