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审美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审美教学范文1
关键词:审美能力 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学中发掘教材中的美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经过初步的探索我认为,小学语文审美教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重视课堂教学提升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美感愉悦中乐学,最为关键的,离开了审美化,语文课堂教学就会索然无味,枯燥了。
1、剖析形象,审美鉴赏
审美的主体是学生个体,审美的对象是形象。小学语文大多作品是艺术经典,它用语言来刻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具体的生活场景,它所呈现的形象是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鲜活起来,把课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语言,使学生与作品中人物产生共鸣,强化艺术感受。要使学生加深对形象的鉴赏,可从哲学角度出发。
(1)联系的角度。教师和学生解读文本时,若孤立理解人物形象,那只能是片面的。必须全面地,联系地理解人物形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更有利于学生感悟人物性格。课堂教学时要从联系的角度,对课文写作的相关背景进行相应的介绍,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理解形象。
(2)突出重点。历来的文学作品,以塑造典型人物,最逼真、最能打动人。教学时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重点突破。在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图片、音像等情景、激情朗读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注重细节。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教学,都应显示教者的睿智,学者的聪慧。细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紧扣细节,一点突破,由点及面,既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又能凸现文章主旨,提高了语文教学实效。细节教学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现实生活中,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事情固然能打动人,给人以美感。而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同样能打动人,正如美的范畴一样,除了崇高之美,还有和谐之美。血战沙场、英勇献身是一种崇高的美,而生活中的一颦一笑有时也会令人铭刻在心,因此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细节进行启迪,十分有利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激发想象,美化心灵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如此,欣赏亦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意义和意境的把握,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的愉悦。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老师们可借助儿童生活经验和想象能力,引导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再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画面,这不仅顺应儿童长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心理年龄特点,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可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二)注重课外活动重视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是一个外延无限的过程,课堂的四十分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教学的触角伸向课外,是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一样,但若只限于课内,是十分狭隘的。因为,学生更易于在活动中体验美育,所以美育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渗透,能促进课堂教学,具有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功效。
(1)开发思维,促进交流
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举办辩论比赛,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准备,运用完备的陈辞,展开激烈的辩论,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尽意驰骋飞翔,此过程,开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语言能力。活动中,让学生交流好词好句,开展评论,既能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又能促进语文课堂的教学,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2)增强体验,朗读探究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的阅读教学应当重视朗读,在朗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如诗歌《瀑布》最后一节,描绘了瀑布的形态:好伟大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这是作者对瀑布的由衷的赞美。教学时,首先,我通过让孩子们从欣赏画面入手,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入奇妙世界中去,并让他们喜爱朗读心爱的作品,同时抓住关键词语适时引导感情朗读,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梦幻世界,达到了文与情地交融,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然后我先用轻柔、缓慢的语调,赞美的语气范读,风中瀑布那轻烟袅袅上升的那情景,迷雾朦胧、细尘飘洒的姿态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范读中使学生感受到了瀑布的形象美。教师融情的范读,景随声出,便可以唤起学生心中"珍珠屏"美的形象。
语文审美教学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语文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加强对美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感悟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语文教材中选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崇高的精神家园。只有把枯燥刻板的知识与生动活泼的审美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世界的丰富多彩,才能真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并能充分发挥语文的美誉功能,使学生德才兼备。这就需要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一位精神的引领者。
语文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欣赏语文教材中的形象美,引导学生提炼美,感悟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主要借助形象美来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世界。这种美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传达,通过描写优美的自然风景、塑造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来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从优美的景物描写中感受到自然的伟大、祖国山川的壮美,从具体可感的人物身上认识到是非美丑。这不仅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更主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过从字里行间提炼出美的因素,感悟美的内涵。
读陈子昂的《感遇》,感悟到的是诗人怀才不遇,面对苍茫的宇宙,发出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慨;而在读柳永的《雨霖铃》时,领略到的是诗人与心上人依依惜别,感叹“自古多情伤离别”的惆怅;读苏轼的《赤壁赋》,感悟到的是作者开阔的胸襟,对待人生的豁达情怀。
