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兔子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兔子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豫剧;咬字;吐字
要分析豫剧中演唱技巧,就要先对其演唱语言和演唱唱腔的发源地进行探究,我国豫剧的语言发源地在郑州、开封、洛阳地区人等.其唱腔音乐深受两地区方言的声、韵、调、音色、音量及韵的强烈影响,这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对于内容感情的表达上,主要流露的是高亢、嘹亮、激昂等情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原人民的精神风貌、性格气质、心理状态、传统习惯和审美标准。豫剧成为一种专业的文化是在8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了演出的团体、观众数量和经济的收入。目前,对于豫剧来说,在我国的300多个剧种中,在整体的艺术和欣赏价值来看名列前茅,说明其受到国人的关注越来越强烈,所以更应当发展好豫剧,传扬我国的本土文化。
一、豫剧演唱艺术研究
豫剧的中,“唱”居戏曲“四功”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戏曲艺术的性质。豫剧是一种本土文化,是“地方戏”的大剧种之一。在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主要是由演出的形式表现其艺术的,演出场所和社会有间接的关系,主要是以人为、公众为背景的历史艺术。在我国的演唱历史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对于其演唱的艺术研究范畴来说,重点关照的是发声、吐字技术与技巧、演唱艺术风格等乐声本体内容,但是,更全面的研究艺术包括与“唱”有关系的各种理论技巧,唱的艺术并不是停留在原始的单调的唱腔的基础上,更科学的将其划分为大本腔、二本腔、艳腔、阴阳腔、夹本音、炸音、夹板音(万应腔)等七种用嗓方法类型的呼吸、发声、共鸣、音色、吐字,了解这些艺术对于整个豫剧的发展有更细致的研究分析。在演唱的谚语口诀上,也有非常重要的研究艺术的价值,比如从从演唱谚语口诀的搜集调查与整合分类入手,把它分为纪事、督学、授艺、赏评四种类型,根据这四种类型的不同特点,分别对其进行理性认知、品格考察和内容释义,认真仔细的深入研究,窥视出其中所暗含的演唱理论系统的雏形,并最终完成豫剧演唱理论系统之初步构建。从唱法上来分析更为方便研究,比如小生的咬字一定要准确,吐字上讲究字清板稳,行腔刚柔并济。旦行唱腔中咬字吐字的特点是在演唱上来讲,可以分成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二本嗓,用假声并且音色焦柔细。第二种是大本嗓与二本嗓结合的混合运用发声,男音色要求较粗狂。第三种是以大本嗓为主的发声方法,音色较宽厚。旦角在行腔中运用“胸腹式”呼吸,这就要求在气息的运用上详细分解,常用的有沉气、提气、弹气、托气、推气等。
二、河南各地方言中声母(字头)的比较
声母(字头)处于字的前部,其在豫剧演唱和念白中关系到字的清晰度和感彩,对于演唱的整体效果表现非常重要。河南各地区方言之区别,首先表现在声母的吐音上的不同。在对历代的研究中发现,将声母归为唇(b、p、m、f)、牙(j、q、x)、齿(zh、ch、sh、r、z、c、s)、喉(g、k、h)、舌(d、t、n、1)五类,称之为“五音”。要分清咬准字头,必须将唇、牙、齿、喉、舌等咬字分节器官位置摆正。这是学习任何戏剧演唱的基本功。对于豫剧界所讲的有声无字、音包字、宇音模糊不清或者方言土语等,都和字头声母发音有关系。因此,要使字音准确必须掌握好“五音”。
1)唇音(b、p、m、f):河南大部分地区都有此四个唇音,其中b、p、m三个在所辖字的发音中是一致的,但是,为什么说必须注意唇音,主要是“f”的的发音不同,这是地方方言的主要区别。信阳地区的潢川、驻马店的汝南等地,除去“浮、否”两字外,经过专家的认真研究分析发现,其余的把所有f声母字都读成了h声母(h为喉声母),而且除u单独做韵母外,都加上了u韵头。例如:“夫fu、放fang”读作“hu、huang”等。
2)舌音(d、t、n、1):这四个声母中,d、t两个河南绝大部分县市与普通话情况相同,问题在于n、l声母上。信阳地区的商城等县把n声母的字全部读成了1声母,如:“女nn、你ni”读为“l证、h”等。实际演唱中,例如:《白蛇传》白素贞:“我的官人你你你好狠的心哪” “你”唱为li。
3)齿音(zh、ch、sh、r、z、c、s):有目前的划分中包括两种演唱的方式,第一种为①有z、c、s(平舌音)没有zh、ch、sh、r(翘舌音)组。实际例子中,如这一组包括信阳、驻马店、新乡、周口等地区的部分县市,他们把“张zhang、唱chang、山shall”读为“zang、cang、san”等。《朝阳沟》银环:“翻过了一架山??”“山”唱为san。②两组声母都有,但所辖字数不同。
