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育人为本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1
在政治思想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员工能够感受到关心、理解、尊重。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都希望能够被关系、被理解、被尊重。政治思想工作离开了关心、尊重、理解,就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其次是必须要坚持以正面引导教育为主。正面引导教育应该作为一种常用的政治思想教育方法。这种方法更能够受到广大员工的欢迎。同时相比批评教育,更能够被接受,同时更能够让员工感觉到被认同。正面引导教育员工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秀品质。然后是需要坚持以身作则。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政治思想工作者想要对他人进行教育,就必须要端正己身,才能够去教育他人。政治思想工作者是否以身作则,将会直接影响到政治思想工作的的效果。只有政治思想工作者以身作则,他们的言辞才更有说服力、感召力,更能有效的对员工进行影响,让真理的力量更能够发挥作用。
二、在政治思想工作中体现出“以人为本”
(一)要树立起依靠员工办好事业单位的观点
事业单位的发展是建立在员工的基础上的,员工是办好事业单位的根本保证。事业单位发展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都需要员工去创造,因此必须要将员工放在重要地位。一个事业单位对待员工的态度会直接的表现平时的政治思想工作中。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在想问题、做决定、办事情的时候都应该积极的吸纳群众的观点、走群众路线,必须要相信和依靠员工,积极的贯彻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发挥广大干部和员工的聪明才智。同时,还必须避免各种、刚愎自用等一些列的坏毛病。事业单位要将政治思想工作中的各种政策原原本本的交给广大员工,要将各种问题和困难向员工坦白,将单位的发展前景清清楚楚地告诉给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准确的把握员工的情绪,让自己成为员工学生的模范,对员工进行说服教育。政治思想工作者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为事业单位发展献计献力。
(二)工作机制中体现“以人为本”观念
事业单位应该对工作机制进行改革,让工作机制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观念。机制改革是事业单位为政治思想工作增加活力和生机的需要,同时也是新时期对政治思想工作进行改革的迫切需要。事业单位的党委必须要意识到自身在政治思想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每一个事业单位都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与干部职工们的思想变化,充分的发挥出基层党支部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规范与科学的保障制度,从而做到真正意义是上的客观、公正、公平,完善政治思想工作的管理机制体制。
(三)政治思想工作中体现“群众利益无小事”
一个事业单位,想要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就必须要充分的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让他们在政治思想工作中发挥更多效能。同时还必须要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对单位内的员工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及时的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在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要对他们的想法、需求、特点都进行掌握,在工作中做到因人而异,因事制宜,让政治思想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充分的体现出“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让政治思想工作的宣传、教育收到成效。如果在政治思想工作中对员工所表现出来的疾苦视而不见、不闻不问,就业从心理打击员工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产生消极思想情绪,并会使得这些消极思想情绪漫延扩散。只有在政治思想工作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从细微处着手才能够让从平凡的小事件中,体会出单位领导对自己的关心,同时还能够进一步的增强管理者的亲和力。这样的事业单位才更具有凝聚力,更加的和谐。
(四)准确把握员工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并及时解决
事业单位的政治思想工作要从其本身的组织文化和形象上入手。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如文明单位建设、文明职工、文明家庭等)来促使单位员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同时还应该建立以党员和班组骨干为主的队伍,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若干区域,以区域为单位落实责任到相应的政治思想工作队伍的头上,同时还要重点关注那些迫切需要帮助的家庭。要注重各个区域内的文明建设,治理区域内的“脏、乱、差”等现象,对历年来的各种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同时要深入了解和体察民情,处理任何事都落实“以人为本”的精神。以宣传教育、疏导为主针对员工所关注的问题,采取稳妥的办法与措施进行妥善的处理与解决,做到不置若罔闻、不推脱、不延误。在处理的过程中尊重人、理解人、体谅人、关心人、爱护人。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2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 以人为本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地运用到“寻常教师家”。它以生动形象、声形兼备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以其信息容量大,交互能力强,操作方便等特点,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局面。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能够化静为动,变难为易,寓乐于教,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突出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节约传统的板书时间,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使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对课堂产生审美情感,使他们获得美的陶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等等。因此,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心理等多种因素,要“以人为本”,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将文字描述的抽象情景、意境,创设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一种场景,变成声情并茂的导入,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就能收到十分有效的效果。如学习《沁园春・雪》时,先播放这首歌的MTV,使学生既为优美的画面、雄浑的歌声所陶醉,又被磅礴的气势、豪迈的情怀所折服,进而产生一种探究课文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又如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不看课文,集中听配乐朗读,优美的语言、动听的音乐、充沛的感情,把学生带入一个阳光明媚、鸡犬相闻、人们怡然自乐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世界,心灵得到净化。