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农村籍大学生;职业指导;内容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6-0048-05

根据《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达到3 460万人①。在政府和高校构建的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体系的扶持下,很多贫困的农村籍大学生“上学难”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然而,伴随着扩招引发的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递增,就业形势却显得越发严峻,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突破700万人。在近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中显示,2008―2014年,大学毕业生(不含博士生)中,未就业的大学生占20.7%,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分别占27.1%和25.7%,来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市区的仅占13.2%。②由此可见,农村籍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困境与艰难更值得关注。

一、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的连锁反应

高校扩招增加了农村籍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如果他们千辛万苦读完大学而不能顺利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不仅会给个人、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连锁反应。

(一)就业难导致家庭更加贫困

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4》的数据显示,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8 895.9元,③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很多西部农村的家庭收入要远低于平均值。然而,公办普通高校的学费标准普遍提高,培养一名大学生4年至少需要5万元左右。支付这笔巨额学费,对于年收入不足万元的农村家庭可谓捉襟见肘,有的家庭甚至是举家向邻里亲友借债来承担这笔巨额投资。巨额投资的背后是这些农村家庭希望可以通过子女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以缓解家庭经济负担。然而,在现实中,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导致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处于失业或就业不稳定状态,高额的教育投资不能及时得到补偿,办理的助学贷款不能及时偿还,使本就经济负担沉重的农村家庭雪上加霜,不但无法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反而会进一步导致农村家庭更加贫困。

(二)就业难导致弃学现象突显

对于很多农村家庭而言,对教育的投资主要期望日后子女在个人前途、家庭收入及家庭荣誉等方面得到回报。然而,在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面前,很多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认为“读万卷书不如找份工”,放弃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很多农村家庭的子女中途放弃学业,进入城市打工成为家庭收入来源的主要支柱。弃学后在城市打工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在学历、技能上的欠缺,他们仅能从事一些收入低、工作环境差、不稳定的临时性工作,且由于是农村户籍,难以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从长远看,农村籍大学生数量的锐减势必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降低。

(三)就业难导致资源严重浪费

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导致所学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而知识、技能又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如果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物质成果,必然会造成日后竞争力的减弱,导致知识和人才的严重浪费。

此外,残酷的就业现实使未就业的农村籍大学生生活窘迫、精神压抑,饱受来自个人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及社会的排挤。从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数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家庭、社会层面,还是在个人压力源维度,来自乡镇的毕业生都较城市毕业生感受到更多的现实压力。④(见图1)

超负荷的压力很容易导致农村籍大学生出现如仇富、愤世等极端的观念或扭曲的心理。同时,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使他们很容易被违法犯罪分子蛊惑,为了获取巨额收入不惜铤而走险,参与传销、贩毒等非法活动,从莘莘学子到阶下囚的例子不胜枚举,成为威胁社会安定和协调发展的隐患。

二、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对于造成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可主要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一)社会方面

1.就业容量小

伴随着高校扩招,每年涌入劳动力市场的新成长劳动力呈井喷态势。从社会的角度看,面对劳动力供给数量的激增,社会必然要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从而平衡劳动力的供需总量。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有不足。以天津市为例,2013年,高校毕业生为14.1万人,而新增就业人数中新成长劳动力为13.77万人。⑤通常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力军,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应有65%~80%劳动者在其中就业。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过少,截至2013年,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仅4 200万个,在城乡私营企业就业及个体就业人数为21 856.3万人,占2013年就业总人数的28.4%。⑥《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51%的毕业生选择在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就业,且大多为民营企业或个体,⑦但由于部分企业存在用工不规范、工资待遇低、发展空间小等问题,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在调查的各用人单位类型中最低。

2.户籍限制

现行的户籍制度成为阻碍农村籍大学生在城市就业的因素之一,如在一些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招工考试中,都对非本地生源进行了限制。此外,一些用人单位以降低人才费用为由,通常选择有当地户籍的大学生,而把农村籍大学生拒之门外。另外,在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下,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也存在明显差距,弱化了的农村基础教育导致农村大学生先天“营养不良”,为日后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埋下隐患。

3.就业歧视

劳动力总量的供过于求使得用人单位的用人自过度强化,从而引发了不可遏制的就业歧视。农村籍大学生由于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地位,自然很容易成为就业歧视的对象。农村出身、素质不高、不善沟通、家庭负担重、缺乏文艺才能等都成为用人单位拒绝录用农村大学生的理由,导致很多农村籍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失去了就业机会。

