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外继续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1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特殊的普通合伙制;需求
一、会计师事务所转制的要求及现状
2006年修订通过的《合伙企业法》规定:“以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可以设立为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2007年3月,深圳特区利用其利法优势,在《深圳经济特区注册会计师条例》中规定,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为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包括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和特殊的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不再包括有限责任事务所,并要求现有的有限责任事务所逐步改制为合伙事务所。
2007年11月,深圳市开始了首批特殊的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转制点,有5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提出转制申请,经过选择,首批转制的事务所共14家。这批特殊的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为深圳市乃至全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带来一股新的生机和活力。但现实的情况是,普通合伙事务所对于转为特殊普通合伙所态度积极踊跃,而有限责任事务所对于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事务所意见不统一,兴趣不大。如今四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深圳市会计师事务所转制的情况如何呢?深圳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2012年4月的信息显示,除31家分所外,深圳市有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205家,特殊的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13家,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18家。可以看到,《深圳经济特区注册会计师条例》中明确禁止的有限责任事务所在深圳依然存在,转制在深圳仍有一定的阻力。
2009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要积极探索适应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需要的组织形式,大力推进特殊普通合伙制。”2010年7月,财政部印发《关于推动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的暂行规定》指出,“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于2010年12月31日前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鼓励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于2011年12月31日前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
2010年开始的全国范围内的会计师事务所转制情况又如何呢?从2012年4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上显示的信息看,行业排名前10位左右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已按照规定完成转制,但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完成转制的仅有2家。这说明,大多数中型事务所还在等待观望,犹豫不决,对转制还存在一定抵触情绪。
二、英、美、中三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
1.英国:普通合伙制——有限责任制——有限责任合伙制
19世纪中后期开始,注册会计师以会计师事务所方式执业,为树立一个权威而公正的职业地位,自然选择了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合伙制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在其后的一百多年的中,合伙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对执业质量的提升与职业地位的建立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法律诉讼的不断增多,涉及的赔偿金额不断增大,普通合伙制的无限连带责任风险日益受到人们关注,逐步动摇了注册会计师对普通合伙制组织形式的看法,公司化改制进入人们的视野。1989年,英国修改了《公司法》,允许会计师事务所采取公司的组织形式。但是,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制改革并不积极。究其原因,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对合伙价值取向的深刻认同,以公司形式经营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坏处远远大于规避风险、限制责任这一好处。
能否在合伙与公司两种基本组织形式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既保留合伙组织形式的精髓,又为合伙人提供法律责任上的保护呢?1996年,在普华、安永等会计师事务所的积极推动下,英国泽西岛颁布了《有限责任合伙法》,许可英国的专业人士在泽西岛注册为有限责任合伙。2000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了《有限责任合伙法》,它融合了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制各自的合理成分,摒弃了各自的不足。至2003年初,“四大”事务所在英国完成了有限责任合伙的转制工作。
2.美国:普通合伙制——有限责任制
美国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成长地,早期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是以普通合伙制为主要的组织形式。然而,20世纪80年代,美国房地产和能源价格的剧烈震荡,引发了全国性的银行和储贷机构的倒闭风潮,债权人在巨额损失得不到补偿的情况下,转而为这些金融机构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致使无辜合伙人因而面临个人破产危机。普通合伙制中无限连带责任的公正性受到质疑,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开始寻求更好的法律保护方式。在众多组织形式中,有限责任合伙制以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合伙“的精髓、立法程序简便、税务后果较轻等优势,博得了众多专业人士的青睐。至1996年,已有四十多个州为有限责任合伙制立法,随后有美国统一合伙法中增加了对有限责任合伙制的相关规定。目前,有限责任合伙制在美国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
3.中国:有限责任制——特殊的普通合伙制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2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高等学校;继续教育
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初步形成,社会发展速度之快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继续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它在人们继续教育、培训等方面,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高等学校作为我国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在继续教育实践中占着特殊的地位。因此,在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的过程中二定要更加大显身手,应有所为,也将大有所为。
