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白蛇传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白蛇传故事范文1
关键词:白蛇传;青蛇;爱情悲剧
《白蛇传》可谓是家喻户晓,在我国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中均有体现。各大戏曲剧种中几乎全部有以《白蛇传》为故事雏形的剧目。川剧作为巴蜀地区的戏曲剧种,以自身的独特特点征服着海内外无数观众。《白蛇传》也是川剧的经典剧目之一,看过川剧《白蛇传》的人,总会对剧中得小青一角咄咄称奇。
一、川剧《白蛇传》与性别迷茫的青蛇角色
川剧《白蛇传》中小青是个性别模糊的角色,即是将青蛇设计成为了一个“双性人”的角色。在实际的演出之中,青蛇由男、女演员各一名来诠释“青蛇”这一形象。这样的青蛇形象设计为川剧《白蛇传》平添了一份特色。
川剧《白蛇传》中小青的性别一直在不断的变换之中。在小青出场伊始,小青本是一个男性角色,然而斗法失败,甘愿臣服于白蛇。白蛇表现出了“男女有别,不便同行”的思想。这时青蛇进行了一次性别变换,从一个英气逼人的汉子变成了聪明伶俐的丫鬟。截取剧本唱词如下:
白素贞:(唱)变就了美貌娇娘,
小青:(唱)承相助令人难忘,遇灾难有某承当。
白素贞:(唱)既变作桃腮杏脸,切不可露了行藏。
小青:望娘娘把某指点,男变女行动荒唐。
白素贞:(唱)要隐藏,女儿家温柔谦让
这一段唱词和身段表演,化解了白素贞的抵触情绪,从此青蛇从对于白蛇的爱慕者变为了侍从者。在“水漫金山”的演出中,青蛇又变回男儿身,为救姑爹奋力争斗。青蛇角色的性别迷茫不仅是推动剧情的一种动力,也有利于更加丰富的表现青蛇的性格特征。
二、青蛇的爱情悲剧
心理学研究证明,性别意识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多数人在3周岁以前性别意识模糊。年龄在3周岁以上的人群随着内在身体条件的变化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于性别有了明显的意识。性别意识出现之后,个体人首先对于自己男女性别有了初步认识,然后在内心逐步形成了对于异性的爱情意识。这是每个个体人的心理必须阶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推动力。
戏曲艺术是基于社会现实的故事再现。我们通常认为戏曲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爱情是亘古不变的艺术主题,戏剧戏曲中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但是在《白蛇传》的故事中,我们通常都会关注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悲剧。白蛇为报恩设计邂逅,再续前缘。白季子和桂枝罗汉的爱情悲剧令观众不禁动容,但是很少会有人关注到青蛇的爱情悲剧。由于中国社会的文化基础,我们通常希望把悲剧故事的结局和谐化,例如借助鬼神、宗教等形式虚化悲剧结局。在我们的爱情悲剧故事中,主人公的反抗通常都是被动的、令人同情的,甚至采取采取“ 忍” 、“ 让” 的态度以缓和矛盾而最终换来自身爱情的悲剧。
川剧《白蛇传》中青蛇的男性身份表现出了自己对于白蛇的爱。在斗法失败后,小青甘愿在白蛇身边把自己的爱隐藏起来。“扯符打灵”和“南楼惊变”两折戏中,性情如火的青蛇听说许姑爹要对白蛇有所伤害时,自己便不断摩拳擦掌气愤不已。从这些程式动作中,我们能够看出青蛇对于白蛇的爱。为了白蛇的心愿,青蛇默默的陪伴她制造邂逅续前缘,水漫金山救姑爹。
三、余论
白蛇传故事范文2
《白蛇传》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汉族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你看过吗?感受如何。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知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白蛇传》读后感400字五年级我读了《白蛇传》这本书有说不完的感悟,今天就选一点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白蛇传》这本书主要是讲:清明时节在西湖底悄悄升上来的两个已经修炼成人形的蛇精的故事。她们只因太想在人间生活便一个取名白素贞,一个取名小青。突然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的无处藏身。正在发愁的时候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为他们遮风挡雨。白素贞和那位年轻书生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不久之后他们就结成了夫妻,并开了一家保和堂药店。他们保和堂药店的生意异常火爆。因为在保和堂医治好的人越来越多,来金山寺求菩萨烧香的人也就越来越少,所以法海和尚悄悄把年轻书生叫到寺中对他说:“你的娘子不是凡人,而是蛇精所变。”年轻书生听后,并没有生气。法海和尚见年轻书生不相信便把年轻书生关在了寺中。白素贞得知这件事,苦苦哀求法海放人,可法海却依旧我行我素。白素贞见法海不放人,便拿出头上的金钗,掀起滔滔大浪。法海最终用计,把白素贞压在了雷峰塔下,最后却被小青打败了。所以有这么一句俗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法海和尚因为罪恶被打败了,所以我们心中一定不要心存嫉妒之心,否则就会遭到法海一样的遭遇。
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嫉妒别人的人,比如我身边就有一位——我的邻居。他每次买了新玩具,他都会拿在手里玩,边玩边用不屑的语气对我说:“过几天我也要去买新玩具了,到时候你的玩具就成旧的了,就out了!”过了几天果然见他抱着个玩具在门口站着,好像专门在等我。果然,他一看见我的身影就使劲的挥着手喊我的名字:“郭家硕,快来看你啊!我买新玩具了,比你的好哦!”边喊边跑了过来。可能是因为太想超过我,跑太快了,没有注意到脚下,一不小心趴在了地上,玩具扔出去好远……人摔伤了,玩具也摔坏了!
