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浙江高考改革方案

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范文1

“像苍蝇一样乱飞!”这是*第六中学一位老师对这两年来学校师生学习状态的精辟概括。

*20*年开始进入高中新课程。“当年,老师一下就不会教了。”这位老师解释说,“以前高考考什么,我们教什么。现在连高考考什么都不知道,你叫老师们怎么教?”

“底下的教师早就在叫嚷了,大家都是内行人,都知道高考指挥棒的非凡威力。”*市第八十三中学的老师在教研网上郁闷地写道,新课改实施以来,大多数教师都是“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心态。比如,围绕某知识点是该讲深点还是讲浅点,按以前标准,该知识点不属于重点考查范围,自然就要讲浅些,但新课改的高考方案尚未出台,谁也不敢肯定这个知识点会在考试中占何等地位——要是讲浅了,学生高考做不来题怎么办?

“所以就出现‘以点画圆’的情况。”在新课改高考方案未出台时,山东省最好的中学、山东实验中学也曾遭遇过这样的迷惘。校长刘堃告诉记者,没有经历过新课改后的高考,老师们确实把握不准分寸。有的老师为确保“安全”,便将一个知识点无限扩大,既导致课时不够,又让学生抱怨负担太重。

“高考谣言”打破教学秩序

等待高考改革方案,不仅让老师忐忑不安,也让走班制这一新课改中的重要内容沦为一纸空谈。

“新课程有选修和必修模块。必修模块还好办,选修模块才伤脑筋。”*一中学教导主任告诉记者,为了应对新课改带来的走班制度,学校当年还缩减了招生计划,专门腾出教室供学生走班用。但真到了那个时候,学校猛然发现,这个班走不得!

“根据其他省的经验,不是所有的选修内容都要考。*会选择哪些内容来考呢?不晓得!所以,只能把所有的选修都弄成必修,全部内容都学!既然都要学,那就没有走班的必要了!”这位教导主任透露,不仅是他们学校,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选修”变成了“必修”。

如果说走班尚在学校控制范围内,一个接一个的传言更让学校措手不及。

“有段时间,外面疯传,学业水平测试将被纳入高考加分体系,把学生整得之紧张。”对这个传言,很多老师都信了。此前,江苏省就出过规定,学业水平测试全A者高考加10分。*不是没有效仿江苏的可能。“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后来在一次会上说了,学业水平测试考得好的,有可能要加分。教育部门都说了有可能,我就只有回来给学生传达了。”

传达后的结果是,物、化、生老师在文科生心中的地位急速提高。“以前上这些课,学生大都不是很认真,自顾自地看历史政治课本的学生不少,而现在学得都很认真。”同理,政、史、地三科也受到了理科生的“欢迎”。学校的课程安排也因此发生了变化:“每天下午不是有一节自习课吗?平时都是分给语数外的,但在水平测试前一段时间,全都分给了这些科目进行强化训练。”

高考方案出台非一朝一夕

*考生在新课改实施两年后等来了2010年的高考改革方案。此时,和*同步实行新课改的*考生仍在翘首等待方案的出台。

在等待中,师生的心态也渐渐平和了下来。“没关系,反正都不晓得高考咋考,大家都是这样学的。”*六中一名学生告诉记者。

并非教育行政部门故意推迟公布新课改高考改革方案,实在是方案出台非一朝一夕之功。据浙江省的经验,20*年秋季进入高中新课改前,浙江就开始组织省内部分高校、中学的学科专家等收集省内外有关高中新课改和高考改革的信息。当年8~11月,围绕“高考考试科目设置、会考与高考的关系、高考与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等问题,浙江省发放问卷3800多份,召开大小谈论会23次,才于当年底形成了20*年高考改革方案讨论稿。其后,这份讨论稿又辗转浙江11个区市,讨论、征求意见,历经10多次修改,于20*年9月报送教育部。后又经过长达半年的等待和完善,才于2008年4月与公众见面。

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范文2

专家怎么说

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

苏明表示上海市2017年高考采用“3+3”模式,即学生可以从六门选考科目中选择三门参加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记入高考总分,这实际上是在高中阶段三年中,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步完成的。第一次学业等级考试目前已经结束了,整体来说还是非常顺利的。

这次高考改革一个很大的意义就是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更多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以及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来更好地、更扎实地学好高中阶段的课程。高中教育本质上是要为人的全面素养培育奠基,如果过度关注考试科目和分数。将会限制高中教育的丰富价值。不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上海开启了新一轮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在下列几个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是普遍实施走班教学,让学习更加个性化;二是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三是持续推进高色多样化建设。让高中课程更丰富。

