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1
1.1小城镇建筑设计中的风水理念
传统中国建筑文化中,建筑设计受风水观念的影响甚重,一方面表现在对日照、通风和布局等物质功利方面的重视;另一方面受八卦九宫、东西四宅等迷信之影响,追求一种所谓心安理得的心理需求。风水家认为:“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门族衰微”。实际上,建筑的布局是建筑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因此,人们的文化习惯和文化追求在建筑设计文化中占也很大的比重。
1.2小城镇建筑设计中的空间构成
小城镇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在扩大建筑规模上采用了不同的方式,现代建筑将复杂的内容组织在一座房屋里,由单层变多层,在平面上以至高空做最大限度的伸展,因此产生了一系列高大的建筑物,取得了巨大而变化丰富的建筑体量。传统建筑以院落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单座建筑数量众多的群体空间,这种处理方式的不同,使人们在建筑之中有着不同的体验。现代建筑从外观上看一目了然,其个体本身是丰富多变的;传统建筑从单体上看简单明了,而平面组织上却十分复杂,其建筑的整体面貌是一层一层逐一展开的。
1.3小城镇建筑设计中的装饰艺术
建筑装饰就是选用各种材料,对建筑物进行不同手法的装饰和点缀,使之更加精致、完美,更富有艺术魅力,且这种装饰又是全方位的,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房顶到地面以及墙壁、门窗,无一不是精心安排的,它是小城镇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建筑装饰受到信仰、审美观念、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它所包含的文化审美更加丰富。
2小城镇建筑设计中文化理念的应用
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决定了小城镇建筑设计中文化理念的应用,因此,提高当代建筑设计文化意识,在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先进建筑文化理念,切入当代城镇建筑设计实际,建立健全适合本区域建筑设计中的文化审美机制和模式,适时、适度地创新,才能赋予建筑更深厚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特色,保证城镇建筑设计健康、合理发展。
2.1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社会的根本,建立和健全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理念机制,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因为: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应该提倡互相尊重,公平公正,以人为本的精神在于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利于人相互之间的促进发展。②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使物最大地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保证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所以,我国小城镇建筑设计中,应充分展示“以人为本”的理念,多出精品,不能满足于现有成熟规划设计思想的反复套用。
2.2设计优先的原则
设计是建筑的基础,建立和健全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理念机制,就是要坚持设计优先的原则。我国古代城镇聚落的营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风水观念影响,时间长达数千年,虽然风水中有不少迷信、玄秘的部分,但却是我国古代环境设计理论和初级的环境科学,英国的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指出:风水理论包含着显著的美学成分和深刻哲理,城乡中无论集中的,或是散步在田园中的房舍,也都经常地呈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尽管我国传统聚落中大都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但也是经过策划和设计的,如在聚落选址、建筑布局方面的众多讲究和约束。
2.3色彩和质感的原则
色彩和质感是建筑文化理念最丰富的元素,建立和健全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理念机制,就是要坚持色彩和质感的原则。小城镇建筑的色彩应保持鲜明的地方特色与统一和谐的效果,表现出简洁、大方、明快的特色。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色彩的冷暖对人的心理感受有着重要的影响,暖色调物体在视觉上显得较为突出,给人温暖、偷快的感受;冷色调物体有一种后退的视觉效应,给人以宁静、阴凉的感受。实际操作过程中,设计者可选择某种色彩为城镇基准色,在局部使用对比色时,与基本色取得一定的平衡。在色彩的变化上,应把握好变异的量度,色彩完全相同会显得单调,变化太多又会显得杂乱,各建筑的色彩搭配切忌对比强烈,否则难以取得街道色彩的整体协调,但在重点部位可施以醒目的色彩,再统一进行对比,达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
2.4乡土田园特色和土地利用率等原则
建筑是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的产物,建立和健全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理念机制,就是要坚持建筑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小城镇最吸引人之处在于贴近农村,贴近自然,拥有良好的人居环境。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控制小城镇建设整体规模,降低土地开发强度,但过低的土地开发强度也不利于小城镇人气的凝聚,无形中增大了城镇建设成本,所以两者间必须权衡考虑,应仔细分析当地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历史背景,努力挖掘小城镇独特的地域特征。
3总结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2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现状;对策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a's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lanning principle of small towns in China is analyzed,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and defect, according to the difficulty of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Keywords: small towns;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发展小城镇的重要性
我国要进入现代化,从现在起到2020年,每年需要转移1500万农村人口,让现有的城市全部接纳这些农村人口,显然不可能。小城镇就业成本和定居成本比较低,而且与农村有密切地缘联系,方便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因此,大量发展小城镇,就成为我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发展小城镇有以下几方面好处:1、分流大中城市发展的压力,弥补国家资金紧张的不足。2、通过小城镇的发展,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从而拉动建材、建筑、家具、电力、家电、交通、以及餐饮服务等行业发展,刺激经济的增长。3、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使土地相对集中,为农业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前提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总而言之,如果不发展小城镇,不仅大中城市的发展将失去坚实的农村基础,而且绝大多数“农民工”很难转化为市民。而小城镇的繁荣必然带动农村经济的繁荣,进而保障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小城镇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规划小城镇,要让 “人”成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注重本地人就业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就业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切切实实让本地农民成为受益人口,真正感觉到小城镇舒适、方便,有归属感。