(二)学校方面

从学校的角度看,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和错位导致大量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目前,我国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不能依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造成毕业生供给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不匹配。此外,高等教育对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质量不过硬,培养的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不足,导致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操技能,无法适应岗位需要。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70%的本科毕业生、64%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学校安排的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⑦另外,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忽略了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个别差异,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进行批量培养,导致农村大学生缺乏竞争优势。此外,虽然很多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偏重于就业指导,方法手段单一,针对农村籍大学生特点的就业帮扶指导力度不够,导致他们就业观念落后、职业技能缺乏,很难实现就业或稳定就业。

(三)个人方面

1.缺乏社会资源

在很多毕业生群体中存在“找工作靠关系”这种观念。人才的竞争以实力为重,但也不可否认,劳动力市场的择业竞争仍存在不公平现象,人际关系不可避免地渗入到人才选聘环节中。例如,机关、国企甚至私企在招聘时,托关系走后门的现象屡见不鲜。城市籍大学生的父母多多少少拥有一些社会关系,利用这些“人脉”资源可以为子女就业铺路搭桥,但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资源主要集中于农村,且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小的农民。社会资源的相对贫乏使农村籍大学生在各种完全不透明的招聘中失去去平等的就业机会。

2.竞争能力薄弱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除了看重专业成绩外,更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重要的工作能力主要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协调安排、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城市籍大学生比较,农村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明显偏弱。一方面,农村籍大学生在入学时,其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电脑操作、英语口语、文体才艺等方面的能力及素质普遍低于城市籍大学生;另一方面,根据《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的数据统计,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由于承担了更多的事务压力,得到了更多的锻炼,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抗压能力明显高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如图2所示。在大学四年期间,由于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农村籍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担任学生干部等方面表现出参与意愿不强烈或竞争力不够,缺乏锻炼提高的机会。早期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的“营养不良”导致其在就业时的竞争能力往往拼不过城市籍大学生。

3.就业观念落后

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统计,2013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就业的比例分别占27.2%、23.6%和20.2%,而在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东北区域经济体和西部生态经济区就业的比例仅占6.1%、1.9%和0.8%。⑦“鱼跃龙门”的观点在农村籍大学生中可谓根深蒂固。很多农村籍大学生宁愿在大城市的一级劳动力市场“哭”,也不愿意回到农村的二级劳动力市场“笑”,国家一系列“三支一扶”、“支援西部”的就业扶助政策没有引起大学生的足够重视与响应。农村籍大学生在择业时通常会选择工资高、社会保障及福利待遇高的国家机关和“三资”企业。一方面,主要是迫切希望通过“好工作”收回前期的教育投资,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渴望通过体面稳定的工作实现“光宗耀祖”。残酷的就业现实将很多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农村籍大学生挡在就业门槛之外。

三、学校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提高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率,破除其就业困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个人多方参与,共同努力。国家需要进行政策引导,改革传统城乡户籍制度,对于接受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在税收等方面给予补贴或减免,制定鼓励农村籍大学生回乡的政策等。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国家政策的正面宣传,传递正能量,引导农村籍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高校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社会需要及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农村籍大学生,一方面,要加强针对农村发展需要,如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应用、生态旅游、农村医疗、基础教育等课程的设置;另一方面,要提升农村籍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在城市和乡村都可以有用武之地;农村籍大学生则应在国家、社会和学校搭建的平台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观念、提升技能。笔者拟就学校层面具体探讨对农村籍大学生展开职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内容及有效方法。

高校在对农村籍大学生展开职业指导工作时首先应该明确一个概念,即职业指导非就业指导。《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一书对“职业指导”的定义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⑧据此,在对农村籍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时应明确三个目的:一是帮助其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顺利就业;二是注重其职场工作技能的提升,稳定就业;三是根据其自身特点规划职业生涯,成功就业。根据这三个目的,对农村籍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时的侧重点及有效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详解政策、树立典型

