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能源开发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与能源开发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与能源开发论文

化学与能源开发论文范文1

【关键词】能源 太阳能 相变材料

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类生活对能源的需求更加广泛,从某些方面而言,现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离不开能源的存在。因此,能源开发、能源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全世界、全人类一同关心的重要问题。自然界中的能源在人类的不断开发下已经不再充裕,而天然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使得人类必须寻求新的能源,发展新的能源开发技术来替代非再生能源。科学发展观思想,是中国政府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的指导思想,中国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社会,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通常会有大量的反应热量未能得到利用就浪费,而在需要供应热量的反应中又有大量的余热被损失,这些都是在化学反应中我们希望避免的现象,因此,我们需要找寻一种材料,这种材料能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物质状态并提供潜热,即当反应时,材料能将这些没有利用的热量或冷量储存起来,当反应需要时再将其释放出来,这种材料,我们称其热储能材料。几十年来,人们对热能储存材料的广泛研究已经使这种材料得到大量应用,并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新型材料。

当今困扰人类的环境问题中,全球变暖问题越来越突出,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了社会建设的一大重点审查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加速新能源的开发及应用。目前,冬天在北方地区采取的是集中供暖的政策,这是出于北方的寒冷气候、能源状况及居民生活习惯等因素而实施的,而南方地区却没有实施这一政策,主要是因为南方冬季有充足阳光,气候较北方温暖,经全方位审核尚不需要集中供暖,而且一旦南方也采取集中供暖的政策,国家每年的能耗将大大增加,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烟尘排放量也将急剧上升,环境污染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对于南方居民来说,更现实的选择是采取其他的供暖方式,而在现今的众多取暖方式中,太阳能地暖供热系统成为了首选,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采用这种方式的取暖,既节省了资源又保护了环境[2]。在相变材料研究中,我们初步确定乙二醇,水,膨胀石墨的混合液体具有这种优于水的性能,通过一系列实验,我们将验证这一事实,从而能将这种混合液体用于太阳能地暖供热系统中。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相变材料聚乙二醇(PEG),水,相变材料膨胀石墨(EG)。

2.2 实验步骤

(1)相变材料聚乙二醇(PEG)含量10%的水溶液(体积200ml),其中聚乙二醇分子式为:HO(CH2CH2O)nH,分子质量为6000。熔点为57°C。羟值为15―20之间。粘度为12―16之间。放于烧杯之中。将烧杯放于60°C的水浴内加热。室温20.3°C。

(2)相变材料聚乙二醇(PEG)含量10%的水溶液(体积200ml),其中聚乙二醇分子式为:HO(CH2CH2O)nH,分子质量为6000。熔点为57°C。羟值为15―20之间。粘度为12―16之间。加热至60°C后的散热时间:

(3)相变材料聚乙二醇(PEG)含量20%的水溶液(体积200ml),其中聚乙二醇分子式为:HO(CH2CH2O)nH,分子质量为6000。熔点为57°C。羟值为15―20之间。粘度为12―16之间。放于烧杯之中。将烧杯放于60°C的水浴内加热。室温20.3°C。

(4)相变材料聚乙二醇(PEG)含量20%的水溶液(体积200ml),其中聚乙二醇分子式为:HO(CH2CH2O)nH,分子质量为6000.熔点为57°C。羟值为15―20之间。粘度为12―16之间。加热至60°C后的散热时间:

(5)相变材料膨胀石墨(EG)含量10%的水溶液(体积200ml),其中膨胀石墨的型号为KD9950200放于烧杯之中。将烧杯放于60°C的水浴内加热。室温20.3°C。

(6)相变材料膨胀石墨(EG)含量10%的水溶液(体积200ml),其中膨胀石墨的型号为KD9950200放于烧杯之中。烧杯加热至°C后进行散热。

(7)相变材料膨胀石墨(EG)含量20%的水溶液(体积200ml),其中膨胀石墨的型号为KD9950200放于烧杯之中。将烧杯放于60°C的水浴内加热。室温20.3°C。

(8)相变材料膨胀石墨(EG)含量10%的水溶液(体积200ml),其中膨胀石墨的型号为KD9950200放于烧杯之中。烧杯加热至60°C后进行散热。室温20.3°C。

(9)水溶液200ml,放于烧杯之中。将烧杯放于60°C的水浴内加热。室温20.3°C。

(10)水溶液200ml,放于烧杯之中。烧杯加热至60°C后进行散热。室温20.3°C。

3 实验结论

经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相变材料聚乙二醇相较于水而言,吸热过程较慢,同样散热过程也较慢,且相变材料聚乙二醇的熔点为57°C。当温度达到57°C时发生相变。相变材料膨胀石墨相比水来说,吸热过程较快,散热也较快。而当这三种溶液混合后,能较好的达到吸热过程比较快,同时散热过程较慢的的效果。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发现聚乙二醇13%膨胀石墨9%为三种溶液的最佳配比。

