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猜猜他是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年级猜猜他是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年级猜猜他是谁范文1

它长着长长的脖子,圆圆的鼻孔,小小的眼睛,大大的嘴巴,锋利的爪子,又厚又硬的壳。你们猜猜他是谁呢?哦,它就是胆小的乌龟。

有一次,我把它放在长方形的盒子里,它小心翼翼的探出头来。发现没有危险,就想爬出盒子,学着“功夫熊猫”的样子,抓住盒子的边,两腿悬空,结果掉下来了,四角朝天,逗得我哈哈大笑。从这时候起,我就叫他“功夫乌龟”。我每次做完作业玩耍的时候,我都把它放在盒子里,终于有一次,它成功的从盒子里爬出来了,而且伸长脖子晃来晃去,好像在说:“看到了吗?我成功了,成功了。你能吗?”

还有一次,我把一个旁边有洞的椅子放在它的上面。他看见了,小心翼翼爬到洞口边,觉得很安全,就爬了出来,我看见想去捉它,结果它发现有动静,连忙飞快地跑起来,边跑边摇尾巴,好像在说:“怎么样,捉不到吧。”,但最终还是没逃过我的手掌。

我非常喜欢“功夫乌龟”因为他不仅很可爱,而且还有功夫哦。

三年级:梅哲皓

三年级猜猜他是谁范文2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学习兴趣 身体语言

如何让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是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生动有趣的数学课深受学生喜爱,可要让每堂数学课都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兴趣盎然却并非易事,这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上狠下工夫,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

一、放低教师姿态,奋力“出卖”身体语言。

一节课的氛围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如果老师板着脸上课,那么这节课气氛肯定是沉闷,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相反,如果老师以轻松的心情面对学生,那么这节课肯定是轻松愉快的,双方都获益甚大。

1.微笑

真诚的笑容是最好的交流平台,学生冲着我们笑,我们会变得自信与宽容;同样我们对学生多些笑容,学生就会更有信心学习。用快乐的心情感染学生,用宽容温暖学生,这种“无言”的教育带给我们怎样的效果,相信只有自己试过才能体会。我这样试过,最大的收获就是课堂上,学生比以往热情、积极,我们一直处于轻松的氛围中。

2.动作法

老师要完全放松自己,才能让自己与学生共同投入到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有位老师在执教三年级《面积与面积单位》时,灵活优美身体动作赢得了我们的喝彩。她一开始从与学生击掌引入教学,到认识面积单位时,她拿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与身体的某些部分进行对比,得到1平方厘米大概是拇指的指甲的面大小,1平方分米大概是一个手掌的面大小,最后让学生站在1平方米里,深刻地认识1平方米的大小。在做填单位练习时,让学生做手势表示,老师夸大动作示范给学生看,如果填1平方厘米的就伸出一根手指,如果填1平方分米就伸出一个手掌,如果填1平方米就张开双手在前面画一下。学生的兴趣达到了最高点。

3.幽默法

教学中适时来点小幽默,就像“兴奋剂”一样能调节学生的情绪,消除学生的疲倦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使教学内容趣味化,便于学生记忆和巩固。例如:在五年级学习分数时,学生概念理解不透常记混淆,分不清真、假分数。我就通俗地讲:“我儿子和我一样大,你们说这是真的吗?”学生大笑喊道:“假的。”我接着一本正经地说:“儿子比母亲还大,那这对母子是真的吗?”学生异口同声:“当然是假的。”学生笑得灿烂极了。大笑之后的他们明白了分子大于分母或者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假分数,这样自然记忆深刻。

二、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1.数学知识生活化

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我尽量联系生活实例,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添数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小数的乘法》时,学生总是忘了在乘积里点上小数点。我针对小数点在小数运算中的重要性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好比小数点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爸妈把你送到学校后就离开了。你上课,爸妈上班。正如在小数乘法运算过程中先不考虑小数点,像整数乘法一样计算。但是放学之后,爸妈不会忘了接你回家的对不对?同样,在计算完之后,要数清因数中小数的位数,在乘积里点上小数点计算才算正确。”这样结合生活实例形象生动地讲述出所要学的知识,加深了新知识在学生脑海里的印象。经常这样做,学生能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也能逐步学会自觉地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游戏法

