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防震减灾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防震减灾论文

防震减灾论文范文1

近年来,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得到了各级人大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2011年3月,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对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对我省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方向。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华祥、袁周就加快我省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调研并做了重要指示。副省长孙国强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经过各方努力,我省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防震减灾转入法制化。汶川地震以来,贵州切实推进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制定了《贵州省防震减灾条例》,分解了防震减灾法定职能,各地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逐步建立,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局面初步形成。2008年,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地震专家机构--贵州省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2009年,省政府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并建立了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和联席会议。2010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省政府了省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地震监测实现数字化。通过“国家数字地震网络项目工程”的实施,全省以贵阳国家基准地震台为中心,3个国家级地震监测台为骨干,13个省级地震监测台为补充的数字化地震监测框架网络初步形成,地震监测能力由原来的最低只能监测到3.5级以上地震提高到西部地区最低能监测到1.5级以上地震,东部地区最低能监测到2.0级以上地震。地震时间、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要素的分析抱出由以前60分钟以上跨入智能化,实现地震后能10分钟内准确速报。省地震局通过岗位大练兵,地震速报能力迅速提高,在首届全国地震速报竞赛中获成都赛区第一名。

应急救援实现跨省作战。2009年修订了《贵州省地震应急预案》和《贵州省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相继了地震应急预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成。按照这些地震应急预案,初步建成了贵州省地震应急决策系统。我省已经成立了近200人的省级地震紧急救援队,由省地震局、消防总队、武警总队和卫生厅抽调骨干组成。这支队伍能够承担省内外破坏性地震的应急救援任务。2010年,省地震局地震应急救援队赴玉树地震灾区开展应急救援,得到了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专家和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一致好评,锻炼了我省地震应急救援跨省作战的实战能力。

地震科普宣传制度化。2009年,我省了《贵州省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全省中小学教学和考核内容,定期开展学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并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省委党校领导干部主体班培训计划。省地震局编写出版了《防震避震知识》科普读物,编辑印刷了《防震避震常识》画册,编辑制作了《防震减灾基础知识》影视光碟。近年来,地震系统举办各类培训班和科普专题讲座122次,筹划举办宣传教育活动1239次,制作宣传展板7340多块,悬挂宣传标语7400多条,制作、编印和发放宣传资料127万多份,赠送地震科普光碟75837碟,1200余所中小学60余万师生参加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近2000万群众直接参加了各种宣传互动活动,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日渐提高。

服务民生步入常态化。近年来,省地震局转变防震减灾工作思路,坚持地震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宗旨。省地震局制定了支持“工业强省”战略政策措施,规范了行政审批程序,缩短行政审批时限50%。省地震局提出,地震科技要服务民生。近几年来,实施了首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快速高效处理了多起“不明震动”事件,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省地震局还编辑出版了中英文的《贵州省地震震中分布图》,对贵州历史地震和地震地质背景展开了研究,发表了十几篇研究成果论文,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等提供了基础的资料。

确立目标、强化措施,谋求防震减灾工作再上新水平

“十一五”以来,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受观念等的影响,我省地震忧患意识较低,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机构、人员、经费保障不足,地震监测能力仍然较低,地震前兆监测基本上没有开展,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有效监督不够等等,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依然任重到远。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和地震监测系统,加强建筑抗震设防和地震基础研究。建立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系。初步建立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和地震应急指挥协调机制,建立完善防震减灾地方配套法规、规章和制度,建立完善执法监督队伍。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地震监测系统,贵阳市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最低监测精度达到1.0级。地震发生后10分钟内完成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速报。力争使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抗震民居比例逐步增加。将建筑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管理程序,初步建立建筑抗震设防的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地震科学技术基础研究,为防震减灾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防震减灾论文范文2

英文名称: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主管单位:河北省地震局

主办单位:河北省地震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1375

国内刊号:13-1102/P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防震减灾论文范文3

2004年,大地震引发的印尼海啸夺去十几个国家至少22万人的生命。就在人们对那场灾难还心有余悸的时候,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历史上规模罕见的地震和海啸,随后引发的核电站事故使日本面临空前的灾难。就目前而言,科学上对于地震与海啸发生的关系仍有许多未知数,海啸预警依然面临极大挑战。什么样的地震才会引发海啸?海啸到底能不能预测?遇到地震和海啸我们应该如何避险?本刊搜集和推荐了一些与地震、海啸有关的网络资源,希望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加了解它们。

