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心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迷信心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迷信心理论文

迷信心理论文范文1

1.1TCG可信存储的密钥管理模式机制

在密钥的存储结构上,TCG存储规范中使用表(Table)的结构来保存密钥。表的每一行存储一个密钥,称为一个密钥对象,整个表结构称为对象表(ObjectTable)。规范中存在多种密钥对象表,每种表都表示一种特定的密钥存储类型和使用机制,不同的密钥将会按照限定条件分类存储到相应的表中。在规范中,密钥对象表是作为模板(Template)的一种数据结构而存在的,有两种模板中包含密钥对象表,分别是基模板(BaseTemplate)和锁定模板(LockingTemplate),基模板的密钥对象表中的密钥用于认证,锁定模板的密钥对象表中的密钥用于数据加密。模板对其数据结构中的表按类型分组,在基模板中,密钥对象表组成凭证表组(CredenialTableGroup),这说明组中的表是凭证表,表中的密钥对象用作身份认证中的凭证。在凭证表的命名上,表名全部以“C"开头,后接密码算法类型和密钥长度,例如,由表名“CRSA1024”可知凭证表中保存的是1024位长的RSA密钥。除RSA密钥外,各类凭证表中还分别保存了AES算法、EC算法和HMAC算法所使用的密钥,且支持多种密钥长度。此外,凭证表组中还包含名为“CPIN"的凭证表,其中保存了认证所需的PIN码,即采用口令方式进行身份认证。而对于数据加密密钥,则是保存在锁定模板的密钥对象表中。锁定模板同样对数据结构分组,并将密钥对象表归入介质加密密钥表组中。组中包括2个加密密钥表,表名分别为“KAES128"和“KAES256”,由此可见,规范中采用AES算法对存储数据进行加密,密钥长度可以为128位或256位。

密钥相关方法组包括3个方法,分别是GenKey、GetPackage和SetPackage。SetPackage方法用于外部实体设置密钥,它相当于GetPackage方法的逆操作。该方法对外部实体传送来的包进行解封,取出所要设置的密钥,并将其存储到指定的密钥对象中。可见,TCG存储规范在模板的数据结构和方法中分别定义了密钥的存储结构和密钥管理模式的相关方法,并通过过程将模板实例化,从而将上述密钥管理模式机制加载到实例化后的对象中。

1.2TCG存储规范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TCG存储规范,个人认为,其中存在两点问题:其一是规范的存储体系结构不能确保信任的双向传递;其二是规范的密钥存储保护机制不明确。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1)信任双向传递问题。可信存储的“可信"在设备功能上主要体现为存储设备具有双向认证的能力。双向认证的目的是使主机和存储设备能够相互认证对方身份,并以双方身份的真实性为基础,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实现主机和存储设备之间的信任双向传递和绑定。

(2)密钥存储保护问题。对数据的密码保护机制已经将数据安全问题转化密钥的安全问题。而密钥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保证密钥的存储安全。如前文所述,在TCG存储规范中,密钥是以对象的形式通过表的结构来进行存储的。密钥对象表中保存了密钥的秘密数据,包括对称密钥和非对称密钥的私钥部分。TCG存储规范中只规定了需要对密钥的秘密信息加以保护,但没有具体指明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进行保护,也就是没有给出明确的密钥存储保护机制。

2基于TPCM的可信存储的密钥管理模式

对管理的对象,即可信存储中的密钥,进行说明。主要探讨各种密钥不同的功能特性和安全需求,以便针对密钥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密钥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可信存储中的密钥分为以下几类:设备身份密钥、设备加密密钥、数据加密密钥、认证密钥、会话密钥。

(1)设备身份密钥设备。身份密钥为非对称密钥,它的私钥一直在存储设备内部被保护,且永远不会暴露在存储设备外部。设备身份密钥是存储设备的初始密钥,对一个存储设备而言,设备身份密钥是唯一的,用来向主机提供设备的身份证明。设备身份密钥只提供对数据的签名,而不用于加密。

(2)设备加密密钥设备加密密钥为非对称密钥,并且与设备身份密钥相关联。设备加密密钥和设备身份密钥配对构成双密钥(及双证书)。设备加密密钥可用于存储设备与主机间的数据交换以及设备间的密钥迁移。

