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团体箱庭疗法;宿舍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在“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主要生活模式中,呆在宿舍的时间占整个课余时间的80%以上,显然宿舍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娱乐、休息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宿舍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点,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织单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在同一空间生活三到五年,在这期间如果大学生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那么其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相对就较高。宿舍人际关系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间接影响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良的宿舍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也给高校校园安全造成隐患。因此,如何预防和解决宿舍人际交往问题成了摆在学校领导和心理咨询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于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者多使用团体咨询的方式进行治疗,重点在于对大学生认知和行为的训练。陈琴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团体心理辅导分为6个阶段,共9周,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王慧,孟婷婷,陈仙同样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分为8个单元,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有短期效果;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观察学习,有助于成员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孙璞,苏荣海探讨了拓展训练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效果。结果发现,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素质确实有积极而有效的影响。陈汉红,甘贞洁,石夏莉专门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疏导宿舍人际交往障碍,改善成员亲密度,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等有短期效果。

分析前人的研究发现,研究者对如何解决宿舍人际交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但是,前人大多采用的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这种方式需要来访者吐露自己的心声,在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询关系中,可能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相较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团体箱庭疗法通过创造的意想和场景来表达自己,直观显示内心世界,从而可以绕开咨询中的阻抗。

箱庭疗法源自瑞士的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卡尔夫,是基于荣格心理学、世界技术、客体关系理论而发展出的沙盘疗法。由日本著名心理治疗家河合隼雄学习并介绍到日本。后来他发现沙盘疗法其实很类似中国和日本古代的箱庭――即盆景,于是结合东方的意涵,而在日本实践沙盘,称为箱庭疗法。后经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日教授介绍到中国。箱庭疗法可以看作沙盘疗法在东方实践中,整合了东方文化和风格后发展出的传承。

团体箱庭疗法是在箱庭疗法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由迪・多美妮科(De Domenico)开创并发展起来的。张日结合临床经验和国内箱庭疗法的发展状况,开发了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顾名思义,是指有一定规则限制的团体箱庭治疗方法。它的治疗环境不需要很多的沙箱,只要一个标准规格的沙箱就可以。团体成员按照抽签或猜拳决定的顺序分轮进行箱庭的制作,所有的成员轮完一次即为一轮,整个过程中不允许成员间进行任何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和互动,这些都与传统的团体箱庭疗法不同。箱庭疗法的规则是为了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而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中的限定因素已经构成了一个重要的治疗维度,团体成员对规则的遵守情况可以看出其人格中的某些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分析和理解团体箱庭作品的重要方面。

团体箱庭疗法可以促进现实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改善。团体箱庭的制作和现实生活一样,不会只受控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很多时候还受其他一些外在因素或他人言行的影响,因此在制作团体箱庭的过程中制作者有时就不得不改变自己制作箱庭的一些想法,特别是有时候自己刻意要去做什么,而别人又不能理解,就会引起纠纷,产生内心冲突。如果能根据外界实际状况恰当、灵活地改变、应对,就可能减少冲突,就是说,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作用影响人本身。

团体箱庭制作中的人际关系和现实生活中是一样的,不是自己想怎样就能怎么样,别人有时是不能理解的,因此,就不得不改变甚至不断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人际关系的协调,团体箱庭的治愈力量也就在于此。

团体箱庭治疗的一般发展规律就是随着共同经历的箱庭疗法次数的增多,来访者之间的默契和共感便会增强,表现在团体箱庭作品的主题趋于明确、统一,制作过程中的冲突减少,作品的风格更加协调、整合。如果成员能将团体箱庭世界中所获得的人际互动的成功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就可能会促使其以团体箱庭制作为起点反思自己往日的言行,促使其社会性成熟和人际关系的改善。如一位来访者在团体箱庭中毫无顾及地移动他人已放置的玩具,结果必然会遭到强烈的反抗和排斥,这种毫无顾及的行为可能反映了他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些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有时无意中伤害了其他人,而他又没有意识到,结果导致了许多误会和摩擦。团体箱庭的制作和讨论会使他看到自己的这一面,也就有了改变和调整的可能。