看看吧,果然不能嫉妒别人,一不小心就会让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
《白蛇传》读后感400字五年级今天,我在书柜里翻出一本书,书名是《神话故事——白蛇传》,这本书令我深深着迷,而且白蛇的所作所为也让我非常佩服
这篇故事讲的是白素贞和小青,两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来到西湖边游玩。因为下大雨结识了许仙这名书生,两个人一见钟情,还开了“保和堂”这个药店,而且看病也是免费的,所以生意很好。可这就偏偏惹恼了金山寺的法海,他把许仙关在金山寺里,白素贞知道后,不顾艰难险阻,甚至连性命都不顾要去救许仙,而被法海压在了雷峰塔下。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年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就出了白娘子。从此,两个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她们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学习,与她们相比,我是那么的软弱,比如:以前我做数学题,就专门挑简单的写,看到复杂的题就不写或者跳过,所以我的数学成绩一直不是很好。可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明白坚持就是胜利。所以我的数学成绩也提高了许多。
读了《神话故事——白蛇传》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白蛇和许仙的爱情也让我很感动,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
《白蛇传》读后感400字五年级晚上,我们家吃螃蟹了。妈妈从火红的螃蟹的硬壳里掏出一个东西,扔到我面前说:“这是法海,不能吃。”我莫名其妙,吃惊的问道:“什么是法海?!”妈妈一脸不相信地,吃惊地望着我说:“你连法海都不知道?你真是枉为杭州人啊!”她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出《中国民间传说》这本书,翻到《白蛇传》这个故事让我自己阅读,到书里去找答案。
这个故事讲述了白娘子和小青变成人形到杭州游玩,为报恩白娘子与许仙结为夫妻。在他们生活幸福美满的时刻,却遭到了老和尚法海的攻击。白娘子有孕在身,被法海压在了雷峰塔下。小青为救姐姐,苦练十八年后找法海报仇,二人斗了三百回合,法海见势不妙,跳入西湖,钻进一只螃蟹的肚子里,躲了起来。于是直到现在,人们还能看见身子蜷缩成一团的老法海呢!
我这才知道为会妈妈会说螃蟹里那黑乎乎的东西是法海了。因为它的样子很像一个打坐的和尚。这是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可是我竟然从来没有听过,所以也不知道法海是谁,这次看了书才明白。怪不得有句话叫做“书籍是知识的泉源,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里有大量知识,多读书能使我们增长见识。通过这件事,我明白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有修养。
《白蛇传》读后感400字五年级我今天看了《白蛇传》,妈妈又给我讲了一遍。故事讲的是两个蛇精修炼成了美丽的姑娘,他们来到了人间,分别给自己起了好听名字,一个叫白素贞,一个叫小青。这天她们来到了西湖边,在游玩的时候忽然下起了大雨,正当她们被淋得无处藏身的时候,有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许仙为他们撑起了雨伞。这时,白素贞和许仙互相喜欢上了对方,不久之后,他们就结婚了,并开了一家药店。他们治好了很多人的病,而且给穷人看病不收钱,生意越做越好,人们将白素贞称为白娘子。但是,有一个坏和尚很羡慕他们的生意,就来到了药店前要看个究竟,这时,他又发现白素贞是白蛇变的,就想收服白蛇、搞垮药店、拆散白素贞、许仙夫妇。最终,他没有拆散他们夫妇二人,一时很生气,就将白素贞压到了雷峰塔下,白素贞和许仙被拆散了。最后,小青经过多年修炼,打败了法海,救出了白娘子。从此,白娘子、许仙和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看完这个故事,我很喜欢白娘子,因为她虽然是蛇变的,但她从来都没有伤害过别人,还一直在看病救人。我觉得法海很坏,不是好人,我不喜欢他。
《白蛇传》读后感400字五年级清明十分,西湖岸边花红草绿,断桥上特别热闹,这正是一幅美丽的画。