不过,这些视听材料必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绝不可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和音乐替代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从而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忽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声像材料只是辅助,绝不可用它替代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更不能先入为主地抑制学生的再创造。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快速下载学习资料。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查寻资料,通过电子邮件等与教师、同学交互联系等方法完成语文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动脑、动口、行动并探索,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参与,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设计、自作及交流、评价的机会。如《三峡》文章是怎样把三峡形势的险峻和优美的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依据课文设计景图:将两座山绘成门样,两山夹缝中滔滔长江水急流回旋,冲破两山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借助幻灯投影,物像直观,由文到图,学生就能理解“两岸连山,略无缺处“的意思,对文章的意境的理解就容易了,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多媒体的运用要以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为目的
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扬长避短,而不能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运用多媒体的情况而一味地配上多媒体课件。有时候,一节多媒体课下来,很多学生认为这节课除了教学形式新颖之外,自己其实什么东西也没学到,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语文教学并非全部是选文教学,它还涉及“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些内容的教学就可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如“口语交际”这一听说训练就十分适合运用多媒体甚至网络手段。由于“口语交际”这一言语活动要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展开,而传统的教学不可能把生活场景真的搬进课堂,因此就产生了“要有真实的环境”而这种“真实的环境不可再造”的矛盾,此时就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甚至是网络手段模拟出逼真的言语交际环境,从而达到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目的。如教师可借鉴“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形式,在“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想法和心情”的口语交际课中,可以要求学生学习“实话实说”,大胆地叙说自己对同学、老师、学校的看法;在“当众发表意见,态度要自然”的口语交际课中,可采用“焦点访谈”的形式,推荐几个学生当记者,采访其他同学。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样的训练中得到很好的培养,说不定以后就有记者、主持人在这些学生中产生。
总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又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将其拒之门外,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以学生为本,合理运用,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育崭新的局面。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既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又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完美和补充。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能时时注意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这一点,以人为本,扬长避短,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3
1.主要问题
1.1 对毕业论文重要性认识不够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曰益增大,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明显不足,很多人认为毕业论文只是毕业前的例行程序和环节,写的好与坏都无关紧要,不会影响正常毕业。此外,由于预防医学专业撰写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大部分学生面临实习、就业和备考研究生等多重任务和压力,分散了精力和时间,撰写毕业论文时不能全身心投入,论文选题草率、立意不新、内容平淡等现象逐渐增多。甚至出现抄袭的现象,整体论文质量令人担忧。
1.2 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
国内有关学者曾进行专门调查,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表现出的知识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文献检索技巧、专业外语应用、统计图表应用、统计指标选择、论文撰写中的讨论、外文摘要、结论部分规范书写等方面。笔者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中还发现,除上述问题外,很多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不了解国家当前的主要卫生政策,不掌握从事公共卫生管理的基本常识,对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在促进社会发展和公众健康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模糊,影响了论文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应用价值。
1.3 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不够规范和严格
各高等院校虽然在本科毕业论文管理上制定有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但各院系在布置工作任务时往往外紧内松,指导教师也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论文指导的倾向。在论文设计、开题、中期管理、答辩等过程环节很少进行专门检查,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特别是缺乏监督教师认真指导、师生定期交流、论文相互审阅的工作机制,致使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不规范,监督措施流于形式,最终使毕业论文难逃“走过场”的结局。
2.对策
综合分析上述问题,其中既有客观矛盾和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又有学生自身和指导教师的个人原因。妥善解决上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不仅能有效促进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1 提高毕业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公共卫生院系要给毕业生创造比较宽松的条件,完善毕业论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从选题、答辩、成绩评定等方面制定出严格、规范并符合实际的毕业论文考核制度或管理细则,并不断健全和完善,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供制度保证。团总支、辅导员、教研室协同配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不仅能够帮助自己顺利完成学业,还能有效锻炼和培养个人综合素质,对于曰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2.2 加强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