(3)数据加密密钥。数据加密密钥为对称密钥,用于加密/解密用户数据,保护静态数据的机密性。数据加密密钥在存储设备内部产生,并存储于设备的安全存储区域中,且在其生命周期内不会脱离存储设备的保护。数据加密密钥用例中,存储设备使用数据加密密钥对主机传输的用户明文数据进行加密,并将加密后的数据以密文形式保存在设备的存储介质中。

(4)认证密钥认证密钥用于主机获取存储服务的授权。认证密钥可以是对称密钥,也可以是非对称密钥,具体的密钥类型由授权认证方式决定。认证密钥可保存在存储设备的安全存储区域中。存储设备通过授权认证来确认服务请求者的身份和权限,进而对存储服务进行访问控制。

(5)会话密钥。会话密钥对主机端应用程序和可信存储设备之间的会话进行加密保护和完整性校验,保护动态数据的安全。会话密钥在会话建立时产生,在会话结束后自动失效。

迷信心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迷信心理;归因方式;大学生

1.引言

1.1迷信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对于迷信这一概念中西方的学者并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界定。早期的研究者将迷信定义为:将可以自然解释的现象归因于神秘或超自然的原因,或者是公认的讲错误科学化的信仰[1]。我国学者雒焕国将迷信看做个人态度的一部分,而态度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所以迷信也由迷信观念、迷信情感和迷信行为组成,他将迷信定义为从迷信者的迷信行为中反映出来的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一种对涉及自身厉害关系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体验,是其在所谓的吉凶问题上的知、情、行的有机统一体[2]。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迷信信念主要有五类[3]:一是相信传统世俗迷信,如良道吉日;二是相信“鬼魂、神仙”迷信;三是相信星相学预测,即星座性格说;四是相信“特异人体功能”现象,如天外来客等;五是个人崇拜迷信,盲目崇拜帝王将相或“大师”、“伟人”等。

多年来的国内外相关研究都表明,影响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因素有很多。从人口学变量上来说,大多数的研究都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到迷信的影响,但也有研究指出男生在传统世俗迷信方面的得分要高于女生。而从个体的人格特质来看,不同的人格控制点、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受暗示性高都会影响个体的迷信心理,其中外控型人格特点与迷信心理、超自然信念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自我效能感则与迷信心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较于高自尊个体,自尊水平较低的大学生跟容易受到迷信信念的影响;同样外受暗示性高的个体也更容易受到迷信心理的影响。此外,外在的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到个体的迷信心理,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不确定性情境和压力情境下时,会倾向于认同迷信信念,采取迷信方法。

1.2归因方式概述及其与迷信心理的关系

归因方式也称“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4]。一般来说,归因方式可以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其中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认为事件是由于个体的内在条件的影响而导致的,如努力,能力等,是受到个体掌控的;而外在归因则倾向于认为是环境因素造成了该事件,个人对其缺乏掌控力。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人们主要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方面的因素来考虑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其中能力是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因素;任务难度是外部的、稳定的因素;运气是外部的、偶然的因素。当一个人过去屡屡失败现在成功了,或者过去总成功现在失败了,那么人们大多会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和运气;而当过去的行为结果和现在的结果一致,则倾向于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和任务难度[5]。

由于个体归因倾向的差异性,我们可以推测迷信者在归因时可能会跟容易倾向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运气好,将失败归结为时运不济,而容易忽视了个人的努力。而已有的研究也表明,有超自然信念的人更倾向于把普通经历错误地归结为超自然原因[4]。

1.3研究问题及研究假设

从上述研究综述来看,当代大学生中有部分同学具有迷信心理倾向,而迷信思想无疑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已有的关于迷信的研究却大都是理论研究,缺实证研究,而且存在研究结果相悖的情况。如有的研究发现性别对迷信心理存在影响,但是有的研究却没有发现这种差异。以往的研究中对于归因方式与迷信心理的实证研究也并不多,而且研究的结论也略有出入。因此本研究就归因方式与迷信心理进行一个实证研究,其中归因方式将分为能力归因、努力归因、情境归因、和运气归因四个方面,以了解现今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状况,人口学变量对迷信心理的影响,以及探讨不同的归因方式对迷信心理的影响。