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且绿色无污染,是一种较为重要的能源,被认为拥有较好的应用与发展前景。但太阳能不具备稳定性:在夜间无辐射,且在不同的天气、时间、季候都将有不同的辐射量,因此,专家一直致力于太阳能的储存及释放。而相变储能材料却能在太阳能的研究中得到利用。本论文所验证的相变材料聚乙二醇,水,膨胀石墨的混合液体就可很好的应用在太阳能地暖供热系统中。除此之外,这一相变材料还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更多研究。

参考文献:

化学与能源开发论文范文2

生物质能不但会抢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更将会导致社会不健康发展;地热能的大规模开发将导致区域地面表层土壤环境遭到破坏,将引起再一次生态环境变化;而风能和太阳能对于地球来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健康能源,它们必将成为今后替代能源主流。

风力发电

目前,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成为风能设备最大的生产国。随着国内风电产业链日臻完善、研究规模不断扩大,成本下降非常显著,竞争力也逐渐增强,但是在产业链最上游的新型材料及半导体器件(控制芯片、电力电子器件等)研究方面仍较落后,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中下游的风电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配套(发电机、电控、传动系统等)以及并网技术领域。

沈阳工业大学在风电整机制造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是我国最早从事风力发电技术研究的少数高校之一,设置有风能技术研究所,师资力量完善,先后承担过多项大型横、纵向课题,成果显著。其设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MW风电机组实现了产业化,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产学研结合能力很强。

华北电力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的以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大学,成立了国内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下设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未来还将筹备生物质发电和太阳能利用专业。研究内容以大容量风力发电接入,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为主,主要研究包括:风电场建模与仿真、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风力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风力发电机组只能控制与优化运行、低速风能利用策略与先进风力发电理论,充分发挥了其在电力系统方面的优势。

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借助其在机械传动领域的优势,在风电机组齿轮箱设计、动态特性研究、工作模态测量及制造工艺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且产学研结合。

汕头大学新能源研究所在大型风电机组空气动力学、结构强度及结构动力学研究方面颇有作为,自行开发了大型风力机优化设计系列软件。

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对风力发电系统中的液压技术有深入研究,包括风机制动系统、定桨距控制和变桨距控制等。

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风电机组叶片动力学分析、结构优化设计、刚柔耦合系统模型分析方面经验丰富。

东南大学在风力发电机研究、设计方面走在前列。近期又集合学校优势学科,建立了风力发电研究中心,致力于以风力发电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应用技术的基础研究。

电控方面,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科院电工所都有很强的实力。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原名电机工程系,历史悠悠,师资力量雄厚,在风电接入对电力系统影响、风电机组建模仿真、风电变流器设计及控制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早期隶属于铁道部,主要服务于我国轨道交通电传动装备产业,在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研究实力在国内高校处于领先地位。新能源研究所成立后从事大功率风电机组(直驱或双馈)并网变流器、中大功率光伏发电逆变器、风电机组仿真及主控系统、微网技术研究,产学研结合能力很强。中科院电工所新能源发电技术研究组是国内最早研究风力发电、太阳光伏发电的单位之一,其大型并网风电机组控制及变流技术、变桨距控制技术以及风电场集中和远程监控技术等较成熟,还有一些特色研究工作包括:风/光互补、风/柴系统及其控制逆变技术、控制逆变技术等。

光伏发电

光伏发电具有系统简单以及维护方便等特点,应用面较广,现在全球装机总容量已经开始追赶传统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主要分为并网电源系统和离网电源系统,目前大规模使用的主要是并网系统,一般包括光伏电池组件、光伏逆变器、配电柜、监控系统等。其中光伏电池组件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光伏逆变器与风能变流器类似,可以将光伏电池组件产生的不稳定电能变成稳定的电能并入电网。

我国光伏业正处在爆发式增长期,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光伏电池厂商占全球总电池产量59%的份额。与风电产业链类似,除了最上游的化合物、硅片提纯、加工外,我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包括晶体硅、薄膜电池片及组件加工、光伏逆变器、系统集成、能源投资商等。

国内高校对于光伏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于工程应用方面,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专门从事光伏系统技术研究的国家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挂靠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光伏组件建模及仿真、光伏逆变器设计及控制、工程化应用等研究工作,产学研结合较好,承担多个大型光伏电站设计工作。

海外院校

由于新能源行业涉及领域多、范围广,以及我国新能源行业开始起步,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极为突出的问题,国家、社会、高校、企业都在积极努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学生的择校就业也因此变得十分灵活。同时,也因为刚刚起步,目前面临的多是工程应用技术类问题,因此我们的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分布在中下游,从前面的介绍也可以看出,在新能源上游高端领域,由于技术壁垒很高,国内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但是可以选择留学欧美高校,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研究中心,由有着“太阳能之父”之称的马丁·格林教授领导,专注光伏电池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起,30年间毕业于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中心的中国留学生已经撑起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半壁江山。如今,在屈指可数的几大领头光伏企业中——尚德、中电光伏、英利、赛维LDK都有新南威尔士大学毕业生的身影,其科研实力可见一斑。