突然,从水面升上来两个女子,人怎么会从水里升上来?原来这两个女子是修炼成人型的蛇精。但并没有害人之心。她们在人间生活要有名字,一个化名白素贞,一个化名小青,她们在断桥边玩耍,忽然老天爷不知因什么生气,而下了临盆大雨,她们无处可藏,突然,感觉头上多了一把伞,白素贞回头一看,一个小书生在为她们遮雨,两人产生了相爱之情,小青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对这小书生说:“请问何须大名?”小书生回答道:“我叫许仙。”白素贞和小青也做了自我介绍。他们经常在断桥边会面,慢慢的白素质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深,最后他们结为夫妻,他们的小日子过的特别好,还开了一家保和堂药店治好了很多人的病,给穷人看病还不花一文钱,保和堂的名声越来越好,可是却惹恼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病人都被白素贞治好了,所以去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法海和尚法术高强,一下看出白素贞不是凡人而是蛇精,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给他说:“你娘子不是凡人而是蛇精。”许仙说:“不管你怎么说我也不会离开娘子。”法海见许仙不上当,就把许仙关进寺中,白素贞听说许仙被法海留住了,只好带着小青去请求法海放出许仙,法海一见白素质立马将她压在雷锋塔下。小青逃到深山,坚持练功,最后把法海逼进螃蟹腹中,然后救出许仙,和白素质他们一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白素贞、许仙、小青是正义的,而法海和尚是邪恶的,因为他是想搞垮保和堂,让自己的寺庙更好,自己挣的钱更多。
《白蛇传》读后感400字五年级以前我看到的《白蛇传》一般都在电视上,这次我终于看到了盼望以久的一部书——《白蛇传》。
我敬佩里面的那位小青,虽然她是一条青蛇。当然了,她的姐姐白娘子也不例外,白娘子也是一条白蛇。
小青是我最敬佩的一位人。虽然她没有她的姐姐白娘子那样厉害,但我还是喜欢她的那种精神——顽强执着,不屈不挠。做任何一件事都非常勇敢,不退缩,不软弱。勇于奉献的那种精神。
她经常为了一件小事而吵嘴,但事后又忘了。她并不为了这一件小事而和她姐姐吵嘴但不生气。
记得里面有一段是这样的:因为那天她们看见有一个村子里的村民渴得就快要死了。她们就想尽办法治,最后治好了。她们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这个村子,天庭不给降一滴雨,她们感到很气愤,就到天庭去说理,结果没说成。她们又到南海去借令水牌,但是借成了也下了雨,却好心办坏事,结果造成了“天雨灾”。后来经过即时救过,好了。
她们的奉献有时会造成灾祸,但是她们不是有意的。白娘子也有着小青那种精神,但有一点不同:白娘子做任何一件事都会想一想,该不该做。但是小青却不一样。
《白蛇传》读后感400字五年级晚上,我们家吃螃蟹了。妈妈从火红的螃蟹的硬壳里掏出一个东西,扔到我面前说:“这是法海,不能吃。”我莫名其妙,吃惊的问道:“什么是法海?!”妈妈一脸不相信地,吃惊地望着我说:“你连法海都不知道?你真是枉为杭州人啊!”她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出《中国民间传说》这本书,翻到《白蛇传》这个故事让我自己阅读,到书里去找答案。
这个故事讲述了白娘子和小青变成人形到杭州游玩,为报恩白娘子与许仙结为夫妻。在他们生活幸福美满的时刻,却遭到了老和尚法海的攻击。白娘子有孕在身,被法海压在了雷峰塔下。小青为救姐姐,苦练十八年后找法海报仇,二人斗了三百回合,法海见势不妙,跳入西湖,钻进一只螃蟹的肚子里,躲了起来。于是直到现在,人们还能看见身子蜷缩成一团的老法海呢!
我这才知道为会妈妈会说螃蟹里那黑乎乎的东西是法海了。因为它的样子很像一个打坐的和尚。这是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可是我竟然从来没有听过,所以也不知道法海是谁,这次看了书才明白。怪不得有句话叫做“书籍是知识的泉源,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里有大量知识,多读书能使我们增长见识。通过这件事,我明白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有修养。
白蛇传故事范文3
1、《白蛇传》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2004年5月至9月间拍摄的一部基于民间传说‘’白蛇传‘’。该剧由吴家骀执导,冯媛、蒋媛担任编剧,李功达担任制片人,刘涛、潘粤明、陈紫函、刘小锋、刘希媛、谢宁主演的30集情感题材电视连续剧。
2、这部剧集保留了民间传说《白蛇传》中大部分基本人物和重要情节元素,但是更多的是对整个故事进行重新创作,故事围绕着人间的各种情感展开,其中着重描写了许仙(潘粤明饰)和白素贞(刘涛饰)的爱情。
(来源:文章屋网 )
白蛇传故事范文4
