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企业工作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纺织企业工作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范文1

会上,中纤局陆阳局长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强调了各省市应重视、正视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中纤局棉花质量监督处涛处长对2008年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作了深刻总结。与会代表分组讨论了《棉花质量仪器化公证检验工作质量考核办法》等有关文件,分析了改革推进和公证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这是一次关键之年的重要会议,需要肯定上年度的工作经验和成绩,但更需要的是认清问题,分析原因,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确保棉花检验体制改革在新的年度里更有力地推进。

关键之年,进展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2008年度是棉花质检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推行阶段的第四年,也是关键之年。在这一年里,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更加突破性的进展。

进展1:仪器化公证检验的作用和影响达到空前。

2008年度国家收储280万吨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数据是企业交储的质量结果依据,公证检验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购买新体制棉花,并使用公证检验数据进行配棉。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主动索取公证检验质量分析报告,为其制定棉花产业化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棉花公证检验受到的关注和影响力达到空前。

进展2:工作质量稳步提高。

品级抽验相符率与上年度相比有了较大进步,全国品级抽验相符率为86.8%,同比增长7个百分点。

进展3:检验数量迅猛增长。

全国检验总量达到1895万包,427万吨,比上年度增长1.58倍。实验室平均检验量5.61万吨,同比增长3.2万吨,HVI机台平均检验量1.77万吨,同比增长0.86万吨。

进展4:加工企业更新改造超额完成规划。

截止到2008年度,全国按照新体制要求完成改造的生产线为1442条,改造率达到103%,同比增加31个百分点。2009年规划内企业也有部分提前完成。有7个省更新改造超额完成规划。

进展5:新体制棉花绝大部分都已送检。

完成更新改造的企业有91.19%申报公检,同比增长5.5个百分点,其加工的棉花送检率达到97.38%。仪器化公证检验从政策要求企业送检变成企业主动要求送检。

进展6:新体制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新体制企业平均送检量3526吨,同比增加1229吨。送检量在5000吨以上的企业的比重为20.7%,同比增加11个百分点,其送检量占总检验量的44.2%,同比增加15.4个百分点;送检量低于500吨的企业的比重为5.95%,同比下降10.2个百分点,其送检量占总检验量的0.4%,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新体制企业规模化程度大幅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进展7:新体制棉花覆盖率超过预期目标。

2008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数量占当年棉花产量的56.9%;占商品棉的63.2%,同比增加35.1个百分点,超出预期目标15.1个百分点。

进展8:内地改革进度有较大突破。

2008年度内地新体制棉花数量156.58万吨,比上年度增长2.99倍,占检验总量的36.7%,同比增长13.1个百分点,甘肃、湖北、江西、安徽、河北,江苏、湖南、山东省新体制棉花覆盖率均完成并超过中纤局下达的目标。

取得上述进展主要得益于:一是全方位推动改革,扩大影响;二是扎实做好仪器化公证检验各项准备工作;三是全力以赴完成仪器化公证检验任务;四是加强仪器化公证检验质量控制力度。

困难几多,问题何在

棉花质检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推行阶段已近四年,新体制棉花已占国棉产量的一半以上,总体看来,改革取得的进展令人鼓舞,但是在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整体推进和仪器化公证检验工作质量和效果方面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

1 改革进度仍存在区域不平衡问题。

改革进展迟缓的省区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布局规划与棉花生产流通现状存在不匹配现象,一些原先棉花产量较大的地区列入规划的企业数量也多,这些地区产量下降后参与加工的企业数量也相应减少,造成已下达的规划无法落实。而一些棉花产量较少地区,由于棉花生产和加工量增加,现有规划又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二是新体制企业市场准入工作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出现了列入规划的没有能力改造,有能力改造的又无法列入规划。三是改革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不能提升新体制企业市场竞争力。四是当地棉花市场没有形成优胜劣汰的环境机制,小包企业、无证企业仍控制大量资源。五是部分地区纤检机构改革推进力度不到位,有的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有的是对改革前景缺乏信心或是由于自身实验室建设滞后没有仪器化公证检验任务,造成推动改革的动力和力度不足。

