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劳动课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劳动课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劳动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 技能训练
《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说得很具体:“实施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里将生产劳动提到了教育的社会本质高度,而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素质则用一个“和”字提高到了与德、智、体、美四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认为中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换言之,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不全面的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体。
一、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1.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德育教育。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世界现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美德;通过劳动课的活动能使学生养成爱护设施,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同时能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通过劳动课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
2.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换和运用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手脑结合,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使人心灵手巧,学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聪明。
3.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美育。美学家认为:“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笔者看来学校里也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劳动教育可以成为一块艺术教育的小天地。因为劳动课所从事的创造不仅要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去创造,而且要求运用美学的知识去创造。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不仅有技术规格的要求,而且有结构、造型、色彩等审美工艺的规格要求,这就必然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可以开辟一个劳技作品展览室,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作品参展,学生们各显神通,用麦秆、纸、木头、石头、可乐瓶、泡沫塑料做材料,制作各种物件,从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中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为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帮助他们从对父母和教师的依赖中解脱出来。教师要重视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注重平时的劳动实践,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
二、转变观念,摆正劳动技术课的位置
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克服轻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把上好劳动技术课提高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来认识。李岚清同志曾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发展教育要坚决扭转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模式,走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办学路子……不论是九年教育,还是六年教育,都要在学好文化知识、养成良好道德行为及文明习惯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职业技能和实用科学知识的内容。这样,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用其所学技能和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去,按照中学课程设置计划和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足课时;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劳动技术教育,逐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规范化和系列化。
三、加强劳动技术课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素质
1.营造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技术课。教师对于劳动技术课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如情境法,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如把自己当作环境卫生的保卫者、班级的美容师,把枯燥的卫生打扫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运用尝试发现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师不论用那种方法,都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教师要摆正位置,甘当配角。配角并不等同于消极参与。教师应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并使学生忘却师生界限,消除学生的被驱使感。
②教师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劳动课实践操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尝试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首畏尾,封闭自卑,不敢尝试。
2.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入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观农村、工厂,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我们有机会能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3.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在教学中借助生活劳动教材,依据中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并根据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参看课文图示,用课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学会劳动技能。同时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方法。如入校第一次大扫除,教给学生怎样扫地、排课桌等,既美化教室的环境,又学会打扫方法。教学生劳动,家庭的作用不能忽视,因此要发动家长,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组织学生向家长学一样劳动本领,开展“我学会了……”的活动,扩大学生的劳动范围。
4.重视评价,巩固教学效果,让他们自觉劳动。在劳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劳动热情,自觉端正劳动态度,是取得良好的劳动效果的重要保证。
①学生自评。在劳动中,要求学生随时检查自己做到了没有,做得对不对,与要求有多大差距,随时做到自我调整。
②学生互评。学生相互间的启发帮助,比教师一个人面对四十几个学生考虑得更周到、细致。
③家长参与评价。对于生活自理方面的劳动,学生在家的实践由家长给予评价。
④教师评价。在上述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对学生作全面的评价,重点放在总结经验,明确下一步的努力目标上。
可以相信,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坚持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有益的劳动竞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技能,而且定能培养出一代有知识爱劳动的高素质学生。
参考文献:
[1]蒋志峰.从人脑功能发展看劳动技术教育.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1999,3.