4)牙音(j、q、x):以j、q、x做声母的字,河南绝大部分县市都分读成j、q、x和z、c、s两套,这种唱法是地方河南的主要方言区别所在,经过实地的考察研究发现,河南多数县市既有团音又有尖音,称分尖团。这种分尖团的演唱风格,已经在河南地区的豫剧中形成一种有一定系统性的风格特征,在实际例子中如,姐jie唱zie 《白蛇后传》青儿:“义姐她与许仙情深义厚”。
5)喉音(g、k、h):喉声母中,g、k声母所辖字河南各地声母读音基本相同,但h声母却与其他的读法不一样,应当引起注意。信阳地区的信阳市、光山、驻马店地区的汝南等把h与u相拼的字一律读成f声母,这就是需要演唱者死记硬背的咬字、吐字的特殊例子了,在实际的演唱中,多听多模仿老艺术家的发音,是必须加强练习的一方面。例如“胡hu、花hua、荒huan矿读为“fu、fa、fangII唱例:《花枪缘》罗松:“恨杨广荒无道朝纲乱”“荒”唱为fang。
三、河南各地方言中韵母(字腹、字尾)的比较
韵母是一个字音除声母、声调趴外的部分。对于演唱的情感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强烈的感染听众。声母是字音发声时的音,韵母是字音成声时的音。豫剧的基础语言的韵母和汉语拼音中的35个韵母相差不是太大。字尾是字的结尾部分,即复韵母中的最后一个音素或由母音加n(“讷”前鼻韵母)或母音加ng(“嗯”后鼻韵母)构成。豫剧艺术基础语言的字尾,大致可分为三种:①含有复韵母ai(哀)、ei(歙)的字音,如“海、怀、对”等。②含有复韵母ao(熬)、0u(欧)字音,如“腰、纠”等,收音时唇合拢归u(乌);③含有鼻韵母ang(昂)、eng(亨的韵母)、ing(英)字音,如“刚、更,松、英”等,收音时气息灌入鼻腔,收后鼻音ng(嗯)。
1)开口呼:凡是以a、o、e或由其分别开头的韵母都属于开口呼,即a、o、ai、ei、a0、ou、0n、en、ang、eng、ong,通过读音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读这些音节时,需要放开口腔,而且发出来的声音,气流主要从口腔后部流出,所以这些字的时候一定要铿锵有力。2)齐齿呼:凡是i或由i开头的韵母都属于齐齿呼,即i、ia、ie、iao、iou、ian、iang、ing、iong,从读音上我们可以看出,张开的口腔角度很小,气流的流出主要是在前半部分的口腔里,这就需要把力用在牙齿上。3)撮口呼:凡是以tl或n开头的韵母都属于撮口呼。即:n、ne、nan、iln,气流的流出是要着力靠前在唇。4)合口呼:凡是u或u开头的韵母即属于合口呼,即u、ua、uo、uai、uei、uan、uen、uang、ueng,发音时唇呈圆形,发音时,注意着力的大小要适量,用力填满整个口腔的感觉。
总结:
总之,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明了的看出咬字和吐字对于豫剧的演唱重要性,要想唱好豫剧必须在咬、吐字上下功夫、多练习。牢牢的掌握其基本功的基础上,需要广大豫剧工作者在编剧导演、表演、唱腔、理论等诸方面进行深刻研究,不断的探讨总结 经验,把握豫剧艺术发展的规律,吸取其中的文化艺术精髓,使其在保留原有特色下向精和细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好更快的发展,对豫剧的欣赏水平提升到更高地台阶,为广大的群众带来更好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兰晓薇.1984~2005年民族音乐中的润腔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紫晨等.中国豫剧大辞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02).
[3]张泽伦、张纯等.中国戏剧唱腔精选[M].河南文艺出版社,2000(01).
[4]石磊.廿世纪中国戏曲改革启示录[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04).
兔子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地籍测量;数字化测图
Abstract:Digital mapping in the cadastral surve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adastral content and digital mapping technology features with emphasis on the digital mapping technology in the Cadastral Survey analyzed and studied.
