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实训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一实训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一实训报告

大一实训报告范文1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 大一新生 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陆某,女,18岁,大学一年级学生,独生女。家住县城,父母均为教师,家庭条件良好。身高1.65m,体态正常,无不良嗜好,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无家族精神病历史。

2.个人成长史:从小乖巧懂事,独立好强。父母对其要求严格,自己做事要求尽善尽美,自尊心强。高考以优秀的成绩考入这所大学。入学后,感觉城市的生活很陌生,自己与周围格格不入。且发现很多同学多才多艺,自己没有什么特长可言,从而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事事不顺心。

3.测试结果与分析:选择测试为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2.2,强迫症状1.1,人际关系敏感2.3,抑郁1.9,焦虑2.7,敌对1.3,恐怖1.2,偏执1.0,精神病性1.0,其他2.1;总分165分,阳性项目数50个;结果显示,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近一个月,总是觉得心,学习时注意力老是分散。和寝室的同学关系比较疏淡,没有交到什么朋友,觉得很孤单。情绪低落,睡眠质量减弱,内心痛苦。

2.个人陈述:我能够考上这所大学非常高兴。来这之前,我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想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来到这之后,我才发现与我想的完全不一样。高中的时候,我在班里是学习委员,大家都很尊重我,老师也很喜欢我。但是到了这里后一切都变了,觉得周围的同学都多才多艺,可我除了学习外什么也不行。社团活动我也不敢参加,怕别人笑话。我不想丢脸。

我们班的女生都穿着时尚,有很多品牌我在家乡那边从未见过。与她们相比,我穿得就像个乡巴佬,我觉得她们肯定瞧不起我。她们讨论的话题我也大多不熟悉,总是插不上话。我想与她们快点处好关系,可又总是走不近。好像我们之间有隔阂似的。心里很着急。

我没有告诉父母这个状况,怕他们担心。和以前的朋友最近联系得少,大家刚开学都挺忙的,也没有说过这件事。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的反映情况

1.咨询师的观察:陆某穿戴整洁,举止得体,讲话声音低沉,思维清晰;但双眉紧锁,神情紧张,在谈到大学的生活时,情绪明显低落、焦虑。

2.他人的反映:据辅导员介绍,该女生较内向、敏感,与班级同学来往较少。学习很努力,要求上进,有时也有想参加集体活动的愿望,但又总是因为不够自信而退缩。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通过求助者的陈述以及咨询师的观察和了解,陆某个性好强、追求完美,因较难适应新的环境而产生了一些不合理信念,导致情绪焦虑,睡眠质量差。病程为一个月,未泛化,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医。

2.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根据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医,并且没有出现幻想、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排除精神病。

(1)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于较难适应新的环境等明显的现实原因引起,冲突是常形的,具有现实意义。故排除神经症的诊断。

(2)求助者的症状为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睡眠质量下降等。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其反应强度不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但并不严重。

(3)从病程标准来看,病程只有一个月。没有超出两个月,没有达到严重心理问题的程度。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只集中于不能适应新环境这一心理问题,没有泛化到其他方面。

(4)求助者身体健康,无躯体性疾病。

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3.病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该求助者身体健康,没有疾病。

(2)社会性因素:由于刚进入新的环境而引起的不适应;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3)心理因素:自我要求过高 ,做事追求完美。缺乏自信,存在绝对化要求等不合理信念。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改善不良情绪,调整其认知方式,改善睡眠。

2.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自信心以及人际关系适应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过程

大致分为三阶段:诊断阶段,咨询阶段,巩固阶段。

1.第一次咨询: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商定咨询方案,确定咨询的目标。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询问陆某基本情况,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设置等;摄入性谈话收集资料,了解求助者求助原因,求助目的,陈述问题,咨询期望;进行心理测验。与求助者一起协商,确定咨询目标;

2.第二次咨询: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确认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向求助者初步介绍ABC理论。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加深咨询关系。向求助者简单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让求助者认识到诱发事件A并不能直接导致情绪反应C,是她对事件的认知和想法B引发了情绪反应C;布置家庭作业:强化求助者对ABC之间关系的理解。

3.第三次咨询:

目的:深度分析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学会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帮助其改变认知模式;教会求助者运用放松技术。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

