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学年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学年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学年论文

管理学学年论文范文1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一年多了。通过这一年多的探索、思考、实践。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感若评价体系不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要将新课程改革真正深入下去是很困难的。在所有的评价方法中,试题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它通过对学生知识和科学素养的全面检查,展示了潜在的教学功能。如何改革化学考试试题,促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呢?笔者经过探索、实践有以下几点看法,与同行探讨。

一.减少死记的机械性识记部份的考核,增加探究过程的考核

机械性识记的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核,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有背于新教材理论,没有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据说,淅江某高中一班,高考化学成绩平均92分,许多同学都进大学深造。二年后,回到母校,化学老师又让他们做同样一套题,结果平均只有39分。曾有一名教育家说过:什么是教育?就是当学生把老师所教的知识都遗忘时,剩下的一点就是教育。那是什么呢?那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在此过程中培养的人文观、科学观。大量的机械训练,只能让学生暂时取得好的成绩,于学生能力培养无益。作为评价教学的一个工具,试卷应体现这一教学原则,减少死记知识的考核,而着眼于探究过程的考核。

例:探究给物质加热方法。某同学做如下实验: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mL水。试管-1: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上方约3cm处加热;试管-2:试管的底部与酒精灯灯芯接触加热;试管-3: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外焰部分加热。记录上述三种情况下将水加热至沸腾时所需的时间,分别是60秒、35秒、27秒。请你回答:

(1)分析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酒精灯哪一层火焰?为什么?

(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要注意什么问题?(至少答出三点)

(3)上述实验,还存在哪些问题(举两例),有哪些改进意见?

此题通过探究应用酒精灯的哪一层火焰加热,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并让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分析、开拓创新的能力。

例2:(厦门市2001年中考题。)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作为曾经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跃进的现代社会的产物,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据6月15日我市政府的“2000年厦门环境状况公报”称:厦门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99%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的排放来源于汽车尾气。我市近几年来汽车持有量的增长达20%,虽然空气质量居全国第四,但环保仍面临如汽车污染等问题的考验。另据报道:将氢气应用于汽车发动机的技术已在我国研制成功;酒精作为燃料的汽车已在北京市、河南省使用;我市也有一部分汽车改用液化气作为燃料。

(1)汽车尾气中的大气污染物有(写化学式)_______,________。

(2)我市将部分汽车排气管加装三效转换器,促使一氧化碳在排气管内与空气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其反应式为__________。

(3)请提出我市治理汽车污染的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

(4)就目前的情况看,氢气做燃料的汽车要投入使用前,你认为还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

(5)若实验用氢气汽车运行1km,需要2858kJ能量。现这辆汽车在我市环岛路上走一圈(约30km),需要__________g氢气。(已知每克氢气燃烧放出142.9kJ能量。)

此题是以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境设置的试题,通过此题,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认识到人类文明与环境恶化的双重性,了解我国新能源开发的迫切性,更强调了公民治理环境的参与性,增强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环保建设中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运用知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成为环保的参与者,体验创造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创新精神。

二、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化学、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与人们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密切联系的学科,中学阶段所学的化学知识本来就是来源于实际,试题应还它本来的面貌,并不是单纯考核学生一些系统的化学知识,而是从实际问题出发,贴近中学生的实际,使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角度去认识化学问题,思考社会问题。如,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健康、食物、营养、材料、能源及环保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化学密切相关。这些问题的考核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去解决联系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使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例:(广州市2000年中考题。)有两瓶无色液体,其中一瓶是蒸馏水,另一瓶是浓食盐水,区别它们的方法有很多,请你简要写出尽可能多的你认为可行的方法(至少写三种):

方法一:__________;方法二:__________;方法三:__________。

此题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鉴别题,生活中也可能常遇到,学生可以动用所学的物理、化学知识展开想像的翅膀去构思,不被条条框框限制,不被学科知识限制,养成遇事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例、(黑龙江省2000年中考题。)举出家庭中常见的一种酸性物质__________,一种碱性物质__________,一种盐__________。

这虽是一道填空题,但要求学生联想到家庭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和常见物质与物质分类的关系,引导学生用化学视角观察生活的思想方法。

例:(13天原杯复赛题)种植下面几种农作物对PH的要求:大豆:6~7,茶:5~5.5,甜菜:7~7.5西瓜:6。如果某地区经常降酸雨,则上述农作物最不适合种植的是()