太平洋海啸博物馆

太平洋海啸博物馆网站专门面向中小学生开设专区,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些常见问题。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海啸发生的原理和预警系统的工作方式,学习有关的词汇,阅读论文,查询权威数据,进行在线测试等。此外网站还介绍了博物馆开展的有关项目,海啸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图片、视频等。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至高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及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或付费下载

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

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的地震灾害在线学习部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提供有关的课程、数据、图片、视频等资源。网站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设计了不同的教育资源。为儿童提供地震的历史知识、基本科学原理、在线游戏、动画演示、图片资料、避险方法和在线提问等内容。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各种与地震有关的新闻资料、教学计划、图片、影片、动画等内容。网站的每个教育资源均标注了所属类型和适用人群等信息,非常方便使用。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幼儿园至高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及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或免费下载

中国数字科技馆

这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的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公益性科普服务平台。致力于汇集挂图、图书、论文各类科普资源素材,为社会各界进行科普创作提供帮助和服务。其中包含有关地震与海啸的内容,如地震与海啸发生的科学原理、图示解析、动画演示等,以及有关的历史资料。此外,网站还设计了小游戏,通过互动性的体验让参与者了解自救与互救的知识。教师也可以使用网站内容丰富课堂教学。

语言:中文

试用年级:小学至高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及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或免费注册后下载

中国科普博览地震虚拟展馆

中国科普博览网站以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为基本信息资源,内容包括天、地、生、数、理、化等各个学科。地震虚拟展馆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宣传中心和北京市地震局。网站包括颤动的大地、探索地震的奥妙、地震来了怎么办、唐山地震自救二十例、地震历史文物、现代地震研究等6个主要板块,除了介绍地震的基本原理、主要现象、自救方式等常规科普信息之外,还将最新的地震研究成果编辑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图片和动画,使之成为青少年课外学习的好去处,也同时为成年人继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语言:中文

试用年级:小学至高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及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

中国地震科普网

该网站由中国地震局主办、中国地震防御中心承办,以“探索地震科学奥秘,学习防震减灾知识”为宗旨。主页设有“防震知识”、“影像中心”、“地震事业”、“科普文苑”、“减灾纵谈”、“地震百科”、“疑难解答”、“在线帮助”、“信息动态”、“最新震情”等10大板块。除了基本的地震知识和震情播报之外,还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地震科普,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影像中心”浏览科教片、资料片等,也可以在“疑难问答”板块进行提问并且留下邮箱收取答复。

语言:中文

试用年级:幼儿园至高中

防震减灾论文范文4

在曾经被大地震袭击的汶川、北川等地,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刚过,许多人的手机响起,短信告知:雅安芦山正发生有感地震,请做好避险准备。甚至还说明地震横波多少秒后就将抵达。

不到一分钟,震动果然到来。

在北川中学等校舍,地震预警信息接收服务器自动触发广播系统电源,警报随即响起。

现在广为人知的是,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这家私营机构推动的“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系统”,为雅安主城区抢出5秒预警时间,向成都主城区提前28秒预警。“雅安全市还没有安装预警系统,如果有,应该能减少伤亡。”王暾有点遗憾地对《望东方周刊》说。

这位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双料博士,自2008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大量部署预警监测仪,利用无线电波和地震波之间的速度差,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向公众发出警告。

今天的风光背后,是这家民间机构5年间的艰难前进。

开始的很多年里,“大部分人分不清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测。”2011年,王暾曾对本刊记者说,3年间,他大概解释了几千次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测的区别- - -前者是指在地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后者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通告。

从2008年开始,在中国西南、西北地区接连发生的严重地震灾害,不仅大大推动了中国的地震科学研究,同时也开启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并涉及法制建设、技术规范、宣传科普等诸多方面。

作为地震减灾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我国地震预警研究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地震部门的官方路线,另一条是以王暾为代表的民间路线。经历多次地震的实践检验后,“民间路线”正得到业内人士和越来越多地方政府部门的认可。

建设中国地震预警系统的过程中,如何吸纳民间成果,正成为一个受关注的问题。

一旦发生误报,损失谁负责

时间回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远在奥地利攻读博士后的四川人王暾,看着电视里家乡的惨烈景象,泪流不止。“为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比发表几篇学术论文更重要。”研究超冷原子和量子信息的他,决定回国研究地震预警技术。彼时,地震预警在国内仍是空白。

王暾向海外多名华裔教授筹集到数百万元启动资金,在成都高新区的支持下,成立了民间研究所- -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几个月后,他们研发出地震预警系统。按照国际经验,这样的系统研发出来后要进行多次试行才能使用,如日本在2003年就建设了地震预警系统,到2007年才正式运行。

王暾曾以为地震预警只是一项科学攻关项目,当预警系统试运行时,他不再这么想。

第一次寻找试点单位,王暾就吃了闭门羹。“我们找了一个山区小学,校长连连摆手:报警器响了,万一学生跳楼怎么办?”

