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献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节献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节献礼

教师节献礼范文1

1. “罗汉果茶”无原料图,成品图2张。

2. “陈皮枸杞润喉茶”因点评中加入“山楂”,建议原料图另找一张山楂图放入。

教师由于职业因素,长期讲课、过度用嗓,易使咽喉部黏膜在强气流的冲击下充血肿胀,从而发生咽喉部问题。因此,教师通常是急慢性咽喉炎、声带小结等咽喉部疾患的高发人群。日常生活中,除注意咽喉部保养外,平时可以多饮一些具有润喉利咽作用的茶类,如罗汉果、胖大海、金银花或等制成的茶饮,可缓解咽喉部不适,保护嗓子。

1、清火润喉罗汉果茶

原料:

罗汉果1/8颗,红枣5颗,玫瑰花6朵,枸杞10粒。

做法:

去除罗汉果的外壳,取出内部的肉,掰下一小块(约1/8大小)备用。红枣和枸杞用清水冲洗干净。将罗汉果、红枣、枸杞、玫瑰花放入壶中,倒入开水,盖上盖子,焖5分钟后即可饮用。

功效:

罗汉果味甘性凉,有润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急慢性气管炎、咽喉炎、支气管哮喘、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玫瑰理气活血,芳香怡人,可调节人体气机。红枣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葡萄糖、果糖、核黄素、硫胺素、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力。枸杞补益肝肾,现代研究表明,枸杞多糖具有提高免疫、抗疲劳等作用。红枣和枸杞尤其适合于体质虚弱、抵抗力差、易于感冒而出现咽喉疾患的人群。

适宜人群:

本方四味合用,具有清肺热、益气血、利咽喉的功效,尤其适合平时体质较弱,气血不足,抵抗力较差,慢性咽喉炎久治不愈者。

小贴士:

罗汉果含有罗汉果甜苷,其甜度近蔗糖的300倍,食用过多易伤脾胃,所以一次饮用量不宜过大。而且罗汉果性偏凉,故不建议体质虚寒之人饮用罗汉果水。

2、胖大海甘味润喉茶

原料:

胖大海2颗,甘草5克,冰糖适量。

做法:

将胖大海和甘草用清水冲净,放入壶中,倒入开水,加入冰糖(不加也可),盖上盖子,焖5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

胖大海是治咽喉炎、音哑的要药。《本草正义》谓其:“善于开宣肺气,并能通泄皮毛”“开音治喑、爽嗽豁痰”。胖大海性凉,可清利咽喉、利咽开音、清泻肺热,非常适于治疗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者,不论单用泡茶,或与其他中药配伍,都非常有效。如配伍麦冬、玄参,可治疗肺阴不足之声音嘶哑、失音等;与蝉衣、桔梗配伍,可用于治疗肺热引起的咽喉肿痛、声哑。方中甘草润肺止咳、缓急止痛。

适宜人群:

甘草与胖大海合用,可用于治疗肺热所致的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嗓子痛,声音嘶哑伴咳嗽、口干口渴等症。

小贴士:

很多教师把胖大海作为保健饮料,时时泡服。但泡服胖大海时,也要因人而异。胖大海主要适合于因肺热所致的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口干、便秘者,而对于脾胃虚寒见腹痛、腹泻,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咽喉肿痛者,往往适得其反。

3、陈皮枸杞润喉茶

原料:

陈皮10克,枸杞10粒,蜂蜜或冰糖适量。

做法:

将陈皮、山楂、枸杞放入清水中浸泡1分钟,洗净后捞出,放入壶中或杯中,倒入沸水,浸泡5分钟后即可饮用。可以适当加入蜂蜜和冰糖调味。

功效:

陈皮辛温,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适用于胸脘胀满、咳嗽痰多等症。辛能发散,则辛散肺气;苦泄肺气,能治痰多咳喘,如李时珍所说:“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枸杞滋补肝肾、明目、润肺,可养肺润燥生津。建议方中加入山楂10克,因其有消食化积、活血散瘀之功效,可用于治疗体内瘀血肿块。现代研究证实,山楂含有大量维生素C,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适宜人群:

陈皮、枸杞、山楂三味合用,适用于长期声音嘶哑、声带小结或息肉者,可用于日常调理。

小贴士:山楂也可与陈皮泡饮,加适量蜂蜜调味,可用于消化不良、咽喉部异物感、咽痛等症。

4、洛神花雪梨红枣汁

原料:

