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就业问题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问题总结范文1
【关键词】商会 大学生 功能研究
以上分析的确也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对科学的解决大学生问题提出了很好的思路,近些年来,通过政府、社会、高校的不懈努力,从转变大学生就业思维到转变社会就业观念,方方面面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也取得了很可喜的成就。但在众多的解决途径中,有一股力量悄然崛起,虽然还没有被广泛推广,但作用已经不可小觑,这就是商会对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帮助和推动作用。
在百度上输入关键字“商会组织和大学生就业”,相关结果约208,000个,高校与商会组织合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商会组织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很好的一条渠道。但是相关方面的研究确实乏善可陈,在知网上输入关键字“商会组织和大学生就业”,搜素的结果竟然是0条记录。因此,研究商会组织的功能和性质,了解商会组织在社会、企业、政府之间的定位和作用,进而,研究商会组织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所能做出的积极作用,对于大学生就业无疑是打开了另一扇门,是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实践调查、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从公共管理和社会学的角度,通过分析民间已经悄然兴起的商会组织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优秀案例,旨在为这些自发的民间行为提供理论支撑和案例导引,希望更多地政府部门、高校、社会注意到这种力量,也为更好的挖掘大学生就业渠道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一、商会组织的性质和功能
为性质和功能定位方便,按照商会组织产生的方式,商会组织可以分为两种:
自上而下形成的半官方半民间商会,例如从全国性的到各级地方性的工商联组织,挂靠在政府机构的行业协会等。这类商会组织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产生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最初的完全官方主导到目前的半官方半民间性质,政府在商会组织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提供了第一推动力,这是中国转轨经济中行业协会产生和发展的独特之处。因此,在性质定位上,这类商会组织是带有政府色彩的,有政府公共管理机构的性质。
在功能定位上,这类商会组织作为政府主导型的民间组织,一方面和政府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在信息、融资、培训、争取企业权益等方面又有服务企业的特有功能,是官方和企业的双重代言人。
自下而上形成的民间商会,例如多如牛毛的老乡会、同乡会、行业性专业性团体等。由于这些商会组织是“自下而上”自发成立的,形式上是自由组合、自愿参加、自愿发展的民间组织。这类商会组织的性质是非官方的、独立的,运作方面完全靠会员会费和赞助开展,具有非政府性质,一般不直接承担政府部门职能,也不干预企业行为,但与政府和企业都保持良好且紧密的关系。
在功能定位方面,这类商会组织更多具有服务企业的功能,在维护业界权益、行业自治、中介服务、兴贸促商、民间外交、协政参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商会组织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有这样的性质功能,因此,商会组织有自觉参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方面,很多商会组织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所进行的活动,一方面为企业选用、储备人才作出努力,一方面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二、商会组织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
(一)商会组织作为公益性组织,应该在承担社会责任、公益活动方面有着足够的原动力。虽然大多数商会组织属于非盈利组织,但是由于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很多商会组织对这项工作表现为动力不足,没有积极性。商会组织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商会组织积极行为往往在政府机构的促使下,或者在新闻媒体的号召下,或者是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活动而兴起的临时性工作。常常是一时热情有余,而持续性不足,更不能形成常规的行为。
(二)解决手段过于单一,方法方式有待改进,商会组织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很多方法是召开人才招聘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给高校等等。实践证明,这些手段有效的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扩展了大学生就业途径,但只会带来短期效应,并不能满足一直存在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商会组织应该积极拓展渠道,丰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除了提供就业途径和就业岗位,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培训基地,通过进入企业调研等方式,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针对性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这样既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又能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
(三)没有后期的跟踪监督体系。往往是把人引进企业后就万事大吉,至于后期的人才流向,人职是否匹配并不在考虑之列。商会组织应该建立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后的后期跟踪体系,不但可以跟踪调查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后的就业去向,职业取向,还可以得到企业第一手的用工特点,起到中介桥梁服务社会的作用。
大学生就业问题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就业问题 高等教育
高校扩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同时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问题,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深入研究就业中的各种问题和总结经验,指导大学生搞好就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女大学生遭遇的就业歧视和就业难等问题形成了女性就业困境,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社会、高校等多层面力量联合起来,建立保障就业的长效机制。本文就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现总结如下。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女大学生遭遇就业性别歧视的现象普遍存在。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全球性裁员已经成为金融危机扩大化的又一波浪潮,许多企业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这无疑给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女毕业生经常会感受到“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以我校会计学院为例,大多数用人单位直接列出该职位“仅限男生”或“男士优先”的条件,女生还没有任何机会展露自己的才华就直接被拒之门外,这其中不乏学习刻苦、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女大学毕业生,女大学生遭遇性别歧视已经司空见惯。
