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研修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体育研修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体育研修总结

小学体育研修总结范文1

摘要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国培计划(2013)”——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人大附中高中数学班学员进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 “国培计划(2013)”——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人大附中高中数学班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国培计划(2013年)”贵州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脱产置换研修学习心得体会 “国培计划(2013)” 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进村校项目活动心得体会 “国培计划”高中生物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践 小学科学国培计划(2015)县级教师培训团队“送教下乡”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国培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 “国培计划”转岗培训心得 “国培计划”培训策略研究 “国培计划”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的服务与管理研究 “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培训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 “国培计划”农村体育骨干教师培训解读与策略 “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课程建构 “国培计划”初中美术骨干教师培训问题及策略分析 "国培计划"农村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模式探索 体育游戏在留守儿童中的延伸"国培计划"2013 “国培计划”辅导教师培训总结 “国培计划(2011)”紧缺薄弱学科培训项目综述 “国培计划”中的“影子研修”探索 结合兵团实际 创新国培计划培训模式 “国培计划(2011)”紧缺薄弱学科培训模式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12-12/2013-10-24

11 李淑文.对中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需求的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2):62-64

(责任编校:齐媛)

小学体育研修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三角置换” 教师教育课程 保障体系建设

一、“三角置换”模式实施状况

近年来,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是“国培计划”长期脱产研修项目的主要模式。其具体操作过程为农村教师到高校接受为期三个月的脱产研修,同时高校实习生到农村小学顶替该教师的工作岗位。“双向置换”使农村小学教师脱离繁重工作,专心参与研修;使师范生有机会独立承担教育工作,强化提升其教育实践能力。[1]

“双向置换”虽有上述优点,但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出现以下难以克服的短板。第一,没有实践经验的师范实习生突然担负起一位在岗教师的所有工作任务,很难在短时期内适应角色的转变。第二,“国培计划”面向偏远的农村小学,实习生顶岗后原有高校实习指导教师碍于路途遥远和学生分散等原因,指导工作难以开展;而实习小学留任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质有限,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也很难对实习生进行有效的指导。第三,女实习生人身安全在偏远农村小学难以保障。第四,置换研修教师担心实习生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无法安心参加研修。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在置换研修工作中探索出“三角置换”模式,即县城小学教师到农村小学顶岗支教,农村置换出来的教师到高校参加脱产研修,高校实习生到县城小学顶岗实习,形成三方循环置换。“三角置换”模式已经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进行了两个周期的实验。课题小组对参加“三角置换”的实习生、县城支教教师、农村研修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支教学校领导和县教育体育局领导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双向置换”,“三角置换”模式使顶岗实习生在县城小学获得了良好的实习环境,也方便高校教师指导;县城支教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农村小学,发挥了引领作用,而且他们在农村小学工作不存在生活适应和安全问题;农村教师也能放心将工作移交给县城教师,专心参与脱产研修。可以说,“三角置换”模式的实施是实现《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 标准 》)中教师教育一体化、实践取向理念,拓宽在职教师教育渠道和课程设置方式的有益尝试。

二、“三角置换”模式与《 标准 》

(一)未来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导向

《 标准 》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做出了总体规划,确定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是我国各教师教育机构制定课程方案,编写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的权威依据。

1.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

我国在2001年颁布的《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中力图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相互沟通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体系,并首次使用“教师教育”这一概念,《 标准 》采用教师教育一词,正是从课程设置方面保障上述可持续发展的、连续性、终身化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实现。

2.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

《 标准 》基本理念中第二条是“实践取向”。我国教师教育历来重视理论教育,在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中都将理论教育作为首选内容。2008年对《 标准 》进行首次专家咨询时,这一理念就得到了90%专家的认可。[2] 无论对于准教师还是现任教师,其专业成长和持续发展都需要对基础教育的主动参与和研究。因此,教师要在实践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的落实具体体现在《 标准 》所设计的课程目标上,体现在课程设置与学习模块中。

3.高自由度的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建议

与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和设置的详细规定相比,《 标准 》对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只给出了框架建议。《 标准 》考虑到在职教师的多样化需求和自身优势与特点,将具体课程设置权交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教育机构,根据在职教师的不同需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开展灵活多样、新颖实用的研修课程。《 标准 》只提议课程功能应体现加深教师的专业理解、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和提升经验。各地在职教师教育课程由此获得了很大自主权和探索空间。