白蛇传故事肇于庸、五代,基本成型于南宋时期的杭州,至元朝时故事被文人编成杂剧和话本,明清以来,民间的口头文学和各类俗文艺的改编搬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白蛇传最终成为涉及故事、歌谣、宝卷、小说、演义、话本、戏曲、弹词以至电影、电视、动漫、舞蹈、连环画等各种文艺形式的经典题材,它的影响之大、流传之广,不仅国内家喻户晓,并远播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许多国家。
《白蛇传》所以能成为具有鲜明民族性和悠久历史传统的一个家喻户晓伟大悲剧故事,所以能成为我国民族文学的精髓和光辉典范,那是因为它经过了我国无数劳动者、文字工作者历经千年的口头创作和文字加工增删的结果:
经过千年演绎,《白蛇传》主人公从吃人“蛇妖”蜕变为具有善良人性的美丽女子。中华民族远古时代就有“美女蛇”的传说故事,华夏最早的美女蛇可能要算女娲了,她“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与女娲曾为兄妹或丈妇的伏羲,自然也是“男性蛇”,其他如共工、黄帝、尧、禹,皆为“龙蛇所变”,在这之后,我们的祖先便把蛇作为我们华夏民族的图腾崇拜物,因而我国古时便出现了众多的有关蛇的故事和传说,所以中华民族早在形成过程中便有了产生《白蛇传》的民俗基础。到了唐代,笔记小说《白蛇记》中,就讲了两个大肆渲染白蛇化作美女勾引男子的可怕故事:一个故事说,唐宪宗元年陇西李黄在长安市东遇见一个穿白色孝服的美丽,为其勾引,在她家“一住三日,饮乐无所不至”,第四日回家,就觉得“身重头旋”,卧床不起,被底下的身子逐渐消蚀,只剩一股血水。后来家里人去寻那白衣美女的家,只有一座空园和一棵皂荚树。听邻居说此树常有大白蛇蟠绕,家人才知为“蛇妖”所变;另一个故事说,唐元和中,凤翔节度使李听的侄子李,在安化门外遇见一辆豪华的马车,随在车旁的是两个穿白衣、 乘白马的漂亮女婢。李为其吸引,就尾随车子直奔奉诚园。后来一个婢女把他招进园内,与一个十六七岁穿白衣的姑娘同宿园中。第二天早晨回家觉得头痛难受,不多时就“脑裂而卒”。家里人找到奉诚园,园内空荡萧条,“但见枯槐中有大蛇蟠屈”,才知李死于“蛇妖”之害。
宋元时期的话本《西湖三塔记》和尔后洪迈在《夷坚志》中写的故事,还是“蛇妖害人”:前者说杭州有三个女妖用各种幻化手段迷惑男人,害死许多人命,后被人擒获,镇压在石塔下面,其中的“白衣娘子”就是一条白蛇变化的“女妖”;后者说丹阳县有个姓孙的娶了个妻子颇有姿色,着素衣衫,但每次洗澡时却用重帷蔽降,不让婢女伺候。有一次孙某微醉,伺妻子入浴,钻缝窥视,正见大蛇蟠于盆内,其状恐怖异常,此一惊吓使孙某如负芒刺,“怏怏成疾,未逾岁而亡。”这些故事虽然与民间口头流传的白蛇故事有许多不同,但总脱不了“蛇妖”化成美女害人一说。
到了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对市井流传的白蛇传说和采纳各种话本进行加工,定名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白蛇传》写定本。由于时代的前进,写定本中不仅增添了南宋以后的大量生活情景,而且以往那种精魅害人之类的观念被基本抛弃,将白娘子的形象从“蛇妖” 蜕化为“蛇仙”,并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善良人性的美丽女子,加之后来清乾隆年间黄图泌整理的昆曲本《雷峰塔传奇》,更把白素贞的形象升华为“追求自由”,“敢爱敢恨”、“对爱情坚贞不二”,并具备了“妇女们普遍具有的追求自由幸福的善良愿望和坚强性格”的美丽女子。
她在婚姻上有自己的择偶标准。“舟遇”中她有这样一段表白:“花柳缤纷,笙歌缭绕,不免春心荡漾, 情思迷离。无奈这些游人,大半凡夫俗子,岂解调琴鼓瑟?今有临安许仙,前往保荐灵,貌既不凡,情亦可眷,并非偶遇。不免带同青儿前去,候于中途,随机取事。”这段表白可以看出,白氏素贞早已不是“吸人精髓”的妖孽,而是一位充满理想情趣的女性,她择偶爱人品,重气质,即使许仙家贫她亦一见钟情;她与许仙婚后一往情深,柔情蜜意,充分表现了华夏女性普遍具有的温柔和对爱的执著。她见许仙贫困,竟不计后果使出“灵蛇”性子去盗官银,致使许仙蒙受牢狱之灾。对于这种暂时离散,她竟茶饭不思,无法面对:“不禁的路迷梦里,月落梁间,这寂寞何曾惧也?垂成转艰难,何以解烦愁?还上望夫山,但愿珠重合、镜重圆、曲重弹、妾重欢、郎重盼!……”
她“端阳”现形本可避免,但她眷恋丈夫,尊敬丈夫,因而“本当不饮归罗帐,犹恐把夫妻情意伤”,
拒绝了小青的劝告,端阳之时独自留下陪伴丈夫,明知饮雄黄有现形和失去丈夫的危险,但出于感情支配,强制自己遵从丈夫愿望,喝下了雄黄酒。当许仙顿时吓死之后,她没有撇开丈夫另寻新欢,竟拼其一死盗仙草挽救丈丈性命,这是一种高度人性和传统美德的体现。
经过千年演绎,《白蛇传》在情节上去陈腐、削累赘、去枝蔓,从“乐莫乐兮新相知”到“悲莫悲兮生别离”,成了一出大起大落、震撼人心的悲剧。
