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信息技术对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效应,能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也必然走向信息化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化学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在化学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使化学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产生新的学习模式,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有效地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优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化学课件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设置形式多样的板书、多样的字体、字号,对重点语句进行字体变形、变色,配置背景音乐、设置文字出现形式等。可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现对普通实验的扩充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部分,但一些化学实验会产生有毒有危害的物质、部分实验不能在实际中操作,这时,信息化的模拟实验就能弥补这个不足。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要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
3.能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及其性质,而很多化学知识都很抽象,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更感到难于理解。例如,在学习《乙酸》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由分子结构来掌握乙酸的化学性质,可以制作一个Flash课件,模拟球棍模型,并通过动画来显示键的极性以及键能的不同,并模拟断键的过程和其他基因如何连接到相应的位置,从而让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与掌握了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机理,以及它的羟基与醇类的区别、羰基与醛类的区别等。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整合流于形式
单纯使用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虽然使用了多媒体,但是传统的讲课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完全没有改变,把黑板变成了投影仪。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这样的“整合课”完全没有触动课堂教学,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就难以充分发挥。当然,也就不可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整合效果。另外,一些教师仅仅在“公开课”或“示范课”等使用。整合不能流于形式,摆花架子,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
2.完全取代化学实验
在科学性上,能力培养上,信息技术都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尽管多媒体技术几乎可以将任何化学变化的过程逼真地模拟出来,但这毕竟只是模拟,许多科学实验,其现象尽管没有课件演示那么清晰,但实验是真实存在的,其可信性、真实性、科学性和严密性是可以为学生所感知的。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全部的感官去观察、感知实验的现象,而后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处理,探究变化的过程和原因。这其中的许多现象,如,放热、吸热等是课件难以真实描述的,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分析、探究。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见,违反以真实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原则,只热衷于计算机模拟实验,忽视实验本身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3.屏幕取代传统板书
传统板书过程往往是教师思维过程的再现,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同时,师生、交流学习体验,也是学生思维渐进的过程。若这个过程也用屏幕来替代,多媒体系统也就成了名不副实的电子板书,也就无法展现教师教、学生学的思维过程,这样教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总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化学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化学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卓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的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倪华,张文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技工学校;语文;教学重点;教学目标;自主学习;模式
技工学校的教育对象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这决定了它和普通高中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许多学生进入技工学校后过于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一些基础课程的学习,特别是语文课。在学习语文课程当中,学生上课睡觉,不注意听讲是家常便饭,甚至还有“不摸课本”的现象存在。然而,语文学科却实实在在承担着对“人而为人”的培养,对道德修养素质的培养等方面的不可估量的责任。故而,如何提高技工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激发技工学校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就成了笔者孜孜探索的内容。
一、以实用为原则,突出教学重点
根据我校专业设置情况,把应用文的文种进行分类,在公文类、事务类、宣传类、经济类、文书、法律类、礼仪类等应用文中,并非所有文体都对学生今后的职业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如何让学生学到最有用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工作性质,慎重而明确地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将来能派上用场的应用文体。笔者所教的班级都是机电、建筑施工、汽车修理、计算机的专业学生,有的应用文体可以说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几乎用不着,而有的文体将伴随他们整个职业生涯。比如:象命令、决定、议案、等公文文种,与学生将来的工作接触面不大,这些文种可以只做简单介绍、一带而过。条据、计划、总结、合同、会议通知等文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今后在工作中密不可分分的,应把这些文体选为重点进行教学。在讲授“计划”和“总结”时,要让学生明确这两个文种是一项工作或任务的两个端点,在工作没有进行之前,需要制定计划,等到工作完成以后,就要进行总结。直到学生把“计划”和“总结”的概念和写作要点都掌握了,他们也就弄清楚了。并明白工作中写不出符合要求的应用文对工作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二、结合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
一位教育家说过:“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同样肩负着培养企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阶段性特点,另一方面更要突出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充分发挥应用文的实践性和实用,体现应用文教学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助。对应用文的学习,学生们经常说,应用文看似简单,但一写就错。在机电班的“求职信”教学中,为了让同学们能写出格式,内容符合要求的“求职信”,笔者做了一个写作练习,给出的条件是:一家国企到学校招聘维修电工,请有意到企业工作的同学递交一份求职信和个人简历,该企业将从求职信和个人简历中选取面试人员,通过面试择优录取。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从教材和参考书中找出求职信的相关理论,参照例文,认真写作求职信。然后由笔者做考官,所有同学做应聘人员,让同学们进行现场模拟面试。这样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写作能力,还充分展示学生的口才和社交能力,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点到为止,让学生自主学习