在谈高考改革时,苏明说:“有家长反映说。高考改革会‘倒回去’,我负责任地给大家说,改革不走回头路,高考改革的方向不会变,配套政策将会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请大家不要轻信谣言。”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省教育厅立即出台文件,要求学校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方案。统筹安排高中三年教学。

韩平表示:就目前来看,最迫切需要改革的有两个,一是分类分层走班教学,二是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选课走班包含了课程改革的所有元素,是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充分尊重,也在考量学校校长与教师的理念与智慧。浙江省早在2012年深化课改时就提出每周至少有20%课时开设选修课程,实行选课走班。2014年初由16所学校试点必修分层走班教学。新高考实行多次考试和选考,与深化课改倡导的选课走班完全对接,大大促进了走班教学。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学管理制度,重新定位行政班和教学班功能。行政班应该是一个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团结协作的学生精神家园;教学班应该是学生个性发展,有共同的学业追求的学习乐园。行政班和教学班共同存在,相互补充,协同推进教育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学段制、导师制、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师评价与调配制度研究。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中心副主任高升:

建国至今,每次高考改革都给中学教学带来改变。本轮高考改革之后,“班级”“同学”“班主任”等这些我们无比熟悉的概念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很大程度上会淡化甚至不存在了。因为学生是流动、不固定的。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当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已不复存在,“班主任”这个名义即便仍然保留,其真实含义和具体职责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今后高中“班主任”这一角色可能会更接近于大学里的“辅导员”。

在大多数高中,英语这个科目很可能会分成“快班”和“慢班”,实行分层教学。当然,这里所说的“慢班”其实并不“慢”,只是相对于前面的“快班”而言。

另一方面,学生一旦进入高中。其本人和家长必然会尽快对其三年后将要选考的高考科目作出规划,在理、化、生、史、地、政、技这7个科目中,同一个科目,有的学生只将其作为学考科目。有的学生则会将其选定为高考选考科目。

学考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即可;选考属于选拔性考试,将在高考中面临激烈竞争。因此,虽然是同一个科目,作为学考还是作为选考。二者的要求和难度差距极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学很可能在高中一年级就不得不将这7个科目的每个科目都分成“选考班”(快班)和“学考班”(慢班)。实行分层教学。

这样一来,中学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将面临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作为中学校长,首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必须设法提供足够多的教室,而且由于每个科目、快班慢班的人数并不相等。所以这些教室还应分成大、中、小等不同的规格,才能满足教学需求。

按照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语、数、英是每个学生必须报考的必考科目,而且分值进一步提高,在录取中所占权重进一步加大。那么毫无疑问,语、数、英在未来的中学教学中将成为绝对核心,中学的课时安排、师资配备、教学资源都将更进一步向这三个科目倾斜。

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工作处处长张和平:

2016年6月14日,《陕西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外公布。这标志着我省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我省2014年启动有关考试招生单项改革,2015年按照国务院《实施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制定我省《实施方案》,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到2022年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到目前为止,按照《实施方案》对各单项改革所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我省各项改革任务正稳步推进。

《实施方案》明确,从2019年启动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当年6月底前公布方案,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

从2022年起,高考成绩由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的等级性考试成绩组成。保持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总分。计入总分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每科满分100分。由考生根据招生高校要求和自身兴趣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考试,每科可报考1次。

校长怎么说

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

在40年后,“一考定终身”的统一招考模式将完全打破。根据浙江省的新高考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取消文理分科。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其他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叶翠微说,2017年高考有着“专业导向”的特点,就是要让孩子高中的学习和大学的学习。乃至和未来职场的工作发生联系。当然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挑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并适应这样的规划。其中的核心,就是认知自我:认识自己的兴趣。特别是真兴趣;认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强项优势;然后怎样把自己的真兴趣、强项优势聚焦到相应学科的学习。

叶校长认为,高考改革对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学生来说的确遇到了好时候。他们从“齐步走”改变为“自主走”,从统一要求走向个别要求,我认为这对他们来讲是一个福祉。对于多数普通学生而言,新高考的影响或许还要靠10年、20年以后进行判断。国外的小学和初中教育注重让孩子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扬长的学习,而在我国普遍还缺乏这样的基础。也正是因为这样,学校需要家长共同面对学生专业选择,实际上也就是面对孩子的成长设计。

浙师大附中校长何通海:

新高考打破文理分科,将选择权还给学生。2014年浙江进行了高考改革试点,一举打破了原先文理分科的局面,迈出了高考改革的第一步。何通海说。2017年高校招生录取的考试科目为“3+3”。“7选3”的科目“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70分)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必考题+加试题”(100分)的成绩作为高考选考科目的成绩。