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团体箱庭疗法能有效促进儿童的心理成长。陈顺森,张日,徐洁通过研究发现,团体箱庭疗法与放松训练一样能够有效地干预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情绪,团体箱庭疗法干预效果的保持性优于放松训练。团体箱庭疗法能够增强研究生团体的凝聚力,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张雯,刘亚茵,张日通过研究发现,团体箱庭疗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际交往不良大学生的交流焦虑和回避行为问题。吉力发现,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本身的特点及治愈机制对解决大学新生人际适应具有适用性。同时,对大学新生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干预效果显著,对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强迫、恐怖等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因而,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可应用于高校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具体情境。

由于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特点和团体箱庭疗法的优势,因此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应该更好地掌握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尽可能地多采用团体箱庭疗法帮助学生解决宿舍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渡过一段健康、稳定的大学生活,也为学校的安定、和谐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汉红,甘贞洁,石夏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影响. 梧州学院学报,2007.

[2] 陈琴.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

[3] 陈顺森,张日,徐洁.箱庭疗法缓解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有效性.心理科学,2006.

[4] 黄微,孙秀影.团体箱庭疗法对研究生团队关系的促进效果[J].管理观察,2009.

[5] 吉力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干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

[6] 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

[7] 孙璞,苏荣海.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 阎燕燕,孟宪璋.童年创伤和虐待与成年精神障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

[9] 张日.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0] 张雯,刘亚茵,张日. 团体箱庭疗法对人际交往不良大学生的治疗过程与效果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人际关系 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 策略

一、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

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利益与需要协调发展,尊重彼此、交流情感的这样一种状态和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大学期间,他们仍沉浸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正在进行着独立走入社会生活前的最后准备,因此很难真正适应大学的环境和集体生活,更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2.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并且趋向功利化。现在许多大学生缺乏交往的主动性,有的人甚至将享受孤独作为了一种时尚,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人际交往问题。由于缺少交流的实践和经验,不少大学生出现交往困难的困境,面对人际交往常常感到紧张害怕,回避同学,躲避交谈。同时,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性,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受到推崇,许多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益处的人际交往,特别是有直接的物质帮助的交往对象。

3.网络的出现,使人际关系变得冷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网上与人交往,忽视了现实的群体关系。比如,有许多大学生感到寂寞、空虚,就到网上冲浪,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度过,同外部世界的沟通联系很少,他们用虚拟交往替代了现实的面对面的交往,这就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使人的心灵上产生隔阂,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

4.理想中与现实中交往理念的差异。随着大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德提高,他们更加关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平等。然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存在很多不平等的因素,尤其是物质生活贫富的差别上。例如,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和那些生活优越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群体。富有家庭的学生依仗父母有钱有权往往,往往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而经济上拮据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自卑、内向等心理。

三、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1.客观因素

家庭因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的误区。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缺乏交往的愿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们缺乏独立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他们容易走向极端。

社会因素。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也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人情的冷漠以及拜金主义的倾向,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交往观。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有一些大学生对人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物欲的满足上。另外,日新月异的网络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虚拟的网络环境容易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例如,有些学生对现实的人际关系不知所措,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这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弱化和人际关系淡化。

2.主观因素

个性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都不同,就导致了大学生性格千差万别,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交往认知有误。大学时期是一个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从成长到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还难以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也难对人际关系做出正确的理解,于是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和他人,这就难免产生嫉恨、冲动、暴怒等心理感受,从而影响人际关系。

四、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1.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大学生要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社会人,离不开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人们由于不断的进行交往,交流思想感情,吸收有关信息,才使得个体心理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实现了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掌握了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并使之得以巩固和内化。

2.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其身心素质

发挥良好人际关系,就要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人只有通过各种交往活动才能体会自我的交往方式,并根据自我的行为与态度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来逐步认识自我。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令大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能能对周围的人持信任友好的态度,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尤其是当产生矛盾时,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让大学生及时地将负面情绪加以化解,建立起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心态。

3.促进大学生个性化的实现

人的个性有着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后天生活、学习实践和成长环境的熏陶。交往的深度直接影响个性的品质,交往的广度直接影响个性的形式,大学生在交往中认识自我和社会、感受人生,在互助中领悟爱心与亲情,在启发中发展智力与思维,在鼓励中战胜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4.和谐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

首先,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注重自我形象的观念。注重自我形象要注意培养得体的姿态动作,要有良好的自我表现意识,要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良好的自我形象是为个人成才的必备条件。其次,积极开展人际交往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使大学生充实自身生活,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自我和社会的能力。最后,这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合作的观念。现代社会是分工与合作并同的社会,作为当代大学生就必须学会与人进行最大限度的合作,通过合作来丰富和充实自己。

参考文献:

[1]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徐涛.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与对策[J].黑龙江高研究,2005.