Keywords:Cadastral survey;Digital mapping
一、地籍测量的内涵
地籍测量主要是指利用现代测绘技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的专门测量,它为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具有现时性的土地详查资料,并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地籍测量不同与普通的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应随着宗地的土地登记的变更而不断地更新,时时保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地籍测量是测绘技术与法律的综合应用,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地籍测量是在地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因此测绘人员不仅要具有熟练的测绘技能,而且还应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应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
数字地籍测量是数字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其实质是一种全解析的,机助测图的方法。数字地籍测量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在外连输入输出设备及硬、软件的支持下,对各种地籍信息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的测绘方法。数字地籍测量是一个融地籍测量外业、内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作业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用于地籍管理的必然结果。它的最大优点是在完成地籍测量的同时可建立地籍图形数据库,从而为实现现代化地籍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数字化测图技术的特点
(一)劳动强度小,自动化程度高。外业采集的数据可以自动记录于电子手簿中,避免了传统测图繁琐的记簿、计算、检核,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电子手簿中的数据可以通过电缆直接向计算机传输,在室内通过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的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图形编辑,大大减少了外业工作时间。
(二)精度高。传统的测图,地物点平面位置的误差主要受解析图根点的展给误差和测定误差、测定地物点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等影响。测量数据作为电子数据格式可以自动传输、记录、存储、处理和成图,在全过程中原始数据的精度毫无损失,不存在传统测图中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展点误差,很好地反映了外业测量的高精度,获得高精度的测量成果。
(三)信息量大。数字地图包含的信息量几乎不受“测图比例尺”的限制,甚至可以没有“测图比例尺”的概念。数据可分层存放,使地面信息的存放几乎不受限制。比如将房屋、道路、水系、电力线、地下管线、植被、地貌等存于不同的层中,通过关闭层、打开层等操作来提取相关信息,便可方便地得到所需测区内的地籍图。在数字地籍图的基础上,可以综合相关内容补充加工成不同用户所需要的城市规划图、城市建设用图、房地产图以及各种管理的用图和工程用图等。
(四)信息存贮、传递方便。数字信息可以通过磁盘、光盘以计算机文件的形式保存或传递,还可以通过电缆或计算机互联网传输。在数据的存贮、传递方面优势是传统测图无法比拟的。
(五)便于成果更新。数字化测图的成果是以点的定位信息和绘图信息存入计算机的,当实地有变化时,只需输入变化信息的坐标、代码,经过编辑处理,很快便可以得到更新的图,从而可以确保地面的可靠性和现势性。
三、数字化测图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一)数字化测图的主要方法
目前我国数字成图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原图数字化、航测数字成图、地面数字测图。原图数字化是将原有图件进行矢量化处理,使图形数据变成矢量数据,通过各种编辑,获得数字化地籍图的一种方法;或者将原有图纸通过扫描仪扫描,通过一些矢量化软件,将由扫描得到的栅格数据转化为矢量数据,然后通过编辑处理,进而得到数字化地籍图的方法。航测数字成图是将航摄像片通过解析测图仪,获得地面立体模型,采集地面模型数据,从而得到数字化地籍图的一种方法。这些方法的主要作业过程均需要三个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编辑以及成果图件的数据输出。这三种方法适用的情况和作业方法各异,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在没有符合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直接采用地面数字测图的方法,即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成图。
(二)数字化测绘在地籍测量中的作业流程
1.地籍测图准备。目前应用数字法进行地籍测量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根据城镇地籍调查的范围,划分好区、街道街坊;进行地籍权属调查,实地标出每宗地界址点的位置;布设控制网;划分每个作业小组测区范围。