在电视上看到四川地震灾区的一些学校重视防灾演练的报道,王暾带着预警设备来到灾区,准备赠送给一所中学。

校长说:“教育局没有让我们装,你还是跟我们上级部门说说看吧。”

王暾拿起电话,心怀忐忑地拨了过去,对方果断地说:“这会干扰教学秩序,万一出了问题谁负责!”

王暾深受打击。不过他也打听到,很多灾区学校经常进行应急演练,“可能因为我们是民办研究所,无法取得对方信任”。

其实,不仅是属于民间研究所的成都高新减灾所在试验方面遭遇难题,政府系统的科研机构亦是如此。

“十一五”期间,中国地震局曾计划实施一项名为“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的地震预警示范项目,邀请一些机构参加地震预警演练。

然而,大部分受邀单位都拒绝参与:一旦发生误报,导致火车站关闭,火车飞机停用,损失谁负责?

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还没有关于地震预警的免责内容,难以依法解决相关责任和法律纠纷,更不要说参与“试验”了。

最终,通过绵竹市防震减灾局协调,王暾获得了实践机会。

震前的汉旺中学,灾后由一位名叫加园的浙商投资4200万元异地重建为汉旺加园中学。校方听完地震报警器的介绍后,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不担心学生跳楼,平时演练得多了。”时任校长的刘学毅告诉《望东方周刊》,“当天我们体验了一次,警报器发出‘地震来了,地震来了’的警报声,老师迅速站到楼道口疏散学生,防止踩踏事故。”

大地震的痛苦经历,是汉旺加园中学接受这套系统的主要原因。刘学毅说:“大地震的瞬间我们历历在目,别小看这提前十几秒的预警,设备安上后踏实多了。”

2011年底以来,王暾在“5・12”地震余震辐射的川、甘、陕区域,联系了数所学校同时试验,获取了不少一线数据和经验。

不过,那时王暾曾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不是所有学校都能通过防震减灾局协调,还得请示教育局。很多人并不了解地震预警。最大的困难在于,公众对地震预警的认知,远远落后于技术的成熟程度。”

雅安正准备安装预警终端

龚宇,四川省地震局应急处副处长,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行业内对于预警系统仍存在疑问。

误报、漏报如何解决?这是大家最关注的。日本地震预警系统自2007年建成至今,正确率约30%,有时较高震级被预警为较低震级,其他干扰也会对预警系统产生影响。

如何消除预警盲区?这是另一技术难题。距离震中越远,无线电与横波传播时“抢”出的时间越多;距离近则没有预警时间。这种“预警盲区”一般是以震中为中心、半径几十公里内的圆形区域。

据王暾介绍,日本的预警盲区半径30公里,他们已缩减到20公里。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已经得到了国家科技部、中国地震局、四川省科技厅等部门的支持,是四川省科技厅主抓的“一号工程”的项目之一。

2013年3月,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彭宇行在新闻会上表示,这项地震预警技术的多项核心技术世界领先。

比如,预警时间平均为7. 0秒,超过日本的9. 0秒。已建成的地震预警台网,从2011年6月正式运行以来,实现了2. 7级以上地震无漏报、无明显误报等。

龚宇的手机上也装有系统终端。这次芦山地震,他接到的信息显示是6. 4级。“已经算得上很精确了,我觉得这是目前最好的方式。在大地震面前,可以牺牲些精度,与灾难抢夺时间。”

两个月前,这项技术曾成功预警云南巧家4. 9级地震。这是我国自主地震预警技术首次通过了破坏性地震检验。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实践成果,赢得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认可,也敲开了市场大门。除了成都市地震局,安徽滁州也用这套系统打造了全国首个地市级的地震预警系统。

谈起芦山地震,王暾说:“雅安地震局对我们的预警系统十分支持,帮助我们建设了境内的预警监测台。他们正准备向市政府打报告,请求协调广电、财政、教育等部门,在学校、商场、小区安装预警终端。没想到,这场地震来得这么快。”