[3]张文斌.人际关系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护理 大学生 科研活动效果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大力发展创新教学途径,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护理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医学模式、健康观念及人口结构的转变,护理学知识结构也相应地由生物科学扩大到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现代社会要求护理专业人才既要具备熟练的护理专业实践技能,还要具备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素养及创新能力。

国内外研究表明,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正在蓬勃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一大难题。这个难题是:如何科学地评价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既能够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也能够给大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朝着培养目标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发现高校在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相应的改革,促进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我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以提高我校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2005级、2006级、2007级护理专业大学生,共120名,均参与了学校或学院立项的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工作。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由13道题目组成,经过专家修改和认证,符合问卷信度和效度要求。对120名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调查表,由研究对象独立完成后以无记名方式返回问卷调查表。本研究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20份,回收有效问卷调查表116份,有效率96.7%。有效问卷调查表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1。表1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以及科研选题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位居前三位,分别是81.9%、77.5%和73.3%;综述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改善的大学生比例较高,分别是8.6%和6.1%。

2.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2。表2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毅力与勇气、严谨与恒心、科研兴趣与热情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86.2%、78.5%和86.2%。

3.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3。表3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65.5%、76.7%和78.4%;口头表达能力没有得到改善的大学生比例较高,为4.3%。

三、结语

大学生科研活动与大学教师或专职研究人员所从事的科研活动不同。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目标是: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科研品质、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是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只有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实地反映本校大学生科研活动水平和存在问题。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本校的科研活动目标,要注意纠正学生容易忽视的偏向性,适当增加某些指标和加大其权重,使得科研活动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本研究观察到,本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在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促进科研品质形成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均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科研活动在促进科研品质形成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两方面效果最明显。大学生科研活动在提高大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以及科研选题能力等科研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在提高综述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方面尚不十分理想,这也是大学生科研活动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是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的关键点,需要调动学校、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力量协同解决。

总之,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开展阶段性评价与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和改进大学生科研活动方案,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确保顺利达到大学生科研活动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建中,赵剑曦,黄长沧等.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05,(5):30-32.

[2]李继平,刘素珍,李卉青.对21世纪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现代护理,2004,(10):1-2.

[3]杨慧,俞安平,恢光平等.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65-66.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范文4

>> 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探析 高校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信任圈研究 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研究综述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文献研究 民族高校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影响因素研究 改善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模式探析 新媒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内隐外显自尊的相关研究 不同民族、性别、专业、年级高职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的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综述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概述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9]鲁兴虎.网络信任――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挑战[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0]Putnam R D.Bowling Alone: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J].Journal of Democracy,2015,6(1):65-78.

]Dalmas ATaylor.Some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social penetration processes[J].1965,(1):79-90.

[2]谢英香.“90后”大学生网络信任建构过程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4,(6):58-64.

[3]郑信军.青少年学生人际信任问题调查[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4):63-66.

[4]董淑超.大学生网络人际信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5]林滨.从道德危机到存在危机――重建社会信任的思考[J].道德与文明,2011,(5):37-43.

[6]胡泳.2008年中国互联网的三大变化[N].南方都市报,2009-01-23.

华莱士.互联网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上接第7页)

]朱相丽,谭宗颖.专利组合分析在评价企业技术竞争力中的应用:以储氢技术为例[J].情报杂志,2013,32(4):28-33.

[2]李姝影,方曙.公司层面的专利组合分析方法研究及实证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3):27,39-43.

[3]WANG M Y,CHIU T F,Chen W Y.Exploring potential R&D collaborators based on patent portfolio analysis:the case of biosensors[C].PICMET 2009 Proceeding,Portland,Oregon USA,2009:332-330.

[4]钟祥喜,肖美华,刘金香.东、中西部物联网企业技术竞争力比较分析――基于推拉模型及人类技术共生模型[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4):80-84.

[5]谢言,高山行.基于自主创新的企业技术竞争力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1):85-96.