讲授是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最大优点在于能用较短的时间传递丰富的知识,容量大,效率高,能完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而自学则是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课堂上少讲精讲,即讲一部分,留一部分,将基本理论讲清楚,把能自学掌握的内容留给学生课下自学。自学有利于知识消化,学生通过自学搞清楚的问题,比听教师讲清楚的问题印象深刻得多。最有价值的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身发现并化为己有的知识,是最能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自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忍耐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今社会,不会学习的人就是不会生存的人,自学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由学会逐渐过渡到会学,将来才能适应企业独立工作时面临的各种挑战。我是通过一般书信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日常生活中,随着通讯的发达,确实很少有人写信,但这个文种的格式很有代表性。我采取重点不放在课堂上讲,而是提前一个星期把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收集各种类型的信件,然后再到书本上找一般书信的概念、种类,写给什么人用什么样的称呼、落款。把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然后再通过课堂设定不同的内容让同学们写给不同的人。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计算机这种多维立体的教育信息传播,增强了信息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图画展示、幻灯片、视频和语言描述等现代教育技术,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语文教学渠道
为了加强学生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语文教学渠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教学不失为一条捷径。当前,技工院校语文教材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不少当前热播的电视剧、专题片等被编入了教材,对于这些课文的处理,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电视、DVD 光盘等了解剧情,促使学生产生期待老师讲解的愿望。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再现课文节选部分的情景,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设计相关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网络环境中学习语文,在浓浓的兴趣氛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五、适当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新的技工院校语文课程,十分重视职业活动中的文化素养。因此,技工院校语文教师应重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技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选择第二课堂活动,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文学社团活动,可以借助学校开办文学社、书画协会、记者站、广播室等,以此来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优势,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六、改革教学模式,做到师生互动
黑格尔说过:“要是没有热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课堂教学中如果注入了教师的情感,那么学生的情感也会随之产生共鸣,师生在课堂的互动通过交流而发生共振。这样,就能做到把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融汇到具体的文体中,化枯燥为生动,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应用文的实用性,师生互动交流的最佳方式就是适时穿插讨论,讨论可以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的信息交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从一个单纯的演讲者转化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使人人参与其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在技工学校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立足本职,敬岗爱业,更新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那么就一定能改变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现状,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3
摘要:随新课程改革推行,地理教学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不断的变化着,考试成绩不在作为唯一参考依据,学生能否学到在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能否提高合素质成为新的教学评价导向。本文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师提出的要求,借鉴了国外的一些中学地理教学评价方法,对多元化中学地理教学评价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字:多元化 地理教学 评价
一方面,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举足轻重;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改善学校管理体制。建构多元化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从评价主体、评价功能、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1、师生互评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向沟通,教学评价同样应该如此。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地理考试命题和对教师教学水平和魅力的评价等方式参与教学评价。师生互评既能让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层次的评价内容,有目的地促进自身的进步,又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2、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学习与发展进行自评以及对同伴群体的互评,对自我的地理学习给予反思和诊断,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例如,组建地理学习小组,开展兴趣小团体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3、社会群体评价
家庭和社区是学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场所,是社会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家长参与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和家校通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社区评价可以通过设置“青少年成长档案袋”开展。
二、评价功能的多元化
评价功能的多元化是指评价除了具有甄别和选拔功能外,还应该有鼓励和激励功能以及促进师生发展的进步功能。
1、选拔
鉴于中国现存的教育体制,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不可能去除评价的选拔作用。考试评价依然具有为高校选拔地理专业人才的功能。
2、鼓励和激励功能
地理教师准确、得体、生动、巧妙的评价语言可以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更有兴趣探索地理知识的奥秘,体现了地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是地理教育人性化和社会化的体现,同时还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发展
地理教学评价应发挥本身的教育功能,让评价成为学生进步的“助推器”,使学生得到发展,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
三、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和多元智能发展,主张多元化地评价学习者的学习。一方面,中学地理对教师主要从专业素养、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风格、教学态度及教师的个人性格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包括:①地理基础知识;②地理基本技能(读图、观察、调查、实验操作);③地理自主学习能力;④地理思维、实践和创新能力;⑤地理人文关怀精神(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境理念);⑥交往合作精神。