通过以往的研究,本研究的假设为:

(1)大学生迷信心理在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等)上存在差异。

(2)不同的归因方式对迷信心理的影响不同,而其中运气归因将可以对迷信心理进行预测。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被试总数为400人,回收有效问卷为353份。被试主要为武汉大学大一至大三的本科生,也包含了少数的大四学生及研究生。其中男生162人,女生191人。

2.2研究工具

2.2.1迷信心理量表

本研究采用Tobacyk的超自然借仰量表(ParanomaIBeHefsScale,PBS)的中文版,该量表包含了七个维度:传统宗教偿仰、特异功能、魔力魔法、传统世俗迷信、灵魂论、其他生命形式、预知来来。采用五点计分方式,从1=“非常不满意”到5=“非常满意”,其中3=“不确定或不知道”。量表的信效度检验显示,修正后量表表各因子a系数在0.710―0.914之间,量表的总体a系数为0.928,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2.2.2归因方式问卷

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theMultidimensional-MultiattributionalCausalityScale,MMCS)是由Lefcourt等人于1979年编制,量表包括两部分,分别涉及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方面的因果信念。量表共有48个题项,24个涉及学业成就,24个涉及人际关系,每个部分又分成有关成功和失败的各12个条目。MMCS提出了四类可能的归因,即属于内控性的能力和努力,属于外控性的运气与背景。本量表为5点评分量表,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通过外控性得分减去内控性得分计算出总分,分数越高,表示个体的外控性越高。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4,能力、努力、情境和运气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696、0.729、0.623和0.735。

2.3数据处理

本次试验共分发问卷400份,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353份。将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后,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特点

将迷信总分与人口学变量进行了描述统计和方差分析。对迷信总分的描述统计显示,其中迷信得分的最高分为122,最低分为31,平均分为72.892,标准差为20.999。大学生迷信总分与各人口学变量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迷信得分在性别、所学专业、年级、成长环境,以及有无这几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担当过学生干部,以及是否是党员(包括预备党员)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来说,男生的迷信得分(m=68.2829,SD=20.6120)显著低于女生的迷信得分(m=76.7624,SD=20.5900)

(p

3.2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对迷信心理的影响

为考察归因方式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影响,分别将四种不同的归因方式与迷信得分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迷信心理得分与能力归因、情境归因和运气归因均呈显著正相关,迷信心理得分与努力归因相关不显著。

迷信总分.245\+**.023.277\+**.340\+**

**p

为进一步分析归因方式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影响,以四种归因方式为自变量,迷信总分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用逐步回归法,回归结果表明,只有运气归因进入了回归方程。最终标准化回归方程为:迷信心理=24.509+1.304×运气归因,结果如表2。

表2归因方式对迷信心理的回归分析

自变量预测变量R\+2调整后的R\+2BetaT值

归因方式迷信心理.115.112.3406.305\+***

***p

总的来说,迷信心理在性别、所学专业、年级、成长环境,以及有无这几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归因方式对迷信心理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尤其是运气归因对迷信心理的影响作用最大。即倾向于运气归因的大学生迷信心理得分更高。

4.分析与讨论

4.1大学生迷信心理特点分析

此次调查的总体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迷信水平位于中等水平以下,但是仍然有大约15%的同学的迷信总分是大于或等于中等水平的。这个数字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迷信倾向的同学并不是少数。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探索阶段,而在大学阶段很多的同学正处于“角色混乱”阶段,有研究发现许多大学生在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活之后,仍然处于认同危机状态。自我认同完成的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价值观和信仰,他们会利用自己的价值标准,理性地看待迷信现象。相反,自我认同尚未完成的大学生还处于危机探索阶段,仍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他们更希望外界能够给他们提供确定性的东西,而很多迷信形式,比如“命运预测”则正好符合了他们在这个时期的特殊的心理需求[6]。

跟以往的研究结果一样,本研究发现女生的迷信心理等分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女生在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于很多事情的控制感比男生更低,但又大都比男生更感性,体验能力强于男生,而迷信、宗教中又包含了很多感性的内容,因而女生比较容易受到迷信的吸引。而对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理科的大学生迷信程度最低,这大概和理工科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比文科强,而文科学生更倾向于直觉思维相关。由于所学知识的不一样,文科的学生会更多的接触和思考一些感性的问题,在遇到难以想通的问题时,可能更容易将其归因与超自然力量或命运等迷信思想。

