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课程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力学课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力学课程论文

力学课程论文范文1

由于工业设计专业是一个偏向产品和外观设计的专业,对于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美术、色彩、人机工程等相关的设计类课程。《工程力学》作为为数不多的理工课程存在于教学大纲中。钱学森先生曾说:“力学+计算机将成为21世纪工业设计的主要手段。”这句话从根本上说出了力学在工业设计的地位。设计产品的外观,从某种意义来讲属于艺术设计范畴,工业设计指通过合理规划(外形、功能、色彩、装饰等)设计符合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工业产品的过程。为了实现设计产品的目标,从业者需要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对材料和结构的掌握程度进行设计而不是凭空想象。

2.《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思考

2.1鼓励为主,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由于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尽量在工业产品设计过程中引入力学概念,如自行车设计中的车轮设计引入运动、座椅的设计中引入拉压弯扭等材料力学概念,等等。将工业设计中的某个细节放大化,从力学角度进行讲述。让学生觉得产品设计和力学息息相关,对力学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2.2合理调整学习内容,适当降低学习难度

2.2合理调整学习内容,适当降低学习难度

由于力学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并且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多数是在力学模型基础之上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应当对学习内容进行调整。

2.2.1调整学纲,减少对理论性研究性内容的学习。从课程设置来讲这些属于必须要求掌握的内容,但是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部分内容是多余的。工业设计主要是培养一部分产品设计人员,产品设计人员大多指产品的方案设计,而具体结构设计将交付给结构设计人员进行具体设计。产品设计人员只需要在对产品整体功能和人体工程学很好地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功能设计和产品材料选择即可。对材料力学部分的强度理论、能量法等研究性内容的学习进行简单地讲解即可,重点强化拉伸压缩弯曲扭转和压杆稳定的内容学习。2.2.2强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适当减少计算作业量。

3.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工程力学》教学内容的调整

包含刚体静力学(受力分析、力系简化、平衡方程、摩擦)、材料力学中的拉压弯剪扭及组合变性条件下的内力计算及强度校核的方法、一般内力图的绘制、稳定分析即可。因为在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的条件下即可进行常规设计,并且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学校课程设置合理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介绍一些和工业设计相关的力学计算软件,尽管软件学习增加了学习难度,但是学好这些软件对于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及今后产品设计都将是一种助力。

4.结语

力学课程论文范文2

《水力学》课程以“三多一难”为特色.“三多”是指概念多、公式多、系数多;“一难”是指计算繁难.学生普遍感觉《水力学》课程难学,如何在完成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教学任务的同时,构建与课程特点相适应的素质教育目标及其教学体系,实现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目标契合,以水为媒,传递人文情怀,活化课程教学内容,促进课程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全面实现.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水力学》课程的特点,认识到《水力学》课程素质教育的实施要点依然是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学习习惯、审美情趣等方面.在《水力学》课程教学中,应将素质教育实施要点与课程相关教学内容关联,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位一体的理念组织教学活动,避免将素质教育沦为空洞的说教,并通过课程素质教育实践提升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能力与将来的实际工作能力,力求使每一位学生从《水力学》课程学习中获得人生启迪和专业熏陶.

2素质教育实现途径

《水力学》课程的研究对象、教学内容、课程特点与素质教育实施要点之间存在关联,课程教学中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是当前大学教育中课程教学的热点话题,是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综合反映,是全面衡量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要素.传授知识是根本,培养能力是目标,提升素质是总纲,能将这三方面融于一体的便是课程教学方案.课程教学方案必须由教师构思或设计,必须与课程教学大纲相吻合,必须与课程特点相适应,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合拍,即教学方案必须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可操作性.对《水力学》课程而言,其教学方案应具备这样的特点:以水力学基本原理的阐述为核心,实现知识目标的培养;以管道和渠道的水力设计为突破口,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终生学习习惯等.以课程设计与实验为依托,培育团队协作精神,营造学生互助学习与融洽相处的氛围.此外,教师应做好学情分析,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课堂“情境”设计,关注学生协同学习,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目前使用的《水力学》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并围绕“123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方面的目标.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设立了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第一层次为基本教学要求,针对全体学生,以掌握水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水力计算的基本方法为总目标.第二层次针对部分要求较高的同学,以训练其掌握EXCEL计算表格设计与试算方法为主,适当介绍专门软件.第三层次主要针对少数优秀学生,以训练典型实际工程(如溢流坝、水闸、泄洪洞、供水管网等)的水力综合计算为手段,全面提升其水流现象分析、水力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选用等方面综合性的解决实际工程水力学问题的能力.