大学劳动课总结范文2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也是人类社会和人本身进步的根本要求,热爱劳动不仅是社会主义思想所倡导的一种美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有关教师党员义务劳动工作总结汇报范本大全,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师党员义务劳动工作总结汇报 1
义务劳动心得人们常说,劳动是伟大的,是光荣的,没有劳动就没有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也就是说,只要是劳动,不论是什么劳动,都是光荣伟大的。这次义务劳动使我们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
经过这次劳动,让我们对劳动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光荣,让我们重视劳动,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义务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使我们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小组为单位的劳动,启发了我们在义务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劳动的价值。
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仔细地打扫着,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都会心的笑了,都不因天气寒冷而退缩,是这些成果完全让我们忘记了劳累。这次劳动课,我和三个女生负责打扫教学区的清洁卫生,可谓人少任务重。我们统筹兼顾、各负其责、配合默契、互帮互助,逐渐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劳动质量。
劳动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劳动如此,学习如此,工作也如此只有认定目标,脚踏实地,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我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正视一切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劳动培养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它使我认识到: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经风雨,见世面,丰富人生阅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劳动还培养了我们的责任心,使我们树立了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的人生观。它使我们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
教师党员义务劳动工作总结汇报 2
3月份开学的第一场大雪,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喜悦,但同时也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诸多的不便。雪后的义务劳动,我们一家顶风冒雪,不畏严寒,挥舞着铁锹、扫帚,清除村里道路上积雪和结冰,在雪中工作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为我们的出行开辟出一条道路来,免除了同学在校园雪中行走的艰难。在这次扫雪中,使我们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经过这次义务劳动,让我们对劳动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光荣,让我们重视劳动,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义务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义务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义务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我们的宠爱,使我们对劳动的概念了解肤浅。这次的集体义务劳动,使我们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老师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让我们对劳动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光荣,让我们重视劳动,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义务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这次组织的义务劳动让我们了解劳动的光荣和价值。
这次的义务劳动让我们明白了学会劳动的重要意义。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问题。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我们应该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不辜负家长和老师对我们的期望。
教师党员义务劳动工作总结汇报 3
20_年11月,天津科技大学的第十五个教学周,财务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实验班的同学们迎来了第一次传统公益活动义务打扫公厕活动。十一月的风还有些刺骨,清晨的风更是如此,当一队又一队的学子踏着晨露走向为期一周劳动的地方,他们的脸上没有不满,没有懈怠,有的只是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的认真负责与对劳动的满腔热忱。带着这样的朝气,他们开始了属于他们的义务劳动。
首先,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锻炼自我的实践机会,一周的时间转瞬即逝,回顾一周来的工作还是有很多感悟的。听老师在班委群说这个事情的时候,说实在话,大家都还是有些畏难情绪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家里也基本上是接触不到这样的工作的。
这项传统活动在天津科技大学从1999年至今,已经持续开展了近二十年。期间获得了新闻联播,人民网等的报道,也获得了无数领导的高度肯定与好评。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如同恩格斯所说,数万科大学子在这项活动中体会到了劳动的意义,学会了理解他人的辛劳,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这是财管实验班同学们大学实践的第一课,相信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力求完美。
教师党员义务劳动工作总结汇报 4
在1月14日,我参加了一个王国栋妈妈组织的活动——去潍坊社会福利院参加义工活动,印象颇深,令我记忆犹新。伤感签名男生
潍坊社会福利院我来过一次,是小学老师组织的,但是我们看的不是老人,是一些婴幼儿,还有残疾智障的孩子。当时我才上五年级,我的同情里还带着一丝嫌弃。但这次我却是在上了初中之之后的,感受不一样,对在福利院的人想法也不一样了——我的想法由同情里还带着一丝嫌弃变成了同情还有为他们尽一份力。这次,我长大了,我想为社会做出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
到了福利院之后,我穿上了印有“潍坊义工”四个字的鲜红_,那时,我的感觉就像我真是一个潍坊义工一样,情绪有一点激动,还有想立马为他们干活的冲动。
我们开始分组工作了,我和于小茜、刘晴宇分在了一个屋,屋里住着一个老爷爷。我们的工作是擦窗户、擦床头柜。床头柜还好说,擦窗户的时候就需要踩在老爷爷的床垫上,床“吱吱呀呀”的“叫”着,我就一向在抖——我害怕床突然坏了,还害怕踩着老爷爷的被。只好留意翼翼一丝不苟的擦着。擦外面窗户的时候,我就一只脚踏出去擦,亏的是在一楼,不用担心。
活动结束的时候,王国栋的妈妈发给我们一人一个“潍坊义工”的小本,接到了这个小本子之后,感到开心。干活的疲劳立马就消失了,原来,为别人奉献是一件这么完美的事情啊!我想起了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给’永远比‘拿’快乐。”
教师党员义务劳动工作总结汇报 5