2.地籍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是为地籍细部测量和日常地籍测量服务的,它具有传递点位坐标及限制测量误差传播和积累的作用。在地籍测量工作中,为限制测量误差的积累,保证必要的测量精度,使各街区测绘的地籍图能够拼接成一个整体,就必须首先在全调查范围内选定一些控制点,构成一定的几何图形,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和精确的测算方法,在统一的坐标系统中,确定它们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再以这些控制点为基础测算其他细部点的坐标。通常采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建立控制网。
3.地籍细部测量。地籍细部测量采用GPS(RTK)、全站仪配合的草图方式测图,关键部分绘制在草图上。草图的清晰、明了对内业工作至关重要,草图绘制的比例尺不宜过小,地物之间的相对关系大体能够得到体现。地籍细部测量主要包括:野外数据采集。数字法地籍测图时,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按记录器的不同可以分为:电子手簿记录模式、便携机记录模式、电子速测仪数据存储卡记录模式、GPS测量模式。数据传输。野外数据采集后,用专用电缆将外业采集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一般每天野外作业后都要及时进行数据传输,以避免数据丢失。数据处理。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即对外业采集数据的各种可能的错误检查修改和将野外采集的数据格式转换成图形编辑系统要求的格式。接着对外业数据进行图形生成,建立图形文件等操作,再进行等高线数据处理,即生成三角网数字高程模型(DTM)、自动勾绘等高线等。
4.地籍图生成与编辑。对照宗地关系图与宗地草图,根据分幅地籍图的坐标范围,选定该幅图所波及的作业分区数据文件,由测点平面坐标和地块描述信息自动生成平面图。地籍图生成完毕后,在输出前利用制图软件的图形编辑功能进行图形编辑处理。图形编辑处理后,要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查看是否有漏测及处理不当的地方,并加以修改,消除一些地物、地貌的矛盾,进行文字注记说明及地形符号的填充,进行图廓整饰等。也可对图形的地物、地貌进行增加或删除、修改。如果没有什么重大问题,则可以生成界址线等地籍要素,注记相关的地籍要素内容,打印初步地籍图。进行外业巡查,根据初步地籍图利用钢尺对测量精度进行审核,这一步是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
5.面积量算汇总。在错误修正后,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控制,分级量算,块块检核,按面积平差的原则进行面积量算、面积平差、面积汇总等工作。
6.图表生成。最后在检核无误的情况下利用制图软件的功能生成地籍图、宗地图、界址点成果表、宗地面积绘总表、土地面积分类表等图表文件。
7.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进行图表一致性、勘丈边长与反算边长一致性的检核,经检核无误或对检核问题修改后,建立初始地籍调查数据库文件,再进行人库前的数据检查,如无错误则可以人库,即建立了地籍信息系统。
在地籍测量工作中采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提高数字化测图技术和效率,保证成图精度,满足小城镇建设的需求,为后续的规划和调整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贺丽娟,曹振一.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西北水电,2002
[2]覃其进.浅谈数字化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J].广西地质 2001
兔子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 小麦;籽粒;粒重;增产途径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044-02
小麦是商水县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一些异常气候的出现,制约了小麦产量的上升,通过对小麦籽粒的形成过程和提高粒重的重要途径进行分析研究,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取得了明显成效,现总结如下。
1 抽穗开花期
冬小麦拔节后,经过25~30 d开始抽穗。小麦抽穗时主茎早于分蘖,大蘖早于小蘖。小麦抽穗后一般经过2~5 d开始开花,开花顺序为先主茎后分蘖,每穗开花先中部而后渐及上部和下部,同一小穗则由基部花顺次向上开。每穗开花时间3~5 d,全田开花时间持续6~7 d。
小麦昼夜均能开花,但每天有2个高峰,即9:00―11:00、15:00―18:00。夜间由于温度低开花少,中午由于温度高相对湿度低,开花过程受到抑制。小麦开花的最低温度为9~11 ℃,最适温度18~20 ℃,高于30 ℃影响受精能力降低结实率[1]。适于小麦开花的大气相对湿度为70%~80%,低于20%不能正常授粉受精,但花期遇雨,湿度过大,花粉粒吸水膨胀易破裂。
小麦属自花授粉作物,天然杂交率一般不超过0.4%,小麦开花时,内外颖壳从张开到闭合需经历10~15 min。或颖壳张开前进行闭壳授粉,或颖壳张开后进行开颖授粉[2]。花粉粒落到柱头上一般经1~2 h后即可发芽,在24~36 h后完成受精过程。开花期间小麦体内新陈代谢旺盛,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营养物质和水分,是整个生育期中日耗水量最大的时期,从此地上、地下营养器官基本停止生长,籽粒日益增大,是小麦全生育期的重要转折点。
2 籽粒形成与灌浆成熟
小麦从开花受精到灌浆成熟,经历34~36 d,期间籽粒内外部发生一条列变化,一般分为6个过程、5个时期。
2.1 形成期
受精后子房迅速发育,首先是受精卵进行分裂进而形成胚的各部器官。其次是极核受精后形成初生胚乳,并进行旺盛分裂最终形成胚乳,开始积累淀粉。受精后10~15 d,籽粒外形已基本形成,长度达最大值的3/4,由“坐脐”达到“多半仁”阶段,籽粒已具备发芽能力,该时期称为籽粒形成期。这一阶段籽粒含水量处于增加阶段,含水量达70%以上,此时籽粒长度增加很快,而干物质增加很慢,籽粒颜色由灰白逐渐转化为灰绿色,胚乳有清水状变为乳状,挤之有稀薄而略带黏性的液汁。
