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1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高对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作为一名四年级心理健康教师,应该怎么制定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小学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小学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一)一、指导思想

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以“健康第一”为宗旨,扎实开展体育卫生健康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有益于自身、社会和全民族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卫生科学知识水平,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育,为学生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拥有健康身心,情绪愉快,知道快乐益于身心健康。

2、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卫生知识、健康教育课,加强对学生的疾病防治及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

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尊重生命、爱惜健康的态度,进而尊重关怀他人的生命与健康,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简朴的生活习惯,不奢华、不浪费,以简单为快乐。

三、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自觉参与课间活动,保持充沛的精力,上好每节课。

利用各种检查、竞赛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

2、教学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表演等激发学生兴趣,巩固教学效果,促进能力的培养。

3、联系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心里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团结协助,尊敬师长,让学生热爱体育,热爱生活。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从选编课文到设计联系,从内容安排到呈现方式及版式设计都有极强的创新意识,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全册共有课分十篇,该教材符合新的教学理念,能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常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心,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

难点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并有爱心,能互相帮助,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是快乐的小天使。

六、实施措施

1、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突出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2、课堂教学形式非常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3、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和每一个活动,及时鼓励学生,帮助树立信心。

4、学习活动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七、教学进度

周次(日期)教学活动内容所需课时

第一、二周(2、9——2、20)呵护呼吸系统二课时

第三、四周(2、23——3、6)预防寄生虫病二课时

第五周(3、9——3、13)你的文具玩具安全吗一课时

第六、七周(3、16——3、27)远离危险地带二课时

第八、九周(3、30——4、10)洪水来了二课时

第十、十一周(4、13——4、24)地震逃生记二课时

第十二、十三周(4、27——5、8)我读书、我快乐二课时

第十四、十五周(5、11——5、22)责任伴我成长二课时

第十六周(5、25——5、29)我爱简单生活一课时

第十七、十八周(6、1——6、12)美丽的生命历程二课时

第十九周(6、15——6、26)复习一课时

第二十周(6、29)复习一课时

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强壮的体格,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毅力,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为此,我将奋斗!

小学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二)一、指导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河北省小学的地方课程。要成为高素质的学生,除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外,心理健康素质至关重要。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树卫“心理健康素质是人的第一素质”的观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其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为:

1、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处理现实生活和适应未来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2、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心理保健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并根据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辅导取向,本课主要设计四个模块的内容:

第一部分:认识自己,树卫信心。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克服自卑、树卫信心。

第二部分:积极主动,学会学习。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全力投入学习生活。

第三部分:调整情绪,协调关系。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稳定健康的情绪,建卫和谐、正确的人际关系。

第四部分:职业辅导,面向社会。教学目的在于辅导学生成功就业,适应社会环境,掌握求职技巧。

四、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保健意识。应使学生在了解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解决实际的心理困惑,学以致用,为此:

1、不宜过多采用文化课程的讲授方式。

2、不宜让学生把重点放在掌握有关心理学名词概念与原理原则上。

3、多采用活动,讨论反思等互动体验式的形式。

4、通过场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课时安排:

第一学期:1-9课 20课时

第二学期:10-20课 20课时

小学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三)一、指导思想

培养孩子们强壮的体格、健康的心理、顽强的毅力、艰苦奋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小学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新任务。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个健康的体质和心理是保证学生们生活、学习的基础,因此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工作措施

1、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们学有所得。

课堂是孩子们获得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主渠道功能,认真备课、上课,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得,提高健康意识,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2、让课堂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

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运用激励、奖励机制、采取问答竞赛、小组分工合作、自评与他评等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心理健康课的教育效果。

