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化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化学论文范文1
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在这方面可以运用大量生动的事实,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讨论和引导学生思索。例如,烧火的壶用久了,壶的里层往往有一层白色的“锅垢”,水壶使用的时间越久,积存就会越多。“锅垢”究竟是哪里来的呢?又如,维生素又叫维他命或生活素,它是我们身体中所必需的养分,如果身体中缺少了它,就会发生一定的生理上的病症。那么,维生素是什么东西呢?教师还可以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持续发展的教育。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公众与科学技术”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公民对地理常识和化学知识缺乏了解,对于“自然资源过度消耗”、“滥用农药、化肥的后果”等有关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弊端和问题知之甚少、认识淡漠,造成乱开发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社会问题。可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受化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未来国民的素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通过组织开展校内多种形式的化学科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年龄特征,按年龄段划分学习兴趣小组;或是指导学生组建探究性学习小组;或是从学生中挑选出学科带头人,组织全班同学主动学习和进行探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制作实验用品、举办化学讲座、出版化学墙报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体验和感受。例如定期出版班级化学专栏,刊登有关化学拓展知识和化学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最新成就等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科课外活动,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长久保持和稳定学习兴趣。
3.借助社会实践或野外考察活动适时地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校每学期都会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一些学生活动,如外出参观、团队活动、春游、秋游等等,学生对此特别感兴趣,教师如能把握和抓住机会,利用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有一次笔者带学生出游的时候,在山上抓起一把泥土问学生:“你们能够从这把土中判断出这座山里面蕴藏有铁矿石吗?”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说不能。笔者引导说:“大家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运用化学知识肯定能通过这把土确定这座山里面有没有铁矿石,所以从理论角度上说能的同学没有错。然而,研究是需要方法和条件的,我校只是一所初中学校,目前实验条件还不能达到通过这把土确定这座山里面有没有铁矿石的研究能力,所以从实践方面上说不能的同学也没有错。至于这座山里究竟有没有铁矿石的问题,只要我们保持兴趣,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创造条件,在你们当中将来肯定会有人能做出明确的回答。”
4.精心设计新课导言,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上一堂新课,教师能不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言的作用可以说至关重要,不能忽视。在备课时,应该重视引言的设计,要注重引言的艺术和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情境、通过引言导入、巧妙结合教材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迅速产生学习兴趣,进入学习状态,并能始终保持课堂上最佳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状态。比如,上新课《爱护水资源》,可以这样引入:“众所周知,水是我们很熟悉的物质,邕江里的水相信大家都见过了,但不知你们是否见过浩瀚无边的大海,是否体验过在海边寻找贝壳的乐趣?当我们手捧起一把海水时,是否联想一下它跟邕江水有什么区别?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海水,为什么还要爱护水资源?”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学习的兴趣也就被诱发出来。
5.设置问题和悬念,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不仅新课导言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也必须精心准备,运用教学技巧设置问题和悬念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在课堂上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去分析、思考、判断,随着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思考和投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被激活起来了。例如,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提出一个悬念性的问题:印度尼西亚一个岛上有一条峡谷,当有人牵着羊或狗进入这个山谷时,羊或狗就会晕死过去,人往往因为蹲下去救护羊或狗而晕倒死去,所以人们称之为“死谷”。然后,让学生思考、分析,解开这个谜。课堂教学内容中设置悬念,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活跃和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
6.根据化学科特点结合人文知识启发学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化学论文范文2
1.1列举生活实例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是具体、形象、感性的成分居多,他们在学习之前已经接触了许多生物学现象,对生物学知识已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需做好学情分析,针对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作为素材,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将其与教学内容建立联系,以此展开教学。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并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活原有的生活经验,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物学学习中。如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为例,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图片,包括粮食、蔬菜、水果、鱼、肉、蛋、奶等例子,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某一天三餐食用的食物,再引导他们思考:“我们一日三餐的食物都十分丰富,那么这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呢?”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立刻激发起来,迅速地进入新课学习中。