数学老师多设计一些浅显而有趣的游戏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游戏活动学习数学,既可以调整学生的学习节奏和精神状态,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在适当玩耍的过程中使所学知识得到理解和巩固。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一个“猜一猜”的游戏,猜猜他是谁?当我C岁时,他的年龄是C-2岁,猜猜看,他是我的什么人?你是怎么知道的?得到什么信息?当我b岁时,他的年龄是b+26岁,他是我的什么人?学生完全被这种游戏性质的练习所吸引,避免了枯燥无味的重复训练。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实践操作活动

实践操作活动是数学活动的重要部分,通过自己亲手探索得出的结论可信性强,而且记忆特别深刻,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因此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中证明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对三角形与四边形进行实验,而不仅仅让个别学生上台演示。又如:一位六年级老师在执教《圆柱的表面积》时,使用了实践操作的创新: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解决了一般方法求表面积以后,探索最佳解法。首先让学生量出准备好的圆柱底面直径(4厘米)和高(8厘米),学生按照一般方法计算出圆柱表面积=3.14×4×8+2×3.14×4=125.6(平方厘米)。师:还有更巧妙的方法吗?这时同学们就在纸上作图,有很多同学把两个底面各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扇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刚好是圆柱底面周长,宽刚好是底面半径。然后又拼,把刚才的长方形和侧面展开图(长方形)拼在一起就是一个大长方形,并找出这个大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周长(3.14×4),宽就是圆柱的高加底面半径(8+2),圆柱的底面积=(3.14×4)×(8+2)=125.6(平方厘米)。通过比较,得出第二种方法较简便。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用各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还要探索如何做得更巧妙、更简捷,这就是创新。在这一活动中,实践操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事半功倍。只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多尝试、多思考、多总结,合理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主动探究数学,就一定会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丽杰,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年级猜猜他是谁范文3

一、课本剧导入

例如《威武的盾牌》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表演。假设我们班级是一个国家,老师是国王,在座的小朋友都是本国的大臣和将军。有一天我们国家要打仗了......(两个小朋友手持长矛打仗)将军受伤归来,向国王汇报"战斗激烈,敌人的长矛太厉害,我军伤亡惨重......。

国王与大臣商议,如何抵挡敌人的长矛,请大臣们出出主意。从而自然而然的揭示主题《威武的盾牌》引入新课。

二、谈话演示引入

例如教小学三年级《机器人》一课,为了使学生对本科的学习更加感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与学生谈话,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些非常特别的朋友,现在让我们看看--他是谁,它在干什么?(看的时候可以小组讨论),随后三名同学穿着事先准备好的机器人服装(都是利用废包装箱等制成的)缓缓走上讲台,与同学分别打招呼。

师:台上有几个机器人?

生:3个机器人。

师:谁来说第一个机器人是做什么的?他是怎样的一个机器人?它的个头......铁巨人!铁巨人在干什么?

生:救人。

师:说得非常好!奖励一个机器人!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记分牌,表现出色的就能得到一个机器人,最后看一看那一组得到的机器人最多!第二个机器人有什么本领?--机器人保姆。(它是做家务的能手!有了它妈妈就不要那么辛苦)。第三个机器人在干什么?说明他的职业是服务员。(他的脸是什么--荧光屏)。

机器人能帮我们做许多事情,他是我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当一次小小"科学家"来设计有本事,又神气--机器人!(板书《机器人》)使学生能够很好的进入新课,同时也对学生在勤俭,变废为宝方面进行渗透,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

三、音乐导入

创设情境有利于儿童心理活动,外在表现的个性和谐发展,因此,情景音乐的导入将利用音乐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美丽的草原》一课时,课前我准备了德德玛《美丽草原我的家》这首歌,上课铃声一响,录音机里轻轻的播放《美丽草原我的家》这首歌,老师随着音乐唱起来,美丽草原我的家,风吹草地遍地花.......小朋友也跟着唱起来,唱着唱着美丽草原的画面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小朋友的脑海里。学生发挥了想象,从而发挥了创作的欲望。这样的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把美丽的草原,用各种各样的色彩表现出来。

