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网络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网络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范文1

1.1以WebofScience为数据源

以WebofScience作为数据源,进行检索和筛选数据。论文以生物材料学科为例,分析科研人员及其团队,为学校挖掘可引进的人才,也为学校人才引进提供评估参考材料。

1.2分析流程

(具体见图1)论文采用h指数、R指数、AR指数作为衡量学者科研水平的3个量化指标。h指数不能区分h值相同但论文被引频次相差悬殊的情况,缺乏一定的灵敏度和区分度,结合采用了R指数、AR指数,解决h指数存在的一些不足[9]。

2以生物材料为例的应用分析

2.1基础数据检索与清洗、筛选

选取检索源:Webofscience的SCIE数据,因webofscience数据存在滞后,为保障期刊论文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数据库时间范围为:2003-2012(10年),具体检索时间:2014.3.10。论文采用了材料科学-生物材料作为案例进行检索分析,假设某学校想引进生物材料方面的学者。选择的期刊以JCR-Q1期刊为参考,选取了webofscience的“MATERIALSSCIENCE,BIOMATERIALS”类目的Q1期刊,共六种期刊。通过webofscience检索出版物名称=(″BIOMATERIALS″or″ACTABIOMATER″or″EURCELLSMATER″or″DENTMATER″or″MACROMOLBIOSCI″or″BIOFABRICATION″),时间跨度=2003-2012,检索结果:13179条。筛选出:article、review两种类型文献12970篇。

2.2作者基础排序分析

以webofscience的分析功能,选取排序前10位的发文作者,见表1列出了前10位作者及其发表的论文数量,论文中分别以A1、A2…标示各位作者。论文在此研究中,暂不考虑作者在论文中的贡献度,即不区分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是所处的其他合作位置。在webofscience中,作者名称基本采用了姓氏加名的首字母,存在较为严重的同名作者问题。考虑作者的同名现象,对每位作者结合作者机构进行较为精确的分析。在webofscience中作者同名问题基本没有得到解决,需要通过人工筛选才能达到精确。对上述10位学者对应的文献进行逐篇查看,可以确定出该检索集中,有3个作者姓名简称对应了多位学者,如对A3的70篇文献中的前20篇进行逐篇查看,20篇论文属于16位不同单位且姓名简称同为A3的学者。同样发现A9和A10具有多位学者共同构成论文篇数,均被排除出前10的位置。通过逐篇查看,筛选出排名前7的学者。

2.37位学者h指数、R指数、AR指数分析

对筛选出的前7名学者,进行SCI论文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2003-2012,检索日期为2014.3.16,文献类型为ARTICLE或REVIEW。因为涉及同名、作者曾在不同单位任职等现象,结合webofscience的“惟一作者集”等作者辅助检索工具,进行筛选。2.4A7学者及其团队的挖掘分析论文选用SATI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10]和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11]对A7的SCIE论文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挖掘与A7有更多直接合作关联的学者,拟挖掘“他们”作为某学校生物材料方面的外聘人才。利用两个软件,构建了如图3所示的A7的作者合作网路。从图3可以发现A7的合作网络错综复杂。利用k-核概念,研究网络合作的凝聚子群。所谓k-核是指如果一个子图中的全部点都至少与该子图中的k个其他点邻接,则称这个子图为k-核[11]。通过k-核,可以发现一些高合作、高凝聚的群体。对A7的社会网络进行k-核分析,如图4所示为A7文献作者k-核分析的部分截图。由图4可见,在A7的392篇文献的所有合作者中,可以进行8种分区,度数分别为2,3,4,5,6,7,8,9,即分别为2-核,3-核,……,9-核。9-核即是指A7和其他34位学者(图4所示的作者编号P1、……、P84)共同组成各个作者之间至少有9个邻接的子群,可能是学科团队、或项目合作的团队,其中可能存在一些具有知识引导的团队带头人。计算A7合作网络中学者们的在整体网络中个体密度值,图5为截取其中部分学者的个体密度值计算。从图5可以得出这个整体网中各个个体(科研人员)的密度值、及其他指标值。A7的个体密度值最低,值为9.44,Broker和EgoBet值最高,分别为3791.00、2927.17,他这个作者群网络中的知识引导人、合作引导人,其位置占据了结构洞位置,是作为“桥”位置者。结合图5所示的9-核团队,在这些学者中,P1的网络规模最大(值为45.00),密度是19.90,Broker值是793,EgoBet值是326.90,仅次于A7,在其合作网络中,占据结构洞位置,可作为引进人才或外聘的人选。P3密度值为27.92,Broker值为253,EgoBet值是98.46,在合作网中与他人有合作、也有一定的知识引导作用。从图5也可以发现,学者P7的密度值最大,为100,Broker和Ego-Bet值均为0,在个体网中的中间性不强,不占据结构洞位置,可以猜测其为求学的学生或是某个项目的参与者。根据上述分析,P1和P3可作为外聘或引进的人选。对这两位学者,同样计算其2003-2012年期间的h指数、R指数、AR指数,通过和表3学者的各个指标进行比较、衡量。P1的各位指数都高于P3,且与表3中的7位学者的∑(h,R,AR)值进行排序,排列第4。

