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技术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基础范文1
【关键词】卫生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考核方法;教法
21世纪,人类社会已经快速进入一个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凭借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渗透到医疗卫生行业各个应用领域,推动了区域协同医疗、移到医疗、远程医疗、数字化医院医疗、家庭医疗监护等IT产业的发展。同时,医务人员的信息素养及其在医疗卫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已经成为数字化医疗、数字化医院甚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信息化建设迫使保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同时具备医学、信息技术及管理的复合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同时也使医务人员和医学专业类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下面将从课程定位与设计、教材及考核方式、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六个方面来对本课程进行剖析。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
1、课程定位
在现代社会如何利用好计算机这个便利先进的管理工具,来应对医院中大量的先进仪器和大批业务的处理,是每位卫生类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所以《卫生信息技术基础》这门学科应运而生。这门课的授课对象是高职的卫生类学生。《卫生信息技术基础》分为两篇,上篇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下篇为卫生信息学应用基础。上篇是各专业学生必修基础课内容,下篇是医药卫生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内容。
2、课程设计
本教材由上、下二篇组成,共10章。总学时54、理论24、实验30学时。采用理论精讲而实验多炼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进而掌握医院信息系统的具体流程。重点是医院系统的相关工作流程,如第七章卫生信息学概述、第八章医院信息系统基本操作、第九章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第十章区域卫生信息化;难点是每个流程在实践中的应用,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体检信息系统、医学影像系统、HIS系统中门诊护理执行医嘱的操作、HIS系统中住院病人排床等操作、HIS系统中住院病人自动记帐等操作、HIS系统中住院护理医嘱审核执行的操作等。在教学中努力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二、教材及考核方式
1、教材
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卫生信息技术基础》是由刘艳梅、叶明全主编,2012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是全国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教材,是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岗位技能考试指定教材。
本教材有四个特色,第一是专业针对性强,第二是人才培养实用性强,第三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第四是基础理论适度。
2、考核方式
本学科为考查课,成绩计算方法如下: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出勤情况等,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作业占总成绩百分之十;实验成绩为每次课的上机练习成绩,占总成绩百分之二十;期末实行无纸化上机考试,占总成绩百分之五十。
三、教法和学法
一般情况下,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学生对计算机有过接触,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所以对于计算机基础这一块需要进行分层教学。而对于医院信息系统这一块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以实践为主。
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互相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充分利用身边资源(软件提供的“帮助”、课本、同学、教师、网络)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掌握知识和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抓住重点、详略得当
在课堂上,提倡理论教学的精讲多练,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创造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必须使其具有强烈的兴趣,必须懂得激发其积极思考和发掘其不可忽略的创造力。
精讲的知识点主要是医院信息系统中的门诊流程、住院流程、护理工作流程等学生没见过在实际工作中又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讲解过程中尽量让知识点充满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注重实践操作
对于重点流程要求学生反复练习,而且要求学生分别模拟患者、医生、护士进行流程演示,把各个流程熟记于心。
五、教学效果
1、教学成效:经过课程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卫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总结教学经验,发表省级及以上论文数篇,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学生成效:全国医学信息考试共有619名学生参加,其中610名学生成绩合格,合格率98.5%。
六、教学改革
1、在平时测试中考核方式的改革
将教学内容分模块考核,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对每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2、个别学生上机辅导
对于个别来自边远地区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把学生组织起来,加强上机操作指导,使这部分学生尽快溶入集体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课程考试方式改革
采用模拟系统自动评分系统,实现无纸化考试。
突出实用性,使学生学以致用; 强化实践性,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培养能力的多样性,实现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综合培养。
总之,《卫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要“以岗位需求、课堂学习、认证考试三位一体”为原则,以培养动手能力、自助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注重实践操作又不忽视基本理论,深入浅出,实训案例生动实用,培养具有在医疗信息化环境下工作能力的合格毕业生。
信息技术基础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工具性;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197-01
一、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是落实
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地位的关键
究竟哪些知识属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呢?一是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原理;二是操作系统的有关知识;三是计算机编程语言。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易变化,是进一步学习其它有关知识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哪些属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技能呢?一是计算机外设的连接,正确的开、关机程序,外设的调节与使用,如:显示器的调节、打印机、光驱、音箱等的使用。二是常用应用软件的熟练使用和常用工具软件的安装和使用。三是熟悉键盘,掌握正确的指法,掌握一种常用的汉字输入方法。这些是正确操作计算机处理信息所必需的基本方法和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掌握实用的技能,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我们的教学才会卓有成效。
