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师班毕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师班毕业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幼儿科学教育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与释义
1987年,Ewing等人在《美国生物学教师》发表研究报告时,使用了生物科学素养(biology literacy)这一概念。此后,又陆续有人发表了关于生物学素养的文章,虽然都使用了生物学素养,但这些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来讨论生物学素养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目的来论述。
1993年,美国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BSCS还具体的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的具体特点:他应该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正确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我国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生物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幼师生应该掌握的生物学素养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大纲》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在能力方面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仪器和用具,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设计自然角的能力”,“自制玩教具的能力”,并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还提出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养成不断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合作精神”,“初步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和幼儿教育实际”。从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特点的分析可知,幼儿师范生学习生物学课程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运用语言智能、数理智能与内省智能,还非常需要拥有运用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的能力。
总之,五年制幼师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应该具备的生物学素养是学生在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能够拥有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初步的教学能力。
三、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不良现状
(一)幼师学生“重文轻理”和性别比例失衡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五年制幼儿师范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就表现出“重文轻理”的特点,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幼师学生主要是学习音乐、美术、幼教等专业知识,对生物学学习的热情和重视程度自然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我国幼儿师范学校招收的多为无法顺利升入高中或高考无望的初中生,这些学生的分数往往远低于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学习能力及自主性较差,又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其科学素养的难度很大。此外,幼儿园在招聘幼教老师时,容易倾向艺术表现能力强、幼教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的毕业生,而对求职者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素养不太重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后果是幼师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会重视艺术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几乎不会把多余的时间花费在生物学的学习上,据了解,很多学生在钢琴、舞蹈、活动设计等技能技巧课程上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显然这一现象对幼师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十分严重。
其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往往一个班一个男生都没有或有一两个,至多也不会超过四分之一,男性对理科知识的掌握一般较之女性有优势,这种男少女多的招生模式势必大大影响我国幼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幼师学校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以某幼儿师范学校为例,按教学大纲要求原本应该一周开设三课时的生物课,减至一周两课时,这样势必带来教师在教学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生物实验教材也很难得到补充和更新;实验经费更是难以落实。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全,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匮乏,更不要说学生能锻炼出开展生物科学活动的能力。笔者对五年制专科毕业生进行的访谈中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没有掌握足量的、实用的生物学知识,这一点从300份问卷调查和历年学生测评成绩中也得到了证实。
由于缺乏重视,最终导致大多数毕业生对从事幼儿科学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实习学生一般会避免开展以生物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活动课和探索活动;在毕业论文的设计中,也大多是以语言表达、艺术教育、幼儿心理等为研究课题,鲜少有学生敢于涉及生物学与幼儿科学教育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与幼师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薄弱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调查分析
笔者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发现,无论是刚刚走向教学岗位的实习教师,还是已经有多年幼儿园教学经验的幼教老师,在开设对外公开课和评优课时,都很少选择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素养课,其根源就是对自己生物学素养的不自信。同时笔者在旁听幼儿园教师授课过程中,多次发现一些教师出现了明显的生物学常识错误,如“小溪里游过来一条大鲨鱼”、“柳絮就是柳树开花”等,课后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时,也常常提供错误的答案或者用模糊的概念搪塞幼儿,事后也很少去查阅资料寻求正确的解答,如在美术课上,教师指导幼儿完成青蛙简笔画时,幼儿提出的问题“青蛙的前后肢有几个指(趾)头”,教师的回答是随意而不准确的。在室外观察课上,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的幼儿园教师在访谈中承认,在准备科学活动时,一般只要把教材熟悉一下就可以了,教材都是按照步骤来,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他回答不出,也不会傻在那儿,仍然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不管是否真正明白这个科学原理,只要按照教材去讲,一步一步的,就可以掌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节奏。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幼教老师对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不求甚解,自然也不会投入时间精力来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生物学素养,而这些事实说明,目前幼儿教师在对待生物学本质、生物学严谨的实验精神认识上存在缺陷,而这对我国要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下一代是不利的。因此,探究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也是迫切的。