义工社这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大家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每个人都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正因那是我们每个公民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务必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用心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大学劳动课总结范文3
作者:蒋桂英,罗宏海,樊华
农学专业农学实践基础教学质量《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是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认知实践的重要一环,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认知实践实现,其教学体系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好坏左右着学生对农学专业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因此,加强《农学实践基础》课程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锻炼和提高创业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借助《农学实践基础》课程的改革,可有效地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推进实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丰富认知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石河子大学《农学实践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借助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农事操作课程的学习,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大学前身)农学专业将其必备的教学环节――专业劳动,改名为《农学实践基础》,学时数50学时,主要给各班配置1亩地,种植新疆主要的粮食、经济作物,如棉花、甜菜、油料作物、小麦、玉米等,学生负责从种到收的全部农事操作环节,最后的产品也归自己。另外,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大,自由度高,这种教学模式一直延续了20年。2009年,农学专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了达到“厚基础、重实践、强应用”的目的,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农学实践基础》课程增加到64学时,依据作物四大部门九大类别分类标准种植不同类型作物,观察和了解大田作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情况,由浅到深逐步加深理解,使同学们对农作物有一定的感性了解,增强同学们对农作物的兴趣。起初这一设想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随着棉花种植经济效益的持续稳步提高,棉产业逐渐成为新疆种植业的主产业,目前为该课程分配的实验田只种植棉花这一种作物,64学时的农学实践基础课程纯粹成了学生挣班费的场所,达不到“认知实践”的目的。
《农学实践基础》课程虽然被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列为必修课程,但学生学习《农学实践基础》课程之后,很多教师发现,在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差,学生对作物播种、田间管理、作物形态识别等基本技能都不太了解,更不用说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学习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特别困难。尤其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了,同时,农学专业中来自城市的学生比例在不断增加,这些学生对农业生产常识不了解,即使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很少接触农业生产实践。这就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差了,暴露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薄弱,也大大影响了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个问题如不解决,必将降低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提高《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举措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在形式和操作内涵上高度重视,编写课程指导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以便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和对专业不熟悉的教师)和学生明确整个课程的要求和内容,增强教与学的知情权和透明度。要求教师按2~4学时编写教学日历和教案,任课教师按照作物从种到收整个环节安排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如播前土地准备技术、种子处理技术、播期选择、精量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标本制作等,以便加强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计划性。
(二)规范教学内容
规范课程教学内容是为了保证教师易于教,学生易于学。主要包括对作物新品种、栽培新技术、新型农具、新型灌溉技术及农业信息新技术等讲授和参观学习,提高学生对现代农业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感;适应新疆现代农业要求的作物播前准备工作,如规模化生产下的工程性整地技术、精量播种下的作物种子包衣技术、作物gps导航精量播种技术等;结合专业劳动课和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把作物形态学观察纳入到农事操作环节中,创新“农事操作”环节,这样,在专业核心课程《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中,均安排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而不像现在《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中50%的学时为作物形态观察类的验证性实验;建立“作物形态学观察实验室”,有计划地进行农作物生产实践的“启蒙教育”(如包括作物形态辨识,种植主要作物高产田等),使学生对主要农作物有个大致了解,使学生能结合一年级植物学综合实习所掌握的技能,对作物的形态学进行系统了解,实现实践教学从植物学到作物学的科学对接;在实验田种植大面积难以见到的一些小作物,制做作物标本,使同学们对农作物有一定的感性了解,增强同学们对农作物的兴趣,确保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兴趣的同步提高。
(三)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推行自主式学习方法
以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为平台,以师生互动和同学合作为形式,将学习知识与研究问题相结合,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面向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挂图与实物有机结合认识作物形态器官、解剖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主要实验内容、记载标准、操作过程等进行详细说明;利用教学片直观动态介绍生长发育、演示操作过程;教师充分准备教学材料,使学生通过讲述与观察,掌握作物特征特性与动态;教师演示后,学生现场实地动手实际操作,并进行观察与记载,学生通过全过程的操作,系统掌握研究方法及操作技能,并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面向学生采用自主式学习。
按兴趣和能力组成科研训练小组、高产创建小组、标本制作小组等,要求学生以案例形式完成一次大作业或讨论课。让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题目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问题,再通过和组员协调完成从资料收集、内容组合、幻灯制作及内容的讲解等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即是听众又是点评者,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极为有益的实战锻炼机会。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
