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教学论文

基础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设计基础课程素描色彩色彩构成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一定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学生真正要适应社会,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几门基础课——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往往抹煞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和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这层功能。三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这两点外,还应教什么,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课程除却造型、技法以及单一的色彩配比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三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二、领会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美术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

三、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1.在“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环境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并通过基础课学习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造型与色彩之间的高级和谐。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传统基础课是目标式教学方式,有碍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另外,主观心理色彩研究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色彩联想”和“采集重构”作业。其训练的单一性很难完成学生对色彩的真实感受和更高级透彻的理解。而“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看重教学中的过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异是萌发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原动力,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超级秘书网

显然,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德)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杜定宇译世界图书出版司1999.6

[2](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三联书店2001.12

[3]视觉同盟网.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专题,2006.

基础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方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自的专业中。如何开展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是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由于地域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水平差别很大。这就明显地加大了教学难度,基础好的学生对课堂内容已掌握,对上课毫无兴趣,觉得在浪费时间;相反,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课堂内容不仅是新知识,而且要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耐心。这使教师无法准确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教学形式多样,方法呆板目前,在许多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大都采用形式多样的授课手段,既有黑板、投影仪,又可以板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但是教学方法仍显呆板。首先,教学方法没有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师生缺少交流,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有些多媒体课件只是把黑板的内容搬到了大屏幕上,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显示在屏幕上的教科书,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实验效果差《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性质决定它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基础课程。现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普遍将课堂讲授与机房实验分开。一般上完一次或数次理论课后才上一次实验课,理论课时比实验课时多,比例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在实验时,一个实验指导教师有时要同时指导一两个班,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考试形式单一,成绩评定方法不科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全校统考的考核方式,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对于开卷笔试、实践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较少采用。总评成绩主要以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但从卷面成绩上不能反映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真实水平,理论成绩比例过重,因此总评成绩体现不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改革的方法与建议

改进教学模式,采用分级教学针对新入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建议进行分级教学,即根据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分不同的教学班进行教学。如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摸底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级,甚至部分学生可免修。同时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如《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等,使免修学生能多学一些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分级教学中,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使学生共同达到一定的要求,还可因材施教,使优秀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的更多、更深。

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果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虽已采用了多媒体电子教学方式,但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的个性受到束缚。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应从“教”转向“学”,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把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全部在机房授课。这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边讲授、边练习、边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都学会使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所以《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最佳考试方式就是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不仅能够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考查学生操作计算机和使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的能力,考试过程就是计算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无纸化考试,做到让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能够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有效地杜绝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会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绩评定除了百分制外,可以采用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激励评分制。避免学生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而不注重实际操作的现象。

利用网络设施,补充教学资源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作为补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地域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知识面。

通过分级教学、新的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等具体措施的试验与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更明确了,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增强。当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涉及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只有通过积极地研究、实践探索与完善,总结出一套适应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考核体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欣如,曾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基础教学论文范文3

首先从字面理解,顾名思义就是“快速地书写绘画”,当然这种解释并不准确,但相对于慢写,三小时的素描写生而言,还是快了很多。速写讲究形体和造型的准确性、线条的流畅性,是静中求动、动中有静的美,长期的速写训练有助于学生提高造型能力,增强眼睛观察的敏锐度,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造型能力和线条运用的流畅度。此外,不限制学生绘画工具,不限制绘画对象,这让学生有很大空间的发挥余地,在不同的工具运用上,他们能发现不同的肌理语言,在特定的环境中,采用不同的绘画素材,学生可以充分把握材料,表现方式,语言媒介,表达出自己的个性感受。从交上来的作业看,学生的作业很明显地一步步提高,绘画技巧也有了很大的突破。绘画首先它要体现出“美”字,其次是要借笔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好恶倾向。画人、画物要讲究“灵性”、“画活”。因而,学生在绘画人物、景物的时候都要下意识的加入自己的情感。比如有的学生画乞丐,除了形体动态很到位外,其表情也被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我对此很认同,同事启发他可配上景物,提上文字,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几经尝试后,他的兴致更高了,在技巧技法上也更为娴熟了,对素描的理解也更为透彻了。