[6]曾繁华,龙苗.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构建、测评与结论[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23(8):9-14.

蒋海龙.基于专利与论文计量指标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3.

[8]原长弘,章芬,姚建军,等.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企业竞争力提升[J].科研管理,2015,36(12):1-8.

[9]刘瑶.企业技术整合及其战略意义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5,24(10):36-37,75.

[20]IANSITI M.Real-world R&D:Jumping the product generation gap[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3):138-147.

[21]郑艳红,吴新年.基于专利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研究进展[J].图书与情报,2014,(4):86-91.

[22]ERNST H.Patent information for strategic technology management[J].World Patent Information,2003,(25):233-242.

马廷灿,李桂菊,姜山,等.专利质量评价指标及其在专利计量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4):59,89-95.

[24]万小丽.专利质量指标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5]曹明,陈荣,孙济庆,等.基于专利分析的技术竞争力比较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6,34(3):380-385,470.

[26]王学昭,赵亚娟,张静.专利法律状态信息组合分析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81-84,135.

[27]LERNER J.The importance of patent scope:An empirical analysis[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25(2):319-333.

[28]蔡神喜.我国专利集中度测度指标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29]SCHMOCH U.Evaluation of technology strategies of companies by means of MDS ma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5,10(4-5):426-440.

[30]唐卫东,陈海龙.位势差异与竞争优势[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5):105-108.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 人际交往 网络环境 青少年社会化

On the Impact of Virtual Community Contact on

Young People Socialization

ZHU Jiaying

(Jiax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School, Jiaxing, Zhejiang 314051)

Abstract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has long been in the cities, the mobile Internet also develops rapidly, based on virtual community networks working with the reality of interpersonal together, become the two main ways of youth exchanges.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real interpersonal, describes the impact of virtual communities on the prevalence of interpersonal socialization of young people.

Key words interpersonal; network environment; young people socialization

互联网早已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而随着QQ、人人网、微博、微信等的出现,互联网依靠手机等终端设备更深入地渗透在了我们的生活中。《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1月)显示,我国有网民6.18亿,其中手机网民5亿,网民中10至19岁的青少年数量继续增长,仅次于20至29岁年龄段人数,说明网民结构的低龄化早已出现;在互联网应用情况上,即时通信的应用率最高(为86.2%),用户规模排名前十位的还包括博客/个人空间、微博、社交网站等,这些交往类型业务的应用率均在45%以上。可推测,青少年的网络活动很大一部分是进行人际互动。这种正在校园中日益流行的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方式对青少年社会化有何影响?本文尝试在比较分析虚拟与现实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做出回答。

1 虚拟社区概述

虚拟社区是相对于传统现实社区而言的,它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由网民使用特殊的中介,跨越时空限制,通过网络空间相互联系、交往的电子社区。但它也具有现实社区的要素:如汇聚了一定数量的群体(网民),有相应的活动范围(贴吧、社交网站、朋友圈等),成员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如聊天、发帖)。

因此,虚拟社区具有虚拟的真实、开放性、匿名/化名性(可用符号代替真实身份)、去中心化(交往中自我中心特征不明显)、去抑制性(客观制约减少)、不确定性等特点,它使得网络交往可以隐去性别、身份、种族等诸多现实差别,获得相对比较平等自由的空间。网络所营造的环境是虚拟的,但身处虚拟社区的个体又能真实地获得体验。

2 虚拟社区交往活动的特点

2.1 形式多元

虚拟社区的人际交往有多样性的特征,如微博、BBS、QQ群、微信、社交网站等等。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形式则要单一一些,多局限于聚会等面对面的形式。

2.2 身体不在场

现实交往大多数建立在面对面的互动形式上,交往的双方必须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才能保证交往的顺利进行,即身体在场。而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交往不要求身体在场,它是通过网络与其他成员建立联系,所有空间的传统隐喻(上下、远近等)在虚拟社区中被重构,亲身参与的非面对面的交流成为主导。

2.3 交往中介的特殊性

现实交往中,我们可借助语言、动作等传达信息;而虚拟交往是以符号为中介的间接交往,其中介最初是文本,后来随着聊天工具的发展,开始出现用符号来表示人的情绪情感。但即使如此,文本和符号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远不及现实交往中丰富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语音语调的变化所能表达的内容。现实社区中身体在场的多感官互动被缩略成为纯字符的交流。

