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工程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园艺工程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园艺工程师

园艺工程师范文1

摘要:随着园林行业的交流发展,异地建园已逐渐成为园林绿化工程管理的常态。本文就目前异地建园管理上的诸多问题入手,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到施工单位,逐层分析了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并根据问题出现的主要症结所在,从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园林绿化;异地;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cation industry garden, the garden has gradually become different landscape project management of normal. This paper on the present on many of the opening of the different management problems, from the competent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to construction unit, analyzed the problems by the deep reasons, and according to the main sticking point problems, from five aspec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methods.

Keywords: landscape; Different ground; management

近年来,随着园林绿化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行业交流与城市沟通日益频繁,各种园艺博览会层出不穷。为了宣传及营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各级政府部门及省市也不断加大对各种博览会工程的投入,但建设资金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参展要求及造园质量要求。如何合理运用有限的政府投资,达到最好的造园效果,给当地留下有品位的园林景观,同时也是参展城市把握展示城市风貌的机会,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异地造园工程建设管理的首要问题。

1异地施工的园林建设工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1.1部分政府和相关部门缺乏有力的投入和监管

(1)目前,从建园城市发出参展邀请函到开幕一般只有不超过一年的时间,时间紧迫,手续繁琐,从参展方案到审批再到项目的正式立项,时间已过半。项目申报管理工作机制、策划项目周期及项目前期审批手续滞后于项目建设最佳施工期的矛盾日益尖锐。

(2)工程审计部门参与及监管的力度不够。因异地参展,涉及到工程变更及材料的采购价格的变动,无法掌握一手资料。存在“施工完毕,资料后补”的弊端而无法控制。

(3)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于招投标方法的确定有局限性。例如本市的异地参展工程现都采用抽签法,就是标底经过审计部门审核后按一定下浮比例公示,然后在报名参加的一级预选承包商里抽签决定。抽签法有其优势,但对于异地参展工程来说弊端也是很明显。首先,价与量都是参展方决定,工程量由建设方提供也是现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的操作模式,无可厚非。但是价格由建设方来定,我认为这是不可行的,也会造成乙方偷工减料,短期工程行为。异地施工的施工企业一般都是在主办城市当地招募工人,一些机械、建筑材料及苗木的采购也都是在当地进行。而我们标底的价格却是按照参展城市的人工、机械、材料价格考虑的。这样的标底怎么会适用异地施工的工程呢?另标底还要下浮一定比例,施工单位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计成本,或是考虑为进入新的建筑市场做热身都去投标。待中标后,施工中不停的考虑索赔,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1.2工程造价缺乏建立“一体化”的管理制度,难以实施全过程控制管理

目前,异地施工的园林工程造价管理一般只停留在投资估算、初设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等阶段。各阶段自行其事,没有一个对工程造价的估算、概算、预算、合同价、结算价、竣工决算等实行“一体化”管理的制度。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缺乏有效的造价控制,在某些阶段,方案是不是最优、工程变更涉及造价更改幅度是不是较大、是否应该索赔等等,建设方不是专业人才,必须委托给专业的咨询公司。但因为异地施工,操作难度较大,付出的成本较高,一般建设方都没有经费专门委托咨询单位开展全过程造价控制管理。

1.3设计方案漠视工程造价管理、过多追求景观效果

(1)设计的主体缺乏主动性、随意性大。园林工程存在较强的艺术性,同时园林工程的强制性规范较少,而设计单位为顺利通过设计方案的招标,往往重视效果图的设计,但未对其进行深入的设计和研究,也很少考虑施工成本控制问题。其次,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为了强调环境的协调性,往往还会根据现场情况对设计方案做一定的调整,导致产生较多的设计变更。

(2)设计前期调查工作不到位。因为是异地施工,设计单位对于地勘资料的取得往往依托于主办城市提供的资料,而主办城市往往提供都是整个用地面积的资料。而实际各地的参展园林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地块,不实地踏勘,前期调查的环境基础资料不够翔实,造成了设计参数不准确,实际施工时签证太多。

(3)设计深度不够,,变更过多引起造价增加。因为现阶段工程建设项目众多,设计单位任务繁重,参展项目又要求时间紧迫,造成设计单位设计的图纸深度不够,导致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的情况时有发生。

1.4园林施工企业素质良莠不齐、现场管理缺乏责任心

恶性竞争导致“挂靠”的产生。在一些有要求一级、二级资质才能参与招投标的施工项目中,一些单位中标后,考虑异地施工的复杂性及工程成本的付出,往往会转手给举办地的施工企业,坐享不劳而获的挂靠费。建设主管部门因为异地施工,存在监管方面的困难。

1.5 监理制度不完善,监理单位缺乏强烈的服务意识。

(1)监理全面人才缺乏,无法配合工程造价全程管理工作。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园林绿化监理规范,园林绿化工程往往由土建监理工程师代替,专业知识的不足导致园林绿化监理人员往往只注重工程质量的监理,对监理的其他内容不甚了了。对工程造价的监控更是无从谈起。

(2)缺少较强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园林绿化工程在景观小品、苗木配置等方面讲究艺术性,其效果仅凭设计是无法达到的。还需要通过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设计的最佳理念和意境。如假山的堆叠、微地形的处理等等。现在有些监理单位照搬照抄,对自己没有专业上深层次的要求,提不出合理化建议,反而因为建设方引起的变更多的原因,而在主观上不想身入现场管理工程质量和进度,对变更和签证中涉及造价的工程量也没有及时核对,缺乏强烈的服务意识。

