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地球的广告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地球的广告语范文1
从语言和文化视角对公益广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益广告语言的特点、修辞和语篇模式的探讨,而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对于不同语言中的公益广告进行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甚少。本文以Kluckhohn和Strodtbeck提出五价值取向理论为基础,对大量的中美公益广告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的异同进行分析,并且探源产生这种异同的原因。
二、理论框架:Kluckhohn和Strodtbeck的价值取向理论
在《价值取向的变奏》一书中,Kluckhohn和Strodtbeck[6]认为,人类共同面对六大问题,而不同文化中的人群对这六大问题的观念、价值取向和解决方法都不尽相同。这六大问题是:(1)对人性的看法;(2)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关系的看法;(3)人们对自身与他人之关系的看法;(4)人的活动导向;(5)人的空间观念;(6)人的时间观念。对这六大问题的不同观念会显著地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和行为。由于公益广告大多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因此本研究以Kluck-hohn&Strodtbeck的价值取向理论中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人们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看法,人的活动导向三个维度,来分析中美公益广告语中两国的文化价值观的异同。
三、研究结果
(一)相似性
(1)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7](2)防止艾滋病,你我同参与。[7](3)遵守交通规则,人人有责。[7](4)Eversingleactionwetakeaffectsthewellbeingofourplanet.Youjusthavetoworkatitalittle.[8](5)Getinvolvednow.Pollutionhurtsallofus.[8]公益广告在任何国家都是一项以为公众服务为目的的活动,因此公益广告语料也体现了中美文化价值观中相似的部分。责任感是中西公益广告中的重要共同文化价值观,体现了在人类生活发展过程中对自身、他人,环境的共同责任。广告例(1)到(3)分别体现了保护地球、预防艾滋病、遵守交通规则的不同主题,但都呼吁人们承担起所面临的共同责任。语料中出现的“我家”和“大家”,“你我”,“人人”等字眼,都试图将小我和大家联系起来,从而传递给受众的重要信息:大家的问题与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解决问题是我的职责。因此这些广告都遵循了这一模式:问题—解决—个体责任,通过呼吁大家采取行动,行动是大家的共同责任。例(4)和(5)两条英文广告主题虽不同,但传递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即若每个人努力做一点,就会出现积极的改变。即个人的努力与社会职责的关系。其次,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在中美公益广告中也得到体现。人类主要有四个基本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中美公益广告都旨在培养文明市民,提高公众意识,教育人们如何保持人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以保证所有人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如例(6)呼吁关注艾滋病患者,体现了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例(7)体现了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密切关系,中国文化珍视生命,以人为本的特点。(6)他们惧怕病魔,更惧怕冷漠。[9](7)死亡之前有生命吗?[9](8)Thelongerachildwithautismgoeswithouthelp,thehardertheyaretoreach.[10](9)Friendsdon’tletfriendsdrivedrunk.[11](8)呼吁人们尽早关注自闭症患儿。这则公益广告体现了美国社会对于弱势群体保障人权的努力。同样,例(9)呼吁人们劝朋友不要酒驾。这一广告体现了珍视生命,以人为本的特点。中美公益性广告都体现了生命至上、人权第一的人本主义思想。
(二)差异性
由于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中美公益广告价值观也体现出差异。首先,中美在人与人关系方面最大的区别: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国具有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强调凝聚力、集体感和群体认同感,每个人都必须忠于集体和本集团的利益,集体利益甚至高于个人利益,如:“舍小家保大家”。因此中国公益广告也更多地强调集体观念,企图使广告受众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并将它付诸实践。而美国人更崇尚自由,强调个体的作用,追求独立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反映在人称代词的使用上,美国公益广告使用第二人称you略多于中国公益广告。(10)节约身边的一点一滴,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7](11)TheEarthisyours.Saveit.(12)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汶川大地震灾害。[7](13)Youcanbesomeone’ssuperhero.[12](14)Theblindshouldlearnself-aidandmutualaid.Theblindcanhavetheirspeciallife.[12]例(10)和例(11)同以环保为主题,但中国广告词强调“我们的”,而美国则强调“你的(yours)”。例(12)呼吁大家团结一心,凝聚力量救灾,就会战胜灾难,这里强调集体力量的重要性。例(13)是一则呼吁公众献血的广告,其中“成为某人的超级英雄”,强调个人的力量,这一理念能轻松地深入人心是因为美国早期的拓荒者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当地土著人的反抗以及后来殖民者的压榨,不屈不挠,最终建立了新的国家,因此美国人的个人主义取向往往通过英雄主义体现出来。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集体团结的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人独立、平等、自由,依赖他人的关系较弱。因此,例(14)中,盲人甚至都被建议要提高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因为依赖是暂时的,尽管盲人的生活可能会受到影响。这看似残酷,但这正是个人主义的延伸。在美国,人人平等,人人有权追求独立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包括盲人。(15)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7](16)保护地球环境————人类共有的家园[7](17)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7](18)WhentheSupremeCourthandeddownitshis-toricdecisiononglobalwarming,itwasn'tjustabunchoflawyerswhowon.