1.2提出生活问题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导入课堂之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起来,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入生物学问题,把生物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境和矛盾冲突中,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在感知生活实例的基础上,学生进入生活情境,对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生活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自主质疑思考,对问题的可能性进行猜想。例如,在学习“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时,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活情境,设置疑问:“你知道我们常吃的食物中有哪些食物分别富含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没吃早餐的同学,为什么上第四节课时常表现出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浑身乏力等症状呢?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葡萄糖液,为什么?小刚得了重感冒,几天吃不下食物,身体就会明显消瘦,原因是什么?有人说减肥的秘诀是少吃多运动,你认为呢?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为什么要多吃一些奶、蛋、鱼、肉等食物呢?”这些贴近生活的普遍现象,让学生备感亲切、自然和有趣。创设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思维,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解决生活疑惑的积极性。
1.3进行探究活动
师生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探究活动,能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活动中做好课堂的组织管理,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讨、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出激励性评价,并适时进行点拨、释惑与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的同时,也能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实践与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提出与“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相关的生活问题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参与其中,对资料信息进行阅读、分析和处理,认识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代表发言解释生活现象。活动中对学生理解的疑难处及时进行点拨释惑,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教材中安排“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制订实验方案,对食物(花生仁、核桃仁、黄豆、大米等)所含能量进行测定,直观地感受到食物中能量的存在。通过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
1.4构建知识体系
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归纳,对教材的重难点或一些关键性内容精讲深化,注重探究活动的理论总结升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关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将知识点弄清弄透,自主内化建构新知,扎实掌握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如开展探究活动后,指导学生回归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结合重难点的讲解让学生知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并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各自的食物来源以及主要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
1.5知识学以致用
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需紧密联系实际加以拓展,善于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回归生活实践,用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能促进学生“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能体会到生物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逐步养成从生物学的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此外,学生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也在学以致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迁移。例如,在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膳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方面的资料,为自己或家人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并给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在小组内交流;进行修改和完善后,根据自己设计的食谱,亲自在家中烹调,请家长品尝,给家长讲明所设计的食谱中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亲身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在学以致用中更好地理解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体会到营养物质对人们身体的重要性,并且增进了健康意识和关心长辈的情感。
2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要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新课程背景下,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根据上述生活化教学的操作程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笔者构建了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尝试对该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细化,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具体可行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3结语
初中生化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案例法