过程:反馈家庭作业。分析求助者列出的关于自身心理问题的ABC模型,共同深层挖掘,探究其不合理信念。分析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并进行辩驳,初步改变求助者的认知偏差。教会求助者运用肌肉松弛放松技术。布置家庭作业:(1)记录此次咨询对自己认知转变的启示,将原来不合理的信念和建设性信念列表对比;(2)与同学真诚沟通,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请他们评价自己,并对未来的四年生活进行讨论;(3)进行放松训练的练习。

4 第四次咨询:

目的: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巩固学习新的合理信念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反馈家庭作业,正确看待自我。经过将自己先前的不合理信念与咨询中建立的合理信念相对比,发现自己存在认知模式上的错误,积极进行了自我反思。

5.第五次咨询: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并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反馈家庭作业:(1)求助者觉得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转变后,做得更加积极,心情也放松多了;(2)发现自己有诸多优点,并且成功地进入了系里的编辑部,成为了一名新闻编辑,自信心得到提高。进行心理测验。做好咨询回顾和总结,帮助求助者接受离别。

七、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我的情绪已经基本平o下来。近几天心情也好多了,睡眠状况也好了。上课可以集中精神听讲了。而且我与室友的关系改善了许多,前几天一起出去逛街了。”

2.咨询师评估:通过回访,了解到求助者目前心理状态稳定,焦虑情绪消失,睡眠质量提高,人际关系恢复正常。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咨询过程完整。

3.他人的评估:在随后的随访中,经求助者的辅导员反映,求助者现在情绪比较稳定,学习比较努力,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经班上的同学反映,求助者很有亲和力,与大家相处融洽,学习认真刻苦,活泼大方,和之前有较大改变。

4.心理测验评估:

(1)SAS:粗分36分,标准分45分,提示焦虑情绪基本消失;

大一实训报告范文2

(1)成本核算虽以工业企业为例,但缺乏制造环境的模拟,导致学生对产品的业务流程不清晰,不能理解成本核算的整个流程,且当制造环境发生变化时,不能举一反三。

(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成本核算的讲授,但对成本控制和分析讲解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相脱离,无法满足会计服务于经济管理的要求。

(3)教师讲授了许多成本核算方法,但是学生到实际当中,无法自如选择。

(4)大多数院校将成本会计教学分两个阶段,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外实践。校内理论教学,包括材料费用核算、人工费用核算、辅助生产费用核算、制造费用核算、废品损失费用核算,成本核算基本方法。其中穿插案例教学(或校内模拟实训),但都比较孤立,不成系统,学生不能融会贯通,且业务以文字提示,与实际中的单据不相符,所以学生只识提示,不识单据,很难在实际中开展核算。

(5)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标准。

(6)成本实训较繁琐,学生又缺乏耐性,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大大降低。

(7)校内成本实训基本上是手工操作,但实际中需要对数据进行信息化处理。为有效解决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自2010年开始探索成本会计教改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成本会计课程三段实践阶梯式改革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成本会计课程三段实践阶梯式改革思路

树立熟悉成本形成过程、形成环境,成本的分析、控制、决策与学习掌握成本核算方法并重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两段式成本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模拟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采用实践—理论+实践—实践三段实践层层递进的阶梯式教学模式,突出满足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性强、成本会计岗位技能性要求高的学习要求。第一阶段:在理论教学开始之前,带领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参观考察,详细了解企业产品的每道生产工序,整个工艺流程,并加以记录,分析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并与成本核算人员交流,询问成本核算方法,成本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企业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变化对成本的影响,使学生对成本有一个感性认识。第二阶段:在学生对企业产品成本有了一定的认识后,结合成本会计理论,模拟一个企业的完整成本业务,对与成本有关的业务用文字加单据的形式提供,在讲完每一成本业务所需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后,学生开始实际操作。这属于单项模块实践教学。在成本各单项基本业务熟悉的基础上,将成本实训穿插于综合实训,对成本核算再巩固。第三阶段:把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与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制定任务目标和要求,布置成本实习内容,要求完成成本课程实习报告。

