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汉语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范文1

琼州学院是中国最南端的公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是国际化、开放型、特色鲜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正好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办学特色。从对外汉语到汉语国际教育都离不开实践,而实践教学最中心的环节是​毕业实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的主要内容是留学生汉语教学。

一、对当前学生毕业实习情况的调查

我们分别对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40份,收回239份,有效问卷有202份。其中向2010级大四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8份,收回107份,有效问卷70份;向2011级大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4份,收回44份,有效问卷44份;向2012级发放调查问卷35份,收回35份,有效问卷35份;向2013级发放调查问卷53份,收回53份,有效问卷53份。对以上数据进行归纳统计对比,如下表。

调查发现,对实习的认识比较清晰的是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其中认为实习是教留学生汉语的是13级大一的学生,其次是10级大四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76%,认为该去中小学实习的是11级大三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43%,认为该去企业实习的是12级大二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9%。不了解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向的主要是13级大一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1%。以上数据表明,大一与大四学生大部分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习是教留学生汉语。学生对专业实习的认识从最初的清晰到大二、大三的不清晰,再到大四的清晰,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

表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习选择的方向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的实习意愿,选择实习方向与专业相关的主要是12级大二及13级大一的学生,而选择与就业方向相关的10级大四的学生最多,占调查人数的66%,11级大三的61%,12级大二与13级大一的分别为43%。由此可见,随着年级的增加选择与就业方向相关的单位实习的学生增多,而选择与专业相关单位实习的则少了。这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有关。

在有无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上,大一学生没有经验的占调查人数的91%,10级大四的没有经验的占71%,11级没有经验的占36%,12级没有经验的占63%,可以发现学校在发展,学生接触留学生的机会是在增多的。以上数据表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反映了对实习的希望,有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的学生比较少,在有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以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教本校的留学生,以班级形式授课的很少,没有到国外进行汉语教学的机会。大多沿袭以前对外汉语专业的实习形式,而“走出去”到国外进行实习实训才是汉语国际教育实习的目标。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形式探讨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不仅是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调查发现,学生毕业时的意愿不再是单纯地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单位,而是选择跟自己就业方向相关的单位实习。尽管如此,学校也应该从开办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对口,在此基础上实现实习形式多元化。

(一)遵循的原则

1.实习内容尽量与所学专业对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多的是面向全球的汉语教育,但是许多地方院校都面临着实习瓶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机会,开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的渠道和基地,特别是与国外学校的合作,尽量让学生把所学用于所用。

2.实习形式尽量多元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除了沿袭对外汉语专业特有的在国内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使实习形式尽量多元化。实习形式对口化与多元化不是对立的,对口化主要是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层面,而多元化是学生层面。要做到学生实习实训的内容对口化,然后留一部分时间满足学生自身实习的需求,当然这只是一种设想,具体的做法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二)具体形式

可以根据地域优势,结合专业与地方特色,尽量以留学生汉语教学为主,同时可以进行涉外文秘、涉外导游以及企业实习等。

1.留学生汉语教学。一是学校内部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实习,这是最主要的实习场所和实习形式,应该保留和发展。还可以丰富实习形式,不仅是留学生的汉语课堂的听课、讲课以及课外辅导,还可以增加调查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策略以及需求等,把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习结合起来,有的放矢。二是学校以外的对外汉语培训机构实习。社会上有许多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我们可以与之合作,派遣学生去实习。三是海外的合作单位实习。可以借鉴国内许多高校的对外汉语教育实习模式,跟海外的中小学合作。四是网络汉语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模式主要以口语课为主,实行“异地,同步,实时”教学,但是对计算机技术要求比较高。还有一些网络孔子学院,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实习选择。更多的实习模式,其实是为实习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满足学校发展、专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因为面对就业现实,很多学生有自己的需求,在控制一定比例的前提下,可以让有需要的学生选择中小学语文教学实习、涉外文秘实习、涉外导游实习等。

2.中小学语文教学实习。可以跟本地中小学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让一些毕业生到中小学去进行语文教学实习。汉语国际教育毕业生有许多改行做了中小学语文教师,据调查,有这方面需要的学生不在少数。

3.涉外文秘实习。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让他们到国际交流合作处实习,拓宽实习的渠道。

4.涉外导游实习。国际旅游岛每年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来岛旅游,可以利用这种地域优势,跟旅行社合作,把有意愿的学生送去实习。

5.企业实习。有的学生可能根据自己以后的就业愿望选择实习单位,学校应该积极配合,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6.其他。根据学生自己的就业意愿选择实习方向。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 教学质量 留学生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09

西南大学是国家“985、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招收留学生,迄今已有60余年留学生教育历史。每年有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留学生来校学习。经过近年来不断摸索和创新,留学生教育工作逐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有本院特色的教学管理方法,对留学生教学管理及提高教学质量初见成效。

1 全方位融合校园和城市人文环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1 协同校园及其周边城市环境