(2)以水为媒,传递人文情怀,播种水利精神《水力学》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以水为代表的液体,而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非常有利于课程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拓展.通过《水力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自然会对“上善若水”、“逆水行舟用力撑”、“源清流洁,本盛木荣”、“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君子之交淡若水”等人生格言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兴利除患”是水利行业的基本任务,对水之品质的认知又是践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的人文寄托.从水跃现象就能很自然地引申出“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的道理,避免了简单的说教,也使学生对水跃现象及其相关的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体现.古往今来,与水相关的优美诗句成就了诸多名家的山水情怀.“细水长流”是水的品质,“滴水石穿”是水的力量,“空明澄澈”是水的美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是水的力与美的结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又给了学生另外一种人生的启迪.而《水力学》中的连续方程从物理学的角度阐释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其寓意对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鞭策和激励作用,而水之品质与精神更是诗词赞美的源泉,也是学生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托,其蕴含的哲学理念与人文精神对社会公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劳动观念教育等素质教育内容都有很好的潜移默化影响.值得强调的是:《水力学》课程教学环节的素质教育内容必须与课程相关教学内容自然衔接.教师应结合《水力学》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在自然科学原理、概念、规律和方法等成果的分析、推导、论述过程中,恰当地融入文化元素,自然地渗透人文情怀,体现潜移默化的素质教育效果.即课程素质教育必须以课程基本教学内容或其延伸内容为依托,以教学内容的文化延伸支撑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切忌将素质教育流于空洞说教和形式.实际教学过程中,实现这样的素质教育目标并非易事,教师必须把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通过深入的思考与钻研,方能使素质教育中的人文情怀显得自然而又入情入理.

(3)关注水流现象,分析流动原理,培养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工科学生必备的专业素养,也是课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每门课程都应该努力实践的素质教育目标.水流现象是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水体流动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水流现象本身蕴含的科学道理,也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素材.古已有之的“水车”、“铜壶滴漏”就是水力学原理在生活实践中的创新应用,而距今二千多年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则是水力学原理工程实践的历史见证.为此,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水力学》课程的创新思想和科技人文内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指导学生开展一些基于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活动,这是创新能力培养落地生根的重要依托.比如,基于《水力学》原理的流速、流量、水位观测仪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流体机械(如水轮机、水泵、水力切割机械等)、潜艇、水抢、水炮等都是课程创新教育的重要素材,都能给学生以无限的水力学原理方面的创新启迪.量水设备的改进优化、堰型开发创新、消能形式创新、水流现象模拟等,都是课程教学重要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向,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学内容.水力计算中试算方法的改进为热爱数学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不同流动边界下水流现象研究与实验验证,又为喜欢动手试验的学生提供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水力学》课程自身具备了足够多的创新能力培养素材,关键是学校教育是否具备创新成长的环境,学生是否有勇于进取和探索的热情,教师是否有积极引导学生创新的动力,这是当前素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换言之,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实践,需要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创新意识培养环境则是由社会、学校、用人企业、教育管理者、教师、教材、实验室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等诸多因素构成.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不完备,都会影响到课程素质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学校的育人环境、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及其相关制度的配套与否将是直接影响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关键,需要引起学校管理者高度重视.撇开复杂的教育制度改革与学生学习环境不谈,仅从教师方面来看,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方面投入大量精力,更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有广博的与所任课程相关的科学和人文知识,具备驾驭课程教学的能力,并使没有边界的创新因教师的引导而变得妙趣横生.创新是“水无常形”的具体体现,也是《水力学》课程的优势所在.从目前的实施情况看,虽然《水力学》课程蕴含着相当丰富的素质教育题材,但由于缺少实施课程素质教育的环境,使得课程创新意识培养仍然更多地停留概念领域.

