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作文指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作文指导范文1
现有的作文教学往往仅重视作中指导,忽视作前、作后的指导,导致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因此,我们在作文教改过程中,在注重作中指导的基础上,既注重作前的指导,又重视作后指导,努力优化作文教学过程,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在此本人就作文教学的“作后指导”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找准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确定作后指导的要求
作后指导是作文“全程指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作前、作中指导的继续和完善,又是下一次作文的铺垫,对学生作文经验积累和能力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后指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在确定作后指导要求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作前、作中和作后指导的关系,必须依据大纲和方案及作前指导的要求,结合学生作文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作后指导的要求,进行作后指导。
全班学生一次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我们在一次作后指导时不能面面俱到,要“有的放矢”。所以每次作文批改后,要把全班学生作文进行分析比较,归纳优缺点,着重琢磨存在问题中哪一个是关键性的,确定为本次作后指导的突破口。例如学生写“记一位熟悉的人”的作文,有的是选用事例不典型,有的事例写得笼统,没有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详细描写,还有的抓不住人物的特点。针对这些问题,经过分析,我认为这次作后指导的主要问题是选用具体事例来反映人物性格。于是,我抓住这一点进行指导,其它问题只是顺带。这样的作后指导,要求明确单一,重点突出,避免了泛泛而谈、吃不透、嚼不烂的情况。
二、选取典型作文进行作后指导,长善救失
作后指导效率高低与选择的作文是否典型有直接关系,所以在批改作文后,应该针对学生的主要问题,把同类型的作文进行比较,选取最能说明问题的作文,选取不同层次的典型,这样往往能事半功倍。如《课间十分钟》这篇作文,学生写得不具体的例子较多,我就选了这一节:“拔河比赛开始了,轮到我们和第三组争夺冠军了。同学们手抓住绳子,脚抵住脚,第一局我们赢了。第二局继续进行,由于我们没有配合好,被对方拉过去了。第三局我们一起用力,终于赢了。”这一段前后写了三局,没有具体情节,是内容不具体的典型。
我又选了一段作为写得具体的典型:“比赛开始,双方把绳子拉得紧紧的,起初是相持不下,很快绳子便渐渐向三组移动,在这时刻,我们暗暗地喊:‘加油,加油!’大家咬紧牙关,屏住气拼命地拉绳子,一鼓作气又把绳子拉了回来。这时同学们的助威声此起彼落,鼓掌声增添了我们的信心,大家劲头更大了。每个同学双手紧抓住绳子,齐心合力,用全身力气使劲一拉,啊!三组的同学全部仰天一摔,跌倒在地,终于胜利了,我们高兴得跳起来!”
这段作文具体在它围绕拔河的特点,从双方相持不下到绳子向对方移动到使劲一拉,最后取得胜利,还描绘了拔河和观看同学的动态,比较全面。用这样两段学生作对比,能充分说明问题,使同学如同和自己的作文见面,收到了较好效果。
当然,作后指导应当避免程式化,不能僵化学生的思维,为此我们在作后指导时选取典型作文还要注意多样性,即使选用同一内容,应从表达方法等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指导。例如“写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或动物)”的作文,我们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有详有略的记叙。我们可以选几种不同写作方法的作文来进行作后指导,或者选细致描写外形的,或者选种植(饲养)感受的,或者选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来反映事物特点的。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写作文的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了。
三、注重学生参与和学生的个别指导
作后指导要做到课堂与课后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注重学生参与和学生的个别指导。对基础较差或富有创见的学生,应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经作后指导,再次修改或重写全文或一段,有明显进步的同学,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总结其中的习作经验,以巩固作文教学的成果。
四、注重作后指导效果的检查,完善作后指导这一教学环节
要完成作后指导的教学目的,还应落实到一个“练”字上。进行作后指导后的练习可以采用这样几种方法:
1.根据作后指导要求,设计练习内容,统一练笔。
2.根据作后指导要求,对照自己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如《祭扫周奋烈士》一文作后指导后,学生找出了以下不足之点:⑴本文中很多写景与中心无关。⑵写烈士陵园环境时没有主次,缺乏条理。⑶记叙祭扫过程象报流水帐。……找出了这些问题,再针对性地进行修改,这样改什么,怎么改就更明确了。
3.根据作后指导的要求,修改或改写一段或全文。
每次作后指导后,要尽可能留一些让学生当堂自己修改,修改后与原文比较,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得到鼓舞,以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小学作文指导范文2
1.作前指导学生以课外阅读引作文阅读。
应该说,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让孩子积累大量的词汇,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水平,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课外阅读的一大目标,但是,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无奈很多家长过于急功近利,把提高作文能力看成课外阅读的唯一目的,总是希望通过课外阅读来迅速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于是,在此目标的引导下,片面要求孩子多读作文书,更有甚者,索性把课外阅读变成作文阅读。这是极为错误的,课外阅读只能是一个有利于作文的引子,教师要合理利用。