三、成本会计课程三段实践阶梯式教学改革实施

我们选取了两届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该实践教学,教学贯穿三个学期。第一阶段:安排在大一上学期。我们将1个班50个学生分为五支团队,分行业选取五个温州支柱型产业的调研基地(展升眼镜公司、东洋打火机公司、报喜鸟集团(服装业)、康耐集团(鞋业)、长江电子有限公司(机械业),组织学生前往基地调研该企业行业类型、规模、产品品种、产品详细生产过程,企业的生产车间类别、车间成本核算的内容、成本核算的方法、近两年成本的变化趋势。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询问、摄像等多种方式初步了解一件产品的成本构成,要求学生完成企业产品流程图的绘制。每支团队调研完毕后要制作PPT在班级、全系作汇报交流,并写出调研报告。第二阶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项模块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材料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人工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辅助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此教学安排在大二上学期。我们选取长江电子有限公司的真实成本资料并进行加工作为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素材。在授课前先讲解成本核算所具备的理论知识点,然后给出相应的成本核算票据,在教会学生识别票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一定的成本核算方法完成相应的成本核算。比如,材料的归集和分配核算。我们提供学生1个月的所有车间领料单、材料购入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及材料入库单。理论讲授:材料费用的归集包括购入材料成本的确定和发出材料成本的确定。通常,购入材料按实际成本计量,要求学生拿出购入材料的单据(发票、入库单)确定成本。对于发出材料成本的计量,按照领用车间归属,能明确归集到车间某一产品的直接计入该车间该产品的成本,如果不能明确归集的,需要先归集到车间再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配到车间的产品中去;此时,要求学生拿出领料单,将材料的耗费归属相应的产品,编制各车间的材料费用汇总分配表后,教学生如何将成本归入相应的“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实践操作要求:①正确计算原材料的采购成本。②对不同的车间生产的产品品种所需的材料数量归类,编写材料耗用明细表;③编制各车间的材料费用汇总分配表;④计算原材料的加权平均单价,确定每一车间材料耗用成本;⑤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原材料的数量金额式明细账(为便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每张票据均附文字说明)。这一部分的实践要求学生手工操作,其中成本表格的编制、数据的计算可以通过EXCEL编辑。第二部分为综合实践教学。此教学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在实际中,成本核算并不孤立存在,而是贯穿于整个企业业务中,我们模拟两个公司的全部经济业务,将成本实训贯穿其中。在这一实践环节,我们不仅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成本核算方法,正确核算企业成本,而且要求学生结合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有关知识能对成本进行有效管理。我们将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全班分成十个团队,其中五个团队做一账套,其余团队做另一账套。十支团队相互之间可以自由往来,赋予双方采购权、筹资权、投资权,让学生自主决策采购的数量、采购的价格,生产的数量,资金的需要量、筹资的数额、应收账款的赊销期,投资的数额等。这一部分的实践要求学生将手工操作与用友软件相结合,除完成成本的核算外,还需对企业作出财务分析,写出财务分析报告。第三阶段:安排在大二暑期。对大一上学期分成的十支团队,重返调研企业,重点调研该企业生产的产品、自制半成品、原材料的种类、成本核算项目、设置成本会计科目、开设成本账簿、选择的成本核算方法及原因、采购量的确定、生产量的确定、资金量的确定方法、成本的考核、成本存在的问题等。同时要求学生在校企合作企业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会计实习,实习结束后,要求完成实习报告。在大三开学初,进行实践公开答辩。

四、实践效果与建议

(一)实践效果。

(1)成本实践教学贯穿大一、大二两学期,使学生对成本从认识———了解———熟悉———深化有了阶梯式变化,让学生对成本就业岗位充满信心。

(2)实践教学,秉承“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且教师授课资料来源于真实企业,更好地将成本会计理论知识结合实际。

(3)打破了以往成本会计课程的考核只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传统思路,将每一次实践教学学生所完成的调研报告、单项成本核算成果、综合实训成果、成本分析报告、实践汇报答辩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

(4)学生能熟练使用EXCEL制作成本相关表格及运用函数计算成本,将手工操作与用友软件相结合,既能核对账表的正确与否,也加强了对软件的应用。

(二)实践建议。

(1)成本会计的核算因不同企业、不同行业而不同,成本管理也不尽相同,但我们的实践教学仍以工业企业为主,涉及面过于狭窄,需要开设其他行业成本核算课程,相应扩充实践内容,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工业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增强学生就业的信心。