“打破文理分科是新高考鼓励个性化发展的体现”,这样的趋势只会越来越明显。他给出了一组数据,按照“7选3”选课规则,有35种不同的组合。目前浙师大附中选择“两文一理”的同学占24%,“两理一文”的占38%,“一文一理一技术”的占13%。也就是说75%的学生都选择了文理兼修,这是与原来文理科泾渭分明的最大不同。

除了分类选课。新高考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分层选课。高中三年每年增加春秋假。从而划分出12个学段。除了高一第一个学段,为了让新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实行行政班制度外,从第二个学段开始,学生就要进行分层教学,也就是说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水平和潜力选择每门课的层次。每个层次的基本教学要求一致,但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梯度安排会有不同。何通海介绍,与分类选课一样,分层选课也是将选择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选择中认识自我,主动学习。

他认为,目前高中教育在为学生提供更适合、更多样教育的同时,也对学生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高一开始每个学生就要在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不断作出选择,并为之付出三年的努力。

何通海认为,让学生“自由选择”考试科目。实际上是让学生提前对自己的未来人生进行规划。对于如何选好选考科目,何通海提出了3点应对策略;一是学生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二是选择具有优势。发展潜力大的科目。三要从今后希望报考的专业乃至从事的职业考虑,有针对性地选择选考科目。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海宁高级中学校长周彬:

让学校选择学生,最后淘汰的是学生。而且这种淘汰是不可逆转的;让学生选择学校,最后淘汰的是学校,学校可以在教育变革中求得新生;让学生选择老师,最后淘汰的是老师,老师可以在专业学习中获得逆转;让学生选择学科,最后淘汰的是学科教研组,教研组可以在组织学习中实现重构。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愿意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既可以看到学生因为自主选择而负责任的成长,还可以看到学校因为学生选择而可持续发展。

对于新高考,周彬强调,无论是“6选3”,还是“7选3”的模式,作为中学的校长,不要把太多的心思用在关心这个政策的好与坏上,既然这个政策已经出台了,并落实到学校层面,那么真正需要校长琢磨的问题,是这个改革方案会给学校带来什么样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学校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个方案。

新高考不仅仅会改变高中育人模式。它还会改变高中的办学格局。周彬说,对于最好的学校来说,新高考绝对是挑战,我们正在努力把挑战变成机遇:对于水平不高的学校,虽然不能在综合实力上胜出。但在某几个学科M合上,还是有机会证明自己教育实力的。

新高考让学生选学科,这也就给了一些综合实力不强。但单个学科或者几个学科很强的学校向前冲的机会。新高考,让每个中学都把学科拿出来让学生“检阅”,比较的是学校最强学科的组合,最终形成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并逐步改变当前的教育格局。

教师怎么说

浙江教师黄忠:

新高考对于有独立思想。真正从孩子长远考虑的家长而言,是减负了,不是加重负担了。以前,有想法的家长想抓一下孩子的强项,老师就说,高考第一,耽误了高考怎么办。尤其是高三,一切兴趣爱好都得为高考让路。现在。很多科目在高三前分数就定了,完全可以选择在高三用更多的时间主攻自己的强项,好好准备一下自主招生、艺术考试。

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突出特长,全面发展”比“全面发展,狠抓弱项”更符合孩子的长远发展。新高考给了孩子更多的选择。虽然由于条件所限,还做不到量身定制。但比过去所有学生都学一模一样的东西多了些选择。也给社会储备了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才。

任何一项新制度的实施。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没有人是圣人,犯错了,要想办法去改进,怎么改进比全盘否定更重要。

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教师王德明:

来自教材的挑战。新教材正在紧锣密鼓地编纂之中,除了一些教师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之外,我们在忐忑之中心慌意乱,总感觉孤独无助,感觉自己的内心没有底。新教材即将在2017年解开神秘的面纱,而隐藏在面纱之下的那张面容到目前并没有展露真容。以往教材也几经修订,即使再大兴土木,也只是在原有框架之下“添砖加瓦”而已,原有的体系还是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了。未来在新高考之下,我们将拿到非常陌生的教材,这些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将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悄悄的革命”。

来自理念的挑战。新高考是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考。也需要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组织课堂教学和应试复习。这里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对知识自身的挑战。传统课堂教学大都是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熟能生巧的机械训练。知识和技能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甚至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全部。新高考形势下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的偏差,其中之一就是不考虑新的高考模式理念的转变,在重大的变革中依然如故,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课堂教学依然依靠知识点和习题训练讲解打天下。这种教学模式将在新高考中“死”得很惨。

