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表接电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装表接电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装表接电实训总结

装表接电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电子装配技术;导课设计艺术;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111-02

导课又称“开讲”、“开课”,是在新教学内容开始时教师创设学习环境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收敛课前的各种思想活动,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教学内容上,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导课不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门艺术。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导课,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这样,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了。因此,良好的导课对一门课程的教学成功至关重要。

高等院校的电子类专业课程具有入门难、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如何讲好电子类专业课程是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而精心设计导课环节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电子装配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电子类专业课程,在教学之初就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和实践兴趣,是电子装配技术教学导课的目的。笔者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对电子装配技术教学导课艺术的体会。

电子装配技术教学导课的要求

教学导课设计有很多,但各种导课设计的有效运用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导课要有针对性,要考虑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不仅要把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清楚学生现有的水平,现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求知欲及精神面貌,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电子装配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在前续课程《电子技术基础》中学过的一些重要元件和电路的具体应用。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对他们而言,分析电子电路是头痛的问题,所以在电子装配技术的导课中要针对这些情况,让学生从实践中宏观地理解电路的功能及工作原理,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其次,导课要有启发性。在导课过程中应巧妙设置学习情境,由果究因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再次,导课要有简洁性。著名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导课要做到点睛即可,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把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插入到导课中来,冗长得使学生抓不住其中的关键内容。另外,导课还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

电子装配技术教学的导课设计艺术

导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应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本课程的内容特点、教师自身特点,反复斟酌,灵活运用。或温故知新,从已知引入未知;或启发谈话,步步诱导;或设疑布阵,引起悬念;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巧妙不同,全在教师的运用。

温故知新式 专业课的知识点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温故知新式导课通过温习旧知识带出新知识,完成前续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比如,在讲解《初级电工基础》和《中级电工基础》的教学内容时,运用这种导课方式,可使学生迅速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中。

目标设定式 信心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有了信心,学生才有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决心。目标设定式导课通过设定一定的目标,即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设定一些让学生觉得可实现但又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和实践的信心。当然设定目标时应注意目标不能太空太大,不能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比如,在开展初级焊接实训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至少400个焊点,学生必然会聚精会神地认真去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

设疑启迪式 这种导课方式比较常见,教师精心设疑问难,学生带着疑问去寻找答案,印象会更加深刻。比如,在进行焊接项目的实训之前,教师提出“一般装接电路板遵循哪些步骤进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或思考,或讨论,由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在听取答案时不断启迪,使学生的回答越来越完整,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整个教学导课过程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和模式。

开门见山式 这种方式言简意赅,直奔主题。虽然启发性不强,不利激发兴趣,但能在学生学习之前阐明学习目的,使每个学生都知道他们将要学习什么,应达到什么要求。学生明确了学习的要求及意义,才能由此产生学习愿望。如在讲“万用表的使用方法”时,可直接明确教学目的:掌握万用表测电阻、测电压、测电流的方法,掌握如何运用万用表辨别常用元器件的好坏,了解万用表的其他用途。这样,能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有所侧重,提高学习效率。

直观演练式 直观演练式导课是指教师有选择地展示挂图、实物、标本、模型,或做一些启发性强的实验、练习等,使知识直观形象地进入学生头脑,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电子装配中项目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之前,将已经装配好的实物展示在学生面前,通电后学生就可以直接了解项目的功能,从而产生理解项目工作原理的兴趣,此时,教师可再通过挂图将项目的工作原理图呈现出来,与学生一起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过程。这种导课方式因其直观性较强,容易调动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但必须注意直观演示式导课过程要与语言讲解紧密结合起来,并要尽可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演练活动中。

电子装配技术教学导课设计实例

在电子装配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导课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并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一堂课和一门课的导课环节对课程教学的关键性作用。电子装配技术教学的导课,首先需要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再去了解装接电路板方法和过程,最后了解在装接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和工具以及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

