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1
化学新课程自实施以来取得了许多喜人的积极进展。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同学们对于教材、新知识形态等方面的惊人转变的觉得难以接受。后来经过仔细揣摩、理性认识再到应用于实践、不断探索的艰苦过程,他们终于能够比较全面地理解新课程的变化、辩证地看待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应。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小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化学新课程的知识的罗列和整体结构做出了一定的调整,知识内容的教学目标有了一定的变化,造成教师授课习惯、学生思维模式与新课程之间的矛盾。其次,新课程的理念得到老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同,但教学中所需的一些技巧、学习中需要的学习技巧都尚未形成体系。因此如何努力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巩固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实际应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问题答案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协同的课堂教学能力,落实多媒体多样化教学的目标,成为所有化学老师都都必须好好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将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角度对新课程的教学策略进行初步的探索、总结。
一、整合实验知识点,采取体系化教学方式
众所周知,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其中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深化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设计,6个选修模块之间是平行关系。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虽然有严格的区分,表面看来各实验不相关。但是若老师事先对实验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体系化讲解的话,学生相应地联系记忆,这样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学生能否最大限度地掌握课堂上讲解的知识,一般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进行着重讲解,并且也会对不同的重点、难点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
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找到所教授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也就是找寻一条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以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证所学的知识点的连续性、逻辑性和体系性的目的。具体言之,在教材中,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部分知识就可以通过一条主线来进行教学,这部分知识包括了以下的内容,分别是金属与水、氧气的反应。在金属与水反应这一部分,教材中介绍了钠和铁分别与水进行反应的过程,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条主线“金属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与金属活动性的关系”,这条主线的利用可以促使学生使用对比、类推的研究方法来学习。学生在掌握了金属与水反应与金属活泼性的相关知识后,他们就可以此为基础准确地把握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相关内容,并且由于内在的联系性和体系性,能够记忆深刻。
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要求肯定是有差异的,同时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合理的教学设计关系到分层次教学成功与否,而调动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是最关键的一环。在教学中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验操作、实验思考、实验探讨中来,让全体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促进化学学习,尤其是化学实验综合知识的学习掌握。如:在“盐类的水解”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①常温下,酸、碱、盐溶液的pH是多少呢?NaCl、Na2CO3水溶液呈什么性?②为什么盐溶液的pH不都是7呢?③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有哪些?④哪些盐会水解呢?⑤盐类水解的本质是什么?⑥盐类水解有哪些应用呢?然后,让C层学生回答①②题,B层学生回答③④题,A层学生回答⑤⑥题。通过提问分析,既复习了旧知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又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基本上搞清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从而在“成功的体验”中,不知不觉中解决这一难点问题。
三、在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合理设置疑问
化学学习的方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能够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获取所需的知识,对原知识进行一定的补充、理解,从而对化学学习过程进行思考、总结,再应用至化学实验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自我观察力、自我总结能力就得到很好地发展。但是课程毕竟是由老师来主导的,因而如何启发学生成为一大难题,而设计问题,刺激学生进行思考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方式。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从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实验对比等角度进行提问式教学。但是这个过程中,有一点非常需要注意的是,设置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梯度,避免较易与较难的知识点中间的跨度太大,学生不易理解。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器材
现代科学技术只能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起辅助作用,而不能替代化学实验。而课堂实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实验所需的器材、操作场地的限制,导致在普通高中实验室中无法清晰、高效地演示给学生,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更是难上加难。以上问题在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后则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在“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中,由于该实验知识点比较难,学生较难掌握,可通过播放“改变压强对NO2与N2O4之间转化的影响”的课件,运用Flash课件,能突出气体颜色有哪些变化,实验中各个现象之间的层次差别就会更为明显。而且,“压强对气体分子数和浓度的影响”的两个动画的使用,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压强变化过程中的气体颜色、组分浓度有哪些变化。现代科技的引进使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更具有灵活性、直观性,学生能得到全方位的启迪和刺激,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收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五、开阔学生视野