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范文3

关键词: 江苏省高考方案 分析 未来改革路径 思考

一、2000年江苏省高考方案分析

据新华日报报道:经教育部批准:2000年江苏省与浙江、广东、吉林和山西省同时在高考中实行了“3+X”科目设置方案,其中的“X”确定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具体方案为:由原来的“3+2”(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和历史或者物理和化学)改为“3+小综合”(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的综合卷或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卷)。语文、数学和英语都是150分,小综合为300分,总分仍然为750分。在这次高考改革中,文科生增加了地理的考试,理科生增加了生物的考试,这是江苏省高考第一轮改革,而且这种大规模地实施综合能力测试,在我国高考史上也还是首次。综合能力测试和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考试一样,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参加选拔性考试。该方案的主要特点如下。

对理科类考生而言,该方案要求考生除了能够读懂人文、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外,还能理解常见的图、表所包含的信息,读懂一般性的科普类文献;对文科考生而言,除要求考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地图,对地理、历史等知识混在一起的地图能很好地辨认,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外,最大的变化在于高考目标作了较大调整。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层面:一是重视对人文、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考查。方案要求考生能够解释和说明人文、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对自然科学中原理和定律的含义能够很好地掌握,而且能定量地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对人文知识与宇宙知识有很好的了解。二是增加了理科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测试,在理科类考试中,考生能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并且能根据题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三是增加了对学生综合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考查,该方案要求考生能对中学所学物理、化学、生物3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1]。在文科类考试中,一个题目往往涉及两门甚至是三门的知识,考生应该能对这些杂糅的知识一一剖析并得出正确结论。四是加强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考查,该方案不仅要求考生能综合运用人文、自然科学等基本知识对人类生活中和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不同现象进行理论说明和解释,而且要求考生能运用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

的确,2000年江苏高考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21世纪对于人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一方面,对理科生增加生物学知识的考试,为大学里和生物相关专业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生物学知识是未来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对文科生增加地理考试则能使考生的思路更加宽阔,例如,文科学生对天文宇宙知识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地球知识,而且对于探索未知的宇宙空间具有一定的引导价值,适应了扩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在这个意义上说,该高考方案可以视为1998年教育部推出的“3+X”高考制度的探索版,实践表明,江苏省高考方案的这次改革,在大幅度减少死记硬背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实际应用及动手操作等实践性知识的要求[2]。

不过,由于该高考方案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提升幅度较大,要求考生对涉及科目较多的题目能正确地分析解答,大大地增加了考生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而且,由于高中教学过程中综合题目分析和解答的学习和训练机会很少,江苏省的教育实际与该方案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阻隔[3]。事实上,在“3+小综合”实施之后不久就有专家提出异议,认为“3+小综合”会造成学生很严重的偏科现象,对于高考不考的知识就完全放弃了,而学生应该对各种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知识应该综合运用。因此,这套高考方案在江苏省并没有存活多长的时间,时隔不久的2002年,江苏省就启动了第二轮高考方案改革。

二、2002、2003年江苏省高考改革方案分析

2002年江苏省启动的第二轮高考方案改革的核心内容在于,将“3+小综合”改变为“3+大综合”(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的大综合),其中语文、数学和英语均为150分,大综合300分,总分750分没有变化,把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变成了大综合卷,意在考查学生的大综合能力,让学生不仅知道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了解人文科学知识[4]。在该方案的设计者看来,“世界并不是文理分科的,要客观地认识世界,就要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还是创新的前提”。教育实践也表明,只有兼具文理科素养的学生,视野才会更加开阔,创造性也更强。

虽然“3+大综合”高考方案的理念不可谓不先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但现实困难,在于高中阶段学生不再分文理科,要求学生九科都要学习和考试,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果说“3+小综合”还在高中学生的时间、精力和心理承受力之内的话,2002年的高考方案则不再仅仅是文科知识或者理科知识的综合,而是要求学生具有文理领域间的大跨度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仅如此,该方案还要求考生能够把书本上的九科知识转到现实生活与社会焦点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之中,这对大多数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无法应对的挑战。此外,该方案也不利于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大学里面要求学生对知识有深度的理解,而大综合只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知识深度和专业属性难以显现。因此,江苏省“3+大综合”高考方案只是一次“试错版”,而在实行一年后终止。

2003年江苏省启动了第三轮高考方案改革,这轮改革的指导原则在于减轻考生学习负担,江苏省教育厅颁布新的高考方案,该方案由原来的“3+大综合”调整为“3+1+1”(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中的任意两科),“3+1+1”方案的总分值为750分。其中每科分值为150分。和“3+大综合”相比,“3+1+1”不仅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高校的要求自主选择两门考试科目。不过,在高三上学期结束的时候,所有考生必须参加文、理综合卷的考试,综合成绩虽不计入高考总分,但计入学生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在严格意义上,2003年“3+1+1”高考方案也是建立在“3+2”基础之上的深化改革,依照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扩大高校办学自的基本精神而进行。该方案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该方案既保留了“3+大综合”打破了文理分科局限的优点,又为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兴趣等个性特点和发展要求来选择所要考试的科目提供了机会,扩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的权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个性发展的需求。

