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金络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何当金络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何当金络脑范文1

1、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2、原文: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来源:文章屋网 )

何当金络脑范文2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精。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催榜渡乌江[1],神骓泣向风。

君王[2]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唐剑斩隋公,[3]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何当金络脑范文3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里写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唐代大诗人孟郊在诗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骑马疾驰,四蹄生风,诗人心中的抱负抒发得淋漓尽致。诗仙李白《长干行》中说:“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情景让人向往。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写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西湖美景与风情可谓水融、相映生辉。

“马到成功”,“千军万马”。马因为速度快、耐力好、负载多、机动能力强,成为重要的军事装备,广泛活跃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战场上。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抒发了对优秀军事人才的渴望与由衷赞美。王绩在《野望》中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王翰《凉州词》中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杀敌的豪情壮志让人热血沸腾。唐朝诗人李贺的《马》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英雄画卷:“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王维的《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可谓快马加鞭、痛快淋漓。杜甫《前出塞》:“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阐述了他的战略、战术,可见“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多么的可笑。他的《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直抒胸臆、栩栩如生。而宋朝名将宗泽“伞幄垂垂马踏沙,山长水远路多花。眼前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则多了许多思考与抑郁。岳飞的《池州翠微亭》:“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作为军事家的他心里的波澜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说得清。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十五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中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把忧国忧民、渴望统一、富国强兵的梦想让人扼腕叹息、怒发冲冠。“花无百日红,鸟尽良弓藏”,战马大放异彩、独领的时代一直持续到冷兵器完全退出历史后台,马匹才正式退出军事斗争的后台。“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也才成了历史的回音与绝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南关马不前”,反映了谪贬之后的复杂心情和对国家未来和形势的担忧。“皇帝亲小人,远贤臣”,怎不让诗人忧心如焚、寝食不安呢。

马还见证了爱情与婚姻的美好与幸福。李煜的《望江南》里说:“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他虽然是个失败的皇帝,却不失为一个锦口秀心、出口成章的文人。辛弃疾《青玉案》中生动描绘了“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曼妙情景。

何当金络脑范文4

一、通过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比如岑参的《高冠谷口招郑鄂》:“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这首诗除了标题告诉我们作者要去拜访郑鄂之外,诗句中只字未提到郑鄂,也没有相应的背景材料,如果要赏析人物形象,我们就只能通过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入手了。

作者到谷口来拜访主人,只见书斋而不见人。作者不说空屋却说空斋,可见他的朋友是一个志趣高雅的读书人。颈联和颔联直接写主人所居住的周边环境: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春云笼罩、拥抱着潭边树木,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此处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与鹿为友,何其高雅;白云缭绕,和衣而睡,何其飘逸。畅神,怡情悦性,物我统一,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过的也是神仙般的日子。

通过对“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温馨而富有生机、高雅,虽对人物描写不着一字,但一个悠闲自在、远离尘嚣、志趣高雅的人物形象已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一形象的展现,就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的。

二、通过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处境和心情

环境描写有烘托气氛的作用,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心情。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环境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而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环境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则内在形象情感就是低沉伤感的。

比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画面充满生机,给人带来温暖,带来希望。再结合当时的背景: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由此可知,他写这首诗是要表现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三、通过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的精神和追求

何当金络脑范文5

时间是个魔鬼,在历时十三个春秋的我,经历了长大的历程.可能还在边缘处徘徊,但至少也达到了。我们都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从前的真诚,无忧,无虑.我发现自己在蜕变,变的不知道到底在寻找和忍耐什么。

可是……

天气越来越冷,“呼!呼!”还刮起一阵阵的风,这风不如春天的风,给予人温暖。也不同炎炎夏日,那吹来的,满是热气的风,这是秋风,凉飕飕的,真吹得人心寒。竹子,树木“哗哗”直响,狂风卷着树枝、树叶挥动,像魔鬼的爪子在乱舞。

寒冷的秋风,吹在我那苍白的脸上,我显得更憔悴了。我站在校门旁的电线杆下,倚靠在它冰冷的身躯上,只能向石头地诉说自己的委屈,寒风吹过我瘦弱的脸,我不禁哭了!心里像刀绞一般,一行行泪水不断地从她脸上滚落下来,我心里好难过,好难过,我不敢回家,手里紧紧地纂着那张69分的试卷,想到回家后可能发生的一幕幕,我哭得更厉害了……