例:某同学晚上帮妈妈做饭,切完白菜后,就将菜刀放在菜板上,第二天,发现菜刀生锈了,菜刀生锈的原因是:()防止菜刀生锈的方法有()

上两题要求学生应用所用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体现了联系实际的取向,让学生学以致用,加强化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三、加强各科联系,体现学科渗透及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综合考试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它可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厦门市2001年中考题。)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并简述原因__________;(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__________。

此题需要思考,如何采用一些方法使溶液的密度增大而使小球上浮,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广度,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舞台,使学生将化学方法和力学原理相结合,从多角度思考,多方位实施,很有效地达到考查学科科学素质的目的。

例:为了能够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环境,上海市政府已采取了诸多措施;其中:

(1)为迎接APEC会议的召开,市政府对主要道路进行了整治.在主要道路两旁,可看到新设置的不锈钢分类垃圾筒.在一侧的筒盖上画有啤酒瓶、报纸等图案,另一侧的简盖上画有鱼骨、果皮等图案.前者表示用于投放————(填“有机”或“无机”)垃圾,后者表示用于投放————垃圾.

(2)日前,上海已新建成延安中路、太平桥、黄兴公园和徐家汇花园四大绿地.大面积绿地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环境有明显的效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分析的原因中不可能的是()

A.减少了城市工业温室气体和汽车尾气的排放

B.植物的蒸腾作用使绿地周边地区的平均气温降低

C.促进了空气的流通D.改善了空气质量

管理学学年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人本管理理念学校管理应用

一、传统学校管理存在问题

传统的学校管理是通过建立管理组织或者机构,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学校管理的需求,共同制定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奖惩机制等,然后明确划分每个管理人员的职责,让他们监督和管理教师,确保各项管理制度都能够贯彻和落实,以此推动学校管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这种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好处,极大地扭转了学校管理松散的现象,但是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比如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管理和规章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校管理失去了本该拥有的人情味,这样就不能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教师的潜力不能被最大化的激发出来,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影响到高校教学质量。传统学校管理依赖于经验,大部分管理者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在管理的过程中很少进行创新,使得学校管理出现了严重滞后问题。目前,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受教育改革的影响高校管理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学校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实际的管理需求,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管理成效。

二、人本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要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原则

教师在高校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又是学校管理的主体,这就要求高校学校管理必须要重视教师的作用,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高校要坚持以教师为本,通过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更好的为学校发展服务。对于教师的激励方式有很多种,大的方面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就是要给予表现优异的教师以物质上的奖励,比如奖金、物品等,精神奖励涵盖的内容就比较多,比如授予教师荣誉称号、公开表彰、提供晋升机会等,人本管理理念应用到学校管理中去要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学校管理要丰富激励的形式,比如目标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等,要全方位的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的各种能力在学校中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2.要对教师进行人文关怀

学校管理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在平时要多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去,这样就能提高学校管理质量,还能增强教师对学校管理的认同感,他们会主动承担起一部分学校管理任务。学校管理要关注教师的发展,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留给他们足够的活动空间,缓解教师的压力,让教师可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去,确保学校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实行民主管理

学校管理要让教师全面认识和了解人本管理理念,让他们明确管理并不是一味的约束和限制,而是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要让教师全方位了解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同时还要让教师掌握校情,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他们就会自觉投入到学校管理中去。校务要透明化和公开化,让教师要做到对学校管理心中有数,同时还要真正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教师的想法和意见,积极的采纳好的学校管理建议,让学校管理更加民主。此外,学校管理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也制定统一的晋升标准,或者是职称评定标准,让每位教师的切身利益可以得到有效保证,这样就能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也能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学校管理效率会有明显提升。学校要建立尊重、理解、信任的工作环境,让教师的优点可以充分的发挥出来,要做好人尽其才。学校管理还要让专业能力要的教师带领能力比较弱的教师,在学校形成互助的工作氛围,促进全体教师的进步和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管理是为了更好的激励教师,让他们的才能可以充分的发挥出来。人本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能够充分激发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管理学学年论文范文3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三年的实验研究中,从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这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就在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所要遵循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原则,可以采用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和要完成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作一简要论述。