2.女大学生就业门槛高,录用条件相对苛刻。
在就业问题难的现状下,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着更严苛的条件要求,一要学识和能力突出,其就业状况的改善强烈依赖高层次的学历资本,这就要求女大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在学业上,从而获得高学历,满足就业单位的需要;二要形象气质均佳,谈吐优雅;三有承受就业隐形附加条件的能力,如“无男友,可出差”、“五年内不生育”等。许多女大学生没有因为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而被用人单位另眼相看,反而男生即使平时学习有挂科现象也备受青睐。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
1.女性生理特点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特点,一生要经历经期、孕期、产褥期、哺乳期这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所牵涉的时间和精力会直接增加企业的用人成本。虽然我国在《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中都对女性就业的权益进行相应保护,但用人单位从人力资源成本的角度必然要考虑女性在就业上的亏损。女性结婚、生育基本需要两年时间,而且结婚生育后难免将大部分时间和心思用于“相夫教子”,期间所造成的用人成本增加是用人单位拒招女大学生的直接原因。
2.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尤其是相关保护女性合法权益的法律缺位,是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不能与男性平等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尽管我国《妇女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都规定了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是,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和具体的法律责任,缺乏对性别歧视内涵和范围的明确界定,对劳动力市场缺乏监督和管理,让一些用人单位有“空子”可钻。许多用人单位认为接受女大学生经济上不合算,往往以结婚、生育影响工作为由,将女性拒之门外,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面前实实在在成为了一个弱势群体。
3.就业观念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现象日益突出,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走出校门,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不再是卖方市场了。但在新形势下,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落后,自我定位不准确,对工作期望值过高,造成理想与现实脱节。导致女大学生就业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观念狭隘。主要表现在:一是期望值过高,寻找就业单位往往将目光锁定在那些事业单位、公务员等“铁饭碗”上。二是缺乏从基层做起的思想准备,对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定位不准,对未来带有不切实际的憧憬。三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奉献的意识,一方面抱怨就业难,另一方面则从内心排斥低岗位就业。性格的软弱和面对挫折不勇往直前,而消极应对和退让。对于大学生来说,不接受期望和现实的差距,错失了大量的就业良机[1]。
4.传统文化观念的性别偏见。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化给女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走上社会,在职场上从事和男性同样的工作。但受几千年来封建文化落后观念的影响,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观念及男主外、女主内的惯性分工模式依然在国人脑子里根深蒂固。在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的左右下,人们往往低估女性的价值和能力,认为女性在事业上不如男性有发展潜力,这为女大学生求职择业投下深重的阴影,使得女大学生在实际择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同时,正由于受我国关于两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自身也认同“夫贵妻荣”甚至“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降低对自身学业水平、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三、解决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
1.国家在政策和法律上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权利的保障。
虽然《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对女性的权益保障进行了明文规定,但这些法律执行层面的监督尚需进一步加强。国家应把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和失业率指数作为考核各级政府的重要指标,适当规定和限制用人单位职工性别比例。并制定政策保护和解决妇女因为生育问题而出现的系列就业问题,对妇女生育的社会价值作出合理的补偿。
2.进行就业挫折教育,培养毕业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
所谓挫折教育,就是对大学生容忍、承受挫折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学生就业中的供需矛盾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存在影响了一些学生的择业观念,当他们遭受就业挫折时,不是冷静面对,而为自己没有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而苦恼,陷入悲观失望等情绪无法自拔。尤其女大学生思维细腻,想法单纯,还没有迈入社会,造成心理预期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一蹶不振,甚至产生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在专业设置方面紧跟社会发展形势;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制度,为大学生提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女大学生要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和政策,调整就业心态。客观评价自我,正视社会现实,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走出自卑的阴影。同时要增强信心,树立自强精神,从自己的优势着手,激发上进的精神。在做全面准备的同时,要有所侧重,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重要因子上去。采用实习、参加比赛、参加社团、社交活动、阅读报纸杂志等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团队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敬业精神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急剧增加,用人单位对人才高学历的追求逐渐被高能力、高素质等新要求所取代,实践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还要常常与高年级师姐交流沟通,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从她们的亲身体验中总结经验、寻找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的对策。