2、可持续发展原则。小城镇规划,应该克服短期性、片面性。既要保证近期发展不降低生活水平,又要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还要保证发展不破坏自然环境,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不阻碍未来的发展。
3、生态优先原则。发展小城镇要坚持生态优先,正确处理好小城镇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规划好生态圈,使城镇与乡村成为具有生态调节效应的生态格局。规划应严格控制小城镇绿化用地,对规划绿化覆盖率必须有严格数字指标,避免盲目扩张、破坏生态。
4、集约发展原则。小城镇建设应该放弃粗放型思路,提倡集约型模式,立足当前、注重实效、着眼长远,注意基础配套设施的共享,克服项目零星分散、基础设施投资过大、重复建设、利用率低等问题。
三、 当前小城镇建设现状与不足
我国小城镇发展很快,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8倍。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冒进态势。虽然数量多,但是规模小,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对经济和人口的吸引力比较弱。
1、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带有极大的自发性和人为行政性,造成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例如在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中小城市的发展带动了众多中心镇区的繁荣;而在内地省市,很多地方是不顾主客观条件一哄而起撤乡建镇,大部分小城镇建设基本处于原始集市的状态,发展空间狭小,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而且镇与镇之间、镇与县城之间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同构化,区域功能不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
2、规划滞后,功能定位不清。城镇规划意识亟待加强。在目前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而轻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的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3、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薄弱。一般理论认为小城镇人口规模小于3万时,则吸纳能力非常弱,不利于产业、人口的集聚,而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城镇人口不足万人。小城镇建设必须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才能发挥集聚效应,而我国的小城镇多数是一条街道,几个门面,仅有流通、消费功能,基本的供水、供电、排污、防洪、交通、道路功能都不具备,有的甚至有供水无下水,有供电无供暖,教育,医疗、污水、垃圾处理、金融等等服务就更不上层次了。
四、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
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困难有很多,笔者在本文只是针对主要的下面几方面进行简单分析以及提出对策。
1、建设资金缺乏是大多数小城镇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这一点,在经济相对后进的地区尤其突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建设资金来源不足,直接导致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地方政府应该一方面适当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建维护税和土地出让纯收入的留成返还比例,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另一方面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融资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直接投资参与小城镇的建设开发。
2、发展人才匮乏是小城镇发展的瓶颈。目前基层的条件差、待遇低、工作忙、升迁难,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到农村投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人口素质堪忧。人才的极度匮乏必然制约小城镇建设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在吸引城镇人才的同时,大量培养使用有能力、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本土人才”,应是解决人才问题的最佳选择。
3、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促进劳动力流动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农民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应改革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建立适有利于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户籍制度。完善劳动保障等制度。如:进镇落户农民的就业培训,户籍、子女上学、医疗、就业、 养老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镇经商办企业镇建房居住。
4、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培育主体产业。小城镇发展的困难还在于没有特色经济、支柱产业,不足以吸纳足够多的人口就业。因此,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培育一、二个产业和几个龙头企业,建立起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小城镇的发展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后劲。
参考文献:
1、孔祥智 ; 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 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03期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3
―、加强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小城镇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是农村向城市过渡的一种历史性转化形式,是城市的雏形。小城镇建设包括全方位的社会发展间题,但从根本上说,发展小城镇的实质是发展小城镇的经济,其关键是要有产业和市场的支撑,没有经济发展作基础小城镇就不可能发展=小城镇的经济是全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基础工程。其作用在于:
(―)改变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我国是个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建国以来一直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山西的情况与全国-样,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运用各种手段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农村集中有限的资源,形成了;业和城市建设的资金积累。同时,为了减轻城市负担,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这样做,尽管在当时有其历史的必要性,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其中主要的负面作用是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扩大了城乡和工农差别。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山西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是,由于受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缓慢,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工业化实际上成了城市的工业化。目前,山西工业化已进人中期发展阶段,而城市化水平只有38,2%,全省城镇居民2002年平均可支配收人达到6234元,而农村居民只有2150元,农业和农村市场组织化发育程度也远远低于工业和城市。
由原始的城乡一体化,到城乡的分离和对立,再到更高阶段的“城乡融合”,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早已为-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史所证实。当今世界,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席卷全球的潮流,不仅发达国家,就是发展中国家也很重视这个问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规律自发起作用的过程中,先是乡村资金、人才流向城市,聚集到城市,实现了城市化,直到乡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农产品供求关系出现紧张状态时,才不得不回过头来研究农村,建设小城镇5例如,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城镇开发法>,第一批新建63个小城镇,并且提出了“都市化村庄”的概念。我们应该重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训,只是我国有特殊的国情,我们是在受到“三农”问题严重困扰的时候,着手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解决方式的最佳选择自然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小城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石。一方面,通过工业扩散,技术设备转让,招商引资,人才交流,促进了城乡和工农之间的横向联合,把城市先进生产力引人广阔的农村,以形成-个比较均稀的工农业布局;另一方面,随着农村改革的深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将一部分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分离出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并把这部分农村人口和村办企业逐步引向小城镇,使城乡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工农产品的交换关系,而且又增添了产业间的横向联系,这样的小城镇就成了乡镇企业立足发展的基地,成为扩大城乡物资交流和商品流通的中转站和集敢地,从而就历史地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基石。
(二)优化发展环境,壮大区域经济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希望有一个自然条件优越,交通顺杨,生活方便,整洁舒适,诚信公平,安全文明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埦里,企业无后顾之忧,只要内部经营管理得好,就会迅速发展起来。而山西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还没有完全具备这种条件,鉴于这种情况,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1.可以优化乡蜞企业发展钚境,增择聚集能力。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柱,山西乡镇企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由1978年的9.11万个发展到2002年的37万个。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2002年非公有制企业占乡镇企业总数的96.4%。各类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总数达319.1万人,总产值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向国家纳税608716万元。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但是,区域空间布局分散制约了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布局分散,除了占有耕地过多,造成环境污染、交通信息不灵外,更重要的是不能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这也是近几年乡镇企业吸收就业能力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城镇一般都是在相对优越的条件下历史地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基础,加快小城镇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使各种环境向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改善,形成聚集乡镇企业的充分理由和条件,促使目前由于布局分敢造成的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2.可以改善农村的科学、文化、教育条件,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农村由于农民分散居住在自然村落,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亊业发展艰难,大部分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低,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即使有就业机会也难胜任。如果集聚农村人口于小城镇,不仅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而且伴随着小城镇建设而出现的各种教育、科学、文化设施将有利于城市文明的广泛传播i有利于文化教育的普及交流和人口素质的提髙;有利于改变旧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封闭状态,尽早建成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3.可以吸引民营企业家和外商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加强小城镇建设可以为民营企业家和外商创造投资办企业的必备条件。比如,必要的道路交通、信息通讯、文化娱乐等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及市政管理、社会治安等各种条件,从而以优越的环境招商引资,招贤纳士。而外来企业入驻小城镇越多,越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加强小城镇建设是调整经济结构,吸纳剩余劳动力的有力措施
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速度和效益。对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是山西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加强小城镇建设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在于: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干,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实现山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逐步调整,山西-、二、三产业结构的比例由1978年20.7:58.5:20.8发展为2002年的9.8:53.7:36.5=从这个比例结构看,第一、二产业比例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提高,但尚未进人产业结构滇进的最佳阶段,即以服务业为主的“三二一”状态,而基本上表现为“二三一”的排列顺序。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反映了该地区流通、消费和社区服务的社会化程度,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山西农村第三产业比重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由此又导致农民收入少,消费水平低。据统计,山西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2%,但2002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39.8%。产业结构因消费水平落后而难以实现正常升级,经济结构也难以得到优化。,