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1、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彼此实际表现出的技能水平和所取得的成果作为依据进行的评价。表现性评价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主要包括纪律表现和参与课堂活动的质量及在课堂团体活动中表现出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对这些表现要做分别记录;教师在课堂的表现主要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语言和教学态度等。
(2)“档案袋法”
地理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地理学习档案袋”,内存的资料包括:完成的作业、绘制的地图、地理实验报告、收集整理的地理资料、参加地理实践活动的记录等。教师通过“档案袋”记载的学生地理学习实况,再结合与学生的访谈交流对其地理学习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同样可以为教师建立“教学档案袋”,记录教师的教学成长历程。
(3)“小组评价”
在地理小组活动中,组员通过观察同伴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对同伴进行评价,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和组内互评方式进行。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力、态度和合作精神进行的持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形成性评价的方法有:行为观察法、交流访谈法、建立地理活动记录档案法、学生写地理学习笔记法等。中学地理课程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感悟和实际体验逐步形成的。
3、终结性评价
在中学地理新课标下的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期末或期中举行的,对学生的地理课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领域的综合评价。作终结性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多样化的考试形式
地理期末测评除了采用闭卷考试外,还可以采用面试、论文写作及绘制地图、制作地理手抄报及开卷考试等形式进行。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地理成绩构成多元化,对学生作出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
(2)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
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本校情况,对考试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规范和评估,从命题到考试的组织、监考、巡考、阅卷及考试质量评估,每一步都应该有具体细则,以期促进教学质量和学校考试管理水平的提高。
(3)加强“考试库”建设
中学地理终结性评价考查的是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地理教师要把每次考查用过的方法归档分类整理,建立“考试库”,收集用过的地理试卷和其他形式的考核评价案例以备用,提高中学地理终结性评价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向俊燕,李红.建构主义知道下的多元化中学地理教学评价初探[J].2011年11期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 优化英语教学 交际能力
人类在交际中不仅使用言语交际,也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采取各种非言语手段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因素在交际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传递言语交际难以表达的意念和情感,起到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的作用(Samovar et al.,2000)。同样,非言语交际在课堂教学这一特殊的交际环境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价值及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只强调言语交际的正确与合理性,注重传授书面知识,忽略了非言语交际的价值,不利于培养学生非言语交际的能力,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非言语交际手段,可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增加教学艺术性的目的。
一、非言语交际的概述
人类交际有两种方式: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概念,指会使用语言、文字以外的媒介传达信息。例如,脸部表情、肢体语言或音调等,来辅助说明语文的意旨。对非言语交际的正式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872年达尔文出版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到了20世纪50年代研究者们对非言语交际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非言语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出现在世人面前。关于非言语交际,中西方学者有不同的阐述,如“非言语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收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Malandro,1989),或“非言语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的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Samovar et al., 1981)”。
非言语交际的分类繁多。美国语言学家R. Cooper把非言语交际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其中,体态语包括基本姿态、基本礼节动作,如握手、亲吻和拥抱、微笑、女士优先的礼节动作等,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提供的交际信息;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语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提供的交际信息;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国内,毕继万(1999)从跨文化的角度将非言语交际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
由此可见,非言语交际是一项涵盖范围极广、内容颇丰的跨学科学术研究。非言语交际通常与言语交际结合进行,大体上起到重复、补充、替代、调解、否定的作用(Samovar, 1981)。在人际交往中,有时非言语交际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人们的真实情感。例如,沉默并不代表示无话可说,微笑也并不只代表开心。总而言之,非言语交际不仅可以增加言语交际的力度,也弥补言语交际的不足。非言语交际学不仅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也启发着教育学家们对其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思索与研究。
二、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活动是师生间沟通情感、表明态度和相互交流信息的过程,主要依赖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共同完成。非言语交际是不可或缺的对有声教学的积极配合和补充,它同样是重要信息载体。非言语交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着特殊的表现形式和不可忽视的作用。灵活运用非言语交际手段对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美国语言学家Grant & Hennings (1971)认为“课堂教学效果的82%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实现,而只有18%的信息通过语言行为达到”。 这也表明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之大对学生的影响之重。与言语交际相比较,非言语交际更能显示出其独特的隐喻性和暗示性,以及强烈的“人际感染与吸引”, 具有更真实地传递信息,更准确地表达情感的作用。非言语交际行为从许多方面配合言语交际起到特殊的辅助作用,传递言语不能适时表达的信息内容。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克丝曾说:“体态语言对于教师帮助学生保持长时间注意以便完成任务而言,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 教师大方的着装、丰富的表情和神态、形象的动作、恰当的语速等非言语行为促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自然,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效运用非言语交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情绪,加强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教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提高英语教师对非言语交际的理解与运用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言。只有言语交际与非语交际有效结合,才能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将结合非言语交际的分类,简要说明非言语交际在 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及其意义: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5