3.倡导男女就业平等,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有很长一段时间处在封建社会,自古以来就是男尊女卑,男性地位比女性高。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现代人心理或多或少会有这种观念,这也是造成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之一。要缓解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法律维护女性的就业权利,同时要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而不是形同虚设。另外,还应该从思想层面上倡导男女就业平等,通过组织相关宣传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行为和思想,利用现代信息高速传输的便利条件,使男女就业平等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问题总结范文3
关键词: 文科大学生 就业问题 自我同一性 解决途径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成为就业问题中的“大问题”。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急剧上升,大学教育逐步褪去了精英教育的光环,同时随着社会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特别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尖锐,而与理工科大学生相比,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当前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探究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
文科主要是研究人类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科学,大学文科专业设置主要有: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外国语言与文学、新闻传播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我对我院198名2010届文科毕业生做了一次调查(包括中文专业、英语专业、旅游专业、广告专业四个专业),调查结果显示,有近90%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不好找,其中50%成以上的学生赞同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1.2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结合文科专业和文科大学生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
1.2.1体制的转变和改革。过去文科生的毕业去向大多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制、事业单位改革,这些部门对大学生的新增需求越来越少,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现在已经形成了供远大于求的局面。同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对理工科的大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文科大学生就业较难。
1.2.2文科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各个高校都不断增加专业,与理工学科,相比文科专业建设投入较小,因此许多高校一哄而上,专业设置不规范,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文科专业80%以上的课程趋同,因而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同质性,加剧了文科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减弱了文科大学生的不可替代性。我对我院198名2010届文科毕业生(包括中文、旅游、英语三个专业)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40%成的学生表示是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工作的,其中主要是旅游和英语学科这两个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的学生。
1.2.3文科大学生中女生的比例较高,在就业时性别歧视严重。我院为文科院系,包含中文、旅游、英语三个专业,在198名毕业生中,男生所占人数不到30%。江苏省妇联针对本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情况进行的专题调研显示,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大学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而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0%。
1.2.4文科大学生的自身综合能力有待提高。“麦可斯―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毕业生亟待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依次为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等。而这些对文科大学生而言,更是至关重要和必须具备的素质。根据招聘单位反馈:绝大部分文科大学生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实践经验,他们既不具备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或专业能力,又缺乏工作经验,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对应届文科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不断减少。
2.提升自我同一性,促进文科大学生就业
正如前文所说,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既有社会需求减少等一些客观原因,又有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较低等主观原因。目前最有效地解决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方法是从文科大学生自身入手,提高文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提高文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最重要的是个体在明确自我的情况下,不断追求自我的发展。因此,促进文科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文科大学生就业。
2.1自我同一性的内涵。
埃里克森从发展心理学和发展社会学角度,于1963年提出自我同一性概念,此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自我同一性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现象,也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最基本的层面,即ego-identity,此层面的自我同一性为自我综合和个人性格的连续性,指儿童期自居作用的私下或无意识的综合的基本信念;(2)个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即自我(self)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表现出的一套目标、价值观和信念;(3)社会同一性(social identity),即与团体理想一致的内在保持感和团体的归属感。