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结合所要教学的数学概念,遵循创造性教学原则,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下面就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谈点儿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目标,是教学的根本。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首先要完成一般的教学目标,如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等一些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完成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以下几项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发现是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也是一种发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如果一个人不想去创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创造力再高,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如果他具有愿意为科学和人类进步献身的高尚品德,那就会给他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他就可能会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要学的新概念、新知识感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以培养学生的挑战性和冒险性;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良品质等。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造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为创造提供要求,为创造提供成功的可能,为检验创造成功与否提供检验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提高创造能力。同样,创造力的提高,会促使一个人把新的思想、新的见解落实到实际中去,在创造活动中养成实践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新概念;可以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

以上各教学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创造性教学的基础,创造性教学的目标则是双基目标发展的结果。因此在概念的创造性教学中,除了要确定双基目标外,还要确定培养创造力的目标,做到在打基础中学创造,在学创造中巩固基础,提高创造力。

二、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首先必须要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如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等,这是因为它们是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般性原则。其次还要遵循以下几项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作用,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使教、学的主体共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从知识水平、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掌握和教学规律的运用来说,教师是教的主体;从教学是为了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的转化来说,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单凭教师的灌输,学生的认识无法实现;如果只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而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同样无法实现。因此在进行创造性教学时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因为它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的前提。实施主体性原则要注意:教师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活动量,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2.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就是教师要努力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为学生创设进行观察、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新知,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进行探索新知的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探索性原则是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根本目的决定的。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活动以传授为主,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置学生于被动地位,只能形成对讲授传播的依赖性和被动性,无法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没有求异思维、驰骋想象的机会,抹杀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潜在能力。而儿童本身存在着创造潜能,需要亲历大胆怀疑、多方设想、探索发现、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将创造潜能转化成现实的创造能力。实施探索性原则要注意: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发现;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就是在教学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实例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组织有效的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性原则是创造性教学的目的所决定的。创造性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是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创造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表现,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实施实践性原则要注意:在教学中要把所讲授的数学概念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的去理解和掌握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质疑、想象、动手;特别要注意,凡是学生能自己想出来的、能讲出来的、能做出来的,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

4.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成功,让学生在学和做中能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愉悦,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以此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热情,使学生能不断地追求新知,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成功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对小学生来讲,成功对他树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教学中经常激励学生并帮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能使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心态,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坚定他们的创新意志,进而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这也是在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遵循激励性原则的原因。实施激励性原则要注意:教师要积极寻找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要采取宽容态度,不要过多指责;要容忍学生幼稚的或不成熟的想法,尊重并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创造机会使学生能经常体验成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创造潜能。

以上各教学原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刻理解这些教学原则的内在涵义,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互相配合,发挥这些原则的整体作用。

三、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引入概念的教学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引入这个环节设计、组织的好,后面的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展开,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继而顺利地形成概念。

1.引入概念的方法

(1)实例引入

实例引入是指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熟悉的事物及实例,从具体的感知引出概念。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学生所接触过的、恰当的实例进行引入。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不能直接给出“分数”的定义,必须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分数”的概念。教学时,可以通过列举大量的、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实例,如平分一张纸、一个圆、一条线段、4个苹果、6面小旗等,来说明“单位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单位1”和“平均分”引出“分数”这个概念。

(2)旧知引入

旧知引入是指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概念引出新概念。数学概念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许多新概念是建立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是旧概念的延伸和发展。利用学生已有概念引申、推导出新概念,可以强化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利用这种方法引入,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讲小数乘以整数或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时,可以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入;讲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时,可以从约数这个已有概念引入。

(3)计算引入

计算引入是指通过计算发现问题,通过计算引出概念。教材中有些概念既不便用实例引入,又与已有概念联系不大,就可以通过对运算的观察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特征,揭示数量或形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出概念的目的。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以先给出几个乘积是1的两个数相乘的算式,如“3/8×8/37/15×15/73×1/31/80×80”,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再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继而引出“倒数”定义。

(4)联想引入

联想引入是指依据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引入方法。由于数学知识间存在着类似、平行、递进、对比、从属、因果等关系,这就使学生的大脑能将两个看似互不相及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像展翅的雄鹰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教学中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发多端的联想,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自由联想的天地中获得最大发展。如在教学“百分数”时,上课伊始就给学生提出这节课要学习“百分数”,要求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联想,学生依据自己的直觉大胆想到“百分数与分数有关”、“百分数与百有关”、“百分数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分数”等,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新课。这样引入,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2.引入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引入概念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方法,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引入方法。引入概念,它的任务并非是单一的,所起的作用也不是唯一的,因此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引入方法往往是各种方法的协调运用。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既可以用“旧知引入”,即根据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引入;也可以用“计算引入”,即让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通过计算,发现分数的大小不变,从而达到引入的目的;又可利用“联想引入”,让学生对课题展开联想,引入新课;还可以先采用“联想引入”,再采用“旧知引入”。

