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日语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日语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日积月累;学习能力;教学策略
“日积月累”是“小学语文园地”的教学模块,所谓“日积月累”就是要小学生一点一滴积累语文知识。学生积累的语文知识越丰富,在写作的时候可以调用的素材就越多,丰富的积累也能带来更多灵感,写作能力自然会得到很大提升。同时,有效的“日积月累”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库,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那么,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实现有效的“日积月累”呢?
一、激发积累兴趣,促进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小学生兴趣才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从“要我背”到“我要背”,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实质性转变。
例如对成语故事、歇后语等的积累教学,教师可以收集趣味的信息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学生表现出学习兴趣的时候,教师就可通过讲故事及提问的方式,激发其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疑惑,共同探讨解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不会感到压抑或自卑,并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借助课件教学,加深识记理解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日积月累”的动态教学,让学生更形象、更生动理解和记忆语文知识。对于课文中文字语言描述的画面,很多时候学生都不能理解透彻,因此在记忆时难免会力不从心,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记忆混乱的情况。但若教师能将这些文字语言表述的东西转化为动态的画面播放给学生看,再配合文字讲解,那么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也能有更深的印象,在运用时就不会出现模糊或是混乱的情况。
三、开展比赛活动,强化识记积累
小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性格活泼好动,又喜欢各种新事物,所以教师要借助各种各样的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潜力。同时,将语文知识融入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小儿垂钓》的教学为例,教师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任务是背诵诗歌,并在课上进行比赛,比比哪位学生背诵得最流畅,情感最到位。然后,鼓励背诵好的学生分享自己的背诵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结合插图对诗歌进行理解背诵;有的学生说:我是结合自己所知理解并背诵诗歌,我知道钓鱼的过程中不能有声音,否则会吓走鱼儿……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意思。
四、采用游戏教学,实现有效积累
众所周知,小学生十分喜欢游戏,各种游戏尤其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因此,将游戏引进课堂教学的游戏教学法就成为当前广泛运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可将游戏融入“日积月累”的教学中,让小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实现有效积累。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十二属相》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前出示十二属相的图片,鼓励学生一起进行“你猜猜我猜猜”的小游戏。学生纷纷举手抢答,说出图片中动物的名字。当学生熟悉了十二属相之后,教师就鼓励学生一起进行“你蹲蹲我蹲蹲”的小游戏。选出十二名学生,依照十二属相的顺序每位学生代表一个属相(如学生1代表子鼠,学生2代表丑牛,……);接着由学生自己喊口令,如由代表子鼠的学生开始,学生边蹲边喊口令“子鼠蹲,子鼠蹲,子鼠蹲了丑牛蹲”,这个时候丑牛就要下蹲,继续喊口令“丑牛蹲,丑牛蹲,丑牛蹲了 X X蹲”……游戏中出错的学生就要被替换下来,由其他学生继续游戏。
五、联系生活教学,积累学以致用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教师要注重回归生活,教学完成后要鼓励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运用能力。
如学生学完成语后,不能仅停留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还要学会运用成语。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中成语“迫不及待”的教学为例:
教师:我们对“迫不及待”这个成语已经有了全面的理解了,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迫不及待”想要做的事情。如下课铃声一响,我就迫不及待地……
学生1:冲出教室。
学生2:跑向操场。
……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你们可以告诉老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会迫不及待做什么事情呢?
