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

一、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概念

交际(communic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ommonis一词,commonis是common的意思。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依附于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有效的交际只有在发出信号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共享统一或相近的语码的系统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交往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说话。但是因为交际行为是社会行为,它必然发生在社会之中,它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并受交际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只共享同一语言系统还不够,交际双方对其他相关因素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必要。交际环境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义的交际环境指交际的现场环境和国家、时代、民族、文化等大背景以及目的、对象、内容、时间、地点等近的语外环境,狭义的交际环境指上下文。交际环境对语言运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规定了言语的含义;规定了言语的表达方式,如语气、口气、词语色彩等;有助于突出语言表达效果。说话者如果不注意交际环境,话语就不会协调,难以达到交际效果。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是有距离的。《中外文化差异与经贸合作》一书的作者唐菊裳认为: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交流比语言的范围更广,它涉及到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问题,而文化背景的范围又是十分宽广和复杂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这种条件下,有时即使同一种行为,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比如在电影《刮痧》中,小丹尼斯闹肚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但是第二天爷爷不幸出事,而这时小丹尼的头被嗑破,父亲许大同送小丹尼斯去医院急诊。认真的美国大夫在给孩子做全面检查的时候,发现了孩子后背刮痧时留下的紫痕,以为孩子是受到了虐待,直接打电话报了警。儿童福利院更是认定许大同有暴力倾向,在医院当场禁止大同夫妇接近儿子,并试图以法律手段剥夺其对孩子的监护权。又比如,在电视剧《迷失洛杉矶》中,孙子旺在Peter家照看他的“孙子”,小孩玩的皮球滚到了一片草地上,孙子旺就跑过去捡球。谁知竞跑到了邻居家的草地上。邻居却认为他不经允许进入到自家草地,严重侵犯了自己隐私权,感到非常愤怒差一点起诉孙子旺,后来经过调节而幸免于一件官司。而孙子旺却感到委屈不理解,认为自己就是为了捡一个球而踩到了他的草地而已。这两次失败的跨文化交际事件说明:交际是一个双向过程,交际双方必须结合交际环境,才能对对方的行为或语言作出适当的评价和反应。

二、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语言是社会交际的一种工具,交际环境(社会文化知识)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交际有依赖于它所处的交际环境。这里所说的交际环境包括宽泛的交际环境和具体的交际环境:宽泛的交际环境指的是文化、民族心理、物理(城市建筑和所处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具体的交际环境指的是交际情景、角色关系、人际关系等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影响着跨文化交际双方的交际质量,为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故障,交际双方必须具备上述社会知识;反过来,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人们对于交际环境认识愈来愈深刻,人们对于交际环境的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也随之增加,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表现出来的交际策略也日益灵活。外语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文化,二是交际文化。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不仅学生是掌握知识文化,.而且又要掌握交际文化,即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并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用图1来表示三者的关系如下:

由此看出,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交际环境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发现交际故障并能及时补救的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对交际环境的认识。交际是双向的过程,只有具有交际对方的背景知识,才有可能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外语教学应与交际环境(社会知识)相结合,把交际环境(社会知识)作为外语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外语界的共识。现阶段高职高专“够用”原则和“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要求:外语教学要突出外语的实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和涉外交际能力,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也有人认为,要实现跨文化交际,只要很好地掌握交往对方的语言就行。笔者以为这有失偏颇。由于交际双方对文化环境或情景因素缺乏共识,或是由于双方在这两方面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交际双方缺乏有效的交际环境,因而在交际时可能出现诸如政治、文化、宗教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跨文化交际必须依赖交际环境。  三、注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在外语教学中,必须注重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查清造成语言表面形态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一)利用课堂,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的导入