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唯一直辖市,是世界上最具竞争潜质的国际大都市之一。重庆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美食蜚声中外,是著名的山城。西南大学位于重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缙云山下、嘉陵江畔,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府。为我校的国际化提供良好的留学生学习生活外部环境。校园基础设施文化实施建设不断加强,让留学生更快地融入到生活、学习中。组织留学生进社区活动,让留学生走进当地社区、学校,让民众了解留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情况,与民众近距离地接触,举办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校企协同共创我校留学生教育新模式。让留学生自愿深入学校和社区进行社区服务,积极开展汉语与英语教学活动,促进留学生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和社区。同时在市民中普及一些基本文化知识,以增进对各国文化的了解。留学生会将他们对中国、重庆、西南大学国际学院的印象带到世界各地,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对外形象。

1.2 重视生活和教学环境改善

由于留学生均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形态、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均不尽相同。我校特别重视加强教学环境和生活实施建设,重视留学生的适应性,更快地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对留学生教学管理主要侧重于为留学生提供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尊重留学生的宗教和生活习惯。同时也尽可能地为留学生创造接触东道国的机会,根据具体情况逐步贴近与中国学生相似的管理模式。学生宿舍是留学生的生活学习地方,也是培养留学生自我管控能力的实践课堂。把留学生宿舍建成社会化服务公寓,让留学生们生活在舒适育人环境中。①②对培养成为身心健康的国际友人具有重要意义。学院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后勤社会化服务系统。拥有现代化留学生综合大楼和留学生公寓,配备数字化语音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微格教室、同声传译室、阅览室、公共计算机室、中华文化体验室、中华才艺学习室等先进的教学设施。留学生公寓有公共厨房、洗衣房、健身房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为了更近距离学习体验中国文化,留学生既可入住留学生公寓,还可以申请选择与中国同学同吃住,或去校内教职工家庭、校园附近居民家庭寄宿等。

2 规范化教学管理

2.1 严把招生质量关

留学生工作的起始环节就是招生,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水平和能力也不同。把握好招收留学生的各个环节,全面综合考察留学生的基本素质,挑选有扎实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学生,来华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浓厚的留学生。招生对象为:热爱汉语语言文化和中国风土人情,自愿从事中外友好交往和国际汉语教学工作,获得大学本科毕业证,汉语语言交流及表达能力达到相应水平,身体健康的外籍人士。设置专业有: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外国研究生;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中国学生;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2.2 加强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工作是留学生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因留学生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集体,个体之间存在有差异。在学校教学管理与留学生教学管理的要求之间存在一些差异,要正确把握好管理的原则和尺度。建立留学生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督促留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等。②③在考试方面采用多样化的考查方式,如平时作业、课堂讨论、撰写论文等方式。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及课程设置来督促学生学习及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掌握情况。强化培养目标及要求,如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研究生。培养目标及要求为了解中华文化,掌握汉语言文化教学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汉语教学技能。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校内外教师联合指导的方式。学习年限为两年。课程设置:以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突出实际应用为导向,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与中外文化融通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另外还完善留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调查毕业去向及从事行业情况等。

2.3 严肃教学纪律

留学生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对于初来的留学生,对语言文化、学习环境等方面。还有一个适应过程。我们及时掌握留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开展入学时教育时重点放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纪律教育。对留学生进行学分制教育,明确学籍管理规定。使留学生遵守教学管理纪律,帮助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规范留学生的学习行为,学到更多文化专业知识,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④⑤使留学生正确认识教学纪律,尊重教学纪律。让留学生明白遵守教学纪律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对经常上课迟到、旷课、缺考的学生,以教育引导为主。对屡教不改的留学生,要严肃批评,耐心教育;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大胆管理,维护教学纪律的严肃性。要授予学位是留学生,在审核学位授予条件时,坚持严格执行学位授予规定。

3 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留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要有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力量,搞好留学生的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及素质提出高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就是要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⑤⑥我院现有专、兼职教师40余人,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教师占70%~80%,拥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占50%~60%。同时学院还聘用国内外资深语言教学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承担教学及相关指导工作。留学生全英文授课的教师要求要有较好的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及较强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及技巧,才能与留学生很好地进行交流,才能克服语言上的沟通障碍。制定并实行一系列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的措施。如必须要有出国经历的教师,并且可撰写英语论文才有资格给留学生上课。邀请外籍教师为本院教师进行英语教学培训,定期派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学习英语,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我院严格执行首次任课教师试讲及集体备课制度,坚持集体备课及试讲制度。只有在试讲合格后才能给留学生讲课。明确授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对授课教师进行定期考评。同时定期指派教师出国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新的理念,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

3.2 精选课程设置

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以国际汉语语言文化教育的教师职业需求,紧紧围绕汉语语言文化教育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形成以学位核心课程为主导,实践训练课程为重点,拓展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⑥⑦以母语是非汉语的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含高中毕业)学历的外国人或海外华人华侨为培养对象,以培养应用型汉语人才为基本原则,以汉语语言文化课程为主干课程,以中国文学、历史、艺术等为辅助课程,务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现代汉语知识、中国社会与文化常识,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备熟练运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及实际工作的能力。近年来,学院依托西南大学雄厚的办学实力,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积极探索在课程建设、专业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特色。除为汉语专业留学生开设有关课程,还为全校其他各专业来华留学生开设了中国概况、历史、文化等必修课程,以及中国商务、书法、绘画、剪纸、舞蹈、民乐欣赏与实践、烹饪、中国武术等十余门选修课程。