(二)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
1、生物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师范是幼儿教师的母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幼儿园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提高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2、幼儿园保教工作中除了科学课以外,其它学科教学、环节几乎都离不开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位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3、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任何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1997年9月18日在杭州浙江大学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工程的发展,跟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历程相比,不仅花费较少,而且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计算。”杨振宁教授大声疾呼:“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人应该组织起来,不惜成本,走入生命工程的第一线,走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生命科学要发展,需要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才。因此,培养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幼师学生是生物教育逼在眉捷的任务。
五、提升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对策
(一)重视生物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学习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师学生的“重文轻理”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从而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唤起兴趣是幼师学生有效学习生物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时,我们就深入到了教育过程的核心。”为此,要注意知识学习的基本性与基础性,有效激活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生长点,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尽可能运用多媒体和实践操作方法等,开展多种生物兴趣小组和生物知识竞赛,改变因中学阶段过高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对生物学的枯燥看法和态度,逐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
在现代教育观下,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已经从传授科学知识、经验转向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态度及科学探究能力、思考能力。重视现代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于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幼儿未来的科学素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并且对幼儿未来进行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培养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时候,应注重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的培养。比如在生物课程设置和成绩考核上都可以做出相应调整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如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课时比例,增加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教学实习活动等。
幼师班毕业论文范文2
一、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1. 构建立足现实,超越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院校开展的公费师范生培养,其针对性较强,一般定位于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我院承担公费师范生培养的专业有两个,分别是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两个专业,负责为农村幼儿园和小学定向委托培养师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成功的关键,学校对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订。
(1)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时,认真调研生源地幼儿园师资需求实际,结合我院幼师培养的优良传统,对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掌握儿童发展规律和科学的教育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专业综合素质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幼儿园教师,并把培养规格定为: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学前教育理论的能力;具有组织高质量教育活动的能力;具有对幼儿发展与教育的观察能力;具有创设教育环境和拟定并实施教育方案的能力;具有创新幼教实践的能力。依据这一培养目标,确立学前教育专业的年级培养目标,并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体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加强文化素养类课程,这些课程侧重个人修养及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注重培养健全人格;第二,整合综合艺术类课程,在缩短艺术类课程课时、部分弱化艺术技能标准的同时,注重对这类课程内容的整合,把艺术类课程的定位调整到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上;第三,分化和加强学前教育类课程,把以往枯燥乏味的教育类课程分化成若干课程目标更加明确、操作性更强、更能体现应用性特点的课程。如把原来的学前教育学课程分化为学前教育原理、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幼儿游戏、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课程,把学前心理学分化为心理学基础、幼儿学习与发展、儿童发展观察与评价等课程。
