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范文1

1.1职业生涯规划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可以划分为三块内容:第一,自我认知,是对自身性格、能力等自我评价;第二是职业认知,是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发展水平的了解程度;第三才是职业生涯规划,是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平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1.2职业生涯阶段

职业生涯发展研究领域权威人物萨珀将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成长阶段(0-14岁);第二阶段为探索阶段(15-24岁);第三阶段为创业阶段(25-44岁);第四阶段为维持阶段(45-64岁);第五阶段为衰退阶段(65岁-)。

2.医院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新入职的员工大多数都是刚从学校毕业,他们的年龄都在20岁左右,而国内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本就不像发达国家那样重视,且大多停留在理论教学上。

2.1职业生涯阶段的重要性和可塑性

新员工入职后,年龄正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期”和“稳定期”两个比较关键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新员工结束了学校期间的学习,完成了初步的职业定位,并准备以专业特长作为长期职业进行发展,这个阶段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探索,还需要医院层面上各方面的支持与鼓励,医院在这方面一直是采取就职科室与医院统筹安排这两种方式,行政指令色彩更为浓重。

2.2职业生涯内容亟待调整

踏入工作岗位之后,新员工的自我认知程度会受到新的挑战,为人处事不能以学生时期相提并论。同时,临床工作中发现,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并不像书本上的那般宏伟高大,力所能及的范围很小。所以,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都需要新员工重新定位,这种情况下,职业生涯规划发生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3.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在医院现有条件下,针对医院专业人才,量身制作一套有针对性、有个人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对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个很大的提升,也是体现医院对专业人才的重视程度。

3.1动态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会随着员工入职的时间不停的调整,不断的修正。入职伊始,首先,岗前培训是一个让新员工快速定位医院、科室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的有力途径;其次,通过一些人格测试量表,和自我SWOT分析,也可以让医院初步对新员工有一定的了解;再次,设计职业发展调查问卷,让新员工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做一个大胆的自我追求。入职后,医院应及时的把医院的发展动态,科室的发展水平及时的向在职人员进行宣传,使得在职人员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对职业生涯规划有益的相关信息,并可根据岗前培训中的内容,开展前后呼应的问卷调查等手段,时刻关心在职人员的职业发展意向,掌握其思想动态。

3.2时间梯度设计

根据四川省现行的临床医师培养规定,住院医师按照学历等级在培养基地进行1-3年的科室轮转学习,简称规培,规培结束后,住院医师回到各自专科工作,在其升为主治医师之前,又会在工作岗位上工作3-5年不等,如果要继续升为副主任医师,又会有2-5年的时间,每个阶段在职人员的职业规划都会做些许的改变,个别的还会发生很大的改变。那么,医院在职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以此时间段为参考,在每个阶段的末尾或者开始的时候,医院管理部门在这些关键的时间点上给予足够的重视,连同临床科室,开展相关的指导工作,对在职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辅导。

3.3全程沟通

医院层面所实施的各项措施,目的都在于更多更有质量的与在职人员进行沟通,通过谈话、书面等各种渠道了解在职人员对自己、对医院的要求、职业发展的诉求,建立科学有效的医院—员工沟通机制。医院管理层面也需要继续改进流程,保持医院对员工、员工对医院的交流渠道通畅,确保医院开展的职业规划落到实处,而不是停留在书面上。

4.展望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IT;职业定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指大学生客观认知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和价值观,发展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自我观念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的需求趋势以及关键成功因素,确定自己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和岗位,编址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制定出基本措施,高校行动,灵活调整,有效提升职业发展所需的执行、决策、和应变技能,使自己的事业得到顺利发展,并获得最大程度的事业成功。”这个过程正是高等职业学生最需要自觉实现的过程。目前,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IT类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意义重大。