一、初中政治教学要以生活化、实践化为主要目标
初中政治本身就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政治教学内容,如思想品德修养、人文素质的提高等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生活化的案例才有教育意义,只有将政治教学融入生活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与意义。为此,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具体生活案例,以生活案例为主线,讲授政治知识点。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融于生活主题当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教材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中的第一课《爱在屋檐下》为例,这一课时主要以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地良好品德,以感受亲情为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以生活中典型的孝敬父母的人物事迹,如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陈斌强等的感人事迹为案例,引导学生孝敬父母,感受亲情,然后布置学生回家后为父母洗脚等任务,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素养的提升。
二、立足学生生活,将初中政治知识点融于生活之中
生活即是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初中政治教学必须要与学生的具体生活有效结合,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将初中政治知识点融于生活实践当中,使学生在同具体生活世界进行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体会人生。所以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看见的、听见的以及所感知到的具体的生活案例、社会热点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给学生以感悟的空间。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政治教材第二单元《养成交往品德》中的第三课《诚信为本》为例,这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在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学生生活中可见的诚实守信的案例为基础,展开教学。比如某一学生拾金不昧,主动将捡到的金钱交给老师,教师就可以以这些学生生活中可见的例子为导向,对学生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进行表扬,鼓励与赞扬这种高尚的品质,鼓励学生向学习,使学生以此为榜样,并在生活中将这种高尚的品质践行下去。
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就是要以具体的生活情境影响学生。所以,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不能单纯的依赖于教材,而是要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借助环境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思想修养。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中的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为例,这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讲述网络的优势与缺点,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应该理性上网,学会保护自己,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在学生的生活当中,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爱玩网络游戏,上网过度,对生活和学习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在这一课时的教学当中,教师就可以以上网现象为例,创设学生上网成瘾的生活化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列举上网成瘾的危害,列举上网可以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怎样杜绝网上的不良诱惑,如何避免上网成瘾,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网络,做到健康上网,发挥网络有利的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利用文化资源,增强政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
虽然政治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的案例均可以用于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当中,以生活化的案例引导政治课堂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并且以学生生活中听见或见过的案例为教学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等。但是,政治教学却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一般来讲,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从小就耳濡目染,对于家乡文化必定有一定的特殊情感,以家乡特有的文化资源为教学案例,无疑可以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初中政治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选择富有本土气息与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初中政治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中的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为例,教师可以搜集当地的具有民族气息的文化信息,如民族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等,先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讲述自己家乡的民族文化历史以及具体信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由浅入深,逐步向学生讲解政治知识点,让学生学会尊重民族文化、体会民族文化的价值、学习民族文化,增强自己的家乡荣誉感。然后再组织学生对家乡文化进行讨论,体会家乡文化的真正魅力。
五、结束语
在初中政治教学要以生活化、实践化为主要目标;要立足学生生活,将初中政治知识点融于生活之中;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要利用文化资源,增强政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利用学生生活中能够听到的、见到的典型案例引导政治教学,对于学生掌握与理解知识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及道德素质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莫薇 单位:平塘县塘边中学
参考文献
[1]白俊琳.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案例法策略[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9):69-70.