一、构建终身学习社会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他认为:将人的一生分为教育和工作两部分是毫无根据的,教育应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是人一生中所有教育机会的统一。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系列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老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却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取得。因此,在全球范围内,终身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国际上许多政府重视继续教育,制定国家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规定企业的利润或资产几个百分点必须用于企业的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据有关资料报道:1996年美国企业投入继续教育的经费为560亿美元。如美国爱德华・琼斯公司职工年薪为2.2-2.7万美元,在美国不算很高,但是人均每年132小时的在岗培训极具吸引力。1998年德国私人企业投入继续教育经费为343亿马克。1998年英国政府公布了名为(学习时代)的绿皮书,提出要复兴英国的成人教育,“要建立学习化的社会,使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都能有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机会”。
1995年我国科技兴国战略提出:普通高等学校需要关注高层次岗位培训和大学后继续教育,它是实施终身教育、建立学习化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高等学校应尽的责任。2004年教育部制定“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前不久,教育部主持各方专家完成了一部洋洋百万言的“教育国情”报告,题目是;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这几乎是事关民族振兴大业的行动咨文,是教育界应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份答卷。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这是近年来我国社会所形成的共识,同时它也是政府和民众共同推动的一项宏伟计划。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作为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来说,在推进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它更是具有与企业等其他相关机构不同的自身优势,背靠高等学校优厚的师资、物资设备条件,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一切资源的积极作用,在推进全民学习的中,一定会有大有作为的空间。
二、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推进终身学习的困境与问题分析
目前,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开展终身学习的各项实践中,面临着一系列困境,而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一方面,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在办学上存在着一定的教育观念滞后、办学模式单一、特别是主动性不强,在认识上已有一定的差距,看不到继续教育在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带来教育变革、赢得社会声誉、造福人类社会等多方面的巨大效应。另一方面,从客观因素上来说,很多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条件普遍较差,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下滑,教学站点分散,教学管理、教学服务难以到位,办学学院在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投入有限,教学质量受到影响等。上述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目前成教生源在下降,外部原因是独立二级学院、高职高专、网络教育的兴起以及国外教育机构的办学竞争,学生的选择更多了;内部原因则是师资、住宿、图书资料、实验等办学条件差,成人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凝聚力日渐减小了。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高等学校在发展继续教育时要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重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从总的趋势来说,既然我国要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那就意味着继续教育的规模只会不断扩大,而不会缩小。但对某一个具体高等学校而言,在目前现有办学条件下,如果其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的规模已经比较大了,那么它就不宜继续扩大规模,而应尽量稳定现有规模,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想办法重点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包括改善教学站点的办学条件和建立自己的办学基地。在其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后,再去考虑扩大规模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教育受到许多市场因素的制约,如果一个办学单位的办学条件不好,教学质量不高,必定会严重影响其生源的数量和质量,想扩大继续教育规模也是有困难的。再从结构方面讲,继续教育从长远发展看主要是在职在岗的业余学习和高层次培训,高等学校发展继续教育主要应放在高层次培训以及在职在岗的业余学历学位教育上,其学历学位教育要逐渐同全日制的学历学位教育接轨,两者的区别仅在于一个是全日制的,一个是半工半读的。这一特点也要求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办学基地设在学校周边,离校不远处或者交通便于学生下班后上学的城区比较有利,不宜设在远离城区的郊区。当然,高等学校要努力通过发展继续教育来提高办学效益,既要重视经济效益,筹集经费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又要重视社会效益,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形成学习型社会作贡献。
三、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策略思考
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运用现代信息网络,将优质教育传播给社会,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所有资源的优势,积极主动地面向社会、特别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他们的提高提供多种进修学习机会。与此同时,促进教学改革和科研开发,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
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紧紧依靠一流的师资队伍、独特的教学特色、规范的教学管理和过硬的教育质量,要形成以高等学历教育为核心的开放式办学网络,和以在职岗位(执业资格)培训为重点的终身教育体系,在推进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要的角色。
1.加强校企与中外合作,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
企业是继续教育的主体,高校是企业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继续教育是人们在完成一定的学业后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需要而继续接受教育的一种形式,大学后继续教育是对已获得一定的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制定灵活互动的职业发展目标和继续教育发展战略,是企业和高校继续教育共同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继续教育与企业密切合作,高校利用企业的广阔的实践场所,开展产学研结合,企业充分享受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员工整体素质,高校继续教育充分抓住企业这一培训的主要服务对象,二者共同合作,可以互惠互利,各得其所。另外,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继续教育的良性发展,加强国际阿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与国外继续教育学会和各种组织的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国外继续教育的发展动向和趋势,通过中外合作发展继续教育,可以尝试与国外大学合作,实行多元合作培养模式。
2.提高教育质量是继续教育发展与否的关键