加强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重视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和当前国家公共卫生的热点问题,既结合科研、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又考虑技术条件、时间、经费的可行性。也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指定方向的文献,让学生自己寻找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研究的思路和目的。满足学生自主选择题目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是为学生开设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讲座。科技论文的写作有固定的方法与格式,要使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训练,必须通过讲座帮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如文章结构、语言陈述、实验数据的整理加工、图表的制作与表示方法、对问题的分析与讨论等。每一届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进行专业实习并准备论文设计前,都应安排专业教师给学生讲解流行病学调查技巧和方法、统计学方法应用以及具有预防医学专业特点的论文写作讲座,使学生了解基本要求,掌握基本方法,具备撰写科技论文的初步技巧和能力。
三是实行论文开题、中期、答辩全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指导教师负责制,鼓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全程指导和参与论文开题、中期报告、答辩的全过程。指导教师应每2~3周组织一次阶段总结,邀请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完善研究方法,保证论文质量和进度。
2.3 加强和改进毕业论文管理工作
在院校毕业论文有关管理规定基础上,公共卫生院系应针对预防医学专业特点和培养方向,制定预防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条例或细则,使有关管理规定更具有可操作性。严格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责任制度,通过检查和考核,将毕业论文带教质量与指导老师资格聘用、年度考核结合起来,促使指导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同时严格要求学生,通过阶段性检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将检查结果与毕业论文成绩挂钩,严格考勤制度,对违反学籍管理规定的,给予相应纪律处分或停止其毕业论文答辩。
2.4 建立毕业论文全程质量监控体系
院系要对论文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认真验收,严格把关,建立全方位、系统的监督和控制体系。一是由学院负责总体监控和把关。制定制度、标准、任务和目标,制定质量监控和评估方案;二是由教务办公室部署和安排质量监控工作,并负责监督实施。督促各教研室按时制定论文指导计划,按时提交开题、中期检查等阶段性报告,有计划地进行各种检查或抽查;三是要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程序,如指导教师应在每次辅导后填写指导记录、学生在记录上签字、开题记录、中期报告后论文整改情况以及按月填写论文进度情况等。既能够督促指导教师认真辅导,又能有效保证学生论文质量和进度。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4
关键词: 马斯洛 思想政治教育 需求层次理论 管理者
一、引言
大学是育人的重要场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应成为大学教育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课题,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大学育人途径和方法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教师、学者和专家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不少教育者和管理者从心理学角度思考这一问题,运用马斯洛心理学理念探索这一途径。这些论文的共性在于将马斯洛的人格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等心理学理念运用到教育工作、德育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中,以致高校教师队伍管理当中,无外乎想通过这些理念更好地了解和洞悉学生及教师的心理,从而更好地解决育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这一点而言,本论文的立意与之相同,本文着重关注高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需求”,思考大学教育是否满足学生的相关心理需求,力图在立论的深度上有所创新,在运用马斯洛关于管理的一些心理学观点、需求层次理论相关内容的同时,探寻高校文化对育人的有效影响,为文化育人工作提供新启示。
二、马斯洛相关心理学理念浅述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祖师,他对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新因素,力图把全部人性回归到科学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自我实现等理论更是闻名于世。这五个需求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现代人们常用金字塔描述他的概念。生理需求是一个人为了生存必需的衣、食、住等基本生活条件的满足,如饥饿、呼吸、性需求等,是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存在的先决条件,它是最基本的需求;安全需求指人对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环境安全等基本生活保障的需求;社交需求指人对爱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情感、归属感的需求;尊重需求指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固的地位,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好的评价,包括来自自己的自尊和来自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两个方面;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促使自身潜能得以发掘的愿望,是实现自我与自我满足的过程。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不同阶段剖析了人心理需求的内容和变化,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一理论经常成为教育者和管理者的思想武器。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是否成功就取决于自身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人类的进步是一步步实现需求的过程。21世纪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教育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本文力图以马斯洛的心理学理念为基本理论基础,提出几点思考,希望通过思想上的接触与交流,探析大学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
三、马斯洛心理学理念在高校育人中的运用
马斯洛作为伟大的心理学家、人道主义心理学之父,一度将自己的思想运用到教育学、管理学中,对有关教育管理提出了很多具有预见性、穿透性意义的见解。“他在管理、创造力和革新领域所做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今天听起来仍然耳目一新,就好像当前一些工作和思想反倒都过时了一样”①。