二、注重应用和与其它学科联系,是落实信息
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地位的重点
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体现在计算机是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的一种工具。学会运用计算机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础,正如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当作家,但如果不学习语文就无法完成其它各科课程的学习一样,计算机教育也同样不是为了培养计算机专家,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因此在教学中要落实信息技术的基础工具性地位,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尽量选择相关学科的内容作为教学的实例,使计算机成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学生的学习,让他们感受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乐趣和事半功倍的效率。这些联系不仅仅只发生在计算机与语、数、外之间,我们还应与其他更多的学科联系,有多种途径的联系,如:利用计算机谱曲,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片等,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学习软件,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把计算机知识融汇到各科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确实与语文数学课一样,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工具性学科。
三、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课
程的基础工具性地位的着力点
信息技术作为一们新兴课程,不能重踏传统学科教学的覆撤,培养出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上下功夫。
(1)在任务中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的源泉,选用能激发学生强烈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作为任务。
(2)在练习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道练习题,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能引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途径进行思考和大胆地创新。
信息技术基础范文3
一、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方向
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应侧重于基础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了解计算机的工作系统,为将来学习深层次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还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呢?前一种方式是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侧重点在于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个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但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学习这些基本知识后,将来如何应用?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将来不会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所以,这些浅显的理论并无实用价值。后一种方式是面向应用、面向未来的一种方式,侧重点在于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以便将来进入大学或工作岗位时,对那时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一个超前的基础教育。这种面向应用、面向未来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正是我们所提倡的。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
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技术与前几年一些书籍中曾提到过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概念不同,后者只是将几种媒体加以简单的组合(如把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加以组合)。今天的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言、图像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等集成在一起,不仅能双向传送微机数据,还能双向传送声频和视频信号,使同一信息同时用图形、文字、数据、表格、声音等多种方式显示出来,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决定,学习内容、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在和计算机的交流对话中完成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计算机按照学生的要求提供信息,同时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判断、调整或修改学习内容,提供新的教学信息。这种智能化的交互特征是传统的教育很难做到的。
目前,我国不少学校都建立了多媒体教学实验室,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实验和研究。然而,市场上的多媒体课件大多并不适合我们教学的需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己开发符合教学要求、能反映教学思想的多媒体课件。
面对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该学科在教学中只能充当考查的对象,学校给安排的课时也很有限,一周只安排一两节课,因此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必须注重45分钟的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安排每节课,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搜寻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运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对参差不齐的学生采用快慢不同教学方式,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多辅导,鼓励学生多问;对那些掌握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在课堂上,要多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去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讲完每个内容后留一定时间给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指导,有时也可将某一学生作品予以展示,加以评讲,同时每节课结束前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首先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现实中,一些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学生,家里早就购置了计算机,学生已经在家长的引导下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方法,甚至有的学生还参加过计算机培训班的学习,他们在学习内容上有较高的要求,而更多的学生则只是有一些零星的概念,他们的需求是浅显的、初步的。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一定要有所不同,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其次要形象教学,举一反三。计算机教学中,许多知识还是比较抽象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作基础,要迅速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形象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习环境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通俗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要做到举一反三,反复实践,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基础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029-01