课程结构体系的科学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灵活性是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深入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知识的进步和由于知识进步、技术创新引发的职业结构的变化,不断更新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以迅速满足甚至预测新的社会需求,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在社会中充分履行其终身教育使命所必须具有的特性。目前,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1号文件的颁布,已经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上历史日程,这是对普通高等学校的要求,也是对继续教育提出的号召声,继续教育必须在知识结构和知识传授方法上实现创新以便及时跟踪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教育层次和质量,注重培养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的根本,也是继续教育步入良性循环的关键。
3.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加大建设与管理
师资队伍建设不管是对高等学校本身,还是高等学校继续教育,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承担着主要工作。因而,不仅教师本身应进行终身学习,而且在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建设一支高效、精干、能够适应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需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的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队伍,要允许继续教育办学单位采取聘任合同制自聘优秀教师,如聘请外校的师资、企业中实践经验非常强的专家等。一方面可以改变一些学校研究生动不动就兼课以及一些兼职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或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种种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由于不断扩张而造成普遍师资紧张,如果引进外面的师资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缓解继续教育方面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
4.实行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开辟多样化的学习途径,方便那些已离开中等或高等学校的人能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可以适应需求,建立学分累积制度,实行弹性的教育教学制度。学生既可以按学制规定集中时间在同一所学校或教育场所修完学业,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学习的成就(或学分)可以累计成文凭或学位,也就是对于受培训学生给予相应的学分,建立“学分银行”,让学员的学分能在“学分银行”储存、积累,在学员的学分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后,授予学员相应的毕业或者学位证书。这有利于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调动人们参加学习和培训的积极性,从而推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5.积极发挥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代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其发展趋势是不可动摇的。国家提出的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理念,单纯依靠传统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不能满足的,必须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才可以构建学习型社会。在为广大在职人员这一群体提供大众化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机会、优质资源和服务,应该是网络远程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抓住发展机遇,努力改进教学手段,尽快建立我校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积极参与高等学校新一轮的竞争。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3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本市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受聘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科学技术人员。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的企业、事业单位包括国有、集体所有、股份制、私营以及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的企业、事业单位。
本细则所称的受聘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科学技术人员,系指依照国家专业技术职称制度取得专业技术职称或资格,同时受聘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医疗卫生和高校、中专、中技的自然科学教学的人员。
第四条各级人事行政管理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管理科学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下简称继续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
市人事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规划、组织、指导和监督本细则的实施。
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本细则的实施工作。
第五条各单位根据机构设置的具体情况,指定一个部门为管理继续教育的日常工作部门(以下统称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并由专人具体负责。
第六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
(一)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并组织施行;
(二)编制继续教育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继续教育的选题;
(三)组织安排科学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考核学习情况;
(四)评估继续教育质量,总结继续教育经验,宣传、表彰继续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
(五)受理有关继续教育的投诉,并进行调解。
第七条各级分管人事工作的领导要兼管继续教育工作。主管部门要把实施本细则列入下属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任期目标,并进行检查和考核。
第八条继续教育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重点相结合的方针,为提高本市科学技术人员素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服务。
第九条继续教育的目的:
(一)补充、更新、拓宽科学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发智力;
(二)调整和完善科学技术队伍的知识和专业结构;
(三)培养中青年科学技术学科带头人。
第十条继续教育的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人员所从事专业或学科的新理论、新信息、新技术和新方法。
继续教育的选题应根据国内外市场和科学技术的现状,和本市、本系统、本单位科研、生产、教育和工作需要,以及科学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实际业务水平确定。
第十一条继续教育的形式:
(一)办各类培训、学习和研修班;
(二)参加学术讲座、交流和考察;
(三)外派对口单位短期工作或进修;
(四)参加函授(刊授)、电大、职大、业大和夜大学习;
(五)有计划、有指导、有考核的脱产自学。