初中生化学论文范文4
一、“通读”(通看)音像教材,了解音像教材的内存和特点
一般情况下,教师备课必须做到3点:一备教材,二备教法,三备学生。教师备课比较重视文字教材(主要是课本),而忽视音像教材的备课,因而在电教课中,往往不能充分发挥音像教材所特有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首先要“通读”有关音像教材(投影片、幻灯片、录像片、教学光碟、影片、录音等),充分了解音像教材的内容特点及使用方法、片长、编者意图。录像片、科教片必须多播放几遍,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备课时才能全面考虑,精心设计教案,为保证上好电教课作好充分准备。
二、选择使用音像教材,发挥其最佳作用
不同的音像教材,都有其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特点。要想尽可能地发挥不同音像教材的最佳作用,选择合适的音像教材是保证电教课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在考虑使用音像教材时,就必须对不同的音像教材(有相同的或相似内容的)进行比较,根据教学的时机需要,选择使用。这样,才有可能发挥不同音像教材的最佳作用。讲生物结构时,如:细胞的结构、根的结构、茎的结构、叶的结构、心脏的结构……最好选投影片或幻灯片。因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些结构的名称、组成和作用。投影片和幻灯片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整个结构清晰地展现在大银幕上,若是表现植物体内水份运输、有机物输送及动物体的血液循环等,还可以来用线条动片(即摩尔条纹片)。在表现生物体形态、动态过程(即生长、运动等)时,最好选择录像片(目前可用来教学的光碟很少,有的也只是题库,教室的硬件还没到位),因为摄制的实景、制作的动画显示出来的画面形象、具体、逼真,再加上音乐、音响、字幕的配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剪辑”有关教学录像片,“填补”音像教材的空白
教师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配套音像教材的时候,有的内容配套音像教材中没有,这时教师可考虑在其它教学录像资料片中选择、剪辑,填补配套音像教材的空白。现有的配套音像教材,在内容选择、时间编排上不尽人意,同样需要教师、电教教研员一起研究音像教材,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剪辑其它教学录像资料片,为电教所用。例如,初中生物学“动物的摄食”一节,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水螅、青蛙、啄木鸟的摄食方式及捕食器官的结构和与捕食方式相适应的特点。这部分内容配套录像片是没有的。为了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以上3种动物的捕食器官及捕食的过程。教师可在其它录像片中进行剪辑:“水螅的捕食”可剪辑上海教育学院摄制的《水螅》录像片,“青蛙的捕食口可剪辑福建电教馆摄制的《庄稼汉的好朋友》录像片(原为小学语文使用的录像片),“啄木鸟的捕食”可剪辑南京电教馆摄制的《啄木鸟》录像片。有关“血液循环、消化和吸收”可剪辑深圳电教馆引进的《生命的奥妙》录像片。有的内容还可以从收集的电视节目如:《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科教节目上剪辑下来,用于教学。由此可见,教师剪辑有关录像片时,既要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更要考虑教学的实际效果,才能有效地发挥音像教材这种电教媒体的优势,提高电化教学的教学质量。
初中生化学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 评价目标 评价主体 评价方法 评价结果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学业评价的理念是:“从精英主义的评价转向大众主义的评价:从阶段性评价转向终身性评价;从实证主义的评价转向人文主义的评价;从目标取向的评价转向主体取向的评价:从工具论评价转向生长论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建构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时.笔者认为,应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评价什么,即评价目标:谁来评价,即评价主体;怎样评价,即评价方法;用什么评价,即评价工具:怎样解释,即评价结果。
1.评价目标
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初中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业目标.是要求学生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的物质的组成、性质.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掌握一些初步的实验技能,设计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初中化学强调过程与方法的目的是重视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基本需要。初中生的化学学习是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是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它要求初中生能够提出化学问题,能够对信息和信息加工的方法获得初步的发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化学学业评价主要指学生经历水平的评价,包括独立从事的活动、合作参与的活动等,例如学会使用工具书、学会小组互动等。评价的常用的行为动词有感受、经历、考察、接触、参与、讨论、合作、分享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初中化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业目标主要是指,在学习兴趣方面,要做到保持和增强:在审视问题方面.形成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在关注社会方面.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初步的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热爱祖国方面.形成爱国的情感和学习化学的志向。
关于初中化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业评价,笔者认为,情感评价的目标不仅有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且有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评价常用的行为动词有愿意、感兴趣、珍惜、蔑视、喜欢、欣赏等。态度评价的目标包括学生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科学态度、人生态度等.评价常用的行为动词有遵守、拒绝、接受、反对、采纳、怀疑等。价值观的评价目标包括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评价常用的行为动词有养成、树立、坚持、确立等。
2.评价主体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倡导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员等。
(1)教师。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作为拥有最丰富学生信息的人,应当最有资格参与对学生评价的权力。教师对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应当通过揭示学生化学学习成就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也可以通过诊断学生对化学学习有哪些需要,进行化学教学设计和改进化学教学,从而间接作用于学生发展.