农学实践基础课由于其上课时间长、持续的周期也长(4~8月),上课的环节多、实践形式多样化,而且多数是在实验站进行。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考核评价指标含糊,成绩评定随意等问题,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实践积极性,限制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标准,不仅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践技能的操作要点,便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农学实践基础考核方式应包括4部分:(1)平时成绩。根据出勤、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及作物生产情况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20%。(2)作物营养器官或生殖器官标本制作,占总成绩的20%。(3)田间管理要点总结。学生对自己种植的小区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及管理措施进行总结,占总成绩的20%。(4)年终生产实践总结。占总成绩的20%。在作物收获、测产、销售后,结合所记录的数据资料,对自己作物种植管理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提交课程论文,避免了以闭卷考试确定学生成绩的片面做法。
大学劳动课总结范文4
摘 要 体育乃是众多学科的一种综合展现,它是涵盖着生理学、心理学、力学以及美学等诸多内容的一门学科,所以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体育也随之被人们重视起来。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对于课外的体育建设也有了明显的关注。但是,就目前的高职院校课外体育现状来看,实际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便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总结出了有效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外体育活动 完善策略
在社会经济迅速增长的今天,竞争无处不在,而作为祖国未来的主力军――“学生”这个群体,更是不会例外。于是,学生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每天都处于“三点一线”的固定生活模式,这使得学生们很少有闲暇的课余时光。而在这个时候,课外体育活动就成为了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女生们认为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是展现个性,培养健康习惯的良好方式。经过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女生表示她们是很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但是事实上,真正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与想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女生并不成比例,这种情况不仅对女生的身体素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小的阻碍。
一、高职院校中女生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
(一)缺乏体育锻炼的时间
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每所高职院校都有早操以及课间操的时间,但是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文化课时间安排的十分紧凑,实训课又安排得很满,想要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就只能等到下课之后了。但是,下课之后的时间给予的也不充分,这也让很多的学生宁愿在教室里学习,也不愿意出去运动。然而对于女生而言,这种锻炼又是非常单一的。据调查,女生普遍比较喜欢一周1―2次的课外体育锻炼,而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相关规定,普通高校除了体育课、劳动课外,每天至少要有一次课外体育锻炼的机会,而照目前看来,女生参加的频率和国家所要求的规定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二)课外体育锻炼不纯粹的目的性
大多数人在体育上的锻炼一般都是具有一些目的性,动机并不纯粹,她们把体育作为一种考试成绩来表现,却忽略了体育自身的作用性以及重要性。在高职女生的一项调查中表明,增强体质和考试达标排名靠前,这也说明了高职女生认识到课外体育对增长体质有益,它是促进身心发展的,这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安排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它是和任务成正比,是相辅相成的。体育虽然只是一门学科,但是关系面却很大,学分、评优以至于是否能毕业,这都是学生们要考虑的。所以,在这一点上,女生们对此也是很在意的。其实如果抛却体育所带来的关系面,只是从一般的角度上来说,高职女生完全可以把它当成健美修身,休闲娱乐,缓解压力的业余爱好来做,而在其他的数据中也正好表明了这一点。
二、高职院校当中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现存问题的解决策略以及未来发展建议
(一)高职院校中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未来发展建议
学院领导应当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要将现在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化,做到奖罚分明,场地设施,人员,及其活动内容等相关落实。要整体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效益。对体育老师要有考核制度,使得体育老师能够更加热情积极的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并且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性,引领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
(二)高职院校的女生课外体育活动中现状问题的解决策略
第一,在活动时间上要更加宽裕,增加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要秉持着“体育健身,终身如一”的理念,打造高职院校体育的新局面。
第二,场地、设施以及经费一直都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要提高现有水平,同时也要让各个级别的领导对此事重视起来。增加场地及运动设施的管理,并加以完善。开设新的场馆,兴建俱乐部。
第三,要积极调动高职女生对待课外体育的积极性,展现自我风采,达到自我魅力的提升。让学生们能够体会到课外体育对于自身的重要性。
第四,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们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并调动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在院校方面,可以让他们独立建立一些社团,例如:羽毛球社,网球社,健美操社,排球社等,将更多热爱体育的学生招纳进来,也让那些对课外体育没什么影响的同学受到影响,积极加入进来。并由社团带头组织参加一些专项竞赛活动,给同学们一个丰富多彩,多彩多姿的高职院校女生的展现自我魅力的平台。这不仅能够提高女生们对于体育的热情,也能提高自身才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高职院校的女学生们在面临繁重的学业时已然承担着不小的压力,所以课外体育活动是可以让她们身心放松,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良好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震.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J].大众文艺.2011(09).