四、情境导入

出示恐龙的模型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学生:恐龙。

教师:这是什么恐龙?我们请专门研究恐龙种类的组长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学生:这是梁龙,食草,他是个身形巨大的恐龙,脖子有七、八米长,尾巴也有十几米长,脑袋纤细小巧,虽然身体巨大,但由于脖子以上比较纤细,象蛇形,所以体重并不是很重。

师:生活在38亿年前的爬行动物恐龙有很多的种类,地上爬的,有水里游的,也有天上飞的,可是他们--恐龙--一个统治地球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下子就没绝了,至今科学家们仍然在为恐龙没绝得原因争论不休。下面我们就请恐龙灭绝原因的组长来为我们简单概括一下至今为止科学家们推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

生:科学家们推出很多很多的恐龙灭绝的可能性,我们小组共搜集整理到了十六种,但是我们小组的同学都比较赞同气候骤冷学说。可能是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地球的气温在30亿年前一下子冷了好多好多,这些身形巨大的生物一下子适应不了气候的变化,所以在短时间内纷纷死去了。

师:那么恐龙早在30亿年前就灭绝了。科学家们又是这样来推断出恐龙生活的那么个年代的情况呢?下面,我们情恐龙化石小组来个我们说一下。

生:早在30亿年前就灭绝了,但是恐龙死后,经过几年沧桑变化,他的遗体和它当时生活的那个年代的自然环境却被化石真实地记录下来,科学家们就是靠这些积淀了几十年的真实资料来推断复原当时的情况的,我们小组的同学在搜集的过程中找到了好多恐龙化石的珍贵图片,已经制成幻灯片

师:恐龙生活的那个年代的情景原来是靠化石来还原的,那么他的生活的那个年代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在影音播放的情境中,看得入迷,听得入神,对新课学习真是兴趣盎然。

五、多媒体导入

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海底世界的奥秘,激起学生探索奥秘的激情。师:看多媒体演示海底世界,小朋友来到海底世界你们看到了什么?"哇!海底世界太美了!我也要到海地区探秘!趁着学生情绪高涨之时,继续引导:如果你们来到海底世界会看到什么呢?发挥想象画一幅你看到的海底世界。学生兴趣很高,高高兴兴的创作。

三年级猜猜他是谁范文4

关键词:课堂提问 ; 有效性;善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康托尔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往往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学生的权利。所以要做到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会问,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让学生“敢问”、“想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问题的趣味性。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性。例如,教学《确定位置》时,问“你坐在第几排第几个”,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问“你能说一个位置,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是谁吗?”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引人入深,扣人心弦,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二、课堂提问要做到少而精

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教学数学广角――生活中的数学时,活动之一:

师问:用三张数字卡片3、7、9摆出不同的三位数,能摆几个?动手摆一摆。(学生动手摆一摆。)

生:能摆6个。 师:为什么这三张卡片能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生:因为卡片上的数字不同,每一个数字与其它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两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说说看都组成了哪些数?生:379、397、739、793、937、973。

师:同学们真行!如果是换成3、0、9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立即有学生回答,

生A:6个。

生B:4个。师:为什么是6个?为什么是4个?动手摆一摆。(学生摆一摆后,)

师:现在请摆得4个的同学把你摆的数字读给我们听。生:309、390、903、930。

师:请刚才认为可以摆6个数的同学把你摆的数字读给我们听。生:只能摆4个数字。

师: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生:0不能放在百位上。师:0为什么不能放在百位上?

生:因为这里的百位背是最高位,0不能放在最高位。

师:0为什么不能放在最高位?