本研究中,大一、大二、大三的大学生的迷信得分是递增的,其中大一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们也要开始慢慢决定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方向,但往往由于阅历不够,所以很容易对未来感到迷茫,因而在遇到问题时,会希望得到权威的指导,而求助于鬼神亦是方法之一。

我们一般认为农村经济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封建迷信思想残余较多,从农村来的大学生由于耳濡目染的原因,会比城市大学生迷信程度更高。但本研究却显示实际情况却是相反的,这可能是由于出生农村的大学生常年在外求学,接受的是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因而迷信程度并不高于来自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相反,城市大学生可能从小就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由于压力大,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减弱,因而其迷信程度反而更高。同样,对于有的大学生比没有的大学生更容易有迷信倾向。这可能与宗教或主张对神的信仰、或主张因果报应和轮回、或追求超越自我超越现实世界有关。

4.2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迷信心理的关系分析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迷信心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大学生归因总分、能力归因、情境归因、运气归因都于迷信总分呈正相关,且关系显著。只有努力归因与迷信总分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这说明个体越是倾向于把学业和人际关系的成败归因于外控因素(情境归因和运气归因)就越容易受到迷信内容的影响。这与一般观念相符。而在本研究中能力归因同样与迷信总分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水平。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5]。我们认为之所以能力归因与迷信总分相关是因为个人能力的高低比起个人努力更容易受到先天因素(如基因、天赋等)的影响,个人对其某些能力高低水平的控制感较弱(如音乐天赋、绘画天赋等),因而当大学生希望自己在某方面能有较高的天赋能力时,却又自我提升失败后,则会选择迷信的方式,寄希望于鬼神来帮助自己完成某件事情或是提高自我能力。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运气归因能够预测大学生的迷信心理。也就是说在整个归因方式中对大学生迷信心理影响程度最大的是运气归因。这也说明本研究的假设得到了证实。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也面临了巨大的择业就业压力,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处理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恋爱等事情,当事情出了差错时,他们可能会怨天尤人,将原因归为自己的倒霉,或是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而为了能够让自己有个好运气,则会做出各种各样的迷信活动,比如考前“拜春哥”,出门看黄历等。相对于情境、能力、努力来说,运气是最难把握的一个因素,个体对其控制感最弱,因而运气归因成为了影响迷信心理的最大因素。

5.研究的不足

(1)本研究所使用的迷信心理测量工具是由国外《超自然信念量表》翻译并本土化修订的版本,由于初始量表不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编制的,在全面且准确地测量中国大学生的迷信心理上具有一定的缺陷。对于该量表的修改应该做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2)迷信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是不被社会所提倡的,大学生潜意识里对迷信可能是抵触的,故在完成自陈量表时会否认自己拥有不被赞许的态度或行为,而具有肯定自己拥有正向特质的倾向。测量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陈永艳,张进辅,李建.迷信心理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218.

[2]雒焕国.迷信的学习机制探析.甘肃高师学报,2001,6(4):85-89.

[3]崔景贵.现代迷信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代迷信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代教育科学,2002,(3):51-53.

[4]WattC.WatsonS.WilsonL.Cognitiveandpsychologicalmediatorsofanxiety:evidencefromastudyofparanormalbeliefandperceivedchildhoodcontrol.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7,42:335-343.

[5]王庆峰.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迷信心理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迷信心理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加强对高中学生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思想政治课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阵地,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感受、体验和实践,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荣辱观是指人们作为个体或者集体成员在荣誉和耻辱问题上的基本观念,是关于光荣与耻辱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统阐述。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道德基石,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纽带,是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上狠下功夫,引领学生认知、体验和实践。