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尤其是返乡就业的,如“三支一扶”、“到村任职”、“西部计划”、“农技特岗”等各类基层就业项目,⑨以及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目前并没有引起农村籍大学生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户籍在农村的大学生仍然在大中城市苦苦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返乡就业是缓解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出路之一,他们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拥有专业知识及技能、掌握一定的人脉资源,更能够开展实际工作,不仅可解决就业问题,更可以通过积极创业实现个人价值。户籍在农村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返回原籍就业,一方面是由于个人观念问题,那些一心扎根大城市的农村籍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返乡就业所具有的“成本低”、“机会多”、“有归属感”等优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具体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学校应担负起为农村生源的大学生进行政策解读的责任,通过开展系列讲座、政策问答竞赛、橱窗展示、校园板报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地让农村籍大学生能够详细了解全国性的和地域性的优惠扶持政策的具体细则,如各类基层就业项目的申请条件、受理程序、服务年限、待遇及保障政策、服务期间的档案管理以及在服务期满后可享受的优惠等,以及针对自主创业方面如贷款的办理、税费减免的优惠举措等。同时,可通过树立返乡就业成功的典型作为榜样,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以点带面传递正能量,增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信心和决心,使其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二)心理疏导、调整观念

城乡分割的体制导致基础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分配并不合理,从而使很多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入学时在英语、沟通、才艺甚至普通话等方面与城市大学生存在一定差距,物质条件、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加之有些农村籍大学生性格内向腼腆,使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甚少参加集体活动,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产生极端偏执的想法,在遭遇就业挫折后一蹶不振。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学校应注意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心理疏导,通过课堂授课、个别咨询、案例分析、人员素质测评等方法帮助他们正确进行自我剖析,正视自身的弱势,采用光明思维法、积极性心理暗示等方法进行心理调适,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为他们搭建平台,开展“展示农家子弟风采”等系列活动,提升其外在形象、内在修养及综合素质水平,加快他们融入城市集体生活的速度。同时,根据其自身特点结合职业选择理论通过专业讲座、专家咨询等手段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职业选择,避免走弯路、走错路,提高就业成功率。此外,对于部分农村籍大学生所持的非国家机关不进、非“北上广”不去、返乡就是没出息等狭隘不良的择业观念要及时进行纠正,帮助他们摆正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位置,避免高期望所带来的现实冲击,应将眼光放远,立足于长远的个人发展。

三、增强技能、稳定就业

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一个最基本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所以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为他们提供可靠的用人需求信息,提供供需双方洽谈的机会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为他们讲解职场礼仪、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并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使其将学到的知识灵活使用,尽可能多地积累足够的经验以准备接受考验。此外,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广泛的联系,一方面,为农村籍大学生提供在学期间的实践、实习机会,帮助他们提升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专场招聘会的开办为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架桥铺路。

学校不仅要为农村籍大学生提升就业技能进行专业指导,更要注意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与塑造,因为顺利就业只是暂时的成功,而稳定就业、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才是最终的成功。然而,在《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关于离职类型及就业满意度的分析中,毕业生工作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4%,三年内发生工作转变的为41%,这中间有48%的毕业生转换了行业;毕业生进入职场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6%,而三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下降为43%。⑦就业不稳定、满意度低与自身能力不能满足工作要求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参考美国的SCANS标准对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等五大类型基本工作能力的评定,应届毕业生对上述基本工作能力的掌握水平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能力满足度为81%。在基本工作能力中重要程度较高的如口头沟通能力、科学分析能力、疑难排解能力等是成为优秀人才(三年内晋升次数三次及以上)所必须具备的。这些能力不可能从课本中习得,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突击提升,只能通过实际锻炼,需要长期的培养才能具备。所以,学校应特别对在这些方面相对更弱的农村籍大学生进行能力塑造与提升,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担任一定的职务,参与一些活动,并积极为他们联系实习、实践单位,切实参与到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去。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特别是解决这其中的弱势群体――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多方共同努力,其中学校应担负起对农村籍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重任,增强其自信心,塑造并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及基本工作能力,使他们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大显身手。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②数据来源:《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

③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4》

④数据来源:《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⑤数据来源:《天津年鉴2014》

⑥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

⑦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版

⑨教育部积极采取措施力促农村大学生就业[EB/OL].[2015-01-07]..

参考文献:

[1]熊汉忠.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EB/OL].[2015-03-23]..