利用课堂,创设交际环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和练习,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知识的介绍。比如在讲解雪莱的名诗OdetotheWestWind中,这时就要比较theWestWind(西风)和汉语中“东风”之意。这要从中国和西方国家所处地理环境说起:中国西面环山,东部临海,从那吹来的和风叫东风,东风象征新的生机和希望,它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warm”和“hope”。而“西风(thewestwind)”往往给人以凄凉、忧伤的感觉;但英语国家(英国)西临大西洋,东接欧洲大陆,所处地带为海洋性气候带来自大西洋的“西风(thewestwind)”是温和逸人的。所以这些国家对它的理解与中国人对“东风(theeastwind)”的理解亦如出一辙。这样分析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交际必须的语言基础知识,并且逐步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培养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多地开展交际活动,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日常的英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如讲到大学英语精读(TheSampler)一文中,在介绍完中国的春节sprigFestival和西方的(Christmsa)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通过这种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二)拓宽阅读面,掌握阅读方法

学生毕业后能够到国外并生活在当地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都要留在国内,他们了解英美社会主要靠间接地阅读有关资料。学习者可以在平时有意拓宽阅读面,阅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和报刊等。然而关键在于如何阅读。如果读文学作品只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阅读报刊只是了解国外一些新闻动态,那就所得甚少了。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师生两方面的努力:从教师方面来说,要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从学生方面来说,在阅读原版外国材料时,应从作者所在国家人们的思维模式人手,有意识地注意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注意收集有关材料。

(三)举办各种英语活动,创设“准交际环境”

如邀请外国朋友或外教举办英语讲座,介绍国外风俗文化,特别是其中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小品比赛、圣诞晚会等活动;举办国外节日(圣诞节、万圣节)让亲身学生感受国外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

(四)培养学生实际社会生活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作也逐渐涉人与外国交往的范围。因此,外语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语言基础知识,也要涉及实际生活,如文秘、医学等方面内容。教师要注重英语的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先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写出报告,然后根据所学内容,设置具体社会交际场景。比如讲解Myifrstjob时,为学生提供英语求职信的格式,并让学生模拟写出英语求职信,最后模拟求职场合,告诉学生在接受外国(特别是美国)老板的面试时,要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一向被国人推崇的拐弯抹角式的提问方式,往往会使对方觉得你不够诚实。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策略

在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不断密切的背景之下,不同文化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也更加频繁。语言作为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载体,必须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对教学手段与方法做出适当的改进及调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必须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创设各种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尽量多的接触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有效的展开。

1、跨文化交际论的内涵

大学英语教学区别于其他阶段英语教学最显著的一项特点就是英语教学从词汇、语法等角度上来说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专业性特征,与学生的专业方向相契合。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作为教学(也就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重点调动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积极性与潜能,通过对交际活动以及交际情景进行设计的方式,将学生融入实际的交际活动当中,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语言进行社会交际沟通的能力,从而达到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有关交际能力内涵的阐释虽然有非常多的类型,但归纳起来仍然有一些共同之处。具体来说,语言的交际能力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语言形式是否符合语法要求;其次是语言形式是否能够被交际双方所接受;再次是语言形式的使用是否得体妥当;最后是语言形式在交际运用中是否存在现实性问题。从现代语言功能学的角度上来说,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交际、交流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语言的构成包括了词汇系统、语义系统、语法系统、以及音位系统这几个方面。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引入跨文化交际论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进行培养的重点就在于:以扎实的语法基础为前提,全面提高学生语言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并且在特殊语言环境下,能够根据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角色的得体的进行跨文化交流。

2、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论的关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需要将所掌握的丰富的语言材料知识正确应用于语言交际环节当中。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教学侧重于语言形式,无法提高学生在真正交际环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在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学生常常会忽略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交际环境的特殊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言应用不得体的问题。而以交际为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论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其通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流。在语言交际的学习与训练过程当中,必然会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大学英语教学中除了需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用语国家在民族文化方面的特点,掌握其在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风俗、宗教、以及礼仪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通过交际的方式传输出去。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使得英语教学自然而然地涉及到的跨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吸收西方文化中优越的素质因素(如创造性思维,明确的目标,突出的个性,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等),还应当尽全力摆脱只重视语言结构形式,学习目标空洞,语言交际能力差的问题,从而促进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