3.3 制定培养方案

根据自己的优势和条件,面向国际市场,调整专业结构,结合文化特点和教育优势,逐步改革和设置一些适合留学生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进一步探索留学生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只要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与国际接轨,培养的留学生才具有国际竞争力。⑦⑧如留学生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熟练运用汉语作为工作语言的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能具备较高水平的汉语能力和跨文化汉语交际能力;熟悉中国社会与文化常识;了解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具备进一步深造的潜能。标准学制4年,实行学分制管理,采用弹性修业年限,留学生可在3~6年内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达到相关要求,准予毕业,毕业时均为4年制本科。总学分145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127学分,专业选修课程10学分,实践、讲座及毕业设计8学分。

3.4 教学活动灵活多样

我校及我院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文化交流,尽快让初来华留学生适应新环境。针对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根据留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等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设置,创办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个性发展学院每年都举办国际文化节、中华才艺大赛、万圣节、圣诞节、泰国泼水节、汉语之星比赛、中秋晚会、新年晚会等活动,让各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道,在其乐融融的多元文化交流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同时也彰显了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根据留学生专业特长和个人爱好推荐参加本校大学生的各种社团组织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丰富留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了解中国文化。另外,学院积极拓展与国外/境外大学、教育机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合作,已经在亚洲、欧洲设立了多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海外实习基地,联合开展了“1+2+1”“1+1+2”商务汉语本科联合培养项目、“2+2+1”“1+3”汉语教育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教育硕士联合培养项目等;同时还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中小学教育局及有关教育中介机构长期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短期访学项目和量身定制的特色冬、夏令营游学项目。

*通讯作者:靳玉乐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课题《新课程改革对师生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HBA090024)

注释

① 王勇辉,管一凡.湖北高校留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31(3):100-104.

② 黄雪宁,张宏.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留学生管理[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4.159(2):69-70.

③ 王永秀.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13.191(3):73-77.

④ 姜苏华,马艳妮,胡乃麟.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与管理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2013(2):131-133.

⑤ 詹静.留学生对大学教师的教学促进[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4):78-80.

⑥ 曾秋梅,柳艳.如何提高本科专业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以红河学院商学院越南留学生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3.11(2):104-106.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大学校园中英公示语不规范翻译

一、引言

公示语又称标示语、标识语、标记语、揭示语或警示语,是一种给特定人群观看、以达到某种特定交际目的的特殊应用文体。随着国内与国际校园交流的增多,在校园内设立双语标示牌,既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师生提供了方便,又为本校以非英语为母语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公示语的翻译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二、禁止性公示语的翻译

几乎在每个大学校园里,我们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中式英语的公示语标牌。在某高校的教职工专用电梯旁:“教职工专用,学生上课请走楼梯。”被译成了:“Only for the teachers and workers, students please walk the stairs.”,学校门口的“出租车禁止入内”被译成“No Taxi”,这类禁止性公示语的翻译轻则令人看不懂,重则引起误会。例如以上两则公示语的翻译,前者显得过于唆,后者会让人误认为这里没有出租车。根据英语里约定俗成的说法及考虑这类公示语的特点,可以将上述两例译成“Staff Only”和“No Entry/Admittance for Taxi”就可以了。类似的例子还有“Non-smokers Only”(仅供非吸烟者)、“Private Function Only”等。

三、指示性公示语的翻译

在校园里可以见到的指示性公示语最多的莫过于校园各部门名称的翻译。对于没有相对应英文名称的指示性公示语的英文翻译并不规范统一,往往五花八门,错误百出。例如职业院校的教学楼里,每层楼给教师配备的休息室都叫“Teacher’s Restroom”,而在“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里面,“restroom”只有一个词条释义:“a room with toilets that is in a public place,for example in a restaurant.”“商务英语教研室”译成了“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Unit”,这样按照中国思维方式进行推断,认为“休息室”想必就叫做“Restroom”了,教研室就译成了“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Unit”,其中“Unit”显得不恰当,而且整句话在公示牌上显得很唆,因此造就了这样一例尴尬的翻译。而面对每天进进出出的老师和同学,尤其对于还在教学楼里上课和学习的同学,这样的英语标牌影响很不好,学生看到学校悬挂的英文标牌,会认为那就是权威的版本,使用英语的规范,将来进入社会,在实际应用当中极有可能出错闹笑话;就做学问而言,对待身边任何细小的环节,都应进入严谨的治学态度,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希望学校有关部门及早予以重视和纠正。在此建议将“教师休息室”对应的英文标识改成“Teachers’Lounge”,将“商务英语教研室”译成“Business English Section”就可以了。