(一)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
这里主要指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满足。衣、食、住等是一个人生存必需的基本条件。当前大学扩招与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使学生数量明显增多,而且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学生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学校、不同家庭,就会有不同的背景和经历,因此对基本生存条件的要求就会有所差异。这时教育者和管理者要充分理解这种差异,正确对待这种差异,对于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帮助,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克服自卑心理,引导他们以一种正常的心态接受这种差异,稳定情绪,积极进取,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满足。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更要正确引导,使他们端正心态,学会关心同学,勤劳节俭,避免歧视和孤立经济困难的同学。在他们之间营造和谐的气氛,使他们适应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平共处,互助互爱。安全需求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主要指人对生存环境的需求。任何一个人都不希望所处的环境没有安全保障,所以在学生管理中,要确保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的安全,确保校园有良好的秩序。各职能部门要和各院系相互配合、统一管理,保证学校大环境的安全与和谐,从而让学生安心地学习、放心地生活。
(二)社交需求的满足
人除了自然人外,还是社会人,即人不能脱离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独立存在,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对友谊、爱情的归属渴望更为强烈。没有一个人不想得到别人的爱,爱是生命的源泉,爱可以成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要从内心真正体会学生对爱的需求,应该带着爱走进学生的心灵。给爱一个合适的释放空间,关心学生,善于调查、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敞开自己的心扉和教育者进行思想深处的交流。这样学生就会找到爱的感觉,得到一种归属感的满足。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培养集体荣誉感、合作精神及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的人格作风。无可否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何能使自己的思想影响到学生的行动,如何能在学生面前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育人观念,从而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教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尊重需求的满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与尊重,这是一种尊严,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对于尊严的需求和对于自尊的需求都属于对尊重的需求。但“自尊的必要基础之一来自别人的尊敬和鼓励,特别在年轻时代”②。因为一个人的尊严需求如果得到了满足,不但说明他得到了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还说明了他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明显的地位差别,教师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抹杀学生的不同见解,这里马斯洛的一段话可以描述这种情况,“狼的期待是羊羔的行为会继续像一个羊羔。如果突然间羊羔转过头来咬了狼一口,那么我可以想象,狼不仅会感到惊讶,而且会很愤怒。羊羔是不应该这么做的嘛!羊羔必须安静地躺在那里,准备让狼来吃掉”③。理解是相互的,尊重也是相互的,教师要理解学生对自己的“不理解”,因为这也是理解的一部分;要尊重学生对自己的“不尊重”,因为很少有学生骨子里就想不尊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素质和修养非常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所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觉得教师不具备被人尊重的条件,所以根本不必尊重。虽然,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教师队伍的素养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有必要重视自己在育人中的榜样作用,不要忽略“言传身教”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四)自我实现的满足
“一个人可以变成什么样的人,他就一定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个需要,我们可称之为自我实现……它指人希望自我满足的需求,也就是他想成为他有可能成为的一种人;成为一个人有能力成为的任何一种人的倾向”④。这是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理论的概述。不难理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自我,希望能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以实现自我满足。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有很强的满足自我需求的欲望,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发挥个人潜能,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
大学生思维通常很活跃,有很多创新思想和观念,所以教师要给他们表现机会,不要怕学生违背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也许学生的不同想法会对教育者和管理者产生很大的触动。马斯洛曾说过,他的研究生从不说与他不一致的话,这使他感到非常受侮辱。其实这不难理解,因为任何研究如果没有相反的不同意见,就不会刺激研究者思考,就会使研究停滞。因此达尔文才说他很感谢宗教势力,如果没有他们的一再发衅,就没有自身理论的不断提高和延深。教育也是如此,“也需要强调消极的一面,也许甚至还要在强调积极一面之前格外注意消极的一面”⑤。所以,教师要在教育中、管理中、决策中多争取学生的意见,多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在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同时,给他们正确引导。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知行不统一的情况,这给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从侧面表明了高校文化育人的意义及教育与管理在其中可发挥和拓展空间的存在。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从心理学角度窥测高校育人工作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对育人的作用,教育工作者除了传递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深刻思考高校教育的本质和宗旨,将满足学生的需要看成教育的一部分,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教师本身的能力与素养是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育人的重要力量。毋庸置疑,育人是教育的灵魂所在,是大学的“神经控制系统”,是方向性部分,所以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思想理论方面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以完成高校育人工作的历史使命。
注释:
①马斯洛.马斯洛论管理.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1:10.