一、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通过企业招聘的笔试和面试,我们发现,应届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他们对制作简历、写自荐信、搜集就业信息、准备面试、就业基本礼仪等常识性问题了解甚少,应聘时,只知道投简历,没有明确的职业岗位要求,没有个人的发展目标和思路。在与用人单位沟通时,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过分关注专业对口,而不考虑职业前景与长远发展,更不考虑个人的能力和自身的优劣势,择业盲目,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部分学生还认为在职业生涯规划是工作以后考虑的事情,在大学阶段为时过早,但当他们毕业面临就业时却毫无准备、束手无策。

2.自我分析不足,职业定位不准确

由于缺乏对自身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家庭背景、行业形势等的全面分析,尤其是对社会发展、市场前景的判断及适应能力较弱。这使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易走入误区,暴露出职业定位模糊等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IT类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行业状况没有进行过调研,也不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一知半解,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定位,走一步算一步。

3.职业价值观偏颇

通过与学生私下的交流,发现许多学生把薪水和待遇作为职业选择的首要因素,过于注重个人的自我感觉,很少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人生发展的规律,没有把自己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没有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评估和对职业环境进行全面了解。在择业中明显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功利化的倾向,看重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只顾暂时的利益取舍,不考虑长远的发展前景。

4.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只在学生毕业的时候开设就业指导课,而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却缺乏职业引导,缺乏对该专业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分析,从而没有及时为学生提供面试技巧、择业心理、简历书写等深层次的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毕业生就业难、职业发展错位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高校的就业环节中一项长期的任务。

二、IT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职业思想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任何人的职业理想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现实的制约。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理想的客观依据,凡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利益的职业理想都是正确的,并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更应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职业理想形成后,每个人都会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在职业生涯中,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以及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之分,而且在一定时期还有可能对职业目标提出一定的调整。所以,高职学生应当尽快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打算成为哪方面的人才,打算在哪个领域成才等等。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不仅会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也会影响个人成功的机会。

2.评估环境、认识自我,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

高职学生在制定IT职业发展规划时首先要进行的是职业环境评估以及职业自我评估,一方面,要了解IT行业前景,IT业所需知识,成功的必要条件,各种利弊、报酬以及晋升机会等职业环境要素,才能把握职业机会。另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清自我,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结构、职业价值观、行为风格、优势与劣势等是否适合IT行业。

了解IT业是否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思考自己在该行业中到底适合做一名技术人才、销售人才抑或是管理型人才。

IT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IT人才市场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因此,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要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需求特点,如该地区的特殊政策、环境特征等。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不能仅要看单位的大小、名气、工资待遇,而要看该职业在IT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人才供给情况、平均工资状况、未来发展趋势等。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积累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们常常把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但这不是衡量人才的绝对标准。大学生既要具有相当数量的知识,又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又要能充分体现个人特色;既要满足专业要求,又要有良好的人文修养;既要能发挥群体优势,又要能展现个人专长。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大学生要能够根据职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IT类大学生除了具备IT专业知识外,还应该积极学习社交礼仪、市场营销、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帮助自己提升未来的就业砝码。

4、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高职IT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是IT从业人员的重要考核依据。IT业不仅考核学生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因此,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除了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应具备从事IT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般来说,应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三、职业生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社会人才需求设计职业生涯

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是不能脱离社会需要,要注意社会与个人利益的统一,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应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考虑个人的因素,也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

2.结合所学专业设计职业生涯

IT类大学生经过短期的专业学习,具有一定的IT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可以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可以进行专业方面的职业生涯设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大学生迈入社会后的贡献,主要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要精深、广博,除了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