(二)“三角置换”模式体现了《 标准 》的导向

“三角置换”模式在高校、县城小学、农村小学之间搭建起互相沟通的桥梁,也构建出一个动态的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系统。

1.给准教师提供充分的教育实践与体验

《 标准 》的基本理念与课程设置都十分注重教师的教育实践与体验,这与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尤其是职前教师教育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形成了鲜明对比。《 标准 》规定职前教师教育实习的最低期限是18周,但是某些师范院校对于学生的实习安排少于这个期限,即使在时间上符合标准,实际实习质量大多也大打折扣。实习接收单位往往为避免实习生影响教学质量,让他们做一些批改作业等重复劳动,最多只给1~2周的讲课时间,更缺少实习班主任等教育管理实践。因此,教育实习成为观摩式、模仿式,往往流于形式,缺乏自主性、创造性的教育实践体验。“三角置换”模式中,实习生在3个月的时间内完全顶替一名全职教师的工作。他们将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开展1~2门课程教学,进行班级管理,与社区、家庭联系,参与教研活动等。在县城小学优质教师指导资源和生活安全保障下,实习生能解除后顾之忧,迅速完成角色转变,获得完全真实的教师工作体验,达到实习目的。

2.给在职教师提供灵活多样的专业提升途径

《 标准 》中提出在职教师教育课程的主题之一是提升自身经验。县城教师到农村支教可以丰富他们的教育体验,在不同的环境中激发工作的热情,培养他们从多角度看待、理解教育问题。农村教师和县城教师也可以通过支教活动开展交流合作,互相学习。农村脱产研修教师可以将工作放心交给县城支教教师,全身心投入到为期三个月的置换培训过程中,通过课堂学习、影子学习等方式实现《 标准 》中提到在职教师教育课程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导向。 三、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实施“三角置换”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上述作用只是初步实现了“三角置换”模式对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若要深入挖掘“三角置换”模式对教师教育课程保障体系建设的作用,则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和实习接收单位互动合作管理机制

“三角置换”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置换三方的协调配合。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参与置换的高校和中小学进行严格选拔,确保参与单位的质量。

“三角置换”的实际实施虽然只有3个月,但笔者通过实验发现,三方协调运作时间以一年为宜。每年4月可由县教育体育局和培训单位向省教育厅申报本次需要置换教师的人数和顶岗实习生的人数,5月由省教育厅综合各方情况确定本年参与“三角置换”人员的数量。6月省教育厅和县教育体育局下文件详细部署“三角置换”工作。7、8月高校对实习生进行培训和动员。9~12月实施“三角置换”。次年1月三方置换人员回位,对置换效果进行考核评价。3月各方总结置换经验,为下一轮置换工作做准备。在细节安排上尤其要确保实习生与县城支教教师有两周共同工作的时间,确保实习生平稳过渡。只有三方协调配合到位,才能保证置换人员顺利完成角色转变,投入到教育实践和研修过程中。

(二)高校要加强实习生的选拔与辅导

实习生是三方置换中接受挑战最大的一方。要使置换实习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确保实习生在心理和能力上做好准备。

高校应建立专门负责置换工作的机构,赋予其一定的权利和经费,对顶岗实习和置换研修进行管理、考核、联络等。据调查,实习生对顶岗实习热情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实习时间和学生考研求职时间相冲突,致使学生对实习任务心猿意马。为解决这一矛盾,高校应在实习动员中给学生讲明“三角置换”的运作方式和意义,与地方教育体育局沟通,促使其出台文件在当地招教考试中对顶岗实习生采取加分措施等。

高校应在6月据省教育厅计划确定顶岗实习学生人数,公开征集实习生,并由校或系组织笔试、试讲等筛选环节最终确定实习名单。入选者计入其本人学习档案,不得随意退出以保证置换到位。高校要充分利用暑假时间督促实习生提升其教育实践能力,比如布置备课、试讲、熟悉小学教材等暑假作业。9月开学后,高校应对实习生进行强化培训。内容形式可以丰富多样,集中培训包括专家讲座提升理论认识,小学一线教师讲座提升教学技巧和学生管理经验,原优秀顶岗实习生开展经验交流,集体讲座明确实习要求等。分组培训包括高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师分组对实习生教学技能、课件制作等指导。