(一)坚持教育原则

1.坚持主体性原则,积极开掘教育材料。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校教育应当人性化,应当以情意教育和人格培养为主,以知识教育为副。正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一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懂得自己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更是人格发展的主体。利用教材中许多个性化的荣辱观教育材料,既不挤占教学时间,又体现了教材使用中的创造性。思想政治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关注每一个学生,解决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这样才能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发展具有较高人格修养的人才、教师应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做荣辱观教育的“有心人”,把教材中包含的情意教育和人格培养的内容挖掘出来,摸索出渗透的规律,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对学生的不良习气和错误认知给一千疏导和纠正,将正确的思想和人生观“渗”、“润”到学生的灵魂中去

2.坚持指向性原则,增强教育的目的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不同于专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不能作系统的荣辱观教育。每次教育要有的放矢,切实解决存在中的实际问题,不能泛泛而谈

3.坚持随机性原则,保证思想政治课的本色。成功的教育是让受教育者感觉不到教育的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只要有机会就进行荣辱观教育,不能牵强附会,把思想政治课变成专业的荣辱观教育课,从而失去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重心、

4.坚持活动性原则,提供情绪释放染道学生错误的认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们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因此,荣辱观教育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只有从实践中获得的真切的心理体验,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矫治和提高思想认识,并外化为学生的行为。思想政治课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思想政治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是荣辱观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5.坚持理喻性原则,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特点。思想政治学习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利用正面形象来影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形象的熏陶中受到感染,比教师直接说教的效果更好。

6.坚持发展性原则,及时进行动态教育、学生的错误认知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和动态性,因而教师应该学会善于察颜观色,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并正确疏导学生的人格障碍问题。还可以从学生的文字资料上,如日记、周记、名言摘抄上可以看出学生的荣辱观状况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人格,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

(二)科学设计内容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它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和知识框架。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状况,精心设计教育内容,使荣辱观教育与教材、课标相衔接相照应,而不是将它们人为地强行捆绑在一起,牵强附会地进行荣辱观教育,那样是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日的的

1.充分挖掘教材,找准荣辱观教育的切人点。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内容突显“八荣八耻”荣辱观,如“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生产劳动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市场交易原则”、“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找准了这些切人点,我们就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比如热爱祖国的教育,内容太多,教师应该抓住在当代中国热爱祖国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落实到爱国主义的实践行动中去这一关键点。为此,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在自主创新中实现国家富强;在与世界合作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坚持“三贴近”原则,增强荣辱观教育的针一对性即荣辱观教育的内容设计应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有针一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创设教学情境

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将外部刺激内化为主体感受的心理体验过程。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一种教学刺激,它可以诱发理想的学习行为。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通过创设何荣何耻的情境,引领学生体验,从而自觉行荣拒耻。例如在讲宗教和封建迷信的区别时,教师可以这样导人新课: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两组画面,一组是穆斯林在清真寺举行礼拜活动,一组是算命先生用电脑给人算命、结合两组画面,提出以下问题vE:学生思考:什么是正常的宗教活动?什么是封建迷信活动?两者有何特征?国家对待他们的政策相同吗?为什么?学''''1=..通过自学教材,教师适当点拨,就能弄清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活动的区别。在讲封建迷信的危害时,笔者首先指导学生讲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明封建迷信活动对人们的危害,然后设计了一个《油锅洗手》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辩论:油锅洗手和电脑算命是不是科学?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正而教育学生坚持科学精神,对违背基本科学事实和规律,借“科学”之名招摇过市的欺骗行为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当前高中生中十分流行网络算命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揭示网络算命不过是高科技外衣掩护下的原先“巫婆”、“神汉”式算命的“与时俱进”而已,只不过是一只披着高科技合法外衣的“狼”,它对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四)优化教学方法

社会主义荣观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一样,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春风化雨式的细致人微的养成教育,不仅应知,而且应会,诉诸行动更重要。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找准学生认识的盲点和误区,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学习、讨论、对比、辩论、评价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育,避免空洞说教。

1.组织辩论比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谁荣谁辱,主动提出“是不是”、“值不值”、“对不对”、“能不能”、“该不该”等问题,使学生经历比较、辨析、评估、质疑、权衡等自主判断的思维活动,明辨道德是非,增强荣辱意识,提高行为的自控性,构建行为控制的防火墙。例如在学习市场交易的原则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在市场经济中,诚实守信赚不赚钱”这一命题,分为正方和反方开展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教师要提供鲜明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引导,引导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基本事实出发,弄清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扭曲,诚信缺失的原因,明确诚信缺失的行为表现及其危害。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地教育学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人都可以追求合理的正当的个人利益,但不能忘记基本的道义。教育学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诚信约束自己,如考试不作弊,承诺必须兑现,做一个守信、有正义感的人等。

