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上册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五年级上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五年级上册总结

语文五年级上册总结范文1

一、珍惜粮食的古诗

锄禾

唐·李绅(一年级上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含数字的古诗

山村

宋·邵雍(一年级上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三、含夸张的古诗

1、夜宿山寺

唐·李白(二年级上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二年级上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秋浦歌

唐·李白(五年级上册)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四、描写长江、黄河的古诗

1、凉州词

唐·王之涣(六年级上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浪淘沙

唐·刘禹锡(六年级上册)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五、惜时

1、汉乐府民歌

《长歌行》(一年级下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六、描写除夕的诗

元日

宋·王安石(三年级上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七、诗中草

敕勒歌

北朝民歌(三年级上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八、诗中山水

1、绝句

唐·杜甫(一年级下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二年级下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九、诗中海

浪淘沙

唐·白居易(五年级上册)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十、诗中风

赠花卿

唐·杜甫(三年级上册)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唐·李峤(二年级上册)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十一、歌颂母爱

游子吟

唐·孟郊(三年级下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十二、以物喻人

石灰吟

明·于谦(三年级下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十三、其它写景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三年级下册)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舟夜书所见

语文五年级上册总结范文2

1单元复习法

期末复习不是仅仅为了应对期末考试,而是对整本教材的复习巩固,加强知识的积累。因此,单元复习应注意不要太功利,以“打题”的方式代替复习。

单元复习首先要做好梳理工作,教师可带领学生明确单元的主题,围绕重点内容、重点知识及方法展开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发动学生共同梳理重点知识及复习的方法,如:词语盘点,学生应对重点词语进行记忆,教师不可以通过抄写、死记的方法来完成,应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组合规律、生字的特点。重点课文,应注意对重点词句的的理解,教师可做适当的练习。

其次,教师要学会放手。复习本就是学生的事情,学生的自主复习是老师不可替代的。让学生对单元中掌握不够牢靠的知识自主复习,是复习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单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给学生复习的时间,教师加强复习结果的检查。检查后如果存在仍然掌握不牢靠的知识,教师可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然后再给时间消化,力图把知识点消灭在单元复习中。

2板块复习法

板块复习即是把语文细化为标点、拼音、字词、句子、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八个板块。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进行第二轮复习。对单元复习过程中的八个板块掌握不够牢靠的地方和未涉足的地方进行补充式复习。这一轮的复习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了解学生在这八个板块中遗漏或不足,然后进行归类复习。如学生易错的形近字的区分:辩、瓣、辨、辫;五年级上册中关于思乡的诗句进行整理等。板块复习就是要交给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以线的形式进行有机的整理串联,以求互通,巩固和运用。通过板块的复习,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把掌握知识点提高到灵活运用的层面。

3重点复习法

每一学期的期末考试都是对本学期的总结,是学生、家长最为看重的。尤其是六年级的最后一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总结,更是学生由小学迈向初中的重要一步,在目前的社会形势下,这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往往是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及教师评价的关键,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前两轮的复习,学生对于整本书的掌握较为全面了,但是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还有待检测,因此,教师可有针对性的就本书中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以试题的形式进行检测,对于存在的问题可进行及时的复习。这一轮的复习要求教师在复习前对本书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并针对这些重点内容实时制作检测作业。并通过作业的检测进一步查漏补缺。

4拓展复习法

复习是“温故而知新”的重要途径,是针对学生认知规律而设计的重要形式。“温故”的目的是为了“知新”,是为了积累书本知识并超越书本知识。这一轮的复习仍然以书本为基础,但重点却不在书中。针对本书中的重点内容或首次出现的内容进行拓展复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学在书本中,用于书本外。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良莠不齐,因此,本轮的复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不能统一划线,只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跳起来摘到苹果即可。如:五年级课文中多次出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阅读复习时就可以针对借物喻人的文章进行总结复习,并拓展练习;再如小学阶段多次出现描写雨的诗句,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小学阶段描写春、夏、秋、冬雨的诗句进行分类整理,并加以记忆。

5自由复习法

自由复习是考试前的最后一次复习,是教师全面放手让学生自主查漏补缺的最后机会。成功完成这一轮复习的关键在于前几轮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好学生对掌握不牢靠及缺失知识的记录。通过记录来完成最后一轮的复习。