3 虚拟―现实人际交往的联系

虚拟社区交往活动的特点体现了虚拟―现实人际交往的明显差异,但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着联系。

(1)在差异中,两者存在互补。从产生上看,虚拟社区的人际交往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交往需要而产生的,交往的主要内容也包括信息沟通、情感满足等。当个体在现实交往中受挫,不能很好的满足个体的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等需要时,个体可以通过匿名上网聊天满足安全的需要,参与虚拟社区的活动来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通过自由参与、发表观点和评论决策弥补现实中不被接纳的失落,以满足尊重的需要,通过尽心尽力的管理板块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类似情境中的虚拟交往克服了现实人际交往中的限制,能解除现实压抑感。

(2)只要条件允许,虚拟社区人际交往可以走向现实。如新兴的微信作为基于社会化关系网络的社交应用,不仅能通过“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功能促进陌生人间的社交,其朋友圈也能用于现实人际关系的强化,成为现实社区的反映和延伸;新浪微博、豆瓣、天涯论坛上的网友经常借网络平台组织各类讲座、座谈或者外出游玩,网络成为招募同城活动伙伴的新阵地。

(3)两者互相依存,越来越不可分离。虚拟社区的人际交往不能脱离现实社会交往而存在,虚拟社区中的主体必然也是现实社区中的主体;另一方面,现实人际交往也正越来越依赖于虚拟社会,甚至达到离开虚拟社会,人们就感到交往一下子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无法满足自己的交往需要。

4 虚拟社区交往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化贯穿人生始终,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指青少年群体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随着青少年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多与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虚拟社区的人际交往成为他们进行社会化的又一条途径,对青少年社会化带来独特影响。

4.1 消极影响

4.1.1 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信任泛化或信任缺失的现象

在虚拟社区中,平等是其成员角色关系的主要特征,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否既没有权力或权威来维持,也没有客观有效的标准来进行参照和比较,而主要是靠成员自身来判断。因此青少年在虚拟社区中处理自身与其他人的角色关系时可能出现两种比较极端的情况:一种是在他对部分社区成员判断准确、正确赋予信任的同时,因情感因素的影响,盲目的给予同一社区中的所有成员以信任关系,称之为信任泛化;另一种是在他对部分社区成员判断不准确,使其信任关系遭受失败和挫折的情况下,进而对同一社区中的所有成员都予以不信任关系,称之为信任缺失。

《第19次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18岁以下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高于其他年龄段。同时,年龄较小的一部分青少年普遍比较信任网络,但他们的现实社会经验又较少,导致容易产生信任泛化,造成网络受骗;年龄较大的一部分青少年则处于从高信任到低信任的过程,容易把握不好度而产生信任缺失,认为网络中的一切都是骗人的,做什么都无所谓,影响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

4.1.2 容易导致青少年非理增多

网络非理,是指在网络平台上发生的,违反有关管理规定和道德规范的行为。青少年网络非理的具体表现有:(1)依赖网络,行为偏常。如手机上网不离身,网络言行放纵,流行网络语言、非主流装扮;(2)价值迷茫,道德弱化。网络交往导致主流价值取向的混乱和迷茫,在虚拟社区实行与现实社区不同的道德标准,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不利于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虚拟社区中的匿名性也对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提出挑战;(3)法律失范,网络犯罪。如成为黑客,非法入侵计算机系统,造成他人损失;制造和传播病毒等。

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还在形成中,其非理性的意识易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引发主体非理性的行为。在现实关系中,主要借助社会舆论法律制约这种转化,而这种制约在虚拟社区中失去作用,因此非理性意识比较容易外化为行动。

4.1.3 对现实人际交往造成冲击

网络交往过多代替现实交往,则可能会导致低质量的社交关系,降低青少年的交往能力,缺乏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仅有网络交流的经验)和缺乏统一性的构成(网络匿名性)是阻碍青少年社会化的两大主要问题。如青少年在虚拟交往中逃避和宣泄现实交往带来的压力,但这种宣泄并不能真正帮助青少年解决造成压力的问题,反而降低了他们处理交往问题的能力;Kraut等通过追踪研究发现,在使用网络的一两年内,过多进行网络交往会导致现实社交卷入的下降,同时孤独感和抑郁感增强。过于依赖网络,现实接触减少,现实交往能力下降,于是更加回避现实,从虚拟社区中寻求交往需要的满足。如此恶性循环,现实人际交往的规模不断减小,导致许多现实交往特有的积极意义得不到发挥。