2改变目前现状的措施和方法

2.1 发挥政府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服务职能和监管职能。

(1)强化基本建设程序意识、扎实做好前期工作。改革项目申报管理机制,统筹策划项目周期。解决目前前期申报项目周期过长,压挤合理施工期的现状问题。

(2)实行跟踪审计。特别是园林绿化工程不确定因素多、设计变更情况多、清单编制存在一定缺陷,这就要求审计工作要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深入,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深入施工现场,参加全过程的造价控制,掌握第一手资料,将工作内容和重点转移到跟踪现场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造价审定工作的质量。

(3)注意把握送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园林绿化企业的项目管理不规范,绿化施工企业对技术资料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低,在审计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资料不全、事后补签等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结算资料的真实完整性,杜绝补签资料现象。力争做到对每一个送审项目都要求施工方将结算资料分类装订成册,由建设管理部门审查合格后方可报审。这样,既促使甲乙双方重视资料整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又可减少制造虚假证据的机会,同时对加强项目前期和实施过程的管理工作也起到了监督作用,使工程项目管理更趋规范。[1]

(4)改革和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的招投标制度。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政府主管职能部门只制定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建设方只提供“量”,投标报价单位则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市场研究报“价。这样既有利于工程造价真实地反映工程的实际成本,也促进企业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管理水平。

2.2从规划设计入手建设节约型园林

(1)明确参展园林的主题,减免不必要的建设。园林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审美的构思。节约型园林应该从规划设计阶段抓起,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前提条件,并提倡以自然风格为主导。在进行功能布局时,只有提高场地的利用效率才能做到节约。进行竖向设计时要因地制宜,根据场地特点进行设计,减少土方量。建筑在园林中耗费最大,要根据园林功能需求和景观需求合理布置,减少建设量。[2]

(2)优选设计方案,实行设计招标,。设计方案对于工程建设成功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招标竞争机制选择优秀的园林设计方案和设计单位,不仅可以为工程造价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保证工程设计的先进性、合理性、准确性。

(3)实行限额设计,优化设计方案。在限额设计中,建设工程的使用功能不能减少、技术标准不能降低、工程规模不能削减。因此,限额设计需要在投资额度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使用功能和规模的最大化。要正确处理好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关系,可采用价值工程的方法进行优化设计方案。同时,设计时要考虑异地施工时苗木的配置尽量以本土化树种为主,尽量少设计超大规格的苗木。

2.3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是建设项目成功的基石

(1)树立科学的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完善的项目经理负责制。对于异地施工的园林绿化项目来说,能否建立一个优秀的施工项目组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了。由于园林项目内容多并且散,施工中往往涉及到各项专业和周边行业的协调与配合,因此建立一个能完成管理任务,运转自如、工作高效的组织尤为重要。而启用项目经理责任制,就是因为有自上而下的目标管理和岗位责任制作基础。

(2)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保证施工质量。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园林工程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施工现场管理中首先应该坚持严格按照施工工序,并保证工序质量。其次要严把材料关,严格控制投入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对投入材料的订货、采购、检查、验收、取样、试验均应进行全面控制,从组织货源到使用认证,要做到层层把关,对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施工方案要进行充分论证,做到施工方法先进,技术合理,安全文明施工,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最后要做好完整的隐蔽工程记录和工程变更。

(3)做好成本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异地工程因为资金、投入的人力、物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利润空间比较小。这就要求施工单位要做好本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要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首先必须保证工程质量不出问题。工程一旦发生质量问题返工,施工企业必将付出双倍甚至更高的成本来补救。没有质量作保证的效益最终都是虚拟的效益,项目返工的损失其实是施工企业的纯利润。所以,施工企业应大力追求工程质量一次性合格,做到了这一点,企业经济效益必有大幅提高。

2.4监理制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障

(1)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首先,熟悉设计图纸, 参加施工图纸会审,以便了解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 从造价管理的角度提出方案优化成果, 以节约投资。其次,园林绿化监理人员从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能够做到全过程跟踪,保证园林绿化工程每个环节不出问题。最后,严格控制工程进度款的拨付及执行签证程序和手续, 尤其是对增加费用的现场签证单所涉及的工作内容、工程量的变更, 必须经项目监理机构总监理工程师签字, 才能办理工程量变更价款的核定工作。

(2)拓展知识面,提高监理质量。作为监理工程师, 不仅要熟悉工程技术,而且还要掌握比较丰富的经济、管理、法律等综合知识。这样才能在施工项目管理中既维护建设方的利益,同时又能保障施工方的利益。

3结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信息交流的加快,今后各种园林、园艺博览会的举办会越来越多,越来频繁,更多城市和地区将参与其中,展示自己的风貌,树立城市或企业的形象。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关注这些异地施工的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管理机制的建立和投资监督制约机制的完善,“无规矩难成方圆”。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优质的工程,带给世人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园艺工程师范文2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预结算;报价;造价;竣工决算审计

收稿日期:20120409

作者简介:范徽(1981—),女,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09902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工程项目的投标逐步市场化、公开化。在当前园林建设资金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中标,最后又能盈利,就必须做好工程预结算。本文阐述了笔者在园林工程预结算方面的体会。

2园林绿化工程预结算分析

2.1工程投标过程中商务标的编制

一般工程主要经过网上公开招标、资格预审确定入围单位及随后的工程投标工作。工程投标中商务标的编制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内容。现以笔者实际操作的某市新区某道路景观绿化工程为例,该工程于2010年3月开工,5月竣工。

(1)首先要看清招标文件的要求,对工程的投标报价模式做出充分的了解。该工程主要采取市场上主要的招标方式——工程量清单报价模式。在该模式下要充分理解招标文件及设计图纸,尤其是对清单项目的组成规定、定额选择、废标的条件等要着重注意。