2.2文科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研究。
一项针对文科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的调查显示表明:文科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在年级间存在差异,大一年级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呈上升态势,因为大一阶段新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迅速地整合和完善高中时代的自我;大二、大三年级出现复杂变化――先下降后上升,这个阶段表明学生正在调整自己,审视自我以适应新的环境,重新达到自我平衡;大四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此时正处于转折的关键时期,面临就业、考研压力。同时调查数据也显示就业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大四年级这一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文科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有助于其就业。
2.3促进自我同一性发展,促进文科大学生就业。
我针对我院毕业年级的学生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对就业的了解主要来自学院组织的有关就业的讲座和相关就业指导课程,但是自己以后应该怎样发展目标不明确,很多时候出现随大流的情况。正如上文所说,只有从自身出发,明确自我,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文科大学生才能应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对此我考虑采取系统就业指导课程和团体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文科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以促进文科大学生就业。
团体心理咨询有传统心理咨询所无可代替的优势,在学校心理健康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被许多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所证实。为了证明就业指导课程和团体心理咨询的相结合对文科大学生就业促进的作用,我对其进行了验证。首先从参加就业指导课程的同学中随机选取数名自愿者,经过初测和面谈情况,筛选6名适合团体心理咨询的学生作为被试。对所有被试进行就业效能量表的测验,同时采用观察法和自我表述法,把被试在咨询过程中的作业及咨询结束后的个人总结、自我评价表作为评价咨询效果的方法。正如上文所说,与自我同一性有密切相关的概念有很多,其中自我概念与自我同一性更是有紧密的联系,可以说自我同一性是自我概念的高级成熟的形式,它标志着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因此根据被试所具有的共性,即自我概念偏低,实验方案设计为6个主题活动:我是谁、自信训练、他人眼中的我、人际交往训练、自我探索、我的发展(结束)。此次团体心理咨询主要目标是改善自我概念。整个咨询为期6周,每周1次活动,每次活动为90分左右。
咨询结束时,对所有被试进行第二次测验,结果显示接受团体心理咨询之后平均分为3.3,显著高于测试前的2.34分。同时被试的总结和体会也显示,被试“可以更客观更清楚地分析自己,评价自己;更加自信,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人际交往更加积极主动,自我更加明确,发展目标更加明确”。
目前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只有从文科大学生自身出发,不断提高其自我同一性,促进文科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提升,才能进一步缓解文科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邬大光,俞俏燕.单科类高校专业为何普遍趋同[N].中国教育报,2006,(15).
[2]茆汉成,王欣.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M].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7.
[3]杨学新,李小丽,李小刚.我国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以河北省文科大学生为例[M].教育理论和实践,2009,(29).
[4]郭金山,车博文.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M].心理科学,2004,27,(5).
[5]王书.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概述[M].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0.12.
大学生就业问题总结范文4
>> 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培养路径研究 就业能力的概念、结构和实证研究成果 中职生就业能力内涵及策略探微 反就业歧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与结构思考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能力培养研究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农业类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及对策研究 与就业相关的三类资本之研究现状、结构测量与趋势综述 服务补救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 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及判别标准研究述评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适应性研究 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地域结构研究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差异研究 基于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问题研究 武汉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内涵建设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10,20/2016,3.
[3][4][6]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2.
[5]陈浩.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7]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8]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7:6-10.
[9]肖贻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高职教育对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0(13):70.
[10][16]张秀,庄西真.基于CareerEDGE模型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5):112-114.
[11]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02):91.
[12]金宏伟,李常香,杜才平.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与社会需求的差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4):98.
[13][17]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9(11)中:20-22.