大一实训报告范文3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146-02

[作者简介]祝招玲(1976-),女,黑龙江伊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教育;钱璐(1990-), 女, 本科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是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强化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涵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分为三类:课程实训、认知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

(一)课程实训

课程实训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体部分之一,贯穿于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实训内容必须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实训大纲的要求进行,设置具体的实施步骤以保证课程实训的质量与效果。

(二)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是按照培养方案及实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到景区景点、星级酒店、旅行社等企事业单位参观,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实习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习报告,主要针对实习单位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旅游企事业单位运营和管理的状况,提高对旅游业的认知度。

(三)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学生到旅游行业的一线进行顶岗实习,将所学知识和旅游业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毕业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为时半年,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实习与就业的自然对接。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实践教学现状

多数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大致如下:大一安排在当地的酒店或旅行社进行1~2周认知实习。认知实习主要是以调查了解、参观学习为主要实践形式,目的是让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增强对旅游业的兴趣和认识;大二或大三时安排两周左右的景区实习,主要是以情景教学、案例分析方式进行,属于专业考察类型的实习,其目的是让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规划有一定的了解;大四理论课程全部结束后,一般会安排3~6个月的毕业顶岗实习,到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集中或分散实习。集中实习便于学校管理,分散实习也就是自主实习,由学生根据未来就业方向选择实习单位。在寒暑假还会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并在下一学期开学初上交一份社会实践报告。学校安排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旅游业的现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社会实践并没有受到学校及学生的高度重视,多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很难按时完成,最后交到学校的实践报告几乎都是在网上下载并改写的。

(二)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这是阻碍实践教学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实践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误导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忽视技能性训练课的重要性,在参加实践课程的过程中缺少动力,不利于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各地方高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有特色的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多数地方高校只注重实践内容与时间评价,往往忽略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与条件体系的建立,导致学生实践能力难以提高,专业不专,能力不强,在就业中缺乏优势。

3.实践教学管理不到位。虽然实践教学得到大多数地方高校的认可,但由于受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实践教学仅体现在课程安排上,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或缺少严格的管理措施,课程实训难以落到实处,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有限。

4.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目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在教育观念、理论研究及投入等方面与社会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实践教学已经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步伐。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应用性、探索性课程开设较少,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较差。由于旅游管理教育从发展之初就面临着投入不足的问题,所以很多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地方高校校内实训设备单一、落后,甚至没有校内实训场地。这样的现状无法满足当今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需求,很多旅游相关企业特别是酒店行业反映,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操作能力不强,不及专科毕业生。

5.实习层次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很多东西要学,应该根据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及实际情况明确主要实习目标,使学生的实习更具有针对性。通常情况下为了方便学校管理,学校一般会安排学生在酒店进行专业实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酒店常常不愿意为学生提供轮岗的机会,导致学生只能在一个部门的某一岗位进行实习,缺少对其他部门和岗位的了解,达不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有准确的定位,明确专业方向、扎实理论基础、强化专业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及旅游企事业单位用人的需求,这样才会使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注重实践内容和方式的制定,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三)合理安排实践教学、重视实践环节的设置

第一,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在校内成立实践教学中心,安排实践教学场所,让学生做旅游实践的模拟,校外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合作。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方式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提升。第二,业内实践与业外实践相结合。除了安排学生在酒店、旅行社、旅游规划部门实习外,还应鼓励学生参加行业以外的实践,可以参加一些商业促销、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开阔眼界,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第三,统一实践和自主实践相结合。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同时,给学生自由安排自己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实习地点和场所,会更有利于学生就业。

(四)加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首先,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如酒店行业的餐饮、客房服务实验室,旅行社的旅行线路的规划实验室、导游员的模拟实验室等。校内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及有效利用会保证学生在旅游企业实习的顺利进行。其次,校外实习基地要具有设备先进、管理严格、客源稳定等特点,校外实习是实践教学环节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应保证与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在企业实习期间应与企业协调,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及未来就业意向提供轮岗实习的机会。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短,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地方高校应首先普遍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有计划地派出教师外出进修,到全国知名的酒店、旅行社或景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规程和服务标准,丰富教师的阅历和经验,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聘请国内外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实践经验的专家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的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