认识电路板 焊接电路板是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在学习课程具体内容之前,给学生展示电路板作品,有利于使学生先获得感性认识,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图1所示是“脉冲式充电器”项目的元件面和焊接面,图2所示是“光敏计数器”项目的元件面和焊接面。两种电路板的不同之处在于,图1所示的是全印制电路板,图2所示的是半印制电路板。“认识电路板”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电源部分。电源部分是电路正常工作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电路需要直流稳压电源呢?如放大电路、集成芯片(包括运算放大器、定时器、计数器、译码器等)。(2)功能部分。各个项目可实现哪些功能,又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归纳总结,在电子装配技术训练项目中,主要功能模块有信号放大模块、正弦波振荡电路模块、施密特整形模块、单/双稳态电路模块、驱动显示模块等。由这些模块的不同组合可以组成不同功能的项目。(3)主要元器件。每个项目的元件可参照清单列表,主要有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集成芯片、开关、继电器、变压器等。

如何装接电路板 在装接电路板之前首先需要有一份电路板装接的书面说明材料,包括功能与基本工作原理分析、集成芯片功能和引脚说明、装配与调试要求及方法、元器件清单等等。可通过设疑启迪式导入引出装接电路板的步骤和疑难问题。

装接时需要使用的仪器与工具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装接时需要使用的焊接工具如电烙铁、吸锡泵,调试工具和仪器如万用表、示波器,需要用到的焊接材料有绝缘胶布、焊锡丝等。装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电阻色环方向不一致,剪脚留头长度不符合要求,元件高度超差,元件装接错误,电源线处理不正确,焊点虚焊、脱焊、桥连等等。

总之,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精心设计的导课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良好的导课艺术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尤其是对于电子类专业相对比较枯燥的课程,更需要教师不断钻研教学艺术,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余建林.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导课与结课艺术[J].赤峰学院学报,2009,30(7):167.

[2]葛山艳.浅谈数学课的导课艺术[J].空中英语教室,2011,(3):15.

[3]黄有全,李桂平.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基础课教学艺术探索[J].科技信息,2008,(4):228.

[4]夏梅花.课堂教学艺术点滴谈[J].新余高专学报,2005,10(6):101.

[5]毕磊,王运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导课艺术[J].华章,2007,(3):74.

[6]万琰.浅谈导课的艺术性[J].河南教育,2009,(4):30.

[7]杨清学.电子装配工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17.

装表接电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程 教学经验 教学模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55-01

合肥铁路工程学校经过十年多的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善实验设备,并增加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我校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能跟上时代的需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多年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经验和方法:

1、 优化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原先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完全以理论教学为主,加上课程内容较多共16章内容,模拟电路9章,数字电路7章,实验设备落后老化,实验课安排极少,基本上是以板书形式进行理论教学。而随着中职学校入学门坎越来越低,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对于大量较难懂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同学们学习的难度很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有一段时间造成了很多学生不想学,老师教书没劲的局面。因此必须要简化优化教学内容。对于像场效应晶体管,晶闸管等内部结构较复杂且不常听到,不常用到的电子器件我们做了删节,只保留了晶体二极管,晶体三极管等常用的半导体器件的课程内容,并只讲解以晶体二极管、晶体三极管做成的各种简单的电路。如:以晶体二极管做成的桥式整流、滤波和稳压电路,以晶体三极管做成的单级放大电路,并且以两个单级放大电路组成两级阻容耦合电路,同时还保留了简单的集成电路,简单的功放电路等内容。对于较复杂的调谐电路、复杂的功放电路、集成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产生和整形电路这些理论性太强的电路我们做了删节。这样就简化了我们的教学内容,使同学们对于我们所讲授的内容也比较容易接受。

2、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

电子技术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如果只以理论课的形式,理论知识“满堂灌”、“抱着走”的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表现出很大的被动性,缺乏学习的动力,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教学质量不高。因此电子技术课程必须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出同学们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我校在省教委支持下,政府采购,购置了十几台电子实验操作台,配置相关的实验箱后,可以完成我们所要做的全部电子线路实验。

现在我们课程的教学方式是边讲理论课,边做实验。也采用了先做实验,知道实验结果后,再讲解理论课,通过理论加实验的这种模式,使同学们即掌握了电子线路常用仪器、仪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也学会了连接各种电子线路图,并很容易学会各种电子线路图的工作原理。由于同学们亲自操作,对自己亲手所测得实验数据,和亲眼所见的实验结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直接的感受中了解事物,掌握知识,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