一、现代信息技术概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在新课标推崇的素质教育中,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辅助作用,不但给教育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还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推动着教育教学向着良好的方向进步和改革。在教学中使用新的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势在必行。
二、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信息技术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显著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物质条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对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同时,面对纵横交错,错综复杂,不断求新、求变,多样化和快节奏的网络世界,作为教育者本身,更应认真迎接网络环境的挑战,思想更延伸、视野更广阔、思维更敏捷,要从传统的“独奏者”变成积极学习的支持者与“协奏者”,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层次不仅要适应当前的社会要求,更应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1、对教育基础的影响
(1)阅读检索方式的改变。高效检索和超文本阅读成为主要阅读方式。基于多媒体、网络的知识联结是网状,非线性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这种近乎“全息”的跨时空阅读方式,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基于网络的高效率检索无疑是超文本阅读的又一亮点。信息技术同时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人类知识的传播突破了时空和容量限制,还突破了语言文字种类的限制,知识的传播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早已不是仅与数学及数学教育教学有关的数字运算,正在迎来的是一个所谓“数字化”时代,云计算必将成为一种最新的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的计算服务方式。传统计算仅与数学和数学教育有关,仅限于数字运算。当计算机的应用深入和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后,文字、图片、动画等都可以转化为计算机的二进制运算,这就大大拓展了计算的概念,并使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数字化”,如数字图书馆等。云计算是信息社会出现的新名词,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它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
2、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1)获取信息方式的多样化。未来网络引入课堂后,因在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手段和目标等多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众多的不同,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看,具有十分鲜明的学生与计算机和网络的“交互式”特点。在网络教学中,学生把从教师和教材上的得到的指导性语言,变成自己对计算机的一种操作,计算机立即给予验证和响应,反馈迅速及时。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更加高效。
(2)有助于因材施教。网络引入教学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可自学的环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确定学习进度。这样,学生的学习进度往往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在这样的一种教学对象的群体中,只有因材施教,实行比较彻底的“异步教学”。
(3)教学组织方式的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集体授课转变为小组学习、个别化学习。网络教学虽然仍存在集体授课这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小组学习、特别是个别化学习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分量。网络的交互性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个别化的概念的产生。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计算机成为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传播自己观点的双向媒体,强调了学习者的个性,网络环境还为小组学习提供了新的模式,突破了前后座位的相邻概念,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班上的任一位同学作为小组伙伴,一起来研究讨论问题,从而更深刻的体会“网上邻居”的含义,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3、信息技术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知识来源多元化,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对于事物的看法也不再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师限定的思维,在这个时代,新知识、新思维、新观念的传播更便利,直接导致学生的个性化更强,这种背景下我们发现我们的旧的教育观念所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大,持有旧观念有的教师的课堂不得不面对学生无言的反抗甚至和学生的冲突,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从教育观念上思考我们的教育,我们不得不面对这种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我们不能主导他们的学习,只能起引导和辅助作用,我们应该还课堂于学生,还学习于学生,只有改变这种陈旧的观念才能使教师适应网络进代的教育发展,同样,学生的学习观念也应与时俱进,自主学习、广泛汲取,学会从更广的渠道汲取新的知识才能适应这个时代。
4、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的影响
随着科学的发展,教学资源从传统的教育的单一的印刷教材及参考资料发展到现代信息教育使用的多种教学资源,它包括多媒体电子教案、VCD教材、和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由教师作为单一的知识来源的局面被打破,同时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教师可以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这样就彻底打破了知识来源仅仅是固定不变的书本或是参照书本的某个知识内容表述所制作的单个课件的束缚,学生所获得信息量更为丰富,不同学生的学习自由度也得到了延伸,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偏好跳转到相应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等。
结 语
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很大突破,但是碍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发展仍旧不是非常顺利,计算机教育网站的作用体现并不是非常明显,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而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广泛重视,而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提上了改革的日程。
参考文献
[1] 李天顺.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6).
[2] 刘政智,王强.浅谈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6).