3结论与进一步思考

社会网络论文范文2

由于新浪微博对数据的获取作了很多限制,本次研究选择在腾讯微博开博的出版社。腾讯微博中,按照听众数的不同,用户大体可以分为“名人”与“草根”两大类,“名人”微博由于听众数量较大,因此在微博信息传播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取出版社微博主要考虑两个方面:(1)听众数在10万以上;(2)经过腾讯微博官方的认证。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通过腾讯微博搜索功能,搜索类型为“用户”,搜索关键词为“出版”,共得到20911位用户。(2)选择“认证”,得到2993条筛选结果,这些微博已经经过腾讯微博官方认证。(3)逐条浏览筛选结果,选择“听众”数在10万以上的用户,这些微博具备较高的代表性。最终得到用于本次研究的共15家出版社微博,相关数据收集时间为2014年6月20日。通过此类方法构成的微博组仅仅是整个出版社微博社会网络中的一个子网络,但由于这些微博听众数量众多,在全部出版社微博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较大的影响力。本文即对此小型社会网络开展研究。

2出版社微博社会网络关注矩阵及结构图

社会网络可以用社群图、关系代数、邻接矩阵等模型来描述,此网络中每一个出版社微博为一个节点,将用户之间的“关注”和“被关注”的关系通过邻接矩阵表达出来,形成一个15×15的互链网络的二值矩阵,其中“行”表示关注者,“列”表示被关注者。“1”表示关注关系存在,“0”表示关注关系不存在。得到的邻接矩阵如表1所示。通过Ucinet的Netdraw软件可以将微博互链网络关系图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互链网络中存在着2个孤立的结点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中国公安出版,译林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信出版等居于互链网络的核心位置。

3结果分析

3.1密度分析

密度是衡量社会网络中各节点关系紧密程度的指标,在图论中用图形中实际存在的线与可能数量的线的比例来衡量。一般来说,关系紧密的节点合作行为较多,信息流通较易、情感支持也会较好;而关系疏远的节点,则常有信息不通、情感支持少、协作程度低等问题。密度值介于0和1之间,值越接近1则代表关系越紧密,越接近0则表示关系越疏远。可见密度为0.1714,标准方差为0.3769,说明出版社微博间存在着相互的连接和沟通,但密度值不大表明整体上该社会网络的联系不算非常紧密,相互交流的程度还有待提高,说明国内出版社在微博应用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微博在信息传播、营销宣传方面的巨大优势吸引了很多出版社尝试使用,但很多出版社思想层面对微博在出版行业的定位认识不清,行动层面也显得不够重视,没有大胆进行应用方面的探索。

3.2中心性分析

3.2.1点度中心性

点度中心性反映的是网络中那些相对于其他行动者而言处于中心位置的行动者,此概念来自于社会计量学的“明星”概念。一个中心点是指处于一系列关联“中心”的点,该点与其他各点具有诸多直接的联系,而处于网络边缘的节点则较少与其他节点相关联。某个节点的点度中心性最简单的测量方法是计算与该节点直接相连的其他节点的个数,数值越大其在网络中的地位越趋于中心。在有向图中,点度中心性还可以分为内点度中心性和外点度中心性。内点度中心性表示一个用户被其他用户“关注”的程度,外点度中心性表示一个用户“关注”其他用户的程度。在出版社微博互链有向网络中,前者指被关注的出版社微博节点总数,后者指该出版社微博关注的其他关联微博的节点总数。通过Ucinet的NetWork-Centrality-Degree得到出版社互链网络的内点度中心势为42.857%,外点度中心势为27.551%,中心势越接近1说明该网络越具备“集中”的趋势。可见该网络的整体中心势趋势较强,存在着网络核心。但内中心势数值较大,说明被“关注”的用户更具备集中的趋势。如表3所示,内中心度较高的节点为人民文学出版社、长江文艺-北京、译林出版社、广西师大社理想国,它们在网络中被其他节点关注较多,居于网络的核心位置,因此在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拥有较大的权力,这些微博的信息更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外中心度较高的节点为译林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中信出版,表明这些微博关注其他微博的数量较多。其中译林出版社的内外点度中心度均较高,说明该微博受到其他成员的广泛关注,其微博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和被认可度,同时该微博注重于其它微博的联系,形成了广泛的交际网。人民文学出版社和长江文艺-北京的内点度中心度较高,外点度中心度较低,特别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外点度中心度为0,说明它们在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不能积极链接其它微博,不善于与人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公安出版的内外点度中心度均为0,说明它们的微博相对独立,不被其它成员关注,同时没有积极链接其它成员,缺乏与其他成员的交流沟通,在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