[论文摘要]在我国职业技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至今仍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没有一本系统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专著可以用来指导职业技校英语文化教学。这种情况下,职业技校的学生只有依靠职业技校英语教师个人所介绍的并不系统的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去理解英语这门语言背后深刻的文化底蕴。其结果是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了解甚少。这一点可以从对我国部分技校学生进行的文化测试中得到证实。从长远来看,这种重语言而轻文化的教学模式对我国职业技校英语教学的发展极为不利。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也许能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但是欠缺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甚至缺少必要的英语交际能力,所以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
跨文化外语教学既是交际法外语教学的延续和发展,又是个全新的外语教学理念。本部分将通过总结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论述在中国外语教学背景下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分析跨文化外语教学大纲的特点,来说明跨文化外语教学与传统外语教学之间的区别。
一、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1.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传统外语教学的基础学科—语言学,也从单纯的语言形式研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衍生出了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等分支学科,进行了大量跨学科研究,使语言与思维、社会、文化和交际之间的联系逐渐被认识。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依赖于该语言群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语言不仅具有表情达意的交际功能,它还是感知和思维的表现系统,前者是语言的外显功能,以语言输入和输出为形式;后者是语言的潜在功能,属于认知心理活动。两方面相辅相成,构成语言使用的全过程。
2.跨文化交际能力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个人的生活、公司的发展、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和稳定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广泛关注。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顺应了这一时展的需要,它着力进行跨文化研究,开展跨文化培训,为新时代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然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情感、心理、认知和行为多个层次,以及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交际模式、语言等多个侧面,仅靠短期的跨文化培训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它需要很多其他许多相关学科的积极参与,广泛合作,如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和外语教学,其中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潜力尤为突出。
3.跨文化外语教学是外语教学发展的需要
外语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应用型学科,涉及学习者的认知心理、教师的教育观念、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因此外语教学理论的建立需要借鉴很多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由于外语教学的宗旨是为社会和学习者个人发展服务,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所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外语教学工作者也应及时更新观念,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以跟上时展的步伐。
二、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广泛利用课外英语资源
1.英语短剧表演
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培养只在课堂上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是多方面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方面的感受到这种文化的氛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尝试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表演英语短剧,短剧内容可以是英语教材上的课文,也可以是一些著名的英语故事、童话及小说等。英语短剧表演是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号召学生将课文改编成短剧,让学生在表演中、在英语故事的情节里呼吸文化气息。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气息,并且锻炼了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
2.英语文化课题研究和讨论,英语角会话
众所周知,学习语言最好在一定的语境和气氛下进行。所以,教师更有责任为学生创设适合于学生感受英语语境和接受英语文化熏陶的气氛,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在备课时可依据教学内容专门设置英语话题。教材中的这些对话生活气息浓,与英语文化及该国风俗习惯紧密相连,学生参与进来,可感受到其强烈的异国文化情调、呼吸其浓郁的语言文化气息,而且语言交际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比如在教授“Talking about weather”一课中,我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话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alking about weather?学生们普遍认为谈论天气没有涉及隐私,符合各国风俗习惯。除此之外,建立一个异国文化和英语交际园地,像英语角之类的场所。在这里,学生能够自由地相互交际、大胆地进行实践、切实地感受英语文化气息、有效地培养英语交际能力。
三、提高外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教师在文化交际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教师,如果自身跨文化背景知识贫乏,就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想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无从谈起。在英语教学中强调英美文化,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英语的实用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英语语言功底,而且还要有深厚的英美文化素养。随着新文化的不断涌现,英语教师也需要不断的观察、总结、比较不同的文化。因此,要为教师提供进修机会,对其加强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教育者自身必须不断学习,可以通过互联网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外国电影,学习外文歌曲等多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加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明确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所说:外语教学如果只教语言而忽视文化教育,终究会使学生丧失兴趣;而如果能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则可将其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好奇心转化成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动力,为外语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词义挖掘法、习语对比法、翻译对比法等文化教学策略,配合口头报告、小组讨论、即兴演讲、采访等任务驱动型课堂活动。
参考文献:
[1]肖芳.结合技校英语教学实际提高英语教学水平[J].职业, 2009,(23) .