2.2 乳熟期
历时12~18 d,“多半仁”后首先长度达到最大值,而后是宽度和厚度增加,到开花后20~24 d达到最大值,俗称“顶满仓”。随着籽粒体积的继续增大,胚乳细胞中开始积累淀粉,含水量由于干物质的不断积累由70%逐渐下降到45%左右。籽粒外部颜色由灰绿变鲜绿,进一步转为绿黄色,表面有光泽,胚乳由清乳状到乳状。
2.3 面团期
历时3 d,含水量下降到38%~40%,干物质增加速度转慢,籽粒表面由绿黄色变成黄绿色,失去光泽,胚乳呈面筋状。灌浆速度的特点是慢―快―慢,即“多半仁”前缓慢,由“多半仁”到“顶满仓”速度加快,“顶满仓”后速度又趋向缓慢。从“顶满仓”到“面团期”是穗鲜重最大的时期,要注意防倒。
2.4 蜡熟期
历时3~7 d。含水量由38%~40%急降至20%~22%以下,籽粒由黄绿色变为黄色,胚乳有面筋状变为蜡质状,籽粒干重达到最大值,生理上已正常成熟。
2.5 完熟期
历时2~3 d,含水量下降到20%以下,干物质积累停止,籽粒体积缩小变硬,俗称“硬仁”,表现出成熟种子的特征特性,是收获的最佳时机。
3 籽粒发育的不均衡性
在籽粒发育过程中,同一穗上的不同小穗位和同一小穗的不同粒位,无论灌浆先后、粒数多少和粒重高低均有所不同,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实质是早在分化时期已经发生的差异的继续[3-4]。
3.1 不同小穗位籽粒发育的不均衡性
在小麦灌浆过程中,灌浆的顺序与开花的顺序基本吻合,以中部小穗居于优先地位,营养物质的分配也以中部小穗最多,其次是下部小穗和上部小穗,所以不同小穗位的籽粒数目有多少之别,重量有轻重之分。在籽粒形成和灌浆初期,运转到中部小穗的干物质最多,其次是上部小穗,下部小穗最少;灌浆中期以后,下部小穗的干物质较上部小穗为多,因而一般下部小穗比上部小穗籽粒少,而粒重比上部重。
3.2 不同粒位籽粒发育的不均衡性
同一小穗不同粒位之间,营养分配和发育是依照小花的着生部位从1、2、3、4逐渐递减的;到“顶满仓”以后顺序便发生了变化,如果每穗结实2粒,一般粒重1>2,若每小穗结实3粒,则2>1>3,当每小穗结实4粒时,则2>1>3>4,但在下位缺粒或发育不良时,可看出上位小花的粒重明显增高。同一粒位籽粒在不同小穗上表现为中部最重,下部次之,上部最轻。
4 籽粒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4.1 温度
籽粒灌浆的最适温度为20~22 ℃。日平均气温低于25 ℃,则随温度的升高而灌浆速度加大,高于25 ℃时,因高温而失水过快,缩短灌浆过程,加强呼吸作用,粒重降低。一般认为:开花至成熟需720~750 ℃的积温,灌浆期需500~540 ℃的积温。
4.2 光照
光照条件对不同灌浆时期的影响不同,灌浆盛期(开花后25~30 d)影响最大,灌浆始期(开花后10~12 d)次之,灌浆后期(开花后25~30 d)影响最小。光照的好坏取决于2个条件,一是天气条件,二是群体大小。光照不足、群体过大往往成为粒重降低的主要原因。
4.3 土壤水分
籽粒形成和灌浆期间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5%。籽粒形成初期水分不足,特别是在天气干旱高温情况下,光合强度降低,呼吸作用加强,致使灌浆过程提前结束,形成瘪粒。在品质方面,籽粒蛋白质积累和含量与灌浆以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而籽粒的淀粉含量则随水分的增加而增加。
4.4 矿质营养
后期适当供应氮磷钾除可使功能叶保持较长功能期外,还可促进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化合物的转化,对提高蛋白质含量、促进籽粒灌浆成熟有显著作用。
5 提高粒重的途径
5.1 增加籽粒干物质的来源
籽粒干物质的积累来源于2个方面:一是抽穗前茎叶中的贮藏物质,二是抽穗后绿色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光合物质,前者占30%左右,后者占70%左右。虽然抽穗前积累的干物质并不直接构成粒重,但对籽粒增重有很大影响,是产量形成的奠基过程。所以提高粒重必须从生育前期着手,促使个体发育健壮,建立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后期应保持一定的绿色面积,防止早衰青枯和病虫害,延长绿色面积的功能期。
5.2 扩大籽粒的容积
籽粒容积大小是影响千粒重的重要因素。籽粒容积与籽粒形成过程中胚乳的发育密切相关,如果这时干旱或其他条件不利,籽粒容积缩小。因此,这一时期要保证水分的及时供应。
5.3 延长灌浆时间和提高灌浆强强度
灌浆时间和灌浆强度除受品种特性影响外,主要受灌浆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影响。在高温条件下,可加速灌浆速度,但缩短灌浆时间,粒重往往较低。相反,光照条件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日平均温度较低灌浆时间持续较长而粒重较重。但北方麦区灌浆期间高温干旱,多干热风,对籽粒增重不利。因此,要特别注意这一时期的水分供应,在后期浇好灌浆水、落黄水,力争“麦长一线”。另外,后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叶面宝,对增加粒重有良好效果。
5.4 减少干物质积累的消耗
重点把握好小麦的收获时间,以蜡熟末期收获产量最高,过早或过晚收获均降低粒重。过早籽粒没有灌饱,过晚干物质已不再增加而呼吸作用仍在消耗,使籽粒重量下降,所以应做到适时收获。
6 参考文献
[1] 张兆合,傅传臣.农作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 耿文良,冯瑞英.中国北方粳稻品种志[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兔子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铜资源 矿床 类型 产出 特征 探矿远景
[中图分类号] P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34-1