许仙的身世历经变更成了店倌。故事流传中许仙有着多种多样的身世,开始他是樵夫的后代、郎中的后代,后来演化为“换糖佬”儿子、豪门的“读书小官人”,最后变成处于当时社会底层的药店倌。药店倌这个身份就使得白娘子爱许仙有了同《田螺姑娘》《天仙配》《画中人》爱穷苦庄稼人有了基本相同理由,这种爱、更符合感动人民的良好愿望和艺术趣味;
白素贞的敌人从六个开始后来集中、固定于法海神师一个。故事流传初期白娘子先后遇上了六个敌人:
一是临安府(杭州)人尹及其下属官吏为追盗官银者要抓白娘子和许仙坐牢;二是送灵符给许仙令其“镇压白蛇”的终南山道士;三是因典当库失窃而怀疑许仙的苏州府尹及其下属官吏;四是垂涎于白娘子美色、心存不轨的镇江李克用员外;五是有祖上七八代皆能唤蛇捉蛇而今仍以此为业者的“戴先生”;六是手持钵盂、法术无边的法海和尚。故事流传到后来,六个敌人只剩法海和尚,这是因为法海毕竟是这六个中最凶恶最强大的一个,其他的敌人后来都成了“枝蔓”,故尔后,白素贞与法海和尚的斗争就显得更集中、更激烈也更加体现出这出悲剧的社会意义;
去掉“妖氛”,不再“出蛇”。由于白娘子是“峨嵋白蛇修仙而成”,所以故事开始流传时不时会“出蛇”以增加恐怖气氛,到了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还让白素贞两次化蛇:“一条吊桶来粗大白蛇,两眼一似灯盏”,“张开血盆大口广露出雪白的大牙”,它杀气腾腾地警告许仙:“小乙倌!我如今实对你说,若听我言喜喜欢欢,万事皆休,若生外心,教你立即化脓化血!……”到了乾隆初年黄图泌昆曲本《雷锋塔传奇》中,在《法剿》《捉蛇》里也有“白蟒”登场,并用烟火来渲染“妖气”。这无疑损害了主人公形象,给人们造成理解上、情感上的混乱,这些败笔,尔后经过无数人的口头创作,终于烟消灰灭,不再流传;
“摒弃”昌洞宾卖汤圆传说。民间流传“白娘子前世吃了吕洞宾卖的汤圆,增加五百年功力”,并又“得到南极仙翁暗助”,但法海和尚也渴望吞服吕洞宾汤圆,可惜抢不过白素贞,由此他“为报一箭之仇而用塔镇压白素贞”。这种“前世有冤”的说法,极大削弱了白氏素贞与法海相斗的社会意义,到了清末已不再流传。
删除《回湖》《彰报》《忏悔》情节,白娘子不再“惩罚”渔民。原先故事流传白娘子在水斗中因渔民捕鱼捉虾妨碍她与法海斗法,故“白氏素贞作起法来,将湖上捕鱼捉虾者皆变成虾兵、蟹将”,白氏戏弄了渔民,倒是法海有“善心”,为救护渔民他再与白娘子恶斗。这些情节违反常理,后经亿万劳动者加工,终将其全部摒弃。
此外,《白蛇传》不但在故事情节中一次又一次地加入了当时社会生活、、民间礼俗,还将故事的发生地有名有地放进了我国最秀美的人间天堂苏杭两地。杭州许多景色后来会成为全国和世界人民所知晓,引起了思古凭吊之幽情,这恐怕和《白蛇传》的传说分不开。我国四大民间故事的特色之一,就是能和祖国名胜和大自然环境相结合,如《孟姜女》与万里长城、《梁祝》与浙江上虞祝家庄。
经过千年演绎,《白蛇传》的主题意义得到极大升华,从“蛇妖缠人”、“劝人戒色”一跃而成为中华民族反封建、反迫害一曲壮美赞歌。
千年流传和前人的创作结果,白素贞的形象从开始的“仇恩说”、“前世姻缘说”、“妖邪说”转化为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的美丽善良女性。白娘子所以下凡,开始说她原是凡间一条蛇,她被捕蛇者捕获后被许仙所救,故她下得凡间与许仙成亲、报恩;也有一说是释迦如来说她与凡尘许仙自有一段劫数,故让她降落凡间,这些情节当然使白素贞的反抗形象蒙上一层因果轮回的迷信色彩,后经岁月洗涤,白娘子的反封建形象终于脱颖而出;
许仙形象从一个助纣为虐者变成个虽有动摇但不负妻子的男人,成为与白素贞一样的受法海迫害者。清乾隆末年方成培整理的昆曲本《雷峰塔传奇》中,作为白素贞丈夫的许讪,还是个冷酷无情的负心贼:他宣称“恼恨当初结此缘”,决心“除去那妖魔免缠绕,夙世孽缘一笔扫!”他甘愿充当法海走卒,扮演刽子手角色,居然接过法海法钵,按法海嘱咐,利用妻子信任,一边甜言蜜语迷惑妻子,一边乘妻不备骤然下手;“昨奉禅师之命,叫我今日收取妖孽!”“我此时不下手更待何时?”“妖孽,你也有今日吓!”清乾隆《残本》,终于为许仙恢复了良心:“我夜来返想前事,白氏虽系妖魔,与我恩情一载,并无害我之心,况遗下一子。我仔细想来,许仙真薄幸人也!”后来当法海唤来伽蓝捧钵上场时,许仙说:“法海!我与你无仇无怨无来往,你不该将我妻子暗计伤。……今日里我拼却一命救妻身,娘子你快快挣脱这金光。”又说:“娘子啊!纵然你是灵蛇变,许仙决不改心肠,愿与你百年相伴同到老,愿与你娘子同存亡!”许仙形象的改变,广大百姓是赞许的。
法海禅师亦从原先的“捉妖驱魔”、“沐护黎民苍生”者演化为口喊“慈悲为怀”实际上是个老奸巨猾、面目睁狞的封建卫道士。为除却白素贞,他在净慈告诉许仙:“你将此钵藏好,那符咒休遗掉!做夫妻一载,尽此今宵,休思旧日恩情,斩断无牵撇了。休认做巫山庙,早回头永除烦恼,那时任逍遥!”在当代越剧里,更把法海的卑鄙恶毒刻画得入木三分:他不但把许仙骗上山来拘在禅房,更在白娘子分娩之后“身弱力衰”之时,不顾那才满月的婴儿,用金钵镇压了白素贞,活活拆散了人家夫妻和母子,真是写尽了“慈悲为怀”的虚伪本性,难怪白娘子骂他是“手持念珠、口念弥陀的杀人属夫”!