四、限制性公示语的翻译

在学校的各个公共场所,有很多提醒同学们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说教性中英标示语。例如在教室时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中英标示语:“请留下你刻苦学习的身影,带走你的垃圾。”大多被译成:“Please leave your image of studying hard and take away your rubbish.”校园草坪上的标识牌上写着:“我们正在休息,请不要打扰我们。”大多被译成:“We Are Sleeping Now.Please Do not Disturb Us!”这些公示语的翻译不仅显得过分“矫情”,而且显得很唆,我认为直接将这类说教性的公示语译成简短的祈使句更符合公示语的语用特点。以上两例删除了妨碍公示语语用特点的信息后可以译成“Don’t Litter.”和“Keep Off the Grass.”没有必要长篇大论。

五、号召性公示语的翻译

在大学校园里可以时常见到一些鼓励学生的号召性公示语。这类公示语的翻译一般以句子居多,语境与意境相对较强,语法较为复杂,因此这类公示语的错误翻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照本宣科,将汉语直译出来,这种中国式的英语“Chinese English”(Chinglish)将汉语句子逐字死译,没有考虑语境,结果翻译出来的句子文理不通,不合逻辑。例如在食堂的洗涤池旁提醒学生节约用水的标语“请爱护我们的地球,节约用水”被译成:“Please Love Our Earth,Economize Water.”这里的“节约用水”并非让学生少用水,而是提醒学生不要浪费水,因此译成“Don’t Waste Water”更为恰当。第二是语法错误。例如针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校园里随处可见欢迎新生的宣传语“热烈祝贺××年度校级英语演讲比赛成功举行”被译成“Congratulate Warmly ××Campus English Speech Contest Hold Successfully”,可以看出这句译文基本上是字字对译,照搬原句汉语结构,导致译文出现严重语法错误。根据语法结构和公示语翻译的要求可以将其译成“Warm Congratulations On 2011’s Campus English Speech Contest”。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大学校园公示语翻译应当秉着严谨的原则规范公示语的翻译,而不应该出现语法或拼写等方面的低级错误。因为公示语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问题,还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对外形象。对此,学校应该在树立公示语时做到准确、规范、统一,还要了解英语的习惯表达,在翻译时不可以生搬照套。只有这样,翻译出来的公示语才能更好地显示出大学良好的人文素质,才能更好地展示大学校园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牛新生.从感召功能看汉语公示语英译――以宁波城市公示语为例.中国翻译,2007,VOL28,(2):63-67,5.

[2]李丹,夏娟.校园公示语翻译的信息等价性和传递性.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3]缪萍.杨雪校园公示语翻译现状调查与研究――以杭州高校为案例.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03).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俄语教学 交际用语 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俄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俄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俄国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俄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交际语言的文化差异,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 (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随着各国交流的广泛深入,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跨文化交际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交际用语文化教育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俄语教学中应贯穿交际文化教育。总而言之,语言中时时处处渗透着文化的痕迹,在语言教学中加入文化导入和文化讲解,有助于语言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实现跨文化沟通与交流。

一、俄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 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常象征皇权、神力与威严,由此,由这些词构成了很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如“龙凤呈祥”、“龙马精神”、“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等。而俄语文化中的дракон却被认为是生有双翅,张牙舞爪,凶残肆虐的可怕的怪物。 如果企业对此不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俄罗斯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俄罗斯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发展交际能力是俄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俄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因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俄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二、中俄交际用语文化差异

在俄语教学实践中,交际用语文化差异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称呼语。俄罗斯和中国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在社会称呼上存在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衔称呼。汉语中职衔称呼被广泛用于称呼语,反映了等级、官本位思想;而俄罗斯人的价值观念既不像中国人那样过度谦让,也不像西方人那样崇尚个人主义,因此,俄语中的称呼语体现了“平等”这一原则。俄罗斯人在与身份或地位较高的人交谈时,也用官衔、职衔来称呼,但前面通常要加上товарищ,既表现了对对方的尊重,也表现了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

(2)职业称呼。在中国,人们最普遍的一种称呼方式是姓+职业,如:王老师、李医生、刘律师等,汉语中职业称呼的使用程度远远高于俄语。而俄语中常用职业称呼不多,最常用的礼貌形式是товарищ+职业,如Товарищ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Товарищ водитель!这是由于俄汉两民族的姓名结构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而造成的差异。

(3)礼俗性亲属称呼。中国人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融洽、和谐,因而往往把家庭本位向外推延,扩大到家以外的社会关系中去,于是汉文化中出现了亲属语的泛化现象。人们为了表示礼貌和亲切,常常用亲属称谓来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对方。俄语中类似的用法也有,但远不如汉语广泛,且多用于农村居民之间。比如,一个年轻人称呼一位陌生的年长的俄罗斯老人为дедушка,一定会让俄罗斯人感到奇怪。因为这位年轻人使用礼俗性亲属称呼来称呼上年纪的俄罗斯人,很符合中国的称呼文化,并包含尊敬之意,但俄语中却不这样用,特别是对一个陌生人。

2. 称赞用语。由于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如何对待别人称赞方面,俄罗斯人和中国人具有不同的心态及不同的称赞语应答模式。本文对俄汉语中称赞语的运用加以分析,探讨俄语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顺利、自如地达到用称赞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1)相似表达的语用差别。由于俄罗斯和中国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表达也不一致。中国人的语言较含蓄委婉,而俄罗斯人的表达则较热情直率。在使用称赞语时可考虑俄语特点及其习惯用语,及时、准确、恰当地表达出对对方的善意和友谊,以增进双方的交流。