3、大学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论的教学策略

1)课堂融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融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至十分钟的时间进行练习,练习的主要内容是与英美国家相关的文化知识,特别是注意对文化差异知识的传授,然后引导学生们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比较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2)专门讲解:教师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对涉及到文化知识的部分进行专门注释,在语言知识的教授过程当中同步进行文化知识的分析与引导,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跨文化交际更加的灵活与有效。例如,在涉及到与英美国家历史知识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语法语句外,还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介绍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背景,使学生能够加深认识。以新闻专业的学生英语教学为例,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常常会出现冉的专业词汇。政治报道方面,西方国家常见单词有“Parliament(议会)”,“Congress(国会)”、“senator(议员)”等。而在对中国国内事务的报道中,常见的词汇与短语则有:“invigorate China through science end education(科教兴国)”,“place equal emphasis on materie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s(两个文明一起抓)”等等。学生在学习中必须了解这些专用词汇所代表的含义,更需要通过教师专门的讲解,了解其所对应的机构构成以及作用,以便在脑海中形成联系,加强对上下文的理解。

3)系统介绍: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往往会根据专业领域的不同,开设一些与西方国家文化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使语言学习的中心自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结构方向向语言功能方向转变,避免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过于孤立,而能够在社会环境中掌握语言形式的具体使用方法。

4)对比讲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思想,还可以对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比较的方式引入文化特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同时了解本民族与其他国家在风俗习惯或其他方面的差异。例如,在《冰河世纪》中,有原文为“Burn,Double burn”,如果采取直译的方式,则译为“燃烧,加倍燃烧”。但结合英语用语习惯,该俚语可以解释为“糗,太糗了”,所表达的是对某人的不尊重。这种翻译上的差异是学生必须通过跨文化交际学习而掌握的。再以新闻专业英语教学为例,英文中在表达数字概念时可以采取的表达方式非常多,而中文则以直接的方式进行表述。即中文中所表达的数字概念“75%”在英文中可以表达为“three quarters”,也可以表达为)“seventy-five percent”。除此以外,英文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某些特殊句型也是影响英文语音转换为汉语语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是在所用词语在两种文化中有对应物时,也会由于思维局限性使意义的传达产生偏差。例如: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在该句中,“straw”一词与汉语中的“稻草”一词相对应,而在英文中所指的则是”会使人超出承受能力的最后的事情或事物“。两者之间的联系“稻草”能联想至“最后的希望”,如“救命稻草”。

4、结束语

在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进一步突出了交际作为语言本质功能,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学生需要通过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应用来表达自身思想,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为了能够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需要积极改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的对本国以及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综合学习,促进自身知识面的扩展,使跨文化交际能够更好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并开展。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黎土旺.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12):276-277.

[3]高晓平.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关系研究[J].时代文学,2012,(15):190-191.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范文3

摘要:对外汉语教师作为传授汉语语言知识,传播中国先进文化的主体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更高。本文从自身的汉办志愿者经历出发,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技能以及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教师;教学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在观念和信号系统不同的人群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字指的是跨越了交际者之间的语言、社会、历史、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平时我们在自己的文化圈子之内对许多文化现象也习以为常,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异质文化却显得十分敏感。这就造成跨文化的交际者可能会觉得对方的行为不可理解,甚至觉得十分荒谬。比如在中韩两国的饮酒礼仪之中,对于韩国人来说不能自己给自己倒酒,必须要让别人为自己斟酒之后才能端起酒杯喝酒。此外如果是晚辈向长辈敬酒,要等到长辈先喝之后晚辈才能端起酒杯并且是侧过身喝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而在中国,虽然我们也有为客人斟酒或者晚辈向长辈敬酒以示尊敬的礼仪,但是并不是像韩国人规矩性那么强,在我们中国的饮酒礼仪中晚辈像长辈敬酒并不需要侧过身去。小小一个动作的差异放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在韩国人就会觉得不可理解。