[2]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天津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问题。只有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市场经济体制高度完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一段时间内,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各方面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从最大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使矛盾深化。

(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1、鼓励到偏远地区、基层就业

首先政府应加强舆论宣传导向,树立大众化就业观。政府应该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通过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来实现顺利就业。其次,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再次是加大经济投入,提高愿意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的待遇水平。

3、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在就业难的大趋势下,引导年轻人投入创业大军,不但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对此,政府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第一是政策上的倾斜。建立健全各方面政策,形成一套完整的扶持体系,全方位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第二是资金上的扶持。政府部门一方面通过银行贷款、减免税收等措施减少他们的开支,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

(二)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用人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和就业者之间实行“双向选择”的模式。在目前大学生整体过剩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拥有越来越大的选择余地。这也同时助长了某些企业在挑选人才方面的不理。目前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这一关就关闭了很多刚刚毕业大学生的求职之门。其实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着他们特有的优点。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更富有创造力、对工作热情饱满,能够带动企业的活力。

(三)合理安排高校课程,深化教学改革

1、优化专业设置

学校要及时展开合理有效的社会调查,根据市场的需求适时的调整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对于社会大量需要、就业率高的专业适当加大招生力度,而对于一些市场淘汰的专业也可以酌情减少招生人数,通过市场导向调节高校专业设置,达到科学高效的目的。对高技术专业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专业含金量,优化专业结构设置。另外社会现在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高校必须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2、加强就业指导

首先,完善就业指导的内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就业指导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这就要求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及时的补充相关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其次,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与队伍建设。不仅要保证专职人员齐备,还要给予充分的物质条件保障,从而搭建一个物质基础牢固、人员专业,嗅觉灵敏、反省迅速的整体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平台。最后,改进就业指导方式方法。不局限于传统的讲座、报告等方式,充分发掘诸如企业见习、素质拓展和心理培训等多样性、非传统化指导方式。不但让学生了解就业,更让学生感知就业,学会就业。

其次,指导内容有所侧重。在山东大学(威海)就业指导中心对2012届毕业生的调查报告中发现,面试是就业过程中令毕业生最头疼的环节,住宿、交通,获得招聘信息紧随其后,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最难的两个环节之一。而参加招聘会、确定就业区域、签订就业协议、准备简历、投递简历等环节也是令毕业生头疼的。总之,无论哪个环节,都有很多毕业生为其头疼,而在本次调研中还发现,招聘信息、学习应聘技巧是毕业生最希望从就业指导中心获取的信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更科学搭配专业课,进行通选课程更合理的配置,进一步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更广泛的开展三种经历,全方面进行素质拓展与能力的培养。在就业指导上,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多的提供招聘信息,在应聘技巧、职业规划、求职心理上进一步加大指导,坚持“重点培训,全面兼顾”的原则。

3、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第一,发动多方力量,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一是利用全校教职工的关系,动员学校有能力的教职工,充分利用他们的社会关系,通过各种渠道推荐学生就业。二是注重同往届毕业生的联系。往届毕业生时学校拓展就业市场的一笔宝贵资源,他们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企业有丰富的人脉,通过往届毕业生推荐应届毕业生,营造一个“传帮带”的良好氛围。三是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注重加强同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不但可以及时得到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反馈,更是建立长期用人合作关系的渠道,在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第二,准确把握市场脉络,适时“请进来”和“走出去”。在维持原有就业市场的基础上,积极为毕业生就业打造更宽广的平台。一方面,主动加强和企业的沟通联系,在学生毕业之际,通过校园招聘会等方式,邀请企业进驻校园挑选毕业生。另一方面,强化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推销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带领毕业生走出校门,推向市场。就业部门抓好大学生质量固然是本职工作,但是做好毕业生“推销”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保证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

(四)全面提高毕业生素质

1、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不要单纯的以就业为目的,应该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以自我的就业最终实现为社会创造财富。这就要求每一个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大学这个“课堂”,打好扎实的基础,学会思考,学会动手,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此外,还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能够将自己现有的能力与希望的岗位结合起来,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使得学以致用。

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顺利就业最根本的途径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现在社会需要的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具备多种能力的毕业生。这些包括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动手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形成要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走出课堂,充分丰富自己。

其次,具备良好的择业心态。一是要相信自己,敢于竞争,要学会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选择自己期望的职位;二是勇于承受挫折,不管就业的岗位如何,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从工作中获得乐趣、收获成长,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首先,在步入大学初期就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充分的进行自我认知,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对将要从事的工作深入的分析其价值,从而找出自己的差距和缺点,在做好准确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再通过大学生活来完善充实自我,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扬长补短。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3