(2)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导致不同的称赞语。在俄罗斯文化中、收入、年龄、容貌和外表的改变等是需要避讳的话题,如对此类话题进行称赞会使谈话陷入尴尬境地,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比如,经常当众夸奖自己的孩子、丈夫或妻子,而中国人通常不会这样做。在中国文化中,“胖”与“福”的概念经常并存,人们常用“发福”这个词语来恭维对方长胖,而发胖常被俄罗斯人看成是体质下降的一种迹象。

(3)称赞语应答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所以,在遇到别人的称赞时,中国人往往表现出谦虚的心态,几乎每个人都会极力否认别人的赞扬。例如,甲:你的字写得真好。乙:不行,不行,哪里比得上你。

3.隐私。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对别人的关心,而俄罗斯人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隐私。如这样的对话:“Сколько вам лет ,Анна?”“Это секретарь.”为什么Анна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俄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Куда ты идёшь?)和“你在干什么?”(Что ты делаешь?)在俄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和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4.寒喧用语。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俄罗斯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俄罗斯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5.道歉用语。(1)亲密度影响道歉用语。中国人对陌生人比较会使用单一的道歉策略;对亲密的人则会使用非正式甚至随便的道歉策语;对朋友,则偏向使用正式而多种策略混合的道歉方式。相比较而言,俄罗斯人对朋友道歉没有那么客气,对亲密的人又没有那么随便。(2)自我意识的不同造成道歉语不同。中国人的自我倾向于集体自我,而俄罗斯人的自我则倾向于个体的自我。集体的自我强调团结、和谐,而个体的自我重视独立、竞争。中国人直接道歉是为了双方,尤其是对方的面子,而俄罗斯人道歉更多是为了维护个人或自己的脸面。此外,集体主义取向的中国人不像俄罗斯人那样对个人的区域、时间与其他隐私特别重视,例如,俄罗斯人在打喷嚏之后都会说一句“请原谅(Извините.)”,而中国人却从不介意,也不会因此而向谁道歉。

三、如何进行交际用语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实践法。加强中俄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俄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 、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地渗透到俄语教学中。交际文化的传授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述俄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

2.图片展示法。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俄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俄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俄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俄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

3.对比法。教学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如对比俄罗斯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两个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了俄罗斯人的风俗习惯,又知道了本民族的习俗

总之,在俄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教师在搞好语言基础教学的同时,应渗透交际语言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语言文化意识,并最终通过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俄语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成慧:《俄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通过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与瑞士西北应用科技大学合作项目的实施情况,观察并分析了在双语教学中来自师生两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力求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帮助师生解决实际的困难。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很多院校都与国外建立了合作办学的新机制。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自2006年与瑞士西北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办学,开设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此合作项目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3+1,学生在国内学习三年,国外学习一年,学习期满合格后,由青岛理工大学颁发专科证书,瑞士西北应用科技大学颁发本科学位证书。这就要求学生在瑞士最后一年的学习中,要很快的进入到国外的教学学习环境中,很顺利地用英文直接听课学习,同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否则,难以毕业。 

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在国内的这三年学习时间里,不仅要打好专业课的基础,同时也要打好英语的基础。必不可少的,其中要有很多主要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还有些课程,由瑞方派老师直接过来用全英文授课。到目前为止,虽然很多大专院校的合作办学都采用和认可这样的教学方式,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双语和全英文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商务管理专业三年的国内学习中,很多专业课程要直接用英文和双语来授课。包括:国际商务管理、管理会计、消费者行为学、宏观经济学等等。学生在大一的时间里主要学习的是英语听说读写以及商务英语和雅思强训课程,目的是增强英语的水平和实际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和出国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虽然如此,但到第二年接触专业课程的时候,学生们还是感到对有些课程直接用英语学习很困难。 

1.学生存在的问题 

(1)专有名词难以掌握。专业课程中涉及到的专有词汇较多。比如说国际商务管理,涉及面广,从全球化、跨文化、经济、贸易到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内容都会涉及到,学生在初学时由于没有专业基础又直接用英文来学,很多专有词汇不懂,上课的进程缓慢。比如讲到国际商务管理关于管理会计这一章时涉及到的专有名词非常多,而同学们并没有学习管理会计的专业课程,有些词汇讲解起来要中英文同时解释。比如diluted earnings per share(摊薄或稀释后每股盈利),由于学生缺乏专业知识,对中文的名词解释都不知道,而要直接理解英文就更具有困难,所以就要求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很细致,而不能象对待一般的专有名词一样普通讲解。再比如讲到企业战略时候,以ibm为例,会涉及到很多it服务的词汇,学生本身不是学习计算机软件专业,所以涉及到这些词汇的时候理解的也比较困难。比如说: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blade system(刀片系统)等,不仅需要学生认识单词,而且需要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再比如管理会计的很多名词很多非常晦涩,例如作业(activity),在管理会计里作业(activity)指的是生产作业,而不是需要完成的课后作业(assignment),等等,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 