在欧洲,各国都十分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生态村理念的首创国,丹麦是能源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早在2006年,我国就与丹麦签署了“可再生能源”合作项目,国内许多高校分别与丹麦高校开展联系。丹麦奥尔堡大学能源技术学院在风力发电、分布式发电、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及控制技术等领域有深入研究经验,并且与许多国家和组织开展合作,产学研实力很强。特别是在风力发电领域优势突出,核心研究领域包括:风力发电机组及风电场的控制与监测、仿真、设计、优化。

随着新能源技术发展以及各项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成本将明显下降,为人类清洁能源利用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历史性机遇,新能源终将成为今后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之一。

Tips: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优势院校

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郭栋梁

该专业重点是研究与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如通讯、汽车、医疗领域的动力电源),发展“新能源材料”(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新型燃料电池材料和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学术研究方向。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设置,主要依托化学化工学院,跨能源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等多个学科,拟培养能掌握新能源材料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工程技术技能,掌握新能源材料组成、结构、性能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方法,了解新能源材料科学的发展方向,具备开发新能源材料、研究新工艺、提高和改善材料性能的基本能力的新能源材料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化学能源、太阳能及储能材料等新能源材料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等方面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新能源材料及相关学科高层次专业学位。

新能源技术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个技术领域之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是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是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以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设计、制备工程技术为培养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专业。

高校特色:

华东理工大学

以半导体材料技术、化学电源技术、太阳电池技术等为特色。未来就业集中在光伏太阳能、新能源开发和利用以及半导体材料器件的设计、化学电池开发等。

东南大学

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大类专业背景,专业内容侧重光电子材料及其应用方面,主要针对太阳能材料制备、检测和应用,可以拓展到生物能等其他新能源。

四川大学

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方向,在新型能源材料与技术、化合物半导体晶体材料与制备技术、介电功能材料与制备技术、固体波谱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成就。光电信息功能晶体碘化汞和硒镓银的研制两项成果分别获得(1992年度和2000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和两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铁电薄膜研究获得一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还获得两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薄膜太阳电池研究获得一项中国高校发明二等奖。每年发表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的为《SCI》、《EI》所收录的高水平论文40余篇次。

化学与能源开发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由于林业资源可利用周期长,可利用资源面临枯竭等因素导致林业整体经济快速下滑。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林业附加值,改善林业经济局面势在必行。文章介绍了林下经济的意义,指出了林下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注重林下经济发展。

一、林下经济及其意义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生态环境为基础,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能源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研究和建立科学的人工森林群落结构,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林下经济必须以国有林场为主力军,因为国有林场是林业企业的主体,并且有很大的企业属性优势。

不论是国有的、集体的还是民营的企业,同样是人在管理,国有企业出现的问题绝不是权属问题导致的,国有企业发展的障碍在于管理层及管理机制带来的问题。发展国有企业经济必须建立针对管理层的,可监控的、有问责约束、民主的制度来给予保障,这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前提。国有林业企业更是这样,否则国有林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等都将会被损失殆尽。

二、林下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

(一)便于政策的执行

不论是哪个行业,对政策能够有效执行是该行业发展的关键。国有林业是林业的主力军,拥有相当多的优势。比如,拥有较大面积森林资源,并且有企业管理方面的经历和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有稳定的行政关系、兄弟单位关系、技术信息关系和市场关系,对于各种政策的理解和执行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有利于统筹林地整体经营

林下经济是一种人工利用林地或改变森林群落结构的活动,因此这个活动既关乎生态安全也关乎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林下经济的发展不适合私人随意的点状,相互无联系的布局,它的设计应该根据林地整体群落结构、林分、面积、地貌、水源等分布特征进行科学调查和设计,如果按生态群落的角度经营,一般来讲不必密植,不必集中,尽量仿原生态进行种植。这样的整体设计既是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林业资源合理利用的需要,又是探索和优化森林群落结构的需要。因此,林下经济在整个林场内(或者整个林业局内)实现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可调度发展是相当必要的。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自我保护竞争,凝聚大力量才能够快速实现发展。如此,只有以国有林场为主发展林下资源才有利于林下经济发展的统筹安排和调度。

(三)有利于信息的利用

信息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前进方向的航灯,没有足够的信息就没有足够的分析和预测,就如同一个人没有视觉、听觉和嗅觉,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由于国营林场有本行业多层、多种信息的渠道,比如政策的、上级单位的、科技的、市场的。所以在国营林场基层上很容易建立和完善信息渠道,并得到信息支持。这是国营林场的又一个优势。