二、画漫画

其目的是锻炼学生全面的观察力,只有对对象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研究掌握对象的特征,学生才不再是手的机械运动,被动绘画艺术对象;才能处于兴奋的思考中,表达出一种心境和自我创造力。漫画,又叫“讽刺画”,是以政治和社会各种事态为题材进行讽刺批判或鼓动的一种幽默性绘画,构图时允许使用大胆的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和笔触,使画面产生风趣、诙谐的效果。学生们对漫画《涩女郎》很感兴趣,我找了一些庸、丰子恺等人的作品,让学生体味漫画的精神美。当然,我只要求学生肖像漫画,因为画漫画的目的是为了熟练手头表现功夫,还得和高考接轨。学生在互相对画的过程中,由于要去发现对方的特点,因而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培养了爱思考的好习惯,经过一段时间,许多平时素描不突出的学生居然把人物神态画的惟妙惟肖,我想,我的目的达到了。当然这些目的都是为了辅助素描中所要求的“形体比例准确、生态生动”而做的。让学生的进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也是为防止学生一味临摹,写生头像、半身像而觉得枯燥,用这种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节了情绪,培养了他们的绘画的激情和创造力。我对他们说:“画画不仅仅是为了高考,也是内心灵性的发挥与表现,是共性中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三、简笔画

这是我最初教学生画速写之前要求他们画的,我演示了一个学生的动态,基本上圆、椭圆或单线去表现,学生们一看都乐了,觉得很好玩,平时画完素描头像、半身像时都会兴致盎然地画上一通,画了一段时间后,我通过讲解比例、骨点、骨骼,他们豁然开朗,在写生人物时也格外注意骨点、骨骼、比例与变化了,我趁热打铁,复印了肌肉、骨点解剖图给他们看,效果比平时硬性灌输要好得多。这种方法,对于好玩的中职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四、变形画

由于变形画是由一个形象变成另一个新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意象绘画的表达和训练。所以在画变形画时,必须对两种形象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因而便自然地引起了观察和思维活动。这是变形画有别与一般绘画练习的独特作用。例如:在一般绘画练习中,画一只小狗只观察一只小狗就可以了。但在变形画中画一只小狗却不只是一只小狗,它还要变成狮子或别的什么动物。这样就自然引起对小狗和狮子或别的什么动物的观察与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爱观察,强记忆的能力。通过变形画设计练习,启发学生积极观察思索。为了捕捉变形画素材可多方进行观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通过影视片间接地观察,通过图书、画刊等间接观察。从中寻找可以做为变形画素材的形象。观察的同时,要用脑思考,对所见到的形象要进行分析比较,并且要进行抽象概括的加工整理,才能使变形画的素材成为变形画的完形。经过长期的坚持训练,学生素描功底明显提升,绘画兴趣显著提高,教师教起来也得心应手。教师正确的教法与学生的勤奋相结合,就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总结

基础教学论文范文4

小提琴基础教学中,除了音准这一基础之外,左右手演奏基础技术同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且演奏者与学习者也常常在演奏与练习中遇到一些不利的因素,进而影响到其自身的演奏、练习的进度与质量。因此,作为教师在基础技术教学训练中,应当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演奏方法、培养科学的练琴方式,进而令其顺利完成演奏与练习。

(一)左手的基本方法小提琴以其优美的音色著称于世,虽然是依靠右手运弓来完成发声,但同时演奏者左手的协调配合等技术因素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并且在小提琴丰富情感表现方面,演奏者的左手更是兼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初学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左手框架不明确,手型、演奏姿势不正确。左手最基础的就是持琴的姿势与演奏的基本手型,有着特定的演奏要求,是肩、手臂、手指的完美配合。正确、舒适的演奏姿势与演奏手型有利于力度的把握及音色的自如变化。不要过多地为自己的左手增加负担,造成左手的紧张,这样会束缚到自己的左手,不能够自如地换把、揉弦,更会影响到小提琴正常的发音。教师要注重强调姿势、手型的正确,进而避免学生给左手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阻碍,影响到左手技术的发挥。同时建立一个正确的左手基本手型,不仅有益于左手演奏技术的提升,同时更关联到小提琴音准框架基准的建立。简言之,音准框架指的就是演奏者左手手指在小提琴把位上的纵向距离,这一距离直接关系着音准。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演奏技术的基础问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其与各项基础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负责、细致地去进行教学工作。