(三)实现对实习生的双导师制培养

实习生的成长需要引路人。“三角置换”中,顶岗实习生由于既不隶属于实习学校,也不隶属于县教育体育局,又远离高校,所以外在约束力小,因此,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监督指导避免其过于散漫自由。高校应详细规定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及时给予差旅补贴并计算工作量。实习学校也应给实习生配备高质量的指导教师或指导团队,对实习生全程工作给予辅导,并将辅导成效纳入该教师工作考核内容,作为其评先评优、职称晋级的参考条件,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双导师制培养制度,使准教师获得快速、有效的成长。

(四)将科研任务引入实习、支教和脱产研修

《 标准 》中倡导教师应具有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特别提出职前教育要使教师具有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通过参与多种教育科研活动,掌握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而对于在职教师,《 标准 》提出其培训课程主体包括教育经验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教育案例研究等。因此,实习生、县城支教教师和农村脱产研修教师都应带着问题意识、科研意识进入新的学习工作状态,在实习、支教和研修中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鼓励实习生和县城教师的合作、县城支教教师和农村教师的合作、农村研修教师和高校辅导教师的交流合作。可以将课题研究作为实习、支教、研修的硬性任务,鼓励实习生和教师组成科研团队,鼓励他们将成果写成论文并开展交流评比。

(五)建立合理的效果评价机制

任何模式的实施都需要一套科学的效果评价机制。“三角置换”模式要达到其在教师教育课程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省教育厅制定一套指标体系,对高校、实习单位、县教育体育局的置换工作进行评价。该指标体系应对高校选拔实习生的程序、高校组织置换教师在职研修的过程、实习生的工作量和表现、实习学校的指导工作、县教育体育局的组织管理工作等进行详细规定,并尽量采用量化评分方式,对评分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不合格单位进行整改或取消资格。

教师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发挥“三角置换”模式在教师教育课程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不仅仅需要详细有效的制度,还需每位身在其中的成员具有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愿望,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感召下自觉履行职责,实现有效的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450044)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研修总结范文3

一、指导思想

根据省教育厅对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的管理和要求,按照省教科所校本研修办公室关于工作站培养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校本研修推进计划和"一标四化"主题式课例研修要求,通盘考虑工作站运行思路。工作站工作以教学研究为宗旨,以课题为抓手,以工作站教师成长为目标,以专业辐射引领,带动区域发展为出发点,科学筹划,积极探索,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带动更多人更好的发展,努力让工作站起到引领、成长、辐射的作用。

二、工作站目标

1、带一支团队。招纳一批有理想、想成长的青年体育教师,通过建设工作站,推进工作站发展过程中,使工作站成员有内在凝聚力,同时在个人发展意识上有所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有所提升,课题研究上能出成果,从而实现工作站成员的专业素养攀升,以引领学科教学共同发展。

2、抓一个课题。课题是推动工作站建设的有力抓手,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结合我校发展中的问题,确定了一项《柔力球小学校本教材的实践与开发》课题,此为研究方向,带领本工作站成员开展有效的科研活动。

3、做一次展示。引领工作站成员每学期进行一次展示活动,以研讨会、公开教学、现场指导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帮助区域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工作站的带头、示范、辐射作用。

4、建一个网页。开创工作博客,及时共享工作站成员之间学科学习资源,交流工作站研究成果,传播学科先进理念、先进教学方法,使博客成为学科教学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

5、出一项成果。工作站成员在一年内,至少要形成一项成果,可以是论文,优质课、教学设计、专题报告等。

三、工作站的创建设想

㈠ 培养教师方面

1、招聘工作站成员

本工作站将依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下发"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方案的通知》,工作站成员必须是:思想上积极上进,具有乐于奉献与勇于探究的精神,热爱教育事业,专业思想稳固;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骨干教师或单位推荐的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

2、工作站成员成长目标

对体育教学有深入研究,对课堂教学有独特看法,不仅能独立上出高质量的课,也具备指导他人上好课的能力,享有学科发言权。并能参与课题研究。

3、工作站成员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⑴ 制订规划。本工作站结合成员的自我特点,为成员制定专业发展的三年规划,促使每位成员尽快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推动成员的专业成长。