大学劳动课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中职 毕业生 就业指导 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3-0158-02
近年来,在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也更为严峻。作为中职学校应如何面对新形势,扎实有效地做好学生就业工作,这是所有中等职业学校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全面把握中职生就业的现状
1.就业的有利方面
第一,现代制造业急需技术工人。当前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新阶段,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技术工人,而企业一线工人50%以上是中职毕业生。调查显示,企业对中职学生的欢迎程度高于大专院校学生。
第二,家长观念更加务实。对未能及时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而言,到中职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尽快实现就业,是家长们的首要选择。因此,绝大部分农村学生和家长愿意选择就读职业学校。
第三,中等职业学校不断缩短与企业的距离。首先是各校都在努力转变办学指导思想,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其次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再次是校都在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重视和加强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和就业服务。
2.就业的不利方面
第一,热门专业盲目扩招导致某些行业供大于求。虽然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非常受生产制造业、机械加工业的欢迎,但随着一些中职学校盲目开设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进行大幅扩招,造成了部分专业的中职毕业生供大于求。
第二,本科大学生降低期望值与中职生“抢饭碗”现象突出。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以前只想从事精英岗位的本科大学生,现在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工作岗位挑三拣四了,都纷纷降低自己的薪酬和岗位的期望值,以求找到一份工作,这意味着中职毕业生将面临与本科大学生“争饭碗”的局面。
第三,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心理状态存在偏差。有些中职生认为自己没有考上高中,上中职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他们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心理。在择业时无长远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不清晰,盲目跟风,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
第四,城市下岗和无岗人员的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批量转移都造成了中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
二 努力寻找解决中职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苦练内功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中职毕业生就业要接受市场考验已是必然,但只要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处理好不断扩招过程中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中职毕业生依然会受到企业的欢迎。为此,作为中职生就要把内功练好,把提高就业竞争力放在首位。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安排教学工作。如本溪机电工程学校教学改革提出的“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做中练,在做中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教师潜能,调动了学生实习操作的积极性,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再次把教学重点定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上,特别是加大对学生技能的培训,以竞赛促技能提高,以技能促就业,使他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够逆境求存。
2.加强就业教育,引导中职学生充分认识就业形势
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量”的需求向“质”的要求转变,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生就业取胜的关键。作为学校必须引导中职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让他们多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法规、用人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了解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发展状况,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专业、特长及能力,找准坐标,顺利实现就业或升学。