玫瑰茄(洛神花)6颗,雪梨1个(中等大小),红枣4颗,枸杞8粒,冰糖25克,水500毫升。

做法:

雪梨洗干净后,连皮带核切成小块,并将红枣撕开。取一只大碗(微波炉专用),放入雪梨块、撕开的红枣、枸杞、玫瑰茄、冰糖,加入水。在碗上盖上一层保鲜膜(微波炉专用),放入微波炉,高火加热7分钟。饮用时,既可将雪梨、红枣、枸杞、玫瑰茄过滤后饮茶,也可连同雪梨、红枣、枸杞一同食用。

功效:

玫瑰茄含有丰富蛋白质、有机酸、多种氨基酸、矿物质等,常用作茶饮的原料。雪梨性寒凉。现代研究表明,梨富含苹果酸、柠檬酸、维生素B1、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可清肺化痰、生津止咳,尤其适合于秋季气候干燥、长期用嗓过度而出现的咽喉干、痒、痛、音哑、痰稠等热邪偏盛者。红枣补益气血,缓和药性,《日华子本草》谓其:“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枸杞补虚益津滋肾,和红枣配伍,增强补益作用,提高机体抗病力。冰糖补中益气,润肺化痰,对肺燥咳嗽、咽痛、干咳无痰者,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适宜人群:

本方诸味合用,可补益机体,尤其适合于秋季气候干燥,加之讲话过多、用嗓过度出现咽喉干痛、声音嘶哑、口渴者。

小贴士:红枣性温,不宜一次食用量过多,以免助湿碍胃。

教师节献礼范文2

《编辑自己的演示文稿》是深圳市电化教育馆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教科书《信息技术》小学四年级上册《幻灯片制作》第3节内容,一课时40分钟。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PowerPoint这个幻灯片制作软件,并且懂得如何创建自己的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展开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插入和编辑文本框,能够修改文字的字体、字号等文字属性,发现幻灯片的不同视图方式并学会放映幻灯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word使用的对比,学会利用已有软件知识迁移到新软件的方法。

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交际、合作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编辑、美化演示文稿当中提升审美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培养自我探索、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演示文稿当中插入与编辑文本框,探究、讨论如何美化幻灯片;

观察思考幻灯片的不同视图方式,学会放映幻灯片。

四、学生分析

1.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学习兴趣浓厚。

2.学生通过前边的学习已经认识了PowerPoint这个幻灯片制作软件,并且懂得如何创建自己的演示文稿。

五、教学资源

教材

配套教学光盘

六、教学策略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分析,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通过情景导人、抛出问题和任务,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形式来完成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

1.内容回顾(3分钟)

师问:“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内容吗?”

生答:“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创建自己的演示文稿”。

师问:“那你们都学会了吗?马上创建一个或者是把上节课创建好的打开让老师看一看。”

生动手创建自己的演示文稿或者打开已建好的演示文稿。

【设计意图:巩固已学知识,为学习新内容做准备。】

2.情景导入(6分钟)

师:“同学们,我今天特别高兴。因为早上我收到了以前的一位学生发给我的贺卡。我特想跟你们分享一下我的快乐!”

师放映幻灯片制作的贺卡(写有“教师节快乐,老师您辛苦了”等文字的经过编辑的单张幻灯片)。

师:“教师节快到了,你们想不想也做一份这样的贺卡送给你最喜欢的老师呢?我相信,老师要是收到你们的礼物,肯定也会像我一样开心的!?

生:“想”。

师:“你想给老师写什么呢?请动手在你的幻灯片中输入吧。”

生尝试在空白幻灯片上输入文字,小组间可交流讨论。

师观察学生的操作情景,进行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利用贺卡(带文字并且经过编辑美化的幻灯片)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师节给老师送礼物为任务驱动,学生带着任务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二)新课讲授

1.插入文本框(6分钟)

(1)自我探究,发现问题

师:“老师刚才发现有些小朋友的幻灯片上一直还没有输入文字,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生:“老师,为什么看不到光标?”

生:“没有光标我们怎么打字啊?”

师:“对啊,没有光标我们怎么在幻灯片中输入文字呢,谁能教教我?”

