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景作文指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景作文指导范文1
写景,主要是突出景物的特征,写出此景与他景的不同,向读者描绘出一幅独具特色的风景画。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呢?
首先要注意观察。在确定观察对象以后,要进行长时间、全面、深入地观察,既要观察它的整体,又要观察它的局部,既要观察它的静态(颜色、姿态等),也要观察它的动态(生长过程、四季变化、刮风下雨等);还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力求形象、生动、明晰、特点显著。还要与其他景物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比较,把握其与众不同的地方,才能把握住景物的特征。
另外,写景要选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写。有的先写全貌,再写部分,有的从上到下,有的由内而外,有的自远及近……总之,要有一个基点,确定观察的顺序。
再有,写景作文离不开抒情,写景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绝没有单纯为写景而写景的文章。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只有渗透了作者真实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写景作文指导范文2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笔下的景物描写如诗如画,生动传神,引人入胜,为文章增光添彩呢?
一、描写要抓准特征
要想把景物写活,前提是抓准景物特征。只有抓准景物特征,描写时才能如数家珍,得心应手,把景物鲜活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么,如何才能抓准景物的特征呢?
一是要进行仔细观察。除了从整体上去把握景物的形状、色彩,关注景物的细微之处外,还要调动全身感官参与观察,用手去抚摸,用耳朵去倾听,用鼻子去嗅闻,有时甚至需要用舌头去品尝,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获得第一手资料。
二是要进行阅读积累。有针对性地去阅读一些与自己想要描写的景物有关的文章,了解别人的观察视角,品味别人的优美描写,无疑能弥补自己的观察不足,丰富自己的描写内容。
三是要进行练笔。平时坚持写观察日记,练得多了,真正写作时,好词好句就能信手拈来。
二、描写要富有层次
一方面,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写景顺序主要有四种,即方位顺序、时间顺序、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镜头转换。我们来看一个作文片段:
远看,那些山峰大小不同的野兽,高低不平,黑乎乎的。近了,更近了,骆驼峰终于站在我们面前。只见整座山峰由三座巨大的石峰恰到好处地组合在一起的,头、峰、尾分明,成为一匹栩栩如生的骆驼。最妙的是,陡崖凹槽和起伏的线条准确地勾勒出骆驼的身架与神态。如此鬼斧神工,怎不令人赞叹?
这一片段就是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景的,层次非常清晰。同学们在描写某一景物时,可根据景物的特点或自己的观察特点,选用一种或多种顺序进行写景状物,让描写井然有序。
另一方面,在描写景物时还要注意详略。写多种景物时,主要景物要详写,次要景物要略写;写一种景物时,景物的主要特征要详写,其他特征可略写。这样才能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譬如一位同学在写《美丽的植物园》时,主要写了百卉园里的各种花儿;而在写百卉园时,又重点写了“菊海”;写“菊海”时,又重点描写了各种的颜色,条理非常清晰。
最为重要的是,写景时要对景物展开立体式描写。景物一般都存在外形、色彩、声音、味道等方面的特征,对应着我们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个方面。写景时,要多角度,动静结合,这样笔下的景物才会栩栩如生。
三、描写要充满诗意
诗意,就是要运用各种手法对景物进行生动描摹。那么,要如何才能写出诗意呢?
一方面,要把词语用活。在写景过程中,恰当运用动词、形容词、叠词等来呈现景物的特点,凸现语言的动态美、色彩美、韵律美,吸引读者的目光,打动读者的心。例如:
昙花终于开放了。只见在海带状的绿叶拗口间,娇嫩的花蕾微微颤动,筒裙似的花托,拢不住丰腴的白玉般的花苞,渐渐地裂了开来;雪白的花瓣从花托中间轻轻地探了出来,一片,两片,三片……
在这个片段中,形容词、动词的使用非常传神,如“颤动”“拢”“裂”“探”等动词,将昙花开放的过程十分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要把修辞用准。准确的修辞,不仅能使某一片段变得生动传神,美丽而韵味十足,更能使整篇文章变得灵动,充满诗意,引人入胜。例如:
那是怎样的云啊,像白的鱼,满天空游着。湛蓝的天幕,做了海洋。又像万千只绵羊,挤着拥着,一齐往前奔去,哒哒哒的羊蹄声,响彻天空。不,不,它更像瀑布跌落在石头上,大朵的水花,四下飞溅。我仿佛听到哗啦啦的水声,自天上流淌下来。想起李白那句著名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谁说地上的水,不是天上的云变的呢?