发展小城镇,有利于解决城乡之间存在的巨大“消费断层”问题,扩大有效需求;有利于拓宽消费领域和提高消费层次,减缓工农业产品总体过剩的局面;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山西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矛盾,伲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将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集中到城镇从亊工业生产和各种服务性工作,让他们有机会获取加工、服务领域产生的高于简单出售初级农产品价值的附加值,从而迅速增加收人,提髙生活消费水平,有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培育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互为依托、相辅相成,不仅是中国农村城市化道路的一大特点,而且是农村现代化的一个规律,小城镇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
2.优化所有制结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s所有制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毫不动摇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不会彩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而且还会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量占全国企业资产总量的比重,1985年为87%,2000年为43%,而国民经济却连年增长,我国提前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山西所有制结构的问题在于吸纳就业能力强、活力大的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发展缓慢,到2002年国有企业资产仍然占全省企业资产总量的60%多,增值速度慢,市场竞争力不强。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山西的经济发展。合理调整所有制结构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借鉴。发展小城镇为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广阔的空间,它将成为山西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的主阵地和新亮点。
综合以上两点可知,通过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优化调整,小城镇将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据有关部门调査分析,农村人口每减少1个百分点,农村人均就增收200元;城市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加1.5个百分点。因此,加强小城镇建设对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也将产生重要作用。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山西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厲于发展中的落后的农业国。山西的农村更加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按部就班是不行的,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发展小城镇是山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优秀的小城镇ft新31工业化必要的載体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宅基地换房
一、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规制概述
宅基地使用权是以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为目的,对集体所有土地进行占有和使用的权利。①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无偿取得的,可以无期限使用,是农民的住宅保障性权利。
一个好的资源权利的制度设计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使资源得到充分高效利用。宅基地使用权是一项农村土地资源权利,事关我国九亿农民的生存利益,它应该按照怎样的程序取得,又应该按照怎样的规则去行使都是立法者慎重考虑的问题。我国《土地管理法》第62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由此可以看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原则上不被允许,农民如果没有其他房屋,宅基地一旦流转则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保障。之后国务院为了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防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变相流转,建设小产权房,多次出台法规、政策强化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限制。
宅基地使用权能否流转在法学界一直争论很大,一部分学者支持立法者的观点,认为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的生存保障,如果允许其自由流转很可能会导致农民流离失所,影响农村社会安定;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不仅可以体现宅基地的土地价值,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可以促使有限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宅基地的闲置和浪费。尽管《物权法》将宅基地使用权定性为用益物权,但有关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没有新的突破。如果说宅基地使用权是一项用益物权,那么按照物权理论,宅基地使用权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处分这项权利而不受任何干涉。而实际上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越来越紧张,解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呼声越来越高,所以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进行了有益探索,既有广东的宅基地入市,也有天津华明镇的宅基地换房,还有成都的灾后住房联建等。其中天津华明镇的宅基地换房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以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解决小城镇建设的土地与资金问题,促进了农村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是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一种有效模式,华明镇因此入选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最佳实验区。下文将着力讨论这种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新模式。
二、“宅基地换房”的基本情况