(2)学生。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将会改变他们以往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被动反应.以及不能对评价过程提出任何质疑的状况。从评价方式上可分为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两种方式。学生通过自评能够提高化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认识能力。学生互评不但能够帮助其他学生,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存化学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
(3)家长。家长通过参与评价,可以真正明了子女的化学学习程度和水平,并由此作出正确的相关的教育决策。但他们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及时指导。学校和教师应不断地改变家长的评价态度、行为和方法等,使家长更好地发挥参与评价积极作用。
(4)社会有关人员。他们通过参与评价将会带来新的评价理念和技术。会以非教育的视角审视评价,常会带给学校评价者很多启示。
3.评价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重视学生发展,因此,应该采取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两类评价方法。笔者认为下列评价方法在化学评价有很大的实用性
(1)纸笔测验。由于纸笔测验在信度和效度上具有其他评价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它仍然是学校评价学生学业的常规手段和主要方法。但考核的重点不应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核。如要考核学生对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的说明与解释.应利用概念分析和说明有关的事实和现象,对核心的具有组织性的重点内容组块进行整体考查,用事实、化学概念和数学方法模拟解决真实问题.在实验活动中考查操作、重视操作的活动功能和目的等。
(2)口试。口试是指主考教师与学生面对丽的评价方法。可选择描述、情景交际、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资源情况进行命题。如能否较为清楚地表述所要探究的化学实验问题,能否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猜想和假设;是否主动与教师、同伴交流化学实验信息和实验探究结果.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感受,等等。
(3)档案袋评价法。它指根据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他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新课程要求教师利用以学习成长档案为主的自我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与发展。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倡在重视教师及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录化学学习的重要资料,包括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收集的化学学习信息和资料、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4)学生作业评价。作业是学生的学习作品,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展现但作业评价的目的不应该仅仅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应该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作业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优秀的学习品格。
(5)行为观察评价它是指平时对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行为表现的观察记录,并由此确定学生达到哪一种水平的方法。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化学实验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如学生是否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药品)和化学实验仪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否正确规范.化学实验仪器的安装是否合理,化学实验活动中能否较为熟练地综合运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注意实验安全。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发展情况。如学生是否经常提出一些富于思考性的化学实验题.是否独立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化学实验任务,并仔细观察和认真记录化学实验现象.是否经常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等。通过观察.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化学实验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如学生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是否具有好奇心,是否积极参与化学实验操作活动,并善于与同伴合作,在化学实验中是否注意节约和合理使用化学药品.等等。
(6)活动性表现评价。它指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列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操作技能,表达交流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意识,以及合作精神等全方位的评价活动性表现评价既应该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表现.又应该关注学生的活动结果、在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开展“化学晚会”、“化学实验基本功比赛”、“化学小论文”、“科技制作”等活动,无疑会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一个展示的机会。从而得到恰当的评价。
初中生化学论文范文6
化学基本观念是一个宏观概念,它不是专指某一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单纯组合,它是植根于学生思维中的、在学生解决化学问题时应用到的一种基础观念,也可以说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习惯。化学基本观念的适用性很强,能够帮助学生规范并引导化学学习行为,它的内容构成与完善程度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认知程度有一定关系。
对于初中生来说,化学基本观念包含下述几项内容,分别是元素观念、微粒构成物质观念、物质划分观念、物质转化观念以及化学应用观念等。不同的基本观念中又包括了具体的知识内容,如在元素观念中,初中生需要慢慢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均是由原子、离子及分子等粒子组成的,认识到分子和离子需要原子的转化方能形成,与分子和离子比起来,原子更具基础性作用。而由于结构的区别,原子种类各有不同,在进行化学反应时,虽然电子数会出现变化,但原子核不发生改变,所以原子核是基础中的基础,等等。其他诸如微粒构成物质、物质划分、物质转化的化学应用等观念也可以分支出大量的知识内容,并组成庞大的初中化学知识体系。