2 检验工作质量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问题。

反映公证检验工作质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检验结果是否客观准确;二是检验程序是否符合规范性要求。中纤局对检验工作质量的监控结果表明,大多数承检机构工作质量没有因为检验量急剧增加而下滑,而是继续稳步提高。但有部分机构工作质量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品级检验方面;二是HVI检验方面;三是检验工作程序方面。

3 新体制企业质量诚信和纤检机构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如有的企业诚信缺失,为获取利益不惜采取掺杂使假、伪造条码标识、伪造回潮率信息、虚高重量等非法手段弄虚作假,严重损害了新体制棉花的质量信誉。纤检机构也暴露出监管滞后,有效性不突出的问题。

认清形势,强化责任

1 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机遇和挑战并存。

目前,推行新体制面临的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通过2008年度大规模收储,确定了国家只收储新体制棉花的政策地位。这项政策对棉花企业的影响将会是长远的,虽然2009年度是否继续收储目前还无法确定,即便还会收储也不会有2008年度的收储规模,但是棉花加工企业都已经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没有按照新体制要求更新改造,就不可能申报公证检验,而没有经过公证检验的棉花也没有交储的机会,因此想掌握交储主动权的企业,必然会积极参与改革。第二,2009年度是改革推行阶段的最后一年,将有一大批仍处于观望阶段的企业必然会做出最后的抉择,有了2008年度不能交储的深刻教训,如果再有 更进一步的政策引导和宣传推动,已纳入规划内的绝大多数企业将会参与改革,更新改造数量将会继续增加。第三,随着新体制棉花覆盖面的增加,绝大多数纺织企业已对新体制有所了解,相当数量的企业已购买过新体制棉花,从增强纺织企业对新体制棉花的需求角度看,有利于改革的整体推动工作。

但是,改革推动工作面临的不利因素也不少,主要表现在第一,棉花产业化水平存在地区不平衡的问题,而且差异越来越大。对于前期改革推动速度慢、棉花产业化水平低的地区,改革推动工作依然存在很多困难。第二,改革扶持政策的力度和覆盖面将低于2008年度。2008年度收储规模是历史空前的,这项优惠政策的波及面也是改革以来最大的,它对新体制企业的吸引力不仅仅是可以获得较高利润,更主要的是有力地保障了新体制企业的资金需求,使之有能力控制棉花资源,从而扩大新体制棉花覆盖面。而2009年度缺乏这样的政策影响力,很可能会有相当~部分新体制企业送检数量减少或不再送检。第三,无证企业、未纳入规划的加工企业仍然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会控制不少资源。第四,对不少地区大量经营正常的小包棉企业是否在规定时间内采取一刀切方式全部退出市场,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案和时间表。第五,改革是否取得成功的最终体现是纺织企业对HVI检验数据的需求。购买新体制棉花的企业虽然关注公证检验证书的比例在上升,但真正使用HVI检验数据配棉的所占份额仍然很低。

2 保障工作质量越来越重要。

一是随着公证检验有效性的提高,对工作质量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2008年度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和仪器化公证检验取得的收获,不仅仅是数量的迅猛增长,更主要的是这项工作的影响和作用达到空前,棉花行业有关各方对公证检验的关注也是空前的。这些收获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巩固公证检验制度,促进纤检机构的发展。但是,随着公证检验证书效力大幅度提高,对工作质量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公证检验多年来的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公证检验的生命线就是证书有效性和工作质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公证检验证书没用,社会不需要,国家早晚会取消这项制度。但是,一旦公证检验证书有用了,真正作为结算的依据,社会的关注度自然就很高。如果我们做不到规范操作,检验结果达不到客观准确,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我们在这个台上表现就是失败的。或者说,我们就没有能力履行这项职能。因此随着公证检验的社会影响达到了新的高度,工作质量已经到了非抓不可,必须抓好的关键时刻。越是检验数量大、覆盖率高、证书作用强的地区,抓好工作质量的紧迫性就越强。