(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3+大综合”的高考方案,学生必须准备9门学科的考试内容,使学生的负担过于沉重,学生、教师及家长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压力过大。该方案的实行,使高考科目从9门减少到5门,同时2门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三)有利于高校根据专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拔人才。“3+1+1”方案可以反映考生的考试成绩,高校根据考生所选的科目,可以了解到考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文理倾向,对录取和调剂工作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高校也可以根据综合成绩了解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有利于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打破文理分科的局限,培养出综合型人才。

虽然“3+1+1”是近十年来江苏省实施时间最长的高考方案,但也存在两个“硬伤”。

硬伤一:该方案可供学生个性组合和选择的“子方案”太多,导致学生和学校方面不知如何是好。就学生方面而言,如果对可选性进行排列组合,每位学生有15种方案可供选择,让学生无从下手。就学校方面而言,学生选择的多种多样,给学校组织教学带来了巨大甚至是无法克服的困难。据学者调查,几乎没有一所学校能开齐全部“组合性课程”系列,这样导致最终学生并不能完全实现自由地选择,而且,各科的难度不易把握,于是出现了一些投机选科的现象,很多学校只有六种方案(物理、化学;物理、生物;化学、生物;政治、历史;政治、地理;地理、历史)的存在,依然有文理分科的现象,违背了方案制定者的初衷。

硬伤二:给学生填报志愿造成了“方案性”障碍,因为江苏省的“3+1+1”方案虽然在本省内招生没有问题,但与其它省市的招生政策并不能无缝对接,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要求学生必修物理,选择其他科目的优秀学生就丧失了报考这些名校的机会,结果导致学生报考志愿受到严重的限制[5]。由此,江苏省第三种高考方案在2008年也宣告结束。

三、2008年江苏省高考方案改革分析

2008年江苏省启动了第四轮高考方案改革,与前三轮改革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这轮改革是配合江苏省高中课程新一轮改革而设计的。为了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相配套,江苏省将综合素质考核纳入高考,即“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其中“3”为语文、数学、英语,分值分别为160分、160分、120分,其中语文和数学分别设有40分的加试题,分别供选择历史和物理的学生进行选修;“学业水平测试”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选修课为2门,必修课5门。选修课由考生在物理、历史中选1门,在剩余5门中选1门;7门科目中之外的5门为必修课,5门必修课在高二下学期进行测试,俗称“小高考”,2门选修课在高考时进行,成绩处理采用“等级计分”;“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6个方面的评定[6]。该方案除语文、数学、英语基础学科外,其他两项实行等级计分,分为A、B、C、D四个等级。必修测试科目等级满分100分,A级为100―90分,B级为89―75分,C级为74―60分,59分以下为D级;选修测试科目等级:各科满分120分,按考生成绩分布划等级,A+为前5%(含5%)的考生,A级为前5%―20%(含20%)的考生,B+为前20%―30%(含30%)的考生,B级为前30%―50%(含50%)的考生,C级为前50%―90%(含90%)的考生,90%以后的学生为D级[7]。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对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的评定,基本符合标准的,则为合格;而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的评定等级则分为A、B、C、D四级,视学生的表现来划分[8]。高考成绩按语文、数学、英语的总成绩来算,但是两门选修课对于考生报考志愿有影响,根据江苏省的高考报考的制度,必须都是B及以上才可以报考本科,甚至有的名校规定只有双A才可以报考。2008年江苏省高考新方案的实行在全国属于首创,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个高考方案。

2008年高考方案的考试目标与考试内容都作了很大的调整,把语文、数学、英语作为统考科目,突出了基础学科的地位。不过,对英语分数的调整,是为了弱化英语对母语的影响,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语文、数学科目附加题的设计,与新课程标准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相一致,满足了高校不同学科专业选拔人才的需要,也为学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了机会。这个方案的优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将各科考试分别放在不同的时间内举行,而且“学业水平测试”可以参加两次测试,取成绩较高的一次为准,避免了偶然的因素,减轻了学生“一考定终身”的压力[9];二是实行等级评价制度既较好地体现了区分度,又较好地避免了不同学科之间可能出现的分数不等值问题;三是“小高考”的实行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文理眷顾得到了加强,文科生增加了自然科学的素质,理科生加强了人文科学的素质,纠正了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重理轻文”现象。

