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范文1
【关键词】综合实践;发展性;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113-0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运用的的课程形态,它即适合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它融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为一体,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的。它集中体现了本次新课改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因此如何评价综合实践课程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自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我们的评价只注重评价形式,忽视了对教师、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致使评价没能调动师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评价过程中的盲目性、形式化、任务化等很多弊端,致使评价对象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为此,全面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根据其活动特点、目标、过程、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性评价方式,尤为重要。
二、课题的界定
发展性评价是是针对以往评价存在的弊端和为了解决这些弊端而提出来的。所谓发展性评价就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综合发挥教育评价的多种功能,运用多种科学的评价手段,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诊断事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激励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发现问题,对照问题改进自己、完善自己,求得发展。教育者通过发展性评价促进自己工作,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潜能中的强项与弱项,扬长避短,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三、实验目标及内容
1、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实验研究,了解和掌握当前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发展状况,明确今后的发展目标。
2、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发展性评价的实验研究,了解我校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设置情况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具有地域特色,操作方案是否符合更多的学生发展,以便调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3、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性评价的研究与实验,了解和掌握我校目前师资配备的现状,以便于今后制定和采取更加有效的办法,改变师资配备,加强校本师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操作水平和能力。
4、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实践与研究,进一步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大领域”在目标实施过程中的切入点,使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更加灵活,效果更加明显,成效更加显著,确实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活动平台,使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实验方法及过程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性评价的的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方案设计和活动过程指导,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从实践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加强整理,形成较为科学的评价方法。
(一)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设计,使之真正为学生活动服务。
1、在活动的方案设计上,要考虑到各年级学生的基础状况,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更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及生存空间等多方面问题,要了解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所以在活动方案的设计上要注意目标的准确性、方法的多样性、手段的灵活性,计划的可行性等,便于大范围操作,利于宏观调控,微观掌握,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
2、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上,要尽量将活动过程设计的科学合理,项目清晰。比如将过程分解为活动准备、活动导入、活动展开和活动总结四个阶段进行操作,既方便操作,又使活动目标清晰,便于师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在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上,力求教师先做预设,然后在与实验年级辅导教师共同探讨实施计划,最后形成方案,做详细部署后才能运行。
(二)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重点,每个步骤都不可忽视。
1、首先活动准备就要充分,如带领学生实地参观,作社会调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进入活动导入阶段,开始师生共同参与活动。
2、展开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最不容易调控的就是这个阶段,它是整个活动的关键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活动,教师要在预设基础上,作好宏观调控,但不干预学生的组合、学生的思维、学生动手情况,但教师一定要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活动状态,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活动内容。
3、强化活动总结。活动中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教师对引导学生活动情况作出自我评价(或是反思);教师对学生全程活动的综合评价,要公平公正,客观、包容。
学生自我评价,包括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学生互评,主要针对作品、或是活动过程中同伴的表现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同学今后活动的好的意见或是建议。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通过一年的实验研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性评价的研究中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启事: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性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自评。在实验中,注意运用自评,促进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提高,我们将学习目标列成表格,将评价标准列入表格中,制成自我评价表,老师和学生在每次活动中,给自己准确定位,完善行动。
2、成果展示法。即将学生、教师的方案、作品、撰写的报告、论文、参加竞赛获得的证书、奖品等展示出来,让成果本身来说明活动课程的价值。
3、师生民主评议法。包括教师、学生的自评、师生协商评议。
4、他评法。这种评价可以调动家长、社区以及社会上的更多人参与到活动中来,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更加客观和真实,更有利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上述四种评价方法,即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勇于自我批评、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养成团结、务实、民主的作风,同时又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较为宽泛的口头表达的机会。
(二)实验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发生变化。
在一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中,教师和学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教师对整个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案设计更加成熟,能做到得心应手,方案设计中能体现科学的育人目标,旨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准备;在活动方法的指导上,教师能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乐趣和团结的力量,在活动中学会发展自我;教师的社会协调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如联系活动场地,主动协调关系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主动协调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来,为学生活动作好家庭参谋等等;教师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知识体系的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知识有机的进行整合,为学生学习更多的书本之外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习惯和基础。