学生3:做完作业,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机,看我喜欢的动画片。
学生4:当我衣服脏了的时候,妈妈会迫不及待地给我换干净衣服。
学生5:当我口渴的时候就迫不及待想喝水。
……
教师:同学们运用得非常好,已经能很好地运用“迫不及待”这个成语了。
日语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 日语教学 合作学习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2001年出版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21世纪日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日语人才将变得日益重要。我旨在探讨在日语教学中对学生应该如何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日语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交际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外语教学需要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而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人相处,也是外语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如果学生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他人的合作性互动之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是失败的。[1]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如果只顾自己夸夸其谈而无视对方的存在或反应,即使操一口地道流利的外语,也不能算作具备交际能力。同样,只是被动地接受他人传递的信息,不主动积极地参与信息的摄取过程,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信息,也是一种缺乏交际能力的表现。
但在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传递与接受信息的能力,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相互交流性和共同作业性,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在现实的日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数多,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结果导致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发言的机会就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培养交际能力无从谈起。又如在我们常采用的辩论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辩论双方自始至终坚持己方的观点,即使对方言之有理也寸步不让,非争个你死我活不可,自己的目标与他人的目标是相互排斥的,即别人的成功意味着自己的失败,这种“利己损人”的学习情境对他们日后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肯定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以及未来的世界里合作学习更为重要。[2]因此,课堂教学亟需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二、运用合作学习原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可行性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一个无论在教育理论界还是教学实践中都备受人们推崇并且影响巨大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大中小学教学实践,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1]我国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3]虽然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合作学习定义的表述不尽一致,但从中可以认识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或团体为主体的互动学习模式,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他们是同舟共济的合作伙伴关系,每个人的努力都是本组成功不可或缺的,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成功。
在日语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合作学习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是语言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种模式有利于全班学生人人参与日语学习的全过程,人人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它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这种合作学习中所产生的合作意识和品质,不仅对学生日常交际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而且为跨文化意识的建立、培养和发展,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把合作学习的理念贯彻到日语教学活动中是一种提高日语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运用合作学习原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组成,基本交际能力系统主要指交际个体为达到有效交际所应掌握的能力,具体包括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主要指移情能力,即以别人的文化准则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别人的行为的能力;关系能力主要指交际双方满足彼此自主和亲密交往的需求,或通过妥协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从而取得共识的能力;情节能力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根据实际交际场景不断调节交际行为的能力;交际方略能力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因语言或语用能力有缺陷、达不到交际目的或造成交际失误时采用某种技巧来补救的能力。[4]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我将从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三个方面来谈谈具体的操作。
1.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任何交际过程都包含着一定的语言形式。没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要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掌握坚实的本领就必须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操练。在学习每课的词汇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预习单词后再检查部分学生的发音,然后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学习单词,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纠正发音,寻找记忆方法,并运用这些词汇,组织听写比赛,这样能增加学生的练习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让学生理解日语中常见俗语及其文化内涵。俗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进行俗语的学习,既能学到语言又能学到文化,并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日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日语的运用能力。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可以这样展开:(1)让学生自己分成小组;(2)教师列举一例汉语俗语;(3)各小组自己从应该学习的日语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俗语;(4)学生在比较中对他们自己找出的俗语加以理解和适当运用;(5)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并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找出两种语言中不同观念的俗语,并让学生根据所学过的有关知识来分析、讨论其成因,以便帮助理解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例如在汉语中我们常用“沙丁鱼罐头”来形容上班的高峰期时的拥挤不堪。在日本,虽然大量地捕捉沙丁鱼,但是为什么不用这个词,而用「め来表示拥挤呢?又如汉语中经常用“煮饺子”来形容很多的人泡在水中的样子,可是日本人为什么用「芋洗い来形容这一现象呢?这些都可以组成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写出讨论的结果,并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表,进行交流,然后教师对此进行点评。整个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尽量使用日语。这种合作学习的方法不仅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同时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2.文化能力的培养
日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要使他们了解日、汉两语中常见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否则,学生往往不自觉地用本族文化标准来衡量日本文化而引起文化摩擦,造成交际失败。中国人在对自己迟到的行为道歉时,多以「急用があります、「バスにれた等作为理由。这种对迟到的解释在中国人眼里看起来合情合理,然而日本人却把这种理由看成是一种耻辱,是说不出口的。很显然,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就有可能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自始至终把文化教学贯穿于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而且应该把交际文化作为侧重点。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发现日、汉两语中交际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对异域文化有着理性的洞察力和感情的移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对必要的语言知识进行讲解,然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日语及其文化传递的信息,通过母语文化“过滤”后,哪些因素发生变化、哪些不变,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及对文化的宽容性和灵活性。例如,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看一段中国人到日本人家中做客、日本人到中国人家中做客的生活录像,让学生从中找出其中人物在生活文化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看完录像之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哪些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引起摩擦或误会,并掌握避免摩擦的方法,然后将讨论结果向全班进行汇报,要求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尽量用日语交流。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在行为举止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并促使学生开展有关文化价值观及文化价值差异的比较和文化价值趋向的大讨论,借以促进他们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3.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是能够在真实情景中运用外语进行得体的交际,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而要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角色扮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它可以使学习者在模拟的社交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获得交际能力,为以后在真实社会环境中运用外语打下基础。著名教学工作者何家宁认为:“角色扮演的情景可以选择集中反映学生需要的社会礼仪或那些可能导致文化误解的话题。”这样的情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以避免不恰当地运用外语。日语教材中许多交际文化项目如打电话、问路、看医生、就餐和中日文化差异等,都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导入。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要提醒各小组学生必须根据本组扮演角色的人际关系来组织对话,如果小组扮演的角色之间处于朋友关系的话,组员就得使用简体进行练习;如果扮演的角色之间处于陌生人关系的话,对话时自然得用敬体;如果扮演的角色社会地位不同的话,对话中不仅有简体、敬体,还得有敬语表现。教师在演出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终引导学生明确地认识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身份、年龄不同的谈话对象如何用合体的日语进行交际。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真正地将语言知识作为交际的工具,同时可以切实理解并感受日本文化的内涵,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是值得适当采用的教学手段,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让师生在合作互动的氛围中增强跨文化意识,进而提高运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约翰逊兄弟著.高燕,王坦译.学习中的合作.教育论丛,1994,(3).