我省铜矿找矿始于50年代,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全省已发现的铜矿床(点)300余处,其中超大型、大型7处,中型6处,小型38处,全省累计查明铜资源储量1555.37万吨。江西铜矿主要分布在德兴、九江和上饶地区,查明了铜厂、富家坞、朱砂红、城门山、武山、永平、银山等特大型及大型铜矿7处,枫林、村前等中型富铜矿2处,铜矿储量约占全省总储量的98%。为了回收的矿产资源,本文总结了铜生产的特点,对矿产资源勘查的地质特征、分布、生产和储量增长方式的介绍。
1江西铜矿床类型
江西铜矿床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斑岩型、层控型、矽卡岩型、陆相火山岩型等,还有少量的其它类型和伴生铜矿床。斑岩型铜矿床是江西省最主要的矿床类型,其特点是储量大,矿化分布均匀,保有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58.4%。层控型铜矿床也是一种主要的矿床类型,保有储量约占22.7%,其次矽卡岩型和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床分布也很广泛。除了以上4种类型,有少量其他类型矿床。铜主要是与(CO)小规模的钨锡矿床中,两个随主要产品作为副产品回收。
2江西铜矿床分布区域
江西铜矿床主要分布德兴―乐平区、九江―瑞昌区、上饶地区、上高―萍乡区、赋春―塔前区五个矿集区。
(l)银山―金山―铜厂Cu-Ag-Pb-Zn-Au成矿区:主要有铜厂、富家钨、朱砂红、银山等4个大型铜矿床,以斑岩型为主兼有火山岩型矿床,全区探明储量达965.10万吨,占全省总储量63%。规模较大此外尚有金矿床、铅锌银矿床、是我省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区。
(2)九江―瑞昌Cu-Au成矿带:主要有城门山、武山、东雷湾等大中型矿床,成矿类型有层控型和矽卡岩型,全区探明储量约302.15万吨,占全省总储量的20%。
(3)铁砂街―永平―东乡Cu-Pb-Zn-Ag-Au多金属成矿区:主要在永平、东乡、铁砂街大中型矿床,成矿类型有主要是似矽卡岩型、火山碎屑型和海相细碧角斑岩型,全区探明储量约206.36万吨,占全省总储量13%。
(4)兴源冲―村前Cu-Au成矿区:主要有村前、七宝山、志木山等中小型矿床,多为层控型、矽卡岩型,全区探明储量27.03万吨,占全省总储量的2%左右。
(5)塔前―赋春Cu-Au多金属成矿区:有朱溪、月形等中小型矿床,成矿类型有以层控型为主,探明储量5万吨左右,占全省总储量的1%左右,不过目前江西地矿局朱溪铜矿投入大量地勘力量,已发现该铜矿潜在资源储量可达特大型,是江西铜矿找矿一重要突破。
3江西铜矿床赋存的主要特点
(1)江西铜矿床规模大,分布集中:全国探明储量超过50万吨储备的有21处,其中江西占6个,分别是铜厂、富家坞、朱砂红、城门山、武山、永平,总储量探明的铜储量占全省91.4%。
(2)矿床出露浅易于露天开采:目前探明的铜矿矿体在地表很浅,几个大中型矿床,均暴露在地表或地下浅,易于露天开采,采矿留下比小,成本低,工作条件好,生产效率高,生产管理方便。
(3)矿床次生分带不明显:江西铜矿床多属原生硫化铜矿床,表生作用形成的次生分带不明显,次生富集程度不高,分布范围小,连续性差,其储量仅占全省铜保有储量的1.4%。绝大部分为易选的硫化矿,有利于开发利用和综合回收,选矿回收率较高。
(4)矿床中铜矿石品位低,伴生元素多:平均品位0.527%,低于全国平均品位铜矿,但更多的相关矿产中,其中Au、Ag、Pb、Zn、Mo、S等可达到综合回收的要求。伴生金、银在金银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综合回收这些资源,产量占超过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如江西铜业公司铜精矿回收率很高,回收金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5)在大型铜矿中尚有数量较大的表外矿,如铜厂有290.75万吨,朱砂红矿区有320万吨t,武山矿带具有393万吨,如德兴铜矿的矿石,每年可生产一个金矿,该厂加工能力达到设计要求,充分利用了低品位矿石。
(6)矿石可选性能好:含铜矿石矿物成分简单,矿石类型和品种单一,易磨易选,选矿回收率较高。如德兴铜矿铜回收率达84.48%,全公司矿山回收率平均达83.59%。
4江西铜生产矿山储量增长的途径
在全省铜矿重要成矿带和重点矿区,寻找周边成矿有利地区是增加储量增长的有效途径,另外加强对矿床成矿规律的研究也是一重要措施。老矿山地质储量升级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如永平铜矿露天开采的储量下降很快,为了保证矿井持续稳定生产,延长矿山露天开采寿命,矿山加密勘探网度,提高勘探程度,使露采南坑采深+46米扩展到-26米,北坑由-26米扩展到-134米,多开采量162万吨,延长了5年的露天开采寿命。
矿产资源是一种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在矿床开采中除了规模实施,贯彻大小、贫富、难易、厚薄兼采的技术政策外,还应做到“开源节流”,充分和合理利用资源。公司所属各矿山有非常丰富的矿石数量,近年来矿山已启动了回收矿石利用研究,通过对比方案试验圈定矿石回收指标合理,使矿山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5结语
铜矿床一般伴(共)生元素较多,在铜矿床中常伴生有Au、Ag、Pb、Zn、Mo、S等,有些有用元素的回收价值往往高于主金属,因此开展矿床伴生组分的地质查定和补勘工作是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的基础。通过补勘和必要的测试手段,除了确定工业矿体、矿石外,围岩蚀变的围岩及含矿破碎带附近进行系统采样和分析,判断其他有利的地位,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伴生组分富集地段,进行综合回收,也可增加矿山经济效益,使一矿变多矿。
参考文献
[1]张锦瑞,王伟之,李富平.金属矿尾矿综合利用与资源化[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2006.
[2]陈甲斌,贾文龙,范继涛.铁尾矿利用经济分析模型与应用[J].资源科学,2009.