另外,如何使学生学会积累词汇和搜集生活素材,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是语言精华的浓缩,书读得多了,不仅有助于提高赏析能力、写作能力,还能陶冶情操。我认为,学生写作文无秘诀可言,无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积累语汇,才能出口成章、妙笔生辉。为此,我们开展了“每日读范文、记笔记”活动。这个活动坚持了两年,现在学生作文的语言有了很大的变化,作文中的词汇丰富了,文章也显得流畅了。
2.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呢。
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写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最感兴趣的事,并运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和写作的兴趣,这样学生就能在创造情境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此我们应该多方面地考虑到孩子们的所学所想和所看到的事物,到大自然中找一些他们喜爱的自然景物,激发他们说出自己亲眼看到的真实情感,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自卑感,使学生自强自信,不怕说错,敢于做驾驭语言的主人,敢于主动大胆交谈。要做到这些,关键在于平时的训练。于是在教学中,我不断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不卑不亢,敢于展现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并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肯定。这样,班里的情况大有好转,每位同学都畅所欲言,由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大家说,大家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效果显著。另外,我还利用地域优势,把孩子们生活中的趣事、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最熟悉的自然景物和丰富景象作为写作内容,使写作内容具有地区特色、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因此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纳入美的神奇力量中,启发他们由事物迁移到虚幻的事物,由眼前的观察引起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充分调动和强化学生接受教育的信心。
3.找准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确定作后指导的要求。
作后指导是作文“全程指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作前、作中指导的继续和完善,又是下一次作文的铺垫,对学生作文经验积累和能力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后指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在确定作后指导要求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作前、作中和作后指导的关系,依据大纲和方案及作前指导的要求,结合学生作文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作后指导的要求,进行作后指导。
确定作后指导要求的关键是找准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而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求我们在批阅作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发现。所以我们不能把批改作文当成例行公事,然后就事论事地随便拿几个问题来评评讲讲。全班学生一次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我们在一次作后指导时不能面面俱到,要“有的放矢”。所以每次作文批改后,要把全班学生作文进行分析比较,归纳优缺点,着重捉摸存在的问题中的哪一个是关键性的,确定为本次作后指导的突破口。
小学作文指导范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有效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最令人语文教师头疼的教学内容。在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觉得重指导轻说教是提高作文教学的好途径。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要入手进行有效作文指导。
1指导观察,提取写作素材
首先,观察是作文素材的来源。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在现实中学生怕作文,一拿起笔来就“望天花板”,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或者不知道该写什么和从何写起,是我们面对的事实。究其原因,是没有观察的体验。因此,在每次作文前,笔者都引导学生对要写的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因为作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积累,就能让学生在下笔之前觉得有话可写了。
其次,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以表面抽象的印象代替细致深刻的观察,是习作教学容易犯的毛病。这样的“观察”,即使学生写出了作文,也是空洞无物,甚至脱离实际。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细致的观察呢?笔者认为,在作文起步阶段,就是要从对同一个事物的观察入手,进行方法的指导,如观察顺序(由远及近);观察内容(根、茎、叶、花、果,形状、颜色、大小);观察手段(看、听、闻、尝、触)等。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不仅从一开始就要把观察、说话和写作结合起来,而且在引导学生观察之后,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以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并有意识地带领他们进入自己的天地,启发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天地里寻找写作材料。
2指导积累,丰富语言和词汇
当学生在表达事物时,总是显得苍白无力,枯燥乏味。原因是不会把自己心中的话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表达出来。针对这个现象,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就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积累分两种:
(1)好词好句的积累。在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自主阅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撷取精华,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妙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录在笔记本上。同时,鼓励学生朗读、背诵好文章。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这是作文前的不断蓄势、屯聚的过程。待作文时,学生谴词造句一触即发,得心应手,再不感到“心中有话写不出”。
(2)写日记,写练笔。在教会学生学会写日记后,笔者就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日记中描述出来。写作的内容不限,文体不限,自由表达。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我们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扩大学生的生活面。同时,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主动获取写作素材。再者,当学习课文后,笔者就结合单元练习目标,有的放矢的要求学生进行小练笔,把刚学习到的写作方法和学习感受真实的表达出来。
3指导修改,提高习作水平
作文修改是写作教学重要的一环。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古往今来,许多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佳话不胜枚举。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的修改能力则是培养出来的。修改的方式有许多种,笔者经常使用的有三种:
(1)展示学生范文,评议优缺点。教师或者学生朗读范文,让学生先思考,通过讨论、交流,后评议。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自我反馈,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既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又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2)当面批改,指导学生就某句话或者某方面怎样修改。这样,学生就能学会缱词造句段落层次的安排、描写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表达的更完整,更具体。
(3)学生交换修改,学习运用学过的修改符号,圈画错别字,修改病句,同时,也学习别人写得好的词句。
小学作文指导范文4
关键字:以人为本;小学作文;作文教学;乡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我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后经一些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基本上明确了对“以人为本”教育观的阐释。即“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尊重人、关怀人的角度出发,无论是教育者的教师,还是受教育者的学生,甚至是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都要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彼此的和谐发展。而在本文中,“以人为本”中的“人”作狭义上理解,主要是指学生,因为他们是受教育的主体,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学问、有素质、有发展的学生。
一、学生之“本”
学生之“本”是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核心展开教学,即常说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制定合理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则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学而不厌,乐于其中。
二、小学作文教学在乡村环境中的局面
乡村小学与城镇小学在教育资源方面的确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如师资力量上,乡村小学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教育观念整体上确实不能等同于城镇小学的教师;又如教学设备上,乡村小学的多媒体硬件设施和学生学习园地的创办显然也不如城镇小学;再加上很多乡村小学的学生,其家庭背景往往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工作照顾不到,并将家中的很多大小事宜让孩子来处理,这样不仅使他们的孩子少了一层教育,还减少了学习时间或游乐的时间。这些因素体现在作文的教学上发映为学生的知识量不足,生活乐趣的体验也不足,从而致使其写作时缺乏感悟与灵性。当然,乡村教学环境也有其独特的一面,如大自然的丰富资源来得更直接、贴近,无论花草虫鱼还是山野田林,这些充满纯朴生活气息的物体在乡村学生的印象中体会更多,了解更多。因此,乡村教师如何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中利用好有限的自源而有实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重要的正确理解与把握“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不能因为自身资源的缺乏而消减教育的兴趣,而应作以积极的探索和努力的实践。
三、“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有效地开展乡村小学作文课,笔者以为教师需要做好如下几点:
(一)熟悉《语文教学法大纲》
在新出的《语文教学法大纲》(2008)中对各阶段学生的教学要求各不相同,教师只有熟悉《语文教学法大纲》,才能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知识储备的学生进行作文教学。如《语文教学法大纲》中说明“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字左右。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能正确的书写、运用。前三年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又如,“作文教学应该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低年级着重听说写话,要有内容、语句要完整、连贯。中年级着重联系写片断、内容要真实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高年级要着重练习写成篇的作文,要有中心、有条理,达到小学阶段的要求。”可以说,《语文教学法大纲》是充分照顾到了学生因年龄和学识的差异而设定各阶段教学目标的不一致,符合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通过熟悉《大纲》而更好地设置教学任务,不提前学习过高要求的任务、不超量完成过重的作业,使学生而有余力,保持对学习的渴望,才能做好从识字到阅读,从习作到写作的逐步跳跃。