例如:(1)先完成晶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理论课程的讲解,作出伏安特性的曲线图,再通过实验验证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

a. 测量二极管正向特性

不断改变加在二极管的正向电压,测流过的二极管电流。Ud从0.1V――0.2V――0.3V――0.4V――0.5V――0.6V――0.7V――0.8V,只有当Ud加到0.5V(门坎电压)时二极管才能导通,随后电流随电压不断变大上升,开始增加较为缓慢,以后急剧增大,进入导通状态,二极管正向压降的增大十分微小,近于定值硅管为0.7V。

b. 测量二极管反向特性

在起始一定范围内,反向电流很小,它不随反向电压而变化,但反向电压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反向击穿电压)时,反向电流会突然急剧增大,这种现象称为反向电击穿。

同学们通过亲手测出的数据,再作出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图,和我们理论课所讲的完全一致,使理论课的知识在实验课得到了证实。

(2)先做实验,再讲理论课。单相桥式整流电路,如果单纯采用讲述的方式学生会对整流波形,电压,电流公式不理解,甚至记不住。因此先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用示波器观察整流波形,用万用表测电压,电流。再讲理论课同学们就很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了。

3、 以新的教学模拟开展教学

电子教学的难点之一是,许多复杂流动的电子图像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我们可以采用仿真电路制成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于一体的方法加以改进。同学们很容易理解,又容易记忆。还可以采用当今电子技术最新设计手段的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使用仿真元件,将模拟电子线路实验所需的元件和组件全部以图标的形式显示在屏幕上,使用者只需要打开各种工具栏和元件库,取出需要的仪器设备(如:万用表、示波器、信号源等)接在线路上。点击开关,就可以通过电子模拟完成实验。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完成我们想做的实验。

4、 加强实训课 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实训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同学们实际动手能力,并可完成简单的电子产品的焊接与组装,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相结合的很好途径。

在实训课上,同学们即熟悉各种电子产品装配用的常用工具,电子产品各种元器件,印制电路板和其它一些常用材料。通过在练习用的线路板上反复焊接、拆焊。通过:“五步法”到“三步法”的练习,同学们熟悉了点焊、搭焊、钩焊、绕焊、拆焊等焊接技巧。同时也学会了看懂简单电子产品电路图,学会了组装简单的电子产品的工艺。组装了电子门铃、万用表、收音机、直流稳压电源等电子产品。也使得电子技术这门课从理论到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升了教学质量,也为同学们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

通过十多年教学工作,使电子技术这门课程无论在理论、实验、实训上都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今后需更加努力,不断探索更新,更完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电子技术这门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更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装表接电实训总结范文3

 

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一)电类课程具有基本概念抽象、知识点分散、分析方法多样、器件和电路类型复杂等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实施中,不仅要求学员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强调学员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员在校期间的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理论融入到实践技能中,使学员能够通过实作的方式学会复杂难懂的理论知识,一直是困扰电类基础课程教学的一大难题。

 

(二)学员职业的特殊性,很难对自己岗位联系不大的基础课程产生兴趣。还有的属于转专业学员,所学课程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并且多数学员的学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弱,学习电类课程时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但我校学员大多来基层部队,有很强的动手欲望,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实验课的效应,广泛开展实践性教学,提高学员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专业课中装备分解、组装和检修打下坚实基础。

 

(三)同时开课的班次较多,实验室的安排非常紧凑,不能在理论课后立即安排相应的实验课,导致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脱节,致使很多学员对理论课似懂非懂,实验课遗忘实验原理,不知如何操作,使得教学效果变差。

 

针对以上的现象,如何同时提高学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让学员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到理论知识,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教研室全体人员集思广益,并结合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学经验,已在近几年推行以“做中学,学中做”为主要模式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和要求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将理论学习与实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大胆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将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的局限,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是即能够突出学员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员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注重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构架,丰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员的业务水平的要求较高,对学校的硬件设备设施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满足相应的教学要求:

 

(一)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以下特点的课程比较适合开展理论实践—体化教学:理论性强、课程内容较为抽象、不进行实验不易理解的课程内容;技术性强,不进行训练难以掌握的课程内容;研究性强,不通过实作无法讲授的课程内容。

 

(二)在教材上,教员要针对所教专业的特点,所任学科的特点,学员岗位的要求,精选教材或自编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组织编排。在讲授内容上要体现针对性与实用性,以任务为主线编排好教材内容。课程安排上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不割裂理论与实践,做到相互交融,浑然一体。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实践“教学做三合一”的教育理论。

 

(三)教学场所上,最好选用相关实验实训场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这样可充分地使用实训设备,提高教学效果了。另外许多教学器材并不能搬到教室,只有在实训场地内才能很好地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