(2)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调查,了解到湖南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结构性短缺问题,一些课改新设学科类师资和艺术、英语类师资通过社会招聘方式很难获得补充。二是农村小学面临着学校规模小、班额小、师资少,而年级与学科门类多,急需能从事多学科教学的师资。据此,学校将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能够承担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基本具备从事小学教育、教研和管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发展潜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围绕培养目标,对省教育厅统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一是进行课程门类和时量的调整。在开齐所有文化学科、教育理论学科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方向选修模块的课时,在全学时中的比例由2.8%增加到4.7%,并对每一个方向选修模块进行重新设计,细化课程门类,确保“一门教学专长”培养目标的落实。二是结合生源地师资结构性缺失的实际,重构选修模块。将原来的音乐、美术、英语、体育与计算机五个选修模块中的音乐和美术合并为艺术模块,此外,为缓解小学科学教师严重匮乏的燃眉之急,增加了科学模块。同时,根据实际,引导2007级学生选择英语和音乐方向;对2008级学生,引导他们选择英语和计算机方向;对2009级学生,引导他们选择科学和体育方向。三是根据小学教师教育规律,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来说,初等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教育实习属同一概念,局限于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在省教育厅颁布的《湖南省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方案(试行)》中,教育实习占全课时的比例增加到了16%左右,教育实习也由一次变为三次,即见习、小学教育心理调查、教育实习。但这些教育见习、实习是比较零乱、不成体系的。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学校提出建立涵盖课堂内外,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从培养目标入手,层层建立专业能力子项,确立各能力子项的实践教学时间、场所、内容、考核等因素,并分成课内和课外两个层次,课内的实践教学项目,在学科考核时一并进行;课外的实践教学项目,由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组成专家考评小组,对各项能力进行统一的过关考核。
2. 加强课程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我院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方面,为了使该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在加强主干课程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开发特色课程,完善课程门类,相继开发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多元智力理论、感觉统合训练、亲子教育、婴儿教育等特色课程。根据儿童发展的多学科特点,建设了20多门应用性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包括“幼儿园课程”“幼儿音乐教育”“幼儿舞蹈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语言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幼儿社会教育”“幼儿健康教育”“幼儿双语教育”“幼儿综合艺术教育”“幼儿园教育技术”“漫画剧本创作”“动画美术设计”“儿童发展与玩具”等。坚持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学前教师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大力推进达标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三层次建设。学校已开设135门学前教育类专业课程,课程门类在全国学前师范院校中是最全的,并拥有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7门省级精品课程。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团队联合全国高校的优秀教师组织编写了80余本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教材,近两年已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等出版。初等教育专业也建成12门达标课程,为全省统编的所有主干课程教材编辑了配套的习题集和相关课程资源。
3. 遵循学段和课程特点,开展课程教学和管理改革
根据初招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课程内容体系,对五年学程进行了“二、三分段”,即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学习阶段(前二年)和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阶段(后三年)。针对这一特点,学院设立了师范预科部,负责管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的第一、二级学生,在学工管理方面,与高中管理模式接轨,逐渐过渡到大学管理模式;在课程教学管理方面,适应学生年龄特点,不强调大学教学模式,而以小步幅、高时频的教学模式逐渐推进。教学时,要求文化知识体系性强,环环相扣,强调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一般不容许教学有很大的跳跃性和伸缩性,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三笔字”、普通话、各类艺体课程的授课,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对教师教学的考评也注重与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挂钩。第三年,学生接受学校组织的中期检测,检测合格的学生,分别转到学前教育系和初等教育系学习,学工管理模式完全与高校管理接轨,课堂教学也明确要求采用大学模式,强调教学的大步幅、低时频,并且具有跳跃性和伸缩性。理论和实践教学均强调以课题为单位进行,以专业能力发展为核心,强调实践能力的训练,强调专业能力的应用性学习。对教师教学的考评也注重以学生的满意度和学生能力获得为主要依据。经过近几年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学院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五年制免费师范生培养的管理体系和教学模式。
4. 开展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颁布后,学院开展了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学前教育专业构建了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学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分为艺术技能、运动技能、设计技能、教育技能、沟通技能、科研能力等几大方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迁移能力,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适应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分为课程教学、模拟训练、幼儿园实践、课外活动、技能训练与竞赛、科研训练六大模块。三是“接触―介入―研究―应用”四步递进的全学程实践教学实施体系。第一步,专业接触。通过专业介绍、带学生观察了解幼儿,引导学生感知专业,形成初步的专业态度和情感。第二步,专业介入。通过多途径的专业介入,使学生全方位了解本专业特点,学习本专业基本技能,形成专业认同。第三步,专业研究。除开展学前儿童心理调查和幼儿园教育调查外,二年级起,学生分成幼儿数学、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研究小组,每组一位指导教师,每周下园1天,从事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三年级上学期写作毕业论文。第四步,专业应用。除保育实习、一日生活与游戏实习、教育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创新性实习等传统实习项目外,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除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教育实习见习之外,2012年下半年开始建设了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中心,包括健康教育实验室、语言教育实验室、科学教育实验室、音乐教育实验室、美术教育实验室、建构游戏实验室、角色游戏实验室、蒙台梭利教学法实验室、陶艺教育实验室、基础心理实验室、儿童心理测评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16间,建立起了涵盖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体系,并编写了与之配套的《儿童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幼儿教育实验指导手册》。
5. 开展过程性教学评价改革