放学后,我不敢回家,因为害怕那些影子。家这块地板上,长满了母亲日渐辛劳的影子。家里众多的书籍的上,撒的都是父亲细心批阅的影子。我害怕看到这些影子,这些影子却重重叠叠覆盖了我全部的视野。这些影子融入空气,无处不在,以蒙太奇的手法现身。这些影子堵得我这个儿子心慌意乱。

放学后,我不敢回家,因为害怕那些影子,而此刻,我最为害怕的,是看眼前的试卷……

秋风更加引人打寒战了,我还没有回家,我还在流泪,在柏油马路上孤零零地走着,路旁的小草似乎也冷得低下了头,几片枯黄的树叶在枝头瑟瑟发抖,以前走过多少遍的道路,今日却显得那样漫长。突然间,我恨自己,恨我那不理想的成绩,给自己带来这样悲惨的遭遇……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家门口,在我眼里看来,那是一个无比深的黑洞,我伫立了许久,擦干了眼泪,终于鼓起勇气走进去。家里一片沉寂,母亲正打扫着家中的卫生,见她回来,关切地说:“回来啦!”父亲坐在沙发上,抽着烟,劈头盖脸地就问道:“这回考试考得怎么样,快把卷子给我看看!”我却迟迟不敢拿出卷子——的确,最近每一次考试我都“二五眼”;记点儿单词也特费劲;除了玩,别的什么也记不住,就连二年级的乘法口诀“三九二十七”也背成了“二十一”。

爸爸有此不耐烦了,“怎么,是不是没考好?”

“我┅┅我┅┅没有┅┅”我吱吱唔唔道。

爸爸耐不住自己的急性子了,从我的手上一把把试卷抢了过去,是多么迅速,多么令人心惊胆战。大概是看到我的错误竟然如此之多,一下子气上心头,双手插腰,站在我身旁,两眼瞪得滚圆,鼻子里燃烧着熊熊烈火:“为什么会错这么多,以前我不就告诉过你,数学卷子上不许有错!说,为什么错,是没学懂吗?”

“我……我……学懂了,只……只是……粗心……”我缩着脖子,用蚊子大小的声音说。我不敢正视他的眼睛,甚至连看一下的勇气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只好单单伸出自己的手,准备拿回自己的试卷。

但这时的卷子在爸爸的手中现的更紧了,他用手指着我,差点戳到我的额头,又狠狠地训了我一顿:“怎么搞的,我都不知自己说过多少遍了!不要粗心!不要粗心!这些题有我早就教过你了,你居然还写错!重新给我抄着做一遍,错题给我写10次!”

我被吓得涨红了脸,话也说不连贯:“对不起,老……老师,我下次再……再也不敢了。”

爸爸的气仍未消除,拿着我的卷子,往地班上一扔,说道:“拿下去!不要让这样的卷子再在我眼前出现”,可人算不如天算,只不过因为听了太多训斥,拿卷子的速度顿时显得有些缓慢,爸爸却不问青红皂白,大发雷霆,高抬贵手,猛地甩了我几耳光!我愣住了,眼中充满了惊疑,我感到爸爸正在寻找一个气愤的眼神来正视我那惊恐的目光。

……

“一、二、三┅┅”每打一次,我的心都像射入一支利箭,虽捂住了疼痛的脸,但那不争气的泪水,还是不禁夺眶而出,无声地流下来。

……

正在此时,妈妈从厨房里走了出来,为我解围道:“孩子他爸,你这是干什么呢?人哪有不失败的时候呢?关键是吸取教训,知错就改,下次考好才是啊!打,就能把分数从68打成98吗?”

我刚刚感到来了救星,一颗灰蒙蒙的心,才刚刚准备再次露出血色,却有一次的遭到了无尽的打击——

“学习要用心,不要胡思乱想,记单词就要一心一意,不可有杂念……”老妈才为我解除危险,竟又挪要时间跟我说学习的方法,可我却感觉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丝毫没有在脑子里留下映像。妈妈一看到我这个样子,也不禁发起火来,“你怎么就这么不听话,不学点好呀!我是不想看你挨打,但瞧瞧你的成绩啊,是一落千丈,除了整天胡玩,你就不会点儿别的呀!”

妈妈,您可知道,今天你这样更加伤了孩子的心呀!我一天到晚差不多都在做作业,你为什么说我整天就会玩,为什么说我是贪玩鬼?想当年,唐代诗人要贺怀着番事业的强烈欲望写下了“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绝妙诗句。您的孩子他盼望着有驰骋的小天地,也要有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自由。我要大喊:“你那种极不民主的家长作风我坚决反对!”