化学其实是一门应用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具体说来,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主动或被动地联想到生活实际的化学应用,把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变成具体的生活小应用。这不仅能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很大的开阔,还能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好习惯,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难题的能力。生活小实验就是活学活用的典范,这种家庭小实验中不限定用什么样的器材,无所谓实验场所在哪里,只需同学们开动脑筋,同身边的同学、朋友利用家庭中常见的锅碗瓢盆就能进行。如果家长能够加入到实验中的话,还能培养和睦友好的家庭关系。常见的家庭小实验有制作橘子电池;用草酸洗墨渍;区分毛织物和化纤织物;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去除茶壶壶底的污垢;为什么用铁刷子将铝锅擦亮后铝锅表面很快又变得灰暗;用什么样的方便材料能制作出分子模型;如何测定雨水的pH;如何用食醋和纯碱溶液使花朵颜色改变;用熟香蕉催熟青香蕉、绿橘子;发酵粉加水或加热产生二氧化碳的验证;用小苏打或碱面清洗锅碗瓢盆上的污渍;用鸡蛋清做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实验等等。这样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大大增加了,还能主动思考生活现象的最根本的化学原理。同时,学生心中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也得到解答,这能大大促进学生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考也能使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得到很好的发展。另外,老师还可以多多组织学生到化工厂、自来水厂等单位观摩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所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其经济价值。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现象作为学习背景、启发性的问题,制作出特定的学习素材,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化学探究,体验化学研究的具体过程的艰辛和得到结果的喜悦,从而真正喜欢上化学、喜欢上化学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磊.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化学教育,2010(1):20-24.
[3]程俊.必修模块化学实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建构与实施策略.化学教育,2010(3):35-38.
[4]张利红.质疑设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特殊功效.教育创新,2010(10):37.
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2
一、溯源课标、对比考纲,三点定位、锁定重心
参阅高中课标与2009~2011考纲及考试说明,无论是考试的范围、内容还是要求的层次,连续多年无变化。以三点为结合总结出在高中化学的必、选修学习中是以了解为基准,以提升认知程度,达标理解、掌握与应用为目标,既培养科学素养,又提升侧重倾向能力,真正实现课标、考纲、选拔三位一体,在此基础上寻找其中的相关联系,凝聚了解层次、理解层次和综合应用层次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在密集知识点的联系中拓展出知识网络,而不是在大网中去捕捉小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点带面、挖掘内涵,对比分析、推波助澜
(一)从考查内容与形式的卷面分析中建构教学策略
1. 从有机试题的结构特点和考查的内容看:选择试题中着重性考查主要体现在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间隔2008年共计四年﹚、有机物官能团结构特征﹙2008年﹚、官能团特征性质应用除杂﹙2007年﹚、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2008~2011连续四年﹚。
教学策略分析:这些知识点的扩散说明很多知识点都可以成为有机化学考试的“热点”。因此,在复习时要夯实基本知识,既要做到全面掌握,有备无患,又要注意重点突破,内涵关联。
2. 从考查的要求看:以知识迁移理解层次为多。必做试题兼容性考查突出体现在有机物化学用语的表示,即化学式书写、有机方程式书写及透视燃烧、氧化还原等基础知识﹙尤以2008~2010年、第13个选择题目、2010年第7个选择题目、2011年第12个选择题目、第27个必答题为代表﹚。
教学策略分析:试题特别强调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那么,教学中就要突出这个重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中以一题多解、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参与讨论与研究,敢于质疑,这个过程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3. 从命题的视角来看:无论是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还是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高考试题均根植于教材之中,但考题往往依托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和科技新成果进行有机物各方面知识的考查。
教学策略分析:只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根据课标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化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工作,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这种难度的试题时,是不会有太大障碍的。训练关注热点问题:食品安全、核辐射引起结构突变、天宫一号发射、诺贝尔化学奖的涉猎领域等系列推断形式。
4. 从试题选做模块来看:选做试题中更能集中表现在主干知识:官能团的转化、化学计算、性质迁移、基础知识的测试上。
教学策略分析:归类专项总结做好对模块特点的系统分析,尤其是选做模块不要报有“押宝”的心理,一定要让学生从自身出发,选择自己能力所及,并正确引导学生在实际高考中能够不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来做出自己的选择。
5.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常见的主要错误有以下几点:
(1)审题不仔细,没按题目要求准确作答;(2)结构简式的书写不规范:(3)书写方程式时未用结构简式表达,丢产物,忘了配平或注明反应条件等;(4)化学用语书写错误:如烯、苯、醛、酸、脂和酯等书写错误;(5)对一些复杂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则很难完整写出。
教学策略分析:对于大部分学生易出错的问题,一定要通过强化来克服,对于各别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个别指导来解决,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监督。强化学生基础能力,弱化学生心理畏惧。
(二)通过五年试卷数据分析,建构教学策略
在高考卷面分析反馈中,我们会看到两组数据:①考生选做有机题目的变化:2007年24%左右,而2008年却仅有18%左右;②必答题目中,选择题每小题6分。2007年第7道选择题:同分异构体考查平均3.9分;第8道选择题:利用性质除杂平均2.7分;2008年第8道选择题:分子结构考查评平均4.758分;第9题;衍生物性质平均2.262分;2009年第8道选择题:有机物命名平均4.674;第9题反应类型平均1.71分。数据分析:两道必答选择题难度中等至偏上,完全可以达到满点,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3
