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1

关于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充分认识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我校从实际出发,加强了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为切实做好关注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这一工,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学校十分重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中层干部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各负其责,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留守学生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1、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学校的留守儿童,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并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

2、建立监护人队伍,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学校还多方面联系社会上的爱心妈妈,至今有四名留守儿童找到了爱心社会妈妈,社会妈妈负责孩子的全年的学习开销,还定期到学校看望,节假日领回到自己家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为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学校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对监护人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

三、营造关爱氛围,开展关爱活动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

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利用元旦、六一等节日契机,开展了“校园爸爸、校园妈妈——关爱留守孩子”座谈会,为每个孩子送上学习用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沟通,让这些“留守孩子”体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使每一个留守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学习生活,让他们的心理充满阳光与欢笑。

四、感受温暖,快乐成长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留守学生之活动室,配备了电脑、亲情电话、活动器材、图书等设施设备。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学校定期和不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班队活动,举办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使他们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五、取得可喜成效

通过各种关爱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护网络并取得较好成效,留守儿童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仅学会了自理、自立、自强、自律,还培养了坚韧、独立的个性,出现了广大留守儿童安心学习,家长放心工作的喜人局面。学校四项关爱留守儿童措施威海教育局网给予报道,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网在齐鲁晚报给予报道,在全市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六、今后工作打算

1、倡导全校师生,为留守儿童献出自己的爱心。开学典礼上,为贫困留守儿童搞一次校园爸爸妈妈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2、结合教师开展的“教师帮扶”活动,在师生之间开展“手拉手、同成长”为主要形式的结对互助活动。

3、实行家长制,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各教师两位留守儿童的家长,定期与学生交谈,了解其生活和心理上的需要,给学生以家庭般的温暖,从而使其安心学习。

4、各班组织本班“留守儿童”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让学生把学习、生活中的乐趣和困难告知父母,能与父母更好地沟通。(学校免费提供信封)学校在五月份将开展一次“给远方父母一封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5、打开留守儿童心灵之窗,每月上一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心理咨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6、关注留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每位教师需帮扶一位留守儿童,做

到随时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七、存在的问题

总之,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爱,我校在这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也感到这一工作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目前,“留守学生”人数增加,给学校,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其次,家庭教育观念错误,家长教育没有方法,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应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

关于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小,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多,“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从实际出发,做了一些探索,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档案,摸清实际情况

本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做了相应的信息准备。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网络。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制度保证,关爱有序

1、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便于老师与家长、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

教育。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建立健全家校联系。要求班主任老师期初、期中、期末与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在家情况。每月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2、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3、开展兴趣活动,快乐成长

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本学期,积极留守儿童参加石涧学区文化艺术节,

学生书画类获奖的8位同学中,就有5人是留守儿童,参演的节目《西班牙斗牛》,获得了优秀奖,使孩子们切实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起到了很好的关爱作用。

4、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定期开放。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2

关键词:留守儿童;班主任管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良好的习惯是在父母亲的引导下养成的。然而,“留守儿童”与父母亲长期分离,很难从父母亲那里得到相应的引导和帮助,在心理上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交流少,性格较内向

农村的“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亲分离,困扰自己的心事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解决,就会造成性格发展上的偏差,失去安全感和自尊心,从而导致心理上的孤僻和焦虑。从性格发展特性看,这类“留守儿童”常表现出孤僻、自我评价过低、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于交流等性格倾向。

二、隔代教育,任性,以自我为中心

许多“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往往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在农村,这一辈人往往是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他们普遍关注于孩子的吃、穿,却忽视孩子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当孩子父母亲不在身边时,为了弥补孩子心理上的需要,就会选择在物质上尽可能满足他们,不管家境如何,对孩子的要求可谓有求必应。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使得孩子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性格;还有些孩子也因为从未被拒绝而形成了易怒,易冲动的性格。