⑵ 读书自学。工作站成员要积极参与系统学习体育学科的前沿理论与课程改革理论等读书活动,要做好读书笔记并定期在工作站博客上发表读后感言,交流心得体会,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实现成员的共同成长。

⑶ 专题研究。工作站成员要积极参加工作站确定的科研课题,做好课题的计划与研究过程的记录、整理、反思、总结、交流等。

⑷ 参加培训。再有机会,条件成熟的基础上,站长带领成员参加一定级别的培训或承担一定级别的学科培训。

㈡课题研究方面

本工作站以站长的特色专长为基础,以解决站长校学科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工作站全体成员的智慧为依托,对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进行专题研究,以带动本地区教学水平为根本目标。本年度工作站研究课题是《柔力球小学校本教材的实践与开发》。

四、工作站机构

1、工作站介绍

工作站站长:郭**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

工作站特聘专家:陈**,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陕西省教育专家,正高级教师;焦**,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旬阳县体育教研员,一级教师。

2、工作站成员主要分工:

活动召集人: 敖**

课堂教学管理:李**

课题研究管理:郭**

博客管理:朱**

五、工作站活动安排

2015年6-7月:课题组成员校针对学生学习柔力球情况进行一次反思总结。

2015年9月:工作站开展精品课评比展示活动或学生柔力球展示活动。

小学体育研修总结范文4

校本研修的对象应是教师在教育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是必然趋势。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是学习的开端。我们认为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直到问题解决,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学习研究的过程,是教师思考探索的过程,更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的过程。

笔者曾了解到某小学早在几年前的一次选择话题论坛中,有教师提出:尽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口号由来已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小学阶段我们的大多数学生依然背着素质教育的旗帜,过着应试教育的生活,肩上的作业负担并没有从实质上得到解决。这一论点激起了在座教师的共鸣。大家都认为,学生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对已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测验方式,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布置得当,会加深对已学过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布置失当,学生会产生厌烦,机械应付,事倍功半。设计和布置作业绝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于是,该校提出开展“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要减负增效,作业变革确实是出路。

提出问题仅仅是研修活动的开端,只有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持续跟踪、探究的时候,才有可能在做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商量决定:为有效组织开展“优化作业设计”校本研修活动,活动确定三个阶段、健全一个机制、立足两个层面。

一、确定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确定主题: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确定的主题为“优化作业设计”。

2.学习理论:围绕主题,以学科研修组为单位,在组长的组织下学习相关理论。

3.反观现实:联系教学实际,每位教师按照学科、本级段学生特点,根据作业布置现状,总结自己或同级段教师作业布置有效性的成功做法,或反思作业布置低效的原因。

(二)第二阶段

1.反思成文:要勤动笔,记下自己的心得,记下自己的思考,记下成功的案例,记下失败的反思,善于物化校本研修的成果。每位教师就“优化作业设计”为主题,撰写2000字左右的论文。

2.组内交流:以学科研修组为单位,进一步交流形成的书面文字材料,包括对“优化作业设计”论坛的认识、思考,在教学中已有的现状、经验等等。

3.推荐论坛人选:各学科研修组推荐典型的能代表本学科的教师参加校级层面的论坛。

(三)第三阶段

1.主题论坛:学校组织“优化作业设计”论坛,邀请市内外名师、骨干教师及相关学科教研员对本次论坛予以点评指导。

2.总结提高:对在“优化作业设计”论坛这一研修活动中呈现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优秀教学案例进行推广,共享校本研修成果。

3.再度反思:校本研修不是消灭问题也不可能消灭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生成更多更深入的问题。学校引导教师继续深入实践,不断反思总结,使学习研究活动持续地开展下去,意在把教师行动引向创新之路。

二、健全一个机制

结合“优化作业设计”这一主题,通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继续完善“校长亲自挂帅――一名副校长分管――教导处(教科室)主抓――研修组长具体负责的”校本研修管理机构以及“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学校师训分站为管理中心,以各学科研修组为主要阵地,全体教师互动合作研修”的校本研修网络,便于校本研修工作主题化、课题化的开展。

我们加强研修小组的建设,突出研修小组的地位和核心作用,落实“校本研修”的中间环节。在“校本研修”活动中,学校是“校本研修”的基地,就意味着研修活动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之中,学校作为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主动承担校本研修的组织、领导、规划等责任。研修小组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研修组织,它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由研修组长领导开展具体的研修活动,引导教师共同参与学习、交流与研究,对小组内每一位教师参加研修活动进行质的要求和量的规定,强化过程管理,以训促研、以研促教。