2.安排专题讨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在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共同探讨,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荣辱观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如针对少数学生看不起劳动人民,轻视“农民工”的体力劳动的问题,可以通过“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这一内容的教学,组织学生围绕“为什么要服务人民”“怎样服务人民”这两个问题进行专题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到对人民群众的事业有热爱感,对人民群众有亲近感,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有同情感。想问题,办事情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最高目标,切实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且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迷信心理论文范文4

论文摘 要:学校的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则是通过体育教学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艰巨使命。体育教育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为便捷。从体育的本质来看,它不仅造就人的体质,使人具有健康的体魄,还造就人的心灵,使人具有健康向上、团结互助的品质。体育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导力量,应转变观念,提高自身修养,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使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推动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中学体育教学自身的性质和任务蕴涵着或表现出鲜明的德育功能,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有以下功能:积极引导中学生去追求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集体荣誉。体育教学通过培养学生情感、意志、毅力、信念、习惯达到育人的目的,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时时处处都有,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应自觉坚持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中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提高,使学校体育教学更好地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内容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2.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3.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 

5.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 

6.注重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竞争进取的精神 

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做到以下方面 

1.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以身立教”“身正是范”是学校体育工作者所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何教育好学生,作为教师,既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高尚文明的言行,以身作则的形象,对学生的思想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自身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德育渗透的前提。让体育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改变教师光抓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的旧观念,提倡德、智、体、美等诸育共同发展。 

    3.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跑、跳、掷、基本体操、游戏、球类等。在这些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游戏,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渗透德育无疑是最好的捷径之一。 

(3)结合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 

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完成各种练习任务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如在跳箱、跳山羊教学中,往往会有不少的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对障碍物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 

(4)以点带面,带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校组织的各种代表队是由学校各类体育项目的精英组成。做好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促进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为这些体育尖子生在各自的班级中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班级中其他同学对体育的态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为群体水平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把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利用体育教学鲜明动态性和群体性,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身体练习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能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成长,就能保证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和任务的完成,就能为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鸥.面临考验的教育学边界:关于教育学三分科的理论思考.教育研究,2000(2). 

迷信心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培养 创新 意识 能力

创新教育是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它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创新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是我们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精神的人才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实现现代化,提高综合国力的竞争,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需要。

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1消除创新神秘感,树立创新志向:提到创新,学生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历史和故事。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物理学家是如何创新理论、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的。从而消除创新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创新志向,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

1.2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教学中的每一个策略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和创新。

(1)创设客观的教学情境,主要以实验为主的直观教学情境。

(2)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教师要研究学生“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点,确定学生最佳发展高度,从而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1.3鼓励“之一求弄”,诱发创新动机:在教学中首先要转变观念,淡化教师权威和书本权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创见,标新立异;保护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克服学生中存在的维书、维上、迷信、盲从的人云亦云的习气,鼓励学生对书本、对老师大胆提问、质疑。其次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的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针对一个问题不管学生问得是否正确,都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同时要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2训练创新思维,掌握创性学习方法

2.1引导逆向思维,掌握从反向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逆向思维是有意从常规思维的反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由于它善于与常规思维唱反调,所以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有意设置障碍,引导学生从相反立场、角度、侧面去思考问题,当思维遇到障碍时,要及时引导学生迅速转向、执果索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2训练直觉思维,掌握凭直觉思考问题的方法:直觉思维是指未经严密推理与论证,而径直地猜度到问题关键的一种直观性思维,它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与渐进性的中断,是瞬间的顿悟和贯通。心理学研究表明:运用直觉思维的方法对学生智力机智性、灵活性和迅速性的发展都极为重要。因此直觉思维能激励学生对问题实质作出大胆设想,对事物的性质作出迅速的判断,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毅然决定。从而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这对创造性思考问题极为有利。