在上述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难度适中,把握准了“量”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思考问题,从而达到了提问的预期目的。

三、留给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善问”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创造。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首先就要在平常的课堂中为学生示范如何提问,并启发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特别是在自已思考后还不明白的情况下,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善于提问的习惯。当然教师也可以采取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的做法,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利用榜样的号召力,在学生中形成提问的良好风气。在竞赛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开动脑筋主动提问不做“观众”,能自觉地在“学中问”,“问中学”。长此以往学生提问的兴趣越来越浓,甚至乐此不疲,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好习惯。

四、课堂提问要把握好难易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这虽然完成了提问的形式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不仅在表面上看似繁荣的背后,会养成浅辄不止的不良习惯。那么,如何正确地掌握课堂提问的“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如:教学圆的知识时,我们让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呢?这样用实际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就来源于我们生活中,使知识由教材中死东西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年级猜猜他是谁范文5

《彼岸的教育》读书心得1读到这本书,绝对是一个巧合,过程不赘述。被吸引的是书名,《此岸与彼岸》,绘图是一副水墨桥。其寓意我想,只要是一位教师都能领悟。教师便是这座桥,将学生从无知懵懂的此岸渡到光明的彼岸。其实,这个书名让我领悟地更多的是,教师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起促进与主导的作用。

这是一本教学手记,目前共有两册。第一册的名字叫《现场与背后》----“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这一册记载的全是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第二册便是《此岸与彼岸》-----我的数学教学手记,这本已经上升到理论阶段,从理论的角度去解释一些教学现象。

读完第二册的第一辑,我有如下两点想法。

一、解读教材,尊重教材。

我们上过小学数学课的老师都知道,在我们教四则运算以及运算律的时候,教材中总会出现购物、游戏、借书等场景,甚至在某一阶段或某一单元中,连续几个阶段都呈现相关的场景。然后我们通过提炼、整理实际场景中的数学信息,列出数学算式,进而探索算理,归纳算法。但我们会发现,教材中这种多次出现的场景可能会让学生索然无味。然后,我们有时就会失去了使用教材素材的底气,另谋资源。当然,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完全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希望我们新找的素材更能吸引学生,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真到更换素材的时候,其实只要我们想的足够深刻,就会发现里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实施阻碍。或者是有可能兴趣到了,效果却不佳。

书中就提到了一个例子。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上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教材中给的素材是让学生分52个羽毛球,这52个羽毛球是按5筒(一筒10个)加2个的结构摆放的。教材的目的是先让学生选里面的四筒平均分成2份,然后把剩下的12个再平均分。这样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能够经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具体过程,进而顺利理解竖式的计算方法。但是教学本课的一位老师,他结合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如此摆放的羽毛球换成了土豆。这样,学生就很难想到“先分整十”了,进而也就很难归纳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或口算算法了。这样的分土豆过程就仅仅是一个游戏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思维过程。所以,我认为,这位老师并没有真正明白教材的设计意图。

由此可见,替换教材中的素材,绝不是“随心所欲”。教学素材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以支持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的教师把“用教材教”等同于改换一下教材中的素材,这是一种简单而肤浅的想法与做法。诚然,教学内容的一些素材,往往需要因时、因地而做出一些调整,但这仅仅是加工教材的一点做法。我们不能把“用教材教”等同于更换内容,不能为了标榜“用教材教”而对教材做没有价值的调整。一切的调整都是建立在你对教材设计有了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并且你要深度考量你的调整,是否能够比书上的素材更能实现你的教学效果。

二、尽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为什么这里我说要“尽力”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我们一直挂在嘴边的话,也是我们信奉的教育教学理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很清楚,每个孩子的背景不一样,最近发展区不一样。讲同样的知识点,有些孩子完全没有知识储备,有些懂一点,有些掌握地足够深刻。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好一点,有些学生则不是那么强。那么,在教学时,你怎么做。大部分教师出于让每个孩子都来理解这个知识点的目的,会选择浅层次的教学。但是,这样的教学,对于那些已经深谙其道的学生来说,是不是有点浪费他们的时间,并没有促进他们快速的发展。(这里我想插一句,有时我在想,对学生分层次进行教学是否真的不可行呢?也许我还没有考虑到它的不利面吧)但现实就是这样,我们面对的就是一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我们要尽力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之所以有此感悟,是因为书上提到了这样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因为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一年级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书上呈现了两种方法:借助摆小棒,借助计数器。教材编排的教学过程大致是,先用小棒摆一摆或者用计数器拨一拨,然后再竖式计算。它所表达的信息室,在教学时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理解进位加中相同数位上的书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探索口算方法。简言之,就是借助直观,理解算理,探究算法。(数学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教学时有一个流程,就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但实际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不用借助直观“拐杖”,进入了表征为“形式化”的运算阶段。像这样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已“超前”教材预期定位。但是,还有部分学生确实需要借助学具。那在课堂当中,该如何协调统一。摆小棒这个过程要还是不要,对谁都有利有弊。书上就给出了一个非常机智的教学建议。先让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算一算,算好的同学也借助学具验算一下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这样,就算会口算的同学,也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算的对不对,摆小棒就是应自己所需,而非教师强迫。这样,既让不会的同学经历了算理的过程,会的同学也在交流表达上有所提升。使得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尽力让我们的教学协调统一,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要做到这点,就要教师付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读懂教材,研习教参,参考优秀教学设计,与其他教师交流。