三、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

一些家长为了弥补长期在外对孩子的关怀缺失,往往尽可能地满足孩子们的物质需要,零花钱变多了,孩子们对金钱的使用更为自由,这样容易使得他们养成了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攀比的陋习。此外,在农村往往有一种观念,“读书无用,打工挣钱”,一些小孩小学未毕业就随父母亲出去打工了。这样一来,孩子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极大的扭曲,极易造成孩子们产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和金钱主义的价值观。

四、学习态度不端正

父母亲长期不在身边,长辈的溺爱,孩子们观念的偏差,加上儿童自制力本身的薄弱,许多孩子走出校园就成了所谓的“野孩子”,无人监督,成绩往往得不到提高,学习成绩不理想,也就助长了厌学情绪,这也是许多孩子中途失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班主任管理对策

面对新形势下的农村教育,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转换自己的角色,要从一个教师转变为一个关注孩子学习、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发展的“临时父母”。怎样担任好“临时父母”这样的角色呢?我把自己的做法归纳为以下三点:做好一家之长,构建温馨家园,搭建沟通平台。

1.做好一家之长。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少父母亲的关怀,班主任可谓第二父母,班主任不仅要对他们学习关爱有加,更要在生活上嘘寒问暖,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总结了以下三方面入手:

(1)促膝长谈,掌握一手信息。每学期初制定好家访和谈心计划,同时动员科任老师进入家访行列,从而增加科任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也便于因才施教。进行家访,一是建立起“留守儿童”记录,如家庭联系方式,临时监护人的相关情况等基本信息,对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初步了解,从而对他们采取不同的监督激励方式。另一方面,心理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亲分离,较难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从而难以表现出正常的思想道德习惯,常常会出现感情淡漠等现象。通过家访,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孩子们的生活,也能让他们更直接地感受到关怀。

(2)文字交流,动之以情。要做到对孩子们的深入了解,我在管理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提倡大家写日记,秉着自愿的原则提交日记,透过日记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每天的心理动态,并且在日记里留下鼓励的话语,一方面让孩子们学会倾诉;另一方面通过鼓励也使得孩子们从倾诉里感受到关怀。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可以随意地敞开自己的心扉。

(3)积极暗示,晓之以理。①建立励志图书馆。长期以来,农村的孩子由于资源欠缺,很难接触到课外书,这无疑限制了孩子们的视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鼓励孩子们将平日里废弃的纸张收集起来,把卖废纸的钱用于购买励志书籍,建立起班级自己的图书馆。通过图书馆的建立,一方面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收获;另一方面书中的名人名言也能成为孩子们成长的指路明灯,带领孩子们走进一个新的世界,使他们能慢慢了解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②心愿条,反省总结。每学期开始,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心愿和目标,期末考试后,让孩子们回顾自己的心愿,总结自己一学期的表现。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让孩子们有着积极的心理暗示,学会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建立孩子们反省思考的良好习惯。这对于缺乏父母监督的孩子们自制力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容易唤起孩子们的主体意识。

2.构建温馨家园。

(1)启动家长制。与科任老师进行沟通,秉着自愿的原则,倡议科任老师们担任起‘临时家长’的角色,根据“留守和”的学习情况、性格、性别、兴趣爱好等,与各科老师进行沟通协作,一起制定详实的帮扶计划,明确帮扶对象、时间及内容,并定期进行检查,力求使得每个孩子都能学有所成,在学习之余感受到社会对自己的关怀。

(2) 启动学生合作制。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在班级里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同学之间的相互启迪、帮助和竞争,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水平有重要意义。班里还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往往有着乐观的心态以及较强的自控能力,能带动起小组里的其他成员,使得他们慢慢学会管理自己。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可以为孩子们构建一个新的学习环境。

3.搭建沟通桥梁。

(1)建立心里话信箱与心理咨询。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到信件里。“留守儿童”,所以造成了许多孩子性格较内向,信箱的建立,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有个平台宣泄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信箱,班主任可以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采取必要的措施。