2.3倡导发散思维,掌握全方位考虑问题的学习方法:发散思维是一种让思维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发展的主题辐射性思维方式,也就是对单个信息,沿着不同角度去思考,由点到线、由繁到简,将知识串联起来,再衍生开来,建立起动态的网络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拓宽思路、获得灵活的知识。在问题的设计中,应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寻找一类题的解题规律,开阔学生创新视野,拓宽学生解题思路,促使学生从顺、逆、侧等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3培养创新技能,提高创新能力

3.1加强物理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深厚的知识为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严格按照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牢固的掌握物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双基教学放在中心位置,通过“知识载体”使学生的悟性得以开发,潜能得以挖掘。

3.2加强物理知识应用教学

(1)把物理知识教学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生日常生活中一些实用技能训练。

(2)把物理知识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结合起来,注重物理技术应用介绍,有的要求达到一定操作技能。

(3)把物理问题同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社会意思和正确的社会观。

3.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1)重视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2)上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小制作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4)不定期开放实验,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

3.4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

(1)通过物理知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如,讲解“杠杆”时可以渗透理想化模型方法的教育。

(2)剖析历史案例,让学生体会科学方法,如,教学中通过开设物理学史讲座、报告会和教材中有关阅读材料等重点剖析一些重要概念、规律、假说、模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教学方法上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探索性,由系统讲授转向重点指导与自学讨论相结合,采用启发式、发展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悟物穷理。

(4)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要通过实验课使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实验设计思路。

3.5加强物理活动课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开展兴趣小组,把传播知识与学习兴趣相结合起来。

(2)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检索信息和加工信息能力。

(3)开展课外观察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迷信心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137-02

一、创新人格的内涵与特征

在心理学上,人格是指个体固有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个体心理倾向。创新人格是与创造性有关的人格特征,是由个体内在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协调统一构成的较为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创新人格强调的是人的动机、兴趣、态度、情感、意志、个性等因素。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个人心理层面的积淀,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动力源,是影响创新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我国郑日昌、肖蓓苓等学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归纳出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具有以下特征:作文想象力丰富,能独立选材,题材新颖、风趣,审美感强;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环境的感受力相当高,能察觉别人忽略的事实;心智活动思路通畅,解答问题敏捷;能提出卓越见解,以特异方法解决问题,用新奇方式处理问题;办事非常热心,坚持不懈,不怕挫折;独立性强,有评鉴力,有主见,不轻听别人的意见;有自信心,有理想与抱负;兴趣广泛又专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我们认为,创新人格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质疑和大胆的创新意识,较高的成就感,勇敢坚强的意志,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做事一丝不苟的态度等。

二、女大学生创新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女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主要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创新教育的缺失以及自身条件的制约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传统观念的束缚。传统的儒家文化中“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观念,长期以来潜移默化地植入人们的头脑,大大降低了女大学生的成才意识。社会对男女两性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规范,影响着两性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和角色定位。许多女大学生受此影响,常常表现出柔弱、温顺、依赖等性格特点,造成女大学生成就意识淡薄,期望值偏低,阻碍了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其次,创新教育的缺失。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崇尚知识积累第一、能力培养第二的观念,未能把提高能力渗透在知识传授当中。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教师循循诱导,学生亦步亦趋;在教授中,重照文理解,轻怀疑求新;重逻辑推理,轻发散求异;重概念内涵,轻形象直观;重知识积累,轻心理素质;重师道尊严,轻环境培育。这种教育模式不仅降低了女大学生的创新热情,更使女大学生的学习背景狭窄化,削弱了女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多向性和变通性。

第三,自身条件的制约。女性对自身的认识往往存在很大缺陷。通常有许多女性对自己认识不足,甘愿处于从属地位,把自己局限于传统的婚姻、家庭、生活等活动中。部分女大学生自信心不足,具有较强的自卑感,总认为自己不如男生,不适合进行创造性活动,对自己的创新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女大学生思考问题时往往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思前想后,不敢标新立异,不敢挑战所谓的“权威”,害怕失败,害怕遇到困难和挫折,因而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相对较低。

三、女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1.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好奇心