2、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学生克服了以往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盲目应付,依赖的心理,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
3、改变了过去社会及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看法,使他们主动为学生开展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发展性评价实践研究工作,推动了学校、家长、社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和谐发展。
学校是个小天地,社会是个大舞台。学生只有从小天地中走出来,才能适应社会大舞台的需要。在过去的教学中,无论什么课程,教师都是黑板上耕田,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晓得“数理化是成长的出路,成绩是成材的硬道理”,国事、家事,谁的事都与我无关;社会只承认你的文凭,家长只要学生的高分,什么活不活动,影响学习,少参与等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的观念也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变化,社会的大门终于向学校敞开,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孩子成长,学生的综合发展之路,在社会和家庭中一路畅通。
结果分析:
经过实验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性评价研究,能够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评价的全面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达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
六、结论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性评价研究,有助于学校宏观调控综合实践课程,掌握综合实践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效果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客观的判断,以便于即使反馈信息,改进活动方案,甚至结构体系,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教师得到公正、公平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范文2
1、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探讨在lnternet环境下,以“研究性学习”为基础,实施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法和途径;以及以研究性学习综合主题和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相关实施案例。
课题成果将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对改革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弊端,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2、选题的依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结构”中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的内容是以融合形态呈现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探究学习的方式必须贯穿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作为当前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模式”,已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中一门新的课程,由国家设置,需要由地方和学校根据《纲要》规定的基本框架,来规划课程的类型、内容和具体活动的方案。我们岗厦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已有两年,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基于lnternet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还刚刚起步,亟待上级行政和教研部门的支持。
3、研究方案
(1)、基本理念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网络信息技术。
(2)、基本目标
探讨“基于lnternet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学习模式和评价方式。
(3)、具体内容
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②如何以综合主题研究和综合项目(活动)设计的方式,组织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
③在我校《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网络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④面向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网络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方法;
⑤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实施案例;
(4)、研究重点
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的开发,以及与学科整合的网络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探讨。
(5)、创新之处
在于把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从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模式”,为我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经验和范例。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4、研究步骤
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进一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设计方案。
⒉实施阶段:执行方案,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及时总结成绩。
⒊成果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和总课题组汇报。
5、预期主要研究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范文3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 主体性 实现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共同设计、互动实施的课程,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实践性、亲历性、自主性、生成性、协同性、开放性等特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要落实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可以分别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自觉进行研究性学习,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等途径来达成。
(一)通过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践行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且独立自主地将自己现有的知识积累、直接经验以及生活实践与国家课程标准、地方课程标准或学校课程标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或课程资源的改造、重组,以更好地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1)课程选择。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已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因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择时应尊重他们的自主权,让他们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依据自己的经验、兴趣、特长和发展需要在国家、地方或学校课程标准规定的众多可供选择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学习、探究的活动方案付诸实践。具体包括适应学生“最近发展区”和终身发展理念的课程目标选择、适应学生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整合的课程内容选择以及适应学生亲身体验和主动实践需要的学习方式的选择等。(2)课程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是对中小学课程范式的一次突破性变革,它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体系,使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现实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依据问题解决的方式自主整合、统筹安排学习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勤于实践的积极性、自觉性。(3)课程拓展。由于学生发展的层次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教师应鼓励发展较快的学生将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从日常生活扩展到地区、国家乃至世界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置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中,并自觉采用各种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现代统计技术等来设计、实施、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和发展空间,增进学生的经验积累,加深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课程资源优化。根据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学生可以调适、重构、优化各种课程资源(如校内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等)为我所用,条件具备的,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发、利用信息化、数字化的课程资源,进一步拓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时空和途径。