(4)依托课程实验,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自学能力、终生学习习惯、团队协作精神是人生必须面对课题,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每门课程都值得重视的素质教育内容.但不同的课程对学生自学能力和终生学习习惯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团队协作精神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对《水力学》课程而言,其技术基础课的专业定位以及实验教学的团队协作,都非常有利于学生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实验必须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水力学》教学内容多且需要实际工程背景的特点使得教师往往要安排自学内容,并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实习,并安排适当的文献检索主题,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并掌握相关教学内容.正常水深、临界水深、共轭水深、收缩水深的计算往往具有类似的特点,是延伸学习的较好内容,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学.

3结语

力学课程论文范文3

(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

在传统教学中,课程的主要安排是课堂理论教学,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本身缺乏企事业管理的实践经历,他(她)所教给学生的也只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与实际容易脱节,对管理原理的解释缺乏针对性的案例或有案例而解释不到位,结果常常是纸上谈兵。

(二)教材建设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是国内和国外企业经典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层出不穷,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断更新、完善和发展,一方面却因为不少高校把管理学等同于其他专业基础课,所使用的教材仍然是多年前出版的老教材,知识陈旧、案例老化、方法落后,大大影响了学生对前沿知识的学习、接受和理解。

(三)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落后

原理课的教学最容易陷入“填鸭式”的“满堂灌”,没有师生互动,或即使有也因为互动不到位而流于形式。虽然在有的教学过程中也引入案例分析,但因为方法不佳,学生参与度低,没有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充分锻炼,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现行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主要依靠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虽然平时成绩占了一定比例,但因为课堂教学内容容量很大,课堂理论教学时数又少(36学时或54学时的),不能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要在期末卷面考核成绩中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的努力度、创造度、收获度是件比较困难的事。

(四)合适的教学案例较少

案例在原理讲述中的作用,相似于高等数学课的公式应用:数学课为了让学生掌握公式的应用,必须通过多个例题的讲解练习,学生才能掌握;要让学生对管理学原理理解透彻,也得通过多个案例的分析。但国内教材中多为理论阐述,配套的教学案例较少(多为每章或多章后附1-2个),使得课堂教学所能选择的案例内容少,纯理论讲述往往引不起学生共鸣,吸引不了学生的眼球,收不到应有效果。

二、管理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重新审视课程定位与教学理念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它的教学目标,一方面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管理素养的任务,具体包括引导学生明确管理的角色认知,掌握工作方法,提升协调、沟通和决策能力,拥有团队精神和人本主义意识,形成现代管理思维理念等。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层次目标应该是企事业单位的中层管理者。根据管理学原理,中层管理者的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三者之间的比例应该是相当的,从而决定该课程的定位:

(1)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坚持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

(2)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实训,注重能力培养;

(3)重视学生的实践、参与度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所“教”的管理原理原则应该结合目前企事业单位的现实,而不是从理论到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原理原则提些思考问题,让学生课外查资料寻找答案,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我总结发现、自我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实现这些转变,不是单靠管理学科的教授者转变理念,院校的管理者,直至教育部门的管理者都要对此有认识,在众多部门的配合下才能保证付诸实践。例如上海市教委吸收MBA的好做法,规定应用性学科的教师必须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半年以上,并给予一系列的配套政策(给予时间与经费的支持),切实解决任课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为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在20世纪90年代海尔集团迅速发展的时候兼并了青岛红星电器厂,并很快利用海尔的管理经验使红星电器厂扭亏为盈,这一经典管理案例被哈佛商学院收入其管理学教材中。我们在管理学教材建设方面也要向国外学习,对国内外管理学的最新理论及案例进行精心选择,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案例。另外,因为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的宽泛性,与后续的有些专业课程如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在内容上会有不同程度的重复。因此对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基础性特点,对涉及后续课程的有关内容的讲述要做适度的调整。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法是最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要提高这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大力推行参与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和教师一起为谋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方面可以给自觉性差的学生以学习的压力,一方面成功解决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现在常用有效的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管理游戏、团队教学法等。但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首先,教师要对管理理论理解到位,才能挑选到与之相适合的案例;其次,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才能挑选到时效性强、现实性强,同时又有一定深度的案例,才能达到真正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再者,对案例教学还需要特意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有备而来、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能遵循事先的教学安排进行讨论活动,避免案例教学最容易出现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松散局面。哈佛商学院MBA的学生一共要学800个案例。我们国内教材中没有那么多的配套案例,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现在被教师尝试采用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和团队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是学生参与教学中。教学设计的方案不同,学生的参与度是不同的。例如有的学校将班级改制成模拟的贸易公司,选出总经理、副总经理,成立人事部、财务部、采购部、市场部、销售部等。根据每章节内容,创设不同的模拟子情景:每个学生根据所学的组织职能知识拟定自己的岗位工作职责,让总经理、副总经理与各部门负责人一起协商组织结构的设计,讨论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这些管理职能中的具体方法等。但实施这类仿真模拟有时需要昂贵的设施,另外,参与的学生多了,课堂突发性事件难以防范,教师难以左右教学局势的发展,因此一般条件下较难以做到。