纺织企业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 职工; 企业工会

近年来,矿难频发、工伤职业病激增、工资拖欠、工时超常、社保缺位,及劳动争议和突发事件的时常出现,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热点。作为在社会结构中追求社会公正和发挥重要制衡功能的中国工会,充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建立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全总明确提出了“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会工作指导方针。为落实这一方针,履行工会的维权职责,各级工会领导机关加大工会组建力度,纷纷建立维权中心(帮扶中心)、开通12351维权热线,取得明显的社会成效。但直接的劳动关系毕竟存在于企业内部。为此,笔者以这个方针能否在基层工会工作中得以实现为课题,于今年8月对沿海某省四个城市七家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了走访调查。通过问卷和访谈等形式的调查研究,深感为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基层工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亟待探讨和解决。

一、调查方法和样本情况

1、调研的准备

此次调研我们做了较为充分准备。为得到更客观准确的基层情况,我们未听各级工会领导机关的经验介绍,而是直接进入企业,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普通职工和会员的状况和看法。为达到此目的,我们借助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的往届毕业生(多在市总工会或企业工会工作)开展调查。每到一个企业,我们首先向工会领导说明来意,征求他们的配合,并首先根据企业的情况,选取一定数量的一线职工作为调查对象,然后请企业或工会有关部门把职工集中起来,在我们的指导下完成问卷调查。之后,我们就调研主题与工会负责人以座谈形式进行深入交谈,了解该企业工会的工作情况、企业的经营状况、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有时我们会根据需要,选取几位比较有代表性的职工,与他们进行单独访谈,了解他们对企业劳动关系和工会的认识。

2、研究方法

我们在调研时充分运用各种调研方法,力求使不同的方法所得的资料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保证我们可以点面结合的获得一手资料,从而可以保证我们相关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次调研主要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2.1 二手资料法

调研过程中,我们有选择的收集一些企业工会的工作总结和一些统计数据。在有的城市我们与当地的“职工帮扶中心”或“进程务工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取得联系,在了解帮扶中心开展帮扶工作情况的同时,收集了职工通过12351进行求助的分类统计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我们了解了目前职工求助的主要事项。这些来自基层、来自一线的二手资料为我们开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的问卷包括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的工作情况、对工会的认识等三个方面。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一般会根据企业的规模选取30个或50个调查样本。对于生产型企业,基于不影响企业生产的考虑,我们一般选择在工作交接班的时候,对某一个生产车间或几个班组进行全覆盖调查。

2.3 深入访谈法

由于问卷调查所涉及的问题有限,为全面深入了解企业职工对工会的认识,我们在某些企业选取几名有代表性的企业老职工就此调查所关注的问题与他们进行深入访谈。请他们从一名普通的工会会员的角度出发,讲述在企业的经历和感受,从而为我们提供一手的感性资料。一次访谈时间大约在两小时左右,通过进行深入访谈,我们不仅直观的感受到企业职工对工会的认识情况,而且收集到大量的一手资料。

在与职工进行访谈的同时,我们也与企业工会干部进行了座谈。通过与企业工会干部的座谈,我们在了解工会工作实际情况的同时,也了解了企业工会在经济变革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3、调研范围及样本情况

调查企业性质及有效样本一览表

企业性质 调查有效样本

中日合资超市企业 37

中韩合资纺织企业 50

国有控股股份制化纤企业 43

未改制国有毛纺企业 50

城镇私营食品加工企业 38

私营化工企业(改制国企) 35

私营医药食品企业(改制乡企) 28

合计 281

注:此次调查七家企业共发放350份职工问卷,有效问卷281份,占80.28%。

3.1样本性别比例情况

由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不同,在不同类企业职工性别存在明显差别。在化工型企业男性职工处于绝对多数,而在纺织类、食品类、超市类企业,女性职工又处于绝对多数。总体看来,此次调研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可以较全面的反映不同性别职工的工作情况和对工会的认识情况。此次调查的总样本中,男性职工占样本总体的47%,女性职工占调查样本的53%。

3.2样本年龄结构情况

年龄是反映职工情况的一个重要变量。在问卷中,我们将调查对象的年龄分为“30岁以下,30至40岁,40岁以上”三个阶段,统计结果显示,此次调查样本覆盖所有年龄段。总体看来,年轻的职工占多数。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30岁以下的职工占58%,31到40岁以上的职工占25%,41至50岁以上的占15%;50岁以上的职工占2%。

