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执行力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执行力心得范文1
做一个有执行力的人对一个公司的发展和员工个人职业化的成长的重要性。一句话概括即为:个人执行力决定个人的成败,企业执行力决定企业的兴亡。
如今,在企业发展孰优孰劣的问题上,人们谈论得越来越多的便是执行力问题。阿里巴巴的马云与日本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曾探讨过一个问题:一流的点子加上三流的执行水平,与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水平,哪一个更重要?结果两人得出一致答案: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水平。再好的决策必需要得到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一个好的执行人能够弥补决策方案的不足,而一个再完美的决策方案,也会死在差劲的执行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处于现今市场经济中的现代企业,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那么执行力是什么,其实执行力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按质按量、不折不扣的完成工作任务。这是执行力最简单也是最精辟的解释。但是正是这么简单的执行力,却是很多个人、团队、企业所欠缺或者说是不完备的。下面我就从提升个人执行力方面谈一谈几点看法。
一、执行——没有任何借口。在西点军校中有一句经典语言“没有任何借口”,当我们在执行某项任务遇到阻碍无法前进时总是会将原因归于外界,比如任务太重事情太多时间太紧条件不行沟通不到位有人不配合等等,其实这些都只是一种借口,而完美的执行是不需要任何借口的。一个优秀的员工从不在遇到困难时寻找任何借口,而是努力寻求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出色完成任务。要提升执行力,就必须学会在遇到阻碍时不找借口而是积极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摒弃惰性,执行需要培养自己的自觉习惯。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而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在工作中常有的状况就是:面对某项工作,反正也不着急要,我先拖着再说,等到了非做不可甚至是领导追要的地步才去做。一旦习惯成了自然就变成了一种拖拉办事的工作风格,这其实是一种执行力差的表现。执行力的提升需要我们改变心态,形成习惯,把等待被动的心态转变为主动的心态,面对任何工作把执行变为自发自觉的行动。
三、执行需要加强过程控制,要跟进、跟进、再跟进。有时一个任务的完成会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情况,这主要是工作过程未管控所造成的。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每项工作都制定进度安排,明确到哪天需要完成什么工作,在什么时间会有阶段性或突破性的工作成果,同时要自己检查计划实施的进度,久而久之,执行力也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执行需要注重细节,要细节、细节、再细节。想要完成一个任务,光抓住重点是不够的,必须要从细节等小的方面抓起。所谓要让时针走的准,必须控制好秒针的运行,要想把领导布置的任务完整完美的做好,就必须应从每一个细节做起。老子曾说过: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到位,执行力就不成问题。
执行力心得范文2
执行工作是法院审判工作的继续,是法院发生法律效力文书确定的当事人权利义务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执行工作的性质和任务以及人民法院必须严肃执法的客观需要给执行人员的执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左右执行人员的执法水平的诸因素中,执行人员的心理素质的优劣是最基本的因素。一个优秀的执行人员应当具备以下心理素质:
一、执行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民法院应该是最具负责精神的机关,它既然用判决、调解或者其他法律文书明确了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就应该坚决地、毫不动摇地使有履行能力的案件成为现实。如果言而无信,行而无果,生效的能够执结的法律文书不能执行,那么久而久之必将失去民心,影响形象。根据审执分立的原则,此项任务历史地落到执行人员身上,故执行人员首先应具备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即树立起不论在执行工作的进程中有多少艰难困苦,都要有坚定不移地、锲而不舍地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当事人的权利变为现实的信念。那种消极应付的心理,那种牢骚满腹的情绪,那种不求进取、不负责任、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都是不足取的。有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产生创造进取精神,就会任劳任怨、百折不回。
二、执行人员必须树立全局观念
执行人员要把办理每一件具体案件与“改革、发展、稳定”紧密联系起来,以求达到最佳社会效果。人民法院的司法行为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对法院有较强的依托感,作为法院的执法人员-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的直接实施者,人们对他们更为注目。他们应该全局在胸,心系整体,在办理案件中,既要考虑到案件的直接结果,又要考虑到案件的社会效果;既不能因干扰多、关系复杂而无所适从,又不能只顾一案的质量与效果因小失大;既要考虑本地区的利益,更要考虑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总体目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全局观念的执行人员不是个好执行人员。
三、执行人员要有无所畏惧的胆略和勇于开拓的魄力
实践证明,在同等条下,能够克服“执行难”,多办案的好手,往往是那些胆大、心细、有谋略、有魄力的执行人员。他们具备一般优秀审判人员所具备的处事稳妥,谦虚好学,熟知法律知识,秉公办案的优秀品质,又有敢于冲锋,勇于拼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胆略。执行人员的胆略和魄力来源于对案件事实的深刻了解,来源于对法律知识的融汇贯通,来源于对神圣职责的高度责任感。