(二)右手的基本方法小提琴演奏中右手运弓的首要条件就是左手持琴姿势的正确,演奏姿势的正确是小提琴演奏的最主要标准,只有排除掉一切能够影响、阻碍演奏的不合理因素,我们才能够获得最优美的声音。右手演奏基础技术莫过于持弓与运弓,持弓在此不做赘述,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自如地对弓施以力度加以控制。而就运弓来说,小提琴弓法技术繁多,分弓、连弓、顿弓、跳弓,这四种弓法构成了小提琴演奏的基础,且不同的弓法有着不同的要求及相应的训练方式,但无论是哪种弓法,右手的运动都是非常关键的。小提琴的音色接近于人声,琴弦仿若是人的声带,只有“唱”出感觉,才能够体现小提琴音乐的魅力。而右手的运动是其重要的基础,发出声音的长短、力度、是否干净等这些基础音响性质都是由右手的运动所决定。因此,我们教师在教授中要注重学生右手运动中对发音点的把握,让他们理解音色发出的重要部位,或者让他们自己测试与感受不同的发音点所带来情感音调。此外,右手运弓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是对于力度的控制,流畅、自如,要有一种缓缓流动的感觉,也就是说力度的运用要做到平均、平稳、平衡、连贯。总而言之,无论是左手还是右手的基本训练方法都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小提琴基本功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左右手共同合作、配合参与音乐表达,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严格的训练与正确的引导。

二、注重教学中内容表现与技巧的统一

前文中笔者强调了小提琴演奏基础技术的重要性及出现的问题,但同时作为教师我们也应在技术训练中注重学生对音乐内容表现的培养。技术对于音乐表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但其不能脱离音乐表现而独立存在,否则将失去技术存在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技术水平的训练与提升,还应该将演奏技术回归到音乐表现的内容之中,掌控技术的同时把握相对应的音乐内容,两相结合、互补,做到整体的完善与提升。教师除了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演奏能力与表达能力之外,也可以鼓励学生更多地去聆听与欣赏名家的演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积累并建立欣赏与表现能力的标准。此外,多多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演出实践,通过不断地演奏及与其他人的对比,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欣赏与表达能力。

三、结语

基础教学论文范文5

1.1课程定位不准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不够准确、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院校认为学员在中学已学过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简单,学不学都无所谓。作为公共基础课,只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导致部分学员学习热情不高、兴趣不大。

1.2学员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员计算机水平有明显提高,但由于地区差异造成学员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对广州指挥学校2012级学员的调查,我们发现2%的学员未接触过计算机,51%的学员进行过网页浏览、即时通讯、网络购物,41%的学员使用过Word排版、Excel处理、PPT制作,6%的学员能进行Photoshop图片处理、Flas制作、程序设计。

1.3教材内容滞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知识也随之更新,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内容明显滞后。例如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Windows7操作系统和Office2010办公软件,而教材内容还是WindowsXP和Office2003。教材内容的滞后让学员感觉课程与现实脱节。同时,与部队联系紧密的计算机知识很难在市面上找到合适的教材,造成教材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1.4专业结合不紧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不同学科对计算机的要求不同。计算机基础教学处于知识普及型向服务专业应用型的转型时期,多数院校沿用以“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为基本框架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在知识分层和专业分类教学方面体现专业应用需求的导向不够明确。部队院校对不同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几乎与地方院校相同,教学内容设置上忽略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造成教学缺乏针对性。

1.5教学模式陈旧

随着信息技术在部队院校的推广,虽然多媒体课件代替了传统板书,但教学模式改变不大,学员主动参与教学较少,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学时的关系,学员只是照搬教员讲授的方法,不能举一反三,缺乏自主思考。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学员的可持续发展。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2.1明确课程地位

《基本要求》提出进一步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正确认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明确课程地位,对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前导课程,是培养学员实践动手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课。其目标是培养学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员利用计算机查找、处理数据能力,培养学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其他学科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对学员科学素质的培养起到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部队院校的校领导、系领导、任课教员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并引导学员认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2.2转变教学理念

“学习金字塔(ConeofLearning)”由美国著名的学习专家埃德加•戴尔(EdgarDale)1946年率先提出;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NationalTrainingLaboratories)做过类似研究,提出学习金字塔(LearningPyramid)理论,结论与戴尔相似;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用数字形象显示了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从“学习金字塔”模型可看出,用听讲的方式,学员两周后只记得5%,这是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员的参与度也最低。从第一种到第四种都是被动的学习方式,学员参与度低,学习保持率无法超过30%。从第五种到第七种都是主动的学习方式,学员参与度高,学习保持率超过50%,最底端的学习方式保持率高达90%。从“学习金字塔”模型可看出,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地位,让学员积极参与教学,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学员有机会把学习的知识立即应用,或让学员当小教员,效果非常明显。学员以小教员的身份对他人进行教学,不仅要对内容相当熟悉,同时也要通过语言的逻辑来进行沟通。学员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经过独立思考,将内容转化为让他人能理解的表达形式,同时也提升了自身潜在智能的发展。