 

(四)教员能力上,对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员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者,而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尤其是在课前设置任务时应选择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难易适中的任务,并且在实作的过程中教员能够排除突发的故障。因此,需要的是理论知识丰富并且具有指导学员实作的能力的双师型教员。

 

本校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正好具有以上四种特点,因此可以开展、实施。并且,通过几年试点班的实施情况,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元器件这一章,单向可控硅的学习中,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是这样实施的:

 

(一)以学员熟悉专业案例引出学习内容,消除畏难心理

 

以往学员反应电工电子技术课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和一些专业知识联系不密切,甚至和某些学员的岗位毫无联系,导致学员对电工电子技术课认知有偏差,觉得难学、学了也没多大作用。为了解决这种现状,教研室从专业系收集了大量专业装、设备的案例,和电工电子技术的每章每节知识点对应起来,便于学员从熟悉的装、设备入手学习。

 

比如在引入单向可控硅的内容时,先以学员常见的舰船上的各种用电设备(动力用电、照明用电、信号用电)为例,说明不同的设备需要不同电压,而这些电压都需要发电机提供稳定的输出电压,输出电压怎么才能够稳定呢?举出发供电专业课中大家熟悉的发电机设备中电压调节器,指出起到稳定电压的就是单向可控硅,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最后在了解了可控硅的工作性能,又回到电压调节器,利用单向可控硅的知识分析它的调压原理。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相比,用学员熟悉的装备来讲解元件,不但可以提高学员对单向可控硅在专业电路中应用的认识,还可以缓解学员学习的畏难情绪,增强学习兴趣。

 

(二)“做中学、学中做”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锻炼学员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之间的界限,将实作和理论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方式是需要学员的自主探究作支撑。学员的自主探究分为两种形式:

 

1.对理论知识的探究。在学习实作之前要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自主学习,提高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用万用表判别单向可控硅的电极之前,首先需要自主学习单向可控硅的外形、符号和结构,了解了这些才能通过结构进行分析,然后用分析的结论进行测试,这也符合学员对事物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

 

2.是对实作过程的探究。比如在探究单向可控硅工作性能时,先给出学员六种可能的情况,然后让大家思考如何操作,并且请一组学员上讲台用示教板操作,逐一测试得出结论。在学习触发导通性能的测试时也是先让学员根据单向可控硅的工作性能,思考如何操作,然后由教员引导再进行自主测试。自主探究和测试的过程既让学员对单向可控硅的工作性能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提高了学员动手能力。

 

实作和理论的结合都以调动学员内在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在实作的过程中验证理论的正确,在认识理论的基础上强化实作技能又能增强教学效果,又加快学员技能的形成速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自主总结实作结论,培养学员分析和总结能力。

 

在判别单向可控硅的电极时,先让学员通过分析结构,利用二极管的测试方法分析单向可控硅电极的判别方法,然后分析测试现象进行总结,得出测试方法。探究单向可控硅工作性能时,首先给学员几种情况然后让学员连接电路一一测试,测试后学员通过实验现象总结结论替代教员直接给出正确结论。在探究单向可控硅的维持导通和关断方法时也是采取“一做一总结”的方法。最后新课结束由学员再次总结本次课学习的内容,教员加以点评。这种自主总结结论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员对实作过程的专注,也锻炼学员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员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员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实验室、实习室”转变;从而使“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现代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然而在提高了教学效果的同时,理实一体化的实施过程还是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实践环节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难以预料,但都需要一一指导,一个教员很难在堂课过程中照顾到每一位学员,同时也延长教学时间,导致拖堂;由于学员基础参差不齐,布置的任务可能一部分学员完成的较快,另一部分完成的较慢,在个人时间分配上会造成浪费;由于教学场所的限制,不能在所有班次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尽管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道路上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全体教研室人员仍然会积极探索,总结,不断努力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作用。

装表接电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耿春霞,(1968-),女,河南省西平县人,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机械电子。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2-0068-03