信息技术基础范文5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理论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论知识;二是计算机操作技能。由于实际教学中客观条件的限制与影响,我们常常侧重于学生的上机操作,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教学,这从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角度来看,是有待商榷的。因为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教学,至少会对两个方面造成不良影响,一是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缺乏了理论的支持,他们习得的可能只是一种技能,而无法产生理论引导之下的创新。比如说计算机程序运算是以二进制作为基础的,虽然说不熟悉二进制显然不影响对计算机的使用,但不熟悉包括二进制在内的基本的计算机理论,显然不能在促进计算机技术发展方面有所作为;二是容易弱化道德层面的培养与熏陶,从而造成一些失范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
一、信息技术理论教学轻视理论的原因探析与必要性强调
应该说轻视理论知识教学是有一定原因的。从学生角度讲,相对于上机操作而言,学生显然不喜欢枯燥的理论知识。比如说《算术与程序设计》中“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等知识相对而言确实比较抽象,而且不符合学生熟悉的十进制运算习惯;从教师角度讲,理论知识教学费力且不受学生喜欢,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且又不太受考试的制约;从知识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较难以学生喜欢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来实施;从知识传输的角度来看,讲授式是最好的选择却也是学生最不喜欢的方式。总而言之,内外因共同导致了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在高中教学中的弱化。
但理论知识教学的必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其课程理念是“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等,这些理念的落实必须以信息技术理论的掌握作为基础。
而从目前的考试评价角度来看,虽然说全国各省采用的评价方式不一样,但也都无一例外地高度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查。但是针对这一点有必要强调的是,考查引导下的理论教学常常是信息技术知识的机械记忆,并不必然导致有效的课堂理论教学。
同时不能忽视的另一个思考维度就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信息社会中出现大量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漏洞等多种不良甚至是违法犯罪现象,这一方面固然有利益的驱动,同时也有着当事者对于信息技术领域应当遵守的道德的漠视。因而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良好的道德规范教育与价值观培养,也应当由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教学来完成。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的理论教学方法尝试
要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法。虽然人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思考,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是可以寻找到一些可以称之为教学方法的东西,并从实践中寻找到能够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比如说“对比法”。对于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笔者发现如果生硬讲授,学生不仅不感兴趣,而且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牢固。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尝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一些基础知识的感知与掌握。例如,在数据的查询与排序中,我们通过Excel提供一组数据,先让学生通过传统的方法进行查询,则学生需要通过视觉进行查找,如果借助其中的查找功能,则可以精确地查找到对象,而如果通过“筛选”功能并结合视觉查找,则可以迅速且精确地寻找到查询对象。针对大量数据的排序,凭逻辑判断是相当耗时的,而利用Excel中的排序功能就能轻而易举地实现。
这些教学过程如果分开来实施,则学生形成的知识就是孤立的,而如果在对比的情境中实施教学,学生就有可能产生更为深刻的体验,也更容易形成理论上的认识。再如在图形的格式转教学换当中,我们可以选择让学生用不同的软件如Photoshop、Flash以及系统自带的画图软件等,这些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各有什么优缺点,这些理论知识未必会在考试等评价中出现,但却是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因此学生对此必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掌握。笔者尝试的方法也是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到答案。让学生将一个已知文件大小的图片,通过不同的软件进行处理,然后比较文件的大小与色彩保真程度,从而形成默会于心的认识,进而在以后的图形处理中就会恰当地选择软件。
再比如说“实践反思法”。作为一项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学习,要让学生形成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必须通过实践并加以反思,在实践中形成经验,在反思中生成知识,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例如在利用关联式数据库系统Access开发小型数据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数据库知识结合实际需要开发一个简单的管理系统。如班级小组合作学习记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小组人员组成、小组任务分工、分数记录与分数统计排名等。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系统开发过程中还需要学生先制订一个开发流程,而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这个流程的制订会经历个性设定、小组讨论、初步尝试、调试修改等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而且学生参与的程度更高,运用的知识也更多,因此学生容易对数据库的相关知识形成丰富的运用经验。同时,在数据库初步形成之后,我们还结合对数据库的运用让学生反思这一数据库的建立过程。在这一反思过程当中,学生会总结数据库开发过程中的成败得失,进而对Access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此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有一些方法也被证明对于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而言是行之有效的。如利用多媒体、白板等教学手段模拟实际情形,让学生对实际操作过程进行观察的“过程分析法”;利用学生对现成的信息技术作品进行理论分析的“案例分析法”等。
信息技术基础范文6
(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25007)
摘要: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的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简而言之,教学就是要通过“活用教材”使学生“学活”。
关键词 :教材 用教材教 调整 建设