这个片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天上的云写得非常美丽,让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美。
同学们在描写过程中,还可适当引用一些与景物有关的古诗词,以增强文章的韵味。比如一位同学在写《故乡的雪》这篇作文时,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等诗句,表达效果非常好。
四、描写要融入情理
写景作文指导范文3
一、通过广泛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心中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因此,在进行写作训练之前,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目有地去博览群书,开阔写作视野,拓宽写作思路。
如:在教学“抓住特点,写好景物”前,我首先引导学生到图书馆、书店、网络去品读大量的写景文章,把最喜欢的文章或段落摘记下来,然后在课上进行交流。在这种有目的的“博览群书”中,学生既学到了很多优美、实用的词句,又感悟到了不同风格的体裁和文章巧妙的构思。
二、加强方法指导,掌握写作技巧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虽然感悟到了作者的一些写作技巧,但那只是浅显的、感性的,甚至是似懂非懂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精心的课上指导去“拔开云雾”,把学生朦胧的感性认识内化为清晰的理性理解。
如:在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写好景物”之初,我进行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在课上又精心的指导,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上课伊始,我播放美丽、壮观的瀑布视频,伴着瀑流轰响学生情不自禁地吟起叶圣陶的《瀑布》来,我借机出示《瀑布》一文,让学生细细品味,并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观察顺序来写瀑布的?”从而顺畅地导出写景技巧: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融入情感。通过这样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就会深刻地认识到要写好写景作文的方法。这样,学生模糊的认识渐渐明朗化,为他们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巧设趣味游戏,强化写作技巧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写景作文的三大技巧,但不等于已经完全掌握、运用了。为让学生写出的作文更形象、更出色,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巧设游戏,加强学生的练笔,在练笔、交流、评价中掌握和运用技巧。
写景作文指导范文4
物;审质;积累;抒情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85―01
大自然馈赠给了人类无比优美的景色,这些景色或雄伟、或俊美、或宽广、或高峻、或挺拔。当人们看到或欣赏它们时,无不被震撼,随即产生表现它们的欲望。把这种欲望渗透在小学的写景作文中,正是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的审美、绘美、抒情能力。高年级学生的写景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阻碍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障碍,要逾越这道鸿沟,本人认为应该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摄物组景
景是物构成的,物是景的主体。当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要想恰如其分地选景,用摄物法很有必要。此法在美术上叫构图,在摄影上叫摄物。也就是我们要把眼前的一幅景或一幅景的某个局部锁定。在锁定的景中,以物为主,找出此景中的物。找出景中物也就抓住了景中的主要元素,就廓清了此景与彼景的区别,学生就有景可写。景中物也不能随意堆砌,一幅美景的景中物之间的位置、布局都是协调搭配的。物与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主次、有重点地排列、组合,从而初步勾勒了景之骨。简单的摄物,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景之源,也引导学生走上了通向审美大门的台阶。
审质探美
景中物是撑起景的主体框架,而想要表现景之美,就要审视物的质感,探究物的美感,有形有色的物才能构成美景。探究物之美,就要抓住物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包括物的形状、颜色、态势以及质感,这需要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内在美其实就是把人的思想、感情、精神渗透在物中。比如,冬天的白杨树枝,没有春天时的妩媚,夏天时的繁茂,却有直指天空、努力向上的神韵。指导学生抓住物之特质、景之美感,学生才能写出景的特点。写景作文,难在挖掘景之美,因而探美是必要的。
积累绘美
在物与美的支配下,绘美是很重要的。干瘪的词语,呆板的语句,只能描绘出一幅灰色的图画,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积累。积累分平时的积累和有目的的积累。对平时学习过程中积累的佳词妙句,要要求学生加以分类,如分为写花、写草、写建筑物等。当要写作时,教师在课前要布置有目的的积累,让学生整理、积累与作文中景物相关的词语、句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运用。
如,我在指导学生写题目为《家乡的田野》的作文时,先让学生进行了有目的的积累,然后在课堂上加以指导。学生就小草一物,写得活灵活现。如,在春风的吹拂下,小草打了个哈欠,直起了腰,钻出了地面;小草撩开了土地妈妈的臂膀,伸出了头……。平凡的小草,在学生笔下犹如一个小孩,健康、活泼,让人喜爱。可见,给景中物置形、设色、拟态是写景的关键。
整体把握
写景作文指导范文5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启迪;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12-01
古人在论述文章写法时,曾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金·王若虚《文辨》),又说“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清·章学诚《文理》)。这些关于写作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学生的作文是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此话看似有理,但未免失之偏颇,因为它有意贬低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若照此逻辑推演,作文指导就成了多余。
一、高中作文教学可从传授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
从根本上说,写作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力。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些知识,即文章写法的共性,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大体”和“规矩方圆”,属于“可授受者”。诸如如何观察积累,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材剪裁,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处理详略,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衔接照应,如何叙事记人,如何写景状物……等等,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作文时就敢于动笔实践,就像学会了裁剪知识,给你一块布料就敢下剪刀一样。也总比一味堵塞或任其泛滥要好得多。众所周知,作文课又最忌上成纯理论色彩的知识课,那么这些写作知识的传授应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呢?