摘要:本文简要的论述了当代漯河医专大学生的艰苦生活,叙述了他们家庭背景、师生真挚的感情。详细的描写医专老师暑期家访的过程,他们不畏艰难,走家串户、拜访乡镇街道办事处等。掌握了第一手真实的学生资料为办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当代大学生的热爱和对老师忘我工作的热情赞美。表现了老师无私奉献精神,做到了牢记为民、务实清廉,做党和人民放心的教师。

关键词:大学生;暑期;家访;活动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漯河医专老师从2007年在大学生家访和社会实践中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

近几年来,我校重点在大学生中及时发现典型、培育典型、宣传典型,密切师生联系,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研究制定了《漯河医专暑期家访活动的通知》,安排我校各级学管人员利用暑期对我校部分家庭贫困贷款学生和优秀学生进行了家访和社会实践活动。五年来我校共派出老师近300人次,开支数万元、对分布在我省18个地市、60多个县市区的500多名优秀学生、贫困学生、三支一扶学生以及其他情况特殊的学生进行了家访。在家访中摸索出一条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子,形成了立体育人的新机制,并将家访工作长期化、制度化,在我省高校中独树一帜,并在教育部人才评估中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好评。在家访中了解掌握了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状况。发现了一批自强不息,孝敬父母等先进典型,在全校表彰和树立了一批优秀学生,用身边人、身边事来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我校历年来评选出的“月度二十佳”、“年度百佳”、“年度感动校园十佳学生”有多名是从暑期家访中挖掘和发现的典型。通过开展家访活动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教师的育人意识、责任意识,将三尺讲台延伸到了田间地头,延伸到了学生、社会、家长的心中,从而推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学校中形成了浓厚的育人氛围。近年来,我校有多名参与家访的学管老师因为工作突出被授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学生工作部部长受到上级表彰。

我校用千里家访赓续三尺讲台情,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共同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尤其针对我校助学贷款贫困学生,家访老师通过走村串户,了解其家庭状况,并尽快为其办理了助贷手续。针对特别困难的学生,我校发放“爱心助学金”并安排其参加勤工助学,解除学生学习中的后顾之忧。自07年家访以来,我校助贷工作已经连续四年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等级,今年我校被省厅评为“优秀”助贷,同时资助工作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家访老师主要针对欠贷毕业生和在校助贷生进行家访,绝大多数被访学生居住在农村甚至山区,同时由于家访持续时间长,家访期间要么天气炎热、要么突遇暴雨道路泥泞,交通极为不便,部分村庄不通公交车或三轮车,下车后需要踩着烂泥路或者顶着骄阳曝晒,徒步一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学生家,有的地方甚至穿过草丛,翻越丘陵才能到达。家访进行到后几天,我省多地连降暴雨,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家访老师仍然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克服了交通、住宿、饮食等种种困难,穿户到家听取家长、邻居、村干部口述学生家庭成员基本健康状况,家庭收入状况和重大支出项目。实地查看住房条件,室内摆设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及其家庭情况,真实填写家访登记表,并高质量撰写调查报告,为学校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贫困生资助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部分家访学生情况:王宏伟:05级临床三班学生、欠费10050元,家住安阳市安阳县都里乡东小村4队,该生家有4口人,母亲患病,需要长期治疗,主要经济来源为父亲外出打工。刘国强:06级高护1班学生,家住安阳市内黄县中召乡徐砦村6组。该生家有4口人,其父亲患有轻度精神病,该生学费、生活费全靠其母亲打工所得,家中有8000元左右的债务,为还清债务,该生放假期间在县城一家饭店打工。王利刚:男07级三年制药学1班学生、贫困生,国家助学贷款受助者,家住平顶山市宝丰县闹店镇李官营村6组,家有五口人,其祖母常年有病、现年88岁。其父,王金中,在家务农,患糖尿病;其母,周存,在家务农,患腰椎间盘突出;其弟,王利辉,现年22岁,在家务农。家境贫寒,有旧房四间、薄田四亩,因上学疾病欠债3万余元。其父母性格随和虽患病但生活态度乐观。王利刚学习勤奋,经常照顾祖母,帮父母干活、陪父母散心。