指名会的同学解答此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

(2)对比启发,指导操作

师:“要想在空白幻灯片上输入文字,我们得借助一个工具,那就是文本框,还记得它吗,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Word软件,找找看它在哪里?把它插入到幻灯片当中”。

生对照Word软件寻找文本框。

师:“在‘插入’菜单下面找到文本框,有横排和竖排之分,同学们可以两者都试试,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动手操作在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输入文字。

【设计意图:通过Word与PowerPoint两者对比进一步理解文本框的作用。】

2.美化与修饰作品(15分钟)

(1)对比,启发思考

师:“同学们,比较你们做的幻灯片和老师展示的幻灯片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我的字没有老师的漂亮。”

生:“我的字太小了。”

生:“我想挪动字的位置,但不知道怎么办?”

师:“想想我们在Word中学过的文字属性的编辑,自己再动手试试看,能不能把文字变得更漂亮?”

生自己动手或与同学交流讨论,对文字进行编辑。

师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了解学生的技能水平,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习,巩固知识点。】

(2)作品展示

师:“老师看到很多同学做的幻灯片都很漂亮,下面展示几位同学的作品,请大家进行评价”。

师指名3位同学介绍自己的幻灯片,包括对文字进行了哪些设置。

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通过拖拉和旋转我们可以改变文本框的大小和方向,通过编辑文字的属性我们可以改变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和粗细等,从而做出各种各样漂亮的幻灯片来”

3.放映幻灯片(10分钟)

(1)通过对比思考,发现幻灯片放映的常用方法

师:“刚才,大家都做好了一份精美的幻灯片,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你现在的幻灯片跟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用的幻灯片好像有些不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语文老师讲课的时候有好多张幻灯片,我的才一张。”

生:“我们看的时候老师的幻灯片都是全屏的,一点鼠标就到下一张了,而我的动不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现在就只有一张幻灯片,那能不能放映呢?”

生:“老师,在‘幻灯片放映’菜单下面有个‘观看放映’,点一下它就可以播放了”

【设计意图: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探究其他方法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生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尝试。

师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发现。】

(3)教师总结

师总结本课主要内容

结束语:“同学们越来越棒了,就把你们做的幻灯片作为教师节礼物送给自己的老师吧!”

八、教学后记

本节课利用“教师节”这一特殊节日设置情景,以学生给老师送电子贺卡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以做一张带文字的漂亮幻灯片为任务促使学生去自主探究。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一方式果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着任务学习,同学们都有一种非完成不可的精神。

教师节献礼范文3

一、初、高中历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的差异

1.教学目标

初、高中历史课程新标准均包含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注重结果和过程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等方面的理念。但高中历史明显有进一步的提高,增加了“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等理念。同时,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方面,梯度要求差异较大。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历史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历史则要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历史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高中历史侧重于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高中历史均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放到了首位。初中历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高中历史突出了对人文精神、世界意识的培养。

2.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侧重于对历史进行感性描述,中国史和世界史各自分块,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讲、听写、识图、阅读、理解和记忆能力等。高中历史则突出理性分析,必修内容以三大学习模块、25个专题的形式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更加关注了学生发展的均衡性和选择性,要求学生会多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认识历史与现实和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内在联系,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辅之于多达六个模块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选修内容。选修内容供学生选择,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高中教学内容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知识体系,改变了编年史体例,很明显,高中历史中外史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取代了初中历史的通史式基础教学,具有容量大、跳跃性强的鲜明特点。

二、有效衔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教学内容的衔接

对于初中已出现过的重点历史知识,我们在高中教学中既不能简单重复,更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讲,而应从已知过渡到未知,充分利用原有知识,找到突破口,经过启发思考,进行深化和拓展,为高中教学服务。如在讲到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内容时,笔者先设计了一个小专题式问题:1、近代中国的任务是什么?2、完成了哪些民主革命任务?哪些没有完成?3、有哪些教训和启示?4、以后是哪个阶级何时如何完成的?经过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通过引导,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相关内容,初中历史知识灵活迁移到高中教学。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初中简单地“死记硬背”知识,过渡到高中比较、联系和理解等新要求。

对于初中没有作为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不够的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有效的补充,以利于掌握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初中没有涉及到或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高一教学可增加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如相关的电视、电影或科教片等的片段,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中的感知、想象、联想,产生共鸣。当然,如果能提供合适的情景材料,又通过设置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在增进了解新知识的同时,又训练材料解析题的审题答题的方法,提高信息阅读、搜集、概括、分析和论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失为“一箭双雕”的好做法。

根据实际情况,开学时在高一新生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通史知识的专题补课,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2.教学方式的衔接