二、对外汉语教师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师作为传授汉语语言知识,传播中国先进文化的主体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更高。根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外汉语教师在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方面除了要具备语言的基本能力包括外语听力理解能力、基本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基本的外语阅读理解能力、基本的外语书面语表达能力之前首先应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并且还应持有一种积极的对待跨文化的态度,并且能够及时准确地辨别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因此培养对外汉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派往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师来说,他们生活在异国,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们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课下还会与当地的同事朋友进行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沟通,从而保证自己的教学与生活能够更好地展开。这就要求这些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应具备一种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除了被派出的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中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老师同样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因为留学生可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再加上年龄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汉语教师稍有不注意就会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在这个角度上看,在国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可能会比赴海外教学的汉语教师面临的挑战更大,因为国内经常会出现“小联合国”式的班级。

三、以赴韩志愿者经历为例看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4年2月24日,怀揣着对新生活的展望我踏上了韩国汉语教师志愿者之旅。我们来韩国的任务是做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在这十一个月之中我们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忘使命;还要努力克服和接受异国的生活带给我们的种种挑战,始终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

在来韩国之前国家汉办对我们进行了系统的培训,从中我们掌握了很多科学的汉语教学方法。可以说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一直是对自己接下来的课堂充满信心的,想象着学生们会对汉语充满着极大地兴趣和热情。可是真正开始上课之后才发现现实根本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由于这个学校的汉语课属于课后课,所以学生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的。既然是课后课学生们的课堂自由度也比较高,有时因为有别的事情跟老师说一声再见就早早地离开了。可能是受国内学习模式的影响,一开始我对这种行为特别不能理解,心想既然选择了就应该好好学,最起码应该等到下课之后才能离开课堂。这种来一会儿就走或者上课很久了才到教室的行为会把老师的教学计划打乱。由于学生学习时间的参差不齐,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也会参差不齐。

后来在跟搭档老师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了解到韩国学生的课后课都是这种风格,学生的自由度很高,学生完全是凭兴趣上课的。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我和搭档老师决定重新制定教学方案。因为本校的学生汉语基础很薄弱,又是小学生,所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坚持大量语言点的讲授就会使汉语课堂稍显枯燥,对于爱玩儿爱闹爱吃的小学生生来说时间长了会被吓跑的。因此我和搭档老师决定通过多向学生们展示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来吸引学生们的汉语学习兴趣。在学生们喜欢上中文课堂之后再慢慢地渗透一些实用的汉语语言方面的知识,学生们就会由“讨厌学”变成“喜欢学”。比如我们开设的“中华传统服饰专题”、“中华美食专题”、“剪纸专题”、“京剧脸谱专题”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学生们开始喜欢来汉语课堂学习了,跟我们汉语教师的关系也更近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汉语语言讲授之前增强学生们的汉语学习兴趣是第一步,尤其是在课后课上。

四、怎样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是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跨文化交际的态度、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在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层面上,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有跨文化交际的灵敏度。除了一些常见的、显性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还应注意到不同文化之间隐性的文化差异。要善于对汉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我们就运用跨文化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它,做到对症下药。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始终注意引导外国学生去了解、认识、感知并理解汉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达到中和、化解矛盾的目的。

在态度层面上,对外汉语教师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跨文化交际态度。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要求我们摒弃偏见和刻板印象,这两者的存在都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有自信和底气同时又对外国学生和他国文化尊重包容。对外汉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保持倾听的姿态,化被动为主动,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将棘手的问题变成锻炼自己跨文化交际的机会。

在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层面,应注重对对外汉语教师知识体系的培养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和教学功底,对本国文化有深入透彻的理解,还要熟悉世界各国或者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当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志愿者出国之前的培训都将主要精力投入在一些表层的文化技能上,忽视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这正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所在。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文化定型 跨文化交际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文化定型的涵义及其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正负面影响

(一)文化定型的涵义

“定型”(stereotype)又译作定势。苏联吉鲁格亚心理学家“定势心理学”创始人乌兹纳杰(1886-1950)著《定势心理学实验原理》,将定势定义为主体在知觉对象之前的预先准备性,是主体意识不到的一种内部整体状态,它决定着人的活动倾向,是外界作用与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中介环节。