大学生就业问题总结范文5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制约因素;对策支持
女大学生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及生活的保证。研究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关系到女大学生就业和成才的实现。
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实意义
总理在中国政府网与网民在线交流时指出,“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是缓解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根本要求,是充分发挥女大学生作用的必然要求。女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深入研究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促使女大学生更加有效自主择业,也有利于用人单位更加合理有效的选择优秀人才为其服务并获得利益,进而有利于提高女性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提高。
二、当前女大学生就业制约因素
从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特点来看,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因素
一是社会就业总体形势严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在逐年增加,2011年达到660万人,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女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重重。二是社会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我国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男权意识”根深蒂固地存在,女性只能处于辅导和从属地位,有的甚至还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三是就业市场存在性别歧视。在各种就业歧视中,对于女性的就业歧视尤为严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现象,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也难逃于此,“限男生”、“仅招男性”、“男性优先”等字眼并不鲜见。
(二)政府因素
一是相关法律责任不明确、执行力度不够。《劳动法》第十三条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这一法律条文虽明确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权,但由于操作性不强和缺乏罚则,对就业歧视未能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还是空白。二是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由于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使得生育成本需要企业自身承担,被企业认为无形中加大了成本,再加上其他因素,很多女大学生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或在录取后提出限制生育的禁期。
(三)教育因素
一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轨。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学校的某些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众多的学校还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地设置专业,合理地构建人才资源配置的体系,注重理论教育而轻实践,致使很多女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弱,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导致就业难的境况。二是高校就业指导不足。大学生就业动机和就业期望的多样性、复杂性致使就业指导的作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显得非常有限。就业指导内容存在表层性、短期性、应急性、零散性等特点,严重缺乏系统性。
(四)自身因素
一是就业观念定位不准确。有些女大学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不从个人发展和事业前途考虑,甚至过分看重“初次就业”,不愿主动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业渠道狭窄,错失了不少就业机会。二是自主创业能力不强。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整体意识不够强,主动性不够。只有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有些女大学生才会去考虑创业。当有较好的工作单位可选择时,女大学生很少选择创业,在行动上表现出谨小慎微,缺乏敢闯敢冒精神。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支持
(一)优化社会发展环境
要消除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就必须改变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和浓厚的等级观念。社会要广泛树立公平意识,消除社会文化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优化社会发展环境,增强社会平等就业意识。一是通过强化教育的引导作用,让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二是用人单位树立大局意识,坚持“因才选人、因才用人、唯才是举”,给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平等机会。
(二)健全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女性就业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切实保护女性就业权益涉及各行各业,必须借助于法律制度,只有通过法律实施取信于民。首先,加强就业法律、法规建设,强化法律责任;其次,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成立专门监督部门,加大力度,严格执法;最后,强化社会监督,真正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保驾护航。
2.完善女性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促进我国女大学生充分就业,端正其就业观念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完善女性生育保障制度,推行生育保险,将生育成本社会化;第二要建立与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要根本改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就要使女性从繁锁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学习及投入社会事务。
3.发展“就业增长型”经济。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机会的基础在于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业、金融业等女性集中的产业,不断增加女性就业岗位;第二要注重扶持中小企业,拓展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大的就业空间
(三)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1.高校教育应与市场相结合、并充分考虑女生的特点。高校在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同时要充分考虑女性教育特点,开设一些适合女大学生的课程和科目,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女生特点、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尤其加强女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1],并且通过职业训练和工作岗位实践,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加强在校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高校要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建立就业指导与就业市场的沟通系统,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协调沟通,主动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进一步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率。
(四)完善和提高女大学生自身素质
1.转变传统的就业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女大学生必须看清形势,客观的评价自己,除了对工作报酬的高期望,还必须认真考虑这项工作是否适合自己,量体裁衣,不盲目追求,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在不断的社会工作实践中找到自己合理的社会定位和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2.发挥女生自身就业优势特点。《中国十大城市就业歧视现状调查》指出:相对于男性,女性的耐心、韧性在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都有超越男性的优势[2]。只要女大学生找准定位,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发挥自身的优势,调整好自我的心态,就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3.树立创业意识,拓宽就业渠道。世界各国的大学也把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置于学生教学培养系统之中,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是大势所趋。当代的女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素质及能力,女大学生要善于发现自我的优势和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走自主创业之路,拓宽自身的就业渠道,转变思想,自主解决所面临的就业困境,实现顺利就业[3]。
参考文献
[1]杜静.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2).