3.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特长设计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设计要与自己的个人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要求。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设计时,要对自己的兴趣有一个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重新培养和调整。能力特长对职业的选择起着筛选作用,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知识多、学历高不一定能力强,大学生切不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能力高低的惟一尺度。大学生应在对自己的能力特长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能力特长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由于IT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IT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动态的、可持续的。从学生职业规划的时序上看,学生个人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协调的,每一阶段又是上一阶段的升华、调整的结果,体现了一种发展上的连续性。即一个人为实现他的职业生涯目标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只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从一个阶段向另一阶段进步的过程。这个发展不仅是量变的过程,更是质的飞跃。这一阶段的发展能为下一阶段或整个人生经历打下基础,具有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问题的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特征在于追求人的发展的最大化。这就决定了职业生涯的规划不局限于在学校受教育阶段,而是整个人生历程中都要坚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反思、学会发展,进而使人生的潜力得到最大化的展示,最终实现预期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92-03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正努力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工作对象从应届毕业生扩大到在校学生。但是,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未真正理解其确切涵义,导致职业规划缺少自我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的应有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全程指导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相对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实现课程从理论体系向教育体系、从知识课程向行为养成的转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职业生涯对人生的重要意义。通过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创业观,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为顺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做好充分的准备。

态度层面 要使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自觉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行动。

能力层面 要使学生具备自我探索、信息搜索与管理、生涯决策、求职、创业等基本能力,还应该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能力,诸如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知识层面 要使学生了解职业的特性及社会环境,掌握自我认知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自主创业的基本知识。

基于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知识传授与行为引导相结合的模式,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将课程分为三个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模块、就业指导模块、创业教育模块,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社会认知、自我认知、大学生职业生涯制定及管理、职业素质准备及职业发展、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求职应聘、自主创业准备等七个单元。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学生的相关技能。具体如下页图1所示。

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整个过程。每一学期都安排独立的内容,不同学期的授课内容之间相互联系,从而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内容上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实施时间上做到阶段性与连续性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社会认知 本模块通过学习职业基础知识、职业与专业的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理论、结构理论及其他理论,使学生理解职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明确大学生涯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影响,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维持有效行为。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做出生涯决策的时候可以理智地选择行业与职业,利用职业生涯理论解释自己的行为,进而更加理性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自身的行为约束能力。

自我认知 本模块主要包括学习兴趣、价值观、能力等自我认知的维度,个体、社会、测验三种认知方法以及气质、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与职业选择的关系。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职业价值测验、职业能力测验、MBTI职业性格测试、16PF测验等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自我认知的维度和方法,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从更加全面的视角了解自己,加深自我认知能力;能够理解职业选择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在做出生涯决策时能够更加全面地综合分析各种内部因素,避免陷入职业选择时考虑因素过于单一的误区;能够了解职业测评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测评工具,理性地看待职业测评结果。

大学生职业生涯制定及管理 本模块主要学习职业生涯决策影响因素、决策风格及方法,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撰写方法、步骤,大学生涯的主要任务、目标以及大学生涯管理方法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影响职业生涯决策的因素,掌握自己的决策风格,学习科学的决策方法,完善自己的决策风格;能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撰写方法及步骤,理性分析自己及外部环境,制定适合自己个性特点及综合能力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深刻理解大学生涯的主要任务及内容,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并付诸行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职业素质准备及职业发展 本模块主要学习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培养方法、综合知识的提高途径、职业能力的内涵及培养方法、社会角色的转换与适应以及早期职业生涯管理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职业道德的内容及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掌握职业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并了解提高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的途径及方法;能够了解学生与职业人的区别,并自觉地在大学生涯后期及社会实践期间以职业人的标准约束自己,顺利完成从学生向职业人的社会角色转变,并对自己的早期职业生涯做出有效的规划及管理,以便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 本模块主要学习求职过程中各方的权利及义务、求职过程中常见的侵权违法行为、违约责任与劳动争议以及劳动合同及社会保险的有关知识等,同时宣讲国家及地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在求职过程中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正确的途径合理合法地处理就业过程中产生的纠纷。

求职应聘 本模块主要学习设计个人职业形象的原则、个人简历及求职信制作、了解面试的流程、训练学生面试礼仪及技巧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简历和求职信的撰写技巧,具备基本礼仪,掌握面试技巧。

自主创业准备 本模块主要学习成功创业的基本要素、创业准备及一般创业过程、创业过程中应注意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创业成功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了解创业过程,为自主创业做好准备,并能掌握创业过程中的实际技能,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机会。