第十二条接受继续教育是科学技术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一)科学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专业和所在工作岗位的需要,向本单位提出学习的要求;
(二)学习时间由本单位根据本细则的要求作出计划安排,保证每人每年不少于脱产12天,脱产学习的时间可以在同一个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期内累计使用;
(三)经所在单位批准脱产学习的,学习期间的工资、福利、奖金等,享受在岗人员的同等待遇;
(四)经所在单位同意派出学习并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的,学费及旅差费由所在单位报销。
第十三条科学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服从所在单位安排,参加学习活动;
(二)遵守学习纪律,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三)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所在单位服务。
第十四条企业、事业单位可以与在国内连续半脱产学习一年以上、脱产学习半年以上或派出国外境外留学、进修三个月以上的科学技术人员,事先签订接受继续教育后的专业技术服务合同。
第十五条本市实行科学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制度。
继续教育证书由市人事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
第十六条继续教育证书由各区、县级市人事行政管理部门,市政府各委(办)、各局(总公司)和市直属各单位颁发。由科学技术人员本人持有,实施继续教育的培训机构或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登记,并按高、中、初级的档次,由相应的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每年验证一次。
第十七条继续教育证书是系统记录科学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具体情况的有效凭证,是科学技术人员晋升、受聘专业技术职务及考核的必备证明。
第十八条市财政每年拨出专款用作市继续教育专项调控经费,其数额应根据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相应增加。
各区、县级市财政每年也应拨出专款作为当地继续教育专项经费。
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应为下属企业、事业单位继续教育提供条件。
第十九条企业、事业单位的继续教育经费,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额度不低于科学技术人员工资总额的1.5%。
企业继续教育经费的不足部分,可以从如下途径解决:
(一)培训费用摊入成本;
(二)投入基本设施的费用在利润留成、包干节余、税后留利中开支;
(三)直接为产品创优、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服务的培训费用,在项目资金中开支。
事业单位继续教育经费的不足部分,可以在包干节余和预算外收入等自有资金中开支。
第二十条*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学术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向各级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申报,经审查认定可成为相应的继续教育基地;也可以直接与企业、事业单位订立协议,承担继续教育任务。
第二十一条被认定为继续教育基地的单位不改变原来的隶属关系,其继续教育业务范围由认定部门确定,并接受认定部门的指导和检查。
第二十二条市继续教育基地由市人事行政管理部门认定。市继续教育基地按审定的专业范围和方向,对本市有关的高级科学技术人员及中级科学技术人员的骨干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其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列入市继续教育培训年度计划。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和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定期表彰和奖励在继续教育工作中认真执行本细则,做出显著成绩的集体和个人。
市人民政府每两年表彰和奖励一次对继续教育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4
1.通过转变英汉思维提高自己。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发现中西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的差异性,引导学生不能用汉语的表达方式去翻译和剖析英文句子(你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这是教学生还是自我提高?)。例如翻译一个简单句子:“在我这里不要期待太多。”中国式翻译往往会说“:Don'texpectmetoomuch.”但是对比才知,西方人常讲:“Don'texpecttoomuchfromofme.”又如:“2011年,我国经历了很多自然灾难。”由于受中国式思维影响,我们(很多人可能)会直接翻译:“In2011,ournationhasexperiencedalotofnaturaldisasters.”但是按照西方人的表达习惯在陈述一句话的时候,不能带有个人意见,要客观地表述句子内容:“Naturaldisastersaccompaniedourin2011”当然,英语教师们除了要灵活转变思维之外,也要加强培养当地语言思维的表达方式,才能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2.从教科书入手。我们的教科书不应只有文字和个别图片、录音带。作为更真实和客观的反映,我们的教材必须附上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或与内容有关的真实图片等;增加可视性的教学媒体,如教学软件、教学光盘、教学录像带,给教师和学生以最贴近现实的情景,通过可视性的了解和接触,增强他们对语言与文化的理解。
3.不断充实自身知识。利用互联网资源或者学校为教师订阅各类时文杂志,不断了解最新的信息,充实教师本身的知识,以提高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加强英文报刊阅读,并以此提升阅读量是提升英语水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其各方面的时事动态都会刊登在报纸、杂志上,这不仅让教师快速了解和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英文词汇,还增强对地域风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例如英文报纸杂志上出现的“Cooperativelearning”合作学习、“Dragonboatracing”赛龙舟等,还有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灾害,如“Theearthquake”地震、“Thetyphoon”台风、“landslide”滑坡等。教师从中都可以加以学习和借鉴,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更多的词汇,不断更新自身的文化知识。
二、从学校角度谈文化素养的提高
1.为英语教师敞开国门。有条件的可以选派一些英语教师出国培训。无条件的可以请一些外教或英语国家的专家学者直接参与到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来。这样间接或直接地了解英语国家,切身感受英语文化,非常有利于认识、比较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
2.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文化素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各种培训活动,并应该适当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为老师们的继续教育提供时间和空间。在继续教育中,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让职教的英语教师注意了解中外交往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广阔范围和诸多因素。使英语教师深入细致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传统节日等等,为改善英语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5
高校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策略;国际化;品牌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55-02
一、引言