二、读写结合,是“授”与“受”之间的桥梁
作文知识是一种抽象,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揣摩才能深入领会,然后还需尝试以领会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有取得实效的可能。教师的“授”以学生的“受”为目的,“授”与“受”之间,是以千姿百态的各类文章为中介来达到理解的默契和情感的共振的。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众多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写作方法的共性,形成知识体系。
例如,情景交融是记叙文写作中常用的知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成功运用的典范。而为写景而写景又是高中生作文中的常见病之一,所以,《荷塘月色》的教学就不能对这一知识点视而不顾或泛泛而谈,而应结合具体的句段,切实指导学生领悟情境交融法运用时的四种具体形式:①作者开篇伊始就任优美的文字营造了一种平静朦胧的氛围,他心烦难眠,想起荷塘,于是夜游荷塘,就直接抒发了自己心中的哀愁。然后来到荷塘,引出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这是由情引景。②作者在具体生动的描绘了月下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的基础上,第六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远及近,主要写了杨柳、远山、灯光、蝉声和蛙声,主要运用衬托,以动衬静等手法,描绘了一副朦胧淡雅的荷塘四周图。由此可见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绘景的确是为了烘托喜爱荷塘月色的感情。这是人景托情。③第四自然段描绘了一幅朦胧、静谧的月下荷塘图,表面看起来没有一句是抒情的,但细细品味,却“一切景语皆情语”,句句洋溢着喜爱之情,情景像水乳一样交融在一起。这是寓情于景。④第五自然段描绘了一幅朦胧柔和的荷塘月色图,主要描写了月光、雾气、荷叶和荷花,主要运用了比喻、虚实结合和动词的鲜活运用,再现了形象美、画面美、情调美。这是情景相生,通过以上有目的的引导分析,借助课文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的感染,以及各种教学手段(如声情并茂的朗读) 的强化渗透,学生对情景交融这一写作知识怎能不打到具体的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古语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实践性是写作自身的一个重要特点,掌握写作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用写作理论来指导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而任何作家、教师都无法直接传导写作能力,只能传导一些知识和方法,然后由学生完成把它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这“转化”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刻苦的实践练习的过程。那么,在多种多样的具体练习形式(如命题、半命题、给材料作文以及仿写、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当中,有没有一种最基本最直接又最容易实现迁移的训练形式呢?
三、仿写,是读写结合桥梁上的首次车
常有教师因埋怨学生作文缺乏“新意”而不准摹仿。其实,一味要求学生作文有“创新”,不落俗套,像要求作家那样,这不符合实际。“依样画葫芦”是贬义,但若能照着样画得像倒也是可褒的。古人画竹能达到“成竹在胸”,就是事前经过千万次“摹竹”的。由仿到创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一条普遍规律,仿写(注意:这和“抄袭”是截然不同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正是读写结合的最初的直接实现。为什么《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作文周刊》、《作文通讯》等刊物备受师生们的青睐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刊物为他们提供了众多可在教学中作为范例的优秀作文。事实上,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就是最初借助摹仿的方法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摹仿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练笔,达到既巩固知识,又锻炼能力的目的。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是仿其意(即立意、中心)。如学了《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等课文,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老师、父母或其他长辈,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爱或怀念之情。
写景作文指导范文6
关键词:考试作文;审题;选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10-01
考场作文与平时的作文训练是有区别的,考场作文主要是在气氛紧张、情绪紧张、心情紧张的情况下进行的,而考试作文的阅卷老师也是极为紧张的(时间紧张)。因此在复习时,教师指导学生在作文内容和形式上掌握一些技巧,会事半功倍,从而占据一定的得分优势。
关于考试作文的写法,我们在复习时应该指导学生过好三个关:
一、审题关
审题正确与否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审题的目的是为了不偏题,不离题,让写出来的习作符合试卷题目的要求。如果把作文写得文不对题,作文就会“一败涂地”,因此,过好审题关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
怎样指导学生正确审题呢?