由此可以看出,化学基本观念提挈了化学知识框架,学生树立化学基本观念对于化学知识的系统梳理也是有帮助的。
一、用典型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观念
了解了化学基本观念,我们也就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具体知识与化学基本观念间的关系,明确具体知识的载体性与工具性作用,也就是说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要依赖层次不同、难度各异的知识加以体现、加以生发。苏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尽可能地防止了知识的简单叠加,更为注重典型知识的遴选,给学生更加充足的空间,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并在问题中思考,让学生在典型知识中达到对基本观念的深层次领悟。
例如,在学习“水溶液”这部分知识时,通过观察分析水的气、液、固态变化让学生了解较为熟知的物质——水;针对人工净化时水分子的运动,让学生认识到水在微粒状态下的活动,帮助学生在微观层面再次解读宏观层面熟稔的现象。在了解了水分子的前提下,在教学“水的合成、水的电解、水的原子构成”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原子知识,介绍原子里面的电子在物质发生变化时会出现哪些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第一 ww w .dylw.NET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微粒构成物质化学基本观念得到深化。最后,教师可以利用物质在水中溶解时微粒所出现的运动变化再次提示学生研究溶液的特征,使学生认识到物质微粒间的相互运动是所有宏观生活现象即典型事实的本质原因。
二、用核心概念引领学生掌握化学基本观念
引入核心概念这个观点,是为了在化学基本观念与具体的化学知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这三个概念间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基本观念。化学核心概念是在化学基本观念影响下的、可以给学生学习化学基本观念提供帮助的一种概念。它具有一定的深度,且具有迁移性。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化学基本观念,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增强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也就是说核心概念起到中间的承接作用。对核心概念的处理不同,学生会对化学基本观念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因此如何编排核心概念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比如上面提到的分子、原子,就是两个核心概念,在初中阶段,微粒构成物质这一观念很显然是需要这两个核心概念支持的。教材在研究这两个概念时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给出了水分子的概念,用形象化的方法说明了水分子中包含一个氧原子及两个氢原子;其次又在溶液部分深化这种观点。分子在其外在表现形式的物质出现变化时会同时发生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是理解核心概念分子、原子的关键,也有助于学生重新构建化学微粒观。
三、用情景与探究加以巩固
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时应当以典型事实与核心概念为基础,综合运用抽象、概括等手段,且这些基本观念是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不断思考得来的。良好的情景是思维的最佳环境,情景中的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和源泉,它们可以确保学生满足深层次的认知需求。所以教师需要注意教材的生活化编排倾向,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主,组织生活情景的重建,突出过程,重视方法,将解决旧问题与了解新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探索知识本质,带领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向化学基本观念。
例如,教材里面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类型不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量不变、原子质量不变的观念,给学生提出了启示性的问题,即引导学生思考此一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后是否会变成彼一物质,物质质量是否也会同时出现变化呢?教师可以根据启示性问题,通过燃烧镁条的情景给学生继续思考的空间:化学反应前镁条的质量同化学反应后氧化镁的质量相同吗?为了便于学生思考,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再如,教师还可以站在微观层面,以电解水的探究情景作为例子。水在变化以后生成氢气与氧气两种气体,水分子也变成了氢和氧两种分子,出现这种变化时,原子会不会出现什么变化?当然,简单的问答形式显得枯燥无趣,教师可以给出电解水实验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到水是如何生成氢气与氧气两种气体的。最后再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得到使大家信服的结论。通过这种问题情景的设置与探究讨论,学生积极参与、热烈交流,强化了对化学基本观念的理解。
四、用丰富的栏目设置促进观念重构
苏教版初中化学教材里有丰富的学习栏目,每个栏目的设计初衷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启发学生思维,带动其思维向更深广的层次发展。比如有些以交流共享为目的的栏目,在问题的设计上考虑到了学生学习的难点,点拨有用的学习方法,建立必要的学习观念,帮助学生从错误认知里走出来,在交流与共享的过程中寻求知识的正确理解途径。这样的栏目对学生是有益的,对教师同样有益,教师在栏目的提携下,以栏目内容为引领,促进学生的观念重构是很方便的。
通过前期的学习以及日常经验的积累,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元素等名词及符号的意义,了解了原子、分子的相关知识,领悟到物质 能够无限可分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各类习题及延伸阅读类栏目,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更加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在养成基本观念的同时,增加对化学的情感。
五、结语 [第一 ww w .dylw.NET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作者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养成化学基本观念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体会到养成化学基本观念是一项系统工程,远非一堂课、几句话所能办到的,这是一个逐步递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如果不按照上面的几点要求循序渐进、统筹安排,便无法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化学基本观念。
参考文献
[1]刘庆贺.初中化学计算题型变换与能力培养[J].河北教育,2012(12).
[2]彭红春.复杂易错的几种化学方程式的解读[J].中学教学参考,2010(11).
[3]吕昌盛.浅谈化学演示实验教学[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7).
[4]李海芸.初中“化学用语”教学之我见[J].东方青年·教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