建立地震预警制度是首要前提

2008年后,中国地震局也启动了官方的地震预警系统研究,由福建省地震局承担。

据福建省地震局提供给本刊的资料显示:“福建局的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2012年9月开始在福建地震台网在线试运行。试运行期间,系统平稳、可靠,已成功地对包括福建长乐海域3. 3级、福建仙游2. 5级、台湾高雄4. 4级、台湾花莲海域4. 8级等一系列地震预警。 经3到4年的试运行,系统能正式投入运行,并对外地震预警信息。”

福建省地震局科技处处长黄宏生说:“我们的地震预警软件系统今年2月20日通过了中国地震局组织的测试。”

官方地震预警体系被外界认为“有些迟缓”。中国地震预报领域的元老、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曾对《望东方周刊》表示:“成都高新减灾所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已经走在了国家科研机构的前面。”

此次芦山地震,尽管王暾的系统成功了预警,但实际收到预警的主要是手机终端用户,以及有电视台合作的汶川等地区。

“这个系统还没进入应用阶段,雅安有一些监测点,布置得比较稀疏,成都在一些学校有试点。”龚宇说。这意味着预警系统尚未被用户广泛使用。

“地震预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地震预警监测、预警信息产生、预警信息、预警信息接收。缺少任一环节,都不能称为地震预警系统。”王暾说。

他说:“我们已有成熟的地震预警和信息技术,需要在国家的支持下,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建立广泛有效的信息渠道,使广大民众能够提前获取预警信息。学校、医院、住宅区、写字楼、工厂等等,都有必要。”

彭宇行曾公开表示,四川省科技厅支持成都高新减灾所的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带动地震预警产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

经历芦山地震的检验,龚宇评价:“主震时效果很好,但级数误差有点大,如果能把地震中出现的问题很好地解决,可以推广使用。”

而王暾认为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地震会破坏地面通信网络,“我们没钱搞卫星通信,只能等将来有条件再说。”

王暾不否认这方面“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由于目前并不盈利,银行无法给他的团队提供贷款。他们主要依靠科技部和四川省政府的“创新基金”和“百人计划”人才基金,及成都市高新区的研究经费。

而就全国范围估算,2009年中国地震局曾启动“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计划投入20亿元,用5年时间建设覆盖全国的由5000多个台站组成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

而王暾认为,按成都地震减灾研究所的建设经验,以5000多个台站建设国家地震预警系统远远不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这一系统,需要70亿至100亿元。

“我们用3000万元做了这么多事,全国或重点省份使用我们的系统,可为建设我国预警系统节省几十亿元,并提前4年建设覆盖全国的地震预警系统。”他说。

建立地震预警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龚宇说:“突发性事件防范预防技术,在社会上的应用都需要法律保障,目前在这个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比较少。”

防震减灾论文范文5

学校现有高、初中合计60个班级,在校生3500人;教职员工270多人,其中中、高级教师177人,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骨干教师40人、学科带头人5人,研究生几人,师资团队年富力强。

学校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举行“青年教师技能大赛”等助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省市区学科竞赛,每年均有教师获得市级一等奖以上荣誉。每年均邀请省市专家学者进校举行各类教育教学讲座,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创办《九中教育》校刊,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定期举办区级以上对外教学公开周活动,邀请市区教育同仁参与听课教研,交流对话相互补益。广泛开展与同城的大专院校合作活动,组织小记者团、摄影社等学生社团与高校开展共建活动。

学校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做精初中、做强高中”为办学策略,以体育特色教学为突破点,狠抓办学质量。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办学成绩在泉州地区形成独特的“九中现象”――即中等水平的学生经历三年的培育后,能够在中高考时取得本科上线的好成绩。高考特长生教育硕果累累:体育、美术、书法、音乐、南音、主持人、影视表演、服装模特表演专业本科上线率高达90%以上,更有多名同学取得当年福建省高考本科专业考试第一名,如2010届王悦恒获得书法类第一名;2011届张琦获得模特表演第一名。初中教育同样凯歌频唱:学校年年均获泉州市中考贤銮奖,如2010届泉州市市区13所公办中学20个乙等贤銮奖名额,泉州九中就占了9个,周楚尧同学荣获当年市公办中学原始分和投档分第一名。