(2)报价前组织相关人员根据招标图纸到工地现场实地考察,核对图纸工程量,为不平衡报价提供参考。如该工程中的土方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绿化种植土基本上无需施工单位外购回填,而需要外运的垃圾比较多,因此投标报价时土方回填的单价较低,而垃圾外运的单价相对较高。另外对于树木种植品种、规格及工程量,笔者也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分析。

(3)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更的,也采取了不平衡报价法进行报价。例如行道树香樟,设计图纸规格为胸径18~20cm,按照规定种植土球直径最小也需达到140cm,而施工现场人行道已施工完成,留下的行道树树穴大小仅有100cm×100cm的正方形,根本无法种植图纸中要求的大规格树木,施工中必然发生变更。因此笔者将胸径18~20cm的投标单价报低。对于清单中有可能在变更中会用到的规格及投标数量相对较少的品种,则提高综合单价。这样处理即可在保持总价不变的情况下,控制好成本。

2.2施工过程中的造价控制

工程一旦中标,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首先要仔细研究工程招投标文件、设计图纸、合同协议书等相关文件,有针对性地采取施工措施。

(1)由于现在的工程市场多是买方市场,业主占主导地位,因此对于工程施工合同经常会存在一些苛刻的不公平条款,而施工单位为了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通常也只能被动接受。但是在工程结算上要有个明确的说明:工程量按实结算,不论工程量有多大变更,中标单价都不做调整。这样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中就可以选择种植那些购入成本低而投标报价相对较高的品种,争取利润最大化。

(2)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材料采购成本和劳动力成本。

(3)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招标清单中没有的,而现场施工实际发生的合同以外的项目,施工单位应及时做好记录,以签证单的形式签字确认,为工程竣工结算提供依据。

2.3工程竣工决算的编制

工程竣工结算对施工企业来说相当重要,这是向甲方申请工程款的重要依据,其审定结果也将直接影响到施工单位的切身利益。在工程结算编制过程中要仔细核对工程竣工资料及签证单,不能漏项。要详细了解审计局等相关单位的政策,有针对性地调整工程决算价。对于材差的调整、人工工资标准的调整、间接费的费率变化、机械台班等政策性的变化要及时调整决算费用。对于设计变更、工程签证、甲方监理指令等引起的工程造价增加也要计算在内。

2.4工程审计结算

在工程最终的审计审核阶段,施工单位对于有理由可以争取到的工程价款需据理力争。此项工作要求工程结算人员有相当的造价知识,并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了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施工单位在编制工程决算时可以稍微把工程价格做得虚高一些,这样在保证审计事务所的审核率基础上也可为自己争取到最大利润。

3结语

笔者认为施工单位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确保利润最大化,关键是要抓好全过程控制,即从工程投标阶段开始就要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全程介入,从材料的采购成本、工程施工管理、工程结算等方面注意,严格控制,确保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徐苗新,何静山.谈如何控制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成本[J].中国园林,2005(8):67~68.

[2] 曹丽娜.园林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管理[J].民营科技,2011(5):237~238.

[3] 郑丛雪,张景辉,高金歌.浅析园林工程造价特点与编制步骤[J].现代园艺,2011(7):17~19.

园艺工程师范文3

工程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设单位: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

施工单位: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经甲、乙双方协议, 本工程由乙方负责为甲方进行_______________园林绿化工程施工, 本着互相协作、紧密配合的原则和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特签订此合同以共同遵守。

一、工程内容和承包方式

1.工程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工程。

2.按包工、包料、包工期、包质量的大包干式承包。

3.园林绿化所需的材料、植物品种、数量、规格按配置方案及工程预算书。

二、工程造价

乙方按工程施工范围、施工图纸提交一份工程预算书,按园林建筑、绿化____类工程标准取费,人工、材料、机械调差按施工期间有关文件执行,工程造价暂定为人民币________元。

三、付款方式

1.方签订合同后,甲方支付工程造价的______%给乙方作为工程预付款。

2.工程完工甲方初验合格后付款项______%,余款待保养期满(三个月)甲方验收合格后十天内一次付清。

四、工期

1.本工程总工期________天(日历从开工之日算起)。

2.开工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3.竣工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五、双方责任

(一) 甲方责任:

1.负责办理施工报建手续,领取建筑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

2.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并按合同规定办理结算。

(二) 乙方责任:

1.按施工图纸及有关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

2.承担绿化工程完工后的保养责任,保证绿化工程苗木成活率100%。保养期内补种苗木的保养顺延1个月。

3.工程竣工后清理现场,做到工完场清。

六、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签字生效,各执一份,具同等效力。

甲方(盖章):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

园艺工程师范文4

关键词:特点技术工艺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

科学合理地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项目实施和工程施工管理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施工程序的安排是随着拟建工程项目的规律、性质、设计要求、施工条件和使用功能的不同而变化,既有固定程序上的客观规律,又有交叉作业、计划决策人员争取时间的主观努力,因而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组织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认真地贯彻执行施工程序的安排原则。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施工程序的安排是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中必不可少的两大重要内容,也是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园林工程中的施工管理

1.施工前期管理

一直以来,很多园林建设行业把设计和施工分化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实行建设管理,而园林工程本身应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如果把设计和施工一分为二,就会使得工程的建设得不到主体控制。设计和施工本应是“同根生”,如果硬是把二者分离,两者就会脱节,不相协调。如果设计的深度或广度不够或是过高,都不能发挥其主导作用,造成施工的结果与设计差距过大,或是造成大量的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所以设计和施工应该合二为一进行管理,设计者要实地考察,察看场地的周围环境和施工条件,以及各方面资源的来源方便度,设计好以后交给施工者,并向施工者讲述自己的设计构想和意图,寻求施工者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施工者在按照设计的思路,做到因地制宜,才能使得园林工程碰撞“闪光”。所以在施工前,一定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做好设计与施工两者相结合。