3、教会学会比较、分析,让孩子们真正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从而有个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为学习、生活提供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专业角色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归属于何种类型的教师?应该做些什么?作为学校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不仅在我国没有达成共识的定位,即使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发达的国家中,也是各有说辞。这主要是因为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实践领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意识及作用有多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己,学校里的其他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认识都有较大的差异。目前我国只是把这一专业限定为教师类型的一种,可心理健康教师与传统教师的角色有何区别?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教师群体,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找不到确定统一的自我评价的参照标准,影响其自我评价,限制其专业行为。教师自身角色定位的模糊,不但无法发挥专业本身赋予的助人功能,而且直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困境,甚至进一步损害我国目前正在起步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地发展。因此,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进一步明确专业的特定身份和工作职责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如何定义?不同学者看法有所出入。黄铃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是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其心理健康,开发其心理潜能,提高其心理机能,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者。王科成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称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心理学或教育学理论知识,经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充分掌握和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与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主要教育任务的教师。王宏方则提出,受过专业培养与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被看成:第一是学校里的认识、社会和行为科学家。他们运用心理学理论和经验,设计、管理或参与心理服务,促进学校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发展和精神健康,通过心理科学的运用,建立起学校心理与教育需要的评价体系。第二是教育的合作者与服务者。他们将知识用于与教师的合作,制订出对个体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所需要的教育计划,与教师和管理者建立起咨询关系,帮助他们了解并使用最新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第三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的实践者与发展者。从有助于心理科学发展的角度看,他们实际上是一种超越了传统教师角色的新型教师。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国际的学校心理学家称呼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角色是相似的。如果用最简单的、也是最理想的方式来表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是在中小学校里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解决教育问题的人。

尽管称谓不同,但是这一专业的教师都是作为掌握心理测验以及其他理论与技术并有效服务于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员而出现的。因此,称呼虽然各式各样,在工作内容和方法上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在学校中运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科学规律,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师。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其他教师一样,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专业地位和权利并没有得到同等的尊重和体现。究其原因,与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有较大的关系。现今许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由政工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或班主任兼任。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由这些教师承担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但是其理论准备、教育方法与角色意识等都应该与其原来所授学科有所差异。实际情况是:他们中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培训,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技术,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开展教育与辅导工作,常常套用德育的、说教的模式进行所谓“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方式让这些教师自我感觉“不务正业”而缺乏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而且让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认知产生偏差。

阻滞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主客观因素: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研究与督导不够。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相关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专家或行政领导的理论判断,忽视了广大中小学的现实情况,忽略了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阻碍学校心理辅导发展的因素,致使很多好的政策并未得到真正执行。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尤其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不够务实,使得心理辅导效果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广大教师、学校与家长心目中的形象。二是学校缺乏对心理辅导工作的有利支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人际氛围并不满意,普遍有不被重视的感觉。学校校长虽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较充分的认识,但由于考试与升学的压力,各学校都非常“务实”地面对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致使学校配置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心理辅导工作上,使得本来应该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为兼职教师,他们最终都变成持证不上岗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些学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只是注重表面工作,喜欢装饰门面,这也是时下不少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弊病。这些都说明学校对心理辅导工作重视程度不高,这无疑会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起阻碍作用。三是教师自身的因素。大部分教师对自身的角色归属比较迷茫,特别是有的学校把其划归为后勤人员,实际让这些教师缺乏群体归属感,丧失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和支点。有些教师虽然热情很高,但对自身的专业发展缺乏理性的支撑,他们可能比较热衷于心理辅导的实际工作,较少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以及研究成果与临床工作的整合,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信誉出现危机。甚至某些教师的辅导观念比较落后,把握不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发展性和本土化,出现了辅导效果不显著和不良的负面影响,直接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意识现状和重要性的分析

1.角色意识意义的认识

目前每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可能面临一个问题:“做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自身角色的确认,进而影响他的行动、思想和情感等各方面。这类身份认同问题如果得到妥善解决,称为认同性实现,就能为其他社会问题特别是专业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基础;反之,如果其得不到解决,就会出现“认同性危机”(identitycrisis)往往直接制约其他问题的解决。因此,必须弄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的内涵。它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身份或角色的确认,回答“我是谁”或“我的身份是什么”的问题。个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是自我成长过程中一个极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其专业成就的自我实现。因此,笔者认为身份意识就是指个人对所属群体的角色及其特征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意识的现状分析