通过上述选择、整合、拓展以及资源优化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可以将学生以往无意识或自发的课程开发行为引向有意识或自觉。同时,在课程开发意识、责任和行为逐渐自觉化的过程中,学生也会积累一些有关课程开发的经验,提升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凭借这些积累和能力学生又参与新一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这样的循环意味着学生在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主体性不断得以践行。
(二)通过自觉进行研究性学习达成学生的主体性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它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情感与态度、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践、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其实质就是学生自觉自律、积极主动、合作探究地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
1.自主选题。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旨趣的个性化学习活动,其选题应出自学生的内在需求,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愿原则和自主性要求。(1)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是教师或其他人从外部强加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结果。(2)根据学生的生活世界选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当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最好是选择那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社区具有实际意义、又是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真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3)根据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选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4)联系实际选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时间、精力、能力以及周边环境和学校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2.主动探究。探究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自然兴趣和潜在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将学生的这种自然兴趣和潜在能力引发、保持、转化为自觉品质的有效途径。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充分体现尊重自主性、渗透科学性、启发创造性的探究过程和原则。具体言之,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或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的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自觉地验证结论合理性的创造性学习过程;学习的组织形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探究及合作分享,主要包括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3.独立总结。总结是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由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及研究数据、研究结果等进行独立分析,深入思考,进而整理归纳,总结提炼,形成研究报告、实验总结等。
4.自由交流。交流是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观念、经历、感受、成果分享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特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交流的内容开放、多样,主要包括学生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科技作品、摄影作品、小论文、小设计、小发明以及心得体会等;交流的方式灵活、自由,学生可以通过论文答辩、模型演示、作品展览、主题演讲、小品表演、辩论赛、出墙报、编刊物以及班会、团会、队会等多种形式自由展示,交流自己的研究体验,分享他人的研究成果。
由上可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凸显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探究自始至终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需要学生通过自觉探究、主动调研、亲身实践、深入观察去分析、解决;形成的研究报告或论文等成果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和自由讨论而日臻完善。在此基础上,他们进而回顾、反思自己的研究经历与体验,增强质疑和探究的兴趣,又开始新一轮的研究性学习。如此,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主体性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得以实现。
(三)通过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提倡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评价”,以促使学生获得自我感知和自信心、责任感。分析起来,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的作用和价值不在于对学生的活动结果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更不是以此为依据将学生分成甲乙丙等,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而在于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及批判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策略以及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它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亲身经历,重过程,重参与,重探究,重发展。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是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整个过程的评价,需进行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等;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学生参与的态度、参与的方式、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等)以及他们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或得出结论的有效性、正确性。换句话说,无论活动的结果如何(即使学生得出的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甚至是错误的),只要学生经历了活动的过程,并在活动中表现出了积极主动的态度以及责任心,获得了实际的经验和体会,就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并肯定他们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3.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是一种综合性评价。这表现在:(1)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所遵循的原则具有多样性,是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的统一。(2)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涉及活动的各个要素如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方案的制订、活动实施的方式、活动成果的总结等。(3)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方法多元化,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以自我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4)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结论不求标准化、统一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着力使评价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力手段。(5)综合实践活动评价非常重视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同伴评价的价值和作用,尤其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鉴赏的作用和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评价活动的主体间性。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范文4