以学生为核心,改革教学实施过程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应将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适应岗位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改为既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团队协作、组织协调、诚实守信、健康心理等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成才观、就业观。

普遍指导与个性化辅导相结合 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要根据学生的共性安排相同的课程内容,采取集中授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信息收集、择业准备、求职技巧等就业知识的指导,更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兴趣、特长等,从个性塑造、潜能开发、个人理想和需求引导、个体职业能力倾向培养与测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小型的、一对一的辅导,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更多地应当是一种实践体验式教学,在整个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应避免空洞的说教,要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专题研讨、情境演练、招聘现场模拟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熟悉就业程序、掌握就业政策、提高就业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并在实践中检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

顶岗实习策略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非常关键的环节,不但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让学生了解职业、了解企业、适应企业的最佳机会,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序幕。与相关部门协作,帮助学生顺利地渡过这个阶段,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措施如下。

完善制度,设计方案,健全机构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设计方案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在管理上,实行由实习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实习小组——实习学生的层层管理。在实习前,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安全意识,规范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行为,消除安全隐患。

加强宣传,达成共识,促进效果 要做好实施顶岗实习的宣传、动员工作,让用人单位、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及家长都能理解实施“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环节,各方面人员应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配合,让学生明白需要做什么,应当如何去做,准确给自己定位,为有序地落实方案和各项措施奠定坚实的基础。要使实习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充分认识顶岗实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明确顶岗实习期间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自己日后的工作、学习及生活所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认真完成实习过程,达到良好的效果。

加强管理,掌握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顶岗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从实习到就业的顺利过渡。

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不过分关注企业性质;克服依赖他人的思想主动就业;不局限于专业对口;不把高薪作为就业的首选条件;先就业再择业;自主创业;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引导学生做好各种心理准备,包括社会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承担工作责任的心理准备,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的心理准备,接受上司严厉批评的心理准备,经得起挫折的心理准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展开个人的职业生涯。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设计合理的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高效学习的能力,是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陆旸,杨希全,蒋宝陵.基于差异化视角的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12-13.

[2]陆旸,王振国.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14-15.

[3]张伟东,沈莉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初探[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41-44.

[4]李文静.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77-78.

[5]谢一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职教论坛,2007(8):25-27.

[6]邢娣凤.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93-95.

[7]魏洪秀.谈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90-91.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设计 评价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0-0049-02

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很高,但其就业的稳定性、就业质量却不高,这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教学方面的情况看,存在着高职生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较为模糊,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缺乏系统连续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个性化等问题。本文立足于有专业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活动,对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评价考核方式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以期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并对学生的成长有所帮助。

一 教学形式

1.以公选课的形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建立在现实和理想之上的自我管理艺术。在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的今天,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仅有远大的理想是不够的,要将职业目标与人生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此,很多大学开设了相关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几场生涯规划报告和讲座无法取代的。当高职生对自身实际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困惑知道如何排解时,他们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和实践之中,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

2.举行专题报告讲座

针对专业、个性不同的高职生,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可以起到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启蒙的作用,但却难以指导他们针对社会现实、个人实际做出科学选择,而在提供与专业、校友等联系紧密的资源、信息方面,也难以覆盖全面。因而,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专业、各专业就业方向及学生个性特点,结合实际开设一些讲座,使教学目标更加贴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3.与学院团委、学生处、就业办及辅导员、班主任合作举办一些活动

通过专业认识、主题班会、职业生涯规划演讲、就业讲座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分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

4.以院系为平台,针对不同专业予以施教

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属于公共课教材,适合于各个专业,但在内容的编写上过于注重理论细节,可操作性不强,且难以体现不同专业的特色。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专业,结合不同的职业及岗位群进行讲解。

总之,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采取理论讲授、社会实践、成功人士进课堂、撰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相结合的形式,力求做到将能力培养融入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涯规划知识和技能,努力做到目标明确,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成长、成才与成功。