一、研究高考试题规律,简化知识点
通过对近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化学试题有较强的规律性甚至模式化,各省市都形成了自己比较稳定独特的风格。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分值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基本保持不变。化学科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反映高中新课程理念,注重能力立意与基础涵盖相统一,关注主干知识的有机融合,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高考的基本功能。
高中化学的知识点很多很杂,但高考常考的知识点大约有20个。我们如何去整理这些知识点呢?首先,我们把物质的分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当成最基本的工具,然后用这些工具解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重要的元素无非是Na、Al、Fe、Cl、S、N、Si等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我们可把两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使整个化学内容更具逻辑性和条理性。其次,化学反应与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沉淀溶解平衡,实质是让我们掌握平衡的思想,当然这部分知识往往与图像、计算、单一变量法、原理分析相结合,是学生容易混淆和不解的知识。第三,电化学和热化学方程式。第四,化学实验基础知识、设计与评价。第五,选修部分。通过这样整理,我们发现知识点变少了,相互关系明了清晰起来,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了。
二、抓住要点实质,简化思维
电解质溶液中粒子间的关系,是学生比较头痛的一个知识点。电离和水解的知识经常被混淆。其实粒子间的关系无非是大小关系和等量关系两种,等量关系的解题思维就是三个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粒子大小关系的解题思维是显隐性粒子关系、越弱越水解原则、已知的主次关系。
电化学也是中学化学公认的难点之一。其实电化学主要考查两池的工作原理(包括电子的移动方向、电极的变化、阴阳离子的移动等)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有时还考查电解质溶液的复原以及简单的计算。解题时一定要先弄清楚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要先弄清楚电极和介质,介质是否参加反应。最常见的呈现形式是根据二次电池的总方程式进行相应的判断;另一常见呈现形式是两池相连的问题,先看是否有盐桥,是否有外加电源或者两者都没有。解题时先弄清楚到底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或者是两者相连,弄清后问题也就解决了。还有指定产物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较少见,这种形式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例2】 用惰性电极电解硝酸溶液可制备NH2OH。写出其阳极反应式: 。
分析:NH+2部分来自NO-3的还原,阴极产物,所以阳极反应式为
2H2O-4e-=4H++O2。
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记忆法 化学教学 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139-02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首先要能够记忆。俄国科学家谢切诺夫有句名言: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思维的基础,良好的记忆力是保证正常学习的必备条件,没有记忆就丢失了分析、理解的基础,也就不可能有智力、能力的提高。这足以看到记忆的重要性,提高记忆效果显得很有必要,如果采用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化学教学中,常有学生反映:元素符号等化学用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化学基本理论及其计算、实验等,太多太难记,记住后也容易忘记。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呢?教师可以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以下四种记忆方法:关键字记忆法、形象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和联想记忆法。
一 关键字记忆法,简明扼要
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精选出一些关键性或概括性的词句来作为记忆的提示点,从而以点带面,使知识全面再现。例如,《化学》必修一中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知识点为: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作还原剂。教师指导学生用关键字记忆时可以表示为“升失氧化还原剂”。其中,氧化包括发生氧化反应、元素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三种意思。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关键字记忆法总结以下内容: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作氧化剂。用关键字记忆法可表示为“降得还原氧化剂”。其中,还原包括发生还原反应、元素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三种意思。学生在模仿教师用关键字记忆法时提高了知识归纳能力,深化了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印象。
又如,《化学》选修四中的电化学中的电解质这一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弄不明白怎么分阴阳极,发生什么反应,电解质溶液中的阴阳离子的正向移动方向。教师可以把关键知识点板书出来:电源的正极电解质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离子向阳极移动;电源的负极电解质的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阳离子向阴极移动。用关键字记忆法可以表示为:“正阳氧化阴离子,负阴还原阳离子”。在课堂中运用关键字法帮助学生记忆时,可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总结,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关键字记忆法,还可以把零散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进行记忆,简明扼要,朗朗上口,学生一看就明白,深化了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印象。
二 形象记忆法,有趣生动
所谓形象记忆,就是用常见的形象化的,读起来较顺口的、生动的东西来替代那些不常见的、缺少形象的,读起来拗口、枯燥无味的东西,从而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把形象化记忆法应用在化学教学当中,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谐音记忆法,让记忆轻松愉快
谐音法是利用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组成简单易懂的或诙谐的词语或谐谑的笑话,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记忆的一种学习方法。
例如,《化学》必修一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方面内容。地壳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排前三位的是“氧、硅、铝”可谐音记为“养闺女”;黑色金属“铁、铬、锰”可谐音记为“铁哥们”,磁铁能够吸引的金属为“铁、钴、镍”可谐音记为“铁姑娘”。学习《化学》必修一中合金的应用时,学生总是记不住制造飞机的合金的主要成分,教师就可以用谐音记忆法:“镁铝合金美女飞机上有美女”。这样,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就记住这一知识点,而且终身都不会忘记。