(2)要适当的运用变式。变式就是变换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突出本质属性,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在进行概念的引入教学时,往往由于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的某些片面性,会使学生忽略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影响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举例或使用教具时,要适当的运用变式。如使用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教具时,不能总是固定在一般位置上,而要采取变式的方法,变换教具的方位,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事物的各种性质,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这样学生才能不受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方位不同)的影响,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概念。

(二)形成概念的教学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

1.形成概念的方法

(1)比较发现

比较发现是指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本质属性或规律。这种方法是针对事物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探索,能提供对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发现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间的异同和关系,防止知识间的割裂与混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在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①只有一个约数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2)类比发现

类比发现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都相同或相似,联想或猜想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继而得到新的结论。它是依据客观事物或对象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相似性,进行猜测得到结论的发现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概念系统。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类比发现”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根据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即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或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或除号,后项相当于分母或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值或商;再根据学习分数时学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大胆进行猜测,在“比”这部分知识中是不是也有一个比值不变的规律;最后通过验证,得到“比的基本性质”。

(3)归纳发现

归纳发现是指引导学生对大量的个别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从特殊中归纳出一般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归纳发现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但它仍能从特殊事例中发现该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发现方法。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直接观察,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对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归纳出结论。

例如在讲“乘法分配律”时,先让学生计算:

①(32+25)×432×4+25×4

②(64+12)×364×3+12×3

计算后很容易发现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可以看出左边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算式是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虽然两个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然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4)操作发现

操作发现是指讲授新的知识前,教师要求学生制作或给学生提供学具,上课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实验,使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操作是一个眼、手、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发现概念,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使学生的左脑和右脑协调发展;利用操作发现还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能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掌握新知。

如讲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那出课前准备好的不同的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等腰三角形等),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拼摆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然后找出原来三角形与所拼成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它们的关系和所拼成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5)尝试发现

尝试发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尝试活动,使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发现,在尝试中成功。尝试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尤其是未知事物的一种方式。许多发明创造都是通过尝试而成功的。教学中让学生尝试着去进行发现,成功了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如果失败,则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使学生了解错误产生的根源,为下一步的尝试成功打下基础。

如教学“带分数乘法”时,出示“”,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做出了以下几种解答:

然后让学生对几种方法进行评价,发现每种方法的优点及不足,最后总结出一般的带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形成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适当运用对比。对于容易混淆的新旧概念,要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既要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又要找到它们的根本区别。例如,在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时,“正比例”的意义往往影响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也可能出现学生学习了“反比例”的意义后,而干扰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与掌握。这就需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对比,找出两个概念的相同点(它们都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以及它们的不同点(“正比例”是在比值一定的情况下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反比例”则是在积一定的情况下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清晰地建立“反比例”的概念,而不会与“正比例”产生混淆。

(2)要及时作出言语概括。数学中的有些概念是给予了科学的定义,而有些概念则不给定义,是通过描述或举例说明的方法给出的。在形成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所学概念准确、精炼、及时地概括出来,使其条理化,便于学生记忆。在进行言语概括时,注意要让学生动脑总结,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总结准确的要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不准确的要及时纠正,予以鼓励。进行言语概括还要注意适时,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丰富了感性认识后,顺水推舟地揭示概念,如过早地概括出概念,学生就会对概念死记硬背,使概念的掌握流于形式;过晚就起不到组织、整理概念的作用,达不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运用概念的教学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运用概念的方法

(1)复述概念或根据概念填空。例如:

①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复述比的基本性质)

②把单位“1”()分成若干份,表示()的数,叫做分数。(填关键词语)

(2)运用概念进行判断。例如:

①判断正误:

a.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b.“32+X=69”是方程。

②选择:下面哪些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4+3X=106+2X7-X>3

17-8=98X=018÷X=2

(3)运用概念进行推理。例如:

①填空:

a.如果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ab,那么a和b是()。

b.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②判断:

a.如果ab=7,那么a和b成反比例。

b.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2.运用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练习达到运用概念的目的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练习的目的要明确。在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项练习的目的,使每项练习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定式的干扰,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加深学生对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与其他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性练习等。