况且,平时吃饭时,你让我吃这吃那,讲究营养的丰富;可平时的生活,却只让我做一件事,那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对这种单调的生活,我觉得头痛,所以才对你讲述的方法感到厌烦呀。

……

也不知何时,他们俩对我又从独唱变为二重唱,连续语言攻击半个钟头,也不知用了多少个问号,我我觉得的头越来越大,简直快要晕过去了,可奇怪,我怎么一个字也没记住?

啊,已经到10点钟了,他们已没有“战斗力”,对我说:“去睡吧,好好反思反思。”他们说得口干舌燥,我听得筋疲力尽,躺在床上翻来翻去,怎么也睡不着,突然从脑子里蹦出3个字“我老了?”看来我真的“老了” ……

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曾几何时,在梦中,看到同学们在踢足球,我好高兴啊!刚要踢,忽然一个声音叫住我:“你还没做完数学题呢!”我含泪离开足球场。

曾几何时,在梦中,我又打开电视机。啊!动画城节目开始了,我坐下准备欣赏,一个念头出现在脑中,“单词还没背会”,只能无可奈何地关上电视机。

曾几何时,在梦中,我坐在电脑旁,来一场刺激的游戏,这时出现了一双大眼睛瞪着我,仿佛是责备我还没有写完造句作业,我只好放下鼠标,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电脑。

……

忽然,闹钟响了,糊里糊涂的我,像早以清醒过来,又像沉睡之中,但梦中的那一切一切,却依然映在脑海里,种种迹象表明,“我老了”……

曾几何时……

曾几何时……

懦弱、胆怯、多疑,我想认真的去面对生活,却总对打击忍辱负重.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在外人看似坚强的面孔,实则早已经千苍百孔...

在生日来临,我要放松心态,恩,一定要放松,人总在得失之间徘徊,等待.

何当金络脑范文6

“文本细读”的含义是立足于文本的阅读,要尊重文本,立足于仔细地、反复地阅读文本,从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及文本背后的情感入手,进行仔细地多次地品读。文本细读要求将文本读准确,读出古代诗歌的题材特点,落实到高中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上就是要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活动为主,在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下让学生准确把握诗词的形象,准确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领悟诗歌丰富的人文内涵,立足文本积极建构诗歌文本的意义,充分感受诗歌的节奏、情感、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文本细读:用“诗”的眼光来读诗

长期以来古代诗歌的鉴赏教学一向处于边缘地位,教师教学时混淆了古代诗歌与其它文体的教学方法,诗歌鉴赏课没有很好地突出古代诗歌的文体特点。笔者认为把握文体特点进行教学可以从以下步骤入手:

1.理解格律,吟咏诗歌

细读的前提是多读,诗歌必须反复读,甚至要吟咏。吟咏诗歌是开启欣赏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培养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要领是反复吟咏诗歌,教会学生如何吟咏诗歌。例如,教学《诗经》时,由于《诗经》大多数是四言体的民歌歌词,是“二二”节拍,读每句诗,要两字一停顿。而且《诗经》中的作品大多用复沓回环的方式来组织章节,读的时候要注意这种回环反复的韵律美。唐代以前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平仄用韵还不是很严,但并不是说古体诗全无格律,只是用韵比律诗宽,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节拍和句末韵脚。例如:五言古诗一般读做“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一般读成四个节拍,“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古典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押韵、平仄与对仗都很讲究。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严格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定。律诗每首八句,四韵,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对仗的目的是为了利于诗歌内容的表达,形成诗歌的整齐美。古代诗歌的格律知识学生比较难懂,在吟咏诗歌时需要教师巧妙地通过平仄、押韵、对仗等格律知识引导学生反复吟咏。

在朗读诗歌作品时除了应该掌握声律特点外,更要细心揣摩诗句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借助音韵在诵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还原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例如,教学《将进酒》时,要充分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韵脚的疏密转换,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出来的不平之气。教师指导朗读要充分,有些细节要指导到位。例如,要读出大河之来,势不可挡的气势,读出诗人感叹岁月,人生易老,读出诗人由欢转悲到积聚成高亢、嘹亮到狂放的感情,又由狂放转为愤懑、激越的情感反差。只有一遍一遍地吟咏,一边吟咏一边思考,直到读得豁然贯通,才会有新的发现,这是古代诗歌审美鉴赏的要求,也是细读立足文本,进入文本的重要保证。