社会心理学认为,角色一经产生,其行为模式就有相对明确、固定的内涵和外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充当的专业角色是多方面的。他们既要承担教师的一般角色,又要扮演区别于其他教师的特殊角色。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行为定位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一是角色身份认知的模糊。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自己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素质、形象和工作职责理解把握不够,缺乏明确的专业角色意识和强烈的角色荣誉感,不能正确认识和理智对待角色期待,评价中的各种不良现象,不清楚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专业角色,应该履行哪些专业角色规范和义务。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把自己定位于“心理学教师”,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学校管理者,或者等同于德育教师、普通学科教师。这实际上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合理,或者说根本上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空位。大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不是专职的,往往还担任其他课程,而这对于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来说潜藏着很大的伤害性。因为咨询与辅导工作相当重视双方关系的建立,而同时扮演学科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双重角色,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关系也是两样的,这经常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混乱,最终给教师本人的角色定位造成混乱。

二是角色定位基点的错误。是指实际角色表现和客观要求的、主观应体现的角色身份不一致的错位,即角色名不符实,或者张冠李戴,或者足不适履。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急于成名成家,以心理教育或心理咨询专家自居,一心只想着干大事、立伟业,不愿意做小事,只想着和名家大师联系,“攀高枝”,不愿意与身边的同行交流研讨;也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一般人所看到的角色为掩护,实际承担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角色根本对立或毫不相关的角色义务。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承担“心理困惑疏导者”、“心理发展促进者”和“心理潜能开发者”等角色,但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却舍本逐末,承担起“心理医生”、“思想品德评判员”、“道德教育工作者”、“教育警察”、“刑事侦探”和“人民矛盾调解员”等角色。

三是角色职责履行的越位。最典型的表现是包办代替和混淆身份。助人自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要义所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旨趣。合格称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一个基本原则:“我是助人自助者,而不是替他抉择。”也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信守专业伦理规范,自以为很有爱心,工作积极主动、认真努力,一切是在为学生考虑着想,常常是越俎代庖,过多地为来访者负责,代来访者作出抉择、决定,或者以为自己能够“包治百病”,从事自己根本力所不能及的专业心理治疗,结果却是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四是专业角色与其他角色的冲突。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角色技能,不善于协调学校专业角色、家庭生活角色与社会规范角色等多重角色间的心理矛盾冲突,不懂得如何缩短和弥补实际角色、主观角色同期待角色之间的差距,没有能够成为合格的实际专业角色,尚未真正走向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健全的自我意识,自认为没有能够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目标,缺乏专业自豪感和成就感,也因此产生严重的心态失衡和职业倦怠。

3.角色意识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意义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形成正确的身份定位有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因为学生的成长经历、个性差别很大,有个别学生可能出现一些特殊的问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特殊辅导。否则,一旦发生恶性事件,不仅学生和家庭痛苦,学校也不可避免地承受各种办学压力。

第二,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份不明,从属关系不明确,常常兼顾其他事务性工作,工作待遇、职称评定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但无法吸引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入队伍,甚至造成不少已有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流失,直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如果能从客观上创造条件帮助教师规范职业行为、找准角色定位,能够创造安全的组织氛围稳定教师心理,也保证了这一教师队伍的规模教育能力。

第三,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的特殊性,伴随着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履行角色职责、深化角色意识、找准角色定位的同时,既能不断地强化教师的角色身份,又能持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成就感,加快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角色意识

每一种社会角色同时就是对社会责任的某种分担,或者说,社会责任的分解是通过角色的分工去实现的。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身份和角色应该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教育的合作者与服务者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的适应和情绪、行为问题为主,是整个教育计划中的一种个别化的活动,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能力、倾向、兴趣与需要,协助教师因材施教,主旨是为教育服务。如果说教师的任务是“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任务就是“助学”。他们将知识用于与教师的合作,制订出对个体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所需要的教育计划,与教师和管理者建立起咨询关系,帮助他们了解并使用最新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心理辅导员和咨询员

(1)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专业责任感,积极开展个别和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方面,教师要力所能及以自己对教学的炽热心灵和亲切教风,获取学生的信赖,让他们有主动求助的愿望,自发来信来电,走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向教师畅述内心的困惑、烦恼或生理上的难言之隐。而教师必须以诲人不倦的工作热情主动为他们指点迷津,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

团体辅导方面,教师要善于对个别辅导的案例进行追踪探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收集归类,综合分析,然后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使所有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咨询有正确的认识,以积极的态度去求助,改进其不成熟的偏差态度与行为,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自我抉择,自我发展进而自我实现。