二 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对于每个人而言,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自己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完美人生的实现意义重大。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应该持之以恒,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一直到学生毕业,并在毕业后形成追踪和反馈机制。

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于他们仍在不断地成长和成熟,因此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也应循序渐进,而不能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在高职一年级期间,指导学生学会适应新的环境,并且能正确评估自己。这一阶段,要让高职生认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是要尽快熟悉环境,正确结交朋友,积极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圈;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学习观念、方式、方法的改变,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自学能力;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使自己具备更高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与更强的社会责任心,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高职二年级期间,大力拓展基础知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状况,并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的精神,尽可能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在高职三年级期间,结合实习与实践培养就业、创业能力。高职学生在三年级时会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实习的过程可以了解单位对员工的具体要求,体验毕业后走上社会时角色的转变,为职业生涯的开始奠定基础。

三 有关评价考核的问题

1.关于评价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在文化基础和心理行为方面表现较差,学习理论知识较困难,但他们年轻,可塑性强,动手能力强,对与专业有关的信息较感兴趣。要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习评价模式,以更好地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生的激励作用。学习评价模式要有利于实现教学设计理念上的突破:突出人本性(以高职生为主体,结合高职生的学习与成长、成才的需要);突出思想性(体现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启发、拓展高职生的思维);突出实践性(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注重高职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突出职教性(坚持“适用为主、够用为度”,结合高职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需要)。

第一,评价目的。学习评价是为了掌握高职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综合能力提升、行为转变等情况,以及教师教学的效果,为调整和控制教学过程提供决策的依据。评价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生的激励功能。

第二,评价原则。评价重结果,更重过程,要调动高职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过程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提问、辩论、提交调查报告、测试等情况,综合评价高职生的成绩;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针对不同主体使用不同标准,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下对高职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贯穿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考核,用开放、多元化、全程化的考核方案代替一次性的考试考核方式。

第三,评价方式。评价以各规划环节“产出”质量,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整体质量和相应调查报告、总结等成果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在评价过程中,通过高职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教师的导向性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

2.关于考核的问题

要探索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考核方式,以利于高职生制订既实事求是又富有激励功能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形成自信心和良好的心态,从而主动按照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考核方式要能体现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原则: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行为养成相结合(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行为养成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面对全体高职生,加强个别指导。要用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看待高职生,真诚地期望每一个高职生都能成功,为高职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并及时给予激励,成为高职生的知心朋友);课堂教学与日常德育工作、各科教学相结合(要与多种德育渠道结合起来,发挥德育课教师提高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引领作用);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注重引导高职生把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发展措施,转化为发自内心的需要,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和管理置于集体之中,发挥他律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德育实效)。

第一,考核方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考核不适宜采用卷面考试的形式,更不能出现一卷定成绩的现象,否则很难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避免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流于形式,成为纸上谈兵。考核方式为:访谈总结、书写调查报告、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

第二,考核内容。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评价不能只停留在认知阶段,如果忽视了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就难以体现职业生涯规划各环节和整体产出的质量,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生发展的实际激励作用。考核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平时考勤、日常行为、调查报告等;期中测试――定计划、做准备;期末测试――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及报告。

总之,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施教,其考核评价方式要有利于高职生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激励其努力奋斗,发展个性,发挥才能,即要能够有效引导高职生去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实现。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农业院校;学生特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各级各类学校中得到了广泛开展和普遍认可,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从幼儿到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而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是近年来才引入的。因此,目前我国还并未有一套适用于农业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方案。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现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现阶段已由“照搬西化”慢慢向“本土化”转变。但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材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教材专业针对性不足,并无专用的农业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

高质量“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应具备专业性、实用性和本土性的特征。很显然,一本“广泛应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无法满足农业院校学生的需求,无法达到高质量教材的要求,专业针对性较弱。

2、非农业院校编写的相关教材在农业高校“水土不服”