“宅基地换房”就是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自愿的原则,高水平规划设计和建设有特色、适于产业聚集和生态家居的新型小城镇。农民则以其宅基地,按照规定的置换条件换取小城镇中的一套住房,迁入小城镇居住。农民原有的宅基地统一组织整理复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新的小城镇除了农民住宅区外,还规划出一块可供市场开发出让的土地,用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小城镇建设。
天津华明镇宅基地换房主要做法是:从2005年开始华明镇政府首先对农民房屋进行普查、确权,然后由政府组织成立天津滨丽公司对新城镇建设进行选址、规划设计和建设,之后由农民自愿申请,如果一个村有90%以上农民同意换房,则由村委会与政府签订换房合同,最后按照一平米主房换一平米商品房,两平米附房换一平米商品房的标准置换。华明镇原有宅基地12071亩,而新建小城镇只需占地8427亩,换房后宅基地复耕,不仅可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还可以节约出近四千亩土地出让用于商业开发,以土地出让收益支出新城镇建设费用,可以做到土地与资金的平衡。
三、“宅基地换房”的现实意义
总体来说,天津华明镇的宅基地换房是成功的,在符合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让农村土地资源得到了优化利用,这不仅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的肯定,也引来了不少地方政府前来学习经验。“宅基地换房”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加强了土地集约化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扩大了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空间。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剧了城市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一些地方早已用完今后5年的土地指标。而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需要,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严格限制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宅基地是农村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大多没有经过整体规划,处于分散状态,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定居城市,许多宅基地被闲置,甚至形成无人居住的“空心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下。“宅基地换房”通过让农民集中到小城镇居住,将原有分散、闲置宅基地统一整理复耕,耕地占补平衡后,节约的土地置换成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出让,既实现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和高效利用,也大了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空间。
第二,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有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宅基地换房之前,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农民自建房屋大多用材简单、设施简陋、质量较低。换房后的房屋是按照小城镇标准统一修建,设施齐全,质量较高。据介绍,已经修建好华明家园都是四层或者四层半的小高层,没有高层建筑,小区家园外便是新建的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小区还有学校、文化中心、医疗服务中心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小区绿化面积超过了国家标准,小区中心还有新月形人工湖,居住环境较为舒适;华明镇实现了小学的统一,农民子女上学都有校车接送。③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升,农民比较满意。
第三,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宅基地是农民手中最为重要的财产权利,法律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限制主要是出于对农民的特殊保护,担心农民为了眼前的利益失去生存的家园,但现代农民是理性的,完全有能力衡量自己行为的可行性,也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其他住宅保障不会轻易流转宅基地。“资产的动态化是实现资产价值最有效的途径,限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并使之静态化至少在经济上是低效率的财产管理方法。”“宅基地换房”是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一种有益尝试,在保持耕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将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挂钩,耕地占补平衡后,节约出的宅基地置换成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出让,所获收益用于小城镇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宅基地换房”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宅基地的土地价值得以体现,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
四、“宅基地换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宅基地换房”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宅基地换房时宅基地使用权价值体现问题和置换后农民生活与就业问题。
首先,关于宅基地换房时宅基地使用权价值体现的问题,各有各的说法。政府方面认为宅基地换房政策是可行的,也是经过农民同意的,原有的宅基地和房屋估价4万元到5万元,到新建小城镇置换一套80平米的住宅,价值超过30万元,家庭财产增加了20多万,农民肯定是高兴的。而实际上一些农民并不满意换房,认为自己的土地利益严重受损。按照规定,主房是一比一置换,附房是一比二置换,院落空地不参与置换,这样置换下来,原本165?的宅基地房屋只能换到75?的商品房,按照规定的人均30?的标准,一个三口之家要补足到90?,其中就有15?需要按照600元/?的价格购买;而要再享受每户8?的优惠价购买,则一套98?的房子还需要另外花2.5万元,这还不算装修费;如果想住更大的面积,则要按照4000元-5000元/?的市场价购买,一些农民也因此无钱搬迁。这只是以房换房,不是以宅基地换房,宅基地使用权的土地价值没有在换房中体现。宅基地换房后,节约的宅基地将转换成城市建设用地出让,获得巨大的土地增值收益,而这部分收益归政府所有,无论是宅基地所有权人的农民集体还是使用权人的农民个人都没有分享到。其实“对宅基地换房存在不同理解的背后,是农民与地方政府之间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及其增值收益分配权的微弱博弈”。
笔者认为“宅基地换房”还处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探索阶段,换房标准和利益分配机制都还不成熟,有待改进。在换房标准上,宅基地换房过程中应当考虑农民原有宅基地的土地价值,因为农民以宅基地使用权来换取小城镇房屋,一旦实行置换则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宅基地,也失去了居住的保障,所以在换房中,至少原有的宅基地使用权及其房屋与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房屋价值相当,对农民来说才公平。由于法律限制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其价值估量可能有一些困难,建议可以参照同区位、同质地的城市建设用地市场价值对宅地基使用权价值估量。在利益分配机制上,宅基地流转收益不能由政府独占,农民集体和农民作为宅基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都是有权分享土地流转收益的,而且应该占有大部分,政府可以获得为换房以及公共设施建设所作出的投入。