3.2.2中介中心性

中介中心性用来度量某个节点在整个网络中对信息流动或传播控制作用的大小,即信息从节点A传到节点B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节点C。Freeman认为一个节点处于多对节点之间,那么它的度数一般较低,这个度数较低的节点可能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有可能是网络的中心。中介中心性的研究是围绕“局部依赖性”建立的,其值越大,说明其在网络中的位置越重要。该出版社互链网络的中介中心性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译林出版社、重庆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长江文艺-北京、广西师大社理想国中介中心性较高,其中译林出版社更是远远高于其他微博,中介作用最为突出。也就是说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其他出版社微博想要获得信息对上述几个微博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说明这些出版社微博在网络中的位置相对重要,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控制信息的流动。但整个网络的中介中心度仅为13.99%,说明整个网络的大部分节点不需要别的节点作为桥节点就可以获得信息,整个网络的信息扩散范围较广,不易受到某个出版社微博的控制。

3.2.3接近中心性

在社会网络中,如果一个行动者在交往过程中较少依赖他人,则此人在网络中具有较高的核心地位,接近中心性就是基于网络节点的不受控制性而提出的测量指标,与上述两种中心度相反,该值越小说明该点距离其他各点越近,获取信息时越不易受其他节点的控制,其在网络中的相对独立性越高。由于该网络并不连通,因此基于网络的整体接近中心势不能被计算,从信息的难易程度来看,排名为人民文学出版社、长江文艺-北京、译林出版社、广西师大社理想国、长江文艺出版社、中信出版、重庆出版社、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排名越靠前越不易受他人控制,越具备独立性。从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排名为福建人民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与新华出版社、中信出版和广西师大出版社、重庆出版社与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广西师大社理想国、长江文艺-北京,排名越靠前获取信息越容易,独立性越强。

3.3凝聚子群分析

当网络中的某些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特别紧密,以至于结合成一个次级团体时,这样的团体在社会网络中被称为凝聚子群。由于凝聚子群成员之间关系非常紧密,因此凝聚子群分析又被称为“小团体分析”。小团体分析将子群从整个网络中分离出来,以便了解特殊子群对整个网络的影响,并揭示节点之间实际存在的或潜在的关系。

3.3.1成分分析

成分分析是根据子群内外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度进行凝聚子群分析,如果一个图可以分为几个部分,部分内部成员间存在关联,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则这样的部分就是成分。通过Ucinet的NetWork-Regions-Components-Simplegraphs,在Kindsofcomponents对话框中选择Weak(弱关联),所得结果如表6所示。结果显示,在弱关联图形定义下,共有3个成分,其中第1个成分包含了13个节点,其成员为长江文艺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新华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中信出版、广西师大社理想国、长江文艺-北京。它们之间通过一定的途径相连接,彼此间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另外2个出版社微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中国公安出版分别构成1个成分,它们是社群图中的孤立点。这一分析结果和图1显示的一致。

3.3.2k-丛分析

k-丛是建立在点度数基础上的,一个k-丛就是满足下列条件的一个凝聚子集,即在这样的子群中,每个点都至少与除了k个点之外的其它点直接相连。通过Ucinet的NetWork-Subgroups-k-Plex,此时Ucinet会把有向图当无向图处理。K值越小网络的最低规模越大则条件越严格。在Valueofk中对话框中填入2,MinimumSize中填入3,所得结果如图2所示。3k-plexesfound.1:译林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2:译林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中信出版3:译林出版社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由柱状图可以看出,译林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中信出版构成了一个小团体,该团体内部成员间的互动较为紧密,交流互动积极主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信息的流动,并且在长期的交互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交流模式。但该子群规模较小,仅仅少数微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整个群体的互动性还不强。

3.3.3凝聚子群密度

凝聚子群密度主要用来衡量一个大的网络中小团体现象是否严重,这在分析组织管理问题时十分有用。如果一个企业的E-Iindex过高,表示该企业中小团体可能结合紧密并开始图谋小团体私利,从而伤害整个企业的利益。常见的情形是大团体很散漫,核心小团体却有高度的内聚力,或者大团体中有许多内聚力高的小团体,很可能出现小团体间互相争斗的情况。通过Ucinet的NetWork-Cohesion-E-Iindex,得出结果如表7所示。可见凝聚子群密度为0.188,一般来说凝聚子群密度取值范围为[-1,+1],该值越接近+1意味着派系林立的程度越大;该值越接近-1,意味着派系林立的程度越小。现在该值大于0,表明出版社各微博间的互动并不局限于凝聚子群内部,子群间的互动也有一定的互动,但是该值较小与1差距较大,说明微博成员更趋向于在较小范围内互动,凝聚子群内部成员联系紧密,信息交流与分享较好,但与子群外部成员的沟通交流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该社会网络的发展。