大一实训报告范文4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模式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我国截至2020年,我国的客源将跃居世界第一,将成为排名世界第四的旅游目的地国家。2020年,我国的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一战略宏伟目标,是国家旅游局最新确立的。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的游客反馈意见,还有相关媒体的一些报道,加上行业主管部门的反映情况,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整个行业的整体形象也不好。当然这种整体的大环境导致我国现在的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问题重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基础知识大都不太扎实;(2)缺乏实践经验;(3)整体综合素质偏低。我国的旅游业如何实现快速而持续的发展?当然少不了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储备作为支撑。因此,改革旅游教育,培养受市场欢迎的新世纪的旅游人才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1.学生职业素质普遍偏低,无法适应社会越来越高的需要

高职院校为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习时间,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采取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高职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普遍较短,所以,相关教学部门在安排教学计划的时候大都优先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课程和必修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举个例子,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如果职业能力与个人素养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对我们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教育确实导致了很大一批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责任心不强,适应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自己会措手不及,无法处理,频频跳槽。实际上,一个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同时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职业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企业发展的成败,旅游从业人员责任心是否强烈、工作态度是否热情,心理素质是否良好,沟通技巧是否完备,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如何都是重要因素。

2.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不科学,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比例构成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只占到专业教师总数的15%左右。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未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很多教师所学专业也并非是旅游,大多是一边摸索教学一便学习。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改变,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无疑是先天不足。此外,实际教学脱离了我国旅游业发展实际,大多还是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无法改变。我国旅游业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手段相对更为落后,学生实操能力差,与社会旅游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3.学生基本操作训练明显不足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操性非常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因为资源条件限制,无法让学生在实操方面做出更多的尝试。绝大部分课程都不得不“纸上谈兵”。另外,学校惯例是将最后一年定位学生实习的时间。这就陷入了学生实践中忘记理论,理论中无法实践的怪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良好模式。实践中学习理论的机会已经过去,这对于学生深入领会并实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造成了时间差上的障碍。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依然会手忙脚乱,没有条理,甚至会对本职工作失去信心。

4.课程设置不科学,课时比例不合理

部分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单纯追求科目多,而忽视专业自身的特征。从一定意义上看,更像是多个专业的杂糅,缺乏专业特色。另外,在课时设置上,很难分清主次,对于课时分配不合理。有一部分院校还存在以师资力量定科目的现象,有这一科目的老师就开设,没有就用其他科目取代。教师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学,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也就在所难免。这些都严重违背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培养目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1.转变思想观念,明确目标和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应该发展中长期规划,利用3~5年的时间逐步构建起理论知识和基本素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建立行业、企业、人才市场的发展链条,在内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同时,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提供保障圈。以国际化的视角,用信息化的手段推动专业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素质;达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主动适应行业、产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重点培养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改革思路是,必须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科学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并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做出深化改革,从而探索出一条产学结合的教改新模式。强化教学、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建设,并能够实现对教改质量的全程监控。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改的突破口。

3.专业的教改方案具有可行性

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能够在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第一目标。职业岗位的需求要求对于学生的培养也必须实行个性化定制模式,学生培养方案需要在实践中逐渐调整和完善。首先,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毕业生的业务水平要明确。其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教学大纲要科学制订并严格执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这些都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

4.专业教改保障措施要有力

旅游管理专业要抽调优秀教师成立教改工作小组,建立由企业、教师等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相应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予以保障,制订经费投入、使用规划,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改模式的途径

1.加强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和素质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多方式、多渠道、多样化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比如,学校日常管理中,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进行定向人才培养,这样既能够明确学校的培养模式和目标,也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旅游管理专业可以结合旅行社和酒店的实际情况,开设礼仪方面的课程,并要求学生在实际中严格遵守。通过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环境、强化情趣诉求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方面,学校可以举办与专业相关的各

转贴于 类比赛,只要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可以尝试。如演讲比赛、辩论赛、义务导游等形式都是很好的选择。这些对于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实习经验交流活动、宣传学生实习期间的先进事迹、树立学习榜样等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意识和责任感。