[2]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209.
日语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 日语听力教学
日语教学需要营造一定的语言环境,听力教学也如此。目前日语听力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采取的都是教师播放录音、学生报答案、老师对所放录音内容进行讲解、再次播放录音。这种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听教师安排的上课内容,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对日语听力的学习兴趣。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则突破了教师主导的填鸭式教学形式,强调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自主性。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笔者对所授班级的57名学生进行了有关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是否会制定学习计划或提纲方面,43%的同学有时会制定、48%的学生一般不制定;在能否自觉进行自主学习方面,能自主学习的学生占30%、被迫学习的占56%;在对日语听力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方面,47%的学生是为了考试成绩不得不完成的学习任务。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计划性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比较弱。为此,在日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应该分阶段、分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本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刚进校时,日语水平都为零,学生是从五十音图开始学习日语的。对刚摆脱高考压力和高中老师监管的大一学生来说,还没有自主学习这一概念。因此在大一阶段,日语听力仍然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的方式,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将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相结合,抓住学生对日语有新鲜感、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强的有利时机,培养学生对日语听力学习的兴趣,在授课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培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种日语学习策略技巧,如试着根据上下文内容对陌生单词意思的猜测、如何根据语音语调来推测说话人的意思等听力的解题技巧。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按学习计划完成学习内容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除了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基础的听力训练外,还应该与学生多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比如学生对日本感兴趣的事物,喜欢那些歌手或演员等等,通过学唱日语歌曲和看日剧、动漫,使学生由"我想学"变为"我要去学"。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日语知识后,就要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帮助作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单元的内容,告诉学生教学计划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除了将日本的NHK、TBS、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电视广播新闻节目的内容作为听力素材外,还根据学生的兴趣将连续电视小说、今日料理、今日健康等节目由教师或学生创设情境,编成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探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是否真正主动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并对其进行评价;注意引导并顾及所有的学生,给每个学生机会,通过演示PPT、辩论、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展示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成果,让他们体验到自主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自信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日语听力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且对教师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日语听力教学改革开拓了新的领域,势必提高学生的日语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孙炳堂.与自主学习相适应的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的构建[J].山东外语教学
[3]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
日语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二外日语,教学现状,教学对策
H36
引言
近年来,集专业外语和第二外语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成为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掌握多门外语的优势日益凸显。日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外语,被很多高校设置为英语专业的二外必修课程。但是根据笔者近年来的二外教学观察,由于种种原因,大多英语专业学生对二外兴趣不高,很难达到教学大纲的教学效果。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采用何种对策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日语二外教学者深思的问题。本文笔者从昭通学院二外日语教学的现状着手,提出几点二外学习的建议。
一、昭通学院二外日语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受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影响,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批地方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昭通学院就是其中之一。与办学经验丰富历史悠久的本科院校相比,昭通学院新开设的许多专业课程,存在很多问题,二外日语教学尤为凸显。
(1)学校重视度不够,教学资源匮乏。