值得称道的是,《白蛇传》在流传中最终被斩去了一大截“尾巴”,这让它的主题意义进一步得到升华,从而最终使它成为一个伟大的悲剧。原来早先流传的故事中,当故事进行到白氏素贞被法海神师的金钵罩住,被压于雷锋塔底之后,还有故事延续,那就白娘子儿子许士麟中了状元,他“蒙皇恩赐祭”,孝感天地,终于使神、佛释放了白娘子,并将她引渡皈依佛门,超升天界。这一败笔使故事真正融入了“非状元不团圆”的窠臼,好事者无疑是“画蛇添足”,削弱了悲剧力量。好在故事流传到后来,有识之士终于将其抛却,升华了这场悲剧。
鲁迅说:悲剧便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是人生中惊心动魄的事”,《白蛇传》这伟大悲剧正是诉说了白素贞与许仙的缠绵之爱,被封建卫道士法海活生生地毁于一旦。这个经千百万人创作的动人故事跻身于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文学遗产之列,它是当之无愧的。
From A Monster Snake to a Beauty
By Lang Yiqian
“The Tale of Madam White Snake? one of the four major Chinese folk legends, is about a white snake that successfully turns itself into a beautiful woman with a magic power after cultivating vital energy for 1,000 years at the foot of Mount Emei in southwestern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The tale about a white snake originated in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and took shape initially in Hangzhou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In the Yuan Dynasty (1271-1368), it was adapted for various local operas and story-telling performances. From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onward, the tale about a snake-turned woman saving her husband from death and their marriage from a ghost-busting monk appealed so much to the imagination of people that it made its way into various arts such as literary sketches, paintings, short stories, legends, ballads, folk operas, and story-telling. In modern times, the tale has been adapted to feature films, teleplays, animation films, dancing and cartoon strips, etc. Moreover, the popular tale has spread to our neighboring countries such as Japan, Korea, Vietnam and India.
The way the tale turned from a scary monster story into a tragic romance and a classic masterpiece represents joint efforts and enthusiasm of numerous writers and artists over centuries.
Modern critics have summarized three major changes in the story over centuries to explain its growing popularity.
Firstly, the millennium evolution of the tale has turned a man-eating serpent into a beautiful woman with human virtue.
Legends about snakes abounded even in the earliest days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one primitive tale, a snake with a beautiful female face changes itself seventy times a day. It is believed that these ancient legends form the very basis of the tale of madam white snake. A Tang-Dynasty scholar penned a literary sketch about two white snakes that turned themselves into girls and seduced a man before killing him. Another literary sketch of the Tang period also relates a story about the son of a high-ranking official. The young man followed a mysterious and elegant carriage accompanied by two servant girls in white. The servant girls later introduced the curious follower to their lady, a young woman in white. The young man spent the night with her in a garden and died next morning back home. His family searched the garden and found the culprit, a huge serpent, inside a tree hole.
Images of the white snake in stories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were still evil. But in these stories, we can see how the monster scares the husband to death after taking a cup of herbal wine and how the snake is finally banished into a vault under a pagoda. These plots were to appear in the famous story of madam white snake.
It was in the Ming period (1368-1644) that Feng Menglong (1574-1646), a popular short story writer who collected and anthologized many folk stories, produced a full-length legend of madam white snake based on various snake stories. This is the earliest complete tale available today. In Feng’s account, the everyday life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s vividly depicted; instead of being a man-eating devil, the white snake becomes a kind-hearted woman that pursues love and happiness. The Kunqu Opera scenario of “The Legend of Thunder Peak Pagoda? edited by Huang Tubi during the years of Emperor Qianlong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portrays the white snake as a courageous woman who dares to love and hate. Secondly, the plots of the tale are simplified.
Xu Xian, the husband of the white snake, assumes different identities in earlier versions, in which he varies from a son of a woodcutter, of a doctor, of a candy vendor, to a young scholar from a wealthy family. But in the end, he is an assistant in an herbal pharmacy shop, that is, just nobody.
The number of the white snake’s arch enemies dwindles from six to one. In earlier versions, the enemies include a magistrate in Hangzhou who accuses the woman and her husband of robbing the government’s treasury vault, a Taoist monk who gives a charm to Xu Xian to use against his snake wife, another government official in Suzhou who also suspects the white snake is involved in a government treasury robbery, a landlord who covets Xu Xian’s beautiful wife, a snake catcher whose family has been in the business of catching snakes for more than seven generations, and finally the Monk Fahai with a complete range of magic power at his disposal. In the end, however, the monk is the only archrival left to break up the snake’s happy marriage.
The snake image no longer appears in the story. In earlier versions, the wife occasionally turns back into a snake, baring the fangs and flaunting the blood-dripping mouth and the lantern-like eyes. But these bone-chilling elements are sanitized in later versions.
Thirdly, the theme of the tale has sublimated.
It is no longer a morality tale against abandoning oneself to wanton libido. Nor is it about revenge and a debt of gratitude, or about a predestined marriage, or about a monster.
Instead, it is now a drama of fighting against feudal taboos and persecution. In the modern tragedy, the snake lady is a virtuous woman in pursuit of worldly happiness. The husband is no longer a man who helps the monk to exorcize his monster wife. Instead, the husband wars against himself after learning the truth of his wife’s identity but finally makes up his mind to protect the marriage. He is a man victimized by the monk.
