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组织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组织教学论文范文1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是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形成的,这种教学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逐渐地显露出它的弊端。这也就意味着,想要让高校体育教学更为符合现代社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就要形成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观念。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能够通过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师生的全新体育教学观念。这种新型体育教学形式的出现,不但能够让大学生的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也能够使学生对体育锻炼形成强烈的兴趣,并且自觉地完成体育锻炼的目标。即使在未来学生们离开了校园,也依旧会保持原有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
(一)部分高校已采取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并取得成效现如今,我国已经有部分高校开始采取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体育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一开始实施,就受到了体育教师及大学生们的欢迎。师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益处,大学生们已经渐渐地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锻炼习惯,身体素质越来越好。同时,体育教师的教学负担大幅度减轻,体育教学目标得以顺利的完成。并且,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正在向更多的高校进行扩展,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实现全国高校都采取这种教学形式。
(二)该教学组织形式增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在我国高校中实施的时间比较短,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其中一种较为显著的问题就是该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体育教学管理的难度。我国每一所高校中学生数量都非常的庞大,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如果高校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将会是一场极其浩大的工程。因此,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专业的体育管理技能和经验。
(三)学校没有足够的场地来实现该教学组织形式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里,可以说是寸土寸金,高校要实现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就要有足够的场地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那么高校的体育教育投资将会非常巨大。并且由于一些体育项目对于场地及周围环境的要求非常高,许多高校的条件难以到达这样高的标准,在实施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体育教学时,就会遇到一些障碍,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体育锻炼达不到要求,也就难以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
(四)教师缺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经验体育教师在长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已经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从传统体育教学形式到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将会为体育教师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由于我国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时间较短,对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非常之少,这就导致了高校中缺乏有经验的体育教师,造成了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体育教学难以施行。
三、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策略
(一)从根本上转变体育教学观念教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形式,因此,要想顺利地实施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体育教学,就要先从根本上转变体育教学观念。高校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的变化,更要清楚学生们实际的健康状况,意识到实施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意义,从而重视这种教学形式,并且将该教学方式落实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只有转变了体育教学的观念,才能够不断地克服教学过程中的困难,让新的教学形式逐步实现。
(二)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转变教学课程设计思路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对高校的体育教学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完善学校中的体育设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体育锻炼的环境。并且在完善教学设施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实际场地的情况,从而在解决教学要求与教学设施矛盾的基础上,节约更多的成本。另外,体育教学课程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为适用于新型的体育教学形式。
(三)壮大学校体育教学师资队伍针对高校中缺乏高素质体育教师的情况,学校应当及时聘用具有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并且对体育教师进行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培训,加强体育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让更多的体育教师能够在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组织教学论文范文2
心理学家布鲁纳十分肯定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并坚持“教学的过程应该从直接经验入手,然后是经验的映像性表象,再过渡到经验的符号性表象”。他着眼于学生的心理操作特征,把戴尔的“经验之塔”十多个层次的学习经验进行了浓缩,将活动归纳为动作性、映像性和抽象性三个大的类别。布鲁纳的经验分层理论启示我们,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应遵循经验获得的一般规律,从“直接性经验—经验的映像性表象—经验的抽象性表象”,提供的数学活动任务及情境应该从具体到抽象,从实物到映像,从感官参与到思维符号的参与。《三角形的认识》中教学“三角形边的特点”时,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四根不同长度的硬纸条。为了引导学生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我精心设计了学习提纲:(1)独立选择不同的硬纸条试着围三角形,并填写表格;(2)观察表格中每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你发现当三条边有怎样的关系时能围成三角形,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在学习提纲的指导下尝试围三角形,然后小组交流填表,为规律的归纳和概括积累充分的感性材料和经验,这是“直接性经验”。之后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演示不同的情况,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形成“经验的映像性表象”。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规律: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要大于第三边,从而进入“经验的抽象性表象”。教学要始于直接性经验,但不能止于此,而要逐步走向抽象。