(四)有利于技术扶持

国营林场拥有自己的技术资源,又有自上往下的技术网络,对于发展林下经济中获得技术支持是重要的基础。技术是维护和发展企业的重要因素,没有技术,没有更新技术的优势就如同没有了营养,没有了营养的适时更新。

(五)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林场有很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很容易调度利用人力资源,所以,对于林下经济的发展,国有林场在人力资源上也是一个优势。

三、多方向发展林下经济

(一)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

人类一些重要的能源面临枯竭,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人们把能源开发的对象无奈地转向了植物,玉米等农作物做了首选,但是这又严重地威胁了粮食安全。而能源草类植物的发现和利用有望极大地解决能源危机,比如有荻、芦竹、象草、柳枝稷、草芦等。能源草一般为禾本科多年生高大的丛生草本植物。从化学组分上来说,能源草富含碳氢化合物,炭活性高,灰分含量低,热值高,适用于作燃料原料。因此,能源草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生物质能源资源之一。再有就是能源矮林,在瑞典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伴随石油燃料被新能源取代的趋势,短周期柳树矮林的栽培被引入瑞典。瑞典曾进行大量研究,寻找可通过集约经营生产能源的速生树种,结果表明以矮林形式经营的柳树是最适合用于生产能源的。瑞典通过栽培短轮伐期柳树矮林获得生物能源,其造林地主要是农地,所生产的生物量在地区供热厂中用于联合热电生产。可见,在林区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将是大有前途的举措。

(二)发展园林资源型林下经济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审美、养生、休闲、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旅游、绿化产业随之兴起,园林苗木业做为城市绿化、美化、环保的重要构成异军突起,发展强劲。而林区有大量的林地资源,也有若干植物可以提供给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比如:沙棘果、白桦、油松、忍冬、山桃、刺楸、兰草、刺玫蔷薇、三叶草、珍珠梅、紫丁香、绣线菊、芍药等。那么,在现有植物资源的前提下发展园林型的林下经济是可行的,如果在此基础之上引进外来园林植物进行种植则更有前途。

(三)发展畜牧业型林下经济

发展牧草地,池塘生态养殖,在林下可规模饲养肉牛、奶牛、肉兔或野兔,在林中养鸡、鸭、鹅、雁等禽类,在郁闭的林下饲养肉鹅、柴鸡、乌鸡、肉鸭等,放养、圈养均可,每年可养3~5茬,技术简单,群众易接受,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是发展畜牧型林下经济的首要模式。新晨

(四)发展林药型林下经

在未郁闭的林地内种植较耐阴的中药材,如白芍、板兰、人参根等。也可以种植五味子、天麻、沙参、党参、玉竹、贝母、灵芝等等。技术比较简单,收益可观。

(五)发展菜果型林下经济

草莓、西瓜、甜瓜、菌类、蕨类、刺五加、刺老芽、大叶芹、山菠菜、薤白(小根蒜)、蒲公英等都是可以在林下种植的品种,应该以点带面形成特色和规模发展经营。

最后,林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农村、农民的支持,所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佰顺.林下经济植物栽培技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

[2]群落的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生命经纬

化学与能源开发论文范文4

关键词 研究生 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 化学化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国家的发展,城市的进步,以及人在社会中的生存,都应注重创新。所谓创新,概括地说就是继承前人但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在工作上、学习上能根据不同的情况,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使工作和学习体现出时代性、创新性。党的十报告中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研究生作为比本科生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肩负着历史和时代的重托,其知识和创新能力能否跟上时代迅猛发展的步伐,能否以优良的素质来应对当前全新的挑战已成为各高校新时期教育工作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现代化学化工行业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国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行列的重要支撑。因此该行业对其研究型人才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①培养化学化工类研究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就是为国家经济命脉注入新鲜的血液,这不但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 研究生综合创新能力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虽然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且创新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同时也隐藏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②如今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60.8万人,其中硕士生53.9万人,博士生6.9万人。而在200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总数还仅为26万多人,十年间翻了一番。因此研究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水平整体降低,研究生学术功底薄弱,学习风气浮躁,缺乏探索创新精神,甚至无法独立完成科学实验探究和毕业论文,导师学生比例严重失衡,教学资源的紧张也使得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大削弱,所以研究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形势非常严峻,不容乐观。

化学化工专业由于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难度也大大增加。化学化工类研究生要想成为通晓化工生产技术与研究方法、从事化工领域的产品研制与开发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必须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探索创新精神。因此,对化学化工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2 新形势下化学化工类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严峻挑战

2.1 研究生由学术型转向应用型的专业硕士

自2009年以后,全日制专业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形式出现并在逐步增加,学术型硕士逐渐减少。2013年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专业硕士比例高达36%。专业型硕士重点培养研究生的工程研究和创新实践能力,并逐步培养其成为应用型高级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化学化工类研究生不但需要具有稳固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创新能力,并将其应用在化工产业和社会的发展上。