随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单纯语言类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从而导致像昭院这类地方院校更倾向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应用人才。对文科类的教学不够重视,二外日语这类边缘性的学科更是几乎被忽视,认为只要有专业理论的教师传授知识就够了。在教学经费方面投入不足,学院的现代教学辅助设施极度落后,二外的多媒体教室都没有配套;图书馆里的日语相关书籍图书及音像视频资料非常贫乏,没有能够为二外日语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2)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学生压力大。
国内高校普遍存在二外日语教学课时偏少,学生学习压力大。以昭通学院为例,根据(昭院)英语本科教学规划,日语课程被设置为英语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一般在一二年级完成课程),而开课却在大四年级的第7、8学期,英语专业开设二外日语课程其中原因之一是为部分学生继续深造考研服务的,这样的课程设置显然是不合理的。再则,一个学期平均16周,一周4课时,仅安排两个学期的日语教学学时是明显不够。于是受课时限制,要在短短一年之内从日语零起点跨度到读写听说译的阶段,明显是难以实现的。
(3)学生重视度不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
日语是“入门容易,深入难”的语言,很多学生抱着好奇的态度开始日语学习,随着学习难度深入热情退却,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消失,对日语的学习也变得不上心。此外,绝大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还没意识到二外的重要性,只把其当作一般的选修课对待,往往在心态上轻日语。其三,二外学习没有硬性要求学生参加过级考试,学习压力不大,学生也不愿花时间在二外学习上。又因课程设置在第8学期,学生面临毕业,毕业论文、找工作等压力下,投入二外日语学习的时间微乎其微。
(4)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陈旧,多媒体辅助教学落后。
昭通学院的二外日语教学目前仍停留在以“教师+黑板”这样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学仍然以“教师、课堂、教科书”为中心,为完成教学大纲要求,教师仍采用“填鸭式”的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学校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落后,有限的硬件设备也优先满足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校园网内学生可利用的网络外语教学资源几乎为零,无法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补充一些文化知识,枯燥的单词语法课堂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二外日语教学改进对策
当前昭院的教学现状下,除了学院领导主观上重视二外日语教学,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基础条件;提早开设二外日语课程,适当增加日语教学学时等非教师个人能力短时间内能改变的教学对策以外,作为教育一线的日语教师,对日语零起点的英语专业学生如何化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1)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重视日语教学。
21世纪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育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双语人才也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一种。日语教师首先要不断引导,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第二外语的重要性。尽可能让学生对日语学习感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其次,老师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单词接龙,故事演讲日语歌曲比赛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日语的兴趣。对不同动机的学生,做不同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学好日语的信心。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感情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
在影响日语学习成功与否的因素中,教师的作用十分突出。对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日语教师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实际承担者,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高低,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日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弄清楚学生对待本门课的心理,从自身角度出发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非常必要的。另外,有的学生比较内向害怕与人交流,或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碰到困难和挫折,老师应尽量降低学生焦虑情绪,注重培养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稳定的情绪,平稳提升学习效率。
(3)培养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自我管理,进行学习评价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日语教学的现状只注重对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在刚开始二外教学时,就有意识地培训学生制定每个阶段的在听说读写方面的具体学习要求和目标,让学生主动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实践,并每周每月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学习管理,针对学习的成果和学习的策略进行反思并及时作出调整。
(4)二外教师要加强自身二语习得,学习策略理论的学习,指导教学实践。
作为二外日语教师要学会用二语习得的理论指导教学,每个教学阶段使用不同的策略监控自己的教学成果。在二外日语教学中,怎样围绕听说读写等能力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是重要的教学过程。日语学习的最终目就是能听懂地道日语并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与之交流。而二外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互动是对听说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
结语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倡导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论的今天,日语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具体的日语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燕芬.《日Z学习者学习策略研究》.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10.