在九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获得特长和个性发展,获得信心的培养。学校开设了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棋类、科技发明还有各种体育项目等选修课程。学校依托学生社团组织,积极提供给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发展了十多个学生社团,如创新机器人工作室、“自在”文学社、广播站、小记者团、青年志愿者协会、心萌社、摄影协会、篮球社、排球协会、足球协会、学生艺术团等。学生社团工作的扎实开展获得较大的社会反响,如创新机器人工作室荣获福建省机器人竞赛获高中组足球项目三等奖,初中组足球项目二等奖,初、高中组FLL项目三等奖等;“自在”文学社被评为“全国百佳校园文学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的活动,多次被《海峡都市报》、泉州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从“低进高出”的高考“九中现象”,到点面整体丰收的中考成绩,再到社团繁荣的素质教育,泉州九中的师生们,正一步步地开创了泉州教育的“神话”。这些出色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旅居新加坡爱国华侨柳文拐老先生慷慨乐捐,成立“泉州九中柳文拐奖学奖教基金会”。

防震减灾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项目;核心就业力;提升;正面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0

基金项目:防灾科技学院教研教改项目(2013B27);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1775023)

引言

就业力(employability)这一概念大约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又称做可雇佣能力[1,2]。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3]。但是,不同发展时期,就业力的内涵和研究视角各异。从时间上划分,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1]: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业力主要关注下层民众的就业态度与形象,并有政府干预,以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到70年代,致力于政策层面的宏观研究;80年代,转移到公司或者组织层面,研究员工管理组织的弹性以及人力资源的最优化使用;90年代直至现在,就业力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层面,如何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力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

防灾科技学院是以防震减灾为特色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院于2008年开始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以来,批准立项148项,目前已有63项通过验收,累计培养大学生达到500余人。为了研究和总结大学生创新项目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影响,对我院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并且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了侧重于就业和考研情况的问卷调查。大学生的核心就业力主要由四项能力构成:基本工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寻找职业能力[4]。调查围绕对这四项能力的影响,进而分析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作用。

1.对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大量毕业生被“抛上社会”,虽然我国近几年总的就业岗位数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越来越不乐观。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5]。这说明基本工作能力较低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和任职发展的主要原因。防灾科技学院作为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有多种途径,其中实践、实习活动尤为重要。大学生创新项目就是很好的实践活动。通过参加这项活动,尤其对那些克服各种困难,成功完成预期目标的学生来说,许多基本工作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为参加创新项目后,一些基本工作能力是否有提高的调查结果。

2.对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上大学关键是要学会学习,即掌握一种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部分大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在参加创新项目时遇到的许多问题,跟学习能力低有关。例如,确定研究题目后,不知如何开始,即不懂研究流程或不掌握研究方法。文献搜索和阅读能力、撰写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的水平极低。造成以上现象跟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创新项目实际是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通过参加创新项目,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参加创新项目的多为二、三年级的本科生,他们需要学习的课程很多,很多专业课程甚至公共课程正在开设或者还没有开设,相关知识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体系,因此他们需要具有很强的独立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调查发现:97.1%的学生认为参加创新项目后掌握了更规范的研究方法;百分之百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献搜索和阅读能力有提高;95.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写作技巧和规范有提高。许多教师反映,指导参加过创新项目学生的毕业论文,明显比指导其他学生容易且效果好。

3.对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突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竞争的不断加剧,用人单位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学生对创新项目与就业、创业的关系调查情况。需要注意,我们调查的对象都已经毕业,并且都参加过创新项目,他们的认识与在校学生、与未参加创新项目学生的认识肯定有差异。可以看出,参加过创新项目的学生普遍认为创新项目训练和就业、创业的关系密切。

调查发现,参加创新项目最重要的影响是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国家、社会和学校都在提倡创新,大学生们虽然对这个词语很熟悉,但对它的理解很不到位,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

4.寻找职业能力

可以通过多种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大学生的求职技能。我院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学生,普遍认为与求职相关的技能,如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团队意识等等,均得到提高。并且一部分学生调整择业心态,改变了不合理的预期。14.3%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创新项目后,自己的就业观念有很大改变,40.0%学生的就业观念有改变。一些学生还在参加完创新项目后,制定了清晰的、与自己能力、特长相匹配的职业生涯规划。

5.结论

综上,对参加创新项目的大学生来说,构成核心就业力的基本工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寻找职业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说,大学生创新项目是一个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良好机会。对很多本科生来说,他们缺的正是这种机会,这是让他们主要靠自己的能力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或是探求某项发现或发明的机会。大学生把握好这个机会能够最大程度地锻炼自己,丰富和充实自己宝贵的四年求学时光,为自己成才赢得更多就业机会。当然,我院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相信通过不断完善项目运行管理机制,大学生创新项目在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而为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勇.国外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研究及其启示[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