学生家庭贫困主要原因是地处偏远、农村土地少无经济作物靠种粮维持生计。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抚养孩子并供孩子读书,或父母一方长年因病服药,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下降,因病致贫。其次家庭突遇变故,债务缠身家中儿女较多都处于求学阶段,学费较高因学致贫,或父母一方双方下岗尚未再就业靠低保生活。单亲或父母双亡没有生活来源。在家访过程中许多老师深受感动,受到家长的热情欢迎。他们感激国家和学校在他们贫困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家长们表示,虽然家庭困难但是他们争取尽快还上助学贷款,并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的机会。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在学校帮助打扫卫生,或节假日在学校周边参加短期暑假工,争取一点收入减轻家长的负担。通过几年的家访,我们切实感受到学生的学费甚至生活费已成为不少家庭的主要经济负担,多数贫困家庭学生在贫困的生活环境下自立自强,努力奋斗能够进入大学学习实属不易所以我们建议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给贫困生以温暖和关怀,给他们以心灵安慰和物质帮助,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三支一扶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苏轼;豁达超脱;狂放乐观;启迪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5-0127-03

苏轼是一位大智之人,即使面对现实中的狂风暴雨仍欣然畅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面对逆境时的旷达超然、洒脱飘逸的性情为生命之泉注入了永不枯竭的活力,也贏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认同,同时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启迪。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和人生态度等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与态度。人生观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人为什么而活”“怎样活着”“怎样活出生命的美好”。人生观的内容包括生死观、道德观、公私观、幸福感等。

当代大学生正经历着社会的转型,他们面临多重的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通过分析诸多专家、学者的调查报告以及对在校大学生的访谈、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着实令人担忧。

在人生目的方面,部分大学生迷惘、困惑,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感觉不到活着的快乐,没有人生追求,导致相当数量大学生沉迷于“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在人生观价值方面,不仅出现了《非诚勿扰》节目上,“80后”女大学生马诺的“宁愿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言论,更有红会女生郭美美通过网络炫富一夜成名的镜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此起彼伏。何元庆对转型时期的大学生人生观进行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人生凸显世俗化、个人化和关注快乐的趋势。学者刘秀峰的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延续并强化80后大学生在人生目标上的个人化取向。在集体与个人发展的利益之间,他们更关注个人发展。在人生态度方面,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弱。当他们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往往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多采用暴力、逃避、逆反等态度,甚至以“轻生”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据有关统计显示,大学生由于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压力等原因,出现自杀率持续走高的趋势。

部分大学生出现这种虚无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倾向,根源在于这些大学生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开阔的人生格局,导致他们割裂了自己与社会的联结,以孤立的视角只关注此刻的自己和自己的此刻。在这方面,苏轼就能以他独特的经历和心态为当代大学生带来人生的启迪。

一、启迪当代大学生如何面对挫折

苏轼一生几经沉浮,历尽磨难。可以说在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中无人有苏轼经受的磨难艰辛和沉重。但是,在接踵而至的各种灾难面前,他既没有躲到山林、田园去逃避现实,也没有沉入谷底,自暴自弃,更没有厌倦人生而终止生命,而是直面人生的各种苦难,竭尽所能地加以化解,并作为一种养分滋润生命。尽管他早就有投老林泉的夙愿,但在每一地他都实践了范仲淹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其精神世界充盈而高蹈、超然而逍遥。因此,以民胞物与的精神“济世”的苏轼,最终也救赎了自己的肉体和灵魂,使生命如夏花般灿烂,创造了无穷的价值,真正达到了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境界。他不仅成为那个沉重而悲哀的时代里勇敢、坚强和乐观的代表,而且也成为其后所有遭遇各种人生磨难者坚持向上、永不懈怠的精神楷模!

正如他的《定风波》所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风雨奈我何?走下去便是。

处逆境之中仍能保持高旷之情操,无论人生如何,他的心中总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泰然处之。就靠着这份修养,他在62岁那年再度被贬谪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的蛮荒之地,被称为十去九不还的鬼门关——儋州,他仍然生活得好好的,而且竟然把这个蛮荒之地变成了“诗和远方”。

苏轼用坚毅刚强的意志和旷达乐观的心态,用抽身一步天地宽的积极人生观战胜恶劣处境;以宠辱不惊、从容淡定的心态对待人生中的一切变故,以坚忍不拔、乐观旷达的精神对待人生中的一切苦难。无论遭遇什么不公平对待,他都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他有句名言——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凡事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

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注重安逸和享乐,在生活中被家长过分溺爱,过度依赖家长,一旦遇到一点挫折就无所适从、焦虑苦闷、彷徨悲观,甚至厌世轻生,导致不断发生大学生漠视生命,肆意轻生等社会问题。从中国计量学院某大学生表白失败跳楼自杀,天津师范大学大一女生被查出系乙肝病毒携带者后烧炭自杀,四川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寝室自缢身亡,香港理工大学20岁女生自杀坠楼,到史学才子林嘉文抑郁自尽等事件,令人痛惜。