1、指导学会分析,从题目的总体认知上审题。所谓分析,就是把构成题目的每一个词拆开,逐一推敲,分析每个词语的意义和各词语之间的关系,以区分题眼、中心词和修饰词语等,弄清题目规定的范围和重点。如《我的第一位老师》是篇命题作文,中心词是“老师”,属于写人记叙文;“我的”“第一位”则是关键词语,是用来修饰和限制“老师”的,这篇作文应当写“我”有生以来的“第一位”老师。至于中心思想,题目没有明确限制,就有待学生根据材料自己确定了。
2、指导学会比较,抓住“题眼”审题。所谓比较,就是把类似的两个或三个以上的题目并列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来弄清它们之间取材范围的细微差异,以完成审题过程。如通过对比《我的老师》、《我爱老师》、《我和我的老师》这组题目,使学生明白:这三道作文题目都是写人的,但各有侧重。《我的老师》以写人为主,重点在于写老师,要具体地写出这位老师是个怎样的人;《我爱老师》以抒情为主,重点在于写“我”,要写出“我”爱老师的原因和具体事例;《我和我的老师》两者并重,要写的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事。通过比较,学生就能加深对题目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每个题目的范围和重点,写出切合题意的文章来。
3、审清作文的类型。小学生的的作文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比较具体,语句比较通顺,感情真实健康。简单的记叙文包括这样一些类型: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审题时首先要审清题目是属于哪一类作文的。如果审错了题目的类型,作文时就会离开作文的要求。叙事、写人的作文容易区别。从文题上就可辨别出来,如《一件小事》、《童年趣事》、《家乡新事多》;《我的同桌》、《我尊敬的人》、《新来的老师》等。值得注意的是,写人和叙事这两类作文有时较难区别。因为写人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叙事又离不开写人的活动,因为事情是人做的。但这两类作文还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对象和目的是不同的。如《爸爸的胡子》,这样的题目所涉及的事情与表现人物品质密切相关,所以是写人的题目。又如《放学以后》,虽然要写“谁”,但重点是写“谁”所做的事情。状物作文和写景作文容易混淆,所以要指导学生注意区别。状物作文主要写出物的形态,颜色,结构,动作,功能等;写景作文要重点写出景的季节变化特征。如《街头小书亭》是状物作文,《黎明的街头》是写景作文。
二、选材关
人们常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在作文教学中,审题并确定中心之后,能否过好选材关,就成为作文成败的关键。指导学生选材时要让学生学会五看、两做到。五看:一看题目的要求;二看中心的需要;三看材料是否真实;四看材料是否熟;五看材料是否新。两做到:(1)宽打算。要训练学生按题目要求打开思路,从各种角度想一想,尽量多找一些材料,以从中择优而用。比如《发生在我们班里的一件事》,就可引导学生先理解“班里”这个词所指的范围,然后再让学生想想:除去课上、课下的事,校外的事算不算班里的事?这样一摆思路就宽了,可供选择的材料就多了。(2)细挑选。思路打开了,摆出的材料多了,就有挑选的余地了。怎样挑?一要细比较;二要严格选。细比较就是要求学生将想到的材料按题目的要求加以鉴别比较。严格选就是让学生在比较中严格地选出最典型、最熟悉、最新颖的材料来。在选好材料的基础上,还有个组织材料的问题。训练学生组织材料,要从四个方面做:一是让学生利用小标题将材料分类,把相同的材料归在一类中;二是让学生考虑一下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安排一个次序;三是寻找文章段落之间的联系手段,想一想怎样衔接好;四是考虑哪些材料详写,哪些材料略写。我认为,训练组织材料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养成列提纲的习惯,因为提纲可把上面的四项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明晰化。
三、行文关
1、开头要夺目。常言道:“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考试作文的开头十分重要,它要求语句要优美亮丽、引人入胜,要达到古人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不敢弃去”的效果。开头一段一定要细心经营,锤炼词句,获取阅卷老师的好感。
2、结尾有呼应、升华。好的完整的作文,应该是首尾要呼应,主题上还要有升华。作文结尾平淡,或是“无尾文”,都是不合格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