In earlier versions, the monk is an honorable monster buster. But in later versions, he becomes a crafty scoundrel who does everything in his power to maintain the feudal ideology. The monk is depicted as a heartless and ruthless man who breaks a family and a marriage although he reverently chants compassionate Buddhist sutra.
白蛇传故事范文5
我小的时候,家乡母渡村的桃花湾是个药材基地,种植“战备”特殊药材三七,父亲是桃花湾三七管理员,我就跟父亲同民兵叔叔住在药园里。在桃花湾的坡头,有一处叫小年坡的地方,每当月儿高照的夜,父亲要带我到药园地。一次父亲带着一个小半斤酒瓶,到小年坡坐下来歇一会,望着又大又圆的月亮,本来就是很大的月亮,看着看着好像逐渐长大起来长得有篮球一般大。父亲说着月亮上事,我也好像看见那嫦娥,哦!对了,那身影还在蠕动着,越来越清晰……我看到一个有恒的微笑。
农历二月初一,母渡村的人们会带上米饭,米粑粑、米酒、炸洋芋、炸米花糕等。坐在那草坪上,把吃的东西摆在土坎供台上,撒上青松毛,吃的东西五味俱全,你吃我的一口,我吃你的一口,吃得甜津津,香喷喷,辣乎乎……特别是那些小孩、妇女、姑娘玩得很开心,十分有趣。
就在小年坡不远的地方,也就是桃花湾父亲的药地边,那是一个阴雨的下午,浓雾滚滚,层层雨雾随手可捏。我刚打过猪草,父亲走过三七棚子对我说,早上在离棚子不远的半山坡桃树下,一蓬刺丛间看见一条大白蛇,那大白蛇两米多长,身子有大手腕一般粗,全身银白。父亲还说因为是条白蛇,他没动它,让它顺着刺丛间滑动着溜走了……
晚上我又跟父亲来到小年坡,父亲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白蛇传”:“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峨眉山修炼一千年的白蛇与许仙相识相亲,发生了一幕幕动人的悲壮故事……”“白蛇传”是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神话故事,可就是这一次父亲讲着讲着眼里噙着泪水,白蛇性善,白素贞“水漫金山救许仙”更是激动人心……
几天后,那条白蛇又被父亲发现了,白蛇住在离父亲药地不远与小年坡最近的土坎儿的树洞里。雨过天晴的午后,父亲带着我去看白蛇,那白蛇果然粗大,令人惊心动魄,白蛇爬到树洞旁的一片草坪间,盘踞在那儿,宛如一把圆圆的筛子摆放在那儿,还闪动着银白色的鳞光,乌龟脑袋似的蛇头突附在圆盘上,蛇头偶或间左右晃动试探……那时我刚满10岁,父亲嘱咐我不能伤害白蛇,遇到其他小伙伴还要跟小伙伴们说,让他们不要惊动白蛇,更不要去打它,我说:“这白蛇是峨眉山白蛇的后裔吧?”
“也许是!”父亲似乎非常肯定而且满怀信心地说……
白蛇传故事范文6
关键词:《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传统文化 儒佛思想 精神补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一、蛇与中国传统文化
魏晋志怪小说是爱情故事的温床,人妖之恋在彼时就已盛行。而白娘子的本相――蛇,其实早在远古时代就已成为先民的图腾信仰。叶舒宪、俞建章先生在《符号:语言与艺术》一书中归纳了蛇被视为崇拜物的几点因素:“蛇没有四肢,却往来迅速,行动自如,这一特征易于使人联想到一切有灵性的、神秘的东西,于是蛇成了普遍崇拜的对象。蛇出于阴湿之地,其状柔软委曲,由此可以类比联想到女性的特征。”①
随着古典文化的发展流变,“蛇”也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比如“蛇是长寿的动物,道教的六十甲子神像中,有五位蛇相神,是属蛇的人们尊奉的元辰星宿神,供奉他们可获保佑,趋福避祸,平安长寿。”②白蛇修炼成仙变人的说法,即是受魏晋以来中国特有的宗教,道家文化的影响。《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一文中,曾提到的终南山道士“散施符水,救人病患灾厄”,给许宣两道灵符,“一道符,三更烧,一道符,放在自头发内”,即是道教尚养生、丹药、符咒之术的体现。文中还提到,许宣遇赦回到杭州后请呼蛇戴先生捉蛇,“先生装了一瓶雄黄药水,一直来到黑珠儿巷内”,用雄黄酒趋蛇之法,在东晋葛洪的道教论著《抱朴子》中提到,“或问隐居山泽避蛇蝮之道。抱朴子曰:‘昔圆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将登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众蛇皆去。’”③
二、儒佛思想的融合、统一
在明代冯梦龙整理成文的故事中,那些官职名称、街巷地名都是宋代的,只有一个例外,法海本是唐朝的和尚,因为他在后代也享有盛名,故被捏合过来。④所以,白蛇传故事的文化背景比较复杂。许宣是生药店主管,算是做生意的人,与唐传奇男主人公多为士人才子有差别,主人公身份的变化正是作者身份的转变。唐传奇属于上层文人写作,而“三言二拍”的编纂者冯、凌二人属于民间文人,一生仕途坎坷,且他们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多为社会下层的人生失意者。作者身份的变化恰恰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三言二拍”较多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感情意识和道德观念,具有市民文学色彩。加之当时社会环境也比较复杂,儒佛道三家互相影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等等,体现在小说中便是人物的思想、性格融合三教,更具人情化。