五年制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电子及相关行业、具备胜任相关岗位需求的知识与能力,能够在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结合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已势在必行。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思路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可从几个方面着手: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按照五年制高职“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理念,改革原有“从理论到实践”、“学科型”的课程体系,进而构建出“从实践入手,回归理论,再应用到实践”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实施方面,采取融教、学、做为一体,进而能够形成教学课堂与实训地点、校内学习与企业工作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方面,可灵活的运用任务驱动及项目导向方式,同时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分组讨论,最后再由教师做出启发引导;在考核评价方面,对考核形式,总体上增加过程性的考核,借助于邀请行业企业对实训环节考核的参与,与学校、学生形成三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考核体系。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构建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

五年制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为:在电子行业从事电子产品的装调、检验及生产管理工作;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应用系统的安装调试、电子产品的采购、电子设备的运行和维护;从事电子产品技术开发的辅助工作,电子应用系统工程的辅助设计和监理,电子产品的营销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可通过专业实践教学目标转化为职业素养目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目标、职业资格证书目标等手段来实现。其实现路径见下图:

2、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路径

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配套的实训基地建设要求较高,除常规的电子测量、电子装配等实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需将企业生产车间引入学校,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建设“电子产品生产实训车间”,依据生产要求设计生产线,增加制板设备、SMT生产线、人工装配线、测试仪器与开发系统等,使实训基地具备电子产品的生产、组装和科研开发能力,可以进行产品加工(如电路制板、贴片元件加工)、电子产品(如万用表、电子玩具等)的生产组装和新产品研发,既保证了实训所需材料,降低运行成本,又使学生对生产工艺有了较深了解。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框架

构建“基础认知- 基本技能-专业发展- 职业面向-综合素质”的课程体系,建立从课程实训到综合实训、从基本技能训练到职业技能训练、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从专业见习到专业实习、从校内实训到校外实习,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框架见下图: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步骤

1.入学初期(一年级)。学生一入学就安排学生接触专业,通过专业部主任的人才培养方案解读及到企业现场参观,使学生了解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职业环境,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将要接触的设备、履行的工作职责以及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便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专业入门期(二、三年级)。二、三年级是专业学习的重要时期,主要通过电子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应的课程实训,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手段,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同时与职业证书相结合,组织学生考取电子类中级工证书。逐步具备使用电子电器设备和工具装配、焊接电子设备以及测试、检验电子设备的能力;同时具有利用专业软件设计电路原理图与印制板图的能力,以及制作印制电路的能力。

3.综合运用期(四年级)。该阶段主要是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设计电子电路的能力,基于单片机的小型应用系统的设计能力、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与测试能力、生产组织能力、质量管理能力等,以及进行岗前培训,与企业大力合作,实施工学结合及专业横向拓展、纵向提高,跟踪专业发展动向。

4.顶岗实习期(五年级)。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顶岗实习前发放实习任务书,明确“工”与“学”的内容,以及返校后的技能考核项目及要求,企业应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指导,做到“工”、“学”兼顾,学生返校前企业对学生的出勤、工作态度、行为习惯等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三、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不断加强实践与理论的交替学习,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关注以下问题:

(一)理念的认识理解

首先一点是,目前学校在理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念上容易出现问题,很多是会简单的认为将学生推荐到有关工作企业进行实习就是工学结合,这点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衷相悖,同时在基本理念理解上,还会出现的问题是会认为工学结合培养与见习或者是实习完全相同,在培训过程中,仍然会着重强调学生应以课堂学习为主,这点会造成学生的综合技能与传统培训模式的效果并无大区别。同时,对于工学结合模式培训在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以及体系形成的影响上的认识不足,这些方面的影响都要管理模式和教学体系需要发生变革,这种认识不足回导致管理制度不能与实际培训同步,会严重阻碍影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专业引导

学生由普通中学进入到职业学校学习,对于自己所选的专业有一定的盲目性,对专业缺少了解。因此,要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认识教育。新生入校后,先由系科组织人才培养方案解读,介绍主要的教学、学习方法,再聘请企业人员结合实际运用进行专业应用方面的介绍,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培养专业兴趣。

(三)加大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针对应用电子技术的职业岗位变化情况,定期开展专业指导委员会活动,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研讨、归纳出新型岗位的基本框架,结合工作岗位、任务的具体内容,由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不断开发出以工学结合为目的的校本课程。

(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工学结合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配合,合理设计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使学生能够通过校内外的交替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补充与更新。于此同时,将相关行业企业的理念文化引入到学校当中,让学校能够与企业对人才培养在时间上角度、方式过程上做到全方位掌控,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实践上的检验以至完善。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原则,不能为“盈利”而合作,实现校企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

