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语言教学的黄金期,我们要利用好这一最近发展区,促使孩子听得懂、说得出、说的准确。教学中存在着制定教学目标时重教材内容轻学生实际,对语言教学活动设计的目的不明确,没有关注到幼儿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接受情况,盲目地评判孩子的答案,不能鼓励孩子超范围的想象力发言,还有的幼儿教师力求课堂的氛围和形式,滥用多媒体的图片、视频和音乐,急于让学生模拟和表演,表面很是热闹,而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他们的语言表达也得不到切实发展。还有教学时只是告诉孩子“是什么?”而没有引导孩子“为什么?”不能让孩子理解事物之间的关联,不能根据孩子自身的观察水平和理解能力、已有经验来设计教学,再有就是语言课成了故事课、绘画课、音乐欣赏课,不能带孩子走进教材,感悟文本的美好内涵,不懂得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说出自己的感悟,课后也没有及时做好教学反思,错失了培养和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大好时间。

一、营造学生听和说的良好环境

教室里面要有丰富多彩的挂图和彩页,上面的花草树木和卖萌动物都是小孩子的好朋友,视频每天循环播放动画片,可以在教室走廊绘画出《丑小鸭》《青蛙王子》《小蝌蚪找妈妈》等连环画,这里面的人物、动物都是幼儿的好伙伴,让小孩子看得见、听得到,反复的听是说得出的前提,鼓励幼儿模拟看到听到的话语是很好的训练办法,学习“天线宝宝”的稚嫩语言、模拟“熊二”傻乎乎声音、学习“喜羊羊”的睿智话语等等,鼓励孩子在模拟声音效果的时候加上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要充分肯定和表扬孩子优异的表现、鼓励他们大胆模拟和表演。爱说爱闹是幼儿的特点,教室里要有木房子、七巧板、小木偶等玩具,让小孩子喜欢围着这些玩具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这时候教师可不能一句“都坐好、别讲话”,这样会抹杀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多给孩子自由说话的机会,设置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沟通交流,例如在模拟“打针”的时候,可以听得到“好孩子,不疼不疼的,别害怕”“你最勇敢了,看看我打针都不怕,你也别怕!”“别哭、别哭、打好针妈妈带你去买糖吃”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在自己打针时经常听到的语言,在他们给布娃娃打针的时候,就能够根据这样的情境说出来,教师可不要随意打断他们的话语,这正是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的好时机。还可以让幼儿模拟去超市买东西,让小朋友两两一组,模仿售货员和顾客,让他们之间展开对话,提醒他们注意礼貌用语和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可以让孩子针对某件货物询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让小孩子分享自己从跟随家长学来的经验,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普及了生活常识,更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办法。

二、在模拟现实生活中发展语言

幼儿的很多知识经验来源于生活中的观察和模仿,幼儿园教学时候也要较多的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把平时跟家人上街、外出时所看到的、听到的表达出来。例如可以在幼儿园设置一些语言表达情境模拟区域,有小厨房、购物便利店、游乐场、急诊室等,可以让幼儿做“小主持人”“小记者”“小护士”“小厨师”,说出他们在模拟这些角色的时候该准备好什么物品,该注意哪些事项、具体该怎么做?这就给幼儿提供了很好的说的机会,有幼儿可以说“当主持人,要声音响亮、微笑亲切”“做小护士要细心热情、给小朋友打针轻轻不要疼”“我看妈妈做西红柿炒鸡蛋是这样做的”等等,引导幼儿以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生活中直接参与、亲身体验,说出他们知道的事情,讲出他们的自身感悟。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看动画片,然后在教室里讲出自己看到的故事,“大灰狼是个大坏蛋、他是个狡猾的家伙”“都是因为懒羊羊贪吃,害得大伙都被抓住了”“小蝌蚪游啊、游啊、最后终于找到了妈妈”这样的故事讲述,可以有效训练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教师要鼓励他们要讲得生动、讲得具体,绘声绘色地讲述是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在交往和对话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范文2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是多样的,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比赛情境、游戏情境、操作情境等。所以,教师创设的情境应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能够理解的生活事例或数学材料,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部动力。

1.注重实验细节、引导学生参与。操作在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仔细留意操作的每一步,着力于一些容易忽视的操作细节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必定能够“以小见大”,于“不经意处”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

2.应用信息技术、联系身边数学。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教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现象很难通过操作实验展示,或很难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展示,此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的特点,利用其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模拟现象、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展开思维的翅膀。

3.亲自参与研究、获得成功体验。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提出猜测,并通过科学实验加以验证的。如果我们的学生能经历实践活动,或许也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加以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如在教学圆周长时,有位老师在学生研究了怎样测量圆形物体周长后,让学生对自己已经测量过的几个圆形物体进行观察比较,组织学生讨论:圆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自然地提出了圆周长可能和圆的大小、圆的直径、半径有关。接着老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可能存在着怎样的联系?由于有了前面的测量,学生从有关数据中不难发现圆周长与直径、半径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这里学生自然会产生动手测量计算的欲望。这样学生从测量中体会、发现并提出猜测,再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测量、计算),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师成功地把前人发现圆周率的漫长过程浓缩在一个教学片断中,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营造和谐课堂,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心情愉快、努力以求的时候,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所以,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1.给学生适度的思维自由。主要指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的余地,不代替学生去思考,而是启迪、引导学生,使其思考得更好。允许学生对别人甚至对老师的意见表示不同意。在课堂出现某些争议时,教师可采用“讨论式策略”,让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根据,少当“裁判员”,多当“引路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生的“神圣的好奇心”好比一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要夭折。

2.给学生适度的“行动”自由。数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此处的行动自由,指教学中多给学生创设动手的机会,尽情“玩”的机会,给更多的同学以动手的自由和思维自由的空间;同时这里的“行动”自由也指学生在教室中可进行适度的走动,而不是木偶似的端坐其中;在学生碰到问题进行讨论时也允许学生发出声音。

三、采用提问指南卡,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笔者设计的提问指南卡这一独特方案主要用于新授课的教学。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提问指南卡后,实实在在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了更多有价值的、切中主题的问题。如陈老师执教的观摩课《圆柱的体积》,当时应用了提问指南卡。在展示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的问题情景后,学生通过提问指南卡的引导,积极主动地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热烈、和谐的合作氛围中,提出了大量的问题,事后整理、分类发现达10个之多。

其中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

①圆柱的体积为什么要转化成长方体体积?

②长方体的长等于什么?

③在转化的过程中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吗?面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④怎样计算他们多或者少的面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