目前,大多数“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定位。农业院校的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非农业院校编写的相关教材并未针对农业专业学生,造成学生定位不明确。第二部分为职业了解、就业政策、就业程序、面试技巧等。农业院校就业方向不同于其他院校,而一般教材中无法深入的有针对性的介绍就业方向、就业环境。因此,造成了学生对于教材的不满,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材过于陈腐,往往是假、大、空,缺乏趣味。

二、农业院校学生特点

1、性格特点

农业高校与非农院校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农业院校学生较多来自农村,其大多生活简朴、学习刻苦、善良真诚,但同时存在着人际交往不主动、自卑心理较强、在新环境中易迷失的特点。

2、择业特点

农业高校毕业生与大多数毕业生一样,在选择所向往的职业时,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大中型公司的职业是排在前位,而选择到乡镇和县区民营单位以及生产性企业的很少;理想的就业地点为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以及沿海开放城市,几乎无人选择县城及乡镇。而这与现实是大大相反的,农业院校学生的发展在正是在农村、在基层。

3、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特点

由于农学类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农学类专业的教育方向,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是缺乏了解的,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及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是知之甚少的,对自己兴趣、性格、能力的认识是不够清晰的,长远的职业生涯定位是模糊不清的。

三、农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设计方向

为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专业知识扎实、“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人才,一本适合于农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的必不可少的。

1、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完善全面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过程。编写农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要根据农业院校学生特点及农业院校培养人才目标。教材中应不仅仅是职业生涯的理论内容,还应结合农业专业的就业择业特点,学生实例的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可从以下三个层次入手: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专业就业方向;加深自我探索、应用职业测评工具进行专业分析自身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分析专业就业领域情况;分析自身的优势与缺点,结合专业就业所需,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2、职业测评科学可靠

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为评估自我、了解环境、职业选择、有效行动、及时反馈。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也是后面四步的基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评估主要是指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四个方面的认识与探索。目前,国外应用广泛的理论一下三种理论进行自我评估:(1)MBTI(梅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测量)。MBTI将人的知觉、判断和态度分为四个维度:内倾和外倾、感觉和知觉、思维和情感、判断和知觉。(2)霍兰德生涯理论。霍兰德理论提出了6种人格特质,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3)“职业锚”概念。职业锚将职业价值分为八种类型:技术/职能型、管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业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型。以上三种评估工具并不矛盾。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应用MBTI评估兴趣,霍兰德兴趣量表评估性格,“职业锚”概念评估价值观。

3、贴近社会、实例现实

职业生涯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人—职匹配的过程,除了正确的自我评估,正确的职业环境认知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材中,应正确的给与当下行业发展趋势、职业特征和岗位性质,而非多年前的“老黄历”。在实例中,并非列举那些“不一般”的例子,将“一般人”的情况作为学生实例,贴近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

一本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不应只是一本上课只有老师讲还可以看得懂的书,它应该还具有读本的功能;当职业生涯中遇到疑惑,它可以当做一本工具书,为你解决问题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1]钟谷兰.等译.把握你的职业发展方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李洋等译.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程(第七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范文6

【摘 要】班集体作为学校管理学生的一个基本单位,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探索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班集体建设模式,通过这种新的班级建设模式,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导入班级管理工作之中,从而建立高效的班级工作管理体系。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班集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30-02

近年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逐渐融入学校班级管理工作,这为班主任实现德育工作目标提供了一个契机。在班级管理中逐渐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仅可以为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带来积极作用,且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班集体管理模式的优势

1.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班集体管理模式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确立职业目标,增加自我认知。同时,良好的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并根据自身情况有目的性、有计划性地进行学习,并且这种有针对性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符合自身实际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快地提高自身素质,帮助自己全面发展。