(2)内容不易理解。有些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很庞杂,所用的分析方法也很独特,完全是为企业管理者如何快速准确做出决策服务的。而且有时还要涉及到社会文化宗教的借鉴,要想理解得很透彻也非常困难,尤其是在英语授课的时候理解起来就更加的困难。比如,在讲到全球化环境下得沟通时,表示各个国家有些不可改变的或不易改变的价值观时,课文直接用“sacred cows”来表示,“sacred cows”本意是“神圣的牛”,来自于印度教的教徒不吃牛肉,用此表示一个国家不可轻易改变的价值观及文化。这就需要学生灵敏的思维考虑到不同国家的不同宗教背景,也同时要求老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简单的查字典是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因为这不单单是词汇量的问题。这涉及到文化的背景。再比如讲到创新的时候,以苹果总裁jobs在斯坦福大学演讲引用的某个杂志的座右铭“stay hungry,stay foolish”时,就不能简单的把它理解为“保持饥饿,保持愚蠢”,就要讲到这句话的来源以及所要表达的最深层次的理念,而如果把它翻译成“充满渴望,大智若愚”或“求知若渴,虚心若愚”也不能令同学们深刻的理解。所以背景知识就非常的重要。这也不是词汇量和查字典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会出现不得要领,花了时间和精力又达不到目的的现象。 

(3)学生对英文原版教材接受度低,不易抓住要点。教材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性依托,其选择应以是否“有助于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规范和根本标准。在合作项目中,专业双语课程都是选用原版的教材。比如:国际商务管理选择的是charels. w.l. hill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选择的是perter.j.dowling 的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这种纯外文版的教材动辄上千页,所有章节都以案例开篇以讨论的形式结束。本身这一模式应该是好的,但大多数的案例企业都是欧美企业,有些还是欧美的中小型企业作为案例,中国学生对这些公司并不了解没有一个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所以大部分案例对于学生理解起相关章节的内容和理论的帮助并不是很大,所以也需要教师来解释很多公司的背景。并且对早已熟悉了国内教材形式的学生来说不能很快抓住重点,另外,受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的限制,读起来也比较费力且耗时比较长。于是大部分学生都询问想要购买国外教材的中译本。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帮助学生的阅读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部分学生会过分关注和依赖汉语信息,忽略原版英文教材的学习和体会,从而削弱英文教学的作用。 

2.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外语授课比例应取决于教师本身的外语水平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商学院目前高校青年教师中的硕博士学历比率相当大,通过英语六级、八级等外语等级考试的很多,还有留学背景的教师,留学硕士、留学博士等也不占少数。这些都是教师外语水平的基本保证。可是并没有多少教师在课堂中完全用英文教授。因为用外语教授专业课不仅涉及教师的书面语水平,还涉及其口语水平,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用第二语言传授学科知识,是对老师的一个根本能力的挑战。 

当教师不能有效地使用、学生也不能有效地接受第二语言教学时,一套克服语言障碍的应对技巧也就应运而生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看到“英文课件+汉语解说”的形式,英语和汉语转换使用,有时候,双语课就直接上成了翻译课。虽然使用这种方式教学,也符合教育部的文件规定,教高厅[2004]21号文件规定了外语授课课时应达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而50%的比率恰巧是把英文讲过的内容用中文解释一遍的比例。学生与教师的沟通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可以学到专业知识,但英文的使用和运用却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正如swain指出,在混合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时,学生上课较易忽视他们不懂或懂得较少的语言(丁宁,2008)。同时,又由于两种语言的重复使用,造成了课时的浪费,大大降低了专业信息的容量,显然并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预期目标。 

综上所述,上述问题的产生,一个直接原因是,当前的双语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学承担者的承受能力。虽然有种种解决方式,诸如增加教师的出国培训机会、加强对双语教学的激励、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调整授课方式,以及调整双语课程考核方式等等,但从实践中看,这些措施不仅成本高,而且对教学效果的改善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而且一门语言的学习和应用的提高是需要大量时间来积累的,不是短期培训就可以起到根本性作用的。 

二、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1.扫清学习障碍,提高学习兴趣 

集中整理各章专业术语、专有名词、理论、概念等利用中英文对照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建立强制性的预习、复习制度,以便于学生能够上课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一个阶段后,学生就可以自行整理专有词汇。提前预习的工作做好,对于学习的帮助非同小可,留过学的学生老师都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所以对于出国班的同学,就现在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不仅对自己将来出国学习有帮助,而且对于提高自己阅读水平有质的飞跃。 

2.结合案例,分组讨论 

对于课后的案例作业,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组成4-6 人的小组。每组的学生要根据案例的内容分工查找相关的英文资料,确保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和专业知识的能力,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应鼓励他们用英文进行充分讨论,而后形成书面报告。最后选派代表到讲台上用英文陈述,下面的学生可以提出相应问题,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应变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英文交流能力。也加强了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3.结合生产实习,引入教学内容 