2.施工中期管理

施工中期是整个工程关键中的关键,直接决定园林工程建设的成果,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并根据工人各自的能力和素质合理的分配劳动力,恰如其当的给工人进行任务派发,尽其优势所用,集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为一体,以稳条不乱的开展施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之上也缩短工期,提高工程的效率。

在施工过程中,特别要做好施工材料和施工工艺的控制。施工中,如果施工材料质量不过关,会降低工人对材料的了解度,进而造成施工中的各种不良问题的出现,影响园林工程的整体效果。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把好“材料关”,让工人用自己熟用的材料,如果真的需要使用新材料,要先让工人们先熟悉和掌握材料的各种性能,让工人们对新材料也做到了如指掌,然后再根据材料的特性进行施工,以提高工程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做好施工的各种工序和管理,稳条不乱的按流程进行,提高施工工艺。

三、园林施工工程技术

1.挖穴整地

1)对于乔灌木,按设计的土球规格,以“某省园林建筑绿化工程预算定额”所定挖穴规格标准施工。值得注意的是必须使穴上口沿与底边垂直,大小一致,切忌挖成上大下小的锥形或锅底形。并按技术要求放置基肥,并在基肥上覆盖一层约15~20cm的泥土,以防根系直接接触肥料而烧伤根系。

2)对于花灌类,松土层要达到50cm以上。

3)对于草坪类,要求先压实土壤,再在上面铺一层(约3~5cm)优质嫩黄泥或细嫩沙壤土,然后用直木条等将土括平、括顺,并做好排水措施。

2.种植

种植最好在春秋两季,但由于工程需要往往要反季节施工,这就要求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种植一般按照“大乔木—中、小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草皮”的顺序施工。

1)乔灌木种植。

种植前先检查苗木状况进行适度修剪,剪去枯枝、烂枝、烂根、劈裂根、过长根,并进行疏剪、缩枝,以减少水分蒸发。但修剪时应注意树木形态,特别是孤植树。如果剪后(或锯后)大乔木伤口较大,在伤口上涂抹油漆,然后准确种植在预定位置,种植时注意观赏面,要种直,如果是规则式种植一定要行列对正。乔木灌木的栽植应注意前景与背景的关系,认真领会设计意图,充分展现植物的群体美与个体美。在丛植时,按要求应具有相同的胸径、冠幅,但它们姿态的丰满度及高度不完全一致,需要施工人员充分发挥自己艺术眼光,把植物进行因地制宜的调配组合,姿态丰满的处于主要观赏位置,前低后高,个体的姿态缺陷在组合位置上进行弥补,以达到最佳的植物景观效果。种后踩实、灌足水,使根系与泥土很好地粘在一起,不要出现有空隙,并用木棒等支撑好植株,支撑无论用何种方法都要一致以求实用美观。支撑选料应统一,粗细均匀、长度一致,绑扎时做到支撑物横平竖直,角度相同,并在树干处加上垫层来保护树皮免受损伤。如果是秋冬季节,可在大乔木上扎草绳以利保湿。如果是盛夏季节,还要考虑在大树上方搭遮荫网,遮荫网要离树冠50cm以上,以利通风;如果树木特别高大,地面难于把水喷到树冠时,可引一条水管到树冠,并在水管上围绕树冠安置多个微喷头(待树木成活后再拆除)。

2)地被植物种植。

按照株行距要求种植,种植边线清楚顺畅(特别是色块种植)。有些花苗叶较多、叶片较大(如美人蕉),也要进行适当修剪,以提高成活力。

3)草坪种植。

我们一般是采取直接铺草块的形式种植草坪,铺完后浇足水,待半干后打实,使草与土壤充分接触,每天拍打一次,连续拍打三天以上,同时拍打要使草地平整。

四、园林施工工艺

1.卵石铺装

卵石铺地一般分预制和现浇两种,现浇法是先铺垫30cm厚M7.5水泥沙浆,再铺2cm素水泥浆,待素浆稍凝,即用备好的卵石,一个个的插入素浆内,用木镘轻轻敲打使路面整齐高度一致(平铺石料嵌入三分之一立铺石料嵌入三分之二)卵石要扁,圆,长,尖,大小搭配;卵石排列间隙的线条要呈不规则的形状,不要弄成十字形或直线行,卵石的疏密也应保持均衡,不可部分拥挤,部分松疏,然后用清水将石子表面水泥刷洗干净,第二天可再以水重的30%掺入草酸液体,洗刷表面即可。

2.洗米石铺装

1)石米、水泥、色粉的比例为25:15:1,举例如2.5包石米,1包水泥,7斤色粉混合,石米、水泥、色粉必须要搅拌均匀。

2)将搅拌均匀的石米用灰匙涂抹于基础混凝土上(厚度一般为1.5-2cm),并用力拍平压实。使石米分布均匀,紧密平整,弧度圆,待其干固到一定程度(2-6小时)后,就可以进行刷洗,刷洗工具一般采用硬毛刷子和钢丝刷子,刷洗应当从石米的周边开始,同时要用充足的水把刷掉的灰泥洗去,把每一粒暴露出来的石米表面都清洗干净,刷洗后3-7天后,再用10%的盐酸水洗一遍,使暴露的石米表面色泽更明净,最后还要用清水把残留盐酸全部冲洗掉。