(二)文化定型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定型几乎存在于各种跨文化交际情境中,为满足人们认知过程中的心理需求提供了一种快捷、方便的手段。”(Samovar, 2000: 246) “定型既是人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也是人对世界的认知结果。”(赵爱国,2005:9) 文化定型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应用广泛、效果显著。教师通过对于个别“定型”的介绍、对比分析、罗列举例,减轻学生面临未知文化时的茫然无措和认知负担,大大简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三)文化定型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消极影响

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以获取间接经验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其一,学生被间接经验束缚住视野,重点关注异种文化与所属文化的差异,较少注意文化的共通性;其二,人云亦云,以偏概全,学生较少有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间接经验加以评判、实践。此种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对于世界的“多极”抱有兼容并蓄的胸怀,恰恰相反,学生可能就此陷入“极化”认识的误区。其三,跨文化交际不同于母语交际,语言差异进一步扩大文化差异的程度和交际者对于差异的主观感受。语言障碍使得学生过多依赖教师,较难对学到的框架式、高集成的“定势”知识进行充实、贯通。语言与文化如水融密不可分,语言弱势易造成学生心理弱势,“定势”知识、“定势”思维容易造成学生将异族文化抽象化、神圣化,且很多时候这种抽象化、神圣化存在于潜意识层面,对未来交际产生深远影响。

二、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利用与超越文化定型

(一)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应用文化定型的策略

1.应用“他定型”文化定型

在对自身文化深入、理性的了解的基础上,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头戏是向学生传递其他文化的方方面面。文化定型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文化定型具有跨时间和地区的稳定性,一旦形成便不易改变。

教师可选用多国学者所著的教材,加以比较、鉴别。所选著作体现的中心观点不应太偏激,或太偏离其民族的核心意识观念,以免误导学生形成消极的文化定型观念。教师应当时常提醒自己和学生保持清醒头脑,慎重对待书本中在概括文化定型时使用的褒、贬义形容词,识别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由此产生的情感态度。重大历史事件常常是文化发展的转折点、助推器,用强劲、集中的方式将隐形于水面之下的深层文化价值核心展现出来。教师可选取著名历史事件,通过影像、录音等客观性、直观性较强的资料,让学生直面事实。

文化定型教学应顾及文化的动态多变性。文化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表层文化不断演变,深层文化也在发生着微调。科技发展改善物质环境,经济进步加快生活节奏,深扎于文化之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模式乃至思维模式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渐进式的,也可能是断点式的,教师可选取反映出某种生活方式、交往模式乃至思维模式发生改变的完整过程,并从中提炼文化定型对于已发生改变的表/深层文化的解释的欠缺性,让学生体会出文化的动态性特征。

(二)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超越文化定型的策略

高一虹(2002)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划分成三分模式,在此模式基础上,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在跨文化教学中,我们以这三个层面为目标,探讨如何实现对文化定型的超越。

1.认知层面

跨文化交际教学重点多放在对于国别文化、典型文化的介绍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然而,此类教学内容较难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与文化的其他部分的关系犹如纲与目的关系。与介绍个别文化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是,向学生推介文化价值的比较工具、理论框架,使得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师不拘泥于单个文化的特点,而是提供比较常量,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在语料、资料中形成自己对各个文化特点的判断,并最终提升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知己知彼,做出理性判断和得体行为。

这里举两个例子,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可以引荐上世纪80年代初荷兰社会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的研究成果。霍氏总结了反映民族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四个独立维度,并且计算出了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四个维度上的量值, 基本上描绘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量的差异性。这四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vs. 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和阳性文化vs. 阴性文化。学生深入学习这四个维度之后,能够在这四个维度的框架内接触、研究一个陌生的异种文化,并与自身文化进行比较,得出客观、全面的认识。