三、立足两个层面

我们所提倡的追踪式的教学研究一般要在两个层面上开展:一是理论层面,围绕“优化作业设计”主题搜集、整理、学习理论材料,围绕主题探索“现状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该怎么设计”,学习、思考、交流、碰撞、融合、共享,在研修中实现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中出现新的问题,以至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二是实践层面,任何理论都要与实践相结合,才显示理论的生命力。在优化作业设计研修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运用学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尝试与探索,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解决实践问题的可行性的方法,并适时在教研组、学校层面交流探讨。几年来,“优化作业设计”论坛活动在该校报告厅如火如荼地展开,语文、数学、体育、信息技术、品德……数十位教师激情洋溢地阐述了自己关于有效作业设计的见解,PPT呈现图文俱佳,主题演讲声情并茂,恰到好处地介绍了分层教学、激趣设计、形式创新等关于优化作业实践道路的探索之法。《让语文作业与快乐同行》、《优化作业布置,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利用作业本,提高课堂价值增量》……教师们立足实际的有效作业案例的引述、经验的介绍及实践的困惑,推动学校“增效减负”的研修活动落到实处!应邀而来的专家们又以真实鲜活的案例为纽带,链接理论和实践,与教师展开互动式交流,由此产生的许多新的“问号”又进一步引发老师对有效作业的探讨热情。

小学体育研修总结范文5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10-04

新课改以来全国、省市、地市大大小小举办的教研活动很多,形式也多样,回顾这些年的教研工作,有许多需要梳理和总结的地方,有哪些地方随时展需要进一步改进?今后我们的教研培训工作又如何才能更具有实效性,让老师们受益更多呢?

江苏省教育厅中小学教研室孟文砚: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为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工作,全国、省市和县区举办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教研活动,为体育教师搭建了培训研修的平台、学习交流的平台、评比竞赛的平台、研究探讨的平台,应该讲在课改进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长三角地区的体育教研由于该地区经济文化较发达、教育资源较丰富、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较重视、广大体育教师较努力,因此,省市体育教研活动丰富多彩,也较有凝聚力和影响力。关于江苏的体育教研,我在《体育教学》2007年第三期“新课程背景下江苏体育教研的新思维”一文中,提出我省开展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⑴把握方向,一切从教师发展的需要出发;⑵整合资源,追求体育教研活动效益的最大化;⑶重视过程和细节,讲究体育教研活动的质量。同时总结了我省开展教研活动的三条经验:⑴要善于调动上下两个积极性;⑵要善于将地区和跨地区的大型体育教研活动与校本教研活动结合起来;⑶要善于寻找实践和理论的结合点。这些年来我们就是这样去做的,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不少薄弱点。

首先,地区和跨地区的大型体育教研活动与校本教研的结合还不够理想。由于小学体育校本教研发展的不平衡,有些地区实现了县(区)乃至大市的整体推进,校本教研搞得很红火,有些地区则尚有不少学校校本教研或名存实亡或流于形式,开展得很不理想。因此,地区和跨地区的有些体育教研活动尚缺少广泛而又扎实的研究基础,同时,其指导和服务的覆盖面和后续的滚动发展也受到限制。

其次,缺少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高层次的引领。有些小学教研活动没有根据课程标准来规范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有些小学教研活动没有针对本地区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活动方式和方法,满足于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这种不接地气的教研既不能引导教师透过身体活动来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又不能让体育融入教育来彰显体育学科的特殊教育价值。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余立峰:教研活动作为整个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一分子,它的价值在于通过教研活动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体育课程实践能力从而落实体育课程改革,最终实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研活动根据范围常见的有校本教研活动和区域教研活动两种,其中校本教研活动是最基本的形式,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保障,而区域教研活动除了具备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功能以外,更承担着引领、交流的任务。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理念、新的经验、新的成果能够以点带面,逐渐为更多地区、学校、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接受并实践,是与全国、省市以及地市开展的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所起的纽带作用分不开的。但不可否认,这些区域大小不一,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也存在效益不能最大化的问题,其中不够接地气,教研活动的研究氛围、学术性不够凸显是最大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一次教研活动的时间、策划、人数等因素的限制。