如本溪机电工程学校在就业教育中通过下面做法使就业教育收到实效。(1)开设校园劳动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过程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2)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求职方法和求职技巧,使学生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3)请企业界名家专题讲座,邀优秀毕业生回校开展事迹报告会等,用榜样的力量现身说法,鼓舞学生努力创业,实现人生价值。(4)抓好就业前的模拟考试、面试、特长展示等环节,为企业招工录聘时打好基础。(5)利用企业到学校招录毕业生的机会,组织在校生现场观摩,学习应聘技巧。
就业教育不能走过场,要抓实、抓牢。这是学生就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环节,就业教育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成功率的高低。
3.帮助学生正视自我,按企业要求打造人才
中职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应该规划自己的未来,把自己准确定位在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方向上。要改变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树立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就业理念,要有先站稳脚跟,再展翅飞翔、谋划未来的战略目光,树立“不求对口先就业,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思想,用新观念去指导就业实践。
学校可利用学生第三年到企业实习的时机,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经过在企业的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在锻炼中看到了自身的不足,调整了就业期望值,为未来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4.重视中职生就业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调整好就业心态
帮助中职生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要求中职学校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指导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加强对毕业生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的工作,帮助中职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要让学生明白在求职过程中兴趣、性格、个人能力、专业对口在选择职业中的作用。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只有终身不断地更新知识与提高职业技能,没有终身不变的职业。因为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性格是可以完善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专业对口在以后的就业中是可以实现的。只要调整好就业心态,积极应对,就会为成功就业加分。
三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让就业工作有章可循
就业工作复杂且责任重大,因此要结合各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这是学校做好就业工作的基本保证。本溪机电工程学校自1997年就成立了就业办公室,建立了一整套学生就业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对学生实习就业的性质、安置的原则和安置的办法、关于实习就业成绩的给定、关于就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实习就业期间的人身安全问题、关于就业信息的问题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规定。这是指导学生实习就业的重要文件,是系统地做好就业安置工作的保证。
2.抓好就业安置后的跟踪服务
安置后的跟踪服务是做好就业安置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跟踪服务的目的主要是对已经安置就业的学生进行定期跟踪回访,全面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状况,以及学生对企业的评价和今后的想法,为下一步学生就业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材料。掌握学生在企业的稳定率、辞工原因和去向,做好记录,分析研究变动的原因,总结经验,使今后就业工作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回访,与企业主管进行面对面交流并征求意见,更好地改进我们的就业工作。
3.建好毕业生就业数据库,使就业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就业情况的统计和资料归档是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建好毕业生就业数据库,并及时更新,掌握学生就业的准确资料,能够按各种条件进行查询,加强对学生就业的科学化管理。学生就业过程中,学生总数和各班级、各专业学生数是不断变化的,要求数字的统计要准确、要真实、要及时,以便及时为就业工作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展提供依据。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文件资料的管理,要做到规范化、系统化,使就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达到科学化。
综上所述,在新常态下以市场为主导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的今天,我们既要看到中职生就业的优势,也要看到中职生就业的劣势,采取科学的态度面对现实,有针对性地做好中职生的就业工作,进一步强化学生素质和提升能力。除了落实各项对策外,还应注重“立德树人”,该把以“德”为核心的教育作为中职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使中职生真正成为企业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劳动课总结范文6