4.2 积极影响

不容忽视的是,合理利用网络,虚拟社区的人际交往也能对社会化产生积极影响。

4.2.1 是降低面对发展性任务应激水平的一种途径

形成自我同一性及建立亲密关系是青少年面对的主要的应激和发展性任务,网络交往是他们适应和应对所面临的巨大的发展性应激的方法。虚拟社区创造了匿名交往的可能,让青少年能够经营自己的形象,规避面对面交往易产生的焦虑。他们可以扮演想成为的角色,回避自己的容貌或其他缺点,避免种族和性别歧视,促进更快更多的自我表达,从而获得网络友谊。这种情况下,交往基本上不受社会性特征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社会规则和角色期待的限制,青少年可以只凭表现出的“内涵”去产生人际吸引。因此虚拟社区正成为青少年认识新朋友的一种非常流行的方式。

4.2.2 有助于探索人格中的未知部分

角色扮演在虚拟社区中很常见,青少年可以在虚拟环境里“揭示”并交付出自己,隐匿部分或全部真实世界的身份,利用ID在网络上创建、塑造多个自我,并在其中转换、摸索、尝试。让青少年在不同的世界中驰骋,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使得每个ID渐渐有了自己的身份认同与人格特质。某种程度上说,虚拟社区中的那个自我也是真实自我的一部分,这种角色扮演可以表达自我人格中未被探索的部分,对促进青少年对自我的完整客观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意义。

4.2.3 拓展了青少年的社交空间

虚拟社区借助网络平台,具备了现实社区无法比拟的多形式、多资源、跨时空的社交优势,可以成为满足青少年交往需要的另一片天地。比如,虚拟社区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青少年在其中能开阔眼界,锻炼思维,发展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虚拟社区以大量贴吧、论坛等形式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沟通方式和表达渠道,丰富了他们人际交往的手段;青少年也可以突破地域等限制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广泛交流,促进自身发展。

5 总结

青少年正处在心理逐渐成熟的阶段,处在对虚拟社区认识和参与的起步阶段,其虚拟交往中的主体性容易被网络中各种现象和各种关系所操纵、同化,从而导致青少年在虚拟人际交往中丧失主体性。所以,在网络交往流行的今天,应重视对青少年虚拟社区人际交往的引导,使他们能够更理性地对待虚拟―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积极开展现实人际交往,使社会化得到健康发展;同时以虚拟社区的交往作为补充,以扩大交际的范围;正确区分、处理在虚拟和现实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特别要认识到虚拟社区交往的虚拟性,不能产生过度的情感依赖,做到趋其利避其害;应该由现实社会行为决定网络交往行为,而让网络交往行为为现实社会行为服务。

参考文献

[1] 高培文.虚拟社区青少年的实在行为分析――以四川青少年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04(5).

[2] 李元来.试析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互动.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

[3] 刘华芹.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 黄少华,陈文江主编.重塑自我的游戏――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5] 尹渭莉.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1).

[6] 李丹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 崔丽娟,王小晔.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26(3).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红楼梦 ; 人际交往活动 ; 评价方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813-02鉴于我国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评价方式的缺陷,及《红楼梦》巨大的学术价值,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俩者有机得结合在一起,将红学中关于人物的研究纳入到人际交往活动中的评价方式的范畴,从《红楼梦》这个独特的视角来折射中国人的人际交往活动中的评价方式,为以后更全面及深入的研究做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1对“自己人”的评价

自己人是关系最亲近、最密切的人,对个体而言,也是最重要的他人。因此在与自己人的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种责任关系,同时还包含着比较亲密的情感。在这种关系中,每一方都对对方具有责任心,取向于向对方负责,竭尽所能做出有利于对方的反应。所以在与自己人的交往中,较少考虑做出某种评价是否会影响到双方既定的关系,大多本着向对方负责的原则而采取一种比较直接的评价方式。即在对自己人进行评价时,个体的评价行为取向既可能是扬,也可能是抑,是扬是抑主要取决于交往对象的实际表现。