另一个可以引荐给学生的文化价值比较工具是美国人类学家弗罗伦斯・克拉克洪(Florence Kluckhohn)的研究。克氏在对数百种文化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每种文化都必须对人和自然关系取向、时间取向、行为取向、人性取向和社会关系取向五个方面的问题作出回答,它们是价值观中最基本的五个问题。

跨文化交际教学重点多放在对异种文化上,较少反观自身,仿佛把学生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当成一种必然。实则不然。学生对于自身文化是一种经验型认识,难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加之多年外语学习,接受异族文化对自身价值观、文化观的冲击,就更难对自身文化得出客观、全面、系统性的认识。有些同学甚至认为,只要对异族文化了解得深入,将自己也变成异族文化中的一员,就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改头换面”论纯属天真的童话,况且跨文化交际的题中之意本是文化交流、兼收并蓄、共同发展,而不是一味的趋同。

2.情感层面

首先,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作为跨文化交际者的两种情感能力,即移情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1)移情能力。作为文化群体的一员,交际个体都有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的倾向,即自高自大,认为人家什么东西都不如自己,以本民族文化为标准评价其他文化,对其他文化存在文化思维定势、偏见和反感情绪。

(2)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交际者可能因文化差异产生心理焦虑或感到心理压力,集中表现为文化休克。应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减轻心理压力的能力、对目的语文化中不确定因素的接受能力和保持自信和宽容的能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警惕“妄自菲薄”心理(self-abasement)和惧外心理(xenophobia)。今日中国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与世界联系紧密,但在综合国力、人民素质、当代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仍与前沿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加之中华民族百余年受欺侮的历史,给一代代国民留下了国弱民贫的心理烙印,尽管这个烙印伴随国力渐强有所淡化,但心理痼疾长存。

其次,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文化的科学信念与态度。不将学习的终点放在顺利完成某一次特定的外宾会见、涉外导游、文化交流活动,而是引导学生形成符合全球化与本土化并进的时代潮流的世界观、交流习惯和价值体系。

教师要适当向学生灌输“普世价值”的意识,介绍不同文化之间在价值取向上的共通之处,保持兼容并蓄的心态,在遇到文化差异时不至于方寸大乱,或过高地自估或盲目地抬高对方。

在介绍主流文化的同时,还应辅以“亚文化”的介绍。从认知层面讲,“亚文化”信息有利于填补知识空缺,更有利于全面系统地看到主流文化的形成过程。从情感层面讲,意识到在一个主流文化系统内部遍布着形态各异、甚至彼此矛盾的亚文化系统,将修正原本机械、教条的观念,更从容镇定地应对在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诸多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突发状况。

3.行为层面

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三种跨文化行为能力:言语行为能力、非言语行为能力和跨文化关系能力。

教师可借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 T・Hall) 在1976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的语境文化理论。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高低语境文化的分类、定义及对于交际活动的影响。在高语境文化中,说话者的言语或行为意义来源于或内在化于说话者当时当地的语境,表达的东西往往比他所说的东西要多,人们可以通过手势、空间的使用甚至沉默来提供信息。高语境文化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更加敏感,不通过语言也能传达他们的感情。而在低语境文化中,人们强调的是双方交流的内容,而不是当时所处的语境,语言传达了大多数信息,语境和参与者方面只包含极少的信息。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和知识,认识到亚洲人的交流方式常常比较隐晦、间接和含蓄,属于高语境文化;而西方人的交流方式常常比较直接和坦率,也就是说,所有事情都需要说明白,而且是越明白越好,属于低语境文化。

三、结语

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可以在各个方面展开,比如对外外语教学、比较文学、商务英语教学等。本文侧重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选取文化定型这一运用广泛、研究成熟的理论,对其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如何发挥文化定型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常识,竖立正确观念,并有意识地超越文化定型固有的对跨文化交际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充分合理地实现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Samovar,L・A.,R・E.Porter&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Wadsworth,2000.