四、执行人员应该有强烈的求知欲
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以及其他应由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应该予以执行,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认为对这些生效文书不加审查和研究而一概予以执行,也是错误的。首先,法律赋予执行人员一定的监督权,即对确有错误的执行根据依法提出异议,并经法定程序不予执行。其次,即使在执行根据并无任何错误的情况下,也应该考虑执行的社会效果,而从实际出发讲求方法、灵活机动地开展工作。这里就需要执行人员掌握法律知识、社会知识、心理学、政治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学问,例如在处理具体案件中,执行人员在细心阅读的基础上,不仅要弄清执行根据所依据的事实证据是否属实,法律依据是否准确,办案程序是否合法等,还要弄清执行程序中每一环节的具体规定和操作方法。如遇法定的不宜采取强制措施的案件(如执行根据确有错误,执行异议成立,有可能执行回转的案件),应及时向院长报告,以期防错案于未然,避免由于执行措施的失误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害。
五、执行人员要有策略意识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执行人员在执行活动中同样要高度重视政策和策略,学会采用灵活机动的方法策略执行案件。首先要有与当事人进行较量心理战略的策略思想,以深入扎实的调查工作摸清被执行人的心理状态,及不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原因。在心理上制胜被执行人,迫其就范。其次要学会具体案件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执行不同的案件,每一案件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同时在执行进程中会出现很多新情况。因此,执行人员要认真分析每一件案件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尽可能适合该案件实际情况的方法执行之,切不可用一个模式的执行方法对待所有案件。
六、执行人员应具备临危不惧,处事不惊的良好心态
执行人员控制能力、应变能力来源于忠于职守的正义感,来源于无坚不摧的过硬心理素质。由于目前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普遍较低,执行人员遭围攻、群众性“抗法”事件时有发生。一遇到这种情况,执行人员要沉着、冷静、指挥若定,以公正执法者的形象出现在民众面前,讲法律、叙情理、打动民心,制服个别煽动闹事者,努力争取多数,把握工作节奏,有力有利有节地控制事态发展并达到最终目的。
七、执行人员应始终保持稳定的思想情绪
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办好每一件案件的基础,也是应当贯穿于办理案件始终的思想情绪。稳定就是稳如泰山,就不应是大起大落,起伏无常。稳定就应切戒急于求成,浮躁盲动,案件一时执行不了要坐下来研究对策,正面进攻不奏效,可以采取迂回战术,强攻不下,可以“智取”。思想深处固然要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但却不可有因一时执行不了案件就非要强攻硬拼的冲动。切实避免不分对象,不加区别,任性蛮干,而人为地造成执行工作的被动。
八、执行人员应具备忍辱负重的心理素质
内部的外部的以及自己心理中的种种困难,纵横交错,盘根错节,但作为一个优秀的执行人员应该胸怀博大,容“百川于心”。心理承受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执行人员素质的高下,勿以一言善恶而动怒,勿以自己一时冲动而定取舍。在执行中不为人们所理解之时,要想一想大局,想一想事业,轻松地舒一口气,把心理调整平衡,以求继续完成自己的既定任务。
执行力心得范文3
(一)运行机制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它引导和制约着决策并与人、财、物活动密切相关,是决定行为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总称。
(二)改革的必要性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要保证各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必须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目的是减少管理与教学间的摩擦,更系统、全面地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社会化、服务对象大众化、管理人性化的大趋势,必须逐步完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
二、如何创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运行机制——以长江职业学院为例
(一)转变行政管理观念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成才观、教师观、学生观、发展观有清醒的认识,牢固树立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同行政管理有机结合,创造民主宽松、开放多元、管理方法灵活的工作环境。要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
(二)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学校专任教师人数与教职工总人数比上升了6.09个百分点,离全国67.15个百分点的平均值还差26.96个百分点,表明学校还需要大力发展专任教师队伍;行政人员人数与教职工总人数比上升1.83个百分点,比全国13.87个百分点的平均值多19.3个百分点,表明学校行政队伍还有精简的空间;教辅人员人数与教职工总人数比下降5.23个百分点,比全国8.51个百分点的平均值多12.07个百分点,表明学校教辅人员还有精简的空间;工勤人员人数与教职工总人数比下降2.71个百分点,比全国8.26个百分点的平均值少2.21个百分点,表明学校工勤人员处于比较合理的区间;教职工总人数与在校学生人数比上升3.8,比全国1:12.29的平均值多17.29个点,表明学校教职工总数没有突破国家平均值,为学校将来构建合理人员结构留下了一定空间。学校今后宜坚持人员进入标准,大力人员优化结构,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机制1.