《红楼梦》第三回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对黛玉讲:“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又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癫癫”。还有最疼爱宝玉的贾母,一次说道宝玉:“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即仔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投错了胎不成。”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宝玉石王夫人和贾母最疼爱的孩子,但是对于宝玉顽劣和不合时宜也是毫不隐藏,直截了当的给予了负面的评价。因为我们通常认为,自己人的否定性评价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是对自己负责,而绝非故意让自己难堪。总之,在对自己人的评价中,评价的标准及评价行为的选择,其重心都在交往对象的行为表现上。无论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都遵循向对方负责的原则,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你好,是对你负责。”

2对熟人的评价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的社会。在日常生活中,熟人关系对个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般说来,熟人之间的交往,遵循的总原则是人情面子原则。即人们在交往中总是要考虑到给对方留面子。因此,在与熟人交往时,从表面上看,中国人一般对熟人的评价方式取向是,无论交往对象表现如何,都给予正面的肯定性评价。而在心里或者背后,中国人可能并不一定真正扬别人。由此可见,在熟人社会里,对他人的“扬”其实带有很浓重的形式主义的色彩。

《红楼梦》第六回周瑞家的对刘姥姥说:“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从这短短的几句话很明显看出周瑞家的对凤姐的评价倾向于赞扬,这并不代表周瑞家的心里面对凤姐就是一种表扬的态度,给凤姐留着情面也就等于给自己留着后路,她的话只是考虑到凤姐的地位和自己今后的处境而说的。

因此,在对熟人进行评价时,人们更多地依据给面子和人情原则。中国历来就有“多栽花,少栽刺,留着人情好办事”的说法,面对熟人,情面是我们评价他们的唯一依据,尽管这种“扬”可能并不是真心实意的。总之,在对熟人的评价中,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选择,其重心已不再是交往对象的实际的行为表现,而是如何评价才能维持交往双方的情面。

3对陌生人的评价

在与陌生人交往时,个体的评价方式取向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和变通性。由于双方此前没有任何的交往基础,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才使不得不与陌生人打交道,并且建立一种临时性的人际关系。因此,双方的交往往往不过多涉及任何情感的成分,也不存在是否要给对方面子或维持双方人情关系的问题。所以,在与陌生人的人际交往活动中,评价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交往过程中双方的印象整饰以及双方暂时建立起来的关系的融洽程度,如果印象整饰成功,则取向于扬,相反,则取向于抑;如果关系融洽,则取向于扬,反之,则取向于抑。对陌生人的评价是顾虑情面、顾虑关系最少的一种情况。

《红楼梦》的许多章节中,都可体现出中国人对陌生人所采取的评价方式,如通过不同人物之口,对王熙凤都有深动的描述和概括。第二回冷子兴说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这是说她好的一面。第六十五回,兴儿对她的介绍,说的却都是她的缺点:“心里歹毒,口里尖锐……如今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他的”,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人家是醋坛子,他是醋缸粗瓮,凡丫头们二爷多看了一眼,他有本事当着爷打个烂羊头”。

第六十六回贾府的小厮兴儿也演说了一回荣国府,说到宝玉,则是说:“成天家疯疯癫癫,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外头人人看着好清俊模样儿,心里自然是聪明的,谁知是外清内浊。”第三十五回,傅家的婆子见宝玉后,评价也是“中看不中用,果然有些呆气”,“是个呆子”。

由此可看出,在对陌生人的评价中,个体往往可以很直接地表达自己对交往对象的态度,做出自己真实的评价方式的选择。

4小结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陌生人或者对自己人都可以做出或肯定或否定的直接评价,但这两者之间却存在一定的差别。对陌生人的直接评价基于一种利益关系,如果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获取了自己预期的利益,则做出肯定的评价,否则会做出否定的评价;而对自己人的直接评价则基于一种责任关系,无论好坏,大家都是出于一种责任心而做出的或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总之,由于中国人同自己人交往时形成责任关系,同熟人交往时形成人情关系,同陌生人交往时形成利害关系。而责任关系的交往法则是相互负责,人情关系的交往法则是人情和面子运作,利害关系的交往法则是利益交易。因此,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活动中,面对与自己关系存在差别的他人,评价方式的选择的确也表现出内外有别亲疏有别和远近有别。

参考文献

[1]黄光国,胡先缙. 《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第1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