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差异,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水平的经验型抽象阶段,初中历史强调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高中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逐渐趋向成熟,需要我们全面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同时,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而高中历史教师由于会考尤其是高考的压力,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可以说并没有真正突破瓶颈制约。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得知识的条件。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在创设历史情境、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要将能力培养一以贯之,分层次有步骤实施。高中历史教学特别要落实课程改革理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师生关系,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呼声的倾听者,让历史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气氛。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历史学习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具备“我能学”的独立学习能力,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一步一步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历史内容较为简单,许多要求局限于理解和记忆的层面,机械记忆的旧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方式中还相当大的影响。高中历史内容多,跳跃性大,课时安排较紧,如果仍沿用老一套学习方法,学生倍感困难,无法适应。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回答提问、认真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规范等一系列基本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其次,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开卷考试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教会学生勾划知识重难点、理顺基本的知识网络以及掌握相应的解题答题基本方法。高中历史教学在上述基础上,则进一步深化到学会归纳、分析、论证,学会探究和质疑,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用逐渐有机结合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学会阅读,筛选历史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对情景材料的解题答题能力有质的提高。从被动学习的方法到主动学习的方法的积极过度,显得尤为重要。

4.初、高中历史教师的衔接

教师节献礼范文4

一、课例样本:想教的与实际所教的现象扫描

笔者以某位教师执教九年级上册《祖国》一课的现场听课活动为课例观察样本,从教学内容的视角考察教师“想教的”与“实际所教的”是否趋于一致的现象。根据现场听课笔记以及教者课后反思、交流,整理如下: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2.能够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3.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流程:

环节一:检查学生预习完成“字词注音”情况;齐读诗歌。(11分钟)

环节二:出示问题讨论,理解两首诗歌的情感。(5分钟)

环节三:学生展示讨论成果。(11分钟)

环节四:学生读课文(分角色、试读、齐读、自由读)。(5分钟)

环节五:当堂检测。(5分钟)

课后,执教者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的成败。他指出:“诗歌教学,要注重朗读,以朗读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能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但在朗读过程中,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议课活动中,绝大部分都是立足于小组合作学习氛围的营造、小组评价激励等角度展开研讨。有人予以这样的评价:“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得到高度的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了高度释放。”的确,从课堂现场气氛来看,课堂学习的氛围相当浓厚,课前有齐呼口号的,课中有呐喊助威、争先恐后展示的,对小组评价一会儿是加分,一会儿是奖励,不一而足。

但是,教师“想教的”与在课堂中“实际所教的”是否趋于一致?“实际所教的”是否能够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在“实际所教的”的引领下,学生实际学到什么?教师想教的是三个方面:一是了解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要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三是理解诗歌的情感。那么,针对这几个想教的内容,执教者实际所教的与想教的趋于一致吗?先看第一环节,实际所教的主要教了字词注音与朗读,而绝大部分的时间是花在字词注音的展示与点评之上。问题是实际所教的能否有效地达成目标呢?或者说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笔者想,学生在大约11分钟的教学活动中,实际学到的最大可能也就是能够注音、识记难字。环节二与环节五的朗读课文,朗读课文的活动包括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形式,其教学意图是什么?应该说执教者考虑到诗歌这种体式的文章,需要注重朗读,应该是合宜、合适的。朗读活动的教学指向,亦是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想达到什么结果呢?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还是感知诗意?抑或是了解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似乎变得扑朔迷离,在课后从执教者的反思可以看出,当问及“以这样的形式来朗读,每一次朗读形式的要求或目的是什么”时,执教者无从回答,看来很可能是未经过深思熟虑。从课堂现场来看,不论是环节二的齐读,还是环节五的分角色读、自由读,都无法达到教师提出的“有感情地朗读”目标,学生也只是为读而读。环节三出示两个问题后,学生思考、讨论、展示,其教学指向是要理解诗歌的情感,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应该说,想教的与实际所教的是趋于一致的。在这种基本趋于一致的情况下,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课后,笔者访谈了6名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或者说能否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回答道:“认识了生字词、知道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当笔者又追问:“作者的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或者说你是怎么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学生则不知所云,反过来问我“什么是诗歌的艺术形象”。显然,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实际学到的只是识记字词与理解情感。那么,要想达成了解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诗歌的艺术形象的目标很显然是“踩空”的。