关键词 农村 综合实践活动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改革中设置的从小学到高中的一项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按照“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实施”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合理的三级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区域发展水平差异,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农村地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却显得步履艰难。从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效果来看,也与预期相距甚远,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帮助甚小,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也促进不大。因此,反思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困境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中的问题
1.1 文化观念的阻碍
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否有效开展受到家长和学校双方观念的影响。农村地区家长送孩子上学读书往往都是抱着考上大学,出人头地的想法。他们比城市地区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分数,对于个性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并不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方式与家长心中埋头苦读的学生应有形象相距甚远。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他们眼中就是耽误了孩子。家长的价值观对孩子的潜移默化会使孩子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态度从积极转向消极,家长整个群体的价值导向也必然作用到学校的工作中,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难以有效开展。
来自学校观念的阻碍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在应试升学的大方向标下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轻视。学校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度关心统考的几门主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重视。第二个层面主要是指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内涵的理解偏差而导致的教学无效。一些农村老教师由于缺少知识更新,及生涯中后期专业拓展,致使教育理念严重落后,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仍以传统的教学思路将目标技能讲解给学生,却没有很好地设计一些活动主题,组织大家亲身参与动手。综合实践活动课本应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的身份也应该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而上述的教学过程显然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既有的操作方法,自然也就无法达到改变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错误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严重降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意义,使本应具有的效果大打折扣。
1.2 地区条件的制约
条件层面的阻碍包括课程硬件资源的缺少和教师相关教学能力的不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受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限制,学校周边并没有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博物馆,学校内部也缺乏教学仪器、实验仪器、教具和电教设备等教学资源。物质条件的差距从根本上使城市重点学校设计的实践活动主题对农村地区学校不具有参照性和可效仿性。
1.3 相关制度不健全
制度不健全主要是指包括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师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资源管理制度、安全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各个方面。在学校方面,整个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计划,教学安排不能在年级中进行统一规划,教师的课程计划安排和活动方案设计有很大的随意性,一个教师一个路子。学校也不能很好地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进行制度性规定和保障,现实中为期末备考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上的现象层出不穷。
教育管理部门方面,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情况没有有力的监管,缺少一套奖罚制度,以及对区域的学校和社区资源进行协调调配的制度。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更需要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特有的文化名胜、生态风景,教育主管部门是开发农村地区学校课程的主要力量,应该担当组织者、联络者的角色。而现实中教育部门在农村地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身份的缺位,使得校外实践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2 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中问题的对策
2.1 改变错误观念,树立正确课程观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家长观念。学校可以积极召开家长会,在会上向家长汇报课程开展的近况,展示给家长活动时候拍摄的照片和录像,将学生所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心情笔记读给家长听。通过对话,学校将国家课程改革的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和价值传输给家长,解决他们心中的疑虑,取得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支持。
学校领导也应该对学校发展定位有所反思,学校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只会考试的人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人。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促进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俗话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首先要理顺应付中考高考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关系。只有学校领导真正认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培养和发展人上的独特意义和价值,才能为学校内部坚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提供源源不竭的组织动力。
教师是把课程从纸上转化为现实的关键环节,再好的课程理念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操作也必然无法实现。教师对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正确理解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最终成败。教师观念的转变分为两层。第一层,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教师应从应试的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坚定学生全面发展观,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中,体会到学生通过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的提升对他们学习的促进作用。第二层,正确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综合实践活动课绝不仅仅是带孩子做些小游戏,制作一些小手工。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国家课程,有其独有的学科特性和教学方法,教师须对各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环节都应该进行反思。
2.2 逐步提升资源投入,合理发掘当地资源
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专项资金,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硬件资源的建设,可以与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党员干部远程培训工程等国家重点项目结合起来,将乡镇的中学建成该乡镇的文化中心,各类培训中心,这样学校机房等硬件资源的建设就可以吸引到政府更多的资金投入,学生也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使用到这些资源。
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资源,开发出因地制宜,贴近现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资源。“许多农村孩子比城市孩子拥有更多的想象力和艺术天分,这是由于他们比城市的孩子更多接触大自然的缘故,如何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独有的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新课题。”比如,果树种植是某乡镇的主要经济产业,那么该乡镇的中小学完全可以在秋冬季节设计开发一节果树防虫的实践活动主题,先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秋季消灭虫害的好处和方法,然后组织他们到果园现场实践操作。这样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科学的方法也通过学生对家长的反哺作用服务了当地的经济。