何谓继续教育的内涵?据《教育大辞典》记载,继续教育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为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以此推及继续教育的外延,通常应是指大学后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教育。继续教育的形式根据不同层次,除由高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学会)、企事业单位举办外,还可利用广播电视教育、函授和刊授教育、网络教育等多媒体推行远距离教育形式;学习方式主要有短期进修班、业余自学、技术考察、学术交流等。继续教育的主旨是改善受教育者智能结构,增强专业能力,开发潜在创造力,全面提高其整体素质,以适应并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集教学、科研、产业于一身的中国高校,在开展继续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现实条件和自身优势,师资力量雄厚,基础设施齐全,客观上决定了高校是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主力军,是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高新技术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专门人才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以独特的风格和形式与普通学校教育并重、并存,构成了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完整分支,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新层次。
二、新世纪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与现实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崛起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职能已由过去单一的传播知识逐步向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扩展,而继续教育也日益成为高校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成为高校联系企业、政府、社会乃至国际的桥梁与纽带,成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渠道。
然而,随着继续教育的市场属性的日益凸显,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特别是WTO后国外优质培训机构的大量涌入,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以语言培训为例,在群雄逐鹿的外语培训市场,由高校主办的外语培训机构曾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力量而独领,尤其在出国热潮席卷全国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校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出国前培训课程更是炙手可热,但随着新东方、环球雅思等民办培训机构的崛起以及华尔街英语、英孚教育等洋品牌竞相登陆中国培训市场,高校培训机构一枝独秀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据统计,在上海的1400家非学历办学机构中,洋机构的比例不足10%,但其项目的市场占有率却相当高,几乎占了上海市非学历培训市场的半壁江山。处于激烈竞争格局中的高校继续教育,将如何发挥品牌、师资、研发等诸多强大优势?更有甚者,当前社会教育需求已由过去单一的学历补偿型逐渐发展为学历需求型、知识更新型、知识复合型、素养提高型、全面发展型、充实生活型等多元需求,该如何整合各方资源以使多元的继续教育与多元的教育需求匹配?
三、欧美及亚洲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继续教育的借鉴
继续教育的概念最早由发达国家于19世纪提出,随着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国外继续教育也由最初以对一般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再次培训,发展成为按照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宽门类、多样化的包括准学历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在内的大众教育。当前,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上,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高素质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开展国际间的继续教育合作,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在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经常广泛的相互交流,实行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可以极大地加快复合型人才的造就速度。
美国:高等教育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其教育出口额位居世界前列,教育服务贸易跃居美国服务的第5位。据调查,在过去几年中,有50%的两年制学院要求修习国际性课程,50%的四年制大学和12.5%的两年制学院参加了院校国际教育合作,以伯克利加州大学为例,其每年要开设600门国际方面的课程和80余种外语课,社科与人文以及教育等学科领域的50%的博士论文涉及各种国际问题。目前美国大量高校在海外还设有分校区,实施海外跨国高等教育项目。
德国:1993年,德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同行开展的合作项目达6700余项,其中3700项与欧盟国家的高校共同实施,1300项与中欧国家高校合作,530项与美国高校合作,230项与中国高校合作。
新加坡:先天教育并不发达的新加坡,政府积极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早在1998年就提出“十所定级大学计划”,即在十年内新加坡至少引进10所世界一流大学,以加速新加坡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并通过这些大学从欧美、亚太和东南亚地区集聚地一流的专家、高校教师和学生,以最高的起点、最快的速度提高本国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新加坡的地区竞争力,确立其在东南亚的教育领先地位。新加坡政府还非常注重吸引国外教育机构到新加坡合作办学,为新加坡普通劳动力提供先进的专业技术教育和终身教育,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同时,还大力推动教育机构和合作办学机构走出国门,广泛招收亚太地区各国留学生,使新加坡成为“地区教育中心”。
香港:香港对高等教育向来持开放的态度,没有把海外教育机构的入侵视为一种威胁,反而将其看作是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利契机。据统计,1996年在香港地区的海外合作项目就有300个,1997年达到500项。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与其签订合作协议的有120所院校,分别来自欧洲、亚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等国家。
四、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未来策略——国际化、品牌化
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开展国际间的合作办学已呈不可阻挡之势,传统的以学术寂寞为主要特征的学院教育已被大规模的形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所取代,因此,中国高校应及时了解国内外继续教育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大力开展继续教育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以及协作活动,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1.国际化策略
全球化的到来,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孤立封闭地发展教育,每一个国家都需要理解和学会如何利用他国的教育资源来弥补本国的不足。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精神,世界贸易组织提倡成员国相互开放教育市场,允许外国教育机构在所在国颁发学位证书或学历证明;鼓励成员国之间相互承认学位证书或学历证明。今后高等继续教育服务贸易将会大幅度地扩展,各国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也必将日益加强,全球化策略已成为各国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通过合理地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如品牌、课程体系、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管理模式、评估体系等,以及积极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加速为本国培养紧缺人才,促进本国高等继续教育体制的革新和发展。以上海交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为例,为适应全球国际化经济发展趋势,缓解世界国际型人才紧缺现状,经上海市教委批准,于1993年成立了国际继续教育中心,曾与国外合作办学的重点项目有:上海交通大学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高级工商管理大学后课程班、中澳合作高级公共管理大学后课程班、中英合作高级工商管理大学后课程班。这种国际化继续教育项目,拓展了中西方文化教育交流,为社会开辟了一条国际型人才成长通道。