二、消解策略:目标贯通教学环节的可能路径

如果想教的与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所教的出现了明显的背离乃至冲突,这就像想达到“罗马”,可在去“罗马”的旅途中,却做了些与达到“罗马”风牛马不相及、毫无关联的事。或譬如想教的是学会如何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实际所教的却是不遗余力的字词注音,情节梳理,你能说这是一种正常、合理的现象?那么,如何消解“想教的”与“实际所教的”二者的背离、矛盾与冲突呢?可能的路径是:以教学目标贯通环节,分步实施想教什么。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2]。它描述的是学生学习后的结果。以找准教学内容的落脚点为基点,将想教的分步安排在各教学环节中,以教学目标照应、贯通整个教学环节,从而使想教的与实际所教的相关联。

以笔者所执教的《望海潮》某一片段为例,简述此种策略的路径。首先,通过研读文本与分析学情,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能够学会从虚实的角度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其次,以教学目标(或教学内容的落点)为发端开始“逆推”。所谓“逆推”,就是“从落点出发,不断往前寻找可以引领学生到达这个落点的‘前提条件’,直至找到一个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吻合的最基本的条件”[3]。逆推的过程为:要让学生能够学会从虚实的角度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就须先让学生能够找出文本中写实与写虚的句子,并概括写实与写虚的内容;要让学生能够找出文本中写实与写虚的句子并概括写实写虚的内容,就须先让学生知道诗词中何谓写实与写虚。所以,逆推出的可以作为最基本条件的教学内容是:能够知道诗词中写实写虚的概念知识。想教的包括三个要素:1.以出示诗句,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虚实的知识,为下一步学习课文铺垫。2.以朗读课文感知词意,能动笔勾画出虚实的语句,为下一步概括张本。3.以概括虚实内容为过渡,为讨论这种艺术手法的作用为旨归。最后,确立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三个环节:1.出示几句诗,要求学生判断写实与写虚的诗句,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虚实的相关概念。2.朗读课文,请你勾画出《雨霖铃》中写实与写虚的句子。3.请你分别概括写实写虚的内容,并讨论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有何艺术作用。

从设计文本来看,三个实际所教的教学环节设计所走的路线则与“逆推”相反,它是从最基本的条件内容(学习起点)出发,一步一步走向终点,指向目标的达成。“想教的”的几个内容是指向、服务于教学目标的,三个“实际所教的”的环节的内容也是指向、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想教的”与“实际所教的”是趋于一致的。“实际所教的”的三个环节,活动的内容相对集中,活动的着力点、指向性明确,呈现一个逐步递进的课堂结构。当学生完成三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后,大体就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至于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会生成什么以及如何评估生成的效度,以审视所生成的内容能有效地指向、达成教学目标即可。

教学虽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但我们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反思自己想教的与实际所教的之间的关联,审视自己所教的与学生实际所学的之间的关联,考察与反思自己想教、所教、学生实际所学的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应该走近也必须走进教师的视野。

注释: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教师节献礼范文5

关键词:历史教学 现实 链接

史学家卡尔曾说:“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里理解现在。”所以说:历史课连系实际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是根本的落脚点。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历史教学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这就要求历史科任老师做到历史教学与现实相连接。

初中历史教材简略,对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如果能充分利用好现实资源发挥历史教学与现实链接的意义与作用,其功用可谓是一举多得:1、历史教学与现实的链接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又会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学生容易感悟出历史的深层意蕴。2、历史教学与现实的链接既可以让学生养成密切关注现实社会的习惯,又便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和现实、个人与国家、人生和社会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和判断,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3、历史教学与现实的链接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客观、发展的历史眼光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各种复杂现象,能够实事求是的分析事物。4、历史教学与现实的链接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所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链接现象,是指教师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了解历史,从历史中吸收养分,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历史教学的现实感主要表现为:在讲授具体史实时应该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启迪学生思考和认识当前时代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引导学生从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经验教训中吸取借鉴;通过剖析历史事件,启发学生透过重大现实世界的表象人情其本质等分。

历史与现实链接的策略意图是:在课程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如果能把历史性、时代性和思想教育性三者有机结合,运用书中的事例“抛砖引玉”,适时、恰当地与现实链接,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讨论,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融会贯通的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课堂换发生机活力。其基本策略可以例述如下:

再导入新课时以现实材料精巧设疑激趣。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途中的指路人。作为历史教师,应抛弃照本宣科和应试教育的思想,致力于改革课堂教学,充分挖掘、研究现实材料,并且要将现实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创设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情境,将之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之有趣、思之有味。例如:在学习《开元盛世》一课时,如果单纯地直接讲述就会感觉僵硬枯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引用的《沁园春 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然后在设定三个连续的问题: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到底他们有什么雄才大略,丰功伟绩,能激发起对他们有如此强烈的历史情怀呢?