(2)练习的层次要清楚。小学生认识事物不能一次完成,需要一个逐步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因此练习时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如学过“商不变的规律”后,可以安排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a.90÷30=(90×)÷(30×2)15600÷1300=156÷

这一层是基本练习,它是刚学完新课之后的单项的、带有模仿性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b.根据72÷9=8,说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720÷90=7200÷900=72000÷9000=

这一层是发展练习,它是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概念和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之后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c.填空:

(1200×4)÷(400×)=3

(1200÷5)÷(400)=3

(1200)÷(400)=3

这一层是综合练习,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化概念,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由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管理学学年论文范文4

学校传统的行政管理是管理者运用行政手段,按照行政方式进行管理的行为。行政手段是指采用决议、决定、指令、纪律、规章制度和标准、监督、检查等手段,下面是浅谈学校行政管理中的经营理念。

它也有明显的弊端,尤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承受着变革带来的阵痛。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们看到许多沿袭着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学校缺乏活力,暴露出不少弊端,而那些渗透市场经营理念的学校则生机勃勃,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截然不同的命运,我们不由地感悟到:学校必须改进传统的行政管理,渗透经营理念、运用经营机制,这是现代学校发展的趋势。这样,在学校管理中,既有行政管理为依托,又有学校经营为抓手,办学效益就能取得最优化。

传统的行政管理注重照章办事,强调如何贯彻、落实、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强调对上负责,寻求行政支持。行政管理对于实现学校管理职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弱点和弊端。这种管理等靠要思想突出,被动消极,缺乏进取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势必受到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双重制约,学校必须根据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客观规律确定自己的位置。市场意识对学校管理者来说,要有一种学校生存的危机感,认识到学校必须经历生源竞争、教师流动等考验。对教师来说,要有一种职业危机感,认识到随着教师双向聘任制的全面实施,学生和家长选择权的加大,教师职业社会化的步伐加快,铁饭碗将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职业风险不断增强。这都要求我们逐渐形成市场意识,以适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行政管理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管理的垂直性等特性,其核心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完成目标任务,学校管理者是行政命令者,教师是施教者,缺乏服务意识。学校经营的核心是如何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谋求学校生存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它关注学校在市场中的地位,强调服务,谋求主动发展,提升自己的信誉度和美誉度,努力满足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需要,所谓顾客是上帝正是这个道理。

管理学学年论文范文5

1.专业化课程体系。

缺乏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就无法正常运转“教学工厂”。因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确保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先进性与适用性;

2项目式教学。

是指将企业项目全面引入日常教学中,教师以项目运作要求为依据,将项目分成若干教学任务,指导学生自主完成项目运作,以满足企业要求及教学目标;

3.高素质师资保障。

在教师选拔时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更多关注其是否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是否具有项目开发能力,是否为“双师型”人才,人格、形象是否良好,沟通、表达、健康状况是否良好等。

二、“教学工厂”模式的理论基础与教学目标

(一)理论基础

根据“教学工厂”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可知,其满足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所提出的基于“经验”的知行统一论。杜威认为应“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以活动、经验取代书本式教材。新加坡“教学工厂”理念正是在杜威这种“实用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生根发芽,分别经历模拟、模仿、融合等过程,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该模式的延续、创新、发展,进一步丰富了该模式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

“教学工厂”模式的培养目标:不仅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还要使其能够将理论知识、技能成功运用于实践工作中。该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与创新的机会,所培养出的学生是备受企业青睐的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构建了弹性化的教学系统,不为盈利,只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开发学生团队意识及创新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确保课程同企业实际需求相挂钩,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及发展方向,保证所培养学生满足市场需求,以便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社会。

三、教学工厂教学模式中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借鉴的一些做法

“教学工厂”教学模式是新加坡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该理念中某些做法对我国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

该模式为三年制教育,第一、二年主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及必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第三年重点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有限转化为实践技能。在三年之间不间断地开展多样化职业培训,聘请行业精英开设培训班或讲座。

(二)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及现场操作

该模式最大特点即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真实企业环境的空间,学生可随时进行现场操作。就经济角度而言,现场模拟是企业负责提供的,高职院校仅负责管理及运作。因此,实习基地多数设置于学院内,也有些设置在企业内,实习基地不仅是高职三年级毕业生的专业实践场所,还是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专业教学课堂,全面体现了产学一体化。