所谓兴趣,也称求知欲,是指人在认识活动中所表现的特殊积极的意识倾向。许多发明家和科学家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其原因之一就是对认识的对象具有浓烈的兴趣或求知欲。一个学生对他感兴趣的学习对象,总是特别积极、愉快地把意识指向和集中在它那里,甚至即使是艰巨的学习活动,他也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而是饶有兴味地钻研,沉思不返,全神贯注。兴趣是创新活动的原始动力,是创造性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好奇心是指外界环境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感官的异常兴奋和大脑的新鲜感,并由此能动地引起和驱使人们为之产生一系列的探索行为。好奇心对于创新活动有重要意义。具有创新人格的学生具有质疑精神,从不墨守陈规,不易受他人的支配,也不被权威所吓倒。一个女大学生对外界事物缺乏好奇心,是不可能产生创新的灵感和动力的。为此,首先,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其次,好奇心是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不稳定性,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要向学生说明好奇心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她们保持好奇心,并使好奇心迅速转化为持续、稳定、浓厚的求知兴趣。再次,要使兴趣和好奇心与创新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在活动中巩固女大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热情。

2.增强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评价符合客观实际,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正确性深信不疑,是一种建立在对自身优缺点充分了解基础上的自我认可的情绪体验。自信能够发掘和表现自身的潜能,女大学生有了自信心,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活动。自信心可以使人从情感上支持理想、信念的实现。女大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增强,一要保护学生自身所具备的隐性创造潜力。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一点新奇的想法、一种新的解题思路,教师都要对学生予以鼓励、肯定,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二是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允许学生在其感到兴奋和有趣的活动中按她自己的取舍进行活动。三是鼓励学生大胆幻想、猜想和提出假设。进取心是女大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能否成才,在事业上能否成功,固然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和条件的限制,但坚忍不拔、旺盛持久的进取心理则起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不少女大学生的心理十分脆弱,一点点风浪和挫折,都容易造成她们进取心的挫伤。因此,女大学生要保持经久不息、长盛不衰的进取心理,必须要拥有高尚远大的人生追求、正确的人生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宽阔的胸怀等良好心理素质。所谓自尊心是指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许别人歧视和侮辱自己尊严的心理。自尊心是女大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女大学生不卑不亢,敢于质疑“权威”,挑战世俗,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创造性人格,要自尊、自立、自信、自强,不断地超越自我。

3.培养女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和批判精神

创新精神作为一种自觉的、积极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它的形成、存在和发展都需要独立人格作为基础。独立人格的个体特征表现为喜欢独立地自觉地思考问题,爱用疑问的眼光来审视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积极探索未知问题。要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女大学生更应该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培养“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理性批判的精神,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不唯潮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矢志不渝地坚持自身的创新活动。因此,要培养女大学生的创造性,就不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将前人已有的结论当做一成不变的真理,而应该鼓励女大学生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善于思考,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能够质疑前人现成的结论,真正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创新。这既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也是创新人格培养的关键。

4.搭建女大学生创新的实践平台

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就要加强创新实践。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教学,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研创新活动。比如,加强女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女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鼓励女大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组织女大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论文竞赛、表彰活动,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为她们提供开展学习活动的阵地;为奖励女大学生的发明创造和科研成果,调动她们的科研积极性,可以为她们设立专项科学基金。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为女大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和环境。积极开展在我国大学生中有广泛影响并能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外科技活动,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我们要鼓励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一道参加“挑战杯”全国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等创新活动,广泛开展“女大学生修养”、“女性成才”等主题研讨会、报告会、演讲会、辩论赛,组织女大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开展“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等科普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女大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引导她们积极投身于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

5.锻炼女大学生的意志力和耐挫力

坚韧的意志力是创新人格的基石,对于一个有志于创新的女大学生来说,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力。所谓意志力,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能力。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是意志力的主要特征。现代女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意志力总体上来说比较薄弱。要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必须培养女大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和百折不挠的坚韧的思想品格。与男大学生相比,要获得同样的创造性成果,她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需要更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我国著名女医学家林巧稚、女天文学家叶叔华和女物理学家李林等成功女性的经历无不说明了这个道理。坚强的意志力和耐挫力是女大学生创新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女大学生意志力和耐挫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女大学生创新的成功率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郑雪. 人格心理学[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廖江华. 创新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创新人格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2009(15).

[3]陈方. 论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