“过程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以顺利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评价,注重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检测和控制。为了激励公费师范生学习积极性,学校开展教学评价改革,具体措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五年学程,两次阶段检测。两次阶段检测中的第一次是指前二年学程结束时,对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基础文化课进行中期检测,并纳入学籍管理范畴;第二次是指在五年学程结束时,通过毕业论文和教育实习,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综合检测,成绩纳入学籍管理范畴。第二,每学期均设置文化知识考核和技能过关考核。这是常规性的,涵盖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学期考核,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文化知识考核纳入学院考试管理,技能过关考核由系部组织实施,每一门课程结业,课程内所包含的显性技能必须通过课程组代表系部组织的过关检测,毕业时,如果学生所持的职业技能过关手册中有项目没有过关,须补考过关后方可领取毕业证。第三,平时考核成绩必须占学期考核成绩的30%。在学期考核中,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布置平时作业,进行辅导和评价,前二年的学习中,每个单元必须进行单元测验,这些平时考核成绩在期末汇总后,占期评成绩的30%。
二、顶层设计与课程教学并重,改革成效显著
近几年,我院在公费定向学前师资和小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发挥百年师范优势,立足现实,超越传统,精心进行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加强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各类保障性制度
比如形成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大纲》《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教育实习手册》《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大纲》《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教育实习手册》《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实践教学体系》。
2. 建立了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资源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已经建设了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省级精品课程、初等教育专业也建成了12门达标课程。承担公费定向培养任务的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均建设了相关课程资源,并上传至学校网络课程平台供全体教师共享,课程资源建设基本满足公费定向培养的要求。
3. 根据需要,梳理、编写了专业核心课程中的部分教材
学前教育专业根据专业实际需要组织省内外的专家教师编辑出版了一套系统教材,涵盖整个课程体系中80本教材,并推广到其他兄弟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由省教育厅统筹,组织省内专家学者,编写了专门针对五年制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系列教材,本校在使用的过程中,又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调整,组织编写了《语文》《应用文写作》《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实用教程》《阅读与写作》《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等教材,并出版发行。此外,还为“数学”“小学生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英语”“科学”等课程编写了配套的习题集和相应的课程资源。
4. 公费定向师范生能力素质成绩喜人
一是职业技能过关率高。以初等教育专业2007级为例,12项教师职业技能中8项一次性过关率达85%以上,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过关率达到90%以上。
二是教育实践表现优秀。学院认真组织教育见习与实习,实习园所和学校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合格率达96%,优秀率达到86%。各实习园所和学校领导对我院的实习生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另外,和农村幼儿园教师置换研修项目结合,将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派往需置换的园所进行顶岗实习,既填补了幼儿园教师脱产研修出现的岗位空缺,又给毕业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在实习中,免费师范生敬业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较高的职业能力素养受到园所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三是本科自考参考率、过关率高。早几年,学院与湖南师大成教办联系,建立了本科自考辅导点。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参考率达98.71%,过关率达95%,也就是说95%的公费定向师范生能在毕业时拿到全日制专科文凭和自考本科文凭。学校升本后,学前教育专业也开始自主举办本科自考,公费定向师范生结合专科学程开展自考学科的修习,参考积极性更高,通过自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边实践边提高,积累人才培养经验
在近几年的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中,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在发扬师范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因循守旧,超越传统,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必须制定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公费定向教师培养工作意味着由政府出资,为特定地区即生源地地区定向培养教师,其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近几年的公费定向教师培养工作实际也证明,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生源地师资的实际需求,培养的人才就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立足于生源地师资需求。
第二,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必须招收优质生源。在培养工作中,学校也招收了少量自费非定向生源,相对公费定向来说,这些学生入校门槛相对较低,学习能力、毕业时的职业素养整体来说也比较低。在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公费定向培养的师资敬业精神、能力水平较高,社会反响好。结果证明,湖南省开展的基于优质生源的公费定向培养农村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计划是成功的,促进了湖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关键之处是公费定向机制为优质生源提供了保障。
第三,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必须多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公费定向师范生前途已定,部分学生动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我院通过多种途径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一方面,进行过程性教学评价改革,各类考核对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进行全学程、全方位覆盖,使学生对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学习都有相应的目标定位,并能受到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本科自考,自考的压力促进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提升自己,同时,不断的考试通过,能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从而增强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