(二)教育心理学的掌握
现代儿童教学心理学认为“要使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乐趣,要想学生提出问题,对他们的回答予以赞扬,决不能让他以不知道为乐。”[1] (P24)又“小学低年级儿童产生意义的主要心里结构是想象,他们正是借助想象甚至幻想来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因此,低年级的儿童要着重创造型的想象作文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并使儿童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表达自我的能力” [1] (P64)等。对教育心理学的掌握,了解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也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所要求的,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和接受心理习惯出发,掌握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在小学教材中,就有不少的课文才考察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的,如一年级上册的《菜园里》、《自选商场》、三年级上册的习作课《风景优美的地方》等,都是培养学生练习观察能力或说话能力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可以从颜色、远近、上下、大小、长短等方面去引导学生;教学上又从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移和事件的发生来启发学生的说话条理等等。切实照顾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写作氛围的创造
小学阶段,低年级(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写作尽管还不能称之为作文,但词语的运用、句子的书写以及习作的练习都是为高年级(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写作打下基础。对这阶段“写作”的培养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写作水平能否产生良性的影响,因此,同样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而轻松、愉快的“写作”氛围则更能使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特别是乡村小学中,教师要运用可利用的资源来营造趣味性的“写作”环境。如让学生描写上学路的见闻,或课后十分种的活动,甚至是一年四季山野田林的变化,学生寒暑假期间的山野情趣等等。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先通过让学生以说话的形式来表达他自身的感受,以鼓励为主,引导为辅,让学生比一比谁说得更好,更流畅。也可以让学生交流后,发现有哪些自己印象比较深的,拿出来与同学分享,使课堂的气氛不要停留在单纯的教师说教而已。
学生通过课上的说话后,即锻炼了他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了他的思维组织能力,算是在写作之前打好了草稿,这样再让学生去完成写作,学生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
最后,总结上述三点,笔者以为无论是对《语文教学法大纲》的熟悉,教育心理学的掌握,还是写作氛围的创造,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无非就是更好地实施每一节、每一次、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之为中心,才能切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在乡村小学中,同样如此,它可能需要教师更多的投入,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甚至家庭环境,了解他们性格上缺陷,并予以正确的指导。而写作是学生学习语言和知识后一个能否运用得好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就确定了它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在面对教学资源、学生整体素质都不如城镇小学的学生时,乡村教师想更好地开展作文写作或是写作阶段前的习作训练,必须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并有效行之。这当中,就对乡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和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做好“以人为本”的教育。
参考文献
小学作文指导范文5
关键词:时间管理;思与写;课堂习作;研究性学习
一、现状与反思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种。在一般的课堂上,我们主要学习书面表达,即写作。
写作源于生活,是我们对生活实践的再体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的教学思想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生活即作文。叶圣陶先生也早就指出:“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
如今,对大多数小学生来说,写作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对作文缺乏自信,缺乏兴趣,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缺乏最重要的真情实感,没有鲜明的个性显现。
在作文教学中,过于强调表达形式的模仿,学生的作文往往显得生硬和刻板,缺失新鲜的创作活力,或者作文无话可写,流于流水账式的陈述。在传统的小学作文模式中,教学关系是简单的“给予―回应”关系,无论是阅读课和作文课的讲述还是学生课后的习作过程,都带有很强烈的模仿过程。这种模仿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能够增加学生对经典文章的品鉴能力和阅读能力,对写作的眼界和风格都会有很大帮助。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在这样纯粹的对范例膜拜和仿照中消耗掉。