(一)加强“校企合作”理念的认识

对工学结合的理念上,高职院校首先要加以重视及认识,要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层面上,对人才需求和自身生存发展给予高度的认识,对‘校企合作’这种工学结合结合模式人才培养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这种认识中不要单纯的把合作企业仅仅当成一种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更加应该将合作伙伴当成自己的事情来看,这样才能够促使自身对工学结合时时刻刻的放到眼前来,能够从社会进步以及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的角度来认识到自身的利益,能够更加客观、全面的找出双方的利益共同之处,这样站在了实际能够反映出的东西,才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最终通过在这些内在的动力,从去促进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总胭脂就是学校应该首先建立起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主动的要求融入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更加实效、切实的为企业服务。

(二)建立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

传统的教学管理与新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因教育发展趋势使然,两者已经不能够很好的融合,甚至于发生冲突,因此对于这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该校成立专门的工学结合组织机构,确保从形式到内容上促进工学结合顺利实施,实现“工”与“学” 的有效衔接。

(三)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制度

因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在实施方面具有高度的‘操作性’,也就是在实施上相当灵活,故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施首先应该做出相应的、有迹可循的措施,如可制度出相应的指导意见,这种指导意见的指定除了能够对学校、企业在对培养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做到‘有理有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不发生盲目、错乱的现象,在学生在经培训之后更能够达到不偏离学校初衷,企业实际诉求得到满足。

简言之,就是为了能够适应这种工学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该多家考虑传统教学管理与新形式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在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结构上注意之外,在与企业方面应该注意,能够制定出有关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制度及文件,对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同样是一个重要的保障。

(四)加大工学结合实施的奖优力度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的管理和制度做出一定探索之后,在相应的机制上亦应做出相应的实践,如为了加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可对在教学中表现优异的集体或是个人进行针对性奖励,重点性支持,在传统教学培养模式依然占有很大比例的教学中,酌情的将投入的资金向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上倾斜,对于能够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教学落实好、质量相对突出等方面更应该加强倾斜。这些对于促进教学改革以及实践都有着很大作用。

(五)构建规范有效的教学质量检验体系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培养中,教师的质量检验是一个重中之重的因素,它关乎于参与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的注重性。故,在工学结合实施的过程当中,应该建立起规范、实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构建应涵盖教学过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及教学管理状态,通过评价体系对这些目标进行适当的管理以及过程监控,能够对工学结合的实效性更为的突出,良好的工学交替业绩、工作量评价,能够对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有着很大的提高

(六)注重学生实践的过程性考核

在学生实践学习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不同的课程要制定实践教学全过程管理的基本流程,建立相应的实践要求和考核标准,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程序文件。教学监督的重点应放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检查其常规记录和学生考核过程。

五、总结

通过改革实训教学的形式、内容、方法与手段,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工作能力,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与人合作、工作责任心的重要性,令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及职业技能双方面都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汤光华,等.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研究,2009(3).

装表接电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设计

在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今天,进行课程改革、重构课程体系,转向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体系课程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十堰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以来,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改革,深入加强内涵建设,经过探索和实践后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211”(公共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学习领域+拓展)高职课程体系,并且全面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建设工作,现已开发了47门课程,实施效果良好,深受学生喜欢。现以《电子产品工艺》课程为例介绍如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是通过调研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归纳岗位中的工作任务,从中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电子产品工艺,然后将其转化成学习领域课程。本课程针对电子产品生产技术员、工艺员等工作所从事的识读和编制电子产品工艺文件、测试电子元器件、焊接电子线路板、装配整机、检验产品质量等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其所需求的电子产品组装、调试、检测等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课程。

2.课程作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结合工艺规范,掌握现代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制造设备操作方法、电子产品装配工艺、SMT技术等方面知识,完成电子产品装配与检测,编写工艺文件,进行工艺过程管理等工作任务,为学生将来在电子产品工艺技术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充分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的特性,具体是:基于电子产品工艺工作过程来设计课程的理念;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并重的理念;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学习领域课程的理念;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开发和实施课程的理念;课程资源充分共享的理念。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开发以“电子产品工艺”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对从业人员工作职业能力要求先确定学习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课程载体和学习载体,再设计学习情境,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电子产品工艺的职业能力,具备从事该工作的职业素质。