4结论

社会网络论文范文3

1.选择职业目标时提供建议和参考。通常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会存在诸多困惑,而这些问题也大多是“以讹传讹”的“谣言”,并非是某些职场人士的亲历经验,但对于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就不好区别真伪,从而凭空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因此,就业社会网络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最真实、权威的建议和参考意见,让自己的求职、就业更加有的放矢。

2.提供深入了解目标职业的生涯人物访谈对象。对于做好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来说,求职前一定有自己较为清晰的目标职业,但此时也仅仅是理想中的职业,面对诸如对职业知识、技能、任务、机器、工具和设备等职业的具体要求等问题时还没有清晰的答案。通过面对面地与自己有着相近经历、学历背景等相似性较高的生涯人物访谈,大学生可以快捷、准确地获取相关职业的横向信息,避免了准备的盲目性及对目标职业的刻板印象。

3.提供目标职业的相关信息。目标行业的核心因素如准入条件、核心知识结构、必备的能力结构、职业发展途径等,对大学生顺利就业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就业社会网络资源,即通过行业、职业、岗位,业内领导、员工等多种途径获取的多种信息,分析综合后可以更充分地了解目标职业的全面信息,以便于大学生提前确立工作目标,更好地做好入职后的生涯规划。

4.提供见习、实习等社会实践机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既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又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按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成长成才;既传播了先进文化,又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哺育;既服务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服务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2]。”“绝知此事要躬行”,见习与实习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真实的职场历练机会,帮他们获得最真实的工作经验和职业体验。就业社会网络资源可有效避免一般单位因多种原因无法为大学生提供对口见习与实习机会的尴尬,为大学生职前锻炼提供充分的见习和实习机会,让他们更有机会了解自我、给自身合理定位,进而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入职后更能发挥出优势。

5.提供单位招聘的信息。一般来说,单位公开的招聘信息尽人皆知,这些工作职位面向众多求职者,因此投递简历、面试、接受背景调查、实习、转岗等系列过程是每个最终获取相应职位的求职者必走的程序,其间所花费的时间、承担的风险自不必说,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大学生善于利用就业社会网络资源,则有更多接受单位隐性职位应聘的机会。

6.提供重点向单位推荐的机会。大学生就业社会网络资源可以为大学生就业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就业信息环境,同时他们在圈内掌握的信息也一定是行业内最前沿、最精准的,加之业内人士推荐的员工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和青睐。若大学生能很好地利用就业社会网络资源推荐的求职信息,积极主动地表现出自己的综合实力,则可更为快捷地获得更优的工作机会。

7.提供就业岗位。大学生如果能从新生入校起就不断地开发和利用就业社会网络资源,积极主动地与他们定期沟通,有规划、有目的地参与资源内单位见习、实习,就会获得他们对自身进行专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定位有效引导,更会较早完成由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因认同企业价值观而与企业发展同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这样一来,在大学生进行正式求职时,已和社会网络资源内的用人单位“熟悉”了,双方自然会省去招聘、应聘、面试、笔试等诸多海选程序,而直接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总之,如果大学生从新生入学时就有步骤地开发自己的就业社会网络资源,那么在大学期间及毕业以后,就会有更多的来自社会不同领域和组织的社会关系资源共同构筑成大学生就业社会人脉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职业发展支持。这对大学生职业目标的建立、职业准备必备清单的获得,见习、实习机会的取得,以及岗位推荐和顺利就业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大学生就业社会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Kristen.W.Gustafson在《Graduate!》一书中谈论找工作的途径时说:“你从来不知道飞机上坐在你身边的人或者你叔叔的一位朋友可能知道你梦寐以求的公司正在招聘一个职位,要集众人智慧。”[3]大学生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就业社会网络资源,可以更好地提升求职成功率及就业质量,增强就业稳定性,充分实施“就业自救”。