(2)为教师和家长进行心理咨询

对教师和家长的服务应成为学校心理服务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学生的心理障碍与环境特别是与家长和教师密切相关。教师和家长是教育者,如果他们自身有缺陷或教育方法不科学,就会诱发学生大量的心理问题。通过诊断教师及家长在管理和教育上的失误,提高他们的教育和管理水平,使之认识并改进自身不适应学生的方面,就会彻底改变教育者与学生的交互作用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改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把部分时间用在家访、听课、与教师访谈等方面。

(3)为学校管理提供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校制订课程计划、教学目标和行为管理目标,并对这些环节的缺陷进行评估与诊断,确立督促和检查的指标,从而使学校教学与行政管理都能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服务。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探索自我与环境,创造人生的意义。换言之,他是以帮助学生完善人格为目的的,这与传统的“教书”教师的工作重点明显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获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学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因为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真诚地帮助每个学生,才能够在师生之间建立起牢固的信任感,才能顺利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4.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肩负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维护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那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来说,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为他人解决心理困惑的同时,应积极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参考文献:

[1]王宏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探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1):64~72.

[2]陈虹,叶一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探析.教育评论,2006,(1):78~81.

[3]王科成,崔建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0):4~6.

[4]崔景贵.学校心理教师工作中的职业心理障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4~7.

[5]李士江.学校心理辅导师资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6]黄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份认同感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3

由于高中教学方式原因,我班大多数同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如何消除同学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加强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如何让更多的同学认识心理健康,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是本学年我班重点和优先解决的问题。

1.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内心极不舒服,导致其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心理健康的培养,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使同学们普遍地、自觉地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本学年的工作重点。

2. 正确解决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难以适应环境、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生活上的挫折、择业的难题等等,是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心绪抑郁,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这些恐惧、焦虑、烦躁随时有可能打破同学们的心理平衡。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掌握心理学知识、预防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加强自我心理调解、培育健康的心理状态。

3. 形式灵活多样,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

对于我们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活动、游戏和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学年我班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二、 工作方法和措施

如何更好地以每个同学为本,尊重每个同学的发展,关心每位同学的心理健康,是我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为此,作为心里健康委员,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我班今年的工作:

1. 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素养

本人通过业余学习,已经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知识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同时,也对心理健康委员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我将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活动,使全班同学也学习到情绪管理等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我将继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组织班级个别辅导和心理交流活动。把对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热情感染给每一个同学。

2. 认真组织参加院校的心理健康活动课

根据院校的安排,拟订心理健康活动课,通过专职心理健 康老师和班主任的讲授,使活动课有针对性、时效性。

3. 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

有针对性地开设如何与异往、人际关系处理、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学生上网、喝酒、抽烟问题等专题讲座。

4. 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多媒体素材进行课外宣传

结合叙事疗法和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多媒体等同学们感兴趣以及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努力使形式多样、节奏紧凑、效果明显。

5. 建议同学进行专业心理咨询

鼓励和支持、必要时组织同学们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环境好,设备齐全,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是同学们进行心理咨询的最佳选则。希望学校努力创造条件,使心理咨询活动随时随地向学生们开放,确保有困惑的学生可以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

6. 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同学qq群、学生个人电脑、学生寝室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要多注意身边的同学,及时发现、反映和解决同学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 工作的最终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4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德育;智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9-0023-03

教育创新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如何提升教育质量,真正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怎样实现教育的创新发展呢?我们认为应该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化为保证。

实践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只有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效学习的目的。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走技术化道路,才能强有力地推动这一目的的达成。多年来,我校一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校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道路。目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工程。

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发展的突破点

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时代的需求,使我们不得不寻找一条科学高效的教育振兴之路。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表现为有的学生缺少学习动力,不愿学习,甚至有厌学情绪;有的学生想学习,但管不住自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溜号走神;有的学生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存在应付甚至抄袭的现象;有的学生不会自学,自学时要么不知道干什么,要么总想玩;有的学生抵制不住外界诱惑,或者沉迷于网络,或者有早恋的倾向;还有很多学生存在着考试焦虑,家庭、师生矛盾或学习烦躁、低效等影响学习的问题。如此等等,使学校管理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德育疲软,教育低效,成为制约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教育发展的难题,找到学校发展的突破点呢?实践中我们切实感到,要想实现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必须在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科学规范课程设置、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积极性的基础上,寻求促进学校科学、稳健、快速发展的渠道。我们认为,教育的问题,说到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只有走进学生的心里,打开学生的心扉,消除阻碍学生成长的心理问题,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放飞学生的梦想,营造学生高效学习的氛围,才是学校教育科学、稳健、快速发展的根基。思想教育低效的问题,应该由心理学来解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恰恰能承担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探索中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化为达到这一目的提供了保证,成为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突破点。