(2)搭建联络平台,与家长们直接沟通。利用节假日的机会召开家长会,进行必要的家访,呼吁家长多与孩子们进行沟通,并借此机会留下家长的联系电话,以便日后的沟通。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3

一、所取成绩

1、所有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得到增强,大大减少了留守儿童安全事故的发生。

2、大部分留守儿童懂得孝敬长辈、感恩父母,在家自觉干家务的占大多数。

3、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更高,大部分留守学生学习成绩进步显著。

4、多数留守儿童能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如:拔河比赛、合唱、各种讲故事等。

5、学好样、讲正气、求进步是留守儿童中的主流,一学期来,留守儿童无一例违法违纪现象,大家远离不良习气,争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二、经验交流

1、实行包干制,对口帮护,不留缺口,让每位留守儿童得到关爱。

2、勤家访、勤沟通,调动家校互动方面的积极性。随时电话进行交流,及时反馈信息,做到监管不落空。

3、发动学生互帮互助,为留守学生安排一名品学兼优的非留守与之结对,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上相互帮助,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4、开展有益的活动,用活动育人,学校充分利用“六一”儿童节活动,举办了留守儿童生日会,校领导在会上为留守儿童作从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作出重要讲话,领导、老师与学生亲密接触,使学生感慨良多。此外,班上也常召开主题班会,让每位留守学生倾诉自己的心声,大家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受到了教育。

三、存在的问题

1、小孩子年龄小,做他们的工作,我们仍然在不断摸索中。

2、留守儿童持续增多,且面较大,工作中有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四、今后打算

1、要更进一步把关爱留守儿童当作我们的日常工作。

2、加强研究,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寻找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办法,做好留守学生的管理、培养工作。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4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校教育 长效优势

关注留守儿童、少年的成长和教育,牵动着每一个农民工家庭的心。我校在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充分挖掘学校教育的内在潜力,发挥学校教育的长效优势,创新教育管理的既有理念,拓展教育服务的时空范围,创建留守学生生活教育服务中心,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全员教师监护人制度,本着“就近、就熟、就亲”的原则,关照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既可免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也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使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园地。

一、摸清现状是关爱教育的前提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我们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在逐渐增多。据调查,目前,全校外出打工的家长有203人,其中父亲外出打工有68人,母亲外出打工有66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亲在家照顾的有41人,母亲在家照顾的有21人,由爷爷奶奶照顾的有34人,由其他亲人照顾的有16人。

从调查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利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性格的培养,但同时,也使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面临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调查中发现,选择与子女分离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是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的父母,他们无一技之长,打工收入往往不高,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普遍拮据。

2、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3、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

4 、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抢劫、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也是非常危险的。 转贴于

二、建立长效机制是关爱教育的保证

一是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制度。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具体人数和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对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变更相关内容,每学年末做好留守儿童管理的交接工作。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二是建立“代管家长”队伍,推行“代管家长”制度。建立起由班主任、科任教师、退休教师组成的代管家长队伍,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包括生理、心理教育的管理和引导。学校通过工会,发动全体退休教师,积极参加到代管家长队伍中去,承担留守儿童的监护职责,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做到“四管”(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和“四掌握”(掌握家庭情况、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五员”(思想品德辅导员、情感交流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健康成长指导员),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儿童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况等;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儿童”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5

【关键词】留守孩子 文明礼仪 教育策略

2012年11月19日,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5名留守孩子被发现在垃圾箱生火取暖时闷死。留守孩子的问题在农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让教育者不能再去忽视。积极探讨教育方法和总结经验,让留守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沐浴在爱的阳光里,愉快地接受教育,健康地成长。为此笔者仅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抛砖引玉,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留守孩子文明礼仪形成的原因。