二、实现个体与群体的经验共享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合作交流,但这种合作交流应基于学生的独立探究,这样的交流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的角度来看,学生只有进行独立操作、思考,才能形成独立的数学活动经验,激发个体的学习智慧。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让学生有独立操作、探究的机会。如教学《搭配的规律》时,创设情境:两顶帽子和三个木偶搭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学生独立操作,有的是无序的,有的是有序的。在集体交流时,学生的展示活动应从无序走向有序。而同样是有序的搭配,有的是从帽子开始想起的,有的是从木偶开始想起的。在学生独立操作探究的基础上,展示不同的操作和思考过程,学生的个体经验才可能实现和群体的共享,从而体会搭配时“序”的重要性———不遗漏,不重复,积累有序思考的数学活动经验。如果一开始就采用合作的方式,学生的不同想法就会在部分学生的“强势”中淹没,经验的个体化可能被淹没,经验生长和积累的过程也无法清晰地展开。
三、尊重学生经验积累的差异性
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其经验积累也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阶段积累的经验的层次也不尽相同。教师在活动设计时既要考虑共性,即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的活动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的活动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经验预期有一定的差异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例如,教学《一一列举的策略》时,对于问题:“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最初的教学设计是先让所有学生都动手摆小棒,体会周长和长、宽之间的关系,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结果一一列举出来。后来,我选择了思维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了解到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能直接列式找到不同的围法;有的学生能主动借助小棒或画图来进行思考;还有的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才能想到用画图或摆小棒的方法找到结果。于是,我改变了原先的活动设计。出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各种不同的围法表示出来,同时提示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老师给大家提供的学具。在交流环节,我选择了拥有不同思考方法的学生进行展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所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层次也是不同的:完全通过摆小棒方法得出不同围法的,积累的是动作性数学活动经验;摆了一两个长方形之后,体会到周长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关系继续找到其他不同围法的学生,积累的是动作性活动经验加映像性数学活动经验;直接用列算式的方法找到结果的学生,积累的是抽象性数学活动经验。当然,对于思维处于第一个层次的学生,教师还要通过引导他们观察摆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体会长和宽的和是不变的,使他们的思维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四、通过反思提升内化经验
组织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分组教学法;应用分析
一、前言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专业教学中存在大量理论性知识,使得部分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课堂氛围过于沉闷,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有限,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专业课堂上引入分组教学法,可以改善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二、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中分组教学法应用的作用
高职经管类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意识,最常用的方法便是小组讨论,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间的默契,同时也引导学生之间交流、帮助,形成团队合作意识。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学习经管类的兴趣。新课标要求开展素质教育,自主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就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并明白自己优势,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并与其他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长期下来大幅度提升自身自学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自主与合作意识培养的前提就是具备良好的课堂氛围,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如,经管类教师借助多媒体展开教学,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传统经管类专业教学观念限制
因为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素质不高,教学理念过于落后和陈旧,思想顽固不化,这些都是阻碍着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循守旧,很难放弃和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方式。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按部就班,讲授的知识都是遵循一样的模式,不会去听从学生的建议的意见,无法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使得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部分经管类专业教师素养不足
教师永远都是工作的主导者,如果教师自己的经管类专业素养不够高,怎么能更好的去要求学生们进行学习,经管类专业教师肩负读书育人的使命,只有加强了自身的修养和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们,社会和时代都在日益发展,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在探索中不断的实践,从而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不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
教师忽视了学生理解能力弱的这一问题,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做到针对性和合理性,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性和能力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且教师处于主导的地位,让学生被动的去参与学习,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且也不许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使得教学效果不高,进而无法提升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的质量。
四、高职经管类专业课堂分组教学法的应用
(一)划分学习小组,奠定教学活动基础