3.汀步铺装

1)汀步的材质大致分为自然石,加工石及人工石,木质等;自然石的选择,以呈平圆形或角形的花岗岩最为普遍;加工石依加工程度的不同,有保留自然外观而略做整形的石块,有经机械切片而成的石板等,外形相差很大;人工石是指水泥砖、混凝土制平板或砖块等,通常形状工整一致;木质的则如粗树干横切成有轮纹的木墩、竹杆或枕木类的平摆法等;无论何种质材,基本的汀步条件是:面要平坦,不滑,不易磨损或断裂,一组汀步的每块石板在形色上要类似而调和,不可差距太大。

2)汀步铺设时,先从确定行径开始,在预定铺设的地点来回走几趟,并把足迹重叠成最密集的点圈化起来,石板就安放在该位置上;一般成人的脚步间隔平均是45-55cm,石块与石块间的间距则保持在10cm左右,汀步露出地面高度通常是3-6cm。

3) 施工的步骤则先挖土,安置石块,再调整高度及石块间距;确定位置后就可以填土,将石块固定,使踏在上面不摇晃。

4.混凝土、钢筋混凝土

铺地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垫层采用C15素砼(车道结构除外),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25;涉及水体部分结构,钢筋混凝土池底与池壁要使用防水型混凝土,并做好相应防水处理,采用SBS改性沥青水卷材与防水水泥砂浆相结合的方法,防水抗渗等级不小于S6;或按甲方现场专业工程石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指示施工,但需报设计方确认,以确保防水抗渗措施满足设计要求。

园艺工程师范文5

论文内容提要:乡城迁移人员的城市适应,实质上就是其由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是否具备或者是在城市中发展了新的关系和生存技能是其中的关键。城市政府、城市社会在乡城迁移人员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应负有调动城市公共教育资源、帮助乡城迁移人员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城市社会的责任,以消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乡城迁移人员的公共教育目前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

在中国,乡城迁移人员目前已经成为城市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个群体通常被政府和学者们称为“农民工”、“流动人口”、或“外来人口”等等,种种称谓多将他们区别于拥有本地城市户口的居民。与此同时,城市管理者及研究者们也多将乡城迁移者对城市适应的困难归结为这个群体及其个人的素质、能力的问题,而较少从城市政府和城市社会的责任这一角度来思考问题。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的研究将乡城迁移人员的问题设定为农民向市民转变过程中的问题,试图探讨在“市民化”框架内城市政府和城市社会如何调动城市的公共教育资源、帮助乡城迁移者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城市社会。

公共教育和乡城迁移者城市适应的关系

1、公共教育应该为乡城迁移人员的社会适应负责

一般说来,“适应行为”是“个人适应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行为。个人通过社会化,明了自己的社会权利和义务,形成了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性格,就会在社会交往与社会行动中采取符合社会要求的行动。反之,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就会陷入困惑之中。人的一生是不断地适应环境的过程。”[1]“适应”和“社会化”关系密切,是一个事物从两个方面的不同表述。而美国社会学家高斯席德(Golds cheider.G)认为:“移民的适应可以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移民对变化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做出反应。从农村到城市常常包括了这三个方面的变化。”[2]高斯席德强调变化和过程,倾向于把适应理解为行为本身,即在变化的环境中移民们所做出的一种不断的行为调整。根据这些解释,我们可以把乡城迁移人员的城市适应,理解为这一群体的社会化或在新的环境下的继续社会化,实质上就是乡城迁移人员由农民而市民化的过程。

迁移人员在城市的适应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3]。第一阶段是震惊或抗拒。农村劳动力来到一个城市,初始的反应往往是极大的兴奋和欣喜,对城市各种现象表现出巨大的震撼或者一种抵触或抗拒等明显不适应的状态,因为他们面临完全不同的现实世界、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一系列的工作和生活难题。19世纪20年代,就有社会学家曾指出:城市与乡村在当代文明中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两极,城与乡各有特定的利益、兴趣、社会组织和人性。第二阶段是学习和模仿。在城市中就业的乡城迁移者,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其中的一大部分人会在情愿或不情愿、自觉或不自觉中,模仿或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接受城市元素,有选择地吸收或采借一些对自己有用的元素,比如,职业技能,生活方式等等。第三阶段为吸收和整合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或模仿之后,迁移者会选择性地吸收或采借一些对自己有用的城市社会的元素,但接着也会对自己原居地的元素有所保留,当二者达到比较和谐的状态时,这就叫整合。而整合达到完美程度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迁移者完全适应了所在城市。

这三个阶段是城市适应的理想模式,在现实中,有的迁移者未必能完成对城市要素的吸收和整合的过程,也可能会产生分化或边缘化的情况。分化是主观上不愿意接受城市主流元素,而且有意回避与任何城市元素交往;而边缘化是有意接近主流元素,但却无法发展出接近主流元素的技能和关系网络。

在整个过程中,迁移者是否具备或者是在城市中发展了新的关系和生存技能是他们适应城市的关键。乡城迁移人员由于经济资源的稀缺,难以在社会关系上做较多投入,新的关系发展难,主要关系网络是由具有相同背景的同事、老乡组成。所以他们在城市的社会交往上显示出内倾性和表层性两个特点。内倾性是指他们交往的对象指向为家人、同乡和从其它地区来的农村人。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如果出现问题,更多的是找家人和同乡帮忙。内倾性造成的结果是社会关系网络的同质化,而在其中得到的信息重复性高②,使异质性高的信息难以发生,所以他们的职业往往呈现出低水平的流动,难有向上的流动。