[13](19)Sometimesthereisonlyonethingthatcanstanduptochangeairpollution,andthatisthelaw.Earthjusticeusesthelawtofightfortheenvironmentandwearewinning.[13]其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人类支配自然。对于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中国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美国人更强调通过改变自然环境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即人支配环境。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认知差异导致人类对自然不同的欲望、态度和行为。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中国人总是想适应自然环境,从而衍生出“天人感应”,“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时、地利、人和”等思想。中国和谐理念体现在许多环保公益广告中。如例(15)和(16)将动物比作朋友,将地球比作家园,既拉近了自然与人的关系,又揭示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的主题。例(17)也体现了环境对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达了中国人想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相反,再看例(14)和(15)两则美国广告语基于立法减少地球变暖和污染的呼吁,但读起来颇为严肃,似乎立法对自然有着决定权,也就是人类决定自然的状态。(20)先做人,后做事。[7](21)诚信方能成人。[7](22)whathaveyoudoneforyourmarriageto-day?[14](23)Someoneputaglasscoveronanextinguishingcandle,withtheexhaustionofoxygen,thecandlegoesout.Onetheoppositeside,someoneblockthewindwithhands,andthecandleblowsupagain.StayingawayfromAIDSpatientsisequaltospeeduptheirdying.Givethemahand,andthenyourtimemakesaworthylife.[15]再次,做人与做事的取向。Kluckhohn和Strodt-beck用做人和做事划分人的活动导向。以做人为活动取向的社会,重视做人,强调做人要修心养性,而以做事为活动导向的社会则重视做事或活动,他们强调成就、进取和好动。中国社会强调做人,这种价值观反映在许多公益广告中,如例(20)和(21)所表达的:做人是做事成功的前提,而做人首先就是要讲诚信。而美国则强调人必须不断地做事,这才有意义,因为做事创造价值。因此美国人重视做事,希望通过自我努力,获得认可和成功。如例(22)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维护家庭稳定。这符合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例(23)则形象地把歧视和疏远爱滋病患者比作是给正在熄灭的蜡烛罩一个玻璃罩子,结果只能加速他们的死亡,伸手帮助可以重然他们的生命之火。这则美国公益广告没有任何道德教化,而是实实在在劝人伸出手帮助他们。
(三)中美文化价值观异同的原因
中美公益广告在价值观方面的相似性首先源于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另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也增加了相似性;还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犯罪,全球变暖,恐怖与战争等等。要减少和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每个国家的个体参与,广告则呼吁大家公担责任。所以,以人为本和责任感是中美公益广告所体现的共同价值观。中美公益广告体现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可以归结于以下因素。首先,历史因素。中华民族主要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强调人与人合作,因此中国社会形成了重视集体的民族精神。又因为农业与自然息息相关,中国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寻求对抗。而美国人的祖先从英国移民到美洲大陆时,面临严峻的自然环境,不得不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环境,因此他们相信人人平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美国人强调个人主义,改变和支配自然的价值观念。
其次,传统哲学和宗教文化因素。道教、儒学和佛教都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有深刻影响。中国哲学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道家主张“无为”,强调通过修身养性,实现天人合一。故中国人趋向于做人,认为做事成功的前提是做人成功。儒家把“仁”放在首要的位置,以此出发论述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他将这种仁德之心扩展到自然事物上;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认为自然物统存在生命,将对人的关怀推广到世间万物。张载将天地看作父母、所有人都是自己的同胞、所有事物都是自己的朋友、将天地万物融为体。佛教同样也强调避免极端,凡事折衷,以避免与人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强调集体的权益,忽视个体的权利,认为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人的个性应该湮没于集体的行为模式。
而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则截然不同。美国个人主义的思想根源于《圣经》的“要爱人如己。先自爱,次之为爱人如己。”个人主义所强调个人的自由和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这意味着对个人财富、权利、智慧的尊重,意味着一切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这就是美国文化价值趋向于做事的原因。这可以说是与西方文化所强调的“进步与改变”一脉相承。追求“进步与改变”的思想也可以在基督教的信条中找到相对应的答案。从耶稣为改变整个世界而降生、死亡,再次复活。基督教教义告诫人们万物都是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进步的。人们所需要坚信和做到的是颠覆旧事物,不断地前行。因此美国人重视竞争,敢于反抗,赞赏通过个人的努力,通过征服别人或自然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在公益广告中表现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四、结论
保护地球的广告语范文2