实行岗位责任制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选拔高素质的人员到行政岗位工作;适当地进行岗位轮换;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让能干的人有岗位、让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形成岗位靠竞争、职位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努力创造条件,在评定职称、晋职晋级等待遇方面给行政管理人员合理制度安排,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2.实施目标管理制围绕学校的整体目标实行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使管理目标与学校办学效益挂钩,充分发挥目标管理的最大功效。3.简政放权,实施两级管理明确校院两级管理工作重点,强化学校对各院工作的宏观指导,建立系统的工作评价体系,在经费管理、人员招聘、教学仪器设备的更新和添置等方面让院一级有更多的自。4.决策践行群众路线以多种形式吸纳教学一线人员参与决策,如通过设立意见箱、公开校领导邮箱、开通校园官方微博等方式为教职工提出意见、参与决策搭建平台,也可以通过专业咨询、公示重大事项、举办听证会等形式进行决策,这样可以在各层级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使得教职工畅所欲言,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决策,从而使决策更具有可行性,由此也可以解决决策体制上的及行政效率不高等问题。5.强化作风建设加强行政管理队伍人员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重点转移到协调服务上来。在实践中自觉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具备甘于奉献的精神,形成创新、务实的工作作风。6.加强业务培训高职院校要具备一批高素质的现代化管理人才和专业团队才能逐步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通过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他们的专业技能,使其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将他们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提高行政管理的执行力。
(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考核体系1.建章立制规章制度是实施行政管理的依据和准绳,管理人员应依章履行职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从而使行政管理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制度齐全、纪律严明。要通过检查落实来体现规章制度的有效性,从而有力地保证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全面工作的顺利运行。这是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重要保证。2.完善考核体系在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评时,考核机构应对绩效考核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和分解,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量化计分标准。制定量化计分标准应尽量减少软性指标,增加硬性指标,这样既能做到客观、公平,避免弹性过大,失去考核的意义,又能使考核更具操作性。同时重视过程考评和控制,力求考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慎重选择考评主体,体现全面性、针对性;确立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全面。在年度考核工作中,可以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行政管理人员年度考核分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有利于形成恪尽职守、精益求精、有所作为的工作作风,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结语
执行力心得范文4
贵州人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包容性强,无排外思想,因而使贵州这个历史上最封闭、最落后的地区成为全国民族成分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民间有句话叫做“张来张老板,李来李老板”。二是顾全大局,不无事生非。历史上奢香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所作的杰出贡献就是最好的例证。三是幸福指数高,容易满足现状。在我们许多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都能够体验到“歌舞升平”的幸福与快乐。三个特点中既有优点,也有弱点。优点不用说,其弱点表现为闭关自守、与世无争、不思进取。
用今天的思维眼光看,“夜郎自大”并非不自量力、“井底之蛙”,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敢与强手争高下的精神;“黔驴技穷”中的“驴”本是外来的,却要把它强加给贵州,还其本来面目应为“黔虎技高”;而“三无”则是从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等方面反映了贵州蕴藏着的巨大发展潜力。因此,已经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贵州和贵州人,迫切需要通过大力培育和弘扬“自强自信”精神,树立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志气和信心,敢于在包容中去体现自我,在顾全大局中去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在满足现状中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培育和弘扬“自强自信”精神,必须增强改革意识。在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坚持用创新的精神搞好改革、在解放思想中推进改革。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敢于排除一切影响改革发展的干扰和阻力,打破一切影响改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允许改革犯错误,但必须坚持改革不停步。