②马斯洛.马斯洛论管理.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1:69
③马斯洛.马斯洛论管理.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1:78.
④马斯洛.马斯洛论管理.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1:20.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高职教育
收稿日期:2006―12― 24
项目来源:本论文为省级重点课题,课题名称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培 养途径研究》,编号为Z0025。
作者简介:朱嘉华(1957-),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 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经济学、思想道德修养等教学及 研究工作。
我国教育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传统,即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出温文尔雅、知 书达礼、父慈子孝、有文化有教养的“人”,同时要注重培养“才”。现代化的建设归根 到底是要靠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来支撑。建设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培 养具有包括人文精神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人。
一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一词,在词典上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自古有重视人文教 育的传统。《易经》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 ”拿现在话来说,就是精神文明;这里的“化”是教化,即教育的意思。讲道理,讲文明才 是中华民族语言的基石。因此只有那些优秀的能够升华的人的精神,提高人的价值的文化才 能列入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 合而成,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 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 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 ,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 问题,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二、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现状
鉴于以下几点理由: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一)在全社会重理轻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重实用、轻基础,高职院校同样受到冲 击。学校在专业规划、专业建设上同样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和全面发展。通过对部分高职学生的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旷课,厌学现象。
(二)各类高职院校都忙于建专业、扩规模、求效益,而忽视了内涵的发展。这一方面造成办 学目标不明、特色不清、设施不足,教学成了专科教育的翻版、本科教育的压缩,缺乏准确 的市场定位和专业特色;另一方面,沉重繁忙的专业建设和处于探索阶段的课程改革使教师 无暇顾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对高职院校的定位产生误解,从而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技术 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 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四)高职院校多由各类成人院校改制或中专院校升格或合并而来,无论从办学历史,还是师 资力量、硬件设施都较普通本科高校有所差距。尤其从人文底蕴上,更是无法相比。许多高 校有少则几十年多则近百年的历史,它们那古朴凝重的建筑,幽雅美丽的校园本身对学生就 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而且那里也是我国名家大师云集的地方,大师们那令人“高山 仰止”的学术造诣,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着大批学生。高职院校则少有或没有这样的 人物。而且,从生源素质上高职院校的学生也较它们的低一些。
(五)新建的高职院校的各级各类机构尚处于组建过程中,人员配备不足,有些教师尚未摆脱 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多数教师仍停留在只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忽视学生人格教育,认 为人文素质教育只是专门人文学科教师和专门机构(如党团组织)的任务,与他们无关,造 教育单一化,无法形成全面的网络。
(六)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建高职院校设立时间较短 ,校园文化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缺乏深厚的基础和底蕴。由于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多为二 至三年,各类学生团体组织人员流动较快,无法深刻反思总结,不成气候,难以形成稳定的 校园文化。
三、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是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外部条件
孔子言“君子不器”,学校教育不是“制器”,学校教育要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备全面 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把学生培养成有集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从应 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的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就是“做人”。同 志讲到“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 集 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应更好地实现智能与人格的统一,做 事与做人的统一,学业与修养的统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全社会的事情。
(二) 激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需要是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内在动力