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历经十多年的使用和多次修订,已经是一套比较成熟的教材。整个教材采用按课编排的方式组织,围绕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与交流的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教材比较适合于课堂教学,特别是教材配套光盘的加入以及教学网站资源的不断丰富,更适合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新课程强调,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对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的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通过对多节课例的观摩和研究,结合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从字面上理解“教教材”,即教师教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用教材教”, 即教师用教材上的内容教学生。除了语法上稍有变化外,表达的意思并无太大区别。但在课堂教学中,这两者却有着天壤之别。“用教材教”理念的提出、倡导,无非是提醒教师不要过于崇拜教材,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材。这样一来,教材内容变得更简明、更实在、更容易让师生理解和把握。
一、深入钻研教材,及时调整教学
教材作为教学的凭借与依据,是编者对学科知识、国家要求与学生进行整合与思考的结晶。但由于受时间与地域的影响,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建设性地使用教材。
比如,教学“信息与信息技术”内容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枯燥的信息理论, 对信息、信息技术等概念难以理解,对信息的特征也不清楚。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可对教学进行修改,保持教学顺序基本不变,对小游戏环节作一些调整。如在猜词游戏结束后,加入一个传话筒游戏:每组给一句话,让第一个同学看,然后一个个传下去,传到最后一个同学,再公布给大家,让同学们比较是否传得完整。增加的这个游戏体现了信息的很多特征,如存储性、传递性、共享性、处理性等,使学生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些特征。这节课理论知识较多,所以我结合上课开始师生问好环节,请学生分析其中包含哪些信息。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有语言、手势、文字等。然后,教师给出信息的定义。第二个环节安排猜字游戏,让学生充分感受信息所具有的一些特征。第三个环节则根据上课开始师生问好的情景, 讲解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此时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也很容易接受。最后让学生回到教材,阅读信息技术的定义:在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输、表达等过程中使用的技术通常称为信息技术。对教材这样的处理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二、找出知识联系,大胆重组教材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其将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而应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如教学《认识键盘》这节课时,教材中讲完键盘分区和主键盘区后,为了突出Shift 键的使用和双字符键中字符的输入方法,笔者安排了一个实践:
这个练习看似简单,但对于从未接触过键盘的学生来说,难度还是很大的。这样的安排,明显偏重于技术的应用,但信息技术课程不应仅仅让学生学会技术,还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于是让学生练习下题:
布置任务后,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一直到“78%”中的78 的输入都应该没有问题,当要输入“%”时,学生没有办法解决。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双字符键,讲解辅助控制键中的Shift 键, 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78%”输入完成后,输入Happy 中的H 时,要用大小写锁定键,先让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再小结:用Caps%Lock 键盘,可以输入一个大写字母。这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再如,教学《操作计算机》一课时,教材主要介绍了鼠标器的五种基本操作,并辅以“七巧板”游戏让学生熟练操作,在“实践园”栏目中让学生练习更换桌面壁纸。这个任务, 学生从一开始接触信息技术就一直有,而且没有变过。笔者把这部分内容调整至画图结束后讲,即当学生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后,让他们将自己的画设为电脑桌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挖掘训练空白,及时增补教材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而不是孤立地学习课程内容。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也考虑了地域、学科、时间等因素,留下了诸多空白。教师使用教材时,要深入挖掘其中的训练空白, 及时增补教材。比如,教学《认识计算机》一课时,教材先向学生介绍了常见的计算机类型。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展示计算机常见机型外,还可以展示关于IPad、Surface、Thinkpad78 等平板电脑的图片,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科技。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还说出了一体式计算机,这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再如,教学《操作键盘》这节课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手指分工图,又给每一个学生发了一张印有手指分工的彩色硬卡纸,再结合键盘向学生演示,但总觉得不够直观,学生学得不够扎实。于是,教师使用实物展台演示,将键盘放于实物展台下,向学生演示教师放手指的过程以及手指敲击键盘的分工。演示一遍的效果好于教师在黑板上、彩纸上讲十遍。但大多数学校机房内实物展台很少,而且也不可能每节课都使用实物展台。为此,教师可尝试将手指分工拍成视频, 如寻找基准键、敲击基准键和敲击26 个字母键的视频,通过不断实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建构意义的情境。学生通过建构学习,对于掌握正确的操作指法印象更加深刻。
四、尊重认知规律,删减部分内容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现行教材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学《操作键盘》这节课,教材上简单介绍了学生的指法后, 就让学生练习用智能ABC 输入法输入几个汉字。编者的意图可以理解, 是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笔者觉得,学生刚刚接触了指法,根本不具备使用正确指法输入汉字的能力,所以建议先忽略这部分知识, 而是安排学生每节课开始前进行5 分钟的指法练习。经过一段时间强化练习后, 再讲这部分知识便水到渠成了。
再如,“信息技术基础” 模块结束后,教材安排了“文字输入比赛”主题活动。笔者认为安排文字输入比赛非常不妥,因为学生在短期内根本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规范指法,更不可能以较快的速度录入文字。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将主题活动改成字母录入比赛,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正确指法,在指法规范、熟练的情况下,学生自然能够快速地录入文字。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更新速度快,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从教材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