大到文章的总体结构,小到文章的细节词句,我们在批阅学生习作的时候都会找到太多的重复和刻板。例如,涉及大扫除,常见的句型就是“同学们看着清洁的教室,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笑
了……”,如果是写春游,写到“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们来到了××公园春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假山……”的学生肯定也不在少数,如果要对春游抒发一下感想,那么八九不离十就是这句:“在夕阳的余晖下,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会永远记得这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这些词句并不只是词句本身,它们其实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在作文教学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已经深深植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这些刻板的条条框框又反过来限制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现在的教学模式导致作文的贫乏,而作文的贫乏又导致学生对生活体验能力的降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限制了教师的指导能力。如果没有新的材料和新的方法,我们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用同样死板的方式和例子指导不同年代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现在的教学模式导致作文的贫乏,
而作文的贫乏又导致学生对生活体验能力的降低。我们要问的是,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中,如何找到突破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育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小学作文教学方式提出的积极回应和深刻质疑。从指导思想的角度来讲,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当然是积极有效的,但是具体落实到作文教学的链条中,如何实现教与学的改进呢?近年来,诸如“研究性学习”“创新写作”这类课题已经频繁进入我们的视野,无论是阅读课还是写作课,创新的互动方法和体验学习法也已经慢慢进入实践阶段,一些国外的作文教学策略开始逐步得到引进和改良。我们认为写作的核心要义仍然是表达,无论是描述事物还是抒发感情,都要有实在的东西可写。如果绕开写作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目的,单纯寻求教学形式的创新和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这样的创新是缺乏根基的,也是不能真正拓展到作文教学的整体过程中去的。
二、对策
对策一:在作文教学中加入时间管理概念。所谓时间管理,主要是指整体教学过程的时间安排,包括作文范例课的讲解、教师写作要求的布置、学生写作、教师作文批改和作文讲解。
对策二:强调作文指导“思与写”的关系。常规的作文教学过程并没有很好地处理“思与写”这对关系,而思与学却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思,包含了对文章主旨、结构和风格的思考和酝酿;写,是指将心中所思所想落实到笔头的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阅读课的讲解和优秀范文的讲解这两步,其实是尝试给学生一个“什么是好作文”的概念,但是这个尝试并不能算是很成功,因为多数时候,学生容易忽视优秀范文之所以优秀的原因,学生容易认为优秀范文之所以好,是因为其展现的题材容易着手,比如《难忘的一天》《春游》和《我的爸爸》这样的题目,而优秀范文真正所要传达给学生的那些内容――例如主旨、立意、结构和情感――学生往往不容易把握,而教师也非常容易进入单纯追求文章表面模仿的境界。因此,前面提到的那些句子就容易出现在学生自己的作文创作过程中。可以说,教师尝试用范文来帮助学生进行“思”这个步骤,但是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很多时候还会有反效果。
而在进入“写”这个环节的时候,学生已经植入了教师给予的文章结构,无论是布局、立意还是优秀的句子,都已经成为学生自身体验的一部分,因此,学生真正开始写的时候所调动的所有感觉、体验和用词就很难出现自己的思维方式。边“思”(通过教师和范文的方式去思)边“写”(将范文的影子搬到自己的作文中)看似融为一体,实际上是分裂的、不清晰的。
我们提出的重新认识“思与写”,就是要通过写作教学的时间管理颠覆这样一种传统的时间和空间序列,把思考过程真正变成学生自己主动寻求写作灵感与写作材料的过程,把写的过程真正变成把自己的认真思考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在我们进行的时间管理实践中,突出了“课堂―课后”这对关系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课堂是教师的,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模式和空间,课后是学生的,学生想方设法贴近教师和范文所构造出的那个经典场面。而在我们进行的“课堂―课后”关系的实践中,着重把原来混淆不清的“思与学”剥离清楚,把“思”变成真正交给学生去理解生活――哪怕只理解一个游戏、一个规则,把“写”变成积极的表达和述说,从被动地“编故事”、绞尽脑汁地凑字数这样的形式中解放出来。
三、案例和成效
思与学的分割,就是要让学生尽情思考,自由写作。我们的学生现在缺少的是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文章中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原先的作文模式让学生学到的经验更多的是与自己体验无关的。所以我们需要改变,需要回归到写作的本来面目。在学生习作之前,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让孩子真实地去体验,而不是直接给个范文让学生模仿着写。
写作需要的两个基本要素就是想象力与材料,想象力如何激发?材料从哪里来?我们鼓励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做“研究”,写研究报告。比如,一个常见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我们不鼓励学生去看范文,也不会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要怎么写爸爸,而是让学生回家做一个“采访”:我们每天都会见到爸爸,但是,我们真的了解爸爸吗?你知道爸爸的成长历史吗?小时候的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功课怎么样?淘不淘气?了解爸爸的想法吗?知道爸爸怎么看待我吗?然后,你再问问其他人,比如爷爷、奶奶和妈妈,他们眼中的爸爸又是怎样一个人?这些问题,都从常规的“我的爸爸”中跳出来,试图挖掘新的写作材料和写作角度。但是我们并不急于让学生写作,只是等到采访工作结束以后,我们再重新回到课堂。