三、课程能力和课程目标的确定

1.能力目标

能按照工艺要求进行元器件检验、元器件插装;能手工或使用设备完成焊接、装配,并进行质量检验;能识读和编制装配指导书、检验作业指导书、产品调试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能选择并使用测试仪器进行产品功能测试,并能评价测试结果。

2.知识目标

掌握电子产品生产有关专业术语和质量校验标准,并能使用专业术语与人交流;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设计方法;掌握SMT技术的基本理论和SMT工艺流程;了解电子工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3.素质目标

具有能适应企业环境,融入企业文化的能力,严明的纪律性和对企业足够忠诚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意识、工作责任心、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4.证书目标

完成本学习领域学习后,鼓励学生通过考试,获取电子产品装接工职业资格证书。

四、课程内容的选取

主要内容包括4个部分(表1),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这4个部分合理安排在相应学习情境中去。

五、载体的选择

课程内容确定后,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有合适的载体承载这些学习内容,怎么选择呢?根据载体的“三性”,一是典型性,即能满足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的实现,适合实际教学要求,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二是真实性,即真实的企业产品生产工艺过程;三是可迁移性,即根据工作过程构建的学习情境,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另外一个企业和岗位还可以继续使用,有利于学生就业。据此,我们选择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类型为课程载体,以小企业产品(稳压电源)、中企业产品(FM调频收音机)、大企业产品(微控制器)为学习载体。

六、学习情境的设计

载体确定后,根据课程内容,要设计每个学习情境,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情境,强调的是如何使学生学会工作,其设计从实际工作出发,不仅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而且还要让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和规范来解决问题。下面以学习情境三为例,见表2。

七、课程实施

1.教学组织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参与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具体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一是采用“生产线教学”,分组实施,学做合一:将班级学生6-8人分为一组,组成生产线的每个组选出一位线长,线长负责本线的生产、组织与管理,学生分工合作,协同工作、相互学习,完成任务;教师主要充当技术主管的角色,进行整个线的过程监控、反馈处理、技术咨询、故障处理,让学生身为“准员工”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工程进行学习。二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较大的任务可利用部分课外时间完成,以此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能力。还可组织能力较强、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参加电子创新小组,参与实际设计与生产工作。

2.实施条件(师资要求、设备要求)

教学团队要求:教学团队控制在师生比1:10左右,专兼职教师比例在1:1;熟悉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熟悉电子产品生产过程;具有电子产品生产管理的实践经验;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设备要求:能满足8人为一组的电子产品组装、装配、焊接、返修等流程的电子工艺设备。

3.学习场所

理实一体化教学和任务训练在多媒体电子工艺实训中心进行;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参观、生产实习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

八、考核与评价

1.学业考核(以学习情境三为例)

教师或师傅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产品质量(15%)、工作态度(15%)、记录与报告(15%)、现场答辩或汇报(15%)、笔试(40%)进行过程和水平相结合的考核。

2.教学评价与效果

对教学过程及预期效果的评价采用如下方式进行:

一是学生评价:利用学生信息员制度及时反馈教师日常教学情况,学期末由学生对课程进行教学评价,占教学评价的60%。二是系(部)评价:由教学督导和系评价小组对教学环节进行3-5次定期或不定期的测评,占教学评价的40%。本课程经过在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2007级和2008级学生实施后,有60%-85%的学生在专业兴趣、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上明显提高,教学评价优秀。

参考文献:

装表接电实训总结范文6

一般来说,项目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确定工作任务能力分析表,围绕工作任务进行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关联度和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项目课程体系及其内容设计是构建在对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及工作过程的分析基础之上的,以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解决学生就业任职的基础和在工作岗位群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职业竞争力为最终目标。在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中,要想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实现理论知识与职业能力、工作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三维一体化,关键是进行相关课程设计,其实质就是寻找合适的载体即反映实际工作情境的项目,让学生不但学习了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在整个工作过程的流程中逐步增强职业意识,通过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形成最终的职业能力。因此,由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进行项目课程内容设计是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的前提,项目质量直接决定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项目设计成为实施教学的关键,同时如何有效地展开和实施项目,以及最终评价体系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主要特征为:以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主要目标,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过程性评价以及评价目标的全面化、多层化。