(四)改进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应用性非常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目标的重点。现行的课程考核一般分为两部分:形成性考核(即平时成绩)和总结性考核(即期末成绩)。例如重庆三峡学院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平时表现占20%,大作业占20%),总结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知识性考核占40%,能力性考核占60%)。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国际经济学院平时课堂考核占1/3(包括课堂讨论、主题辩论、案例总结等),平时课后考核占1/3(包括课后作业、小论文、专题调研报告等),期末理论考核占1/3(包括知识性考核占40%、能力性考核占60%)。平时成绩该记哪些内容,期末笔试又该如何出题与分布分数?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1)合理成绩折算比例。形成性考核成绩内容应该有平时表现(包括出勤、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情况,大作业(主要是指课后作业、小论文、专题调研报告等)情况;总结性考核(即为期末考试)成绩内容包括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两部分,占分一般前者略少于后者。考试题型多样化,使课程考试既有一定深度,又有一定广度。

(2)将个人考核和小组考核相结合,灵活运用其他考核方法。为了避免卷面考核的不足,有的学校采用了:①课堂抽题签进行口试考核;②随堂开卷综合分析相关案例考核;③通过网络模拟管理环境进行相应问题解决等。

力学课程论文范文4

物理学科是从八年级开始的课程,初学物理的学生感觉物理很抽象、很难懂。为了让学生学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生活化、直观化,变得更具有可操作性,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上物理,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理课程资源进行物理学的认知教学。上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家庭里的课程资源进行认知教学,拉近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热爱物理学知识,提高自主认知的兴趣,并能有效引导幼儿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进行“认识物理学”的教学时,这是初中物理的开篇课程,也就是物理的第一堂课,这是学生对物理的概念、物理知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学。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学生对物理的理解效果很差,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尽可能利用生活课程资源,让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这样教学,学生才能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师从家里带来收音机、电话、电灯、热水器、手电筒、剪刀等生活用品,通过视频短片简短说明他们是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它们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等等。学生看得很认真,听得很仔细,感觉物理很亲切,物理就在身边。又如,教师用手指沾上水在黑板上写字,过一会儿水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心,使学生树立了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在进行这一演示的过程中,教师教给了学生学好物理的科学方法,即学会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分析讨论等,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巧用生活课程资源引入新课,通过物理现象刺激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实效性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实效性。我们知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物理教学时,生动趣味的导入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实验室有很多器材可供我们选用,作为教学导入用具。但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进行新课导入,更能使物理教学贴近人心,贴近生活实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教学实效性。比如,在进行“电现象”的教学时,教师和学生都从家里带来了梳子,上课伊始,大家用梳子梳理头发时,发现头发会被梳子带走,头发会很蓬松。师生发现同样的问题,那是什么原因能让梳子带走头发呢?为什么用梳子梳理过的头发会很蓬松呢?基本所有学生都没有往“电现象”上考虑,教师一语道破这是“电现象”的原因。学生很好奇,电现象竟然有如此威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很快就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收到很好的教学实效。