人文素质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 是人文知识、教育的内化,而绝非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无关的带强制性的他律过程。学生人文 素质的提高与学生是否自主自愿地接受外在的人文影响,并内化这种影响密切相关。这种需 要是基于对人文素质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的认识而产生的对某种理想人格自行的 向往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像历史上的屈原、岳飞……,现代的雷锋、孔繁森等……光照千古 的伟 大人格,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永远为世人所景仰。这种心理倾向对于人的知识的累积、能力 的提高、观念的形成、情感的培养、意志的锻炼具有全面的动力作用。所以孔子说:“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激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需要,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生最基本的问题是人和社会的关系问 题,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品德。在 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表现出人格自我。现代科学技术的善用和恶用取决于人们 的人文理性,美国“911”事件不正说明这一点吗?其次,要让学生明白,人格是后天学习 和锻炼而逐渐形成,逐渐提升的,它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各方面的内在统一过程。李政道 教授说:“科学与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应当是只懂科技,灵魂苍 白的“空心人”,也不能是不懂科技而侈谈人文的“空心人”。再次,要让学生理解“人之 生不能无群”的道理,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人与人之间互相提出要求或者认同某种社会规 范体系,这种要求或规范即是个人在社会中得到的生存即做人的准则。先人给我们留下了许 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学习、继承、与时俱进发扬光大,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三) 开辟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途径是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保证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 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过程。人文素质教育要通过多种 有效地教育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课堂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第一,要加强马列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两课”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 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阵地。从量上来说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开设课程,安 排课时,不得挤占。从质上来说,要从考试、考分的圈子中跳出来,从世界观上和方法论上 给“两课”定位,把人文知识融入到教学中,注重育人功能,使两课起到人生导向的作用。
第二,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教学生如何处理做人的课程,西方称之 为通识教育课程,或者叫做博雅教育课程,在我国总称为公共课程,其内容包括语文、历史 、文化、艺术、自然、哲学等领域。目前,有些学校把这些课程融为一体,开设了综合文科 课程,通过必修和选修文科课程,逐渐达到“三应”,即中外文化与文学优秀作品的应读书 目和艺术方面的应知应会。
第三,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都要求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针对当前学生重技能轻育人的倾向 ,强调各科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单纯的人文课程不可替代的,应大力提倡专业课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把对真、善、美的追求融合、渗透于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
2大力开展以培养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知识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陶冶。哈佛大 学文理学院前院长罗夫斯基曾说:“在哈佛,我常听人说,学生们从相互间学到的东西比从 教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积极开发校园文化活动,即各种“讲座”各种社团活动,各 类科技节与文化节,在这些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才能。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具有 特色的校园精神文明,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3人文素质教育应体现到教师队伍建设中。人文素质最根本的是做人的问题,这与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东汉学者许 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可见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 影响很大。教得好,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得不好,是“误人子弟,遗憾终生”。 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引进教师时,不仅要考核科研水平,业务能力,还 要 进行人文素质考核;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他们参加各种高层次的学 术活动,要求他们重视自身的人文修养,学校还应适当对外聘请综合大学知名学者任教和讲 学或者进行人文素质专题讲座,扩大交流。充分发挥他们的“言传身教”作用。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但丁有句名言:“道德可以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不能 填补道德的缺陷。” 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但要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更应该 培养学 生的人文素质,让他们学会爱人,学会做人,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人格健康的人。高职教 育应站在全球竞争、民族振兴的高度,用超时空的眼光来审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才能 培养出适应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育人为本论文范文6