1.内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大学生从进入大学校园起,就要为自己的就业问题做好充分准备,在学校的帮助与引导下尽快熟悉校园及所在城市的各种资源,核心专业课程及其链接的职业等内容,经常与自己的父母及大家族中的兄弟姐妹沟通交流,让父母及更多的“内部资源”了解自己在学什么,将来可以干什么。同时让他们多帮自己留意自己配偶及身边可靠社会关系资源的从业行业背景等信息,找机会及时帮助自己传播学习信息与内容,多了解对于职场人士最通用的技能及素质都有些什么要求,以得到他们最直接有效地帮助,见习、实习及求职前,及时告知他们自己要干什么,并真诚地期望得到他们何种帮助等。

社会网络论文范文4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际关系网络的互动体现在众多方面,创业者借助社会网络能够很好地整合创业中所需的生产资料、营销网络、政策资源以及管理战略、企业文化、创业成就感等各种硬性和软性的资源[2],弥补企业创立和成长过程中由于新进入者缺陷导致的资源和技术能力方面的劣势,并能够获得情感和道义上的支持[3],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因此,本研究认为:H1:社会网络与创业绩效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维度是广为采用的测量社会网络特征的尺度,结构性维度(网络规模、网络异质性)关注的是网络的整体架构及结构模式,关系维度(网络强度和信任)则体现了创业者与社会网络成员间关系性质和质量。一方面,网络规模的大小反映出创业者可获取外部资源、知识的量的多少,创业者社会网络规模越大,网络成员背景差异性越大,越能为创业者提供丰富有效的信息、资源、机会和经验,在融资方式上也含有更多选择,通过网络中的信息克服信息不对称,更好地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而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更好的认识,并最终获得创业绩效的提高。另一方面,网络强度反映的是创业者可获取外部资源、信息的充裕程度,创业者与社会网络成员的关系越密切,意味着越能够获得更多可靠的信息和资源,同时能够加强情感密切、身份近似、职业相近和交往频繁的成员之间的互动进而获得更多的商业支持,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促进企业成长;同时,信任和支持的关系则是个体积极变化的一个关键推动者[4],与社会网络成员间信任的水平越高,就越能获得创业的情感支持[5],获取不同的创业隐性信息、知识、资源,提升管理企业水平,并最终影响创业绩效。由此得出假设:H1a:社会网络规模对创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H1b:社会网络异质性对创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H1c:社会网络信任对创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H1d:社会网络强度对创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二、创业者乐观调节作用

近年来创业领域中关于情绪作用的研究激增[6],相关研究发现情绪对支持创业者行动具有重要意义[7],且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事业的成功。乐观是创业者常见的积极情绪[8],对创业者行为有重要影响,对社会网络的拓展[9]和创业绩效的提升也有重要影响。乐观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情绪,是个体在总体上对未来积极或者消极的结果期待[10],并最终导致积极或消极的行为,不同的乐观程度对创业者行为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将考察不同乐观程度的创业者在结网行为及其对创业绩效影响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参考已有学者对于乐观的定义,本文将乐观定义为创业者预期外部事物或环境之未来状态具有积极正面性,将乐观程度(OptimismDegree)定义为创业者预期外部事物或环境之未来状态的积极正面程度。根据研究需要,在此将乐观划分为三个程度即过分乐观,适度乐观,较为悲观,本研究将悲观看作是乐观的一种状态。大量的研究证明了这一观点,与悲观者相比,乐观的人将拥有更多的资源,更长久的友谊,以及在面对压力时更多的社会支持[11]。适度的乐观能够更好地联合和维系朋友的友谊,能够激发创业者的行为,产生接近和趋近倾向,积极拓展有用的技能和人际网络[12],从而比悲观的个体拥有更为发达和亲密的社会网络,而更广阔的社会网络有助于加强新创立企业同外部建立广泛的联系,疏通资源流动的渠道,进而获取资金、识别创业机会,增加获取创业资源、信息的机会及坚持创业的信念,而这与创业者的创业绩效息息相关,对于创业绩效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13]。Carveretal.(2002)[14]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乐观的人能够更好地处理压力事件是因为他们比悲观的人更会发展更广阔的支持性社会网络,更会吸引潜在的关系伙伴和有用的社会网络节点。但过分乐观的创业者则可能高估自己,忽视网络中资源的有效性,阻碍其与他人广泛而有效地交往,其结果是减少了创业者获取创业资源的能力,不利于创业绩效的提高[15]。因此,可以看出,乐观陷入某一拐点后具有向下趋势[16][17]。基于以上的考虑,本研究假设:H2:创业者乐观程度在创业者社会网络与创业绩效间起调节作用。H2a:创业者乐观程度在创业者社会网络结构与创业绩效间起调节作用。H2b:创业者乐观程度在创业者社会网络关系与创业绩效间起调节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文研究的概念模型,见图1。概念模型中,社会网络结构和社会网络关系特征影响创业绩效,而创业者乐观起调节作用。