[2]王亚楠.从任务型教学法角度探讨技校英语教学的改革[J].职业, 2009,(12) .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文6
目前,我国所培养出的中职生英语能力上还是同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虽然对于英语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掌握,但所具有的口语交际能力却较差,使得很多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往往因为英语能力的不足而不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国的中职学校能够对自身得到英语教学方式进行积极的改进,通过信息技术的良好应用全面提升中职毕业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一、中职英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信息资源应用缺乏重点
对于信息技术来说,其确实能够为中职英语教学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且学生在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因此具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教师对信息技术过度依赖的情况,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堂中所具有的位置以及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被淡化,已经不是英语知识的传授者,而仅仅是信息技术以及相关设备的操作人员,失去了其在课堂中应有的意义。尤其是在现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教师所能够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信息也变得更加丰富、数量较大,而教师在面对这部分教学资源时如果不能够对教学重点进行良好的把握,就不能够在良好联系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合理、有效的多媒体课件进行选择,不能够引导学生有重点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掌握,所具有的教学效果也就十分有限。
2、过度依赖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需要我们能够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如果对信息技术进行过分的依赖,就会因为教学中人的因素受到忽视的同时使英语这门课程中所具有的情感因素产生了确实。对于信息技术来说,其仅仅是一种工具,是辅助我们实际英语教学的一种措施,虽然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将很多的知识点以及语言点对其进行了设置,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在面对这部分资源时需要对其完全的依赖。如果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仅仅随着课程的发展而亦步亦趋,则不能够对英语教师所具有的职业激情以及专业素养进行体验,也不能够体验到教师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音以及活跃、生动的教学气氛。在这种枯燥的学习环境下,就使学生很难全身心的进入到英语知识的学习状态之中,所能够达到的效果也十分有限。
3、忽视学生存在困难
在中职信息技术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系统化、流程化的学习,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则存在着一定的忽视。对于英语这门课程来说,其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着很多的难点,而在学生面对这部分难点时,在缺乏教师帮助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疑惑、不理解的情况,急需教师能够及时的指导与解答。但是对于信息技术课件来说,其都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如果在课堂中仅仅对该课件进行播放而没有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则不能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问题进行掌握与解决,这对于学生的英语知识掌握也是十分不利的。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优化
1、教学理念的树立
要想在原有中职英语教学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需要对原有的教育理念进行积极的转变与更新。对于中职英语课程来说,其开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学生英语知识的训练使其英语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重要主体,所具有的学习效果同其在日常学习中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则存在着较大的关联。对此,就需要中职英语教师能够对此点进行充分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英语教学思维进行改进与修正。在信息技术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则需要能够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正确理念,在对现今课堂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发挥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进行努力的调动,并在课堂教学开展的同时也需要能够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以此在对学生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方式以及规律进行掌握。通过这种方式,则能够在极大促进学生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的同时使学生在具有良好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好的进行个性化发展。
2、充分挖掘信息技术优势
目前,我国的绝大部分中职都专门建立起了信息技术实验室,并在其中建立了科学的教学系统,以此为中职英语课程的开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硬件平台。但在我们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则需要注意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这部分硬件资源仅仅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在对这部分资源进行良好利用的基础上才能够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而不能够对其盲目的、放任的应用。对此,教师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则应当能够在对本堂课程教学内容良好联系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课件,以此为学生知识内容的学习创造出一个更为真实的语境,且保证课件的内容能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知识掌握。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特点专门建立起英语学习网站,通过网络的方式对后续的课程进行预习以及讨论复习内容等等,且能够随时根据的学习需求在网络资源中查询有价值的学习信息,以此更好的在课下通过信息资源进行自学。
3、注重课堂外的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