我的小学,是在一所农村小学上的。说是学校,其实就是村里三间不用的仓库。教室窗户上糊着塑料薄膜,风吹过会发出哗啦啦的响声,课桌是用砖块和木板垒起来的,很窄,也不稳,黑板就是一块刷了黑漆的门板。
记得当时是复式课堂,两个年级的学生在一间教室里上课。教我们的是一位黑瘦的男老师,他先教一年级认字,二年级的同学在外面玩;然后教二年级的同学数学,一年级的同学在教室外面玩。接下来的体育课、劳动课是两个年级的学生一起上,没有教案,没有活动器材,老师带着我们跑跑步、扫扫地,余下的时间,就是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
那时候在学校里我们基本上是整天玩,男生搓泥球、戳刀子、打弹弓、捉迷藏,女生就跳皮筋、蹦格子、跳房子,学校没有大门、没有围墙,有时候,玩着玩着我们就跑远了,在老师的三番五次的催促声中,我们才极不情愿地回到教室里。
农村小学下午是不上学的,每天中午放学后,才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日子:用弹弓打农户的鸡,鸡被打得乱蹦乱叫,被主人发现了,就赶紧跑开,装作没有事情一样;看见狗就集体用石头砸,后来,学校附近的狗看见我们都是发出“呜呜”的声音,远远躲开;路过玉米地,旁边没有人,就悄悄地掰一个,藏在衣服里;树上有鸟窝,就有“勇敢”的小伙伴爬上树,把鸟蛋拿下来;要是看见马蜂窝,就有敢用竹竿捅的,捅完后,大家一哄而散,谁的运气不好被蜇了,算谁倒霉……
在家里,家长基本是不管孩子的,大都在忙着生计,所以孩子们属于“放养”状态,问一句“作业写完了没有”,就算是关心学习了。那时候,好像谁也没有把学习当回事,考试有个七八十分,父母和我都挺满意的了,即便是考得再不好,父母也不生气,会叮嘱我说:“下次争取考好一点啊”,我也总是随口答应着:“好”。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我数学考了九十多分,父母为此小小地“自豪”了一把,作为奖励,烧了一次过年才能吃上的红烧肉给我吃。
现在,我的孩子十岁,四年级,物质条件比我小时候要优越很多,有自己的房间、笔记本电脑,各种玩具和书籍也一应俱全。
每天,他过着“规律”的生活,白天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正规的教育、参加学校各种活动,回家后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有时候看一会儿课外书或玩一会儿电脑,每天差不多九点多钟就睡觉了。
我算是比较尊重孩子的,知道孩子在学校辛苦,所以除了学校安排的学习任务,没有安排他上任何文化类的辅导班。为了拓宽孩子的视野,每个周末,我都会带着孩子去公园或去图书馆看书,学校安排的航模、美术等兴趣小组活动我也尽量鼓励他参加。在不少朋友看来,我的孩子很听话、懂事,各方面表现都不错,成绩也算优秀。
我觉得我的孩子是比较幸福的,因为我算是一个比较开明的父亲。可是我看到儿子笑的时候并不多,当我问到孩子:你快乐吗?孩子说,他并不快乐。
这不禁让我思考: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现在的教育怎么了?作为教育者,我也感觉到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不是太“多”了?我们希望用“全方位呵护”换来“全方位发展”,但是很多时候,却事与愿违。
过度保护下的“教育圈养”
我小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从来也没有担心过安全的问题,下课和伙伴们进行“危险”的活动,从未受到老师的“干涉”。放学之后的玩耍,家长也很少过问,即便在玩耍的过程中受了小伤,谁也不放在心上。现在的孩子,和我小时候“放养”相比,显然保护过度了。
有人总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从“家庭圈养”到“学校圈养”。
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伤害,家长们几乎将孩子与社会“隔绝”起来,不让孩子自己外出购物,不让孩子自己去公园,不让孩子自己去找小伙伴玩,即便是过马路也是小心翼翼地叮咛嘱咐,然后再手搀手牵着孩子过去。孩子想做的事情,家长总是先“审核”一遍,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了,才放心地让孩子去做。更有家长辞去了原有的工作,专门负责孩子生活起居、督促孩子学习,成为孩子的专职“书童”。
进了校门,孩子就进入了另一个“牢笼”。学生不能出校门,即便是忘记了作业本,想要回家拿也是不可能的。家长也休想随意进来,因为随时都会有坏人冒充家长,进入学校伤害学生,就算有了老师的“指示”,也要填写会客单,写清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才谨慎地放进学校。
在学校里,无论开展什么活动,“安全”一定是第一原则。有些学校出现了“画地为牢”的做法,每个班级划定一个活动区域,不允许出界限,以便于管理和追查责任;学校的运动会,因担心孩子长跑之后的不适反应,取消全部长跑项目,为了避免投掷项目误伤其他孩子,将实心球换成了沙包。外出游玩,为了防止孩子走失,我们看到将孩子用绳子“串成一串”的奇特现象;即便到再近的地方去参观,我们看到班主任、年级组长和政教处的领导以及分管校长也会组成浩浩荡荡的护送队伍,在学生的两边维护路途安全,指挥学生走人行道……
出于安全考虑的“圈养”无疑是教育的败笔,是现代教育的悲哀,它真实存在而又十分荒谬。这种“圈养”,它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无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特点,抹杀了孩子爱玩的天性,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孩子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这种长期的压抑,使孩子丧失对于生活的热爱,使孩子变得格外脆弱,不会交往,没有毅力。
孩子的成长有自身的特点,孩子有与外界接触的权利,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自由”:在自由的活动中可以劳逸结合、锻炼身体,培养竞争意识;在自由的交往中,孩子之间可以进行了社会性互动,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学习预判风险,学会承担社会意识。