其次,关于宅基地换房后农民生活与就业问题,有不少农民反映宅基地换房让农民住进楼房,看似居住条件改善了,交通也方便了,但是农民习惯了农村低成本的生活方式,城市生活的物业管理费、水电费、燃气费、垃圾处理费等费用的支出让农民感到生活的压力,生活的幸福感并没有提升。换房之后,虽然政府为解决农民的就业,提供了免费的技能培训,还在工业园区安排就业岗位,但是对于大半辈子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说,大多数人只有种田种地的技能,他们就业观念陈旧,接受新技能的能力差,大多无法重新找过合适的工作岗位,所以在一些地方,无事可做的农民成天在小区茶园喝茶、聊天或者打麻将。
“宅基地换房”不只是房屋交换那么简单,更要解决好换房后农民的生活和就业问题。换房后农民生产生活必然会有不适应,政府应当做的是尽快让农民融入城市生活。结合实际情况,政府可以补贴一些费用平衡生活成本的增加,加大对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多提供一些简单易学的技能培训课程,在引进二、三产业项目时多考虑农民的就业技能限度,增加适合农民的就业岗位等。同时要做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为农民提供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5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编制;措施
一、当前小城镇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小城镇规划编制的依据不足或不准确
当前,我国的小城镇规划编制往往存在基础资料匮乏的问题,上一级管理部门没有下达相应的指导性文件,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无从做起。另外,一些主管部门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地方性的资源、环境差异,从而使得规划编制标准与地方的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小城镇规划编制中对自身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以及定位不够准确,存在盲目的跟风现象,无法突出自身的特色性发展。
2、小城镇规划编制滞后性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阶段,不论是城镇经济发展方面,还是总的社会环境上,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很多地方根本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规划编制一直沿用以前的东西,不及时进行更新,无法发挥总体规划调控的目的。
3、城镇规划设计市场的监督管理机制不足
在小城镇的规划编制过程中,从事规划编制的设计单位和个人,能够自由的进出规划设计市场,而且他们的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往往会有低资质单位承办高资质规划、没有从业资格的人员参与规划设计的现象发生。小城镇整体上的规划设计市场混乱,相关队伍水平及素质不高的现状使得,小城镇规划编制设计常常出现设计特点模糊不清,模仿城市规划的现象严重,给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4、小城镇规划编制中程序化管理有待加强
在小城镇规划过程中,有很多地方管理部门不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有的直接跨过某一程序,甚至是前后程序颠倒。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很多规划设计并没有经过相应的审查、审批步骤就已经付诸实施,也有许多好的规划设计被束之高阁,从此无人问津,规划设计工作的严肃性不复存在。
5、小城镇人口及城市化预测难度大
在小城镇规划编制中,人口规模以及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常常较为困难,因为,规划编制是面向一个较长时间的,而在这段时间内,人口的增长受到很多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人口规模的预测常常会使相关工作人员感到头疼。此外,一些用来预测人口增长数量的相关数据可靠性有待提高,数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根本无法真正体现实际增长水平。人口规模与城市化水平及规模又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这一工作开展的难度较大。
二、小城镇规划编制应遵循的原则
1、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的城镇新区
“以人为本”是小城镇新区规划编制、管理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首要原则。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到镇区居民和周围村庄的农民们各方面的需要,针对老城区中显现出的各种弊病,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全面的人性化的规划方向。
2、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具内涵、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在对小城镇新区进行规划编制之前,要全面考察、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树立超前意识,构造灵活的格局
现今,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平均每年将增长1%,这十几年中,中国将有大约3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这就意味着今后几十年内,小城镇的规模还会持续地增长,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小城镇新区规划,就要求规划师们树立超前意识和发展观念。
三、小城镇规划编制的具体措施
1、明确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市现代化
城市规划编制必须本求实际,有目标有计划地扎实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在城市规划方面,应该切实把握好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根据城市现有的资源、地形、商业环境、经济水平制定出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蓝图。城市建设的主导因素是依据城市环境境遇地理位置进行的,在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切忌急功近利,盲目发展,每一项城市规划举措都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提高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与城市的基本构建水平,规划重点应该从城市经济发展方向进行长远考虑。着重建设改善民生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使城市功能向着人性化、现代化的方向合理规划。在城市发展目标方面,需要制定短缺目标、中长期目标,使城市的规划有步骤进行,使城市的发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高起点规划,为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的规划编制除了本求当地实际情况之外,还需要充分运用科学的城市规划技术,借鉴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做到“取长补短”的城市优势互补型发展模式。城市的规划编制应当放在高起点上。在规划初期就应该对城市未来建设水平、发展规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分配上进行科学规划。所谓“高起点”不是城市不切实际地追求速度与形象的快速提升,而是城市规划需要站在长远的角度去看待规划布局,以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发展模式作为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硬件的革新,对于城市精神内涵的发展也需要站在长远与社会主流的方向进行考虑,城市规划、建设必须使城市切实发挥出服务人民,改善民生的水平,先进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城市科学规划、建设的充分理论依据。
3、高标准建设,创造现代化城市的物质基础