此外,从我们的访谈调查情况来看,一般乡城迁移人员很少有机会获得政府、社会团体或单位出资提供的一些有关技术、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学习机会。比如在工地上,所谓的职业培训一般都是通过传帮带的形式,除非是一些特种工。因为培训需要成本,乡城迁移人员就业相对不稳定,包工头不愿意对他们进行培训。而乡城迁移人员自己又没有能力去承担这样的培训。此外,各地方的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向拥有本地户口的市民开放。我们在劳动局、社保中心以及再就业服务中心了解到,必须是本市城镇户籍的失业人员和协保人员、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人员和企业富足人员才有资格申请培训费补贴。到目前为止,专门为乡城迁移人员开设的职业学校很少,大多数是私营性质、以营利为目的的。所以他们的职业培训基本上都是在就业过程中完成的。鉴于新关系形成的困难、技术和技能的缺乏等情况,使得乡城迁移人员在适应城市的生活、就业等方面出现较多不适应。

在对上述现象,即“农民工适应难”到底是一个社会的问题,还是他们自身的问题的解释中,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城市没有为其提供提高适应能力的公共教育资源;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农民工”的个体素质(观念、品质、文化、技能)问题。实质上这两种观点的基本分歧就在于是否应该把乡城外来人员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为其承担公共教育的责任。笔者认为,城市政府、城市社会在乡城迁移人员适应城市生活过程中应负有责任,从而把城市政府和城市社会如何调动城市公共教育资源,以帮助乡城迁移人员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城市社会作为主要的着眼点。

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公共教育是以提供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为目标的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免费性、平等性和全民性[4];但是在中国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下,目前乡城迁移人员的公共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法律、政策层面。户籍制度的存在以及对乡城迁移人员的不平等政策待遇,对乡城迁移人员的公民意识的形成具有妨碍作用。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管理延伸为城镇内部的二元社会管理,相对于就业制度的变化,这种二元式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严重滞后。目前乡城迁移人员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市民待遇,在居住、就业、社会保障、子女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等方面,受到种种歧视和排斥,所有这些都妨碍了乡城迁移人员的权利实现,从而直接影响到其权利、义务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形成。公民意识的核心是权利意识。有人抱怨乡城迁移人员素质差,强调加强对他们的公民教育,但城市如何给乡城迁移人员支付起码的权利,从而让他们获得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则必须从法律、政策的层面加以落实。

第二是观念层面。本地人的偏见和歧视是乡城迁移人员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妨碍其适应城市的一个软环境,也是公共教育忽视在本地居民中开展反歧视教育的结果。在日常生活及社会交往中遭受的偏见、歧视,直接阻碍了乡城迁移人员的城市适应。如某建筑工地的一位油漆工认为,“上海人不是那么好的,对我们外地打工的不屑一顾。我们下班的时候穿着工作服走过来,他们看到你就像避瘟神一样,我又不是带病毒的。”象类似的叙述很多,被访者始终觉得进入不了城里人的圈子,“他们觉得我们是外地人,打工的,对我们没有安全感”。这种状况造成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消极对应。在H村调查的时候,我们发现除了房租便宜外,吸引来自各地的外来务工者到这里居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家都是外来者,彼此不会看不起对方。城市人的排斥使乡城迁移人员程度不同地放弃了融入城市的努力。他们普遍对城市以及居住社区缺乏认同感,而倾向于将自己的城市生活设定为一种短期行为。有些矛盾冲突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他们对于不公待遇的一种不计后果的极端行为,是他们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的客观表现。

此外,目前城市政府对公共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问题之一是政府尚未完全从传统的思想观念中转变过来,他们仍然倾向于把乡城迁移人员看作是城市秩序中的不安定因素,对他们采取防范式管理和教育。这些方式都带有鲜明的“灌输”特性,表现为施教者自上而下向受教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者则永远处于被动地接受教育的位置。政府对乡城迁移人员的态度更多地是立足于管理,而不是服务和保障。基层社区有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劳动、公安、城建、计划生育等部门也都设专人管理外来人员,其管理内容主要一是办证、收费,二是查证、罚款,三是一旦整顿社会秩序,往往把矛头对着乡城迁移人员。具体的操作大多从如何管理的角度出发,而缺少关心其生存环境、生活状况和需求。这种管理模式的问题在于,首先由于目前人们的经济活动日益表现出多样化,由此带来的社会流动和观念更新使得社会成员的存在方式已经溢出了传统的单一模式,因而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经很少有说服力和实际效果。之二是政府以本地和外地两个群体来区分、隔离公共教育,造成了城市居民和乡城迁移人员互动的匮乏,加强了城市人和农村人的社会属性的差异。

第三是具体操作层面:人力物力不够,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层内部的认同感问题,实际造成了二元分割的公共教育现象。乡城迁移人员的流动性大,现有的户籍制度遏制了他们的定居倾向,所以要在乡城迁移人员中实行公共教育,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因为往往一个项目实行到中途,其人员结构就发生了变化。此外乡城迁移人员面临更多的是生存问题;他们的收入并不高,除去日常开支,很少有别的钱或时间去享受精神生活。这些客观原因的确增大了在乡城迁移人员中开展公民教育的难度。

此外,城市公共教育的二元分割,依然是主要的问题。目前城市的公共教育系统主要还是以本地居民为覆盖对象,街道和居委工作人员对乡城迁移人员的教育与管理与本地居民实质上是分开的。在我们调查的乡城迁移人员集中居住的社区,基本上没有类似于本地居民享受的公共教育服务,被访者反映说,居委工作人员只是偶尔来管一下卫生,什么公共教育之类的根本没有听说过。