尽管2008年高考方案具有较大的创新和优点,但是仍然引起了比较强烈的社会批评,这些批评针对的主要问题有二。

问题一,该高考方案实行的时间存在缺陷,2007年推出的方案,在2008届高中毕业生身上就要实行,而且在高二下学期结束就要进行“小高考”,当时却已经分出文理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捡起已经很久没有学习过的书本进行突击复习,增加了学生及教师的负担,原来的高考方案是“高一打基础,高二提高,高三冲刺”,而现在由于“小高考”的实行,高二学生的压力骤增,高三的压力却没有减少。

问题二,该高考方案给学生报考志愿带来了很大麻烦,因为该方案规定,想上本科的考生,其选修科目的等级必须在B及以上,如果学生一次失误而只考到了C等,那么,他们即使考核成绩很高也不能读本科,而只能选择一些大中专院校。另外,综合素质评价也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实际上几乎没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为D,即使他的品行等各个方面都不好,为了提高升学率,评分人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四、江苏省高考方案未来改革路径的思考

经过上面对江苏省2000、2002、2003、2008四轮高考方案改革状况的具体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江苏省八年期间高考方案频繁变迁,都是围绕“3+X”高考范式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演绎,“稳中有变,不断修正”是其变迁的基本轨迹,例如“3(语文、数学、外语)”在前三轮改革方案中就一直保持稳定,即使是第四轮改革方案中也只有英语科的分值出现微调整而已,而“X”部分则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和不断修正。每次改革方案中都吸纳了前轮方案中的成果,同时,对每个方案在实践暴露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修改。然而,在我们看来,尽管江苏省经历了四轮改革和修正,但还远非尽善尽美,因此,未来的改革和探索仍然将继续下去。纵观江苏省高考方案四轮改革的轨迹,也许我们可以对江苏省高考方案的未来改革路径作些思考。

在高考目标的发展趋向方面,江苏省未来高考方案无论进行怎样的改革,最后一定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考核学生全面发展和专业潜力两方面的素质与潜力,尤其重视并尊重学生的特长,并为特长生提供差异性和多样化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发展,以及自己所感兴趣的方面来综合考虑进入的学科领域和发展方向。

在高考的学科地位调整方面,江苏省的未来高考方案将加强语文、数学、英语的基础地位,因为这三门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也是大学学习的基础学科。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科技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原来过度张扬的英语强势地位将逐渐回归理性,但针对目前江苏省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哑巴英语”的现象,英语口语考试的分值和地位将进一步加强,而长期被弱化的语文学科地位将逐渐得到加强,事实上,江苏省2008年的高考方案中语文与英语分值的调整已经初露端倪。当然,以物理和化学为核心构成的自然科学必将继续保持强势地位,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委员陈洪渊先生在评论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时也曾指出,物理和化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要基础,提高物理和化学的高考地位将引导青少年更加关注自然科学,也为中国未来的科技创新储备更多的人力资源。

在考试方式方面,虽然江苏省在高考方案中的“X”部分克服了“一考定终身”,但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的考试中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方面的改革也将作为深层次问题展开探索。此外,2008年高考方案中等级制度需要细化,比如A等级中可以出现A+、A、A-等,当然,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公正、透明,防止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弄虚作假,更不能因为学生的某科等级相对较低而取消其报考本科院校的资格,唯有如此,江苏省的未来的高考方案才能实现科学性与可持续性相得益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东芳.“3+X”高考改革方案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探讨(下)[J].湖南教育,2000,(5).

[2]同上,2000,(4).

[3]仁川宏.“3+X”高考方案对高校基础课教学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2,(01).

[4]孙巡,陆峰.大综合提出大挑战.新华日报,2002-01-04,(B04).

[5]李广水.对“3+1+1+X”高考方案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08).

[6]马彪,王虎,齐玉辉.英美高考招生制度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以江苏2008年高考改革方案为例[J].网络科技时代,2008,(20).

[7]关注高考教育部认可江苏08年高考方案与公示方案相同[J].教育前沿,2007,(01).

[8]陈丽桦,陈洪涛.江苏省2008年高考新方案评析[J].教育管理,2007,(06).

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范文4

对于这些云南人关注度极高的教育发展问题,在今年云南省“两会”期间,省教育厅厅长何金平接受记者专访,给予了一一解答。何金平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制定《云南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将在2017年秋季高一学生入学时开始启动,到2020年高考全面实施。此外,各地正按照省教育厅的安排,制定当地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普通高中录取的具体办法,并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

2017年秋季高一新生将成我省新高考尝鲜者

记者:全国高考试点已经在浙江和上海展开,我省将考虑学习哪个试点省份的做法?相关的方案现在是否制定完成?报送程序走到了哪步?大致方向如何?