[2] 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3] 胡超.E-时代的素质教育与跨文化交际[J].宁波大学学报,2003,(4):62-64.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维吾尔语;伊斯兰教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201-01

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同时文化的发展又具有历史的连续性。从文化上,我们就可以判断出一个民族的某些特性,甚至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帮助我们更加了解那个民族的特点。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时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是人们传递信息或表达思想的手段。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问题,同时还隐含着文化问题,所以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使交际双方顺利传递和接受信息,就要先了解某种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尽可能全面地了解那个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字、词、句等方面的特点,不仅如此,还需要了解语言背后容易引起误会和心理冲突的文化因素,充分了解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否则,交际可能会出现误解、不快甚至恶性事件等。

1 入乡随俗原则

我们可以将此通俗地解释为,学习什么语言就要像操那种语言的民族一样,学习维吾尔语也不例外。维吾尔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信仰着伊斯兰教,有其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我们在学习维吾尔语的时候不能将我们自己民族的思维强加到这个民族上面,否则是要闹笑话甚至会出现不必要的误会。比如:维吾尔族非常喜欢3,7,9,13这一类的单数,可是汉族却喜欢双数,尤其是6,8,象征着顺利和发财。因此维吾尔族认为很吉利的数字在使用的时候,汉族会认为不吉利,特别是13这个数字,如果不懂得这个方面的知识,两个民族在交流的时候就会出现完全相反的理解,造成误会。又如:维吾尔族的饮食中必不可少的是馕和红茶(或砖茶),他们的早餐基本就是喝茶吃馕,要想多了解维吾尔族,更好地掌握维吾尔语就应该多接触他们的饮食,此外,维吾尔族的祖先是以游牧为生的,有关牛、马、羊等牲畜的分类非常详细,大部分都至今仍在使用,通过了解他们这方面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维吾尔语中出现的有关牲畜的词汇。

学习维吾尔语学习的不光是语言本身,更重要的还有语言当中所蕴含的文化。这二者相辅相成,学习语言能帮助我们了解文化,了解文化能加深我们对语言的学习。

2 礼貌原则

维吾尔族是一个重礼仪的民族,他们热情、好客、爽直、忠厚,因传统的沿袭和宗教的清规,在日常生活中,在人和人的交往中有严格的礼仪讲究。不同阶层的人,不同性别的人,不同年龄的人,关系亲与疏的人,信教与不信教者,见面时的礼节都有所不同。总的原则是:小辈礼让长辈,男子礼让妇女,年轻的礼让年长的。如: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表示他们从心底里真诚地问好。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礼仪在发达或相对发达的地区已不复存在,有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大部分很好的礼仪还是保留并继承发展了下去,很多礼仪上的用词都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如:在问候词上,解放前夕,见面时,常问“能吃饱肚子吗?”“家有几只羊?”后来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就开始问“身体怎么样?”“孩子上什么学?”。

我们在进入到维吾尔族生活中去以后要特别注意这些礼仪,尽量选用对方喜欢用的语言,如果不注意,就会招致维吾尔族对我们的反感情绪,认为我们没有礼貌没有教养。因为礼貌的做法会得到对方的尊重,从而使交际能顺利进行。

3 禁忌原则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在饮食方面禁止吃猪肉、驴肉、狗肉和骡子肉,禁止吃自然死亡的牲畜,禁止吃未经阿訇念经宰杀的牲畜和家禽,禁止饮酒及含有酒精的的饮料,饮前要洗手,通常洗三下,然后用手帕或毛巾擦干,忌顺手甩水,忌用左手取用食物,接受物品时要用双手。有一次去维吾尔族朋友家做客,洗完手顺手就甩水,弄得朋友看到了很不高兴,回来才得知维吾尔族忌讳甩手。有时稍不注意就会很自然地将自己民族的习惯带到其他民族中去,如果遇到了禁忌一类的问题,极易产生误解和摩擦。

总之,文化是有差异的,它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换言之,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