[2]赵霞.《对第二外语(日语)教学的思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
[3]廖桂湘.《浅析高职高专院校二外日语教学》[j].考试周刊.2010
日语学习计划范文5
B、蓝色表示次紧要任务
C、褐色表示不紧要任务
D、灰色表示不重要任务 本周起始日期 星期天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角色 目标 本周优先任务 今日任务 个人发展
家人发展
① ② ③ ①日语学习计划 ② ③ ① ② ③ 约会及承诺 ① ①①① ①①①① ② ②②②②②②② ③ ③③③③③③③ ④④④④④④④ ⑤⑤⑤⑤⑤⑤⑤ ① ⑥⑥⑥⑥⑥⑥⑥ ② ⑦⑦⑦⑦⑦⑦⑦ ③ ⑧⑧⑧⑧⑧⑧⑧ ⑨⑨⑨⑨⑨⑨⑨精益求精
身体_________________
心智_________________
精神_________________
社会情感_____________ 晚上
晚上
晚上
晚上
晚上
日语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企业人才;日语教育;培养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推进,中国与世界合作领域日益扩大,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外语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市场需求不断降低,日语人才需求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要求“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为了适应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要求。卜宪华(2009)指出,企业应用型人才是复合型人才的下位分类,是复合型人才中一类。笔者2008年对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进入日资企业就职是日语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的最主要出路之一。企业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对毕业生的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适合企业需求的“企业应用型”人才为切入点对日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企业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基本要求
教育部指出,复合型外语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即除了本专业的外语知识以外,还应该有其他专业知识,可以是其他文科专业知识也可以是理工科专业知识,如旅游、商贸、法律、金融、管理、科技等,同时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卜宪华(2009)指出企业应用型日语人才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各种技能以外,还应掌握能满足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需求的其他专业基础知识。据日本“青年职业能力的现状调查”(2004)结果显示,日本企业在录用人才时非常看重人才的基础职业能力,其中交际能力、职业素养、资质、基础学习能力、商务礼仪是基础职业能力重要构成部分。笔者认为企业应用型日语人才应该具有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备扎实的日语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日语技能,能够顺利完成听、说、读、写、译等职场相关工作;了解企业需要的其它专业的基础知识,为接受企业进一步的相关培训,以日语为工具更好得胜任生产、管理、销售等各项工作;了解日本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了解职场环境、人际交往,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企业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日语专业毕业生求职现状不容乐观,求职难日益严峻,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很难马上适应工作环境、胜任工作岗位。其原因在于目前的企业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仍存在一定问题,与企业、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为明确目前的人才培养的不足,笔者2008年对日语专业往届毕业生,特别是在日资企业就职的毕业生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往届毕业生认为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日企人才需求存在差距,其中47.6%认为有一定差距,4.8%认为存在较大差距。虽然通过四年学习掌握了较丰富的日语专业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日语技能,但是真正到企业求职、就职的时候才发现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很难胜任工作岗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面窄、相关专业知识缺乏。因为缺乏企业所在领域或工作岗位涉及的日语以外的相关专业知识,如商贸、机械、电子、管理等,导致不能很好的发挥日语的工具作用。(2)职场工作能力不足。不熟悉企业工作环境,缺乏接待、会议、宴会、公文等相关职场工作知识,导致不能很好得运用日语完成职场工作。(3)职场交际能力不足。不了解常见的企业职场交际场景,缺乏常见如求职、面试、工作内容和流程的问询、报告,同事、上下级间的交际,企业内外社交活动等背景知识,不能很好得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4)职场适应能力不足。不了解日本社会、企业文化、人际交往等文化背景,不能很好的适应职场环境。(5)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到企业就职后,在职场工作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取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三、现有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从各高校日语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在教育部“培养21世纪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要求”方针的指导下,绝大部分院校都在日语专业知识类课程以外,开设了相关专业知识类课程,但是因为“复合型”特别是“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长期规划不足,普遍存在“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缺乏、知识结构单一、没有建立把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结合起来的培养模式和体系等问题。
(二)日语以外相关专业知识
为了扩宽学生知识面,很多高校在日语专业类课程之外,广泛开设了其他相关学科课程,内容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范畴,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的就业提供了日语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对于“外语+其它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局限于过去的“外语+文学”、“外语+语言学”的模式,或受各校本身在学科建设方面的限制,往往存在重文轻理的现象,出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类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不平衡的问题。同时,由于对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不足,对企业人才需求把握不够充分,往往出现开设课程与企业需求脱节,实际效果不佳等问题。另外,由于辅修、选修等选课模式的不够健全、课时数有限等客观条件限制,在开课种类的多样化方面受到限制,学生可选择的课程种类不够丰富。