语文五年级上册总结范文3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现状思维导图尝试

一、为什么要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

(一)农村小学英语的现状

随着时展社会进步,小学开展英语教学已经从城市发展到城镇,甚至偏远的农村,并开展得如火如荼。我就在这个行业已经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了,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和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深有体会。国家要提高全民素质,在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可当他们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初中英语老师却质疑:他们在小学学了多少,到底掌握了多少?是呀!这能怪农村小学英语老师不努力吗?这其中的苦楚只有农村小学英语老师才知道。首先,学校不重视,英语永远是副科。尤其是现在教育改革,高考英语降低分数,小学英语更不用说了更不会有多重视。其次,农村学生家长不重视。他们的观念滞后,在他们看来,英语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很少,所以对英语重视度不够。在他们眼里只有语文,数学,对英语不闻不问,没有给孩子们足够的英语学习压力,对学生而言也就没有学习英语的动力了。再其次,小学生从小受周围环境和家庭学校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他们也不重视英语。上课学习不认真,不主动,不敢大声说,害怕说英语。我发现,三年级时刚刚学习英语,他们由于好奇学习积极性很高,但后来随着知识越来越多,有一部分学生就开始出现了畏难情绪,上课不再那么注意力集中了,不再开口大声读英语了,渐渐地出现了两极分化。我发现,上课时有的小学生常常被好看的图片图画所吸引。我还发现,有的小学生也许当天老师教的知识学会了,但一段时间以后以前会读的现在不会读了。一学期学完了也回忆不起来到底学了什么。在考试的时候一脸蒙,甚至无从下手。到了五年级,他们三四年级所学的知识已经搞忘了,就这样到了初中,他们的小学学的英语知识都搞忘了。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绞尽脑汁,终于明白原因之一:每本书上的知识点就像一个个珍珠,尽管耀眼,但散落在不同地方。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捡起来了这个珍珠,却又丢掉了那个珍珠,所有这些珍珠缺乏一根线把他们串起来。学生学会了这个知识点,却忘记了那个知识点,由于学生掌握的这些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他们是孤立地存在着,可能上课当时学会了,可时间久了,根据大脑的的记忆规律,这些零碎的知识就很容易遗忘。何况是只有上课才学平时不用的英语知识呢?所以小学生学习英语十分困难,要学好英语更是难上加难。怎么办?怎样才能找到一根线把所学的知识串起来?要采取一种什么教学方法,一种什么学习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从而让农村小学生喜欢英语,学好英语?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决定了它就是解决农村小学英语问题的良方

正当困惑时,偶然的一个机会听说重庆市区里的某个学校在开展思维导图学习法。于是上网查询,了解思维导图是个什么东东。哦!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放射性思维的图形工具。通过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彩色的图,容易记忆的图这不正是符合小学生记忆的特点吗?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丰富多彩的画面,思维导图正是通过画图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彩色图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主动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把枯燥的学习变成有趣的活动。我想,如果把它运用于我的英语课堂上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正是我千思万寻的小学英语教学的良方吗?

二、思维导图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备课和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一)思维导图怎样用于自己的备课

思维导图既然广泛地运用于教育,为什么自己不试试,就先从自己的备课做起吧。小学英语从三年级开始,到了五六年级我就发现自己对五六年级以前所教知识也忘得差不多了。每次和学生热身活动进行对话时,除了能把最近教过的内容开与学生对话外,就没有可以会说的内容了。发现以前教过与新课有关的哪些单词,哪些句型,哪些对话,那些话题,连老师自己都忘记了,何况学生怎么能回忆起以前学过的内容。为了能够提高自己英语教学水平和自身发展素质的需要,于是我找来了重大版三至六年级的英语课本,列出八本书中每单元的话题内容(包括单词和句型),按照话题的内在联系重新整理,理清教材思路,并画出思维导图。我发现这八本书主要按照物品(包括玩具,水果,饮料,服装,书籍,动物,学习用具等),人物(打招呼,名字,职业,身体部位,国籍,穿衣打扮,外貌,爱好,理想等),人物活动(新年节日活动,学习活动,展览活动,体育活动,家庭活动,购物,放假安排等)这三大线索安排。这样一整理,教材主线脉络清晰,每个话题的单词,句型做到了心中有数,不再是以前教学像瞎子摸象一样的盲目性。以前上课是一课一课上,从没有想过这些知识之间有没有联系。对教材这样一整理有利于我备课时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新旧知识的整合,在上课时不仅仅是与学生对话有话可说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驾驭教材,提高教学效率,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比如我在备课五年级上册Unit 3Atthetable 课中的食物单词和句型Whatwouldyoulike?时,我就把三年级上册Unit5It’salemon中的句型What’sthis? 和 三年级下册Unit 5Havea drink中的句型Whatdoyou like?以及四年级下册Unit3There isacakeonthetable中的句型Whatcanyousee?进行归纳整合。先复习旧知,由学生较为熟悉的旧知逐渐过渡到新知。即使旧知搞忘了,也可以新旧知识归纳在一起,在新知带动对旧知的复习。这样不仅复习了所有的食物单词,还学会了与之相关的句型。再结合课文对话,把所有知识编写对话或者chant。我在备课时,把这些都做成PPT,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所学单词和句型进行整理,重点单词是什么,重点句型是什么,一目了然。