(三)职业性为行业性所替代

学生在入学时不需要选择具体职业作为其专业,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行业。通过三年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该行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在就业指导部门的引导下,掌握多种职业技能,学生在模拟现场操作过程中可随时更换选择自己的“职业”,了解不同职业特点,并从中选择与自身相适应的职业。

四、构建以“教学工厂”理念为基础的高职酒店管理教学模式

灵活设置课程设置及项目式教学是新加坡“教学工厂”的灵魂与血液,因此在借鉴教学工厂理念开展高职酒店管理教学时,应合理规划、系统设计,方可确保这一模式高效运转。

(一)灵活设置课程,根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进行量身订制

由于高职人才培养势必要以市场导向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在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进行设置时,必须先进行社会调查,关注酒店行业中出现的新特点及情况,掌握酒店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确保所设置课程具有较为鲜明的行业特征及实用价值,并成立由酒店工作人员参与其中的课程开发小组,组织课程开发与实施。在教学工厂教学理念下,充分利用酒店资源,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加强课程整合、改革的力度,将静止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动态内容,同时,确保课程实施的灵活性与高效性。在课程开发结束后,需要提请企业资深工作人员予以论证和批准。在课程实施时需要定期对课程进修研讨,依据行业发展情况予以及时修正。同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时,教师应同企业工程师合作对项目进行研究,保持沟通,以助教学、项目的有效融合,便于教师及时掌握酒店前沿技术,为项目超前开发做好准备,尽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开发出新课程,与此同时,极大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此外,教师应同学生一起对酒店管理专业内容进行填充,通过师生合力,对课程设置予以完善,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操作技能,拓展创新能力与团队精神。

(二)积极开展教学项目与企业项目,适应企业实际需求

教学、企业项目是教学工厂模式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应针对各院系构建自身业务发展部,为学校、企业开发项目,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实现超前培训。学生在初入学时即安排学生开发项目,逐步提高项目难度,对于三年级毕业生而言,应要求其开发企业综合性项目,并贯穿在酒店管理专业项目教学的始终,以锻炼学生实践研究能力,培养学生与酒店行业相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针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可安排其开展小型模拟性的综合型教学项目,二年级学生已掌握项目实施方法,可为他们安排实际的小型教学项目,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可直接参与到酒店企业项目中,可以是小型项目,也可以是中、大型项目中的其中一部分。“教学工厂”模式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属于小组合作方式,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等,通过实践活动开展学习,从学中做、从做中学,由此拓展学生思路,进一步熟练酒店工作技能。通过做项目,使师生得到思考和创造,分享成功之悦,从中学会如何做事和做人。“教学工厂”理念下,酒店企业项目可以使学生超前学习前沿知识与职业技能,确保未来服务质量,实现企业及个人理想。

(三)树立“模拟、模仿、融合”之教学理念,加快创新课程体系

“教学工厂”理念下的课程体系,从课程门类、体系架构、专能定位、教师职业水平评估、教学组织管理、团队合作、成本控制等角度出发,确保酒店企业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充分体现市场性、实用性等优势。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模拟、模仿、融合”理念,将学习契机作为承载情感、认知目标相融合的教学形式。学习契机是课堂内、外项目及教学活动之统称,包括认知、情感教育两大方面,可从如下途径入手:以国家考试标准制定课堂教学活动及项目;由教师组织开展活动及项目。后者以情感教育议题为依据,同学科内容相联系,对学习活动进行创设,使学生参与其中,将书本知识信息融入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学会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学习课程,更好地理解酒店日常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实现情感教育,基于教学工厂理念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四)以市场导向为基础,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

在“教学工厂”理念下,师资配置也应以市场导向为依据,要求教师应具备足够的职业素质,并同开设课程相契合,要求教师工作经历、背景与教学内容基本一致,推动教师职教水平稳步提高。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注重建设师资队伍,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加快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从酒店企业中专门引入拥有高职称的“双师型”职教工作人员,另一方面,也可选派部分专业教师深入酒店企业开展培训与实践。同时,对企业引入专业技术教师,应制定一个有效的岗前培训计划,确保他们能够全面掌握职教方法及课程开发手段。构建教师考核激励制,充分发挥教师的素质优势,构建教师资源库,鼓励教师与企业之间积极分享经验,以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政策方面应确保教师在酒店行业占据一席之地,能够参与到企业项目中来,对酒店企业的背景资源深入挖掘,为企业、高职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教学工厂模式的运作提供珍贵资源。