关键词:深植 核心价值 行为准则 他律与自律 探索 实践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既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面向未来,适应生产力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科学文明管理的客观需要。在继承发扬“两兰”优良传统,汲取融合现代企业优秀管理思想与方法,总结提炼公司生产经营、改革管理新的实践探索和广大员工好的思想、精神、作风的基础上,形成了反映公司经营管理新思想和全体员工共识的企业文化,它是兰州石化全体员工思想智慧的结晶,也是兰州石化继承传统、发扬创新、走向未来的有力保证。
一、企业文化深植基层是企业继承传统、发扬创新、面向未来的发展的有力保证,对企业的科学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必须要深深根植于基层这片肥沃的土壤中,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才能助推企业的科学和谐发展。如果企业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对公司的名称、商标、产品、宣传手册、广告、办公环境以及员工服饰等物质层面的堆砌上,那么距离企业文化的核心和本质还很远。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努力把公司把企业文化在基层落地深植,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变成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变成企业组织的行为准则,使企业管理从他律走向自律,企业文化建设便会真正成为一个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法宝。
二、立足实际、把握重点、紧扣生产,找准企业文化深植基层的切入点,强化文化学习宣贯,筑牢安全生产防线,真正体现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不仅具有对内的导向、凝聚和规范作用,它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铸造品牌信仰。企业文化如何成为企业的共同行为?如何改善员工和组织的绩效?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立足基层实际、把握建设重点、紧扣安全生产,找准企业文化深植基层的切入点,让企业文化牢牢深植于基层,使企业文化稳稳落地,通过企业基层对企业文化不断地学习宣贯,引导和教育员工培养符合公司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准则,筑牢安全生产的防线,真正体现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企业文化深植基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深入学习,准确定位,牢牢把握企业文化学习宣贯工作重点,找准企业文化深植基层的切入点。通过不断深化公司企业文化内涵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细实”优良传统在指导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始终把细实优良传统的学习教育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以教育引导员工在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上下工夫,通过细和实的修炼,逐渐形成保卫科员工自上而下严格管理的氛围,有力地保证了辖区各装置的安全稳定生产。因此,找准企业文化深植基层的切入点,把公司企业文化中的细实工作作风与基层保卫科工作实际相融合、结合、整合,并在深入学习宣贯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形成适合基层发展的特色子文化——规范化管理文化。规范化管理文化是对公司企业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它使兰州石化公司细实优良传统的根进一步深植于基层,是公司企业文化在基层企业的具体应用。因此,具有很强的“可深植性”。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保卫科以身作则,严格执行班组交接班会、防范检查制等各项管理制度,体现党员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感染身边的每位员工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同时不断强化员工的养成教育,十年如一日,在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中,员工普遍认可的文化——规范化管理文化。这不仅为辖区装置的安全稳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主要的是本单位在通过探索企业文化深植基层的实践工作中积累了经验。
2、创新发展,注入活力,牢牢把握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找准企业文化深植基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宣贯,不断引导教育广大员工,使员工在认可、执行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以立足本职工作为前提,不断深化企业文化的建设。一是开拓视野,建立企业文化深植基层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模式,通过企业文化教育等特色展现企业文化的魅力,把员工实际工作和学习与企业文化宣传联系起来;二是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手册》、《企业文化故事集》、《形势任务教育》等读物的学习,使企业文化理念融入企业之体,深入员工之心,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企业不断发展的内在强大动力。
3、育人为本、以人为本,全方位推进基层特色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深植基层的探索方向就是文化育人,文化管人。因此,在企业文化深植于基层实践过程中,文化育人是基础,首先要以培养企业文化骨干力量为抓手,以点带面,在广大员工中掀起学习《企业文化手册》的热潮,引导干部员工积极主动参与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坚持典型引路,评选“诚信、责任、创新、奉献”之星、“党员示范岗”、社会公德人物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群体,开展“讲述身边的故事”网络评选、核心价值观宣讲会等活动,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和激励广大员工忠诚企业,履职尽责,勇于创新,甘于奉献,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和良好风气。组织开展演讲、知识讲座、知识竞答、研讨交流、论坛等干部员工喜闻乐见的企业文化主题活动,开展安全生产行为规范演示竞赛、文明礼仪形象展示大赛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行公司统一的基本价值理念,进一步强化员工意识。因此,要想使企业文化牢牢深植于基层,焕发出勃勃生机,育人为本、以人为本,在不断深化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全方位推进基层特色文化建设,是实践企业文化深植基层的关键。
三、把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与企业管理深度融合,与各项规章制度密切对接,这是企业文化深植于基层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