与苏轼一生所遭遇的磨难相比,我们人生中的那点挫折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苏轼一生遭遇的打击,经历的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甚至有几次差一点儿被政敌迫害而死,但他总能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他以坚毅刚强的意志和旷达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磨难和挫折。他让我们明白:天下的事,无论怎样的艰难、痛苦、屈辱,都会过去,人生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我们在遇到它们时,一定要有勇气面对,想办法处置,而且要永远怀抱希望。当一个人经过了几次这样的艰难痛苦屈辱之后,世间的荣辱哀乐都将不再困扰他,而他以后的心境也就“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因此,当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面临困难,遭遇挫折时,不妨走近苏轼,诵读诵读苏轼的诗词,它会激励我们乐观生活,笑对人生!

二、启迪当代大学生如何诗意栖居

苏轼一生大起大落,但他时刻对生活充满着无限的热爱。他善于从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是很简朴的,乃至有点艰苦的物质生活中间发现幸福感,发现美感,发现诗意,从而诗意地栖居。

花甲之年,苏轼被贬到一块未开化的蛮夷之地——儋州。但苏轼硬是把这个蛮荒之地变成了“诗和远方”。没有好吃的东西,他就开发了牡蛎。没有朋友玩,就自己找乐子,办起学堂,教起了书,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

他的处世哲学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我要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大的快乐”“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实用太没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这就是苏轼的生活哲学——审美地生活。

于是他活成了北宋有名的酿酒师。他一生中酿过米酒、桂酒、真一酒、蜜酒、冬酒、酴醿酒等多种酒品。还撰写了《东坡酒经》一文。

于是他活成了北宋有名的茶藝师。他专注烹茶,留下了许多茶道圣经,他与名相司马光的“墨茶之辩”,更是被誉为茶道中的“千古真经”。

于是他活成了北宋有名的旅游家。泛舟赤壁,想起赤壁之战场景,便挥毫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还有那篇宋词中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他还是北宋著名的美食实验家。一生发明了“东坡肘子”“东坡腿”“东坡豆腐”“东坡肉”等60多道著名菜肴。

苏轼还是北宋最有名的段子手、瑜伽修行者……

他拥有的头衔实在是太多了。他真的把生活活成了“诗和远方”。

杰克·伦敦说:“人应该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林语堂说苏轼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轼的全部……

虽然苏轼在海南、惠州的生活过得不好,但是他拥有了幸福感、美感和诗意,并诗意地栖居。苏轼的生活哲学启示我们要以愉悦的心情对待生活,从简朴的生活中发现诗意。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有一种潇洒的心态,有一种热爱人生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你即使过的是比较简朴,乃至不那么宽裕的物质生活,你同样能从中感受诗意,发现美感,体会幸福并诗意栖居。

三、启迪当代大学生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纵观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殿堂之上的纵横捭阖,也有贬谪天涯的人生无常,但是无论走到哪里,苏轼的交友都极其广泛,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士农工商,黎民百姓,世外高僧,甚至还有曾经想置他于死地的仇人,三教九流,到处都有他的知心朋友。

章惇与苏轼是同年进士,交好多年。但绍圣年间,章惇登上相位后,迫害苏轼无所不用其极。几年后,形势突变,苏轼遇赦北归,章惇却被贬南行。当章惇之子章援代父向苏轼求援时,苏轼不念旧恶,好言抚慰,而且亲书“白术方”,一道让章惇服用,以求延年。还立刻写了封信给章惇的老母亲,安慰老人家说雷州、惠州、岭南不是像传说中的那么恐怖,请老人放心,还捎去了应对瘴疠之毒的药方。章惇得知此事,羞愧无比。

翻看一下苏轼的文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与朋友互答、唱和、离别之作。他不仅与士大夫、读书人、僧侣道士交游,还“与渔樵杂处”“与田父野叟从溪山间”。正如他所说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悲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理解别人的欲望,理解别人的局限。看透人性,宽恕人性。所以朋友遍布天下。

苏轼性情忠厚,胸襟开阔,性格坦荡,他总以善良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即使面对政敌,苏轼也以忠厚之心待之,并与他们推心置腹。当代大学生,生于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特别自我,缺乏宽容与接纳,人际关系紧张。我们可从苏轼的交友中试着去看透人性,宽恕人性,努力学会善良和理解、包容和宽恕,从而使自己朋友遍布天下。