2.字形记忆法,让学生“望字生意”
汉字虽说是表意文字,但是经过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而化学中的一些字和定义或物质的组成、性质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记忆化学中的定义或物质的组成、性质。例如,《化学》必修二中的烃的定义为由碳和氢构成的有机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字形记忆法:碳+氢火+经中右部分=烃。这样,学生在做判断烃的定义的习题时,一看到烃字就知道是由什么构成的,想做错都难。又如,《化学》必修一中硝酸中的资料卡片中王水的成分为盐酸∶硝酸=3∶1,教师同样可以让学生根据王字来记这一比例,王字的构造是三横一竖,也就是盐酸与硝酸的体积比。《化学》必修二中的氢的同位素:氕、氘、氚,三个字比较难写、拗口,用字形记忆法可表示为:一竖二竖三竖分别是1H、2H、3H的质量数。
三 口诀记忆法,朗朗上口
化学知识虽然源于生产生活实践,但有许多内容比较抽象,显得枯燥、乏味,如果将知识要点编成口诀,加以记忆,不仅简单易学,方便好使,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较浓的趣味性,对提高记忆大有帮助。
例如,让学生在初学化学时记住化合价是比较困难的。若运用口诀记忆法:“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谈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硫有负二正四六,铜汞二价最常见。”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在不理解这些内容时进行记忆。当然,若想让学生进行深刻记忆,还要与元素的原子结构相结合。又如,《化学》选修四中盐类水解是比较抽象、枯燥的内容,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向学生传授水解规律,是比较难学的。在学习过程中先向学生讲解水解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只要把水解规律讲授完,学生就完全掌握了这一内容。
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苏教版;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教学实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7-005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7.023
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初始阶段,由于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大家都是跟着感觉、摸着石头过河,走了不少弯路。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冷静思考,大家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教材编写的背景、体系、要求和评价方式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背景下苏教版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问题。
一、吃透新课程理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化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发动学生通过调查研究、资料收集、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反思与评价等多样化的形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迸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苏教版化学必修模块相比于传统教材知识点介绍“面宽”但“浅显”,非常适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在必修2《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课前在校园网上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几个问题做成网页,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资料,简单了解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现状和开发前景,并能列举它们应用实例,师生以此为平台课前进行“互动”;课堂教学中以一个小组的代表介绍三种新能源的利用现状,其他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并请大家对国家提出的“2020年新能源供应从目前的7%提高为15%”战略构想交流讨论和反思;课后请学生根据课前的资料积累和课堂的学习交流,书写《新能源利用与开发的设想》研究报告。整个学习过程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各个阶段,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相互启发,各抒己见,个性得到彰现,你追我赶的化学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
二、把握新课程体系,注重知识前后联系
苏教版必修模块的知识点是面向所有高中生的,它旨在让所有学生在已有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这两个模块学习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整合,并为后来的化学选修模块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纵观整个苏教版必修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方法,循环往复,尽管显得有些“零碎”,不成系统,但实践表明这种编排方式更符合学生认知的心理规律。因此必修模块的教学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现有的认知能力,又要为高二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的教学打下“伏笔”、与下阶段选修模块的教学实现“交汇对接”。譬如必修1中《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第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主要知识如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对物质转化的规律等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均有涉及。故苏教版教材这一节文字介绍精辟简明,学生活动内容翔实丰富,充分显示了苏教版新教材的特点。所以本节课我们不妨课前指导学生复习初中有关内容,形成最近发展区;课堂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让学生生成知识增长点,通过实践活动,使其感受分类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初步掌握归纳、整理化学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再如反应速率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简单的生活体验。必修2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速率,了解控制反应条件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必修模块的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学反应有快有慢,它的快慢是用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再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讨论生活和实验中的某些事例,归纳总结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常见因素。