教师的相应教学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开展的主要软件资源。教师在课堂上有效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在活动中及时评价的能力,对活动进行反思的能力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开展必须保证。农村教师应该加强教师进修。市教育局可以组织教研员、教育学家、一线优秀教师对农村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指导,开设相关讲座,帮助他们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相应教学能力,学校也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课程改革的相关培训促进教师发展。
2.3 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政策奖励适当倾斜
学校层面应该完善宏观管理制度。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标准化,制度化,避免任课教师各自为战的局面。学校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组,设组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设计予以统一,集众教师所长,开发出校级活动主题,构建出校级课程框架体系。课程组内部予以有效分工协作,课程计划的制定、活动方案撰写的分工和收集、成果的总结与评价,资源的协调与调配,后勤保障,学生安全都指定相应的教师负责。从学校层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安排、活动设计进行统一,将促进各个教师在一个集体环境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内涵的认识水平提高,教学效率也会有很大提升。此外,教务处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时安排予以制度保证,不允许被其它学科侵占,对活动各阶段的时间划定,校内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房的使用,邀请校内外人士组织各种学术报告进行协调,并有效检查和监控课程实施情况。档案管理责任人对相关信息资料做好保存归档工作,便于日后课程组对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进行反思。
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尽早出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细则,促进农村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体发展,平衡区域发展。对下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具体发展进行指导,除了经常组织一些讲演报告,对教师进行培训外,还建议可以对校长进行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学校领导能力的培养。市教育局可以组织农村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设计大赛,对优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方案的设计进行奖励,特别是一些充分结合了农村传统优势文化资源的创意方案,可以加大奖励的幅度。
在农村地区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义务教育均衡化的伦理要求。相关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携起手来,共铸农村教学生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关于西部农村教育的思考.西部农村教育论坛.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范文5
2001年10月,我来到了华东师大,参加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同班同学中,有好多大腕级的人物——山东的杨屹、杭州的曹晓红、王菘舟、北京的乔亚梦,光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就十几位。虽然自己在家里还做教研室的主任,但跟他们一比,我马上感觉到了自己学识的浅薄,一下子自卑起来。 因此,我只能更加虚心地学习,学习。
刚到那里,老师就发了几本书,其中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就在第一周内,老师就给我们布置了任务——每个人要做一个课题的。 拿到了新书,我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虽然还没有开始上课,我已经开始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课改的背景与问题、课程的总体目标、理念策略、新的课程结构,……每学一部分,都认真地下书中的要点。
这第一周内,我们还听了很多场次的报告。郑金洲、丁刚、日本的中野光、李小文、陶保平。我白天听报告,晚上消化,同时读“纲要解读”。我用专家的报告类“解读《解读》”,用《0解读》解读专家的报告。应该讲,这一周的报告和自学,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这样一个词“综合课程”。
纲要的课程设置中,提出了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解读》,我联系着“纲要”中所规定的课程目标,认识到了综合课程与新课程目标之间的联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之所以我一读这本书,就对这些感兴趣,除了专家们作报告的时候讲的透彻清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97-00年,我们在搞主体性教学研究,其中参阅了很多关于“素质教育”、“主体教育”、“人格教育”、“创新教育”理论,对素质教育的目标,有了一些认识。但,学科教学如何落实“穿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目标,始终比较困惑。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很好的途径。读了这些,我的内心,如同亮起了一盏灯。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范文6
一、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转变教育思想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几乎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过多地强调书本知识和应试能力。教师是在用大纲和教材教学科知识,学生是在跟着教师学习这些对他们今后生活可能没有多大帮助的知识;教师是学科知识、技术的传递者、灌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在课堂内教学生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学生被禁锢在课堂内呆读死记,成为知识的容器。“教育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意义,难以培养起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进行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不再将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畴内加以理解,而是把课程理解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与可能生活世界的桥梁”,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着眼于为中小学生建构完满的精神生活。基于这种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教师要树立起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质量观;确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的目标观;加强教育理论学习,转变教师的育人观、教学观。
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敞开学习的大门,让学生通过探究自然和社会问题,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促进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发展。
一开始,要放低起点,摸清学生的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情况,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将教学层面逐渐转移到学生的社会生活层面。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讲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的专题报告,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能达到的实际目标。实践活动的步子要小,把活动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始终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提供宽松的、多元化的自主发展机会,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让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实践学习,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机,主动参与活动。例如:用一条3厘米的凤尾鱼,一根水藻,一个烧瓶和半瓶水做成一个生态球,会吸引众多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由小小的生态球就可以过渡到生态系统、人口增长、滥砍滥伐、生态失衡、水土流失、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
三、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开发课程资源
任何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都是由一定的课程资源支撑的。各地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有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区特产、远古传说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辽阔肥沃的农田。这些都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物质和文化资源。
四、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建构基本的活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