㈠、父母常年在外,缺乏亲情关怀。

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孩子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在对留守孩子的调查中,大多数留守孩子与父母缺乏沟通,有的甚至很少见面。其中与父母半年见一次面的为30%,一年见一次面的为70%。在与留守孩子的座谈中,除了个别孩子不想或偶尔想起父母外,他们大都表示经常想念在外的父母,有的甚至一提起父母就泪眼汪汪。由于割舍不了亲情和血缘关系,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他们希望经常与父母见面或与其呆在一起,可实际上无法做到,有的只能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其父母偶尔联系。与父母打电话时,父母主要是问学习和平安情况,最多叮嘱几句就完了,其实孩子个渴望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不少孩子觉得电话远远不能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沟通。据调查,每当父母回来探望时,孩子变得听话、活泼、兴奋,当要离别时他们难过或大哭,不愿分开,孩子面临着剧烈的情感冲突,难过的情绪有时要持续很久。

㈡、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我们发现留守孩子在这些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残缺不全的。

1、监管人监管不力。

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留在家里的母亲或父亲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里外家事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祖辈监管力不从心。祖父辈老人,文化低,根本无法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教育方法也有局限性,缺少教育孙辈的能力,并且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难于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他们往往只能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没有心理方面、学习方面、品德方面深层次的关心和教育。而且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溺爱、过度照顾、过度担心,这无疑会对孩子的心理和品德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对孩子生活上本来能自理的事和力所能及的劳动也愿意包办,代背书包、帮着洗脸、晚上陪睡等等,久而久之,养成依赖性和懒惰性,结果使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薄弱,怕困然。

2、留守孩子的学习、心理、品行情况分析。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孩子的学习、品行、心理和安全方面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校和监管人普遍认为,他们大都存在相对孤僻、内向、脆弱、自卑、不合群的问题,同时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不同程度地表现为不懂得关系人。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孩子,使他们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为任性、暴躁、极端他们在校表现为不遵守纪律,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缺乏礼貌待人常识。

二、学校应针对留守孩子教育策略。

㈠、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情感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也无法取代父母之爱。许多家长恰恰忽视这一点。他们千里迢迢给孩子寄来钱或物品却不能常常回家看看,造成孩子情感饥饿。学校应该牵线搭桥为亲子沟通提供条件。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与远方的家长说说心里话和提倡写思念的日记等活动让他们把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发泄出去。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又解决思念之情。这些方式,可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解决了家庭教育和孩子们感情的饥饿问题。

㈡、举办留守孩子家长学校,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素质。

1、举办家长学校。

祖辈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力军,可t他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却难以适应现代孩子的教育。为了提高他们是我素质,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家长会,对他们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引导家长们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才能了解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有效得沟通与教育,从而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

2、建立家校联系卡,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

学校的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家校联系卡,再使用家校联系卡的时候,可以遵循一些原则: 1.针对问题,注重及时性,做到有事无事都联系。2.指导为主,注重可操作性,不是说教更不是告状。3.及时反馈,注重连续性,紧抓不放,常抓不懈。这一种形式会得到家长的欢迎和支持,可以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使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可以使学校的工作更加有序地开展起来。4.严格家访制。要求班主任要在一学年内每生家访不少于两次, 并对家访作详细记录,作为考核班主任的依据。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6

精心策划,细致筹备,积极展开前期准备活动

本次活动4月份开始进入细致的策划准备,5月份开始面向浙江理工大学全校学生进行志愿者招募,共有800多人火热报名,经过层层面试选拔,最终确定了一支由20人组成的精英队伍,队员分别来自经管学院、服装学院、文传学院、信电学院等各个学院,每个队员在音乐、绘画、书法、体育、手语、摄影、乐器、计算机、游戏等方面各有特长。在确定了服务团成员之后,团队便展开了紧张的培训和前期准备工作。爱心善款募捐、图书募捐、助学结对等活动得到杭州市民和浙江理工大学学生的大力支持,浙江在线、青年时报、今日早报等媒体也关注着活动进展。

在杭州的前期活动:

爱心募捐: 5月份在市区举行的“捐一元钱,为山区贫苦儿童献一份爱心”大型公益爱心募捐得到杭州市民的广大支持,募捐爱心款一万余元。

图书募捐: 6月在浙江理工大学、朝晖街道社区、浙江大学求是社区举行了”捐一本书,筑一座知识长城”大型图书募捐 活动,在各个组织单位协助下共募得图书两万余册.