首先,时间因素制约了学术交流的互通性。一次教研活动,根据区域范围大小通常在1~4天之间,以3天的教研活动为例,实际能够利用的也就是3个半天的单位时间,这对于深入研究问题,充分展示每个参与者的观点,在客观上就不太容易做到,结果往往造成权威专家们的一言堂局面,那些有不同学术观点,对研究的主题存在困惑的老师们,没有时间表达和释疑。

其次,策划因素制约了学术交流的充分性。一次教研活动的策划,会有一些与学术无关的因素干扰策划者,而且有的很难回避。客观上的因素如,开幕式、承办单位或区域的特色展示、相关友情单位的介绍等等,会占用本来已经非常少的活动时间,相对减少了参与者进行学术交流的时间;主观上的因素如,策划者或主持者在学术包容性方面不够开放,很多时候会出于顺利开展活动的考虑,事先就安排人员做好发言交流准备,并不预留时间和空间给予所有参与者机会。由于这些因素的干扰,策划者为了均衡各方面的问题,往往导致活动的学术交流不够充分。

再者,人数因素制约了学术氛围。开展区域性的教研活动,次数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地市以上的教研活动,虽然主办者事先已经控制规模,但参加的人员还是会比较多且杂。一方面出于为体育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的现状考虑,会尽量多安排名额,另一方面出于平衡与尊重的原因,具体参加者的人员不会明确指向到具体某某人。由此造成参加活动的人数会比较多,并且良莠不齐,于是到会后忙于“走亲访友”的现象频频出现!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开幕式满满当当,闭幕式冷冷清清。”谈何学术氛围!

因此,如何使得教研活动更有实效、参与的体育教师更受益,发挥更好的引领与交流作用,在当前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针对以上问题,从提高体育教研活动效益最大化的视角,结合本人多年来组织教研活动的体会,觉得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转变观念,树立教研活动必须具有学术性意识为指导思想,以体育教学中教师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寻找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操作为着眼点,并相对固定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实实在在进行研究。以下两种教研活动形式或许能够体现以上观念,值得尝试。

第一种是名师引领的团队之间合作研究活动。当前,各地均有冠以特级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等名头的工作室之类团队,这些团队成员往往是通过某种途径加入,有的是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考试选拔产生,有的是以拜师名义,无论哪种形式进入这个团队,共同特点是团队成员都是当地比较优秀的教师,这些成员至少在学习的主动性上不存在问题。这类团队之间建立相对固定的合作研究平台,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有利于改善上述问题,同时有利于各团队研究成果的交流分享,有利于促进竞争与合作以保持学习主动性。

其实,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构成相当复杂,学历层次的差别、成长经历的差别、接受方式的差别构成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内需的复杂性,理性分析并承认这一内需的层级性,是搞好各种培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应该注意三种类型的体育教师对培训的层级需要(表1)。

要想做到“外控式”培训向“内需式”培训的转变,我们需要改进的是:

1.重视“培训者”的培训,规范“培训者”的行为。目前“培训者”一般包括顶层设计专家、教研员、特级教师、教学能手等,主办方要对每个“培训者”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培训内容、培训的形式符合受训者的内在需要。如:顶层专家要以案例的形式简述空洞的理论、教研员要确定贴近课堂实际的操作主题、特级教师要展示成长过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能手要以典型示范的课堂观察为主线等,让参加培训的教师真正学有所有获。

2.设置参培学员的报名条件,确定鲜明的培训主题。设置参训者的报名条件,进行分层、归类培训,使培训的目标方向更明确一致。如:以工作年限为界,把工作年限相近的人集中培训;以职称为界限,把高级教师组织在一起培训;以工作性质为界,把抓课余训练的教练归类一起培训。又如:以体育科研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培训,以名师工作室引领的骨干教师培训等,这样完全可以避免笼统的骨干教师培训班,从而解决因培训对象的参差不齐而使授课者感到困难,导致培训效果低下。

3.搜集培训学员急切解决的问题,解决教师的教学疑惑。问题能够让教师对教学进行探究,发现自我认知需要改进的地方,内化为自我的学习需求,从而培养教师的探究精神。组织者在培训报名时,针对教师需要研制一份问题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筛选出相对集中的共性问题、焦点问题、工作难题等,再将这些针对性的问题交给有相关特长的专家答疑解惑。这样的问题是来自于体育教师一线工作的“根”问题,这样的专家是有指向性的研究专家,这样的培训是来自教师内需要的培训,这样的培训结果一定是专家、教师双赢的结果。