2.2 化学由原来的高污染,高消耗能源的模式转向绿色化学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化学工业正在逐步摒弃原有的高污染、高能耗和高排放的低端生产模式,不断将绿色和低碳作为化工产业的发展模式,并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高度一致。绿色和低碳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发展形态,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更加需要化学化工专业人才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创新来实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化学工业。

2.3 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范围逐渐增大,需要掌握更广泛的知识

无论是传统的化工、石化产业,还是新兴的电子、能源、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都需要化学的参与,化学专业范围不断扩大,各专业间界限越来越淡化,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如今的许多问题必须综合两个甚至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才能得到问题的解决和突破,因此跨学科和交叉专业得到更多的发展,而这就要求化学研究生必须突破和摆脱本学科领域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具有更广泛的学科知识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3 化学化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3.1 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

(1)建立以科学与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可以推行“双导师制”,从而减轻目前存在的一个导师无法兼顾多个学生的问题。

(2)着力构建产学研③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协作式培养体系。完善和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构建化工企业和各大院校之间的互协互助机制,形成集研究生教学、课题研究、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培养模式。这不但有助于企业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增加了导师用于科研项目的资金,使研究生的研究课题更加切合实际。

3.2 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1)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实施适合研究生特点的授课方式,将原有的教师主讲式和汇报式更改为共同讨论式和启发式,鼓励学生随时发表创新的观点,从而使学生具有动脑思考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革教学内容。摒弃固有的陈旧的基础和实验内容,增加新兴技术产业的内容。积极采用国内外优秀的研究生教材,积极开展各类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

(3)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化学化工专业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应精炼理论知识讲授,强化实验教学,将创新教育观念渗透其中,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3 营造科研创新的大环境

增设和开展学术论坛④和学术报告无疑为研究生创造了一个积极创新的大环境。提供和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专题讨论活动,不但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活跃研究生的学术气氛,也增强了研究生强烈的创新意识,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激发研究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的火花。因此,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氛围的大环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

3.4 加强导师引导

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当代,不但是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考验,更是对研究生导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挑战。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的作用举足轻重。

(1)导师自身应当具有优秀的实践经验和科研创新的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汤姆逊有8个学生获诺贝尔奖,其中的学生卢瑟福又培养出13位学生获得诺贝尔奖。⑤

(2)对于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制度和评估制度应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能督促研究生导师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导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提高学术水平,才能把研究生带到创新科技的前沿。

(3)导师招收研究生数量依个人能力决定。不能一味多收学生而不注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鼓励集体指导和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导师的一种新的模式。

4 结语

全球经济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通往更高层次文明的一把“万能钥匙”。作为支撑国家经济实力的化学化工产业,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化学化工专业研究生。各高校也在逐渐意识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断出台各种举措和政策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融入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大批的具有卓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化学化工人才进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

注释

① 崔国星,张启卫,凡.化工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09.6(6):33-36.

② 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2):12-21.

③ 吕建平,崔鹏,魏凤玉等.产学研合作培养化工专业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5):260-261.

化学与能源开发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低碳,低碳金融,金融企业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及对应温室气体和金融资本流动性过剩两大难题的要求,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和健康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低碳金融,简称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金融企业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充分发挥金融的功能作用,确保实现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

1 金融企业低碳金融实施现状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金融企业利用金融这个杠杆,在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上起着导向性的作用,所以在人类经济史中,在重大技术创新的出现和经济转型的背后,总是少不了金融因素的支持。自从低碳经济提出以来,很多金融企业开始涉足低碳技术开发研究金融企业,由此产生了“绿色贷款”和“社会责任基金”等新概念。

1.1 国际金融机构低碳金融实施现状

国际金融机构围绕低碳经济的发展大概可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融资支持,即通过成立各种“低碳”基金或环保基金,或直接贷款支持相关的产业[1]。2003年6月金融界出台了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赤道原则,截至2010年5月10日,接受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已有68家,分布于包括中国在内的27个国家或地区,项目融资业务量占全球项目融资交易额的85%以上,而且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或地区[2]。二是围绕现行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进行的各种融资、产品创新以及其他金融服务,在过去几年中,随着碳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围绕该市场的金融创新也在不断涌现。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在2008~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1.2 国内金融机构低碳金融实施现状