3.3样本文化程度情况

文化程度是反映样本对一个事物认识的重要参考指标。此次调研我们调查了不同文化程度的职工对工会的认识。调查分析显示,此次调查的职工中,只有2.5%的人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48.1%的职工是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职工比例是43.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占5.9%。

3.5样本在企业工作的年限分布情况

务工年限直接决定了职工对企业的熟悉程度,我们在设计问卷时,把职工在本企业的务工年限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变量。其中“5年以上”的职工占此次调查总体的55%,务工年限有“2-5年”的职工占到32.3%,只有51人在本企业的务工年限不到1年,比例仅为12.7%。

二、调查过程分析

总的来讲,此次调查过程是比较顺利的,但也遇到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

1、许多企业拒绝接受调查

沿海某市总工会外企办给40余家外资企业联系调查事宜,但均遭拒绝,其理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负责人不同意。某市总工会给10余家私营企业联系调查事宜,也遇到类似问题。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工会没有独立的自主权,此次调查是关于工会方面的调查,理论上工会完全可以自己做出决定,但这些企业工会都因企业的经营管理方不同意而随之拒绝调查;二是说明企业管理层不愿意让外界知道工会的状况和劳动关系状况,其中必有原因。

2、接受调查的企业大多数人事部经理与工会主席身份合一

接受我们调查的7家企业当中,除两家国企由党委副书记兼任工会主席外,其余不是人事部经理与工会主席由一人担任就是主管人事的副总兼任工会主席。这既说明了只有获得行政权威的认同,工会才能接受外来的一些调查;同时也说明人事部经理兼任工会主席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由此体现了工会对企业行政存在依附性。

3、企业领导的在场对问卷填答有一定影响

这些被调查的企业都是通过我校劳模班的学生联系的,因此我们能够顺利的进入企业与职工接触,并指导职工填答调查问卷。但在调查过程中,一直有被调查群体的直接负责人或企业的领导陪同协助。这样一来,在方便我们调查的同时,又影响到我们的调查。他们的在场给职工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再加上问卷本身涉及职工对劳动条件、劳动时间、企业工会等看法这些较为敏感的话题,使职工在填答问卷时心存顾虑,害怕自己万一答的不好会得罪领导而丢掉饭碗。即使我们一再告诉大家这份问卷是不记名的,请大家放心答题,还是有一少部分职工草草了事。更为糟糕的是一些企业负责人会直接干扰职工填答问卷。在一家私营企业调查时,我们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问卷调查快要结束时,突然一名女职工站起来,高声告诉大家问卷中的一道题该如何回答,于是一些职工又匆匆修改自己已经做好的答案,造成这些问卷成为废卷。后经了解,该女职工是企业老板的儿媳妇,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调查内容分析

1、职工权益状况分析

职工的工资水平偏低。我们在调查问卷中把职工收入分为五个档:“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元以上”。统计结果显示,工资水平在1000元以下的占调查样本的73.7%,其中还有17.9%的职工月工资仅在500元以下。在某市职工帮扶中心的职业介绍活动中,我们看到对企业有这样的规定:企业招工必须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当问及这是否会影响职工获取更高收入时,帮扶中心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企业能够按照这一标准执行就很不易了,由此可见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之低。

相当多职工劳动时间过长。在国有企业中,还能做到四班三运转,但到了改制企业就变成了三班三运转,而一些私营企业竟然是两班两运转(在两家非公私营企业,每日工作时间在11小时以上的占86.4%,其中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的占18.4%)。工人不仅要工作十二小时以上,而且连倒休就没有。甚至在有的企业,午餐把盒饭送到生产线上,职工就在生产线上就餐,吃完了马上接着工作。

一些职工的劳动条件恶劣。我们调查的企业涉及纺织、食品、化工、超市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纺织类企业,我们发现车间棉纺尘埃严重超标,而在化工企业的一些车间异味非常刺鼻,这些都将导致各类严重的职业病。在流水线上的职工,尤其在包装、搬运环节,职工应接不暇,像机器一样,很紧张的完成程序性的工作。总的来看,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企业的一些生产环节上,工作的劳动强度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承受能力。