二、寻找解决问题的心理学内容

心理学不是医学和物理学,它的不成熟性表现在它多门多派,有精华亦有糟粕,有实用亦有无用,不能全盘接纳,必须去粗取精。正如鲁迅先生当年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所谓“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经过艰难的求索,我们终于结识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解决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杠杆。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也称元认知干预技术或CEI技术),主要是在临床心理治疗或辅导基础上,使人们能够对自身的潜意识和其他心理活动进行自我觉知、反思、监督、调控的心理干预操作程序及其理论体系。该技术是辽宁师范大学金洪源教授及其领导的课题组历经二十多年努力研发的新一代高效心理干预技术体系。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临床干预技术含义,指专业人员把心理求助者培养成能够自己高效干预自己的潜意识心理结构,实现心理健康、人格优秀、潜能充分开发等目标的目标心理技术体系;其二是自我修养和发展元认知智慧的含义,指掌握了元认知干预技术的人们自觉地控制自身的潜意识心理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潜能开发、人格优秀等目的的自我心理修养方法体系。

我们知道,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衡量教学工作质量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学生成绩的取得主要靠德育管理来保证。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德育工作停留在严格管理和批评教育上,表现为有时貌似强大却苍白无力、缺乏实效的软德育。探索中,我们发现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一种能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塑造优秀学生的科学高效的技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推广。它的出现让我们找到了学校心理健康技术化的道路。

三、元认知干预技术开拓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道路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就是要组织建设一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教师团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掌握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化的手段进行具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而言,一方面,借助心理学技术,走进学生心理,关注学生心灵成长,排除心理问题干扰,唤醒学生原动力,塑造高效学习品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强化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另一方面,聚焦课堂,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技术的功能,建设有效教学的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践中,我们利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在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和培养学生高效学习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真正开拓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化之路。

(一) 完善管理机构,保证其坚实、有力、扎实地运行

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保证,心理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基石,专业化的领导团队是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旗帜。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顺利高效运行,我们建立了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化实验基地,聘请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研发者金洪源教授和市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李玉荣主任及金教授的4名优秀研究生组成了顾问团队,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跟踪指导。成立了以校长孙兆礼为组长、副校长常正群为副组长和5名心理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领导小组,全方位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技术团队,制定严格的保障制度,并对骨干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实、有力、扎实地运行。

(二)设立课题研究,保证其科学、规范、高效落实

为了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的稳健开展,我们申请了市级课题――“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和高效学习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实践与应用研究”,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做到了研究步骤具体与目标明确。

第一阶段:准备及初步实施阶段

第一步,制定课题方案;

第二步,前期准备,完成初步调查分析;

第三步,前期动员,提高师生对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认识。

第四步,开始实施,进行团体讲座和个案研究,制定整体和个案辅导计划。

第五步,建设环境,召开家长座谈会和进行培训活动,家校结合,营造塑造学生优秀人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支持环境。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

第一步,全面实施。开展全校师生关注心理健康活动,进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推广;建立21名学生跟踪档案,研究其心理变化特征,进行优生塑造工程。

第二步,形成模式。进一步探讨元认知干预的心理学规律,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活动,探索元认知干预技术应用的有效途径;对21名学生跟踪调研,形成经验总结的书面材料,摸索形成研究模式,编辑论著,提升研究成果。

第三步,拓展成果。将相关研究渗透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探索元认知心理干预的教育模式,强化德育,让研究得到升华;探索出高一高二开展元认知心理干预提升学习成绩的方法,为推进学校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工作奠基;开展家长学校座谈、培训活动,探索家校结合助教的新途径。