国内金融机构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对低碳项目的融资支持方面,以各类绿色贷款、环保贷款为主,主要集中在为低碳排放项目提供信贷融资上。在此过程中,通过与国际机构或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来控制有关风险和发展对低碳项目的资金支持。2006年,兴业银行将节能减排贷款与“碳金融”相结合,创新推出以CDM机制项下的核证减排量(CERs)作为贷款还款来源之一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碳金融”模式[3],并于2009年1月成立可持续金融的专门业务经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负责全行能效金融、碳金融、环境金融等领域的业务经营和产品营销。2007年北京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开展能效融资贷款合作,为涉及能源设备并旨在改善建筑、工业流程和其他能源最终应用方面的能源效率的项目或商品和服务提供信贷支持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在支持地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中,打出“绿色”“低碳”信贷牌。2009年一年投向绿色经济、低碳项目和民生工程的本外币信贷高达1000多亿元,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获得省政府颁发的“金融创新奖”。总体上,尽管我国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创新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其发展仍处于相对初级阶段,有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完善。

2 我国金融企业低碳金融发展主要瓶颈

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碳货币化程度日益提升,碳排放权已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我国金融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对国际碳金融发展的跟踪研究金融企业,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及其它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定价能力,争取在全球碳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但是,尽管我国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创新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其发展仍处于相对初级阶段,有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完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和相关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善

由于缺乏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限制了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的定价能力。中国碳交易仅是集中在具体项目上,现在还处于“农贸市场”的阶段。2010年9月才建成我国第一家挂牌的碳交易市场——“天津排放权交易所”[4],是由天津市政府、中石油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共同成立的。国内相关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消化大规模的项目。国内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

2.2 低碳金融的效益与金融机构的利润之间的矛盾

由于技术水平、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及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向低碳转型的相关企业往往会导致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盈利能力下降,虽有社会效益,但缺乏现实即期的经济效益,会接导致融资机构信贷风险的上升。在现有金融监管与运行体系下,金融机构无力分担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银行对于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的强调,以及证券市场要求企业利润实现的双重压力,使得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面临较为严苛的融资环境。

2.3 政策法律存在一定的风险

国际公约的延续性问题构成了碳金融市场未来发展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同时减排认证的相关规定也可能阻碍市场发展。因为,减排单位是由专门的监管部门按照既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认证。由于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领导者意图的变化,有关认证的标准和程序缺乏稳定性。所以,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面临着市场交易主体难以预期和控制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5]。

2.4 金融企业信贷缺乏统一标准

虽然我国金融企业不断积极的开展“绿色信贷”,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信贷还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这是因为我国“绿色信贷”的标准笼统,缺乏具体的信贷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银行缺乏执行绿色信贷的专门机构等。

2.5金融企业对低碳金融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低碳金融是一项存在历史较短的金融创新,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的项目开发、审批,以及运作模式、风险管理、交易规则、利润空间等缺乏应有的了解,熟悉碳金融业务的专业机构和人才不足,导致金融机构对发展碳金融交易业务缺乏内在驱动力。

3 我国金融企业的低碳金融未来发展之路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任何一个产业离开金融的支持都是不可能快速发展的。所以应该把低碳经济和金融创新的互动放在一个有机的系统里金融企业,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所有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

3.1 金融机构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要扮演好两个角色

一是要成为低碳理念的推广者,积极践行推广低碳理念,大力开展绿色信贷,金融企业作为企业组织应当一方面不懈推行绿色运营,积极成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另一方面以“公益创新”践行低碳金融,采用拓展公益事业宣传、公益事业关联营销、社会营销、慈善活动、社区志愿者活动以及提供负责任的商业实践等方式,将低碳金融理念、产品、服务、技术、教育和培训等资源与企业、社区以及公益事业相结合,与客户结成伙伴关系,不断拓宽沟通渠道,让低碳经济、低碳金融深入人心。

二是要探讨金融环保机制、经营策略、管理机制、激励考核体系的业务流程再造,成为低碳经济的资金支持者。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的合作,跟踪研究国际碳金融发展的前沿理论,研发面向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金融产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及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3.2金融企业的碳金融创新道路

一是在排放权交易基础上与碳交易有关的的各种金融创新。随金融服务发展碳基金、碳证券、碳信托等,当然不仅仅包括工具的创新,还包括机构的创新、业务的创新、流程的创新、环境金融产品创新等[6],实现低碳经济和金融创新双赢,此外,金融企业可通过提供信用咨询、理财产品、低碳项目融资等服务新产品,可以尝试推出与“绿色信贷”和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结构性产品,为节能减排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规避工具,同时为个人、企业参与相关投资提供了便利和渠道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的创新。金融企业制定一套适合节能减排项目的新的贷款管理办法和管理技术。由于环境总容量是有限的,于是排污权就有了价值,通过转让可以产生收益,因此,金融企业能够容许企业将其作为抵押物来申请贷款进行融资。我国现在的节能项目普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方式,即节能项目的使用者利用实际产生的节能费用分期偿还节能项目提供者的设备价款。由于节能项目的提供者多为中小企业,其既不具备充分的抵押贷款条件,也很难获得银行满意的信用评级。按照传统贷款管理方法,这些企业难以得到银行信贷支持。而采用应收账款质押这种新的贷款方式,则可以使这些企业获得贷款支持。