中瑞合作项目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每学期都要保证学生企业实习的时间,平均6-8周的时间。这是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因为实习时间比较长,而课程任务又比较重,所以都是利用假期来安排。商学院有实习基地,可以帮助学生提供实习工作的岗位,同时外地的学生也可以回家自己找实习单位。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地把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而实际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也可以从课程中找到解释。比如说管理会计是从生产实践中产生的一门科学,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可以更直观的理解什么是job costing(分批成本计算法)与process costing(分布成本计算法)。在合资和独资企业中,学生也更有机会用英语与外企员工进行咨询、探讨,不但深刻地领会了知识,还能提高外语交流水平。 

4.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 

根据课程的进度和专业的内容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比如说国际商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开始的教学计划是在大二的上半学期开始学习,采用双语的教学方式。因为本门课程虽然知识不是很深,但涉及的内容广泛,专有词汇以及世界实时案例很多,且阅读量很大,使学生上课、阅读等学习环节都感到很困难。而学生在大一时只注重英语基础的学习,并没有很多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所以,把这门课程改到大二的第二个学期学习,更改之后,学生因为有了一个学期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加上英语的良好基础,国际商务管理的全英文教学就可以比较顺利的展开了,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再感到举步维艰。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也提高教师整体队伍业务能力。培养具有国际化思维的学生,可以真正实现双语课的教学本质,而不只是单纯的停留在翻译的阶段。最后,学生们在瑞士最后一年的学习中也会游刃有余,合作项目就会成功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张振山,房红.基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管理会计全英文教学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6). 

[2]戚艳霞,王鑫.我国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现状和改进[j].会计之友,2008,(16). 

[3]蒋轶.《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方法初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6,(2). 

[4]张维佳.双语教学的性质、条件及相关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4). 

[5]任康钰.金融类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探讨——基于我院“货币金融学”本科教学及调查问卷的分析[j].中国大学教育,2006,(6).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国际化大都市;基础教育;国际化;支持系统

一、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及内涵

国际化大都市作为一个概念,其最早提出可以追溯到1915年,英格兰城市和区域规划先驱格迪斯先生提出了“世界城市”的理论构想。随后,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于1966年对这一概念作了经典性解释,他认为国际化大都市就是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这种城市应具备以下特征:通常是主要的政治权力中心;国家的贸易中心;主要银行的所在地和国家金融中心;各类人才聚集的中心;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不仅是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随着制造业贸易向更广阔的市场扩展,娱乐业成为世界城市的另一种主要产业部门。

美国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衡量国际化大都市的七项标准: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与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标准。[1]

结合国内代表性的观点,一般来讲,我们认为应该这样理解国际化大都市的内涵[2]:人口众多,土地规模广泛,拥有一定的经济腹地;经济实力雄厚,是经济、政治、文化、金融、贸易等中心之一;以高端服务业、金融业等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拥有大量的跨国公司和国际机构组织,是国际资本的集散中心;开放度很高,通行国际惯例和法规;国际交通、信息通达,公用设施完善;具有较高的文化势能,有相当的教育科研水平;生态环境优良。

二、国际化大都市发展与基础教育国际化

(一)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要求基础教育做出相应的变革

根据国际大都市发展的特征,大都市基础教育应该做出相应的变革。我们认为这种变革至少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要以国际大都市基础教育为基准开展人才的早期培养。国际大都市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学校基准应显著高于一般城市。在建设这些高质量、高层次学校的过程中,要以世界一流的名校作为参照系,建成一批国际水平的基础教育名校。二是要提高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大都市的国际化需要多文化背景的人才,但是也绝不能忽视诸如儒家文化等国粹。因此,在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既要通过与国际主流教育的比较与交流,找到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形成与世界教育相衔接的诸多接口,也要融入自身的优势与长处,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中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是要成为全国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教育高地与教育中心。国际大都市的基础教育既要为本地区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也要为非本地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此为敛聚人才所使然,是推进城市国际化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国际大都市应拥有巨大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各类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成为全国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教育高地与教育中心,对国家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四是要让高选择性与现代化成为学校课程的特征。高选择性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国际大都市人口的多样化使教育的对象将不局限于某一地区与某一国家的受教育者群体。多样化的受教育群体的教育需求也不一样,加大内容的选择性才能满足多样化的教育要求。另一方面,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自身的优势潜能领域。提高课程的选择性是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满足个体差异性需求的有效途径。学校课程的现代化则要以发展学生的现代素养为导向。学生现代素养的发展不应以学生现代知识的占有率为判断标准,应以正确地分析现实问题与迎接各类挑战来评判。五是要构建数字教育。数字教育的构建,要求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实现观念创新;要求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实现技术创新;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实现课程创新;要求大力推进对教师的培训,实现师资创新;要求建设数字化环境下的教育行政体系,建立能在数字化环境下高效运作的现代学校制度,实现制度创新。[3]

(二)基础教育国际化是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力实施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是当今世界教育舞台的一个亮点,是各个国家开展教育交流的平台与聚焦点。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村,世界公民应该也必然共同关注、共同参与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国际化大都市来说,更是如此,教育的国际化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基本认知。如上海市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上海教育国际化水平,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市。”