而对反应速率的定量计算和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间反应速率的换算、引起化学反应速率产生变化的本质原因都是选修模块的教学要求。可见教师只有准确把握了必修模块教学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才不会在不按课程标准随意拓宽、加深,学生学得“一知半解”,后面的教学只好“回头重加工”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三、转变化学教育观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新课程把“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作为化学教学的第一要务。这要求广大化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浪潮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把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模块教学从过去注重知识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引导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既不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也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学习需求,为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教师依据化学新课程标准,结合苏教版必修模块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多样的选择新型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内容新颖化,让化学课堂教学走向自主、开放、多元。如苏教版必修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我们是这样来设计教学的:①借助学生耳熟能详的干电池引入提出原电池概念,使抽象概念具体化;②在对比实验组中用电流计指针偏转和电极反应现象直观演示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过程,明晰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③借助于原电池模拟动画演示电路中电子和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流动,电极上电子的得失使微观世界的知识形象化,让难学的知识浅显易懂;④让学生动手设计水果趣味电池,让他们切身感受高科技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⑤巧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发生的故事讲解原电池原理的应用,让严谨的化学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为了把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向深入,我们不妨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设计如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铜锌原电池中,锌表面也有气泡产生,这与原电池原理相违背吗?如何解释这一现象?随着这一画龙点晴式问题的顺利解决,学生对原电池原理认识更加深入透析。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核心之一正迅猛渗透到当今教育的各个领域,它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合理选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除了能弥补常规仪器演示能力的不足,还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成功实现教与学的实时互动,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有效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比如在苏教版必修1《元素周期表》教学中,我们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把主要元素拟人化,介绍到某些元素诸如原子结构、原子半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内容时,用鼠标一点其相应知识点就能“动”起来,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眼球,学习更加专注,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就事半功倍。再如在《离子反应》中,为演示AgNO3与NaCl反应的本质是AgNO3电离出的Ag+与NaCl电离出的Cl-结合的过程,而NO3-和Na+没有反应,我们可以用课件制作出Ag+、NO3-、Na+、Cl-四种离子,用动画演示这一微观粒子反应过程,使学生对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和离子反应本质一目了然,促进他们知识的“建构”。在必修2有机化学教学中采用电脑演示甲烷、乙烯、乙炔等简单有机物的结构,取代、加成、加聚等反应机理,可以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但在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部分课堂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甚至是严重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情况,它们或是为了突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置内容于不顾盲目使用;或是用多媒体课件完全替代了课堂实验;或是因为有了多媒体,就不再板书;或是一味追求多媒体课件的趣味性,而忽视了实效性;或是不研究校情、学情,生搬硬套他校的教学课件等,阻碍了化学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五、精心设计化学习题,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学生在必修模块中学习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可能直接用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是通过答题来反映的。目前化学必修模块的教辅用书普遍存在题目综合程度高,难度大,远超教学要求的情况,如果直接使用势必会造成学生费时费力做不好,教师讲评讲不清、道不明的情况,这显然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几年的必修模块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发挥备课组教师的群体优势,组织教师在教学要求的范围内,针对学生实际状况,编制校本化的习题,才能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化学情境中,掌握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课前预习中我们不妨用一些记忆型问题,来指导学生预习,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知识,设计少量直接性理解题,来突出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注重应用,又要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使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充满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课后作业的设计要“少而精”,难度适中,题型全面,有代表性,有时还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如在“氯气与水”的反应教学中,在课前预习环节设计的问题是:
①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②氯水中存在的粒子有______。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问题是:
③氯水呈现______色,原因是______。
④为什么氯水能漂白有色物质?