小学体育研修总结范文6

第一部曲:精英支教开启均衡之路

2007年2月至2010年7月,我校积极响应江苏省教育厅实施的“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每年挑选3~5名学科名师、带头人和优秀管理人员到海州区薄弱学校海州车站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几位教师中1~2名教师实施驻教,即全天候在车站小学进行全方位支教;其余几位教师实施走教工程,即每周每人进行一次教学示范和教学研讨活动。支教教师着重从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通过示范教学、听课点评、同课异构、沙龙研讨、教学反思、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方式逐步进行引领和示范。通过三年半的精英支教活动,海州区车站小学在教学质量、教育科研和常规管理方面均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在市“五四杯”论文竞赛、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中取得了一系列的优异成绩,同时连续3年获海州区教育目标管理一等奖,受到了海州区及市教育局的高度评价,更受到了车站小学广大学生家长的好评。

第二部曲:战略托管实现多位一体

2010年,根据连云港市教育局《关于在新浦、海州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精神,我校对海州车站小学实施委托管理,成立连云港师专二附小车站分校;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下,通过实施委托管理,建立健全同一学区内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工作规范有效的开展。

在托管过程中,以二附小的优质文化资源为依托,在“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着力在车站小学创建一种吸引人、凝聚人、鼓舞人、促进人、发展人、成就人的文化,所有的工作都是以“发展学生,成就教师”为主轴而展开。在委托管理期限内逐步实现了“六个统一”,即办学目标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师资配置统一、招生工作统一、考核评价统一。

在教育教学与研究方面,我校在“六个统一”的基础上,根据本部和分校的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深入调研,制定三年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统一管理。

在师资培训方面,我校本着“创新校本实践,生成研修文化”原则,创建了“课、研、修”一体化的校本研修运作模式,以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为研修专题,结合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行动的系列研究方式,开展专题研究和专业培训;最后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之下,通过自我反思,以撰写课例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经验总结、教学论文的形式,对研修作相应反思、总结,并推广成果。这一过程不断循环往复,滚动推进。

托管工作的开展极大地缩小了本部校和分校之间差距,缩小了年级、班级之间软硬件的差距,缩小了年级、班级之间教师配备的差距,切实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享受优质的义务教育。

第三部曲:发展联盟促进优势互补

2013年,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在市教育局师资处的指导下,我校和东海县张湾小学、连云港市精勤中心小学及海州区车站小学等学校成立教师自主发展示范校共同体发展联盟,以期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进共荣。

我校和精勤小学同为百年老校,文化底蕴深厚。我校提出“孔望文明、智贤文化、童心教育”的办学思路,连云港市精勤中心小学则注重“精勤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为此两所学校强强联合,共同开发“精勤文化”品德课程建设,于2013年11月参加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项目答辩,并通过专家组评审。

在小学数学领域,我校有4位高级教师、1位“港城名师”、2位市级学科带头人,十余位教师荣获过省市基本功、优质课一二等奖,多位教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思维和教育理念。我校充分利用这一优质资源和东海县张湾乡开展“童化数学”学科基地共建,先后多次组织开展校级课堂教学交流和研讨,实现了优势互补,共进共荣。

此外,我校是江苏省体育传统学校,足球教学在全市乃至全省享有盛名,曾近十次获得市小学生男子、女子足球比赛第一名,并多次获得省足球比赛前4名。我校和网疃小学以及海州实验中学建立足球学校联盟,共同培养足球未来之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第四部曲:集团办学指向高位均衡

2014年,根据市教育局统一要求,我校与海州网疃小学成立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教育集团,开启了校际联合、共生共赢的新时代。在规划的蓝图中,两校除人事关系和工资关系以外,共享资源,真正实现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互流互通;尊重差异,实现了全体学生的主动发展;统筹安排,实现了全方位的统一培训、统一配置、统一管理。从人员交流到氛围融合,从借鉴开发到课程融合,从研训联动到教学融合,从文化相融到行为融合,集团中的两校将获得共同发展,共同提升。网疃分校不仅能输入优质管理、优质师资,还将共享师专二附小优秀教学资源、科研成果资料等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