2.3差异性教学

《基本要求》提出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由于专业差异,导致各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各不相同。如果在教学内容上不区分专业差异,容易让学员误解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万金油”,对自己的专业课程作用不大,导致学员学习动力不足。在课程规划上,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能力需求和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调研,按照“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知识普及型”课程和“专业应用型”课程。“知识普及型”课程是计算机文化基础,面向所有专业的学员,可安排在大一授课;“专业应用型”课程是根据专业特色量身定做,面向不同专业的学员,可安排在大二、大三授课。由于学员个体差异,在学习中会产生“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教员如果忽略这种情况,采用同一起点授课,造成基础好的学员不想听,产生厌学情绪,计算机水平无明显提高;基础差的学员跟不上,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动力。在教学安排上,参考新学员计算机水平问卷调查的结果、遵循自愿原则,利用课程测试将学员分为免修“知识普及型”课程和必修“知识普及型”课程两类。例如利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来测试免修“知识普及型”课程的学员,如果考试合格即可免修“知识普及型”课程;如果不合格则必修“知识普及型”课程。鼓励免修“知识普及型”课程的学员选修自己感兴趣或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应用型”课程来学习,激发这部分学员兴趣、让基础好的学员有新的学习动力。对不能免修的学员则认真地讲授“知识普及型”课程,通过测试后继续选修自己感兴趣或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应用型”课程。通过将课程分类来解决学员“吃不饱”和“吃不消”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员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采取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开展差异性教学,既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又丰富课程内容,使学员对计算机课程保持浓厚兴趣。我们在2012年通过开展兴趣小组和第二课堂,提高了学员兴趣,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2.4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极大约束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学习金字塔”模型中可以看出高效的教学模式应建构以学员为中心,由教员组织、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动力,让学员主动、积极、愉悦地学习。

2.4.1加强实践教学

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实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基本要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教学环境建设”的要求。教员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具体的上机实践任务,让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开展以学员为主体的互动式实践教学,做到精讲精练。广州指挥学校2012年通过增加上机实践学时,同时在机房增加辅助教员,让学员能及时与教员交流上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4.2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以学员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教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提出任务,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对提出的任务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并设法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任务,要考虑学员的实际情况,只有学员在进行探索、分析、研究之后才能完成任务,这样才达到任务驱动的效果。例如在学习Word排版时,让学员设计一份个人简历;在学习Excel时,让学员用函数来统计打靶成绩。

2.5优化考核模式

计算机基础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传统考试不能体现学员真实水平,应侧重于动手实践能力考核。优化考核模式可进一步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避免学员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注重培养学员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提高学员综合能力。我们将学员成绩评定分为4个部分:平时成绩、小组成绩、上机成绩、笔试成绩,比例为20%、20%、30%和30%。平时成绩体现对学员的严格要求,让学员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小组成绩体现学员的团队协作、创新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员指导下,以小组的形式,综合运用和发挥所学知识,完成一份具有实际意义的小组作业设计;上机成绩体现学员上机操作技能;笔试成绩体现学员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

3结语

基础教学论文范文6

作者:梁会兰 戴如莲 杜锦文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马列部

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课长期以来都不受广大学生的欢迎,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重视不够,建设不足,管理不严”的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让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学生所喜爱并且终身受益的课程,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课堂的建设和管理,合理配置课程资源,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坚守思想政治课堂主阵地的基础上,充分做好学生业余时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工作首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渗透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在渗透形式上,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既要不拘一格,又要让大学生喜闻乐见。具体可以按以下方式来操作。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文物遗迹资源,对学生开展一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例如在每年的清明节、“五四”青年节等节日,组织团员青年祭扫烈士陵园、举行入团宣誓仪式等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活动,积极引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使之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培养的重要课堂,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第二集体,是当代大学生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因此,学院应该支持帮助团员青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积极组织一些校园文化艺术类的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健康的生活态度,激励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范围上要积极面向社会开放,并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渗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指在校园内,还应该走出校园,积极面向社会开放,创造机会让大学生参与到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实践中去,接收到书本以外的学习体验。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总结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并且充分分析和认识这些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弥补。(1)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应坚持真理当前一些高校所开展的课堂教学以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大多比较浮泛,很少能够顾及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量实践证明,当前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 在教育形式上注意形散而神不散学生的业余生涯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学生的业余生活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形式零散,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做到在教育形式上形散而神不散,充分保证教育的内在主旨和内涵,增强各种活动的主题性和针对性。

对当前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互联网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2]根据这些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新途径,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工具的作用,使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推广载体,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