[3]罗秋良.我国有色金属矿山尾矿综利用的现状、问题和建议[J].矿产保护与利用,1992.
兔子的特点范文5
论文摘要:分析了网络下参考咨询服务工件的新特点,指出了当前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如何创新参考咨询工作的应对措施。
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化、数字化建日新月异,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由于信息环境的变化,信息量的剧增,读者对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他们非常希望图书馆能够在这种网络环境下提供有针对性的高层次的咨询服务,解决他们在信息的搜集、选择、鉴别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在信息的海洋里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文献信息,很显然,要及时满足这些高层次的需要,仅仅依靠传统的参考咨询工作是难以解决的,必须要对参考咨询工作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寻求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1网络环境下参考咨询工作的新特点
1.1咨询场所的变化馆内与馆外并存
传统的咨询服务场所是在馆进行,主要是馆员与读者面对面或书面形式进行交流,部分地使用电话进行咨询和解答,而在网络环境下的参考咨询服务场所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在家里或办公室进行,随时随地都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与参考咨询馆员进行联系,咨询馆员可直接在网上及时解答各种咨询,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很显然,咨询的场所在不断地扩大和外延,随之,咨询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读者人数也在不断上升,这些变化势必导致参考咨询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增加,如果我们不全面创新参考咨询工作,就很难适应这一新变化。
1.2咨询方式的变化手工检索与网络化检索并存
传统咨询服务方式的基本特征是通过手工查询、翻阅各类工具书,这种方式既耗时,又受馆藏资源的限制.查全率和查准率都将受到影响,在网络环境下,上网查询.浏览,下载文献已成为最方便获取文献的手段.使用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的检索工具,已成为现代参考咨询服务的重要特征。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良好的网络环境条件.使参考咨询服务不仅可以利用各种载体形式的事实型数据库,数据型数据库,题录型数据库,全文型数据库和图像型数据库以及种类繁多的电子版参考工具书,更可以借助网络提供的信息查询工具来实现。所以,在现代高度发达的文献信息技术支持下,参考咨询服务方式已是手工检索与网络化检索并存,这种并存,使得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的服务手段急需创新。
2当前参考咨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础设施问题
目前,价格昂贵的现代化设备与有限的购书经费已形成极大反差,致使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水平发展速度极为缓慢,也不平衡,还有部分高校馆的现代化速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基础设施极不完善,其中包括:必需设备配备不全,现有设备陈旧,网络不畅,自建数据库尚缺,特色数据库未建,网上信息杂乱无序,引进数据库尚未开发,图书馆网站建内容单薄而又滞后,计算机和网络的安全防范管理措施不得力,IP地址资源紧缺等等,所有这些,给网络环境下的参考咨询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导致提高服务质量只是一句空话。
2.2人员素质问题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加上高校图书馆人事制度不健全,致使高校图书馆有用的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高素质的咨询馆员更是缺失。许多馆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罗马成为老、弱、病、弱、残的“收容所”,改革分流人员的“庇护所”和解决干部教授农民的“好场所”。由于整体素质偏低,这些人员的存在,再好的培训途径对于他们来说也无法进行实施。他们只能充当一个守摊子,看门子,换牌子的“守门员”角色,很难成为一个信息海洋的“导航员”,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网络环境下参考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
2.3服务理念问题
不少馆领导和馆员服务理念较陈旧、保守、对开展参考咨询工作的信心和认识不足,总认为一个馆只要进行采编,流通和阅览等一般性的服务工作,就说明此馆在正常运转就行。至于高层次的参考咨询服务工作可做可不做,不愿意在这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真正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致使此项工作难以开展.使许多新的信息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了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严重制约了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也极大地挫伤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图书馆在人们心目中的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3创新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的应对措施
3.1服务理念创新
在网络环境下,要想参考咨询工作与时俱进,首先就得转变和创新服务理念,建立新的服务机制和服务模式.充分认识到参考咨询工作在新时期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断创新参考咨询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努力克服那种参考咨询工作可有可无,可深可浅的思想,牢固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观念,将读者服务工件的重点从传统的文献借阅咨询服务转移到高层次的参考咨询服务上来,不断增强网络信息咨询服务意识,不断拓展读者服务工件的内涵和外延,为读者及时提供集成,多样,动态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参考咨询工作更具针对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3.2基础设施创新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道理,要想搞好网络环境下的参考咨询工作就得要拥有先进的设备作基础,否则只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所以说参考咨询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图书馆要配备好必要的计算机设备。并建立稳定可靠的开放式,集成化管理系统和性能优良的.与内外联网的开放性网络,并必须保证网络的畅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和网上信息资源的作用。其次,要建立数据资源管理系统.作为数据库管理的平台.该系统应包括信息的获取与创新,存储与管理,访问与查询,与传送以及权限管理等多个模式,它的管理机制与运作模式都应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来设计,支持各种相应的标准与协议,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数字资源服务,以保证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3.3馆员素质创新
参考咨询工作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标志。要想全面创新参考咨询服务工作有了新的服务理念还不行,这些理念还得要有人去具体实现。所以说,咨询馆素质创新,是网络环境下开展参考咨询工作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们应把创新参考咨询人员素质问题列为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图书馆创新人才的开发机制,制订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培训措施,扎扎实实地做好参考咨询馆的培养工作,其方式有:常办培训班;开设专题讲座;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短期脱产进修;在职再教育;外出参观学习;出国访问与考察等等。通过这样一些活动的开展,使参考咨询馆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快速和全方位的创新与提高,使他们即懂得传统的咨询工作.又掌握了现代化服务手段,从而.能非常从容地担当起这一特殊时期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兔子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网络;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存储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的种类和形式也越来越多,传统图书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些需要,因此人们提出了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设想。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国家进入信息时代的“快速通道”,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和知识环境,建设数字图书馆是信息社会中图书馆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时代赋予图书馆工作者的历史重任。