(二) 思维导图怎样用于自己英语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1 . 思维导图用于课文学完后对课文内容的归纳总结

重大版英语教材是以话题为中心,每个单元一个话题,每个话题的知识点分布在lesson1和lesson 2中。我们可以在学完lesson 1时就带领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所学知识汇总一下,lesson 1 主要集中了本单元的重点单词和主要句型,老师带领学生把他们做成思维导图,这样抓住了重点,同时把所学知识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建立起了内在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学生记住了单词,句子,就记住了对话,记住了课文。单词会读了,课文会读会背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就高涨了。Lesson 1会读了,再学习lesson 2,就可以把lesson2 的内容增加到lesson 1 的思维导图上。每个单元的知识都可以这样去做。随着学习知识越来越多,思维导图的内容也会越来越扩充,这样每个单元,甚至一整本书的知识就会一目了然,学生们就会有兴趣的学习,有效果的学习,知道自己哪里会,哪里不会,就会非常清楚,一目了然。在小学掌握思维导图的方法,到了以后就会形成习惯,进行系统的学习。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unit1thedaysoftheweek Lesson 1 学完时,就引导学生一起做思维导图,先找出本单元的中心词day,由day就可以发散思维画出(1)sevendays(Monday,Tuesday,Wednesday,Tuesday,Friday,Saturday,Sunday)(2)every day (3)whatday这三个分支,还可以继续深化,由第三个分支what day再引出下一个分支本课的重点句子What day is it today?就这样一步一步往后延伸发散,构建知识网络,在老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学生对本课的内容就掌握牢固了。但是,做思维导图时不能统一要求,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做出相应的要求。有的学生基础不好,可以做简单点,只要能做出一个分支,就要鼓励他,目的是提高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另外,做思维导图第一次可以老师带领和引导,教方法,后面老师就要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2 . 思维导图用于课文学习时对教材,对新旧知识的整合

课文学习包括对单词,句子,对话等的学习,我们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使用思维导图的学习策略。

(1). 单词的思维导图,可以采取同类归纳总结的方法。比如,学习五年级上册Unit 3 At the table这个单元,学食物(food)单词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由学生自己对我们所学的食物单词进行归纳总结,并画出思维导图。学生这样做了一遍,收获肯定比单独读一遍大得多。

单词的思维导图,还可以采用对比,延伸拓展的方法。比如,还是五年级上册Unit 3 At the table 这个单元,学习单词rice,就可以发散到以前学过的nice, ride,还可以延伸到没学过的mice, race,通过对比,延伸,拓展,不仅复习了旧单词,还学会了举一反三,学会了更多的单词,教会了学生学习单词的方法,学生不会那么害怕英语单词的学习了。

(2). 句子的思维导图,可以采用同类归纳的方法。比如,还是五年级上册Unit 3 Atthetable这个单元,Lesson1中有一个句子Havesomevegetables这句话中的have,学生可能会有点糊涂,因为本册Unit 1 有一个句子Do youhaveEnglishevery day?中有have,本册Unit2也有一个句子Wehaveaswimmingteam中也有have,这三个have,学生也许会读,但什么意思可能就不清楚了。所以就可以把这三个句子进行归纳总结,做成思维导图,学生的疑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句子的思维导图还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比如,还是五年级上册Unit 3At thetable这个单元中一个句子Vegetablearegoodforyou。我们就可以对比本册Unit2中的句子Isshegoodatswimming?通过思维导图,就可以对比begoodat和begoodfor的区别,两个句子的意思就一清二楚了。