2.细读诗歌,进行语义分析

诗歌语言特点是高度凝练。对诗歌语言的表现力的分析,有助于更加深入地领会诗歌,读出诗歌语义后面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在诗歌鉴赏当中文本细读的语义分析包括:

(1)品味诗歌语言,揣摩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内蕴

文本细读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时要抓住诗句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或对运用非常精妙的语言进行深入挖掘。尤其对一些具有丰富内涵的诗句可以进行多次重复地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语义分析,力求找到最符合作者原意的解读,将诗歌语义读准确而且深刻。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单看这两句,诗歌意境很简单。我们继续往下读“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于是我们回到开头两句,就能在杜甫平平的叙述中

出诗人要表达的不是喜悦之情而是沉郁之感,是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的许多感触;再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再回头读前两句,我们就能感受到杜甫早年的抱负,哪料到政治生活坎坷,人生不得意,昔日的抱负现在都成泡影,那么开头“昔”和“今”的深意也就解读出来,这才是真正地复原了作者的经验。

(2)仔细揣摩诗句的“反面”所隐含的丰富、深刻的含义

古代诗歌除了立足文本揣摩诗句的丰富内涵外,我们还需要反复琢磨诗句从诗句的“反面”,仔细挖掘隐含在词句中的丰富而深刻的意义。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细读本诗就会发觉这是反话。我们熟悉杜甫都知道诗人早年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名声因为文章而著不是他的心愿,休官不是年老多病而是被排挤。这样我们就体会到诗人要表达的是的愤懑、无奈的情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则是杜甫的自况,一只漂泊天涯、无处安身的“沙鸥”,这不就是诗人颠沛流离生活的写照,这寂寞与凄楚才显得特别沉重,特别渺茫。所以,细读诗歌要注意立足诗歌,仔细琢磨诗人“说的是什么”,“要说什么”,注意诗歌语言中隐含的意思,要注意诗歌语言和字面意思的统一的一面,也要注意诗歌语言和字面意思对立的一面。

(3)遵循文本细读的原则,从字词句入手,细读诗歌的语句。例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其中的“钩”不是“月如钩”而是一种弯刀,这种弯刀是武器,“金络脑”是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到重用,再来明月当空,“沙如雪”“燕山”,是英雄用武之地,说明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何当”一句意思,什么时候才能披上贵重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建立功勋。通过细读得出结论:作者渴望建立功业又不被赏识而发出嘶鸣。 3.细读意境,感悟意境

细读就是要进入文本,沉浸在文本中,所以细读就要欣赏诗歌的意境。深邃悠远的意境美是古代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他文学体裁所无法比拟、无法企及的。感悟意境是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最突出的特点。

(1)鉴赏诗人的意境。细读诗歌鉴赏意境要准确捕捉诗歌客观物象的内蕴,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细读诗人的意境要求:讨论学生对意境的感受,也就要讨论赏析诗歌给学生带来的思考和感悟,这需要师生双方准确把握作品,教师充当准确情感的引领角色,而不是教师将自己对诗词的解读强加给学生,更不能将教参的专家的解读灌输给学生。教师需要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懂得自觉主动地欣赏诗词美,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如杜甫的《秋兴八首》诗句用丛菊、孤舟、寒衣、白帝城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阴沉萧深,动荡不安的心境。又如柳永的《雨霖铃》,诗人平列了“长亭”“寒蝉”“骤雨”“兰舟”“柳”“风”“月”等秋天意象,形成一种萧瑟凄凉、缠绵悱恻的意境。教师启发学生一起品味这些意境,进而体会作者流露出的真切感受,就能提高诗词的鉴赏力。

(2)品味诗歌的意境。从诗人的意境到诗歌的意境,这是细读过程中对诗歌意境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深入品味诗歌的意境属于鉴赏诗歌再创造过程,需要师生借助联想和想象重现诗歌的画面情境,达到心与物共鸣,感情和景物浑然一体。如杜甫的《春望》,教学这首诗师生能够很快地找出意象“山河”“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等,这些意象为我们再现了一幅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惨淡画面。在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看到,在这一幅悲怆惨淡的画面中有的学生读出,战乱时叛军焚烧留下的残破,触目惊心的画面;有的学生读出草木丛生,失去往日锦绣皇城的睹物伤情;这首诗有悲怆溅泪的风雨鲜花、有凄凉婉转,表达离别之恨的孤鸟,更有一位白发苍苍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诗人形象。杜甫将长安城被叛军攻破之后,满目萧条的景物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形成了感情沉着蕴藉、情景凄凉惨淡、饱含悲怆之美的开阔意境。实践证明:诗歌的意境空间要通过师生联想与想象的填充才更为丰满。