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本求“又好又快”地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所谓“好”就是要在城市建设中保证高质量,高要求;所谓“快”,是在保证质量第一的原则上,坚持效率原则,使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具有真实的效果。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需要在城市建设中,合理推进工程监督、法律监管等方面的工作,优化城市布局结构,合理发展城市功能空间。在民用设施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要当做城市发展的核心来做,基础设施不是摆设,也不是面子工程,必须本求实际,保证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同时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市民的根本需求。比如城市交通方面,需要预留路基宽度,为城市扩建的道路拓宽留好发展空间,同时城市主干道的施工质量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发展后期的地铁、立交多维立体化城市建设上,能够保证城市道路的主体质量的完备。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加强质量监督,以高标准来规划城市发展的长远未来。
4、高能效管理,促进城市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城市的功能发挥主要体现在城市服务职能的发挥方面,城市的管理水平制约着城市功能的发挥,因此在城市的管理中应当本求人性化发展思路,以城市服务职能来引导城市建设与功能的全面发挥。高效能管理需要结合科学性整体规划与以人为本的反战思路,为全方位城市管理创造新条件,在城市软件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5、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城市建设投入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如果仅仅依靠国家扶持和地方经济的援助,城市的发展是不可能全面的,因此在城市发展的资金投入方面应该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增加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支持。所谓拓宽资金渠道,是需要城市管理者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与地方企业、民政部门共同筹集城市发展资金。在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民间资金筹集的成功范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商业化资金筹集模式,城市通过设立高新区以及工业区,以独特的区位来筹集相关企业的资金投入,如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依托人驻企业来优化和管理基础设施,对现代化生活、生产设施的管理可以与企业联合,在企业所属区域进行区域联合建设,一方面节省了政府财政的开支,减小城市建设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与企业联合资本,也间接为企业树立了形象,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在另一方面是城中村的改造,目前很多城中村的改造采用集资经营的方式,对地产以及区域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配,以农村的自行改造升级为建设基础,形成了由内而外的城市现代划布局。
参考文献:
[1]佟淑青 浅议城镇规划建设及管理的方式[期刊论文]-科技资讯 2012(23)
[2]马春笋 我国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构思 1998(01)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6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尽管如此,中国城镇化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制约着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同时,近年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外向型企业受到冲击,国外订单减少,企业生产下降,用工需求减少,出现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现象。针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将通过数据分析来探讨农名工返乡再就业状况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其分析结果提出关于改变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现状,健全小城镇发展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农名工返乡再就业;小城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研究目的
在内外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在1.3亿的中国农民工中,以有2000万人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农民工返乡人员不断增长,返乡现象也长期存在,导致农民工回乡开始创业。这一现象的出现将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如今发展小城镇是现代中国城镇化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分水镇作为汉川市农民工较多的乡镇之一,实施“一主三化”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走“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特色建镇”的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着诸如小城镇建设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等一些问题。本文将通过借鉴大量文献分析分水镇农民工返乡和小城镇发展现状,针对分水小城镇发展中农民工返乡再就业所遇到的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文献收集法
在关于我国小城镇的经济发展的研究上,我更多的是作出文献研究,在对一些概念性问题的研究上需要结合以往已有的理论基础,并充分结合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概括。
一、农民工返乡与小城镇发展的关系
(一)小城镇发展促进返乡农民工的就业
新现象,新数据共同证实一个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返回家乡。但大多数农民工返乡并不“返农”,而是选择在当地工厂就业,城镇生活。小城镇的迅速发展有利于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解决该地区的就业问题,不但能够有效避免农民工大规模盲目的奔向其它城市,而且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小城镇经济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活力,从内部来讲,它能够迅速发挥出聚集效应,形成一套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从外部来讲,它能够及时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农副产品市场交流,扩大本地农副业发展规模,最终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市场,让各地的农民能够直接进入市场中,如此一来,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农民工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农民工在市场中也会自觉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其次,迅速发展的小城镇所对农业、工业所拥有的聚集效应,势必会促进第三产业的需求、拉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而第三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之后,又能够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助推力,这样,二者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所以,加大对小城镇发展的投入力度,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就业问题、促进农村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这对农业发展结构和农村资源布局都会产生巨大的优化配置功能。