2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在高职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传统高职的电工技术与实践教学通常以学科体系为主线,注意学科及知识的逻辑性,一般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课程目标,立足于知识量的灌输,而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刚性的教学计划也难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单一的注入式教学,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在工作情景缺失的情况下,学生可能得到的是知识学科本位而非职业能力本位,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了。总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高职教育项目课程设计按专业自身定位创建特色,在一定的专业理论指导下的专业技术应用性项目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内容应尽量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注重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要素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职业竞争力的培养,重视职业竞争力在职业能力构成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职业技能训练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通过体验式教学、主动型学习、适应性培养等方法,以项目课程的形式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它强调的教学一体化,通过模仿练习、独立操作;进一步反复训练、充分巩固;最后学会技能、形成技巧。突出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评价体系上,项目课程重视过程和反馈。在评价的甄别、选拔、鉴定能力基础上,增加了教育、改进、反馈与激励的功能。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发展,而且能提高教学效果。

3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在高职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3.1项目设计

“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竞争能力”是项目课程总体设计方向和要求。“电工技术与实践”课程设计以形成学生对电路的制作、安装和测试能力形成为目标,突出职业能力与基础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在项目实践活动中具备本专业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应用人才所必需的电路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3.1.1项目设计的阶梯度

学生是知识和职业能力建构过程中的主体,学习目标都要由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高职学生喜欢“实践”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抽象的学习方式;善于形象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比较容易接受“直接经验”而不是“间接经验”,而且每个学生的个体特质、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因此,在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阶梯度,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阶段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项目”要有阶梯度层次感。使得每个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相应的熏陶和锻炼。

3.1.2项目设计的关联度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项目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对工作任务的解决活动来学习知识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的能力;同时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甚至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社会生产的各项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不断结合实际生活,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例如,在《电气控制与安装调试》这一项目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电气原理图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外观、内部结构、接线原则、接线注意事项和思考问题,并向学生展示本次教学任务结束时要完成的任务,使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有理解的方向和模仿的榜样。

3.1.3项目设计的学生参与度

组织好教学内容,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项目中的任务。例如《,电气控制与安装调试》项目,先让同学们推选一位能力强的同学示范连接电路,一般来说,继电器、漏电保护器很难组装成功,就算能组装,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且需要的时间长,有故障时不会设法排除。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自已的不足。再全班分组进行操作训练,并记录每一组组装所用的时间及出现故障的次数,最后对全班操作进行小结,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加分。从而不仅让全班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避免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并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1.4项目设计的延伸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越趋迅速。项目设计在工作情境的框架下,要考虑学生能构建知识要素和职业技能训练,但不必面面俱到,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尝试的余地,开放性任务,有学生自我拓展延伸空间。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参加专业社团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在教学做一体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启发他们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鼓励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2组织形式与实施

项目设计完成后,就要考虑采用如何的组织形式和如何有效地展开。组织形式上主要是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在实训室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边讲课演示,边示范指导;学生边模仿学习,边动手操作;从而实现知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的融合。项目重构课程知识与技能体系,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融入到项目中,同时还将重难点知识和操作技能加以细化和分解,以利于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保持项目讲授与训练及课程知识、技能学习同步性。实施分三阶段进行。

3.2.1准备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要做好三个准备:技术准备即完成某一功能要采用哪些技术,知识准备即实现这些技术需要哪些知识,应用准备即这些知识如何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具体操作规程。如根据原理图,怎样画出装配图;根据项目需要,怎样选择适当的材料,准备安装电路;根据装配图,怎样在实验板上安装电路,怎样用万用表对已完成电路进行检测。

3.2.2展开阶段

根据学生个性、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差异进行小组划分,分组时即要考虑防止个别学生依赖性,又要考虑组与组之间的平衡,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作好组员的配备。另外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同学问题和困难以给予适当的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和侧重面要有所不同。总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运用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即使学生有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启发式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如,当学生连接的电路发生故障时,不要立刻指出错误点,应该提示学生如何用万用表测电压、电阻的方法进行自查,寻找其错误之处。

3.2.3总结阶段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项目完成后的评价工作、自评、互评和老师点评。同时可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项目内容,针对学生以后可能遇到的类似问题,能够想到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讲解目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趋势,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生产现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某企业的具体电路故障怎么去解决以及怎么样去排查常见的电路故障等等。项目课程注重教学做一体化,强调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边讲边练的形式,步步为营,基础扎实,气氛活跃,教师与学生容易形成交流和共鸣。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整体过程。

4对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的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