2.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进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有力保证。学校要为教师通过学习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创造良好的氛围。鼓励教师多参加相关培训,并在经济和制度上予以一定的保证。让教师始终能够站在专业发展的最前沿,能够为专业带入全新的气息,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为学校专业建设提供新鲜的血液。此外,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讲座、报告等灵活的形式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实践经验传授也是很好的形式,这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经验大有好处。着重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学校必须重视的。“双师型”教师有着丰富的旅游管理实践经验,能够准确把握旅游管理专业这一学科发展精髓,能够有效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实操技能会有实质性的提高。鼓励教师申报和参与实践性课题;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调研或参与旅游开发规划项目,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旅游企业管理实践等,以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这些都是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

3.强调实训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色。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而且要加强实践教学,让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我国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当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汲取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经验的同时审视自己的特色,以努力提高我国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1)作为学校,应当开发资源,寻求与企业的联合发展,走校企联合之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这种方式的优点就在于,学校不仅可以不花办学经费就可以保证学生有地方实习,并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平台。经过这一实训,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可以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2)在校企结合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在自己的校区建设一些模拟的职业岗位实训基地,实现模拟教学。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和教师可以在非常逼真的场景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身临其境。比如说,教师在教授导游人员的服务程序时,可以分别和学生模拟导游与游客,进行“正式接团”前的准备、接团服务、入住宾馆、集合出发、景点讲解等一系列完整的服务过程。(3)学校在保证学生正常实训的同时,应当更加积极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说,学校可以将部分礼仪接待、食堂服务、环境卫生工作交由学生来负责。

4.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学生的知识结构

文化课和专业课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两大基本板块。首先,在文化课程的设置上,对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性课程,学校不仅不能放弃还要予以重视。这些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基本素质的必须课程,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这些课程应当遵循实用性、广泛性、生活性等原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必要准备。比如说,语文课程教学不必拘泥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可以侧重于口语表达训练。在专业课程方面,旅游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涉及经济、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务、法律、心理、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针对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课时少等问题,学校需要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整合优化相关学科知识,适当增加具有本地特色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例如:学校可以结合河南省旅游资源特色开设豫剧鉴赏、河南文化现象等选修课程。学生的知识面宽了,在工作中自然会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通过旅游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需求和愿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它既是符合新时期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现状,也是高职院校转变教学理念的有益探索。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任何一项改革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需要通过集思广益、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欲速则不达,如果一味求新、求变而不考虑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教改就存在很大的风险性。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改要把学生的长远发展放在第一位,因为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教改活动,既关系一个专业的发展,也关系学校的未来发展。

总而言之,立足实际,着重考虑学校的专业发展情况、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综合因素,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渐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改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建宏.提高高职旅游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2).

[2]卢伟健.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J].科技信息,2007(10).

[3]李晓梅,项桂芳,彭花燕.谈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大一实训报告范文5

关键词:医药市场营销 精细化 培养 探索

随着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已全面形成买方市场,绝大多数产品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医药企业将开展积极的市场营销作为扩大本企业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率的主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支能够满足医药市场特殊需求的医药市场营销队伍。为满足社会对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全国有40余所高等医药院校组建了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或相关专业)。

一、精细化人才培养的理念

精细化管理源于日本丰田公司,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以精、准、细、严为基本原则。 精是做精,求精,精心筛选,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准是准确、准时。 细是做细,具体是把工作做细,管理做细,流程管细,把握事物内在联系及规律性。 严就是执行,主要体现对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执行与控制。

精细化人才培养就是在正是体现在教学常规管理的情况下基于精益求精的文化思想,把于企业生产的一种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是基于精益求精的文化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作用,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把管理目标和工作流程进行科学的细分量化和优化,运用标准化、专业化、制度化、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竞争力的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

二、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精细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精细化人才培养具有优势

精细化教育是针对个人制定专门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将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下,办学单位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内涵建设,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继承并发展了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办学的层次和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的精细化培养正是学校追求层次,实现卓越,提升内涵的重要过程。

(二)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特殊性

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型、应用型的医药营销高级人才。因此,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有两个鲜明特点,首先是综合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医药学的跨学科复合型特点;其次市场营销专业作为管理类学科的一个分支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特征,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医药营销专业培养模式上主要面临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如何处理市场营销教学与医药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而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旨在推行教育模式、培养过程以及教师培养等各方面的精细化,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矛盾。