三、巧用生活课程资源进行实验探究,通过亲身体验感悟物理知识的本质,综合提高物理实验技能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也是物理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新课程理念倡导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进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体验物理实验过程,从中感知物理知识,提高实践技能。这也是体现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原则。通常我们说的“坛坛罐罐做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利用生活课程资源进行自主探究,既方便了取材和操作,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比如,在进行“乐音的三个特征”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自制学具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材料是多条橡皮筋,有长短相同但粗细不同的,有粗细相同但长度不同的,固定支架一个,将橡皮筋固定在支架上,使橡皮筋的两端和支架的高度相同。上课时让学生自己探究相同长度、拨力,不同粗细的橡皮筋发声特点,探究相同粗细、拨力,不同长度的橡皮筋的发声特点,探究相同长度和粗细的橡皮筋在不同拨力的作用下的发声特点。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学具进行研究性学习,边探究边讨论,探究得特别火热,很快得出科学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了科学的物理学习方法———控制变量法,大大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力学课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课程观;网络课程;教学策略

一、引言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构建学科网络课程,突破传统文本课程知识的陈旧、文化的保守等局限性,是构建个性化学科课程的一种新模式。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求教师应具有新的课程规和教学策略。

二、新高中化学教材的特点与局限性

1.新高中化学教材的新特点

(1)新思想: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

(2)新结构:注意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的关系。对习题总量和难度、适度问题进行了控制,并注意了题目的梯度和知识的衔接与跨跃问题,在加强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迁移方面给予了重视。

(3)新措施:注意反映化学的发展和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把有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进实验方法和手段,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引导、研讨)等,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注意实验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新教材还编入了一定量的家庭小实验,以增加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新版面:新教材语言生动活泼,采用比喻等手法,注意层层引导,使教材具有启发性,以吸引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图画的作用,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彩图、章头图、插图以及实物照片等,使学生见图知意,印象深刻。

2.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的局限性

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注重将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但是,由于文本教材出版周期较长以及文本课程内容的单一媒体和线性结构,决定了课程知识更新缓慢和文化相对封闭保守等缺陷,新课程的目标价值难以真正实现。

三、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构建

1.网络课程及其特征

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基础性。满足每个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人类文化知识,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二是多元化。课程内容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需要,具有差别性和选择性,以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学生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三是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等新的教育技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组合、选择和增加新内容。四是开放性。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课程实施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标准的差异性。五是综合化。重视课程的综合化,体现课程的整体性,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2.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设计的课程目标框架图

新课程目标价值指向(如图1所示):

(1)基础性目标:使全体学生具备国家规定的化学学科基础学力,具备能适应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应有的化学素养。

(2)拓展性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展知识体系和容量,发展思维能力,具备深入学习所必须的学科基础。

(3)发展性目标: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形成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3.学科网络课程结构

按新课程目标价值指向构建的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结构图如图2所示。

(1)横向结构

课堂教学网:主要适用于同步讲授式的课堂教学,相关页面中内嵌表单,供师生的提问和回答。此外,通过链接相关站点解决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与学习过程时间的有限性的矛盾、教师个体拥有的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性知识迅速更新和增加的矛盾,并通过多媒体演示使教学更直观、更高效。由于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并没有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分离,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媒体将同时作用于学生,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学教学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网为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提供强大支持。

课程学习网:解决传统课堂教学的弱点。知识的习得和运用都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缺乏直接经验的过程及其方法的教育;缺少知识发展过程的历史叙述;忽视具体知识结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课程学习网提供全新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不但形成对学生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掌握学科知识的方法和体验的支持,而且通过网络的链接与多媒体演示以及讲座,突破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形成对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信息资源支持。

研究性学习网:主要是对研究性学习过程实施动态管理,使研究性学习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网络平台。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和经验的总结需要教师进行个案的启发和理性知识的指导,开设学科知识讲座对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开展研究活动是必要的。综合课程讲座使学生获得选题上思维的发散性。通过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化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等讲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使命感。

综合资源网:传统学科课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但传统的学科课程也同样受到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方法论的局限,表现出知识陈旧、文化保守等缺陷。综合资源网对学科设置及内容进行选择与组合,提供综合化课程资源,体现课程的整体性和发展性。

(2)纵向结构

教学管理区: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管理,支持同步的班级教学和适应个体差异的异步教学。

资源管理区:学习资源、链接和多媒体演示,合理配置学科资源,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知识和思维的封闭性。