3.3 努力寻求低碳金融发展中的突破点

一是要强化政府作用,加强政府对低碳金融的宏观政策引导金融企业,制定出台前瞻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指导目录和淘汰落后产能时间表及实施细则等政策指引文件。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应更好地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建立与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相关联的信贷规模指导政策,来影响银行的贷款偏好。中央银行要充分利用“窗口指导”,引导银行加大对CDM项目的信贷支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

二是加强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配合,建立起多层次的碳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和碳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培育和培养我国碳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和本专业的人才,体系化学习低碳金融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对低碳金融和低碳经济的认知程度,加强对碳金融产品的研究,追踪低碳金融理论发展前沿,开展理论知识与国内金融机构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研究。

4 总结

人类已经到了必须重视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转型关口,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势在必行。低碳金融业务是我国金融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充分借鉴国外优秀金融机构在低碳金融方面的先进理念、规范做法的基础上,积极研究适合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的营销思路和一线产品,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我国碳金融在许多方面建设还不够完善,如各种政策、规范以及碳交易市场,低碳金融的意识和理念不够明确,以及低碳金融产品的研发、流程再造、宣传推广等实操方面仍有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1]王静.我国商业银行低碳金融战略的实施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唐绪兵.赤道原则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金融的影响和启示[J].生态经济.2010.10:45-50.

[3]喻珊,喻强.推进我国碳金融业务发展的思考[J].中国金融.2010.24:34-35.

[4]周航,张浩楠,于学羲.发展低碳金融,服务经济发展—以天津为例[J].中国金融.2010.24:36-37.

[5]贾通志,吴强.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瓶颈制约及政策建议[J].征信.2010.5:84-86.

[6]李平.基于低碳经济的金融体系的构建[J]. 生态经济. 2010.8:121-124.

化学与能源开发论文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型城市投资环境

一、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重视投资环境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许多资源型城市为了获得发展循环经济所需的大量资金,尽快实现城市转型,将招商引资工作视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引入外资不惜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论文百事通不可否认,优惠政策对招商引资是有特殊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搞招商,优惠政策的吸引力已大大减弱,而且资源型城市起步晚、起点低、优势少,根本无法在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2007年淮南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省的6.8%,是芜湖的1/2、合肥的1/3;实际利用内资仅占全省3.1%,是蚌埠的1/2、合肥和芜湖的1/5。从质量上看,投资额大的项目少,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少,目前上千万美元的项目只有信昊、东信、长白3家。

在新的背景下,一项招商计划能否获得投资者的认可,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本地总体投资环境。二是本地生产要素是否符合投资者的需要。资源型城市只有在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基础上,大力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投资项目。本文以淮南为例,结合资源型城市的招商引资特点,对其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淮南市招商引资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布局过于分散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淮南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长期以来淮南一直按“多点布局”的形态发展城市,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城市特征,造成了城市聚集效益差,缺少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无法形成较好的规模经济。

2、产业环境不合理

首先,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南产业结构单一,煤电行业一枝独秀,工业发展较大程度上倚重于煤电等产业,其他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主要依赖能源。其次,产业基础较差。构建循环产业链网,要求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群且生态链网上游企业要具有较强实力。淮南目前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尚未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且为了吸引资金,在环保方面要求较低。2003年被连云港市环境监测支队等单位确定为环境污染赔偿单位的江苏连云港德邦化工集团就被淮南引进,给当地环境造成了巨大污染,进一步阻碍了淮南循环经济产业基础的形成。

3、生态环境脆弱

随着一次性能源的大量消耗,淮南结构性污染将日益突出,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淮南现在每年排放工业废水7000万吨,工业废气700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500万吨,煤矸石和粉煤灰历年堆积量已超过5000万吨。如按目前生产排放的速度测算,到2010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废气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将分别达到28645万吨、19717356万标立方米和2614.7万吨,比2003年分别增加1.06倍、1.12倍和2.85倍,采煤沉陷区面积将达到10901.9公顷。

4、法治环境不健全

投资商在一个地方投资,一定会考虑投资的安全问题,而投资安全则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因为只有在良好法治环境的保障中,投资者才会有比较明确的利益预期,投资商利益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保障。当前淮南在法治环境方面最紧迫的问题是与投资决策息息相关的行政执法状况,因为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争抢权力空间,办案不讲程序,甚至吃、拿、卡、要等现象依然是淮南招商引资的重要瓶颈。

5、服务环境不完善

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能够让投资者感到宽松、舒畅、便捷,无障碍。淮南政府在服务环境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仍存在着服务不系统、延续性较差、信息不完善、服务技巧缺乏等问题。