从《故都的秋》清净悲凉的故都秋景,到《荷塘月色》中朦胧素淡的月下荷塘;从《再别康桥》对母校的深深依恋,到《边城》的朴素纯美的人性美;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石钟山记》,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的《游褒禅山记》,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祖国山川自然之美,还可感受到人类所创的人情美、思辨美。
二、品味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教会学生理解美,鉴赏美
具体可感的形象总要借助生动优美的语言来表现,要想全面细致的感悟课文中的形象,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语言有深入的领会。在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从单调的文字中挖掘出其中蕴含的美质,这需要有着深厚的知识底蕴、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丰富的联想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学生所欠缺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满足于让学生识记了实用的知识,而要更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作品的语言来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从细节上把握所讲教材,既要高屋建瓴的总体把握,还要深入到每一层、每一段、每一句甚至每一字,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其中的精妙之处,反复的品读玩味。通过对字词句子的含义分析,对段落层次的总结归纳,对修辞语法的分析品味,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到文中的妙处,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进而对我们的母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作者曾用过“到”、“满”、“过”等不同的词语,最终敲定了“绿”字,是运用了使动用法,意为“春风又是江南岸变绿,既写出了春到江南使得颜色变化,有突出了春日的勃勃生机,贴切而生动。
又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开篇便写道:“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运用了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则运用了博喻的手法,将山与小屋的关系写得美不胜收。
三、分析语文教材中的思想美,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提高审美创造力
“文以载道”,语文教材借助语言塑造形象,最终的目的是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使学生能够辨别是非美丑,从而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提高审美创造力,潜移默化地构建健全美好的人格。所以,语文教师所肩负的责任绝不仅限于授业解惑,而应把“传道”提升到最高高度。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的洗礼。
的《沁园春・长沙》,体现的是一代伟人的远大抱负,《我与地坛》展现的是对崇高母爱的讴歌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之美,陆游的《示儿》抒发的是诗人的爱国情怀,《兰亭集序》反映了作者对宇宙人生深沉思索的哲理之美……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语文教材在形象感知、语言鉴赏、情感陶冶方面的特点,达到以形感人、以言育人、以情动人的美育效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始终贯穿着审美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广大的语文教师必须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审美教学范文3
语文历来都是基础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两种特点,不仅承担着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任务,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各种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运用语文教学的美感染学生,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立足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文字之美
初中语文教材围绕着教学目标,精心选择一些名家名篇,这些经典作品不论是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内涵方面都堪称精华,是语言美与精神美的结合体。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这些代表性的作品,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效果,这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中,用心感受汉语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首诗时,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老师先给学生们示范朗读,再让学生出声自由朗读,领会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画出自己认为表达优美的句子。学生们认真阅读,分别画出了“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老师又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老师让学生组成朗读小组,小组内进行朗读,总结出每一个小节表达的情感,推选本组朗读最好的学生,在全班进行朗读比赛,同时,教师允许学生毛遂自荐,挑战班上朗读优秀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朗读,理解了诗人的思乡情感,从中感受到了诗歌的情感之美和语言之美。
由此看来,老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述中,亲身体验汉语的博大精深,感受语言句式的丰富多彩,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演绎,感染学生们的心灵,增强对语言之美的认识。
二、借助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感受意境之美
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以文字为载体,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的意境。老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手段,直观生动展示课文描绘的意境,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各种风格的意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直接感受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体会文字传达的意境之美,让学生具有一双慧眼,善于从平凡中发现美、感受美。
例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课时,老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介绍苏州园林的视频,短片中集合了苏州园林独具特色的景观,配以动听的音乐,加上优美的文字介绍,让学生在观看苏州园林如画风景的同时,在头脑中勾勒出苏州园林的图画,把学生带入一种美不胜收的意境,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身心受到感染,对苏州园林的美形成独特的感知,了解苏州园林与众不同的美。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们开始对照课文,体会课文描述的“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等,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学会了发现欣赏景观之美。
由此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普及运用,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老师可以借助各种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于作品意境之美的感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运用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领悟精神之美
语文学习信息量大,形式比较灵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审美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学生在参与中感知、体验,不断增强审美的意识。老师围绕着语文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增强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感受课文的情感与精神的魅力。
语文审美教学范文4