何金平:我省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借鉴上海、浙江试点经验,结合我省实际,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目前正在研究制定《云南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将于2015年6月30日前报省政府审定后再报教育部备案。该方案将在2017年秋季高一学生入学时开始启动,到2020年高考全面实施。

云南高考加分方案正在报批中

记者:去年底,教育部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调整。我省将保留哪些本地加分政策?

何金平:我省根据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五部委联发的《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拟定了《云南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实施方案》。目前,该方案正在按程序报批中,经教育部备案后,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实施。

今年将争取更多“985”“211”高校招生计划

记者:作为教育水平欠发达的云南,如何为更多的孩子争取进入高校的机会?如何增加更多的优质高校的招生指标?

何金平:2014年,教育部下达我省招生计划比2013年增加。在录取前期和录取过程中,我省抢抓教育部牵头滇西扶贫的机遇,并积极与省外高校协调,多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不同程度地给我省增加了计划,更多的云南考生进入了优质高校学习。与此同时,通过实施国家和地方专项计划,使我省农村考生上一本线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

2015年,我们将积极向教育部和“985”“211”高校反映云南实际,为我省考生争取更多的优质招生计划。

外来娃今年起可在流入地参加中考

记者:昆明市将在今年中考中,有条件地允许考生进行异地中考及高中学校志愿填报。全省层面的异地中考将在何时全面推开?对参加异地中考的学生又有哪些要求?

何金平:2014年11月,为引导学校进一步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结合国家和省教育综合改革要求,在深入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厅党组研究决定,对全省初中学业水平方案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完善和优化,并印发了《云南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

方案要求各州(市)教育局要认真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一是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期间,可以在流入地参加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含考查)成绩合格、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由报考点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九年义务教育证书。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在全省范围内同等有效。

二是各地要根据招生计划、当地优质高中教育资源、随迁子女的分布数量、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布局等,并结合进城务工人员在当地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情况,按照全省的统一要求,将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有条件地参加普通高中录取工作纳入计划,于2014年内制定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普通高中录取的具体办法,并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

目前,各地正按照省教育厅的安排,制定当地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普通高中录取的具体办法。

此外,在“做好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工作”方面,为了尽可能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同时使他们接受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质量的教育,昆明市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和措施,努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

云南教育国际化步伐加快

记者:云南教育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今年有哪些亮点?

何金平:云南教育外事工作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和我省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有利机遇,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云南教育国际化进程。

2010至2014年,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云南共录取52人,其中2014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云南录取人数就达到24人,首次实现个位数的突破,较2013年录取人数9人增长了近2倍。2010至2014年,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共录取420人,云南省地方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共录取307人。

2014年,省教育厅审核云南财经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申报的2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上报教育部审批。2015年1月,2个项目均得到教育部批准,具体为:云南财经大学与法国瓦岱勒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商学院合作举办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云南农业大学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目前,我省经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10个。

云南教育国际化

引进来

2014年,我省共有各类外国来滇留学生18 667人。其中,高校招收留学生9 690人,比2013年的9 338人增加3.77%;中小学校(含幼儿园)招收留学生7 798人;各类语言培训生1 179人。

走出去

我省有5所学校在7个国家建成4所孔子学院和6个孔子课堂。受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委托,2012~2014年,我省连续举办了第五、六、七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

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范文5

数据>>>

试点城市选考物理人数 从82%降到40%

朱建华也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引发他的担忧是来自第一批新高考改革试点城市的数据。

在新高考下,“6选3”呈正态分布,各科难易程度取决于单科报考人群的整体水平。

新高考第一批试点区域:浙江和上海。2017年,浙江省29.13万高考考生,其中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在上海,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仅占总考生人数的30%。而在浙江某市,甚至出现只有几百个学生报考物理的现象。第一批试点城市来看,选考物理的人数从82%下降到40%,后面两届还有可能下降到30%,这种下降可以说是“断崖式的下降”。2018年,四川也进入新高考改革,物理学科也正在迎接挑战。

分析>>>

物理学习难度大 不容易取得高分

“物理的学习难度大,需要学生投入的学习精力多,而即使学生投入多,取得物理高分也不是容易的事。”朱建华分析,从“总分化”的角度看,物理仿佛是“尖子生的特权”;对于物理成绩普通的学生,选择物理更像选择了“一次冒险”。但是,物理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学生现在对物理的学习,将奠定国家未来科技力量的基础。“当然每个人都知道这些,但在实际工作中,和家长、学生进行了综合评估后,不得不做出放弃物理的选择。”