第三阶段:继续跟踪、总结推行阶段

第一步,继续培优探究。内化元认知干预的心理关注,深化学校心理辅导活动。

第二步,总结课题。对参研师生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并予以分析、评价、总结,完成研究报告及相关材料;继续开展家长学校座谈、培训活动,推广家校结合助教经验;汇编研究论文及总结研究成果,完善全部研究工作。

第三步,应用推广。对元认知心理干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建立保障体系,构建快乐和谐高效教学氛围,减轻学生负担,创建健康向上校园;形成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德育技术化体系,强化德育,以德育引领教育教学,形成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新思路。

(三)强化技术操作,保证其专业化、技术化、操作性

我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的操作,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成功地进行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高效学习习惯的培养。

1. 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修正自己,塑造优秀人格,进行高效学习

我们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的培训,使学生做到了能自觉、有效地反思、评价、监控自己的潜意识行为,实现了“想学能学进,想做能做到,想放能放下”的目的。使学生学习低效、磨蹭、走神等习惯和有心理障碍学生的消极潜意识行为,得到了有效的自我控制。完善了人格,提高了学习效率。

2.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掌控自己的行为,塑造优秀学习品格,进行高效学习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属于一种高级自知力。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认知自己认知过程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其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我们通过让学生掌握元认知干预技术,使之对自己的认知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进而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元认知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是否理解、预测结果、评价某个尝试的有效性、计划下一步动作、测查策略,确定适当的时机和努力修改或变换策略以克服所遇到的困难,等等。从而达到了塑造优秀学习品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进行高效学习的目的。

3.推广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开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道路

2011年,我校对通过元认知心理干预提升学习成绩的21名学生进行试验,结果令人惊喜。高三在全市一模没有学生达到一本线的情况下,打造出了7名突破一本线的学生。二本上线人数由去年的66人提升到94人。从而我们探寻出了利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塑造优秀学生的有效途径,实践和推广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开拓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道路,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培养健康优秀的人才作出了卓越贡献。

四、体会与收获

(一)最大的收获是实现了一次教育观念的革命――把学校教育理解为一种技术

教育艺术之路是难以传播的,大师教艺充满了个人的智慧色彩,别人不易领会和掌握。教育技术之路,却人人可掌握实质,人人可领悟操作,人人可实现效果;学生也能自行掌握其要领。而教育艺术则无此功能。

学校教育是科学化还是艺术化,都存在着别人不易学的局限。艺术的直觉性、模仿性、感悟性和低成功概率都使其存在着低效性。技术却具有既可传播,又可以大面积推广的特点。

学校教育技术化,是一次教育观念的革命。

(二)学校心理健康变成了硬任务

我们引进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目的是形成一套科学的教育观――全面、整体地看待学生。我们认为,看不到潜意识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科学的潜意识思想会导致歧途。那么,科学潜意识到哪里去找?从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中,我们找到了科学的潜意识理论与技术体系。

通过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应用,我们构建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德育技术化体系,使德育工作指标化,以德育引领教育教学,打造最优的教育教学质量,变德育的软干预为硬干预,有效解决了实际问题,形成了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新思路。从而强化了德育,形成了模式,引领了教学。

目前,我校已被辽宁省心理学会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评为“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示范校”。

(三)学校智育不能不干预潜意识

学生的潜意识是客观存在,不干预它,它会顽固地起作用,抵消我们的思想教育和智育的作用。不干预潜意识或看不到潜意识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什么是潜意识?金洪源教授认为,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潜意识核心的和关键的因素。他把这种潜意识心理现象形成的过程表述为S-E-R,S代表特定的情境刺激,E代表自动形成的情绪,R代表情绪升起后产生的一系列想法和行为等。处在某一情境,条件情绪自动产生,情绪一旦产生会自动地涌现许多情不自禁的不够客观的思维内容,这一过程是自动实现的,是我们的意识控制不了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将E变成积极的情绪,促成积极的思想和行为的产生。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核心理论就是科学的潜意识观,它能直接干预学生的潜意识层面,立竿见影,帮助我们实现上述目的。

(四)校本科研、校本师训有米为炊,大有作为

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这一主题,我们开展了广泛的教科研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包括:“普通高殊学生教育与心理救助研究”市级课题的个案研究,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健康成长;“普通高中课堂有效教学的心理学支持研究”省级课题的课堂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全方位指导,促进了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和高效学习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实践与应用研究”市级课题的技术研究,提升了学生学业成绩,塑造了学生优秀人格。