关于这本书,后面还有非常多关于数学教学的细致入微的思考。每一个章节的内容都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有一种感觉,就是我如果把这两册书读完,我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就会有一个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我将继续研读这本书。

《彼岸的教育》读书心得2教师是一座桥,架设在童年与成年之间,架设在耕耘与收获之间,学生从这座桥上跨过,跨过人生幼稚无知的江河,使彼岸不再遥远,让理想变为现实。

手捧《彼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其中的内涵,感触颇深。书名旁边两排小字:“能否与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智慧相遇,决定着教师事业的高度。”深深地打动了我。教育无国界,只有善于汲取其间的智慧,我们的教育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翻开此书,新颖的标题扑面而来。“什么使教学熠熠生辉?创意!创意!”,“杰出教师是‘教育之心’”,“专业化发展——教师一生的课题”等等,这些大胆而又有特色的题目犹如一双双热情的小手召唤着我投入字里行间。畅游于新颖的案例,别致的创意,我惊喜连连,乐不思蜀。

阿兰·斯蒂尔是艾赛克斯郡一所高中校长,他认为成功的教育=严格要求+策略+一点爱心。的确,爱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深入人心的价值所在。他在教育中实践着对自己对学生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台湾有一位教育家讲“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因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无私的不图回报的,所以也是神圣的。只有爱学生才能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有爱心,教育方法就显得处处灵验,没有爱,再高明的教育方法也会变得苍白无力。

一、特别的日子,特别的创意

海外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的创意添加。有些创意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却大大加强了教育与生活的融合,使得教师和孩子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加深了解,为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氛围。在加入小创意之后,那些日常教学中有一定意义的日子,比如开学的第一天,新学期的第一课,甚或学年结束的最后一天,都通过孩子们容易接受的交流方式——如是或不是“猜、猜、猜”游戏,为学弟学妹们送出寄语——等来进行教学承接,在轻松的环境中迎送学生进入新的环境。

创意作为点睛之笔,使学生领悟到教与学的乐趣,但是要完成树人的重任,还要依靠教师的内功和对学生个性的把握。使那些不喜欢上学的孩子感觉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是教育的大创意!

二、特别的课程 人文的关怀

在本书的第三辑的主题是:为了孩子怒放的生命,在这一辑中,我体会到教育者首先要把让孩子获得完美人生作为教育的第一目标,如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能够使得自己的生活保持平衡,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帮助自己的人格在多方面得到发展,让自己的生命如鲜花般绽放,那就再好不过了。为了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幸福,对抗物质主义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英国最顶尖的私立学校之一——威灵顿公学从新学年开始,给该校14—16岁学生每周上一节幸福课。威灵顿公学特意聘请了幸福科学的顶尖专家剑桥大学的尼克·贝里斯博士一起开发幸福课程。贝里斯博士介绍,他们将和学生讨论一些真正的个人问题,如:如果有人在运动场上撞了你,你会怎么做?如果你的父亲告诉你,他希望你将来做律师,以帮他实现他未尽的抱负,你会怎样对你父亲说?