一、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不应将课程内容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而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内容重点阅读。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说:海滩上有有趣的贝壳和海龟,那么海底呢?据科学家统计,海底的物产有15万种之多,课文在这一段写了几种物产?你对那种物产最感兴趣?请选择读一读,待会儿老师请你给画面配音。首先,通过看画面配音,随着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要求学生看到自己选的物产在画面上出现就主动为画面配音,或朗读、或叙述;接着,说说自己所选物产,或珊瑚、或海参、或龙虾、或鱼等的特点……由于学生选的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因而表现的兴趣盎然,说得头头是道,气氛相当热烈。不但唤起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而且起到了触类旁通、迁移知识的作用,同时还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变传统的教师“讲明白”为学生自己“读懂”。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自觉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学生选择的机制问题。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读懂课文。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青蛙的成长过程表示出来。喜欢讲故事的学生采用“读一读,说一说”的方法生动地复述了这一过程;爱画画的学生用“读一读,画一画”的方法画出了这个变化过程;喜欢表演的同学则通过“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读懂了这个内容。学生纷纷发挥了特长,读书的热情高涨,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教师讲解、分析所不能达到的。
三、让学生自主抒发独特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课文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点以及学生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和对事物的含义可以作多角度的理解等原因,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语句的理解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要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不同的感受,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学生对树叶“或浓或淡”的原因各抒己见。有的说是新老交替的树叶挤在一起的缘故;有的说是树叶背向太阳的关系;也有的说是距离远近的缘故;还有的说是不同的树叶本身颜色就有差异……以上回答都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或许,这些问题的讨论与课文的主旨关系不大,但是学生的这些见解充分反映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显示出了强烈的个体意识。
四、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作业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不同方面的学习优势,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不尽相同的兴趣指向,发展也各有不同,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作业,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促使语文能力得到有效发展。比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设计以下作业: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看到或听到那些是破坏地球的行为,为什么?那些是保护地球的行为?
2.写一句宣传保护环境的广告语或写一份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倡议书。
保护地球的广告语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课 信息素养 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4
综合实践学习主要体现为“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各项能力的整体发展、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它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自,更能发挥个人和群体的聪明才智,运用多种实践的形式,在生活中学习,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也为综合实践教学开辟了一方明净、亮丽的蓝天。
一、 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要知道,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开展有效学习的关键。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有效注意时间比较短,他们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如果让他们长时间坐在安静的教室里,思想就O容易开小差,且学习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能有效的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引入课堂,通过声、相、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这样就能有效刺激学生学的兴趣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愉快地展现着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式多样,如:遨游汉字王国。以往的教学方式大多是让学生读、说、写,即使有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感受或是站在讲台上发表见解时,学生大多也是三言两语。而在这一组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有效地利用了媒体、网络等信息手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新授课中,借助教材的辅助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对于汉字――这一有着深远内涵的文化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更真实的走近汉字,探究其起源、研究其发展、领略其魅力。在这一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兴致很高。汇报展示时,学生们利用word、网页、幻灯片等多种形式展现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这远远超出了我在开展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前的预想。在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予以激发,兴趣得以提高,并将学习成果带入生活,这不正是我们现行教材教学的真正目的吗?