小组学习方法的基础就是学习小组,小组构建好坏直接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划分学习小组时围绕个人学习成效及学习目标进行,因此通常可以选择一下划分方法:(1)依据学生特点、学习成绩等;(2)依据教学内容与学习进度随机划分;(3)学生依据学习兴趣等自由组合,并在和谐氛围下完成学习任务。通常学习小组由4人构成,即1名学优生+2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小组之间综合能力基本均衡,同时每个小组都可以展现班级的情况。小组活动效果也会受到小组长选择的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小组长异常重要。安排小组内成员角色上,教师直接选定各小组长,衡量标准为:成绩理想、组织能力强且愿意帮助他人等。同时,小组同学集中坐在一起,保证合作学习氛围与效果,为教学质量提升奠定基础。教师完成学生小组划分后,搭建一个合适的学习框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并在课堂上塑造出合适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主动融入到学习中。如,教师选择“围合”课堂布局,这样教师可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观察,并随时提出问题,提高师生之间沟通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外,教师也可以安排各小组学生席地围圈而坐,教师其中行走教学,方便组内学生沟通,塑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丰富教学方法,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高校缺乏对新媒体的正确认识是导致不愿意投资完善新媒体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首先从高校入手提升校方对新媒体的关注,正确认识到新媒体对于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学的重要性与所起作用,校方要多关注新媒体发展趋势及新媒体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力度,同时高校可以与其他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的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从而获取更多的经验,吸取他们运用多媒体改革的经验,从而为今后更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积累经验。新媒体经管类专业改革教学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制约了改革的发展,因此,现阶段高校必须要加强新媒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才可以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一方面,高校要为采取采购硬件设施提供必要的资金,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加强配套软件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就为教师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经管类专业改革教学活动提供了保障。互联网信息技术环境下,使得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信息技术,考虑到信息技术本身具有运算、绘图等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管类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改变教学模式与方法,而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合适的信息资源。
(三)优化学习流程,提升分组学习
质量互联网环境下课程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合适的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方便学生小组内讨论、分析,选择合适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合作方式解决问题,顺利完成小组合作学校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预设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了解,方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的具体内容,并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对理解。小组成员在解答老师提前布置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分享自己对理解,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改善课堂效率,把握课堂节奏。如,“会计记账流程”课程教学时,引入分组合作学习方法,教师要对学习流程进行优化,主要包括: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引入分组合作学习法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做好备课,并依据分组学习流程展开教学,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成若干个小组,顺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实践能力
选择合适的项目展开教学,本部分以“会计人员专业道德提升”为主旨进行。教师进行背景介绍:当下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不容乐观,有不少会计从业人员为了自己的个人私欲,违背了会计职业道德操守做出了违反法律和个人道德的事情,主要体现在不少会计从业人员利用公职进行不良行为等,而这些行为严重地侵害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并触犯了法律。要求学生做好分析研究,给出具体优化措施。
3.给出解决措施
(1)坚持道德教育工作。会计人员的自律提高是培养会计从业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一步,而不断的让他们进行自我对照,自我提高,提高反应和自身业务水平非常有必要。会计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才可以做到清廉正直,有较高业务能力的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适应一直发展的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工作能力。(2)完善我国信用评级监督体系。完善我国信用评级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利益冲突规避机制有利于会计从业人员从业的清廉程度,防止会计从业人员以权谋私,来谋取个人利益,施行多头监管模式,明确正确统一的监督措施,扫除监督盲区等,为了使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建设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大职业道德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很有必要。
4.教师教学评价
教师做好评价分析工作,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五、结语
组织教学论文范文4
1.1非智力因素的概念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是相对应的,同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在这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学家把人类的心理现象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部分,其中,智力因素指的是那些能够帮助人们完成各种事物或者顺利进行各项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智力能力等等。而从广义上来讲,非智力因素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从事某种行为,除了本身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积极因素的总和。而狭义上来说,非智力因素包含了人的自身因素,最重要的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自身性格、意志力、情感、动机以及兴趣。
1.2非智力因素对运动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属于心理学范畴的非认知性心理机能交流,即动力交流。非智力因素并不直接参与人的各项活动,但是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些影响表现为动力作用、引导作用、维持作用和强化作用等等。可以说,人们所进行的各项活动都需要非智力因素作为一定的支撑。在体育运动教学中,需要十分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运动员来说,当今竞技体育已演变得越来越激烈与残酷,参加竞技体育的高水平运动员成绩差距逐渐缩小。一般来说,运动员都无法突破人类身体的极限。即使在一场比赛当中将自己的身体极限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在这种持续性的高强度、超负荷的状态下,运动员的身体会造成一种无法挽回的损伤。因此,要培养运动员,也同时要将心理的锻炼提上日程。很多竞技运动员虽然身体强健,素质极佳,但是由于心理问题而屡屡在赛场上遭到挫败。这种情况的发生就是由于运动员非智力因素方面发展不足,才导致运动员站在赛场上无法发挥出平时训练的水平,因此容易惨遭失败。反之,如果运动员平时的非智力因素训练十分到位,就能够保证他们在赛场上临危不惧,有时候甚至可以超水平发挥。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运动员那只大学生的竞技水平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
2足球运动中非智力因素的特征及重要性