“在等级赋分的制度下,竞争更激烈,物理将陷入一个‘死循环’:科目难,选择人少,原始分高,但排名未必高,加剧了这门课获得高分的难度,这将导致更多学生弃考物理,最后或许的学生也不敢选考物理。”朱建华表示。

建议>>>

实行选考科目 差别化赋分机制

朱建华关注到了浙江省的政策调整,针对浙江省高考学生选考物理人数大幅下降的问题,2017年11月,浙江省发文,率先建立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按2013年至2017年全国高校授理学、工学学位专业在浙江高考录取考生的平均人数,对物理选考科目设置保障数量6.5万。就是说,当物理选考科目某次考试赋分人数少于6.5万,将以6.5万(而不是实际人数)为基数,按规定比例计算各等级人数,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满足省内外高校在浙江省选拔培养理工科类专业人才最基本的生源所需。

因此,朱建华建议四川省也可参照该思路,统计近五年全国高校授理学、工学学位专业在四川高考录取考生的平均人数,确定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数量;另一个改进措施是实行选考科目差别化赋分机制,在各选考科目中适当提高物理的总分值,增加物理分数在高考录取中的权重,鼓励更多的高中学生选修和选考物理,为国家、四川科技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范文6

关键词: 新高考方案;艺术类考生;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新高考方案将于2017年在全国推广施行,目前只有上海、浙江和北京等地做出相应改革。

在新高考方案即将施行的前提下,如何能在兼顾专业课的同时有效地提高文化课成绩,就成了摆在当前教师和考生面前一个共同的课题。

一 艺术类考生的现状特征及形成原因

1、教育特征

通过近几年对艺术类考生高考文化课平均分数追踪调查发现其高考文化课成绩大多停留在 300分左右 。究其主要原因大概有二:其一是由于艺术类高校在录取考生时对于专业成绩要求较高而对于文化课的分数要求相对较低,因而造成对文化课的学习动力不足,对文化课的要求上只求上线;其二是兴趣爱好使然,有的专业从小学就已明确了方向。对于文化课仅限于课程安排。因此,对于艺术类考生的历史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将艺术生的教育现状和教学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2、性格特征

当今时代是个性张扬的时代,再加上有的艺术授课形式单独化的特点,使得学生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在文化课的集中授n模式下,这种特征则表现为自由散漫,给文化课的授课带来严重困难。但由于艺术类考生大都处于青少年时期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故可塑性较强,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并适合艺术生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在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和艺术学科特征的前提下完成教学。

3、思维品质特征

任何艺术形式的创作都需要较多的利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重要特征就是非逻辑性。而文化课要求较多的利用逻辑思维,这就需要缜密的思考问题,不能跳跃,不能随意组合。这与艺术的形象思维方式恰恰相反,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这两种思维的特征,选择较好的教学方式来解决这两种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差异。

二 艺术类考生历史有效教学措施

1、把握教材,大胆取舍

自2014年新高考方案公布以来,北京和上海等地施行走班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中不难看出二者改革的本质都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现状,尊重学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在艺术考生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经历、现有水平、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在充分尊重新高考改革观念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艺术生的现状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历史教材既要注重基础又要大胆取舍,将现有的教材内容按照客观规律重新编排,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编排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按照 个人习惯编写知识体系。对于一时不易掌握的内容坚决舍弃。

2、语言平易,方式灵活

语言是课堂上教师使用最多的知识传播载体,同时语言也有多种表达方式,在何时、何情境下用哪种语言方式就要看具体的教学需要,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所以语言表达上充分考虑艺术考生的现状,尽量采用平易的语言。

3、因人而异,分层教学

本文所说艺术类考生是对高中阶段从事艺术专业学习考生的笼统提法,按照所学专业可分又为音乐、美术等,由于专业的不同在其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艺术风格也大相径庭,由于这些特征,使得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础和能力差异明显。表演、美术和播音与主持等专业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对历史相关知识的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因而在上述所考查的历史能力方面较有优势。而音乐、舞蹈等专业与历史学科联系较远,因而学习过程中在上述基础和能力表现上差强人意。所以对于舞蹈、音乐考生强调基础,教学进度放缓难度降低,而对于表演、播音和美术的考生则要提高在基础知识的要求,训练强度加大,难度亦应有所加大。

笔者由于对于艺术学科特征不甚熟悉,纰漏、粗浅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各位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彭兆春,论艺术的情感特征[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1月

[2]房伟,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张菊芳,新课程标准下对艺术生的物理教学研究[D],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2009年3月

[4]王洁,解析高中艺术生的“文化断腿”现象[J],才智,2011年第1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