许宣身上具有儒家思想的痕迹。且从作者为他赋的几首诗来看吧。许宣第一次吃官司被发配苏州时,“心中愁闷,壁上题诗一首”,首先,壁上题诗这一行为就带有浓厚的儒学文士色彩。许宣在发泄自己对白青二人不满的同时,又深切地表达了他的故乡意识,登高远望,思家断肠,这都好似一个出门远游的士子。后宋高宗策立孝宗,大赦天下,许宣返回家乡杭州时“欢喜不胜,吟诗一首。诗云:感谢吾皇降赦文,网开三面许更新。死时不作他邦鬼,生日还为旧土人。不幸逢妖愁更甚,何期遇宥罪除根。归家满把香焚起,拜谢乾坤再造恩。”这是许宣故乡意识的再次体现,也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回归。同时,许宣感谢皇恩,拜谢乾坤,斥责妖孽,焚香祈祷,透视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映射了儒道佛文化对他的影响。这两首诗也都提到对妖的怨恨,为后文许宣看破红尘出家礼佛做铺垫。
冯梦龙善寓教化于小说,故事末尾常含警世教训之意味:法海禅师奉劝世人,“爱色之人被色迷”,应心正身端,对女色作无常观想,否则就像那许宣,“带累官司惹是非,白蛇吞了不留些”。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蛇的形象一般是不佳的,这反映世人对于蛇存着怖畏之心,惊世骇人的蛇相,易使人产生防卫机制的心结,故白娘子虽无意害许宣性命,但仍被原罪地决定了它的悲剧命运。法海在文中形象并不丰满,只是扮演执法者的角色,维护道统与法则。
三、宗法社会下文人的精神补偿
白娘子和许宣囿于人妖殊途,不得善终,其实二人之间并没有纯粹的爱情。白娘子故意借伞还伞与许宣来往,并自荐枕席,出资嫁娶,出于对许宣的爱慕,“春心荡漾,按捺不住,一时冒犯天条”,平日生活吃穿用度都由白娘子冒险偷盗得来,害许宣吃官司却在事后去找他,甚至威胁许宣,以到达他不离开自己的目的,种种,都似爱着许宣的表现。可相比于白娘子的主动多情,许宣是个不折不扣的贪色好、苟安懦弱的市井小民,对白娘子更多的是的追求、美貌的贪赏,而非神圣的爱情。初见白娘子时他表现的大方有礼,当夜却翻来覆去睡不着,做梦与之相会。许宣到苏州后白娘子寻他而来,几句解释便让许宣受美色所迷,忘记她是妖怪之事,与之结为夫妻,过着“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终日在王主人家快乐昏迷缠定”的生活,却也是他事后不承认曾有家小,屡次寻抓蛇降妖之人帮助,最后亲自用钵盂罩了白娘子让她现行,而白娘子复了原形后,“兀自昂头看着许宣”,这看,饱含多层感情,而许宣却化缘“砌成了七层宝塔,千年万载,白蛇和青鱼不能出世。”
明代社会文化思想呈现多元化,受阳明心学的影响,多才子佳人讴歌爱情的小说,儒家学说借助佛道思想发展丰富,主张心即理,天理、道心等都转化为内心的感求。冯梦龙作为抑郁不得志的落魄文人,身性话语权力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封建宗法制社会,讲究男尊女卑,内心也有表达话语权力的欲望。许宣的艳遇无疑是创作者的一种梦幻投射,以虚拟的满足补偿现实中的不满足,从而排解因压抑而引起的焦虑,使受挫的心灵恢复平衡。从文化学的角度讲,宋明融佛、融道入儒,受佛教禁欲思想及道家精神寄托的影响,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人与蛇更是异类,人蛇恋在此时就被表征为“的罪恶和尘世幸福的空幻”的主题。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古典小说中涉及到人妖恋的,“凡女与男妖之间从来没有生发出爱情故事,凡男对女妖则始终涌动着追求,这是男权话语下的集体无意识。”⑤
冯梦龙受男尊女卑等思想的影响,掌握话语权进行创作折射人生、警劝世人,不自觉地遵从儒家的道德伦理观,这是身处环境中的限制,不可避免。同时,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某些故事情节上,又体现出对儒家传统思想,尤其是对宋明理学的叛逆与抗争。首先,人与蛇妖结为夫妻,本身就是对伦理纲常的叛逆。小说中曾提到白娘子掌握经济权,许宣事事听从于她,并且白娘子当众施展法术,“众人齐吃一惊”。许宣因在经济上受制于白娘子,又惧怕白娘子是蛇妖而受其威胁,故在二人的夫妻关系中呈现反转角色,白娘子属强势一方,许宣表现较弱。
许宣身上集中体现了以儒佛道三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这三种思想在表层上看似冲撞矛盾,先喜儒、道,后入佛,深层却是统一、融合。而白娘子故事的发展型变,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不断丰满,不断增异,只有符合历史潮流,才能映衬人们的文化心理,才能历久弥新。
注解
① 叶舒宪、俞建章 《符号:语言与艺术》[M]
② 《白蛇传故事型变研究》 范金兰 台湾万卷楼出版社 20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