4.抓“诗眼”,细读诗歌

古人写诗善设“诗眼”,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只有抓住“诗眼”才能领略诗歌的“秘妙”。有的诗歌题目就能找到“诗眼”,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的“喜”;有的在诗句中,如白居易《长相

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诗句中“愁”就是这几句诗的“诗眼”。细读诗歌,析“诗眼”是进入诗歌的关键一步。细读诗歌的诗眼,能让师生很快把握全诗的意蕴,让学生体会到古代诗歌语言凝练之美。如崔淦的《孤雁》题目中“孤”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全诗每联紧扣“孤”字展开,首联为了突出孤雁写了离群的背景,颔联写离群的原因,失群后仓皇的表现,颈联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只影无依、凄凉寂寞。其中“冷”透露出形成艰险、心境凄凉。尾联写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会使人易生疑惧。全诗写诗人异乡漂泊,世路峻险,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细读诗眼还能进入诗的意境,如陶渊明“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的“白”“素”两字,从诗歌意境考虑,传神地表现出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

5.细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常常不是“直白”地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而是要借助象征、借代、拟人、比喻、夸张、烘托、典故等手法来表达。鉴赏诗歌自然也要注意从这些“艺术表现手法”入手,深入细致的读懂这些“表现手法”所隐藏的丰富的内涵。例如,李商隐的《锦瑟》是一首晚年回忆之作,虽然有些朦胧,却历来为人传诵,那是因为诗歌本身用典很丰富,诗通过庄生梦蝶、望帝化鹃、沧海月明、鲛人泣泪、蓝田日暖等典故,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具有了浓重的凄幻色彩,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运用了典故、比兴、象征手法,诗中蝴蝶、杜鹃是象征,珠、玉属比兴,它们创造出明朗清丽、幽婉哀怆的艺术意境,如果不从艺术表现手法入手细读诗歌,很难读懂这首诗。

二、情境还原:在诗人写作的情境中细读诗歌

诗人创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特定的写作机缘,特定的心情下,所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也是特定的。细读诗歌要能够“情境还原”,进入诗人写作的特定情境和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脉搏和思想的跳动。这样的细读才会更为真实和深刻,也才能将诗歌读得准确。所以平时教学要注意,将诗人所表现的生活“复现”出来。我们学过很多送别的诗词,不同诗人的人生境遇,使“离别”这一主题的诗词内容情感表现得多姿多彩。有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得飘逸洒脱;“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伤感同病相怜的离别;“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与亡妻的生离死别;柳永的《雨霖铃》是诗人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去各地漂泊,归期难料与红颜知己的生离死别,人生境遇的悲苦与失去爱情的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谱成这首词的主旋律,格调尤其低沉。情境还原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很相通。也就是细读诗歌时,师生双方都要尽量准确深入地去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了解创作的生活环境和时代,知人论世,准确地推测作者的本意。

三、裸眼读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鉴赏经验去解读

“裸眼读诗”与我们提倡的“原汁原味地阅读”很相通,即排除外界的干扰,不受参考资料影响,不迷信专家权威,甚至提倡读到“审美自失”、如痴如醉的程度,独立思考读出自己的疑问和体会。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读诗

“细读”,就是“充分阅读”。“‘充分阅读’就是对诗歌进行‘反复阅读’。‘反复阅读’就是不断挖掘出诗歌的新意。例如,《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画图,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师生读这样一首诗,不同的人生经历就会读出不同的感受:有的读出人生苦短的伤感;有的读出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以及明月长久相伴的欣慰;有的读出游子思妇,亲人的离别等。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阅读情境对于文本细读具有不可忽视的、具体的影响。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诗歌文本当中来,对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及文本背后的情感进行仔细的品读,读出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2.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细读诗歌

细读诗歌,常常需要将已经读过的诗歌与刚读的诗歌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以诗解诗,用旧的经验来引发新的经验,特别是对晦涩难懂的诗歌,最好联系已经读过的与之有关的诗歌来解读。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人正流寓梓州过着飘泊生活,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名作。师生在解读时,

上一篇根鸟读后感

下一篇未来的汽车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