讨论交流区:BBS课程论坛、网上答疑、E-mail、OICQ等。支持实时和非实时交流,拓展学科课程教学时空。

练习测试区:作业及反馈系统,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并为学生提供学习成绩网络管理服务。

四、学科网络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课程观及教学策略

1.教师和学生要具有新的课程观

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封闭的教学理念。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知识陈旧、封闭保守等局限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开放的环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2.教师要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的课程观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即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过程。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超文本和多媒体、非线性结构及整体性,要求学生必须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师应当成为这种变革的促进者,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表现,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和指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即兴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3.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肖川博士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所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其特征为: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超越了传统的教学时空,具有支持同步的班级教学和异步的个体学习的教学平台,具有支持实时通讯和非实时通讯的强大交互功能,同时还具有教学行为管理的功能,教师要学习和研究利用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包括情感体验、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和主动探究和谐统一的过程式、情境化的教学。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如下(图3所示):

(1)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本着创造性、实用性、新颖性的原则,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其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2)探索研讨。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课程信息资源库,运用相关链接、E-mail、BBS课程论坛、OICQ实时答疑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搜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

(3)总结提高。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进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

5.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人的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应当传授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和非线性结构为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教师可利用学科网络课程的综合性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使用性,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6.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现行技术条件下,学科网络课程的最大缺陷是难以表现学科行为性的内容和情感性的内容。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中,既要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利用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交流、沟通。尊重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智力、情感、个性、精神和人格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机器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育人的责任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五、结束语

在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中,课程与教学过程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课程不再是一种指令和规定,教学也不再是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由于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程不再是孤立、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体验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新的课程观要求每个教师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让课程和教学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l]余胜泉.网上教学、学习与课程设计[OD/OL].教育技术通讯,

[2]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3]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2002,(4).

[4]李建平.教师为何踩不上点儿[N].中国教育报,2002-5-12.

力学课程论文范文6

要开发适合当地和本校的校本课程,在课程开发前做到知己知彼是非常必要的。根据我国学者及部分学校的经验,情境分析可以借助SWOT模型。S即Strengths(实力),指学校的强项和优势;W指Weakness(缺陷与不足);O指Opportunities,表示机遇;T即Threats,表示危机和威胁。校本课程开发借助SWOT模式,校本课程可以系统认识学校课程开发的内外部条件,如在学校规模,地理环境,硬件设备,教师资源,学生,家长等方面进行W,O,T,S的列举,便于开发者把握机会,预测挑战,发挥学校优势,避免障碍。

2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五个教学情境教学项目均来自于校企合作单位的真实工作项目(每个学期的项目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使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同时,引导学生参与企业市场调研实践,以加深对市场调研理论的理解及实际工作中的灵活运用的感悟。在市场调查的微观设计上,尽量做到以学习激励和亲验教学为基本点,以学习团队组织的自主学习参与实战市场调研为主线,构建由学生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教学的教学理念、组织形式、教学方式的开放教学系统。具体每个学习任务的教学实施,严格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具体实施步骤如下:首先,咨询,此步骤要求企业兼职教师根据工作项目要求设计有关市场调查具体工作任务,理论教师向学生提出课程要求和要达到的目标,此目标不仅包括知识目标,还包括能力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态度目标(职业素养),引导学生获取完成具体学习工作任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第二步,计划,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自行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在理论教师和往届优秀学生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案,此方案要涉及市场调查各个典型工作(调查计划、调查方法选择、资料整理分析、调查报告撰写等);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比较各种方案;企业兼职教师、理论教师、往届优秀学生共同对各个学习小组进行指导、交流和修正。第三步,决策,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最终的项目工作计划方案。第四步,实施,明确小组学生的分工及合作,按照项目工作计划方案所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实施学习(工作)任务,形成学习(工作)任务成果。第五步,检查,教师检查学生对各个阶段的学习(工作)任务执行情况和完成情况;同时检查每个学生对于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否掌握,所涉及到的技能和方法是否熟练;并对各个阶段的学习(工作)成果进行初步鉴定。第六部,评价,教师(理论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往届优秀学生)和学生共同对实施学习(工作)任务的过程、结果,以及工作作风等情感因素进行评价,通过过程+结果模式的全方位评价,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学习(工作)质量。

3《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改革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