(三)日语专业知识、技能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在对高年级专业课程的要求中,不仅对日语专业知识的培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对职业能力教育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如要求开设日本社会文化等方面课程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要求开设经贸、旅游等涉外方面的辅修、选修课以适应社会需求,要求进行实习“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走上社会做好准备”。从各高校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授课内容等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只注重了学生日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职业能力教育。没有很好的将日语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导致学生掌握日语知识和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针对性、实用性不强。
首先,语言技能类课程单纯强调日语知识,与职场能力脱节,实用性不强。如日语写作、听说、翻译等课程大多偏重基础生活类内容,甚少涉及职场方面内容。函件、报告、公文等实用写作、翻译能力的培养,宴会、谈判等实用听说、翻译能力的培养欠缺。其次,虽然开设了日本社会、文化类的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偏重于日本的社会生活、传统文化的介绍,很少涉及职场生活、企业文化等相关知识。这些背景知识的欠缺造成学生不了解企业职场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在求职中、就职后遭遇瓶颈。另外,虽然开设了一些日语与相关专业结合的课程,如“商贸日语”、“旅游日语”等,但是课程种类单一,局限较大,像“科技日语”、“办公室日语”、“日语函电”等实用性强、与职场能力教育关系密切课程开设极少。最后,对实习等实践环节不够重视。实习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学生可以真正地走入企业,亲身体验职场生活,在实践中发现个人优势,同时掌握知识结构、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利用毕业前的时间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就业方向,为毕业后的职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部分院校未设置实习环节,或者设置实习环节的院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对实习要求不高,管理不严的情况,没有发挥好实习的作用,影响了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职业规划与指导
通过笔者调查发现,几乎没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专门开设针对求职、就职的相关课程,虽然很多高校在学生即将毕业,面临就业时会对学生进行一些求职、就职方面的相关指导,但大多是一些求职信息方面内容,很少涉及职业技能与规划方面的内容。即便有所涉及,往往是面向全校学生的,不能适应特定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要求,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规划很难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作用。
1.教师方面。个别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涉及有关职业技能、职业规划方面的内容,但是因为不是专门开设的教学环节,对于教授内容、形式、效果缺乏系统的设计和具体的要求,大多是教师在授课间隙,根据个人经验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指导和启发。在这样的现状下,常常流于教师随便讲讲,学生随便听听,起不到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培养的作用。
2.主流教材方面。从对各高校日语专业普遍采用的主流教材的不完全统计来看,绝大多数教材都是以日常生活、学校生活为背景编写的,很少涉及企业、职场类内容。以目前广泛被高校日语专业采用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综合日语》的1~4册为例,课文涉及职场类内容的不足总体的十分之一(王、张2011)。当然,日常生活、学校生活类知识对学生掌握日语基础知识、了解日本非常重要,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利于记忆。但是企业、职场类内容在真正的语言使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企业、职场类内容的缺失不仅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日语的特点及使用方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3.教学方法方面。目前高校日语专业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虽然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1)语言学习过程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忽略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仍占很大比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不利于学生根据主动学习、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3)课外实践建设不够完善,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习、思索、实践的机会,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延伸。
四、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性,使日语这一技能具备更强、更明确的职业倾向性和应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日语专业知识、技能。在日语教学实践中,通过在基础课程、综合技能课程、专业课程等各类课程学习中补充职业能力教育相关内容,提高日语综合技能的实用性、针对性,提高交际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1)专业基础课程。在日语专业基础课程中仍以日语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为主,受教材内容及授课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大量补充职场相关内容。但是,可以在词汇、句型的讲解过程中适当补充部分涉及职场内容的词汇、例句,为教材内容作为补充,引起学生兴趣。特别是在涉及某些特定的职场常用语言知识,如敬语等内容时,通过对常见职场使用场面、职场使用中的人际关系等背景等非语言类知识进行说明,加深学生对该语言知识的理解,提高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和交际能力。