审美教育要达到应有的功效,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气质精神,使审美情感内化;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人格情感,达到审美素养的外化功能。
1.联系现实,辨别美丑
审美教育,文本细读是基础。反映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带领学生细读课本内容。但鉴于学生心理、情感和见识的不成熟,语文教师尚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联系现实环境中的事物和现象,以其为参照,辨别文本形象的美丑,经过积累,便可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教读《阿Q正传》时,可以从罗曼・罗兰“我在巴黎也看到了阿Q”的感叹出发,启发学生:阿Q精神只有阿Q这样的农民才有吗?我们周围的人、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阿Q的影子?阿Q精神只会出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吗?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没有阿Q精神的影子?学生联想到现实生活和自我实际后会发现阿Q精神顽强的生命力,从而审视自己的言行,提高自我警觉。然后回归小说文本,从阿Q姓名无法确定,推知其精神的普遍性和深刻性。这样,在对阿Q形象审美的愉悦中学生获得了自己言行的审视和规范。
2.延伸阅读,丰富感知
延伸阅读,即在课本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泛读涉猎的方式阅读相关内容,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延伸阅读的内容,可以是学生接触过的,也可以是学生尚未接触到的;可以是名家名作,也可以是同龄人习作;可以是文学作品,也可以是科学论文……总之,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丰富审美感知的文字,都属于延伸阅读的范围。在具体的教学中则应精选视角,注意层次,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读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时,要是采用“以诗证词”的方式来鉴赏这首词所蕴含的历史沧桑感和丰富的文化信息,就能通过艺术的熏陶和鉴赏,使创新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读到“千里澄江似练”时学生可能会联想到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名句;读到“背西风,洒旗斜矗”时,学生自然会联想起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同时“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继”还会使学生联想到陈后主灭亡史实来。这时教师可以随机点拨,补充出杜牧《台城曲》中“门外韩擒虎,城头张丽华”的句子加以印证。读到全词末名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时,不妨师生重温杜牧的《泊秦淮》绝句。通过互证,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创作的相融相通,明白“不胜古人不足以与人并”的道理。
3.引发体验,以展个性
审美创造有利于获取亲身体验,有利于审美能力的整体提高。写作是审美创造的重要形式,也是语文教学中学生体验审美创造,形成个性人格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情绪变化及时引导他们主动写作,使学生释放情感,调整身心,养成个性人格。教师引导时机的把握,是这一策略成功的关键。
教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时,如果学生觉得课文中“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无穷。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段话特别美,教师便应因势利导,分析该段应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突出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接着引导学生认识这段话的思维流程:作者由南国之秋的著名景点,然后又展开对比联想,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突出北国之秋的浓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比喻、排比不仅使文段语言流畅,形象鲜明,而且充分展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沉情感和文化意蕴。再让学生用比喻、排比的修辞写出另一段文字,表达自己故乡风土人情的独特感受。这类训练,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联想的方向感,培养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情,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应该指出的是中学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目的性要求,因而也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教育与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由点滴入手,见“缝”插针,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中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什么是丑的事物,什么是积极健康的情感内容。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王松泉,董白芷.教育艺术论新编[M].海南:海南出版 社,2002,12.
[2]李哲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
[3]高万祥.语文的诗意[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4.
语文审美教学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
1前言
审美教育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启发学生发现文学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情操,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和丰富的文学情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并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应试教育背景下审美教育趋于形式化,学生无法从语文阅读教学中领悟到文学美,难以陶冶情操和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反而认为语文阅读课程枯燥无聊,影响了学生对于语文阅读课程学习兴趣。如何有效的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审美观念,成为当前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点。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
2.1审美教育观念落后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比较落后,教学模式传统单一,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趋于形式化,在审美教育中学生感觉到的是教学内容的枯燥无聊,对审美教育失去了兴趣。审美教育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难以充分发挥课程效果,学生在审美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让学生不能够对美产生正确的认识,只能被动的接受,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失去了对自主性审美的判断能力。
2.2审美教育目标不明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们系统性教学课程,然而由于审美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不科学,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缺乏计划性,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不能够通过审美教育系统性的学习如何审美,培养审美能力。但是目前来看,大部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带有一定盲目性和无序性,课程计划不科学,教学目标不明确,造成教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难以突出重点,不知道通过何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往往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状态,感觉不知所措,无所事事,对课程学习目标感觉模糊,从而失去学习积极性。如:很多中学的语文教师占用审美教育课程或者在审美教育课程中布置其它课程任务,以及要求学生阅读固定的文章,不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
2.3缺乏对审美教育的重视