既然非智力因素对于运动员是如此的重要,足球运动也不例外。甚至在足球运动中涉及到的非智力因素的方面会更多。足球属于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这是一项团队合作的运动,团队的凝聚力、顽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斗争性、临危不惧的心态和高强度的自信都是足球运动员需要具备的优秀心理素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足球并不仅仅是一项身体之间的对抗运动,也不仅仅是技能之间的碰撞,更多的是要涉及到心理方面的因素,尤其是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抗衡。在赛前预测比赛结果、对对手的水平不甚了解、比赛性质不同而造成心理负担和精神压迫、由于对手发挥神勇而导致自己内心受挫等等,这些都是在足球运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旦对方比自己先进球,心态不好的运动员就容易产生急躁的情绪,这种情绪会影响到运动员的方方面面,动作变形、心理崩溃,没办法在场上进行比赛。一旦信心垮掉,那么运动员就完全出于呆滞的状态,无法再次以昂扬的斗志继续进行比赛。或者由于裁判的不公平、自身客场作战受到观众影响等方面,会导致运动员产生焦虑的情绪,这种焦虑的情绪会导致运动员的失误增多,沮丧情绪也会直线上升。一旦某一个运动员出现问题,传球、战术配合方面出现失误,就会导致配合失调,无法相互弥补,团队之间的默契和一致就会被打破。此时的团队凝聚力、合作协作能力、整体之间的配合都会被打乱,根本无法发挥出原有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矛盾和消极情绪,这种情绪的蔓延不利于足球运动员水平的正常发挥。在足球运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心理素质之间的抗衡也开始出现,心态良好的足球运动员在场上不容易慌乱,更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技战术水平。因此,在高校足球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3高校足球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策略
人的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得到相应的提升。在高校足球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和策略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
3.1采取鼓励机制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的兴趣浓厚,才能自发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在高校足球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是高校足球教师应当做到的一个方面。一些学生由于足球的基础技术不扎实,身体素质较差,身体条件不好,因而对于足球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会产生消极和抵触的情绪。这些都是学生非智力因素不成熟的表现。一旦学生出现这种问题,教师就应当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分为运动比赛队员、组织队员、裁判队员等等,让学生在足球场上都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在整个群体中做到不忽略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他们树立应有的信心,发挥他们的长处,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
3.2树立学生自信足球运动中的技战术是十分复杂的,而足球需要强大的自信心才能完成一系列的战术动作。在场上比赛的时候,两队的交锋情况是瞬息万变的,某些时刻的灵光乍现,也许就是最好的机会。这种机会把握不住就稍纵即逝,如果没有强大的自信心,很多传球动作、射门动作、防守动作就会显得不坚决、不果断,也就浪费了进攻或者防守的最佳时机。这对于运动员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因此,要想赢得比赛的胜利,运动员的自信是必须要培养的。在高校足球教学过程中也是一样的。只有让学生首先尝到获胜的滋味,才能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取应有的自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于胜利和成功才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最大限度的渴望,才能自觉的树立自己的自信心,最终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和水平。
3.3培养竞争意识足球本身就是一种对抗性非常强的运动,在这种竞争很强的运动中,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必须要提升的。这种激烈的竞技运动需要学生在场时间内保持高度的警惕,才能最终赢得比赛的胜利。因此,高校足球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纳入日程,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教学,在课上营造出一种紧张的竞争气氛,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足球这项运动的紧张和刺激,体会到这项运动的实质,最大限度地帮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足球运动中去,这也是提升学生非智力因素水平的良好方法。
4结语
组织教学论文范文5
2004年16号文及“05方案”出台以后,各高职院校都陆续开始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也纷纷采取了一些加强措施,在实践性教学组织和运行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不少与新媒介环境发展要求极为不相适应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不更新。高职院校尽管近几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仍然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性教学观念没有得到及时地更新,观念依然比较陈旧,基本上还停留在“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上,其忽略学生主体性的“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等单向说教的教学模式依然比较盛行,轻实践重理论的落后教学观念在高职院校仍普遍存在,实践性教学在不少高职院校还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课内实践教学阶段。这些陈旧观念不符合现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实践性教学的要求,与新媒介环境发展要求也是格格不入的。它不仅会妨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应有功能的发挥,也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充分理解现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内涵和要求的基础上,遵循实践育人的教学规律,有效利用新媒介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效。
(二)教学管理不规范。目前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方面管理极不规范,甚至较为混乱。不少高职院校为了迎合“05方案”的文件要求,开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实践性教学这一提法,但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地组织实施起来,纯粹是为了应付上级评估检查而做表面文章,就算有些高职院校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也只是把实践性教学置于理论课教学的附属地位,甚至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不少高职院校至今都存在着没有将实践性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实践经费短缺,实践性教学基地不足,教学考评不科学等问题。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实践育人普遍缺乏一个长期的规划和指导,各项与实践性教学管理相关的组织机构保障机制、规章制度保障机制、经费支持保障机制、师资队伍保障机制等还没有真正地建立或完善起来。因此,要形成一套操作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长效运行机制,就必须要在教学管理上下功夫,从课程设置、课时规定、教材使用、课程管理、经费投入、成绩评定等方面给予组织实施保障和制度支持。只有这样,实践性教学的各项管理才能真正步入正规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三)教学手段不先进。教学形式就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教学形式决定教学手段,有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其相匹配。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组织形式仍然比较传统,基本上还是围绕课堂讨论、学生模拟教学、视频课件观看、社会参观调查等形式开展,采用的教学手段虽然告别了“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挂图”的传统时代,进入了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体的电教化时代,但不少高职院校负责实践性教学的教师还没有真正适应新媒介环境,跟上网络和移动通讯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对QQ、博客、微博、微信、微课、慕课、智能手机等新媒介技术还比较陌生,对于如何利用这些新媒介工具来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和运行就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新媒介环境的大背景下,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如何有效利用上述媒介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组织实施广受青年学生喜爱的现代交互式先进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性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值得我们思考。