2.品牌化策略
当品牌已成为高校继续教育赢得生源、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高校应更加注重内涵的锤炼,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随着加入WTO,中国高校已经步入教育全球一体化时代,面对国门的开放,境外著名高校纷纷登陆我国高等教育市场,构筑国际同盟,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因此,如何打造和经营高校继续教育的品牌,早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品牌主要是由专业、课程、师资等硬性教育资源构成,因此高校继续教育的品牌化经营,首先应树立市场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市场化的继续教育运作机制,培育并引导继续教育消费;其次树立竞争意识,遵循优胜劣汰的客观发展规律,充分依托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探索建立继续教育投入和退出机制、收益与风险配比机制、决策管理机制以及成本竞争机制。在新世纪中,我国高校要采取积极有为的措施,加快师资品牌化和课程品牌化步伐,不断凝炼核心竞争力,努力提升高校继续教育的品牌价值。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6
一、当前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办学现状
(一)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社会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需求增加,我国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从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的新闻系算起,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已走过了60年的历程。从“”刚结束时只有三五所高校开办新闻传播专业,到2013年中国有390多所高校开办新闻传播专业,短短35年的时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几乎是从零基础发展到了一个遍地开花的程度,这样快速的发展说明社会对于此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即使是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不景气的当前,根据2013年中国高校各专业就业形势调查报告显示,新闻传播学类就业工作对口度高,起薪高,跳槽对薪酬涨幅影响明显,五年后收入高,综合满意度高。就业率达到了93.26%,在所有专业中排名第7位。同时也说明,目前高校培养出的高层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体系逐渐完善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规模扩张更大、办学层次更丰富、学科外延继续扩大。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化状态,出现了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为代表的传统名牌新闻院系的办学模式;以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批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新闻院系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新闻院系的办学模式;以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全国著名大学新建新闻学院的办学模式;师范、体育、财经、理工类等专业院校创办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模式;非全日制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民办大学创办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模式。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呈现出体系、层次较为全面的办学状态。
二、强化新闻传播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需求有增无减
社会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首先各类媒介和出版机构对专业人才有大量需求。目前,我国媒介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对于专业人才数量需求仍在增加。同时,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出现,他们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以传统媒介广播电视为例,目前的从业人员超过75万,并以每年4%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新兴媒体从业人员更是大量需求,如网络编辑从业人员已达300多万。其次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宣传、公关类人才的需求,他们对于高校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提出了理论要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要求。再次是新闻传播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由于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快速发展,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很多教师是从其他专业,通过短期培训转过来的,因此急需此类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学历高水平人才。
(二)目前新闻传播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1.全日制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无法满足社会需要。作为培养新闻传播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力军,全日制教育这种形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培养出来的人才理论知识全面,专业素质较高。但是,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是人才培养周期长,少则两年(专科),多则七年(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二是进入门坎较高;三是数量较少,目前全国各类普通高校新闻传播类本科生在校生为23万,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是本科以上层次的学生。
2.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程度不够。师资力量目前来说是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点,师资力量的好坏会影响到高校教育的好坏,在新闻传播教育中,随着新闻传播的持续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师资状况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被认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的高校拓展,导致了师资力量不够,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然而,这些老师既没有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也没有相关的新闻传播实践的经历,只能将课本上的知识“复制”给学生,这就是典型的照本宣科,知识教学理论偏离了实践。