功利主义下的“思维僵化”
在我的印象中,我小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似乎不太关心成绩,对我们也只有最基本的要求:能识字、能读书、能算算术就行。课堂上,老师用“地方普通话”与我们交流,谈话式的教学,让我们感到温暖,虽然我“成绩不好”,但是我特别享受在学校学习的过程。我们获得知识的渠道,除了课堂,更多的是从生活与嬉戏中不经意获得的,比如说掂一掂就知道多重,看一看就知道土地面积大概多大,这些“意外”的经验往往让我们受益终身。
与“过度保护”相伴的,是功利主义对学校童年的全面入侵。我们习惯把教育窄化为教学,把教学窄化为应试,学生已经感觉不到教育的温情,心中只有冰冷冷的分数。
在学校外面,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付出了大量的金钱与精力。无论孩子有没有需要,感不感兴趣,他们为孩子们报了各种“提优班”“特长班”和“兴趣班”,五花八门的教辅资料,铺天盖地的课外作业,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术,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
为了提高成绩,老师们总是追求着课堂效益,希望在一节课教更多的知识,完成尽量多的题目。但是,孩子之间有差异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达到老师的目标,这也没有关系,老师会教孩子“最简洁”的方法,用公式、结论代替孩子思考的过程,这样部分反应慢的学生套公式、背定理、记答案也能完成了,考试成绩在我们这样的教学下“直线上升”。但是,我们也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死板了,题目中换了一个数字、改变一个条件,很多学生就学不会了。于是,有人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笨”了,事实上,并非如此,现在的孩子肯定是越来越聪明,我们发现成年人要琢磨很久的手机、平板电脑,孩子很容易就上手。
我们看到孩子们一个个变得沉默寡言、神情木讷,成了抬头听课、埋头做题的学习机器,成为全世界最缺乏想象力的孩子。这种现象,很多时候就是教育“功利化”造成的。无论是课内课外,大量的机械化习题只能增加熟练程度,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帮助不大。可是它的“副作用”却很大,直接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不少学生只追求答案,不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做,逐渐不会辨析、不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成了彻头彻尾的“知识接受者”,在如此教育环境下,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将逐渐丧失了探究的需求与欲望,这才是最可怕的。
孩子对于知识的理解,具有独立的节奏和节点,其过程是“缓慢而自然”的,这是一个基本常识。我们要做的是听从常识的指引,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因人而异”的教育,抓住知识的核心,为学生提供“根部”的营养,并逐渐形成学生强大而源源不断的“自我的供给”。可悲的是,我们总是会不遗余力地做着违背常识的事情,抑或被一种莫名的力量驱赶着向前走。
成人思维下的“自我迷失”
童年应该是充满阳光的,他们应该生活在自己的年龄和世界里,做着童年的梦,枕着童年的趣,充满激情、好奇心的,对于童年,我们应该极力地呵护,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时光里慢悠悠地长大。
但是现在的教育,似乎已经等不及了,我们粗暴地剥夺孩子的兴趣,急不可耐地让孩子脱离童稚的状态,用成人的价值观去摧毁儿童懵懂纯净的心灵。孩子的肩膀上担着的不仅是自己的未来,还有学校、老师、父母的期待,在如此情况下,孩子逐渐“迷失”:他们不知道自己这个年龄能做什么,该想什么,他们眼中缺少清澈与童真,透出的多是迷茫与困惑。
孩子的“迷失”,真的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一边是学习的压力,一边是各个层面的关爱,我们只给孩子留下了一条窄窄的通道:唯有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考上好的中学、大学,长大之后才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为了防止他们“走错路”,我们给孩子制定了目标、找到榜样,很多家长甚至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孩子学会了顺从并迅速地“成熟起来”:他们“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最喜爱的玩具、不再沉溺于“幼稚”的游戏,“乐于”接受课外辅导,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现在吃苦受累,为了获得更好的出路。
我们看到,大量的孩子没有走向通向成功的尽头,这样“美好”的成长之路,是成年人一厢情愿的想法,所谓的“压力”和“关爱”,反而扼杀了未成年人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不能做喜爱的事情,孩子们失去了自由思考的权利,缺乏了独立成长的内在动力和勇气,弱化了现实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常看到有学生跳楼、迷恋网络、离家出走的报道,其实也不奇怪,孩子稚嫩的肩膀和心灵本身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本身就很艰难,如果再加上一点点意外,孩子迷失自我甚至有些出格的举动也就不难理解了。
时隔30年了,回味起我的童年依然是有滋有味,“顽皮”过程中的伤痛是成长中最美的感觉,邻居的责骂是成为伴随我成长最悦耳的声音。虽然我小时候物质条件匮乏,但和我的孩子相比,我的童年更加多彩:我有很多的小伙伴,可以做很多喜爱的事情,学会了“爬树”“掏鸟蛋”“摸龙虾”,老师、父母从不会因为学习上的事情给我们压力。
用现在教育的理念来看,我小时候的教育更接近“教育的起点”,家长和老师没有过多的干涉我的童年,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不超越生长的节点,不逆反生长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