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我们在学习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该民族的文化。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尤其是初次与不同民族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错误,从而产生不适应得状态。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多掌握信息减少错误、提高适应能力。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这就提醒我们要多注重语用失误和文化误解方面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腾飞,各民族的联系更加紧密,学习维语的汉族同志和学习汉语的维族同志这些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本民族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仅仅掌握语言本身是不会真正提高语言水平的,语言学习到一定程度以后,文化方面给予的障碍就会越来越明显,成为拦路虎,所以要语言,文化双管齐下,共同掌握,才算是真正的学习一门语言。

我们在学习维吾尔语言和维吾尔文化时,必然要与本民族语言与文化进行比较。其间就需要我们形成正确的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既不自高自大,在语言与文化上搞民族中心主义,认为汉族的文化比维吾尔族的优越,甚至否定他们的民族文化,也不自我贬低,认为我们的比他们的差。在发现双方语言文化的不同点后能做到尽量互补,发现共同点后共同提升,而且切忌将母语习惯带到学习其他民族语言中去,要尽量使用那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两种语言和文化更好的结合,为汉族学习维吾尔语,维吾尔族学习汉语提供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

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范文6

摘要: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十分重要。本文先阐述了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然后说明了跨文化交际进入对外汉语课堂的意义。文中最后重点提出关于跨文化交际进入对外汉语课堂的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和利用这一特点,是所有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使外汉语教学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集中地。各种不同语言和文化在这里直接面对、相互撞击。深入地进行跨文化研究,承担起跨文化传播的任务,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不可回避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日益全球化、一体化的现实世界使得人们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使得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也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胡文仲认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无疑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无论是汉语教师到国外去任教,还是留学生到我国来学汉语,教师和学生总有一方处于异文化环境中,汉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跨文化交际。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看,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吴为善、严慧仙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将“跨文化交际”定义为: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因此,师生的课堂交流也是跨文化交际。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第二语言学习是学习一种语言,更是学习一种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表层因素,文化习俗是深层因素,沃尔夫森说过,“母语国家的人在与外国人交谈时,对外国人的发音和语法错误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相反,对违反谈话准则的行为一般则认为是态度无礼。”

跨文化交际研究视角下,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存在两个基本结合点: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汉语教师自身的重要素质;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作为汉语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和创建富有的课堂交际文化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二、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双方理性对待文化差异,缩短文化震荡

一个人长期生活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与享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十分自然,不可能因为文化问题产生交际障碍。但是跨文化交际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不同的文化会有差异、有冲突,在差异严重的文化之间形成的偏误,甚至会引起矛盾和冲突。对新文化了解的缺乏和对新文化环境的不适应,会导致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频频发生,进而产生文化休克。新来者受到文化休克的严重困扰,易于感情用事,对新文化和新环境容易产生对抗或逃避的态度。跨文化研究能够帮助学习者了解文化差异,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消极回避的态度,减轻挫折感,缩短文化震荡期。

2、有利于教学双方突破对异文化的成见,减轻文化不适。

人们自出生就受到母语文化的熏陶,往往形成对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优越感。由于难以摆脱母语文化的影响,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习惯于自觉不自觉地从母语文化的角度去观察和对待其他文化。在实际接触到异文化之前,人们对异文化会有一些间接的了解,容易对异文化形成偏见、成见。一旦身临其境,发觉异文化并不是自己想的那个样子,便会引起文化不适。跨文化研究能够帮助学习者对比母语文化与异文化,了解异文化与母语文化在语言结构、语用规则等方面的异同,能够逐步理解并接受不同于母语的使用规则。随着跨文化知识的增长、对新文化的熟悉和与新文化的人交往的增多,开始适应和理解目的语文化,产生主动了解并积极适应的愿望和要求对第二文化能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减轻不适感。

3、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在讲解语言知识和语用和规则的时候适当引入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学生学习的不止是机械的句型和干瘪的语法。讲解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有助于激发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的愿望,培养学生理解目的语文化的积极心态。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运用所学,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文化冲突。在学习环境中,师生实现文化趋同,使教学更加有效。

三、跨文化交际教育进入对外汉语课堂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