每个学生回家都做了详细的采访,在回校后的反馈中我们发现,这样的一种体验方式是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挖掘出了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素材。如果我们抛开写作,这对孩子来讲本来就是一场全新的探险,他们进入现实生活和自己想象之外的另一个天地,如果用一个理论化的词汇来表达,就是历史感和他者的视角。在美国作家拉姆尔的眼里,塑造一个丰沛的人物形象需要五个基本的要素:动机(motivation),态度
(attitudes),历史感(a sense of history),人物改变(a character arc),主题(a thematic purpose)和俏皮、癖性(quirks and mannerisms)。我们通过让孩子回去了解一个人,其实已经调动了很多元素,但是我们不用告诉他们背后的理论,只是让他们跟着自己的好奇心去发现。
回来以后的作文课上,学生表现得非常兴奋,这种兴奋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在开头五分钟的小组交流中,他们比较谁的爸爸去的地方远,谁的爸爸小学的成绩好,谁的爸爸最好玩,诸如此类,实际上在这种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实现了写作,只不过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写作。接下来就是教师要做的事情,如何引导,如何让它们从“故事”变成“作文”。这个环节同样非常
关键。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很容易引导学生写下所思、所想、所感,但是具体这些所思所想所感如何落实,我们反而不会过多计较,但是,文章有了好的素材还不行,还需要重要的布局――对故事的修饰与删减。我们在学生的日记中经常看到很多“流水账”,早上如何、中午如何、下午如何,结尾是固定的套路:这真是有意义的一天。如何矫正这样一个平淡的记叙,进入到一个更加生动的写作环境中呢?我们认为,这一步不能让学生把写作空间放置在自由的环境里,因为这些环境容易引发他们无限想象,不容易驾驭材料。于是,课堂习作就成了很好的选择。
课堂习作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学生思考与写作习惯的方式。首先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进行高效的“头脑风暴”,总能生发出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原创性思
想。这些思想也许有时候看起来不怎么成熟,但是处处透露出灵感和想象力。另一方面,课堂中教师可以实现有效的引导,如果把这个写作过程放在课外,教师的这些引导很有可能就到了“九霄云外”。
在五分钟的小组讨论后,就要进入写作引导阶段,这个阶段决定了学生写作的总体指导思想,因此显得尤为重要,这个阶段,我们仍然不给学生看范文,而是告诉学生“不要写成什么”。首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觉记录采访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对爸爸的印象。这样就能够避免过多套路性的话。其次,让学生组织好素材的详略,告诉学生我有很多做菜的材料,不是把所有材料放在一口锅子里就能做出好吃的菜,需要搭配。这个搭配就是详略。把你最喜欢告诉别人的关于你爸爸的故事重点写出来,其他的一笔带过就可以了。
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直到下课为止。这个时候让学生自己“头脑风暴”,自己组织语言,不要有任何的打扰和干涉。在这样一种“集体创作”的压力环境下,学生是很容易集中精力回忆和整理的。无论文章是否完成,下课以后都全部上交,剩下的工作就是教师的阅读和点评。而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往往能有很多新奇的灵感在纸上跳跃出来。这些灵感和故事是写作最重要的部分。
可见,这种方式和我们传统的方式明显不同。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更多地从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材料,并且领悟生活的微妙之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已经不再追求一味地机械写作,只是不断地重复已有的写作材料、结构和思维方式,我们需要的是学生的不断发现和不断创新,并把这些崭新的元素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来。只有这样,学
小学作文指导范文6
关键词:小学 作文教学 有效性 提高 行为 高效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选定作文题目,进行写作指导,要求学生独立作文,然后对学生提交上来的作文详细批改,完了以后还要进行作文讲评甚至是张贴范文,可谓是用心良苦。然而经过一个阶段的作文教学过后,我们还是会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表现出参差不齐的态势:有的学生作文能力强,有的作文能力弱。同一个班级,同样的教学,学生作文能力表现不一,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深入探究之后,我们往往会发现作文能力强的学生其实原来的写作兴趣就较浓、写作基础较好;而作文能力弱的学生原来的写作兴趣就较低下、写作基础较差。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其实正是说明了小学语文教师不愿意相信却又是不争的一个现实: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低效的,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无多大帮助的。
小学作文教学如果是高效的话,表现出来的应该是学生作文水平的相对平衡。这中间虽然有学生作文基础的差异,但是在同样的作文训练目的下,教师进行了有效的作文教学,他们表现出来的作文能力应该是相差无几的。小学作文有效教学当然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追求的目标,但是,如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引导观察 达成高效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不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观察生活。那么,面对作文题,学生就会面临没有写作素材的困境。为了应付写作任务,他们就只能胡乱编造、敷衍了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对学生的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只有学生的观察充分、细致了,写出来的作文才有可能真实、生动。