教育的国际化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基础教育同样需要国际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教育国际化包括国际间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以及跨国的教育活动等。它不单纯是人员或资金一个输入或输出的过程,而是要将跨文化、跨国界的理念与个体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些教育活动不仅在政府间开展,也在民间大量开展;不仅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也应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4]

由此,我们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当前,从全球范围来看,教育服务的全球化贸易和教育资源的全球化争夺,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人才的竞争已由高等教育下移到基础教育,围绕开展基础教育的资源、人才、资本的国际流动日益凸显,进一步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国际化。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基础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基础教育国际化也在快速推进”[5]。随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基础教育必更加开放地面向世界,更加主动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6]

民进上海市委在一份基础教育的国际化调研报告里指出:“事实上,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全新需求,更应有远见卓识,提前规划,引领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提升上海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就必须加速培养未来公民——现在的中小学生的国际交流、理解、合作和竞争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持续发展的人才保证。”[7]

可以相信,随着新世纪以来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显著,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国际化将逐渐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基础教育国际化将逐渐成为新世纪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点,基础教育国际化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组成部分渐成潮流。[8]

三、大都市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与困境

目前,我国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还处于发展期,面临着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双重建设任务,这对在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的基础教育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距离实现教育现代化,满足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以上海为例,上海基础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与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是不相适应的。[9]

第一,本土学校国际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对外籍学生的吸引力。尽管上海有 50 余所本土学校可以为外籍人士子女单独编班,且所有本土学校都向外籍人士子女敞开了大门,但是选择本土学校的外籍学生十分有限。国际学校、国际部或国际班,是城市国际化初期的产物,也是一个城市教育开放程度不高的典型特征。上海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时候,其具上海特色的国际课程也被世界所认同,绝大部分外国学生在当地学校里混班就读。

第二,国际性教育组织或其分支机构鲜有落户上海。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地区性教育国际组织(APQN)的秘书处落户上海,这意味着上海在国际组织的规则、标准、政策制定过程中缺失话语权。而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教育论坛品牌和缺乏能够代表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专业人士,使我们很少有主动与世界沟通的机会; 缺乏对外教育输出的战略规划和标准,更限制着上海基础教育走向世界的步伐。

第三,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中观研究的匮乏,直接造成了学校在实践过程可借鉴的专业资料十分有限。例如国际课程设置的研究、国际化教师与管理人员的专业资质研究、引进国际课程或国际合作项目的风险预测与防范研究、国际化学校管理制度的研究等,这些问题往往是学校探索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直接、最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四,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具备国际化团队管理能力的学校领导性人才稀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和评价机制与国际主流形态之间的差距带来的对话和融合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承办合作项目或开设国际部的学校在软、硬件配套方面还需跟进。在教育国际化浪潮面前,从官方到学校,乃至到家长、学生,更多的还是被动顺从。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国际化缺少宏观层面的调控,缺少对具体承办学校在技术层面的帮助,放弃对各种中外合作项目的监管,由各学校直接与合作方签约,且独立于当地招生体系之外。[10]

四、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支持系统建设

基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需要和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现实,我们认为,要积极通过支持系统建设,来促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

一是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制度与机制支持系统。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完善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制度与规则体系,如“海外游学规则”“外籍教师准入与登记规则”等,形成跨处室、跨部门共同支持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研究机制和联动机制。

二是基础教育国际化课程建设支持系统。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多渠道开发本土学校的国际化课程资源,重视语言课程教学,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试点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注重本土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胸怀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国际课程的引进、合作与开发,注重规范和管理。

三是基础教育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支持系统。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开展校长、教师境外研修基地考察及建设,外事干部培训、双语教师与高端英语教师培训、华文教育(对外汉语)基地建设、外籍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教育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支持,开阔校长和教师的眼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适应教育国际化需要的校长和教师。

四是基础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机制建设支持系统。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以学生海外游学、友好学校建设、中外合作办学等形式,增加和扩大基础教育国际交流的频次和范围,多渠道开发和深化基础教育国际合作,建立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双向平等互动机制,为基础教育的国际教育合作提供支持。

五是涉外教育的能力建设支持系统。这一部分主要包括通过创设优厚的有利条件,吸引更多国际学校或其教学点入驻;提升大都市基础教育的国际服务能力,增强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外籍学生就读,并稳定外籍学生就读本土学校的数量。

六是基础教育国际化资源建设支持系统。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多元化的语言交际环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师生分享国际间教育教学与学习成果。

总之,基础教育国际化对于众多本土学校而言,是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领域。建立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支持系统是促进基础教育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应然之意,但需要注意的是,从长远来看,人类教育的目标与价值可能是多元的,如何实现本土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平等对话和沟通交流,如何应对基础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是我们不可规避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陈文晖,司升阳.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论[J].学术论坛,2003(6)

[2]刘晓蓉. 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1.

[3]唐盛昌. 国际大都市的基础教育改革[J].上海教育, 2005(2)

[4]周满生.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困惑——对成都武侯区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调查报告[N].人民政协报,2011(6).

[5]陈如平,苏红. 论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0(14).

[6]张军凤,王银飞. 关于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几个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11(1).

[7]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R].2011.

[8]赵萱,张佩萍. 基础教育国际化:合理性探寻与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11 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