培育和弘扬“自强自信”精神,必须增强开放意识。要立足贵州,面向全国和世界,通过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和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为扩大招商引资创造条件。同时,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力闯东西南北,广交八方朋友,充分借助外部的一切有利条件,搞好开放开发,推动跨越式发展。
培育和弘扬“自强自信”精神,必须增强竞争意识。面对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坚持把竞争作为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步伐、培养锻炼人才的重要举措,敢于和善于参与国内外竞争。同时,注重把竞争机制引入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一切领域,倡导和激励各行各业和社会各方面在竞争中学会竞争、在竞争中敢于竞争、在敢于竞争中把握竞争的主动权,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状态抢占发展先机。
培育和弘扬“自强自信”精神,必须增强责任意识。一个人的潜能是在尽责中发挥出来的,同样,一个人的智慧是在尽责中体现出来的。人的潜能和智慧一旦发挥出来就会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巨大力量。因此,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人人尽责任,个个讲奉献的良好氛围,倡导和激励各行各业的建设者,把职业当作事业办,把国家和人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办,凡事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干事创业中去创造社会财富,在成就事业中去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执行力心得范文5
1.创新高职教学管理运行机制需要遵循适应性
在整个高职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中,要确保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目标性,使其作为一项教育体系以及一项运行模式进行管理,科学高效的管理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正常发展以及有效实施的有效保障。因此,在我国高职教学管理之中,要从做到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适应性,只有在创新高职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上遵循适应性原则,才能使高职教学管理模式更加规范。
2.创新高职教学管理运行机制需要遵循效益性
从管理学可知,教学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为了从根本上实现高职教学管理的效益,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软件与硬件的最大化,比如,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建造相应的教学场地、实践场所等。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学校的专业特点以及人才发展要求,在结合师资特点的基础上,实行良好的发展机制。每个专业要设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校和社会发展要求及企业的人才需求这三个基本模式进行探索。故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在发展过程中要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课程、专业、师资进行设计,积极改革探索。
二.创新高职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发展目标
1.积极形成标准化教学质量体系
教学质量体系是教学管理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质量评价与监控进行衡量的及时、有效的重要举措。其中,教学质量的标准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过程质量进行探究,另一方面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探究。只有具备高质量的教学管理工作,才能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处于控制状态,才能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检查与监督,从而制定出符合教学规律的质量标准
2.积极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在教学管理中,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是帮助学校发挥监控功能的主要手段,也是创新高职院校的重要保障。为了从发挥出教学质量体系的评价作用,要建设专业、开发专业,对教学岗位进行设置,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从而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监察,对教师教学进行多元化评价。
三.创新高职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主要措施
1.构建完善高职教学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的基点
衡量高职院校体制的完善程度以及各种运行机制的灵敏度,其中主要的标准便是从表面去感受,也要从深层中去把握。表层的判断标准一般是以教学秩序的稳定程度、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以及教学中的教风、学风等。对于深层判断标准,那么主要是指在教学管理系统中要具备并实现科学管理、合理分配的基本功能。其中,具体的表现是专业服务,应具有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以及各种专业及课程建设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等,使整个教学管理具有指导思想以及指导目标。
2.加强对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
执行力心得范文6