(2)综合技能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职场要求的日语综合技能,根据职场需求调整听说、阅读、写作、翻译等综合技能类课程的授课内容,在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之上,有目的添加职场相关内容,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阅读、写作、笔译类课程中增加应聘书、信函、报告书、公文、企划书、合同、专利、产品说明书的读、写、译等职场实用内容;在听说、口译类课程中模拟面试、接待、会谈、宴会等职场交往环境,提供练习机会;根据环境设定提供着装、行为、礼仪等语言、技能外的其他支持。同时,根据日资企业中,汽车、机械、电子、化工、计算机等生产制造类企业和贸易类所占比重较大的特点,为了配合上述职场要求的听、说、读、写相关能力的提高,开设“科技日语”和商贸日语类课程。通过“科技日语”类课程补充相应的科技日语方面专业知识,将通识类课程中掌握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日语能力结合起来;通过“商贸日语”类课程补充电子商务、贸易谈判中要求的商贸日语方面知识,将选修、辅修课程中掌握商贸知识与日语能力结合起来。(3)社会、文化类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日语以语言知识、技能的培养,更需要对日资企业的职场规范、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背景以及日本社会文化背景的了解。根据原有社会、文化类课程中缺乏企业文化、职场规范及其相关社会文化背景内容的不足,对“日本概况”、“日本文化”、“日本社会”等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日本文化”课程中,补充日本企业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报告・联系・商量”的职场工作模式的内涵以及职场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等内容,以加深学生对职场背景的了解,增强处理职场相关问题的能力;在“日本社会”课程中,补充集团主义、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等内容,以培养学生适应职场工作、妥善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能力;在“日本概况”课程中,补充或突出讲解日本企业发展与日本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对日本国家发展的影响等内容。(4)职业规划、职业能力类课程。在以上三种类型课程中补充职场相关知识、技能、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作为这三种课程的统合和延伸,开设职业规划、职业能力类课程。通过对求职前准备(物品准备、心理准备、知识准备等)、求职(自我分析与企业分析、应聘与自荐、笔试、面试)、就职(职场适应、工作规范、人际交往)等方面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从求职准备到就职工作的全过程,掌握求职和就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培养对职场的认知能力。
2.日语以外相关专业知识。首先,在日语专业知识以外,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等文化传承、社会与艺术类的课程,兼顾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中文技能类课程,提高学生中文素养,一方面满足职场工作需求,另一方面为笔译、口译等日语技能的进一步提升打好基础。同时,通过选修类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更大范围地扩大知识面,提高素质和修养。其次,理工科背景学校的日语专业学生,可以依托本校理工科的学科优势,在通识类课程中增设“高等数学”、“自然科学概论”、“计算机基础”等自然科学与技术类课程,普及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知识,加强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最后,以跨专业辅修的形式,鼓励学生根据各人特点及毕业后的就业去向,选择电子商务、经贸、金融、管理等日语以外专业方向,规范、系统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以获取双学位等方式取得相关资质,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材
在基础学习阶段,通过对多种日语专业主流教材的比较,选用重视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场景设定贴近日本社会、内容丰富多样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基础日语教程》系列教材,在学习日语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在语言学习中贯穿日本社会相关基础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为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组织教学团队编写贴近职场环境、适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根据学习情况,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词汇补充、课堂练习以及课后阅读等形式,作为主教材的有效补充,兼顾基础知识、交际能力、职场能力的综合提高。
(三)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教材等方面的改革都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如果不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手段,很难解决人才培养中高知低能,缺乏主动性、创新性等问题。
1.课堂教学。改变单纯强调模仿、记忆的语言学习方式,通过场景模拟、课堂发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组别讨论、调查发表等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外实践。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资源优势,拓展第二课堂。根据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本专业特色,建立职场能力培养数据库,为学生学习职场相关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不同难度和内容的文字、音频、视频资料,给学生更多实践和学习的机会。重视实习,加强管理,强化实践环节。做好实习动员工作,使学生深刻认识实习的重要性;制定详细的实纲,对实习的实践、形式、工作内容做出严格的规定;加强实习中的指导和管理,对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严格实习考核,通过实习报告、实习日记、实习鉴定和实习答辩等环节,全方位总结实习工作。通过实习,真实体验职场生活,发现优势,总结不足,调整学习计划和就业方向,促进职业能力的培养。
本文对目前企业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考察,提出了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的方案,通过对毕业生、企业的小范围调查,大多数受访者肯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职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对扩大“企业应用型”日语人才模式的教学实践,与企业和社会紧密联系,反复实践、完善现有模式,使其更具实效性和推广性。
参 考 文 献
[1]卜宪华,尤淑惠.谈复合型日语人才与企业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共性和个性[J].长春大学学报.2010,20(5)
[2]教育部日语组.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刘骏,傅荣译.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