三、实证研究

1.调研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采用深度访谈进行探索性研究,依托福建省YBC组织,并根据2011年6月18日《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中对小型和微型企业的划分标准,选取10家小微企业创业者进行访谈。通过访谈,梳理社会网络特性、创业绩效、创业者乐观间的关系,对问卷的语义及量表的设置进行修改。正式调查前,依托福建省YBC组织的协助,面向70位创业者进行了探测性调研,通过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删减并修正了部分问题,最终形成了正式问卷。正式样本调研采用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两种方式,面向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YBC组织的创业者进行发放与填写,共发放650份问卷,回收528份,有效问卷409份,回收率81.23%,有效率77.46%。本次调研主要针对的是小微企业创业者,包括正在进行创业并准备建立小微企业的创业者,或已经参与小微企业的创立(并不要求是发起人,可以是参与者),是已成立的小微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总体上看,样本的分布情况比较广泛,具有一定代表性。

2.问卷评价及结果

首先,用SPSS20.0软件对测量题项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总体来看,所有因子的Cronbach'sAlpha值均大于0.6,在可信区间内。其次,对测量问卷进行效度检验,得出社会网络四个因子KMO值为0.632,Bartlett’s球形检验拒绝了相关矩阵为单位矩阵的假设,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四个因子共解释了总变异的70.29%;同理得出,创业绩效两个因子的KMO值为0.767,两个因子共解释了总变异的78.63%;创业者乐观一个因子的KMO值为0.729,共解释了总变异的74.73%。总体来看,整份测量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适宜开展回归分析。其次,为了更好地了解问卷中创业者乐观水平,本文运用SPSS20.0进行了样本平均值和标准差的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调研样本创业者乐观的平均值在中等偏上,印证了以往研究中发现创业者具有较高的乐观水平的观点[15][18]。3.假设检验及结论本文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多元层级回归分析,构建相关回归模型(见表4、表5、表6)。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对分析过程的影响,研究选择教育程度、工作经验、行业经验、创业经历、创业者父母是否创业、创业者年龄作为控制变量。表4给出了控制变量对创业绩效回归的统计结果。一般认为,方差齐性检验显著值大于0.05视为不存在显著差异,符合方差分析前提条件。而方差分析显著水平若低于0.05这一显著水平,则说明控制变量将对观测变量产生显著性影响。表4显示,先前经验、父母是否创业等显著影响创业绩效水平,而创业者年龄、受教育水平变量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不大。表5给出了社会网络与创业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创业者社会网络规模、创业者与社会网络成员的关系强度及信任程度对创业绩效有正向影响的假设得到验证,且T值分均高于1.96(在0.05显著性水平上),说明影响显著,假设H1a、H1c、H1d得到支持。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访谈案例可以说明,重视社会网络的作用,扩大社会网络规模,与网络成员建立信任关系并经常互动加强联系能更深入地将社会网络中提供的各种创业者资源、信息加以利用,确实可以提高创业绩效。而网络异质性对创业绩效各维度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假设H1b,得到部分验证,网络异质性与个人绩效相关系数为0.01,其T=1.24<1.96,可见这条路径的T值不显著。为此,笔者又带着疑问访问了一些小微企业的创业者,以究其原因。在访问的过程中,一些创业者跟我们讲述了在其创业的过程中,个人绩效方面如家庭与工作的平衡、是否能够满足家庭需要等,与其社会网络中成员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情况没有太大的关系。基于以上实证结果可知,社会网络对创业绩效有正向影响,假设H1得证,但不完全是显著影响。表6显示了创业者乐观对于社会网络与创业绩效关系的影响。首先,社会网络结构、创业者乐观与创业绩效的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为R21=0.413,社会网络结构、创业者乐观、社会网络结构与创业者乐观的乘积项与创业绩效的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为R22=0.435,R22明显大于R21(R2变化约为2.2%),所以创业者乐观在社会网络结构与创业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显著,假设H2a得到验证;社会网络关系、创业者乐观、社会网络关系与创业者乐观的乘积项与创业绩效的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为R22=0.458,R22明显大于R21=0.431(R2变化约为2.5%),所以创业者乐观在社会网络结构与创业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显著,假设H2b得到验证,因此假设H2得到验证。同时,从表6可以看出创业者乐观负向调节着社会网络结构及社会网络关系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因为其标准化系数(-0.101,-0.031)均为负数,说明创业者乐观在创业者社会网络与创业绩效间起负向调节作用。