(四)教学效果不理想。从调查研究的数据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效果不理想是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最主要表现就是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高职院校学生构成比较复杂,有中职上来的自主招生两年制的学生和“3+证书”的学生,有普高上来的高考招生的三年制的学生,有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的“3+2”的学生等。而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时却忽视了这一“差异性”,对不同群体的学生采用同一个教学模式,没有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制定不同的实践性教学策略。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缺乏针对性的做法必然会造成实践性教学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二、新媒介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组织和运行创新对策
面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所出现的各种与新媒介环境发展格格不入的问题,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组织和运行的现行模式进行创新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如何在新媒介环境下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组织和运行进行创新,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高职院校就要充分考虑到实践教学主体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新媒介环境,发挥新媒介对实践性教学的独特作用和功能,规范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和运行,达到实践育人目的,就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革和创新。
(一)适应环境,转变观念,清晰界定实践性教学活动内容。现行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由《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三门课程组成。要上好这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教学预期的目的,纯粹地课堂理论性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要走实践之路,要适应新媒介环境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因此,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不能把实践性教学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应把它跟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一样当作一门课程来看待,既然是一门课程就要考虑教学内容界定的问题。事实上,当前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性教学的教学内容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和界定,基本上都是停留在无教材无固定课时的状态下搞几个与理论性教学课内容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就匆匆了事,整个实践性教学内容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可见,要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以上问题,首先就应清晰地界定与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配套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的问题,不仅要界定哪些内容属于课内实践教学内容,还要界定哪些内容应放到课外实践教学上来进行,更要考虑到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覆盖面,设置一些网上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运用新媒介技术,实现虚拟化实践教学。
(二)突出主体,注重结合,大力拓展实践性教学途径。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做法,千方百计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以新媒介为手段”的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和运行模式,不断拓展实践性教学途径。在新媒介环境下,除了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辩论)、读原著、写读书笔记活动、开校内调研活动、理论宣讲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考察活动等传统实践性教学途径外,高职院校要在尊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既要注重结合又要善用利用新媒介技术来大力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途径。“注重结合”指的就是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要与学生专业教育、社团活动、暑(寒)假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新生入学教育等活动结合起来开展,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场地和费用,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性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利用新媒介技术就是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平台以及博客、微博、QQ、微信、MSN等新媒介工具,开拓网络虚拟社区,开展网上社会实践,如网上社会调查、网上缅怀革命先烈、网上红色旅游、网上主题讨论会等,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途径。
组织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学教育
1.引言
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渐趋恶化,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严重的传承危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活态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之道,探索多种传承方式显得尤为必要。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都突出强调了教育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1]。民族地区的小学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文化空间,在保护传承本民族遗产文化中占据明显的地域优势[2]。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民族小学教育中,可以使少年儿童在其价值观形成的时候就将本土文化扎根于心灵,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逐渐树立起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由此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同时更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推进。