大自然与社会是生动、精彩的,其中,值得学生去观赏的景物、场景比比皆是。从四时更迭到晨昏交错,从山川河流到广场公园,从花鸟虫鱼到众生百态……凡此种种,尽可摄于我们的笔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绝大部分要靠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但是学生观察事物的指向、观察事物的技巧各不相同,教师很难加以掌控。所以,必要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向学生亲自示范观察事物的技巧。当然了,坐在教室里观察事物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在报请学校同意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做有针对性地观察。这样,学生自然就能学会观察,在观察基础上写出来的作文也就丰满、生动了。比如说在布置学生进行《校园的秋天》习作的时候,我就带领全班学生走遍了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使他们对校园里的景物有了全面甚至是全“新”的了解。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令人满意了。
二、阅读积累 达成高效
一个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他的作文能力的高低。学生的阅读面广,阅读水平高,他相应的写作水平就高;反之亦然。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也明确指出: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无论古往今来都是强调学生的广泛阅读的。
阅读积累是很有必要的,关于阅读积累的意义也无需多加阐述。小学语文教师都知道引导学生阅读积累的重要性。问题的关键是该如何引导小学生去积累。其实,阶段性地为学生开列阅读推荐书目的做法是可取的。这种做法的好处有不少,首先,教师很容易就对阅读的方向加以掌控,避免了阅读的无序;其次,教师对阅读读物的质量有了保证,避免了阅读的无效;再次,便于教师组织阅读后的交流探讨,巩固阅读成果。至于开列什么书目,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选择:一是课本里所涉及的或是提到的优秀作品;二是根据阶段的写作主题而作的补充阅读。
三、写法点拨 达成高效
引导观察和阅读积累做得好了,学生在写作时就有了相应的写作素材,有了相应的写作素材就是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换言之,就是学生写好作文有了前提和基础。但是,仅是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还是写不出文质兼美的作文的,还需要的是学生写作技巧的掌握。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解决学生“言之有物”的问题之外,还要侧重解决学生“言之有文”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小学生作文技巧的指导呢?
优秀的语文教师是很善于把课内外的知识联系起来的。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文章是写作技巧高超的典范,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把这些写作技巧列举出来加以分析,让学生对这些技巧先有个初步了解。然后再选择些使用了这些写作技巧的范文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分析的话,学生们就能够对这些技巧先有个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要求学生模仿这些技巧去作文,相信学生就能较好地完成写作任务了。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的分析和学生的理解都是很重要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理解,因为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技巧,他们才有可能很好地运用这些技巧。所以,学生分析范文的深入程度如何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榜样示范 达成高效
小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求胜欲望是很强烈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每一次的作文训练之后,教师把优秀的范文在班上宣读或是张贴在学习园地,那些被表扬到的学生总是会感到身上似乎被注入了无穷的力量,在接下来的写作过程中也就往往能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了。另一方面,那些没有被表扬到的学生往往也会憋了一口气,他们入往往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争取下一次被老师表扬到。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好范文宣传的工作,做好榜样示范的工作。
总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这项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能够完成的,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够成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想达成高效靠的是教师和学生的通力合作;靠的是不断观察、阅读;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学习。所以,只要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积极转变学习方式,讲究学习方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高效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德伦.小学作文教学要实现四个转变.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
[2]刘绍玲.关于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作文教学研究,2007.
[3]柯孔标.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人教网,2009.
[4]武利聪.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作文教学.教育教学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