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使我们以心理学为突破,增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拓展了学校教育的研究领域,提升了研究品位,建设了研究型技术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建设使我们大有所为。

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5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以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培训目的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促使他们健康发展。

二、培训对象

全体在职的本校教师。

三、培训形式

1、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相关内容的学习与培训,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和技巧。

2、主要采用听讲座、教研组研讨和实践的方式,完成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和作业,并进行测试。

3、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的实践活动,开展心理(本文转自实用工作文档频道)健康教育辅导。

4、由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或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开设心理辅导讲座。

四、培训安排

本次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为期一年,按时间安排如下:

1.XX年3月,开展班主任(26人)培训活动。

2.XX年4月,开展全体教师(75人)培训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范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设计与优化;实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6-0008-03

课程化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然而,目前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往往是孤立的、狭义的,即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课程,而忽视隐性课程,致使未能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效应。

一、隐性课程的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一)隐性课程的含义及特点

隐性课程的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源于西方。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中论及非正规课程,并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一概念之后,在课程理论研究领域以及学校所传递的经验中,便有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分。

目前,关于隐性课程尚无公认的定义,一些研究者们对隐性课程的解释因其研究的哲学、社会学等理论基础的不同以及知识概念、课程理论观点的不同,因而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学者将其理解为一种实践或结果,也有人认为隐性课程是一种学习状态,还有的将其界定为知识、观念或者校园文化。更普遍的看法是认为隐性课程就是一种教育影响或者教育经验。笔者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班级的情境中,以无意识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态度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模式。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显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计划的学科体系、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具设备、分班分组制度等,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全部经验总和及其过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无意识的、无计划的,而后者是有意识、有计划的。因此,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有涉及范围的广域性、内容构成的繁杂性、影响方式的隐蔽性、发挥作用的非预期性、作用结果的深刻性等特点。

(二)隐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隐性课程的上述特点使得它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具有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认知导向功能。这里的认知主要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包括对自身)的了解、掌握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应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学生认知及其能力的形成固然需要一定的说理灌输,但也离不开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具体生动的环境影响。在现实的学校环境中,从物质环境到文化传统,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言行举止到教室的装饰布置,都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参考系,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给学生以暗示,进而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2,情感陶冶功能。心理学理论表明:情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情境性”,任何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隐性课程恰好提供了现实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感悟,从而使学生发展起良好的积极的健康情感。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生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在陶冶学生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隐性课程的各构成要素来看,无论整洁文明的校容校貌,还是生机盎然的学习环境;无论是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还是丰富多彩的校园集体活动,都是陶冶学生情感、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情操的重要的环境条件。

3,个性发展功能。个性是指个人在自然素质和心理特征基础上,由于社会影响通过教育和人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隐性课程的实施无明显的教育指令和要求,受教育者往往都是自主地来看待周围的各方面信息,自主选择行动和感受,在接受影响的过程中无外在压力。所以,在隐性课程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活动常常是在轻松自然的心态下进行的,人的这种主动性表现无疑对其个性发展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及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决定了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价值和地位。青少年学生在隐性课程的实施中是作为一个平等的、独立的、自主的个体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的,其被教育的角色淡化,这就满足了他们渴望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也缓解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隐性课程的功能发挥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适应他们的接受方式。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设计与优化

(一)学科渗透

所谓学科渗透,即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科学的学科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方向和灵魂,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从而直接影响教学全局。传统的教学目标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承,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累积。因此,要端正教学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立足于主体性的学生观、发展性的教学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和谐的个性品质。

2,充分运用学科课程本身所蕴含的心理辅导资源。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它不应是径直的、外露的、强加的,而只能是暗示的、濡染的、渗透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机结合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或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相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无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认识、情意和行动技能。

3,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和谐的心理氛围,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课堂氛围的直接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提倡师生平等,同时要求师生都要注重感情投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坚强的教师集体和团结互助的学生集体,创造良好的师生人际交往氛围,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寓教于“动”