第四是公民社会的发育不全,社区社会化管理尚未实现,是乡城迁移人员公共教育不能深入开展的又一原因。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越来越多的上级单位开始对下级单位“断奶”,不同级别与种类的单位都开始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状况,剥离原来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但是单位社会责任的释放,并不意味着“社会”的成长。现阶段,政府在政策和体制上给单位“减负”的同时,自己压力却越来越大。社区社会化管理尚不成熟已经成了一个明显的问题。除了行政这一块,可以承担乡城迁移人员公共教育任务的一些社会团体、志愿者队伍还没有发育起来,因而无法建立起乡城迁移人员的公共教育长效机制及其网络。

公共教育转变的方向

1、尊重并落实乡城迁移人员的基本权利,是公共教育的前提。要求外来人员履行公民道德义务,在制度范围内应尽可能地考虑并落实他们的权利,这就需要各级行政人员尊重外来人员的人格和权利,杜绝侵害外来人员的行为发生,还需要教育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规范执法。执法者严格执法与公民守法是相辅相成的。 转贴于

2、转变政府工作的理念,变管理为服务,是提高乡城迁移人员城市适应能力的公共教育的保障。推进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把对农民工管理的重点转到合法权益的保护和服务上来。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的工作模式,从重“灌输”转变为教与学的互动。我们不能否认,乡城迁移者的大量涌入给城市管理、城市治安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然而更多的是今天数百万乡城迁移人员正活跃在城市建设的各条战线上,从市民身边的早点摊到集贸市场、从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到城市环卫无不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可以说,城市的今天不单单是城市人自己努力的结果,更少不了乡城迁移人员的贡献。城市政府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乡城迁移人员已经是城市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是城市自身的责任。

3、在本地居民中开展反歧视教育,改善乡城迁移人员城市适应的软环境。在对本地居民的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应该加入有关尊重外来人员、帮助外来人员的教育。外来人员对社区的认同和与本地居民的社会交往,有赖于本地居民对外来人员的观念改变,“城里人”对“外地人”、“民工”的偏见和歧视是造成外迁人员难于认同社区以及心理压抑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必要将反歧视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对城市居民的公民教育中,应该将公民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列为重要的内容。城市政府和城市社会应该致力于消除对外来人员的偏见、歧视、侵权等现象。

4、建构起媒体、职场、学校教育与社区乡城迁移人员社会教育的互动模式,组成乡城迁移人员公共教育网络,提高乡城迁移人员城市适应的能力。在制度改革的层面上,改革公共教育制度,实现公共教育的免费性、平等性和全民性原则,这些不仅必要,而且紧迫。首先,教育是培养社会公德、消除社会不公平的重要机制。但是,城市以往的一些公共教育体制(对外来人员不提供制度供给而加以歧视、限制)继续延用的后果是,在城市中会形成两种具有不同心理、情感和价值观的、彼此隔阂很深的社会群体;彼此之间具有难以融合的社会距离,蕴藏着较大的社会张力,从而潜藏着各种社会冲突、威胁社会的稳定。[5]同时,教育是改变和防止乡城迁移人员的城市生活出现恶性循环累积的有效方法。其次,根据同化理论,迁移者最终融入迁入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往需要一代甚至于几代人的努力。就我国目前的国情看,迁移人员完全地适应和融入城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可能会延续到他们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但是以提供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为目标,是体现免费性、平等性和全民性的公共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乡城迁移人员的子女的九年义务教育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是以受教育者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为原则的。对于迁移人员及其子女来说,他们的户口并没有随着他们的迁移而迁移,因此他们想要在居住地城市接受平等的学校教育仍有种种困难。城市应该尽可能地放宽乡城迁移人员子女进入公立学校借读的政策限制,降低经济门槛,同时把现有“乡城迁移人员子弟学校”、“窝棚学校“等列入本地教育管理体系中,使其规范有序地发展,使乡城迁移人员的子女在城市中享有真正免费的、公平的、全民的义务教育。不仅如此,迁移人员特别是第二代迁移人员在城市的文化适应不仅需要正规的学校教育,而且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和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年轻一代乡城迁移人员接受各方面信息的渠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包括家庭中父母行为的示范、大众传播媒体对公共事务的报导、政界人物言行举止的影响、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经验、职场的培训等等。

为此,亟需构建起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媒体、职场和社区乡城迁移人员社会教育为补充的互动模式,组成乡城迁移人员公共教育的互动模式和联系网络,整合公共教育的资源。比如在M区政府网页上已经建构了媒体公共教育平台。对于年轻一代的乡城外来人员而言,传统的宣传形式已经不能适应他们的需求,将宣传与网络公共教育相结合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年轻一代乡城外来人员的公民意识的形成、适应城市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又如社区可以作为政府投入乡城迁移人员公共教育的一个载体,使公共教育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其具体的做法,可以建立以乡城迁移人员为主的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广开筹资渠道,解决办学资金短缺问题;建立以公立学校为主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把闲置的学校资源用于外来人员的教育事业;建立针对性强的乡城外来人员成人继续教育体制,开创职业培训、城市生活导向等社会教育的新模式,以成为提高和增强成年乡城迁移人员适应城市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 本文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流动人员的公共教育及其权利保障研究”的学术小结之一。本项目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重大项目“大都市社会结构的变迁与重构-以新社会群体为例”的支助, 项目批准号:04JJDZH004。

② 格兰若维特在论述关系和求职的时候认为,强关系所得到的信息重复很高,道理很简单,群体内部相似性较高的个体所了解的事物、事件往往是相同的,所以可以传递的信息往往也是雷同的,这就是强关系为什么“弱”的根据。