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及特点
1.1 概念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简称DL),就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言、音像、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同时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等范畴。因此,准确地说,数字图书馆是超大规模的,可以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料库。它的特点是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贮自由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从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使图书馆资源共享实现到越来越高的程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使得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
1.2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 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1.3 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 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的有光盘、录音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
1.4 数字图书馆是与平台无关的数字化资源集合 数字图书馆可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服务器之间、工作站之间的可互操作性,并正在探索深层语义上的可互操作性。它采用一种联合式或协调性软件,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取得一致性和连贯性检索内容。读者只要提供某个检索点,计算机就会按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所需的全部资料。
1.5 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功能 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馆有着重大的差别,传统图书馆是被动式服务,而数字图书馆是主动式服务。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向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2 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
2.1 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虚拟化 传统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和流通图书资料,以供读者学习和参考研究的文化机构,其信息载体以印刷型书刊文献为主,馆藏是有形的。信息资料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数字图书馆的其它特点都是建立在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这也是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最大区别,数字是信息的载体,信息依附于数字而存在,离开了信息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就不能存在了。
2.2 信息利用的网络化、共享化 传统图书馆的文献利用是通过馆内和馆际流通来实现的,要受时间、空间和馆藏量的限制,数字图书馆以互联网为传递手段,把分布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各种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连接起来,突破了原有的时空局限,使信息量有可能无限增大,这就为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全球信息资源共享铺平了道路。
2.3 信息检索的智能化、高速化 传统图书馆的资料查询、检索和借阅全都是手工操作,效率低、速度慢。数字图书馆将图书、期刊、照片、数据库、网页、媒体资料等各类信息载体与信息来源在知识无序的基础上有机地组织并链接起来,以动态分布式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并自动标引、元数据、内容检索、不同数据库的互联等,使之实现网络化、智能化检索,从而为读者开辟了一条获取信息的高速公路,读者只要点击计算机键盘、鼠标,就可以从海量的数字信息库中迅速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4 服务对象的广泛化、全球化 传统图书馆以馆藏为工作重心,主要为到馆的读者服务,其服务对象比较固定,人数比较有限。数字图书馆以用户为重心,向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广大读者提供网上服务,从而打破了读者数量和类型的限制,实现了读者群体的全球化。读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全球高速网络的连接,从计算机上利用电子文献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从事学习和研究,其成果亦可通过电子文献表达,直接地、及时地进入到全球信息网络,为更多的读者及时利用。
3 建设数字图书馆面临的问题
3.1 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加工、整理、复制、翻译、利用、传播等都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进行的,网上信息由于具有高度流动性,必然对传统著作权保护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产生冲击,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知识产权,而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法律规范,互联网就不能健康发展。如何既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又让各类文化科技成果纳入数字图书馆,为更多的人服务,一直困扰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同时网上信息形态的多样性又对传统知识产权法的稳定性与适用性提出挑战,而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人们利用数字图书馆认识的增强,在网络资源的使用中,如何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就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3.2 技术问题 数字图书馆所面对的存储对象和技术领域远远超出了目前传统图书馆的范围,所涉及的技术有: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分析与处理技术、信息抽取与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这些技术课题的突破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和最繁重的任务。
3.3 信息资源建设的问题 信息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大多数图书馆虽然开始重视信息资源建设,特色也各不相同,但力度还是不够。有的图书馆强调硬件设备的添置,而忽视信息资源建设。另外,信息资源产生者没有加强协作协调,没有制定出统一的标准规范和信息开发计划,造成信息资源库建设不分轻重缓急。数据重复建设,通用性、兼容性较差,标准化水平参差不齐。再有,国内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机构合作与研究的意识不强,文献保障体系也不健全。
4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策略
4.1 走合作化道路,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局面,如在建库上,各馆文献分类、编目不统一,书目数据标准化程度不同等。在书目数据方面,数据不标准就不能保证检索用户从各角度迅速、准确地检索所需资料。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国家数字图书馆使用的各种标准及规范,协调与规范资源库建设,解决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问题。加强馆际交流、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扬长补短、共同提高,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图书馆。
4.2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并存互补 数字图书馆是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是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另外由于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构成因素、特征、功能、作用不完全相同,从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体系,各有相对的独立性,两者又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性。所以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两者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共存互补、相互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混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