四、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社会网络论文范文5

关键词:网络道德网络社会伦理

上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的精英电子学家出于为军事服务的考虑将几所大学的计算机用电缆连在了一起,起名为ARPANET,这就是我们今天称为INTERNET的鼻祖,网络的迅速发展超出了当初它的发明者的预见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我们的社会,从70年代的试点,到80年代的发展,再到90年代的普及,网络这个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庞大物理实体以其不可取代的实力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种渐进式的改变让许多科学家有些措手不及,由这种改变也出现了通过网络这一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网络人群,构成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出现不仅仅带来了科技上的新起点,也为社会学家们提出了全新的社会问题,人类社会进人了一个双重社会时代。不同于以往研究的人类社会,网络社会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实在,也没有相对固定的社会人群,人员的流动性很大,最大的区别在于每个个体的人在网络社会中都被转化为一个符号,一串代码,以机器的方式进行交流,除了ID地址之外没有什么可以验明正身,在网络这块面纱的掩饰之下,网络社会的活动准则与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之间出现了偏差。

综观现实社会,个人要想融人其中,接受、承认并且遵守社会道德是一个必备条件。举例来说,在一个健全的市场中信守承诺之类的现代商业道德法则,得到了绝大多数市场主体的广泛奉行,因为这是他们长期立足市场并自主活动的一种必要条件。马克思·韦伯在谈到“资本主义精神”时也曾指出只要个体涉足于市场关系之中,资本主义经济就会迫使其服从资本主义的活动准则。任何一个社会,不讲信用,恶意欺诈等不道德现象,主体活动空间必将受到压缩。然而在网络社会中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个体作为社会成员参与之时起,就已经开始了欺骗,作为现实存在的人在网络社会中变成了一个代码,一个符号,从姓名、性别到情感、心理等诸多方面的随心所欲,都成为遵守网络行为规则的一种表现。现实社会的不道德在这里反而成为大家都认同并且都付诸实践的一种道德行为,主体的活动空间也并不因为这种现实生活中认定的不道德行为而受到压缩,相反,其活动空间扩大到整个世界。这种与现实社会道德相左的道德现象大致分为三类:

一、网络社会中的无责任现象

在网络社会中,人是一种非现实的存在,人以数字化的方式出现,因而他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及其关系在网络社会中也会发生变化,形成与现实社会中不同的主体存在方式,“人在网络中就是非现实的虚拟方式,其活动也是非现实的虚拟活动,由于这种虚拟特性造成网络社会中的个体都具有“怀疑一切”,“批判一切”的倾向,自身的不真实性导致对所联系的对象的真实性的批判,成为怀疑论者”。而这种怀疑性也就使虚拟个体认为根本不用考虑从而放弃了对其相联系的另一个虚拟个体的责任感,同时在网络社会中又没有健全的社会关系、道德关系及客观的社会道德加以要求,这种不负责任的现象成为必然。只有这种行为上升到损害现实社会中具体的某一个体或某一群体的切身利益时,行为主体才会受到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乃至法律规范的制约和审判。同时,在网络面纱之下的非现实的虚拟个体代替现实社会中的具体存在的个体思维来批判现实社会,这种批判则作用于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这种批判则是以无责任为前提的有感而发,只要是无损现实社会的根本利益,行为主体都不用也不会考虑到现实社会的道德谴责。

二、网络杜会中的绝对自由现象

仅就自由这一要概念来说,自由是同受限制相对立的。“人只有摆脱了外在力量的限制才会感到无拘无束,才会感到自由,因此,自由就是对外在限制的摆脱”。哲学家们对于自由的这种一般含义是普遍认同的。哲学中则以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的观点来说明自由的本质,自由与客观规律是相互依存的,人不能不受到外在客观必然性的限制,完全摆脱约束,不要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然而在网络中却有一种特殊情况我们不能不考虑,就是这个社会上的社会成员不是具体实在的人,而是代表具体实体的机器背后的数字符号。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个体,必然是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对客观规律性认识得越准确,人的自由程度越高,而在网络社会中,对规律认识的主体是虚拟的符号,获得自由的主体也是虚拟的符号。网络社会中的规律对现实社会中的个体的限制是间接的,因而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个体可以相对地摆脱网络中规律的限制,网络社会中的大部分人群认为网络社会是个大同社会,网络上的东西是共享的、无限的和自由的。网络信息是无限的,拷贝是自己的,拥有知识或信息是每一个网络个体的权利,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地获取、修改、下载信息而不被限制;网络信息又是自由的、完全的不受到任何权力机构的制约。因为信息的共享无限和自由,所以大多数人认为对计算机网络的访问是无限制的、完全的,对网络信息的修改、删除和窃取都是正当的,是自己的一项不可质疑的权利,是绝对自由的。由于这种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了现实社会的经济利益,在网络发展的初期有关版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争论就已经开始了,庆幸的是现今已经出现了限制这种“绝对自由”的规范和法则,然而这些规范和法则只有在行为主体对现实社会利益有所触及的时候,才能对其有所制约。