缺乏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重视是造成审美教育教学形式化的根本原因,由于我国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传统模式,教学重点只是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分数化、刻板化的教学是影响审美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初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是学生塑造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养。由于缺乏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并没有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重点讲解审美教育,没有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没有深入的阐述审美教育的功能和价值,造成学生忽视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缺少对审美教育的认同感。
3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对策
3.1制定审美教育计划,明确教学目标
在审美教育中将学生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师引导和指点,激发学生对审美教育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合理的设置审美教育课程,明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保持一定的连贯性,课程内容由浅入深,增加课堂师生互动,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审美教育中,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分析,配合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感悟到文学语言的魅力,如在阅读朱自清《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文章中春天万物生长的画面,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发现春天美,感悟文章语言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2加强教师对审美教育的重视
教师必须充分的重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工作,将审美教育落实,避免形式化,如:学校可以制定审美教育考核办法,明确审美教育的教学任务,采取领导听课制度,定期对教师审美教育课程进行考核。学校还需要组织语文教师关于审美教育教学的培训,一方面通过学习提高教师审美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培养教师审美教育意识,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3.3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教育观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审美教育的积累作用,而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指点出每篇文章的特别之处,有意识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到美的体验和享受。如:在阅读小说《变色龙》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表演,让几个同学扮演小说的不同角色,通过声情并茂的表演对人物进行深入的剖析,逐字逐句的对人物动作和语言进行揣摩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小说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对文章传递的美产生情感共鸣,感受文学批判美。
4结束语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学校和教师必须充分的重视审美教育工作,指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语文审美教学范文6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通过课文那琳琅满目的艺术形象向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是进行美育的最有效的最直接的途径。散文中对祖国大好河山奇秀壮美的描写,小说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诗歌中那和谐优美的韵律,铿锵悦耳的节奏,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熏陶,意志的鼓舞,甚至达到感情的升华。语文教学和美育是与生俱来的,如影随形的。因此,从事语文教学的广大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条有效途径,把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我们语文教学的责无旁贷的使命。
语文学科是学生了解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重要阵地。
人的社会生活就像七彩阳光,既有轰轰烈烈的伟大斗争,又有轻松有益的业余消遣。人类有别于其它的动物,就在于人有思想,有感情。因此,社会美就体现在人的性格,人的精神上,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心灵美”。语文教材充分地反映了这种种“社会美”——《陈涉世家》《记念刘和珍君》讴歌了人民群众反抗剥削,反抗压迫的英勇斗争;《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后一课》歌颂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记一辆纺车》《母亲架设地桥》赞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俭朴、真诚、善良的品质;《藤野先生》《这不是一颗流星》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纯洁的情怀……通过这些教材,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激发他们在实践中去培养这些优秀的品质。
自然美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它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田野等等。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只有成了“人化的自然”才给人以美感。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启发学生从课文所描绘的自然美中领会作者的审美感受,并通过想象,再现于自己头脑中,引起共鸣。比如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要启发他们联系春游所见,在头脑中构成一幅春光融融,春明景和的画面,感受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氛围。从而领会作者追求平等自由,美好幸福生活的理想,产生共鸣。课后再布置他们写一些写景抒情的散文,以抒发自己的感情,加强陶冶效果。只有这样,通过阅读一想象—感受—共鸣—陶冶的全过程,才能真正达到美育的效果。
除了从课文中间接地了解社会美和自然美之外,还应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自然风光中直接感受美。“文学是人学”,语文课还必须以社会为课堂。学生如能通过实际观察和体验,并随时把它们写下来,日积月累,必将大有好处。
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必须从总体上(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把握。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妙悟”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强调欣赏诗“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审美经验,设身处地,反复体验玩味,领略文中“不可言传”之意。比如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要着重分析全词的基调,意境。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大江”与“风流人物”联系起来,起笔气势雄伟但又在豪放中消沉,并点出了“怀古”之意。“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写出了怀古对象的时代,人物,地点。然后用了三句写了赤壁的雄奇景象,与开头的雄伟气势浑然一体,上阕末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对于雄伟中见感喟。下阕开头集中描写了周郎的英雄形象,宏伟功绩。接下去笔锋一转,追昔抚今,由人及己,抒发了自己华发早生而功业未就的感慨。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情调低沉,令人感到压抑。但纵观全词意境,又可体会作者的“低沉”实则志明他有所追求,于消极中见积极。全词情景交融,意象生动,表现出作者在特定的环境定的感情。学生只有正确地把握了这一总体形象,才能达到“妙悟”,继而产生共鸣,激起爱国主义情感和努力奋发的斗志。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作品中字词句有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