参考文献

[1] Goldscheider.G.Urban migrants in developing nations. Westview Press,1983

[2] 王康主编. 社会学词典.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352

[3] 张继焦. 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 商务印书馆,2004:5

园艺工程师范文6

摘要: 园林工程施工结合其设计要求,以先进科学的施工方法,合理的安排人力和物力、时间和空间、技术与经济、计划和组织等因素,才能保证施工任务保质、按时地完成。文章探讨园林工程施工前的准备、正式施工阶段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园林工程 施工 注意事项

引言

近年来,城市绿化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各地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新兴城市园林绿地,使得城市环境绿化不断进步,空气质量得到改善。纵观近几年的新兴城市绿地,虽然不乏好的园林绿地,却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提高园林工程的品质,建造出精良的园林工程,值得我们去深究和探讨。

1、施工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1.1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根据施工季度计划,制定出具体详细的施工作业计划以及相应的质量要求和对施工器具的要求。对材料、机具、人员等影响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总体质量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

1.2施工工序质量控制

园林工程项目都由若干个分项、分部工程组成,为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达到最佳效果,则需要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控制,要使每个分项、分部工程达到目标要求。如果遇到有些施工工序对施工质量会造成重大影响的时候,我们则要对操作人员、使用的材料以及环境条件等相关因素进行详细地分析验证,严格控制并做好验证记录。

1.3材料的控制

在园林绿化施工中土建单位投入一定的原材料、配件、机械和交通设备;绿化部分投入大量的土方、支架、苗木等工程材料。严格控制投入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园林工程质量的前提因素,要做到施工时技术合理,方法先进科学,安全文明施工。

1.4工作人员的控制

园林绿化的工作人员是园林绿化工程的创造者,其素质水平、技术能力、责任心、质量观是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技术水平和操作者的操作水平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在树木的栽植上要对民工进行简洁有效地培训,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优化组织,严格纪律,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1.5后期管理的控制

一个优秀的园林作品不仅仅来自于设计者独特的设计方案,还得益于后期的管理养护。在完成工程之后要定期对其进行养护和管理,这样才能使后人看到更多的美的园林作品。

2、园林施工操作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2.1土壤的处理

园林建设离不开土壤问题的处理。保证植物生长环境中的土壤适宜情况是园林建设的基础工作。通常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因地形改造而错误的去处土壤中含养成分较高表土,无形中破坏了植物生长的最有利条件。因此,对表土层的处理问题和利用问题是植被生长的关键。机械化的施工过程中,也容易因机械的重压而造成表土层结构的破坏,产生固结或损坏原有的土壤渗透能力和自身的排水能力。因此,不但要保护原有土质较好的土表层,对于不适宜植物生长土壤环境也要进行深度的改良处理,这样才能保证园林绿化的长期景观效果和植被的持续性生长。

2.2绿化地的整理

根据草坪、地被根域层生存的最低厚度要求,根据小灌木、大灌木、浅根乔木、深根乔木的科目的划分,针对不同深浅根域层要求,对绿化地根系的生长环境进行处理。保证根系土壤的适当硬度,维持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必要时可以采用地下的排水系统来保证根系的水养平衡。保证花草树木的良好生长,土壤 pH 值最好控制在 5.5 至7.0范围内或根据所栽植物对酸碱度的喜好而做调整,同时对土壤成分的配比进行研究,调配合理的根系土壤成分,根据不同的植物所需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多少来调节土壤的有效成分。

2.3原有树木的保存

绿化园林建设过程中,不等于废除一切原有的植被来重新建造,而是应该在原有树木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和改造。因此,对原有树木的保护工作也是施工中的重要环节,避免因施工造成的损毁。最常见的是行道树的保护,由于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机械碰撞树木或石灰水泥等成分沁入土壤破坏树木生长环境的现象,造成原有树木资源的无法再利用等损失,因此,在道路周边环境改建或者是步道板翻新的时候,都要对原有的树木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常见的有草袋围护树体以及土层垫高防止石灰、水泥渗入根系土壤等。

3前土建与绿化交叉施工容易出现的问题

土建与绿化由不同单位交叉施工时特别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由于施工单位的不同,各自遵循的施工原则和利益也不同,不能做到互相协调细节施工是常有的事情。尤其在道路的绿化施工和道路建设过程中,土建和绿化分开进行时,经常会出现土建的标准妨碍了绿化的施工,土建设计的过程中对绿化问题的考虑不够周全,只考虑了道路建设的基本土质要求,却忽略了植物生长环境的保护,另外土建使用的混凝土等也限制了绿化植物的生长,这就加重了后期绿化工作的负担,加大了土壤处理的工作量。植树护框在制作过程中基础不要超过设计标准,以免缩小栽植面积,植树护框内混凝土及碎石在栽植前要及时清除。而有坐凳功能的植树护框,因高度多在地面 0.5 米左右,影响到植物的栽植深度,必须严格按照先做护框后植树的施工顺序,避免因树木栽植过深造成死亡。已有树木护框或树穴边缘石需要更换时,应结合树木根系的生长情况,确定护框大小和地下深度,不要为了护框美观而砍断侧根,发生风雨过后树木倾斜甚至连根拔起的现象,使绿化成果毁于一旦。

4、结语

环境绿化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广泛推广,使园林施工工作暴露出很多弊病和问题。现阶段有经验的园林技术人员的紧缺,和园林施工质量体系的不完善都成为了制约园林业发展的内在因素。另外,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够成熟,实践经验的缺乏和施工环节上的衔接问题,是园林施工中的外在问题。通过对内、外两方面问题的分析,并给出了一定的应对意见,希望在大力发展园林行业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引发问题的解决和反思,这样才能使园林行业稳定、快速的发展,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峰.综述园林绿化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09(9)

[2]莫旭芬.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1)

上一篇狼爸式教育

下一篇定位赛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