对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内涵的系统的专门论述,目前尚不多见,但从相关研究的表述及人们的一般认识看,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
其一是扩大化、泛化趋势,即将人的整体素质仅分为身心两种,将除生理素质以外的一切因素统统归之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的范畴之中。诚然,德、智等方面的素质都得以心理素质为基础,体现着心理素质的功能,但其间毕竟有着一定的区别。这一界定实际上混淆了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界限,在实践中易导致心理素质教育所独有的目标。内容。功能的模糊乃至丧失,使人们误以为德育和智育实际上就可取代心理素质教育,因而不利于心理教育实践。
其二是,将心理素质狭义化,即将某一具体内容的心理教育等同于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诸如,视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自信心培育,或承受挫折能力的训练,或心理卫生教育等。这些内容无疑都属于心理教育的范畴,但不宜将其中某一子系统与整个系统相等同。如果在心理教育实践中厚此薄彼或单打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难以发挥心理素质教育应有的功能。
其三是,视心理素质为所有心理现象所具有的水平、层次和质量。这一观点无疑是符合心理科学的。但鉴于心理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并且对心理现象的要素的理解、划分尚未完全统一,客观上各种心理因素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的可能性及价值大小也不同,在心理教育中,有必要视其可能性和价值大小确定重点方面。
心理素质是心理教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界定将直接影响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也事关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因此,心理素质的界定首先必需符合心理教育学的基本要求,注意处理与其他教育内容的关系,避免泛化或片面化;其次必需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心理教育实践,同时还应兼顾社会对人的心理方面的现实要求。
基于此,笔者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与否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
性格品质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对自己的态度是自信还是自卑,自爱还是自弃,进取还是退缩;对他人是宽容还是计较,温和还是粗暴,合群还是孤僻;对工作、学习是喜爱还是厌恶,勤奋还是懒惰,认真还是马虎,负责还是塞责,踏实还是轻浮等;在情绪方面是乐观还是悲观,开朗还是抑郁,稳定还是易波动,强烈还是宁静;在意志方面,是有目标还是盲目,自觉还是冲动,自制还是放纵,勇敢还是怯懦,果断还是寡断,镇定还是惊慌,坚强还是脆弱,有恒还是无恒,灵活还是死板;以及在认知方面的特征和对待集体、社会的态度等等。性格品质在人的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不同的性格品质对自身及社会的价值上存在质的差别,有优劣之分,将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其他方面。例如,一个人是自信还是自卑,这一性格特征直接制约着心理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动力的激发,影响心理健康及行为表现。因而它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内核。但同时,它的形成又是在心理能力的训练中,在心理动力的促动下,在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下,在行为结果的反馈中逐步强化、积淀而成的。
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和心理适应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在认知方面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创造能力等。心理适应能力包括许多方面,主要为:适应客观的自我意识能力,如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及自我接纳能力;适应自我发展所需的自我定向、自我设计、启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扬弃、自我表现的能力;适应他人所需的知觉他人、理解他人,人际交往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适应社会所需的社会知觉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竞争及协作能力;适应生活与环境所需的自理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承受挫折能力、情绪调适能力、心理保健能力、行为自控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形成当然是综合素质作用的结果,但首先离不开优良的性格品质、强大的动力、健康的心态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强弱又反作用于心理素质的其他方面,并直接制约行为表现。例如一个情绪调适能力强的人,更易形成开朗的性格和稳定而愉快的心境,产生积极的内驱力,避免许多痛苦、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障碍,并引发积极而适当的行为表现。