助学结对: 实践团队在浙江理工大学和杭州市进行各种宣传,号召学生和市民与贫困儿童助学结对,最终有17名洛阳山村孩子受到助学资助。

调查问卷: 7月份,实践队伍出发前在杭州市下沙各个工地展开了《留守儿童在杭父母对子女关注情况》问卷调查,调查得到杭州电视台的跟进报道。

牵手留守儿童:7月12日和7月13日,实践团的成员带着下沙建筑工地上的十几位来 杭留守儿童同游杭州海底世界和西湖,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活动在杭州电视台以《心愿行动》的专题形式报道.

出征启动仪式: 7月1日,实践团在杭州市青少年宫广场举行了赴河南洛阳义教的出征启 动仪式,同时现场结对洛阳贫困山区儿童。浙江日报和浙江卫视报道了当天活动情况。

深入实践,内外交流,全面投入志愿服务

2005年起,浙江理工大学每年暑假赴河南洛阳开展义教,今年是第三届。2007"共享蓝天”浙江理工大学赴洛阳留守儿童教育社会实践团的活动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踏实努力的实践又不乏自己的特色和创意。 7月16日,到达洛阳市伊川县城关镇马营小学之后,实践团20名队员都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投入紧张而兴奋的工作。每天队员都会开个交流会,分享一天的工作经验和讨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每天遂愿都以日记形式记录活动和义教生活。实践团同时与河洛志愿者协会沟通联系,相互间交流活动经验等。

兴趣教学: 在支教基地洛阳市伊川县城关镇马营村马营小学,实践团开展各种兴趣班,武术、棋艺、模特、手语、表演等新鲜的课程非常吸引山村孩子。

爱心图书馆: 在杭州举行爱心图书募捐,把爱带到河南洛阳,在洛阳市伊川县和嵩县的山村小学捐建了X座爱心图书馆

爱心连线: 杭州市民和浙江理工大学的学生与洛阳市嵩县的17名贫困儿童助学结对,此次实践团特地分派了一支小分队前往当地走访被资助的儿童,并且让他们与资助人电话连线,让爱相通。

家庭访谈: 每天的家访,义教老师走进学生家庭,全面了结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学生心理状况,以便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

马营小学游园会: 马营村的孩子们课余生活十分单调,8月2日一场特别的游园会深受孩子的喜爱,特别的游戏和新奇的竞赛让他们兴奋极了。

放飞梦想: 马营小学的所有学生每人都亲手折了一只千纸鹤,写着自己的梦想。当他们认真地写下梦想的时候相信也在心中种下了美好的希望。义教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却可以给他们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希望孩子们早日实现心中梦想!

锻炼品质,历练人生,弘扬奉献精神

实践团20名队员在洛阳伊川县城关镇马营村的支教生活艰辛而难忘。露天摸黑洗澡,用的是冰冷的地下水;还有每天的馍馍土豆都给了同学们特别的体验。每次家访看到村民艰苦无奈的生活状态,同学们总是深深感慨该珍惜当前的生活。

队员们在短短的20多天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天上各种兴趣班、下课走访各个家庭、排演文艺节目,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收获了最纯粹的感动,20名义教老师走的时候,孩子们追着汽车跑,呼唤着希望老师还能再来。泪流满面的我们坐在汽车里很想回头多看孩子们几眼,但又多么不忍回头看他们奔跑着哭着追赶。同学们一定都体验到做一名志愿者的感动和快乐。

奉献让青春更有意义,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收获成果,再接再厉,将爱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