二、营造学习氛围,改变学习方式。
必须承认,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当学习目标确定后,学生可以通过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个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2]。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索性学习。
1.引入信息技术,引导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当信息技术与综合性学习有机整合后,将彻底打破了这一僵局,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为解决《只有一个地球》中的学习难点:人类是怎样破坏生态平衡,从而明白地球的珍贵和保护地球生态的紧迫性。学生通过到网络中搜寻相关资料进行印证,了解了触目惊心的事实后,情感的共鸣使学生不吐不快,小组、全班交流,网上留言,直至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使一节综合性学习课水到渠成[3]。“网络”在综合实践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学生学习中当之无愧的朋友,成为综合性学习课的源头活水。
这样的教学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形成资源共享,培养合作能力。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对当前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4]。在协作探讨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通过这样的研讨,把每个学生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集中起来,集思广益,这样学生就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遨游汉字王国》中的我爱你汉字,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语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小组去搜集汉字的起源、演变;有的去搜集有关甲骨文的相关信息;有的小组走上街头去搜集牌匾、广告语中出现的错别字。各小组根据实际情况自由组合、明确分工,等回校后把各个组员搜集到的资料集中起来,小组内进行汇总,挑选适合的资料整理成电子作业,在全班进行展示[5]。针对所展示的情况进行点评,先由本小组的人点评,其他小组同学给予评论、补充。一节课下来,即使不属于自己搜集范围内的内容,通过这节课的交流也都了解透彻了。这不正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巨大力量吗?这种资源的共享,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对能力的培养。
3.经历探索的过程,体验收获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 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性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即各种文化背景下,借助多媒体、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而获得[6]。教师指导学生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进行网上阅读、搜集资料、讨论交流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来构建自己的知识库。
现行小学中神奇的七巧板一学习内容,通过教师课前制作的微视频,引导学生课前在家长的辅助下,在网络中、书籍里搜集知识,对学习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课上学生们交流自己的体验、成果。这样的课堂大大地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量,让每位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收获了更多的知识,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也给一些同学提供了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这样一来,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却融合了远远超过四十分钟的知识,课堂的含义和学习的范围空前地扩大了,这种扩大让学生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
三、拓宽学生视野,开发创造潜力。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整合,能让学生自主选择恰当的课题,制定学习计划,运用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网上检索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形成成果并展示和交流。这门课程是最合适在网络中进行的,学生用Powerpoint、Flash、Word等形式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这种交互性学习媒体提供了图文并茂、S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刺激,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引导学生通过Internet或书刊、报纸、杂志等集中搜集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在搜集、选择、编辑、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随即制作成电子读书卡片或幻灯片记录素材,同时将相关的文字、插图有机结合,出刊成一张张精美的语文电脑小报,其内容丰富,设计新颖[7]。这一信息的筛选与收集过程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贯穿于课内、课外,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进一步提高。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积极实践“现行教材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8],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的理念这正是开放而有活力的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中有效运用所呼唤的。相信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巧妙启迪下,在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中,学生们一定能尽情描绘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这一方明净、亮丽的蓝天!
参考文献:
[1] 刘式辉,陈豪. 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创新学习精神[J]. 人民教育. 2000(08)
[2] 刘刚. 从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谈教师角色的转变[J]. 教育探索. 2000(02)
[3] 钱松岭,董玉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模式[J]. 中国电化教育. 2015(10)
[4] 林存华,郁琴芳. 课堂教学中“问题”资源的利用[J]. 教学与管理. 2004(07)
[5] 高燕,马韦伟. 基于工作过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程项目设计[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0(11)
[6] 黄慧. 如何打造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