他们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有什么作用?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对于中国社会又有怎样的影响?

一个问题分解为三个紧密相连的,各为系统最终又有机形成整体的相扣环节,化大为小、化难为易,能够便于学生去思索作答。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认识现实生活,在古今联系中继承优秀传统,汲取精神营养,弘扬民族精神,这既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将历史与国际内的时事相结合,创设历史与现实链接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认识现实问题。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曾说:“单做事实的穿凿、记忆、叙述,觉不是历史教学。对我们至为重要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精神,是社会的意志冲动,是时代精神。”创设历史与现实链接的教学情境就是将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与现实相联系,使基本理论更具体、更生动、更具说服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例如充分利用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创设教学情境,将历史与时事相结合,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将历史与现实链接,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历史教育功能的最终体现。在教授《对外友好往来》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中国和日本同是亚洲东部的两个重要国家,现在经常被称作“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大约在距今2000多年前,就建立了交往关系。(1)、概述古代、1894——1945年间、现代史上中日关系变化的基本趋势。古代和现代变化对中国的外交状况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反日、抗日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抵制日货”是中国人民对日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试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简述其直接原因和影响。(3)、日本在二战以后一再否认侵华的战争和史实,简析其历史原因。从世界和平发展的角度来说,你认为中日关系应当怎样发展?并且适时使用多媒体播放《甲午风云》、《》、《屠城血证》等影片的片段,让学生罗列日本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感悟到“发展才是硬道理“。教学中我们应抓住某一契合点,联系学生生活的设计、实际,联系当今重大社会问题、国际问题,尤其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之处,使学生在两者的结合中产生深沉的历史感和鲜活的时代感,真正实现学史使人明智的目的,给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现实搭配一座沟通的桥梁。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养分。”相应,史学家的宗旨就在于“经世致用”、“彰往而察来”。因此历史教学应该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将一些社会活动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更好的解决现在以及将来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健全知识结构的需要。因为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了解和记住过去,还应该是在学习和研究过去中去吸取历史教训,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参考资料:

教师节献礼范文6

[关键词]中学历史;社会现实;有效结合;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7001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社会现实的前身,而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历史与现实相互交错,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只有清醒地面对历史,并在历史中反思,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现实服务。为此,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前时展的特征,密切关注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对社会问题做出最客观的评价与分析,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一、结合社会生活开展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历史

目前,许多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甚至有种畏惧的心理,原因在于他们现有的历史知识体系中缺乏对应的现实生活经验。为了顺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势,使得历史教学能够更好地为生活服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社会很好地结合起来,完成知识的迁移,并能学会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例如,学习《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学生对于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对学校的考试制度却是耳熟能详,为此,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师:在开始新课之前,我们先聊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话题――考试,你们从小到大经历了无数次考试,那你们喜欢考试吗?并说说理由。谈到考试,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接着,师:看来大家都不是很喜欢考试,但是如果没有考试制度,国家如何选拔人才呢?然后,让学生观看一段科举制度历史发展的视频,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度。师:联系现在的考试制度,请你谈谈对科举制度的看法,并说说如果没有考试,你是否还会认真读书。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通过联系社会现实中比较熟悉的考试制度进行分析,自然而然地对科举制度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有所了解,进而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有效地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二、选择时事热点问题,加强历史知识的实用性

时事热点问题,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台湾统一问题、中日关系等,都可以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并且将热点时政问题与历史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和我国国情,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学习《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台湾统一问题进行讲解。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与讨论香港、澳门、台湾的统一问题,然后设问: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生:港澳是外交问题,而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师:我国政府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港澳问题,而却迟迟无法得到解决?有哪些制约因素?针对李登辉与的“”言论,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目前台湾统一该用武力还是和平手段解决?港澳回归后采取“一国两制”,那国家完全统一后,该制度是否可行呢?让学生针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增强了学生对海峡两岸关系现状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三、正确客观分析历史,以全面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

以史为镜,需要摒弃人类的爱憎与喜恶,对历史进行公正、客观的分析与评断。只有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的发展,才能发现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指导现实问题朝着正确、有利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办家家教案

下一篇正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