2.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融合路径
2.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认知教育的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内涵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知识,反映了民族地区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及精神面貌,对其进行保护对于维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的小学应挖掘当地民俗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参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主体的建议意见,组织专业教师团队编写出通俗易懂的地域民俗文化校本教材,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传说故事、民俗节庆文化、民族服饰文化等以选修课、自修课的形式列入小学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增强其民族文化认同感。
2.2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科学认知教育的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原生态地反映了各民族地区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实态、人类的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体现了民族地区群众对大自然、生产生活实践的科学探索,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价值。通过总结归纳本民族传统历法、传统工艺、民间医药等具有科学价值的遗产项目,为小学生的自然科学课程补充设计文字与图片生动结合的辅助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培养小学生对本民族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民族自豪感。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育运动教育的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舞蹈、体育以及重大节庆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体育运动教学资源。将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等项目渗透到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中,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加深少年儿童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感知。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小学教育的融合,民族小学一方面可以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通过在重大节日举办一些民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体育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开设民族舞蹈和体育课程,使传承传统舞蹈、体育项目成为常规的教学活动。
2.4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审美教育的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内容都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内涵,形象地展示了各民族独特的艺术情趣和审美取向,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民间小学应定期组织小学生参观欣赏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民族服饰以及美术书法作品,从而培养其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审美情操。同时,可以开设民族音乐、舞蹈、美术和书法等特色艺术课程,加强特色民族文化艺术对少年儿童的艺术熏陶,培养小学生对民族特色艺术文化认知能力。
2.5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拥有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形象生动地传扬着各族人民积极向善的伦理观念,为少年儿童的德育提供了鲜活的材料。民族小学可以将民间传说故事、传统礼仪和节庆仪式中的优秀道德文化资源编为儿童品德教育读本,为小学生的感恩、礼仪教育提供特色素材。另外,民族小学可以采用符合儿童无意识模仿和具体形象思维等心理特征的娱乐体验方式,如讲述民间传说故事,观看道德教育影片,欣赏传统音乐等,增强其受教育效果。通过将本民族道德文化资源应用在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民族优秀道德文化的示范作用,使民族精神在少年儿童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3.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学对接的保障措施
3.1制定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对接的政策措施
制定合理的政策,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是民族小学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保障,因此,民族地区的各级文化和教育部门要依据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拟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小学的项目推荐计划,并周密制定“非遗”进校园的实施方案。另外,各级文化、教育部门应加强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和师资培训,为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对接工作创造条件。最后,文化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保护传承“非遗”小学的监督和管理,对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绩突出的小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对考核与评价不合格的学校责令限期整改,从而规范和鼓励小学教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3.2开发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对接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它规划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同时为学校教师的教学提供方向指导,开发遗产保护对接小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对接的课程体系开发主要从小学教育中的拓展课程和探究课程入手。拓展课程的开发,要求学校首先挖掘发现本民族的民间传说、表演艺术、体育等项目,然后将其整理为可进入课堂的校本化的教学资源,最后依据这些教学资源设置反映民族地域特色的艺术欣赏、书法练习、民族体育等拓展课程。探究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重大民族节庆文化活动,定期参观民族工艺品展览等社会实践探索活动。
3.3引导传承人参与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对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顺利对接,离不开民间艺人的支持与帮助。因此,政府和民族小学要积极引导民间艺人参与支持教育保护遗产的活动。一方面,政府通过对传承人的政策扶持和培训教育,增强其文化自觉性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鼓励其参与民族小学的遗产保护活动。另一方面,民族小学将传承人聘请到学校,担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教学,并鼓励其为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和校本教材编写建言献策,为民族小学的遗产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4.结语
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表演艺术、传统体育项目内容,通过采用参与互动和直观感受的方式将其应用在小学教育中,可以让少年儿童在感知、体验中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逐步培养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民族小学与民间艺人应在政府政策引导下积极合作,落实学校教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顺利对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