⑤实验室使用的氯水为什么要现配现用?
课后巩固习题设计的是:
⑥氯水分别滴入盛有碳酸钠溶液、硝酸银溶液、石蕊试液的试管,现象分别是
、
、 ,发生作用的微粒分别是
、
、
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中生物 复习教学
一、未雨绸缪,合理有序
一进入高三阶段,老师应首先认真研读当年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范围、能力要求,同时把当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对照考试说明逐题分析弄清每一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能力要求及问题情景、命题形式等;并与往年试卷作对比,弄清高考常考的主干知识点、高考变式题背后有没有改变的根本性东西。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复习计划。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选修新课学习、章节复习和专题复习。一轮复习侧重基础知识的全面巩固,构建单元知识结构,重点梳理单元内知识脉络。二轮复习根据本学科知识内在联系,把必修选修三册教材共十四个单元分七个专题,侧重跨章节知识联系的构建,强调综合分析、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三轮复习侧重于课堂限时训练和综合模拟训练。让师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在复习中,应静下心来把生物课本梳理一遍,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自己构建一些知识网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另外,对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这样遇到具体的实验题型才能临阵不乱。第二轮复习不是“炒剩饭”,而是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本质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即进行专题复习。第三轮复习主要是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看纠错本,加强记忆。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二、夯实基础,强化能力
学习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基础,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要逐一弄清,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从而应加强对“双基”的强化训练。在复习中,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先串成链,再织成网,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将所学知识浓缩其中,了解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具置,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讲究知识的梳理,注重扫描,加大知识的外延。如复习到细胞分裂,可结合高中阶段所学过的分裂方式(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比较复习。又如,关于DNA的结构与复制,如果只有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印象,碱基互补配对等零散的知识,就证明没有形成知识结构。而能够知道DNA的结构包括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结构特点及具体内容;DNA的复制包括概念、复制时期、条件、过程、特点、意义和差错结果,并将这些知识罗列起来,就形成了知识结构。知识网络是在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正如交错的食物链形成食物网一样。例如,上述关于DNA的结构和复制的知识结构,再把它和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
三、讲究方法,联系实际
复习方法要得当。生物高考复习中,一般要使用三种常见的复习方法。(1)比较复习法:在复习中,使学生能运用比较法进行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如组成酶与诱导酶的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均可来自食物,除蛋白质外,均可贮存,均可由其它物质部分转化;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的比较,比较它们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形式及回到无机自然界的途径、形式;还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三大遗传规律的比较,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等等。(2)串连复习法:复习时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如有关蛋白质的知识主要分散于第一、第二、第五章中,第一章中介绍了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合成场所、结构和功能。第二章讲了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等。第五章谈到了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生理过程。复习时,可以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复习,使知识更系统化,这样可提高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3)联想迁移法:如线粒体,可联系到呼吸作用、能量转换器、细胞质遗传、酶的专一性、膜的结构功能、各种基质、线粒体数量多的细胞、细胞的衰老等等。又如复习膜的流动性,可联系到主动运输、内吞、外排、受精作用、细胞融合、卵裂、递质的释放等。一般常用的思维有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往往就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