2.有利于优化班级管理工作。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教育者对班级进行管理的方式一般为说教式、严管式,带有强制性色彩,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但是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这种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状况,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甚至会导致教育结果适得其反。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班级管理模式较为人性化,这种班级管理模式结合了与其相对应专业的特点和职业发展方向,通过开展一系列班级特色活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促使其自觉遵守班规班纪,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班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可见,这种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班级管理模式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班级管理效果。

3.有利于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效果的提高。班级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班级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学校的素质水平。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班级管理模式是一种突破传统的创新型管理模式,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心理发展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加深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帮助其制定更加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清楚地认识社会现实并怀揣伟大理想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奋斗。另外,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班集体管理模式可以在整个班级内部都营造一种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学习氛围,比传统教育中单纯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品德理念灌输的实效性更强。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班集体建设路径

1.导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做足前期准备工作。

(1)全面了解学生。首先,班主任要认真查看学生档案,充分了解学生在入校以前的学习及家庭情况。其次,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或撰写个人自传,其内容可以涉及家庭、学业、职业规划等方面,便于班主任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使班主任尽快地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2)将个人生涯规划与班级建设目标相结合。在学生入校一段时间以后,班主任与班级成员彼此已较为熟悉,此时,可以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班级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传授给学生。此外,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发展计划及自身职业规划,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

(3)组建班级管理梯队。组建班级管理梯队可以采取自我推荐和教师考察指定两种方法。在开学初期,班主任可以召开班委选拔班会,通过学生自荐、演讲等方式,选拔一些有班干部工作经历并有一定班级管理能力的学生,协助老师管理班级。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考察后,班主任可以对管理梯队进行调整,结合学生能力、特长以及民主投票的结果,最终确定班级管理梯队,使班干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2.加强班级制度建设,积淀班级文化。

(1)加强班级制度建设。尽管班级的制度是基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而制定的,但是很多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单位都是企事业单位,因此在班级管理教育中融入企业的制度模式也是很重要的。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去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或上网搜集信息等,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制度模式。在借鉴企业制度建设理念的基础上,班主任可以组织班级成员共同参与班级的制度建设,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隐性化。

(2)引导班级舆论导向。作为班主任,可以通过亲身示范、言传身教等方式给学生传递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班级内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在学生中形成自我发展、主动学习的风潮。此外,班主任可以紧跟潮流,利用微信、QQ群等新媒体,建立班级管理新平台,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班级管理梯队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班级信息的传递,在班级内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3)积淀班级文化。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发动学生亲手美化班级环境,开辟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区域,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可以将班级奋斗目标做成条幅,挂在班级的醒目位置,也可以将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写在小纸条上,张贴在班级一角,藉此营造激励氛围,积淀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4)结合班级实际,制定确实可行的评价体系。争取班集体荣誉、建设优秀班集体并不是教师与学生努力的根本目标,而是一种提高手段,因为从根本上说,整个班集体不断努力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班级内每个学生的自身发展。因此,要在班级内部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以激发每个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在争取班级荣誉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自身技能。

3.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班集体建设活动。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相处,班级成员之间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对班集体也有了较深的感情,此时,班主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工作,将职业规划教育作为班级管理教育的重点工作来开展。例如,加强本班级的学风建设,可以组织班委成员进行设计规划,开展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职业训练或比赛活动;还可以组织小型专家讲座,聘请相关专业的在职专家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知识讲座,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帮助其明确当前社会上的职业发展现状以及热门人才需求。学生在充分了解就业形势,把握时代脉搏后,会对职业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方便其更加科学地制定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形成明确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从而更准确地抓住就业机会。

(2)密切结合就业岗位需求,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结合岗位需求是班级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该阶段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择业方面的专业性建议。班主任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要逐渐渗透面试技巧与就业选择方面的相关知识,并组织校外调查、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使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将职业发展规划教育融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是学校管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不仅可以促进班集体建设,完善班级工作管理制度体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最终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秦鸿鑫,李涵.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的班级建设模式[J].价值工程,2013,(24).

[2]聂永欣.班级团体辅导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

[3]杨东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型载体[J].教育学术月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