五、结束语

管理学学年论文范文6

小学生是我们祖国的花朵和希望,在我国未来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小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其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的管理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小学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实施以人文本理念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学校管理、教师

一、目前我国小学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偏重经验管理

为了能够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和学校的知名度,学校过分注重对学生教育结果,过分的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关注,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动手操作的能力逐渐的减弱,使学校教育失去了教育的本质。现在的学校过分的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的教育,学校经常出现学生顶撞老师或是伤害同学的现象,一部分是因为学校教育体制不合理造成。在我国的小学学校管理中,问题较为突出的就是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学校的管理者过分的使用经验论,运用以前陈旧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来对学校的日常管理事务进行决策,对于学校的发展规划过分的注重对于眼前利益的追求,忽视了学校长久的发展。部分学校的管理者在学校的重大决策时忽略了其他管理者的意见或是建议,仅凭个人观念来决议,使这些决策严重的脱离学校发展的现状,从而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1.2教师主体严重缺失,管理缺乏民主

教师是学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的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有的学校为了能够保证学校的升学率和学校的知名度,学校过分的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使得教师不能按照自身的优势进行教学,无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严重的损害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学校的教育理念较为陈旧,严重的影响着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受中国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学校的管理严重的缺乏民主,学校大小事务的决策权全都掌握在管理者手中,忽略了学校教师的意见。作为学校大多数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学校教师的参与权逐渐的被剥夺,造成学校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较为单一,对学校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1.3应试教育影响深重,教育趋向功利化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教育方式都以学生成绩的最终结果为主要教学目的。中国特有的教育方式和教育体制使得学校的教育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影响了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长期以来的教育事业都是以服务于最终考试为目的,这样的教育观念使学校的管理者更加的注重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教育逐渐的趋向于功利化。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固定在传统的死记硬背上,缺乏学习方法的创新,使小学的教育失去了原有的童真,让学生的童年在繁重的学业和沉重的考试压力下艰难度过,使学校的教育失去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二、小学学校管理中以人文本理念的体现

2.1建立以人为本的小学管理制度

所有管理工作的落实,以及管理思想的实施,都需要有制度所为支持。同样,小学管理工作也是相同的,以人为本小学管理工作实施的一个重大组成部分就是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的建设。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够协调与约束在教学中教师的行为。管理制度有很多内容组合而成,例如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制度,教师课下对学生的辅导制度,教师的教案检查制度等。以人为本的小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以及教学模式的改变,对这些的提高都起到很好地推动作用。

在建立以人文本的小学管理制度中,可以建立激励制度,因为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激励制度。每一个小学可以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周边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个教师对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中运用的能力与字节本工作的创新,将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薪酬画上等号。管理者要对那些对教育付出较大贡献的教师提出表扬,并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与薪酬,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小学管理者也可以设立考评制度,为教师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中作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态度进行综合的评价。在小学管理者的重要对象就是教师,所以,只要将教师的管理工作做好,那么学生的管理工作就是由教师直接去管理的,她们可以更准确的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管理。

2.2创立以人文本良好的管理氛围

要想使小学的管理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配合在一起,为学校的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分为,从而促进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的发展。学生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环境之下,更加容易的感受到学习的氛围,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之下,用符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学校各个活动的决策权上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是见解,充分的融入到学校创造的环境当中。小学要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渐的融入到学生的各种活动。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的和谐和平等。

2.3树立以人为本的小学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的落后是阻碍小学发展的重要原因。要想让小学的管理得到更好的发展,管理者就要努力的改善自己的管理思想,使自己的管理思想适应学校的发展和时展的潮流。学校的管理者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融入到决策的制定上,并且要加大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宣传教育,使学校的其他管理人员和教务人员得到同步发展。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学生的学习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使教师能够正确的认识到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管理的工作越来越重要。所以小学管理工作中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传输给教师,让教师带动学生,一同建立以人文本的校园文化。只有这样,以人为本的理念才可以顺其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并确保小学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宋长福,宋小辉,吴灵芳. 浅谈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J]. 大众科技. 2010(02)

[2] 周中麟. 以校为本 以人为本 建设现代化的奋斗小学[J]. 教育信息化 2003年04期

[3] 杨鼎芳. 以人为本: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关于对江苏省窗口示范小学的教育考察报告[J]. 现代教育论丛 200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