所谓寓教于“动”,即指通过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达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课外活动具有自愿参与、自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开放等特点,有利于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1,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基础。发展心理学指出,能力水平、兴趣倾向和个性特点,是制约主体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具体情况,从内容、形式和活动目的等各方面反映出活动者的差异。只有适应学生兴趣特点、思维特点和操作能力的活动,才是有的放矢的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个

性特点和合作能力为主要目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参加、以兴趣为基础、以自主活动的探究性为主要方法,活动的目的更倾向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开拓精神。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活动的设计,要从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活动方法等方面突出课外活动的主要目标,以实现“活动”的初衷。

3,以增强活动的可操作性、可体验性、对学生的吸引力为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既要注重给与学生一定的认知导向、思想启迪,又要使活动内容和方式、方法生动活泼,对学生有吸引力,还要使活动具有操作性,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机会和过程,以避免学生对活动产生乏味和厌倦的情绪,也避免使学生感到自己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三)优化环境

校园环境即学校内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托。

1,创设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物质环境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包括自然环境和设施环境等。物质环境之中隐含的价值、观念、美感等,往往以暗默的方式传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息,对学生的认知和审美情趣起到导向的作用。因此,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出发,学校的自然环境建设必须按照美的法则来进行,使学生身心愉悦、健康发展;学校的设施环境如校园的建筑设计和教室内的布置,必须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不仅要符合建筑学原理,还要符合心理学、教育学原理,融知识性、教育性、创造性为一体。

2,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校园精神环境是指由学校内部许多无形的社会、心理因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包括学校的各种规章、守则、规范和组织及校风、学风、班风、人际关系等。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一方面体现着学校管理者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规范和引导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通过暗示、感召、移情、认同、模仿、熏陶等方式逐步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发生变化,达到常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校园精神环境的优化,尤其作为精神环境精髓的校风、学风、班风的建设,应追求轻松、和谐、民主、文明的理想境界,注重对学生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的养成教育,应凭借良好的人际关系熏陶学生,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综上所述,学科渗透、寓教于“动”、优化环境,能够从不同角度达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三、实现隐性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一般策略

发挥隐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就是要利用周围环境中各个方面的教育因素去开发学生的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但由于隐性课程具有范围广、内容杂、影响方式隐蔽、影响效果非预期等特点,故其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会具有正向和负向两种作用。为实现隐性课程的正向作用,即发挥积极因素的影响,同时有意识地抵制消极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从认识层面上重视隐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不仅是接受显性课程的结果,也是在隐性课程影响下实现的。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后一方面。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的认知导向功能、个性发展功能和情感陶冶功能等发挥着独特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全方位对学生实施影响,就应重视隐性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应将隐性课程的研究、开发和设计纳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规划中,制定明确的目标、内容、评价标准等,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隐性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和贴近学生的精神生活

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少年学生,具有兴趣爱好广泛、活泼好动等特点,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渴望丰富的精神生活,既有身心愉悦的要求,也有求知的欲望,而且更主要的是有对他们价值观进行引导的需求。所以,隐性课程的设计应采用宽松、和谐、融洽、亲切的形式,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学所设计的环境中,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财富。“我们竭力使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画、读到的每句话,都能启发他去联系自己和同学。每座教学楼以及每一层的陈设布置,都是同各年龄段儿童的精神生活和情趣相适应的……照顾了少年和青年们的精神生活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和要求。”

此外,环境设计固然要体现无言、无求等特点,注意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但不能失去目的性。失去目的性,就会使潜在课程影响失去方向。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否则就会脱离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精神生活的潜在因素才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要善于使各种潜在的教育因素成为学生活动的对象

青少年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内外相互作用的中介就是青少年学生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外部环境的因素,只有作为个体活动的对象和感知思考的对象,才能对个体发生作用,才能显示出它的意义和作用,才会映入个体的主观意识,才能与个体的动机、需要、情感、意志等发生交互作用,将客观环境因素与主观世界联系起来。因此,要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就应善于使各种潜在的教育因素成为学生活动的对象。

(四)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隐性课程的设计、实施者,他们本身的人格、举止行为、态度观念等就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因此,只有他们对隐性课程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有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有意识地设计和优化潜在的教育因素;也只有他们具有了善于设计、控制潜在教育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后,隐性课程才能得以更有效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