三、网络社会中的价值观扭曲现象

社会网络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研究探讨网络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普遍重视的前沿性课题。道德范畴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本文探讨了计算机网络发展对道德的复杂性影响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国正在规划和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Tnternet据统计一,到19年1月为止,全球已有194个国家和地区联人了Tn-ternet。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新的信息网络革命,它将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它将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作和学习方式

1道德意识方面(领域)

1.1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信急高速公路的雏型T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

(1)Tnternet没有中心。在科学家们设计T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没有中心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这样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网络,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Internet成了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

(2)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覆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而地球也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这种状态,除了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让他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因为作为一个个体,陷在无边无际之中,他无法觉得自己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也就是说,小小的个人在无边无际的网中的无能为力,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1.2无政府主义泛滥

Internet当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的传播,这样,当网络的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当这种思想变成现在的Internet事实之后,使你在网上实施言论控制成了一种不太容易的事情。

眼下的Tnternet像一片藤草丛生的荒野。在这里,还没有政府机构诞生。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没有谁独自拥有Internet,因此,Internet就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美国政府和各个地方以及机构的网络,再加上外国的网络造成了今天的Internet。在这当中,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没有谁说了算。但同时,谁又都有发言权。

这样,Internet成了一个容许真正言论“自由’,的地方,一个彻底“民主”(或无政府主义)的地方,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在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则(或者不要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母,由此可以滥用自由的权利。

1.3人际情感的疏远

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而在网上交流时,我们的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我们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我们成了数码化的存在:Degital Beingo Internet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尤其是Internet所提供的跨时空,跨地域的多人参加、多向交流的技术,使人们更容易沉溺于网上交际,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削弱,使家庭成员之间,邻居之间,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

2道德规范方面

2.1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还是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的寝化社会,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使之约束力明显下降。目前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网上人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因此建立在网上的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

2.2使道德规范在量的规范上不断扩张

从历史的运动来看,人类社会规范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这表现为道德规范的适用对象的范围在总体上趋于提高和扩大。网络世界的发展对形成和发展道声德标准,制定新的规范开拓了新领域,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在网络中,同样需要教养,网络行为和其它勘社会行为一样.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因此.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这些规范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从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到字母的大小写,电子邮件签名等细节都有详尽的规范。例如美国华盛顿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的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等等。所有这些规范都是对原有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量上不断积聚和扩大。

2.3网络道德规范向法制化转化

具体的道德规范在量上的积聚并不是无止境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向法律法规的转化。针对网络社会中的犯罪行为和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许多道德规范显得软弱无力,因此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力求规范团体和个体在网上的行为和关系。例如美国通过的“信息净化法”,“总统反恐怖法”和“隐私权保护法”,新加坡的“Internet管理体系”。我国为了促进Internet的健康发展,也于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并在97年3月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刑法》中也增加了对计算机犯罪的惩罚规定。

3道德行为方面

3.1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产生新特点

Internet直接介人“交际”领域,为人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网上空间,为现代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场所:其一,网上空间具有虚拟性,可以“相识不相见”,从而免除交往者的奔波之苦;其二,网上空间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且覆盖广裹。上网者可以定向抵达一点,也可以同时抵达多点,从而形成颇具规模的“交际圈”,为人们在更大的范围内交友、择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其三,网上交友可以“匿名进人”,在“Internet上,没人知道你是只狗”,交谈者可以对对方的真实身分一无所知。这也便于人们以平等的身分进行交往,使交际变得更加自由和轻松。正是由于Internet的自身特点,使网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了新特点:既直接又间接。直接:网上提供许多聊天或交谈渠道,人们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同时性谈话。间接:所有谈话都是通过屏幕上的字母和语句来完成,听不到对方声音和语气,看不到表情。Internet为人们“撒谎”和“说真话”同时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3.2出现大量不规范行为

杜尔凯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成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注:「美杰克.D.道格拉斯等:《越轨社会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3页。)在网络发展初期,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造成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钩,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

(1)失规范的行为。建立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形同虚设。面对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从而大量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规范的制约,又无新法可依的真空状态。例如:某个人通过某个IsP或B s传播了侵权或违法的信息,那么IsP业者或BBs站长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过错的责任还是无过错的责任?如是过错责任,在什么情况下才算有其过错呢?这引起了多方争议。至今,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

(2)规定冲突的行为。在网络世界上,新的道德规范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传统道德规范的抗拒,这种不同规范体系的并存、冲突、必然造成网上行为的两重性。例如:现实生活中要求人们遵守纪律,承担责任,而在Internet中,更强调言论自由和不受控制,不要对任何事情负责,两者并存的结局便导致大量的不负责任的谩骂,虚假信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