(二)返乡农民工推动了对分水小城镇的发展
2001年,全镇工业产值达7025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0亿元,财政收入1000万元,农村人平纯收入2800元,现有各类成份企业150多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有了新的机遇和新的生长点,一些农民工返乡待业或创业。
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后,实现了从流动向定居的转变,直接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扩大消费,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后,带来了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开始向更舒适的家庭生活转变,这种转变将会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二是增加住房需求,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心理上缺乏稳定性,也限制了购买的需求,另一方面乡镇地区住房价格相对较低;三是增加投资,相对低廉的创业成本,降低了创业门槛,为一些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提供了创业机会。四是带动就业增长,农民工创业就业会带动一部分农民工回流,但大多数还是依靠重新招工。五促进小城镇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小城镇规模较小,制约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分水镇是近年并乡并镇的结果,为“小镇区、大农村”,甚至未脱离集镇的痕迹,城镇平均人口不足1.2万人,规模偏小,产生了小城镇功能不全、基础设施落后等一系列问题,难以满足小城镇发展的要求。据我国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小城镇的镇区人口要达到3万人以上,才能较好发挥集聚、辐射功能,否则会造成基础设施成本高、效率低,第三产业难以发挥等问题。
(二)小城镇规划布局水平低,难以形成科学的城镇化体系
长期以来,分水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以沿江、沿路发展为主,城镇的布局挤压在北止老荷沙线,南抵汉江的狭长地带,镇区面积不足 2.8 平方公里,功能混杂、管理粗放且不能到位,特别是在2005年对乡镇机构改革以后,城镇管理采取的是“以钱养事”的方式,城镇规划、管理的职能进一步弱化,原有的规划无人执行,导致乱搭乱建,使本来就脆弱的基础设施严重破坏。
(三)基础设施水平整体不高,建设资金短缺
分水镇小城镇的城建布局基本沿着公路两侧散乱布局,企业、商业门店、住户沿线分布,形成了“马路经济带”。城镇排水功能不足,供水网管陈旧,绿化面积不足,缺少公共活动场所,文化体育场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要求,环卫资金严重短缺,装备设施落后,垃圾处理困难,清扫运送处理能力差。农业集约化经营面积不大,排涝抗旱能力不强,特别是抗旱死角较多。沟渠污染严重,除汉江及地下水外无一处清洁水源。
三、加快小城镇发展促进农民返乡的对策
(一)扩大小城镇规模,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扩大小城镇规模,提高小城镇发展水平小城镇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县域经济“一主三化”的总体要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对劳动力保持了较强的吸收能力,拉动返乡农民工就业的积极性。大力提升小城镇的规模,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坚持从现实出发,突出小城镇发展重点,提高小城镇的质量、水平,从而扩大小城镇规模。
(二)科学规划,循序渐进
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应当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遵循区域协调发展原则,科学制定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布局。调整小城镇的产业机构,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进行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与销售,突出产业优势。同时乡镇产业的发展可以吸纳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城市管理队伍。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城市专业管理队伍,赋予其综合执法的职能。管理体系可以考虑加大垂直管理的力度,隶属于市城管局。业务接受市城管局指导,以解决执法权的问题,资金由市、乡镇财政共同保障。二要切实加强综合整治,推行“门前三包”,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三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居民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通过广播、宣传栏的宣传和开展学生、居民“我为美丽分水作贡献”的演讲比赛及公益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广大居民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
结束语
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小城镇正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小城镇 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社会服务的中心。它不仅可以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本课题首先探讨了我国农民工返乡与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后就业与小城镇发展的关系。然后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了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对农村城镇各方面发展的影响。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尝试性提出了提高农民工就业率,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健全小城镇发展体系的对策及建议,如: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让更多的农民工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劳动技能,适应更多岗位需求,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然而,由于在对分水镇返乡农民工就业率与小城镇化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时,掌握的显示数据较少,缺乏第一手材料,因此分析不够透彻。所以,论文最后提出的一些对策建议尚需社会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朱大浩.汉川市农民增收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 江昭.汉川市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研究[J].学理论,2012,(16):90-91.
[3] 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 陶永勇.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
[5] 徐少君,张旭昆.1990年代以来我国小城镇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刊,2004,(03):79-8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