四、启迪当代大学生如何做一名斗士

苏轼一生为我们留下的诗、词、文卷,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达到了惊人的的程度。如果没有一种进取精神,他怎么可能在短短的一生中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苏轼的一生虽然历经坎坷,几番沉浮,但是丝毫没影响他的进取精神,反而为他在文学上的创作奠定了生活基础。苏轼的诗、词、文卷帙浩繁,史称“苏海”,而且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极高的创造成就,成为北宋文学的巅峰。就散文而言,他位列唐宋家之中;就诗歌而言,他“以文为诗……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就词而论,他“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仅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语境,而且创造性地以诗为词,促进了词体的变革。他的书法、绘画作品,现已成为世界性的价值连城的艺术瑰宝。他著的三部学术著作《易经》《书传》和《论语说》,学术价值颇高。

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诗词文创作,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苏轼历经磨难而旷达高朗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闪耀着人生的大智慧。可以说,如果没有乐观的情怀、健康的心态、自由的想象和进取的精神,其文学艺术方面的革新与创造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必须具有进取意识,否则很快会被社会淘汰。从苏轼身上我们应该体悟到拼搏进取、坚韧豁达斗士精神的人格魅力。

五、启迪当代大学生如何进行社会关爱

苏轼的一生虽然是坎坷不平的一生,但是也是深受老百姓爱戴的一生,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处处为老百姓办好事。在密州时,发生蝗灾、旱灾。他身先士卒,带领人民祈雨,并建立超然台。在徐州时,黄河决口“水深达二丈八尺”,他临危不惧,安抚百姓,指挥抗洪,与城共存亡,与民共生死。在杭州,他修复六井,疏浚西湖,并修长堤,随时贩灾施药。在湖州,他爱民如子,因“乌台诗案”被押解进京时,“送者雨泣”“为他消灾道场”。在黄州,他投书拯救女婴,在惠州,他收葬暴骨,助修西桥、医院和饮水工程,救火灾,推广秧马等等。苏轼无私的爱与责任深深地感动了老百姓,以至在他死后,“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暖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惠林佛舍”。苏轼的爱民精神和责任感伴随着他的一生。他曾认为“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轼的一生是爱民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

有关数据显示,有78%的大学生能够主动让座、主动帮助他人。超过52%的大学生积极参加三支一扶,但是这是以有利于自我发展为前提。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冲突时,有69%的大学生会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会盲从他人。虽然绝大多数学生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但是当遇到与个人利益冲突时候,往往倾向于自我,在个人协调与社会关系的表征上,显现出不愿意承担社会义务,以至于不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能正確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并享用个人权利,同时承担社会义务更是一头雾水。甚至我们经常听到“某某大学生一个月竟能花掉父母两万多元的血汗钱”“某某大学生因为恋爱遭到拒绝而自寻短见”等等。由此可见,大学生责任感也令人担忧。从苏轼的社会关爱中。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好好体悟思考,如何做一名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当代社会青年。

纵览苏轼一生,他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成长,在丰富的社会阅历中成熟。苏轼之所以成为最具人格魅力的人,也正是因为他心怀天下,心系苍生,能把坎坷的经历转化为人生的智慧,把曲折的心路酝酿出满腹的才华。志存高远让他不计一时一事之得失,心系苍生让他不计一己一私之毁誉。他暮年被贬、泛舟赤壁时,感慨的是周瑜“雄姿英发”、运筹帷幄,感悟的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种通达壮阔,让他无惧任何逆境,把逆境中的每一刻都活出了独特的价值,把人生的每一处都活成精彩的风景。这种壮志与情怀正是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树立的。

人生观统领人一生的道路,解答着人生的意义。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大学生作为现代文明中产生的一个群体,既是文明薪火的传承者,又是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因素。希望当代大学生能从苏轼的人生智慧与人生境界中吸取智慧,引领自己的人生观,做一名超然旷达、坚毅乐观、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乐于奉献、有情怀的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 何元庆.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人生观现状的调査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06. 

[3] 刘秀锋.“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及其引导”[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4] 陈器之.孟子通译[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5] 叶炳庆.品诗词·悟人生[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2010. 

[6] 林语堂.苏轼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7]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宋辽金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