2、工会组织状况反映的矛盾和问题

大部分非公企业的职工认为自己不是工会会员。此次调查的都是组建了工会的企业。但在调查对象中,有38.8%的职工认为自己不是工会会员。而在两家私营企业当中,认为自己不是工会会员的职工比例分别是84.2%和89.3%。在进一步问及“您为什么没有成为工会会员”的时候,两家私营企业职工回答“不知道工会是干什么的”比例分别是85.%和100%。这一结果与声称已组建了工会的企业说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企业里基本上没有专职工会干部和专门的工作场所。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两家国企的专职工会干部大幅度减少,其中某毛纺厂由原来的11名工会专职干部减少到两名(含工会主席,由党委副书记兼任)。在其他非公企业当中,没有见到专职工会干部,而且工会没有自己的专门活动场所,大都是在别的部门兼职办公。

企业工会没有开展体现工会性质和职责的活动。在我们调查的企业中发现,企业工会几乎仅有的活动是配合企业搞生产。统计表明,在被调查工会会员当中,有57.3%的人认为工会现在做的事主要是“配合企业搞好生产”,而仅有7.3%的会员认为工会在“向资方争取增加职工收入,改善劳动条件”方面发挥作用。

3、工会与企业的关系

总体来看,工会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企业。在调查的七家企业中,除两家公有制企业是由党委副书记兼任工会主席外,其余企业则均由人事部经理或主管人事的行政副总兼任工会主席。工会本应代表职工调整与资方的劳动关系,但根据我们的调查,许多企业不约而同地采用人事部经理兼任工会主席的格局。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从他们的主观意志出发,认为这一格局有利于调整劳动关系,强化企业对职工进行管理和控制,精简人员,提高效率。然而,这种角色的混淆造成了工会这一群众组织维护职工权益职能的缺失。由于企业资方处于强势地位,这种身份合一的局面强化了人事部经理作为企业管理方的地位,而相应弱化了工会主席作为职工利益代言人的地位,其结果就是工会更加依附于企业。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您认为“工会与企业老板关系亲密还是与职工关系亲密”。竟有41.5%的会员认为工会与企业的关系比与职工的关系更亲密。可以说,如果排除调查中的干扰因素,可能选择后者的比例会更高一些。而且这些会员主要是国企和规范的合资企业职工。因为在一些私营企业当中,大部分职工认为自己不是工会会员,所以没有对此问题进行回答。

4、工会与职工的关系

在工会会员心目中,工会与会员较为疏远。调查数据显示,仅有28.7%的会员对工会的印象是“亲近”,而71.3%的会员对工会的印象是“疏远或一般”。而 在调查“如果您同老板发生利益矛盾需要解决时,您会先找谁帮助解决”时,我们列举了“到工会求助、找老板疏通、请熟人出面协调、找政府有关部门和联合工友解决”等五种途径,回答的结果是仅有28.1%的职工“到工会求助”,而71.9%的职工却寻求其他解决纠纷的渠道。这就说明这些基层工会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代表劳动者的功能,并且造成了工会与职工关系的疏远。

四、几点结论

1、职工在企业内部的权益普遍得不到保障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职工的经济收入、劳动时间、安全卫生、社会保障等合法权益普遍存在问题。但由于劳动者自我维权意识薄弱和维权能力有限,再加上劳动力市场上的供过于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侵权行为未必会引发直接的劳动争议和冲突。而作为企业职工,大多数只能选择默不作声,或一有机会就以频繁流动来寻求较好的待遇。

2、企业工会作为劳动者的代言人履行维权职责严重缺失

在企业内部,劳动者作为自然人,在与资方及其人管理方所形成的劳动关系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工会作为劳动者权益的代言人,理应发挥维权作用,站出来为职工说话办事。但目前企业内的工会并没有在企业内发挥这样的作用,也无法运用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如平等协商或职工民主管理。造成企业职工不把工会当作自己的组织、不知道工会是干什么的、甚至感到工会与老板的关系比与自己的关系更亲密等现象的存在。

3、企业工会的依附性是维权职责缺失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