(三)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复杂性

医学营销专业在办学过程中,显示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办学模式,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①办学主体不同。既有公共卫生学院和工商管理学院主办,也有社会科学系主办等,如,泸州学院;②办学微观环境不同。药学院主办,如中国药科大学、广州药学院等;医学院主办,如湖北中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③培养规模不同。有的只培养本科生,有的既培养本科生又培养专科生。④办学方式不同。有的是单一办学;有的是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不同的学校利用各自优势,培养出各具特色的医药营销人才,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从总体情况来看,医药营销专业本身在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上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完善。

三、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精细化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教学模式的精细化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应该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主,以医药类课程为辅,在教学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对于“营销”和“医药”教学内容之间实行7∶3或 6∶4的比例。高校本科人才应以专业知识传授与专门技能培养为主,只有专门领域的深入,才能实现面上的拓展。在传授一般营销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医药特色。以泸州医学院为例,自2003年开设市场营销专业(医药市场营销方向)以来,学院立足自身的特点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重在知识的集成性、能力的复合性、素养的全面性培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注意内容的多元化的配置,对于“营销”和“医药”教学要点之间实行70∶30 的比例,事实证明这一模式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对已经毕业的医药营销学生进行跟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比较合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很高, 以上毕业生到医药企业从事营60%销工作,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课程设置的精细化

课程体系是保证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设置要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培养模式。同时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要凸显医药的特色,因此应建立能够彰显医药特色的课程体系。该体系涵盖工商管理、经济学和医药学3个学科。在结构上要涵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训教学等 5大课程模块。

1.公共课模块

公共课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体育等 ;这部分课程确保作为一个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德、智、体、美和技能方面的素养。公共课由公共基础课和公共任意选修课组成。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强化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训练。以适应医药市场营销活动发展趋势的需要。

2.专业基础课模块

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西方经济学、医药国际贸易;管理学原理、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医药企业管理;基础化学、中医基础、药剂学等等;这部分课程保证作为一个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经济学科、管理学科、医药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整合相关医学或药学课程,浓缩课程内容,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与“概论性”教学。实行“能综合的综合,能压缩的压缩”,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盲目延伸。

3.专业课模块

专业课模块以一般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能够反映医药市场营销特点的专业课课程体系,市场营销学、医药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概论等等 ;这部分课程保证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

4.选修课模块

这一模块主要以扩展训练学生的医药市场营销技术与能力为主的课程构成,如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广告创意、商务沟通与谈判等。

5.实训教学模块

由实验室模拟训练和毕业实习两部分组成。精细化培训模式特别强调的是,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实训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遵循由模拟参与到观察体验再到工作实践的过程。①实验室模拟训练。组建以专业课程为理论基础的模拟训练实验室,配备相关课程的仿真模拟软件操作系统,如医药营销教学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医药企业ERP教学软件等。训练学生将所学的有关市场营销知识在模拟的市场情景中加以实际运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毕业实习。分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方向是医院,进行医院药剂科,公共关系科,营销科等相关科室,熟悉医院运作,另一个方面就学院毕业实习基地以医药企业(包括生产性企业和流通性企业)为主,将与市场营销有关的职能部门作为主要实习对象,兼顾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以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医药企业的营销实践相结合。同时,根据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确定实习时间,定期进行轮转,以便学生尽可能全面了解企业的工作情况。

(三)培养机制的精细化

在培养机制创新方面,实施导师制与小班授课制。从大一开始,每位任课教师作为导师,为大学生的四年学习与生活提供帮助与指导,每位导师负责5-6名学生,指导学生的学业与品行,指导安排学习计划,进行定期的交流;在学生的一些关键时期,或面临诸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实习实践等重要任务时,提供重要指导意见;指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专业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发挥导师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小班授课制将课堂人数限定在2个班以内,便于教师从课堂交往的广度与深度等方面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事实证明,导师制与小班授课制下学生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树立学习目标,更好地深化知识学习,获得学业进步,提升专业能力。

(四)职业指导的精细化

强化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和课外实习及实践活动上。包括案例分析、计算机模拟实验课、角色模拟演练、课堂讨论、课程的课间实习、开展读书活动和学术活动、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进行市场调研、市场策划、毕业专题实习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尤其是毕业实习这一实践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有一个可供学生实际业务操作的实习基地,以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创新环境,使学生通过实习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迅速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此,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