心理动力是指由个体的需要、兴趣、动机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个性心理倾向所产生的,来自主体自身的驱动力。它既有动力大小的量的水平差异,同时,因其行为的目的指向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于自身或社会,因而在考察其心理动力大小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其动力所指方向是否适当。心理动力是一个人的性格优化、能力强化、心态健化、行为良化的内在力量源泉,它对于性格的塑造、心理能力的训练、心理健康状况及行为积极性可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同时,心理素质其他方面以及人的整体素质,又会对心理动力的大小产生强化或弱化的影响,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高层次的个性心理倾向和思想道德素质左右着心理动力的目标指向。 转贴于 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在这里我们仅以心理健康的最起码的要求作为标准来衡量。即看个体是否存在情绪、认知、性格缺陷等方面的心理障碍,有没有心理疾病。性格健全、具备必要的心理能力、行为适应良好、内在动力强大而又积极,这些既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又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标志。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正是心理素质不良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心理健康状况又直接制约心质、心能、心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并直接导致行为表现,决定行为适应与否。
心因性行为是指直接由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状况所引发的行为表现。此外,人的行为中还有一部分是属于环境压力所导致的被动服从行为。心因性行为表现的适应与否是一个人心理素质高低与否、心理健康与否的外在体现。而心因性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及心理健康。这里的适应一方面要看其是否适应社会及环境要求,另一方面要看一个人的自觉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其年龄及特有角色相符合。
综上所述,广义的心理素质的五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的。既可互相促进而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互相制约而陷入恶性循环。其中性格品质是最基本的、长期发挥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居于最基本的位置。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质的直接体现,是主干成分。心理动力是心理素质中最活跃、影响最直接也最全面的因素。这二个方面构成狭义心理素质的结构。而心理健康水平是狭义心理素质高低的内在标志,心因性行为表现则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狭义心理素质高低的外显标志。由于心理健康水平及行为表现都与其他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反作用着狭义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因而也应将这两个因素纳入广义的心理素质结构体系之中,以利于心理教育实践。在心理教育中,应将性格品质培育、心理能力培养、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动力的激发及行为表现的引导统一起来全面实施,以便形成合力,发挥出整体的心理教育效能。
心理素质各方面不仅内部存在相互的联系,而且与其外部的其他素质也存在密切关系。相对说来,心理素质居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别构成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性格品质中包含着个体对他人、集体及社会的态度,而这些结果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一个人其他的性格特征也会间接地影响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比如一个性情暴躁的人,他有可能在一定情况下产生过激行为,从而违反道德规范。一个自我中心的人,在自身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时,更易表现出自私、甚至损人利己的非道德行为。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会目光短浅,难以形成崇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反之,一个人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就更易接受科学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良好的性格品质是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基础。性格品质的培育。优化,是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共同目标和任务,也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的最直接的结合点。
心理能力包括智力与心理适应能力两大方面,其中的智力及其开发和利用,直接影 响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成为其基础和条件。心理适应能力在制约个体的社会适应的同时,也制约着对自我的适应及发展,成为一个人在充分实现自我的同时顺利地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制约着个体心理社会化的进程顺利与否,因而是个体社会化的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是身体疾病的原因。如心因性疾病的产生与性格的病态、情绪障碍、心理能力的缺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因而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水平提高的基础。
心因性行为是一个人现实行为表现的组成部分。如果心理素质良好,心理健康,那么适应的心因性行为就增加,被动服从的行为就会减少。心理素质和以之为基础的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制约着人的行为表现,决定着其社会适应状态
心理动力不仅直接制约心理素质其他方面的优化,而且同时作用于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及身体素质的提高,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心理动力的大小对人的各方面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减缓作用,其指向则影响着各种素质发展的方向,并且决定着人的素质发展及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