3.课程设置没有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理论与文化课程较多,譬如,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传播学概论、中外传播学史等。这些课程虽然都是新闻传播学的课程,但课程的设置都是理论知识,相对的实践课程少之又少,在老师授课过程中,一直给学生灌输着死板的理论知识,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现在新闻媒体对引进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对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希望懂新闻业务,又要懂得媒介经营管理,然而现在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还是注重在记者和编辑这方面,这使得培养出的人才不是社会上所需要的,这就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且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三、加强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真正提
升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素质,促进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是“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特征的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专业,使其具有从事新闻媒体、舆论宣传、出版发行、文化管理和教育科研等部门工作的能力和素质。”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加强继续教育则是完善当前新闻传播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相对于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1.培养对象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系统的理论学习效率更高。新闻传播教育要以实际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换而言之,就是说新闻传播教育应以实践为重。然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实践能力是培养环节中最弱的一环。对于继续教育的对象,即参加新闻媒介的专业工作人员来说,他们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学生,这些人员都已经在社会上工作过一段时间,对于专业的实际操作的掌握程度要强于在校大学生。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有着较高的学历、技术职称和对事业的责任感,对于他们所从事的新闻行业所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较为敏感,且又孜孜以求,目标明确。
2.继续教育针对性强,能够满足不同培养对象的要求。高等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使本科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所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学校的教育内容笼统而广泛,没有较强的针对性。而继续教育的内容是将许多学科或技术分解或综合成若干个小单元来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继续教育的内容不再是纸上谈兵,往往会结合国内外热点问题,以及教育对象的实际经验,使得理论教育更加切合实际,更加深入全面。已经从事于新闻传播的媒体人对自己今后是专攻于新闻媒体工作加强自己的技术专业水平还是想要从事于媒介管理的方向,这些“媒体人”对于自己今后的方向都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他们会朝着自己的专业目标而努力,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初次接触这个专业,对于自己想要从事的方向都没有明确,对于课堂、课本之外的知识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只是被动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3.继续教育周期短,方式灵活多样,能够快速达到培养的目的。继续教育的学制以短期为主,短周期的学制给工作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极大便利。继续教育对象的职称经历,专业素质层次不同,他们有不同的需要,继续教育的教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针对性、多样性,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并不像普通大学教育那么“死板”,媒体人员在继续教育中,通过研讨会、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汲取精华,取长补短,使自身的才能得到了升华。参加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自己的目标都非常的明确,所以在通过高水平的讲授课程和短时期的培训中,参与者很快的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继续教育这种短周期的培训效率高,见效快。
(二)全面加强继续教育,全方位提高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水平
1.政府要完善继续教育体制,实现学历补偿、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毕竟时间较短,全日制教育体制尚不健全,继续教育更是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目前只有一些老牌院校,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成人教育学院依托新闻学院开展了新闻传播专业的继续教育。因此,政府要进一步重视新闻传播类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研究把握此类人才继续教育的科学规律,明确目标任务,根据社会发展调整人才培养观念,不断满足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多样化和多元化需求。要进一步强化统筹,积极调动高校、广电、报社、培训机构等各方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尤其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统筹好学历、非学历的继续教育,重点做好短期业务培训和高层次专业硕士的继续教育。要进一步形成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设置,培养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利用好互联网、各种网络通讯软件等平台,扩大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更好地推进新闻传播类人才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高校要依托现有资源,根据行业特点加强新闻传播类人才继续教育的发展。目前来说,高校仍然承担着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一些发展时间较长的专业,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已比较完备,包含了函授、夜大、自考、全日制助学班、地方学历班、专业证书和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而新闻传播专业继续教育形式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本专科的传统教育方式,如成人高考、函授、自考等。高校应当依托发展较快的全日制新闻传播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分层次、分水平、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机制。当今社会对于新闻传播高层次人才需求增加,在传统媒体中,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就业市场已基本饱和,高校应当在传统媒介专业硕士、在职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一些新的媒体岗位产生,如信息数据编辑、互动编辑等。而传统媒体岗位也对从业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如“了解互联网的技术和工具、社交媒体的特性和平台“对微信、微博等新兴网络媒体软件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这就要求高校要及时了解社会动向和行业特点,进而调整或增加教育内容,使继续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