读到这里时,我陷入了深思。作为一名教师,见过太多学生的不快乐。有的孩子为学习所累,有的孩子为穷困忧伤,有的孩子因家庭破裂而没有安全感……如果我们也能开设幸福课,关注学生的健康身心,教给他们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我觉得孩子到学校上学,不仅带着他们的脑,还带着他们的心,他们的热情,他们的体验,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梦想,以及他们的畏惧。美国“麦格技能教育中心”家庭与学校研究所所长多罗茜·里奇指出,学生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就必须学会处理学习的情感。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也对孩子的这些情感问题加以重视,提高认识,我想会让更多的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

《彼岸的教育》就像是一张活生生的事实地图,让我捕捉到了很多关于教育的线索和主题,它带领着我,静静地走进西方的学校,亲近他们的环境,走进他们的课堂,聆听他们的教育者的声音。

读罢此书,我于迷惘中豁然开朗,就像心头开启了一扇窗,窗外是无边的蓝色天幕,是精彩纷呈的世界。我已经清晰地知道,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我该怎样优化自己的观念和实践,做个“新”教师 。如今,教师的工作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更多的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作为教师,时时处处要有明锐的观察力,从细微处入手,教会他们做人,抚慰他们心灵上的伤痕。所有这些都要以爱为前提条件,因为爱是一把打开心灵之窗的钥匙。

从事教育事业,服务学生,为学生创作自己应该应有的爱。只要有恒心,爱心就没有完不成的事。假如学生是一只小小的鸟,我们要做一棵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想到我们现实的教育,真的应该收起任何抱怨,真情付出,用自己全部的爱去干,对教育对教学艺术孜孜以求,将爱进行到底。

《彼岸的教育》读书心得3刚拿起《彼岸的教育》,封面的两排小字就吸引了我:“能否与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智慧相遇,决定着教师事业的高度。”走进书间,新颖的标题一一涌来。“什么使教学熠熠生辉?创意!创意!”“杰出教师是‘教育之心’”“专业化发展——教师一生的课题”……这些大胆而又有特色的题目如一双双热情的小手召唤着我投入字里行间。畅游于新颖的案例,别致的创意中,我惊喜连连,乐不思蜀。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下面我谈谈我看完书后的三点感受。

一、具有创意

当我看了《彼岸的教育》中,对美国学校开学第一天的描述后,我感到惊讶极了。对于学生来说,开学总是令人兴奋的,但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开学第一天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怎样让大家尽快相识,怎样一开始就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怎样鼓舞学生的士气……在这方面,美国有经验的教师有不少很好的创意:1、是对还是错。2、他是谁。3、猜猜猜。4、思想家。5、目标、目标。海外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的创意添加。有些创意的着眼点很微小,但却大大加强了教育与生活的融合,使得教师和孩子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加深了解,为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氛围。在加入小创意后,那些我们日常教学中很看重的有一定意义的日子,如开学的第一天、新学期的第一课,乃至一学年最后一天,都通过孩子们容易接受的交流方式——如是或不是“猜、猜、猜”游戏、为学弟学妹们送出寄语——等来进行教学承接,在轻松的环境中迎送学生进入新的环境。

创意作为点睛之笔,使学生领悟到教与学的乐趣,而要完成树人的重任,还要依靠教师的内功和对学生个性的把握。使那些不喜欢上学的孩子感觉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是教育的大创意!

二、为了孩子

在本书的第三辑的主题是:为了孩子怒放的生命,在这一辑中,我体会到教育者首先要把让孩子获得完美人生作为教育的第一目标,如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能够使得自己的生活保持平衡,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帮助自己的人格在多方面得到发展,让自己的生命如鲜花般绽放,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是英国威灵顿公学的校长所说的话。他说:“我们对学术课程过于重视,丢失了更加重要的东西。”因而在威灵顿公学,每周上一节幸福课,幸福课旨在增进学生获得完美人生的可能性。

我觉得孩子到学校上学,不仅带着他们的脑,还带着他们的心,他们的热情,他们的体验,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梦想,以及他们的畏惧。美国“麦格技能教育中心”家庭与学校研究所所长多罗茜·里奇指出,学生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就必须学会处理学习的情感。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也对孩子的这些情感问题加以重视,提高认识,我想会让更多的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

《彼岸的教育》就像是一张活生生的事实地图,让我捕捉到了很多关于教育的线索和主题,它带领着我,静静地走进西方的学校,亲近他们的环境,走进他们的课堂,聆听他们的教育者的声音。

三、关爱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