6、科技环境欠发达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要想引入相关资本,促进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有相应的绿色技术载体,如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产业链接技术等。由于产业结构单一,淮南多年来对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企业在当地找不到能够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技术平台,自然不愿投资落户。

三、进一步推进城市招商引资环境建设的对策

1、优化城市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框架,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资源型城市,淮南要实现城市转型就不宜再继续采用这种多部门齐头并进的均衡增长模式,而应该借鉴生长及理论和核心边缘模式来寻求核心城镇和边缘城镇的合理划分及空间增长区别对待的多元发展策略,实施组团式发展模式。东部以田家庵区为核心,大力开发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其建成以政治、科教、文化、服务和居住为主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区。西部以谢家集区和八公山区为核心,形成以发展商业、居住、旅游、服务和地方工业为主,具有较强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的城市副中心城区。南部将舜耕山以南的地区开发建设成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新区。在推进以上三大组团建设基础上,大力发展潘集、凤台、大通(部分地区)、毛集等卫星城镇。通过组团式发展模式,将淮南建成为一座综合功能高、聚集效益强、对外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现代化城市。

2、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为引进大规模、高产业关联度、高产出、低能耗、低用地的项目打造强势产业环境

首先,淮南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的紧密度、连接度和集中度。在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煤炭电力为主要内容的能源及清洁能源工业的前提下,以煤炭产业链延伸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煤化工化学工业;依托工业副产品,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工业,依托优质焦炭为优势,大力发展机械铸造业;依托生态环境建设优势,大力发展以主副换位为主要内容的畜牧养殖业及以绿色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种植业。其次,在加快三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兴建循环经济工业园。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整合各种要素,建设工业园区,合理规划园区内的资源流和能源流,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使园区内上游企业产生的废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平台。

3、推进“生态淮南”建设,构建安心舒适的生态环境

第一,加强“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续建淮南市第一污水处理厂以及山南、西部、凤台污水处理厂等,提高污水处理率。实施河湖整治工程,逐步恢复和提高城区水系质量和生态功能。全面实施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燃计划,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减少废气排放,加强市区扬尘控制和机动车尾气治理,不断提高空气质量。建设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有效提高全市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能力。第二,按照“城为绿染、绿为水润、水为人利、人为自然”的总体思路,保护和建设西部八公山、上窑、舜耕山风景区,使其成为改善环境的重要生态基地。规划建设上窑山水生态公园和高塘湖湿地生态公园,加快瓦埠湖、焦岗湖、淮河及其他河流、湖泊的自然景观开发建设,依托自然条件建成一批分布合理、具有生态功能的城市公园和城郊森林公园。第三,以建设绿色食品供应基地为依托,推进综合利用,有效控制农药化肥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秸杆和农膜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生态环境建设是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提升淮南的城市品牌,吸引更多高层次的人才和企业来此聚集。

4、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第一,淮南要将政府管理透明化,让公众明确知晓政府各部门的职能界定、办事程序和依法行政的工作情况,提高投资主体对地方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行为的可预见性,让投资者放心投资。第二,要高度重视执法人员的培训、考核、监督,把法律培训工作看作是一种必要的环境投资,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蓄意违法、违纪现象决不姑息,创造严肃、规范、安全的环境氛围。第三,各级政府要尊重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从完全公平角度审理涉及外来客商投资争议案件,增加客商投资的安全感、信任感。现资理论认为,法律因素已经超越政治、经济因素,成为最可信任的影响投资决策的核心内容。新晨

5、完善投资服务体系,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第一,做好投资决策前的服务,包括企业间撮合、市场信息、当地用工情况、合适地点及基础设施、金融服务、交通建设、税收与有关政策、可行性分析、环境评估等方面内容。还要做好信息服务,包括建立当地企业家、外来投资商、合资合作伙伴、劳动力情况等数据信息库。第二,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要探寻省、市、县信息共享机制,拓宽范围,实施联动。同时积极搭建同商会、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的信息沟通平台,并注意将本市主导产业进行归集分类,使其互通信息,以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第三,做好决策后服务。通过体系建设,使其逐步形成工作常态,实现招商引资机制上的稳定性、延续性。这组行之有效的服务体系的建成将成为淮南吸引外资的一大亮点。

6、加大科技投入,强化人才意识,为外资发展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环境

第一,淮南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成立以循环经济为纽带、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型协会组织,同时要建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第二,组织相关部门对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大力提高共伴生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废物综合利用、余热余能利用、建筑节能等循环经济技术水平。第三,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设备和先进技术。第四,要建立科技成果交易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招商引资战略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资源型城市的招商引资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较差,要想在当前招商引资的竞争浪潮中取胜,就必须在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招商引资自身特点,大力打造招商引资环境,以期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小爱、王巧玲:招商引资的博弈——基于地方政府竞争的视角[J].经济视角(下),2008(5).

[2]何芳、张春河:政府招商引资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