[2]中国政法大学研究所.中国十大城市就业歧视状 况调查[EB/OL].http://.cn/blog/blog/txt/2
大学生就业问题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一、前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目前社会热点话题,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普及,使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凸显,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且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直接影响高校自身的“生死存亡”,目前来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高校辅导员应不断创新管理内容与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业指导思想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也要不断贯穿进去,将二者很好地相融合,达到良好地教学效果。
二、高校就业指导中出现的不足
(一)就业指导内容单一
就业形势的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内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很多学校增设了相关指导课程,但对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还应实际运用到实践中去,需要从大量的实践工作之中得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信息。在目前各个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大多以就业指导理论课程及讲座为主,且有的教师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只是讲解理论课程、就业方针与政策的宣贯,为学生仅仅传达出一些基本的就业信息,这种情况下的就业指导内容与形式针对性、指导性并不强,无法满足当前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需求。就业指导形式、内容单一、枯燥,直接导致高校就业指导效果较差。
(二)缺乏专业人员指导
通过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现状的研究、分析,部分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配备了就业指导中心的学校部门,且配备有就业指导老师,但是在大多数学校,就业指导老师大多是由不具备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背景的辅导员老师或学校行政人员来担任,这些人大多是一人两职或一人多职,且不说工作时间与内容紧凑,有些就业指导人员自身并没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相关工作经验,不具备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因此,学生也不可能真正领会并实现就业指导的最终目的。
三、高校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不足
(一)严重的攀比心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人们传统观念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目前大学生基本以90后为主,且这些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了过度溺爱,对父母也是过度依赖,将这些家庭优越、父母溺爱的学生放在一个环境中,他们的心理状态极其微妙复杂,基本表现为嫉妒、自卑、依赖、攀比等心理,尤其是相互攀比,是高校学生思想存在的重要的亟待化解的问题。
(二)缺乏责任感
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理应将自身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回报国家、社会,为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择业问题上,最先考虑的还是自己的利益,当国家需要、社会责任与其个人利益相冲突时,这部分学生会毫不犹豫选择对自己个人利益有益的工作,没有了担当与社会责任感,更别提为集体做出奉献与牺牲,这是高校学生思想中极为消极的一面,教师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四、高校就业指导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一)指引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为促进高校就业指导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高校应帮助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职业意识。传统高校教育体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没有进行合理地引导,大部分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只是在进入大学三年级下学期、甚至临近毕业才开始考虑,对就业准备不足,提升自身能力适应就业形势的针对性准备不充分,这就源于学校在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就没有指导学生着手准备就业的能力及知识储备,开展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会,让学生对就业形势有全面的了解,而是放任学生自流,没有帮助学生及早在学习中融入职业目标及职业规划,树立职业意识。
(二)提高学生竞争实力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综合型及全能型素质人才早已成为用人单位的硬性要求与标准,大学生就业专业实力竞争逐渐变成综合素质、综合实力的比拼,这就要求大学期间大学生应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如就业指导老师可以和学生组织的各种社团沟通、联系,组织大学生就业演讲辩论赛,或者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容应对激烈的职业竞争。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就业指导中
高校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作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融入思政政治教育,使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与追求目标,对自身就业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规划。
(四)加强建设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未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导致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性,专业队伍建设欠缺,且目前校方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也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就需要校方不断提高教师、辅导员及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提供专业知识学习的机会,加强专业化队伍培训,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专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促使二者共同进步与发展。
五、总结
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与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大高校应不断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不仅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也应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就业问题的指导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指引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并适时根据市场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做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竞争实力,进而推动高校就业指导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楠、黎斌.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效融合[J].品牌,2014(1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