语文五年级上册总结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5-0046-02

[作者简介]钱雷(1982―),男,江苏沭阳人,本科,江苏省无锡新区实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单元整体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摒弃了传统单篇教学各自为政的教学方式,以单元整体为视角,借助对单元内各篇课文教学的整体感知、课文精读、串联回顾、单元总结等环节,贯穿单元内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单元结合成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

一、找出单元课文内在联系,把握单元整体教学主题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按照主题单元的理念进行选材和编排的,各单元内的课文之间具有潜在的联系和共同的主题,教师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之前,一定要找出和紧扣这个共同的教学主题,把握好单元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组为例,《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诗两首》这四篇课文看似在讲述不同的故事,实则都隐含一个共同的主题――“春天”。把握好这个“春天”这个主题,就有利于对这个单元整体的感知和理解,就找准了课文教学的切入点,也能够从“春天”这个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搜集教学资源和素材,理顺教学思路。

有时候,还可以对单元的教学主题进行多方位、深层次挖掘,深化教学主题。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组为例,《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四篇课文的共同主题是“名人故事”,在教学上可以选择这个为切入点,搜集和联系其他的名人事例。但如此就过于肤浅。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发现,这四篇都是在歌颂名人坚持不懈同困难作斗争的故事,如此就可以将普通的“名人故事”主题升华为“苦难中的坚持”,并以此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树立对苦难的正确认识,并培养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

二、明确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合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找出和确立单元教学主题之后,就是对单元整体教学思路的规划和设计了。一般的教学思路是,按照“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的教学方式,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对单元课文进行整体的快速感知(可以是对单元目录的大体把握,也可以是单元课文的初步通读),然后再于具体课文的精读讲解中将单元主题联系和烘托起来,最后在单元结束后再进行一个整体回顾,将前面所学的课文整体串联起来,贯穿单元的教学主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组中,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个课时的单元整体感知课,带领学生对《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会查“无字词典”》《古诗两首》和《做一片美的叶子》这四篇课文进行通读,在通读中发现和领略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波光粼粼的北海、炙烤大地的骄阳、惊涛拍岸的大海、红叶深深的晚秋、暮钟沉沉的寒山寺……通读的过程,能够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好奇心理,也能够迅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单元主题的最初认识。

应当明确的是,单元整体教学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有主有次。教师在对单元整体教学进行教案设计、备课时,要在突出单元教学主题和满足教学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重点讲解课文、重点讲解段落,而不是一概而论,都采用精讲精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必然会使得本来有限的教学课时更为紧张,甚至最终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全部完成;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教师和学生信息接收的负担。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虽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但更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知识。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或人物来帮助学生进行主题学习。

三、注重前后的联系和对比,有机结合“听说读写思”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要注重前后课文的联系和对比,加深对单元教学主题的整体把握和感知。如三年级上册的《做一片美的叶子》《蒲公英》《石榴》,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前后联系和对比,认真总结课文中关于植物的描写段落,“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籽儿”,从中学习比喻、拟人等多种写作技巧。

在实施单位整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将“听说读写思”的教学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以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组为例,在讲解《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克隆之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插上自由想象的翅膀,讲一下自己脑海中的未来世界或想实现的发明创造。在讲完《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诗两首》后,教师可以布置作文任务,让学生描述一下春天里自己身边出现的事物。总之,单元整体教学要始终立足于对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培养上,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意识。

另外,要指导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并且明确规定在小学阶段要完成“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教师要加大读书宣传力度。围绕“读好整本书”这个主题,笔者在读书宣传上加大了力度:首先是设置“书香心语”等栏目;在黑板报上及时将班级和“读书小标兵”的读书事迹、读书体会、好书推荐等相关文章在全班学生面前亮相,给学生一种心灵的触动。其次是组织学生成立文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系列活动,并将学生的读书习作、生活感受等优秀作品展览在班级文学角上,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读书的动力。

参考文献:

语文五年级上册总结范文5

一、对话文本语言,理解词语内涵

语文是语言的学问,更是情感的学问。而“对话式”的词语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到词语的内涵,更能深入剖析出词语的意境。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在对话中深入理解词语的含义,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滴水穿石》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滴水穿石”这一词进行表意和深层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滴水穿石”的那份不懈的坚持。

师:同学们,根据课文,我们知道了一滴水坚持不懈的力量。而“滴水穿石”这个词语在本文中不仅有表面的意思,还有更深层的意思。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1:滴水穿石的表面意思是,水滴锲而不舍,日滴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头。而深层的意思在于,对于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终将成功。滴水穿石的精神是一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师:是呀,本文中所提及的李时珍就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他写出了《本草纲目》这样的旷世巨作;大发明家爱迪生孜孜不倦地求知和创新,才能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那我们能在平时的生活中找到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吗?

生2:妈妈每天早上坚持早起,并煮早餐给我吃。她的不懈坚持才能让我早晨不会迟到和饿肚子。

师:是呀,你的妈妈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

案例中,教师时刻围绕着“滴水穿石”的坚持精神来引导学生进行对话,让学生深刻理解词语的内涵。在对话中,学生加强了对词语的认识和了解。

二、对话文本背景,挖掘词语意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所以,教师应该正确创设语言背景,在语言背景中增加词语的意蕴,让学生了解词语的意蕴之后再记忆,实现事半功倍的高效教学。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推敲》一课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推敲”一词。

师:同学们,在这篇课文的标题里有一个新词——“推敲”,谁来说说“推敲”是什么意思?

生:“推敲”就是指一个人正犯难是推门还是敲门。

……

师:“推敲”形象地表示出斟酌文字的意思。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用“推敲”来表示斟酌文字的意思吗?

(学生一片疑惑。于是,教师引入课文《推敲》)

师:同学们,读过课文《推敲》,你们了解了作者贾岛对于文字的斟酌,也一定了解了“推敲”一词的意蕴。你们能总结一下类似于“推敲”的词语吗?

……

案例中,教师在引入“推敲”一词时,关注到学生对于“推敲”的原本见解,再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采取故事辅助以及对话教学来让学生认识“推敲”一词。在学生的记忆中,对于“推敲”的理解是模糊的。所以,贾岛“推敲”的故事是学生的初步认识。然后,教师又利用贾岛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推敲”的意思,从而悟出“推敲”的意蕴。这样以人为本的教学有助于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

三、对话文本情感,理解词语情趣

词语是人文情感的一种宣泄,也是文本情境中作者的抒发。所以。词语中一定蕴涵着人文情感下的情趣。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对话”的方式,让学生把人的情感与词语的情趣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了解到文本的感彩,更能感悟到词语的情趣。

例如,在教学课文《金蝉脱壳》时,针对“金蝉脱壳”这个成语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大家读了本文之后,对“金蝉脱壳”中的“脱”字有何理解呢?

生1:这表示蝉褪壳就像人脱衣服一样,是脱下来的。

生2:我觉得“脱”还有“摆脱”之意,是说蝉摆脱了旧壳的负担,获得了新生。

生3:“脱”很形象地描述出了蝉的整个褪壳过程。

师:嗯,非常好。但是“金蝉脱壳”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有谁知道呢?

生4:我知道,我在词典里看到过,它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即采用对方不能察觉的方式来脱身,而这个方式是制造或利用假象,就像只剩下蝉壳的蝉一样。

师:真是太棒了,说得非常好。那你们谁来说说本文是怎样描写蝉的脱壳的?

生5:作者通过详细的观察,将蝉一步步脱掉自己壳的过程写出来,我们通过阅读明白了蝉脱壳的奥秘,体会到了生命的千变万化。

语文五年级上册总结范文6

【关键词】阅读教学;理解运用

2010年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银川举行观摩研讨活动,崔峦理事长在大会上大声疾呼“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这一观点得到了绝大多数与会教师的认同,并且成为本次活动观摩课评课的主要指标。然而本次研讨活动所上的课,教师主要还是围绕着课文内容分析展开教学,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还是在课堂教学中操作起来并不容易。特别是“和内容分析说再见”,以后语文课该怎么上?不分析课文内容语文课该教什么?这对早就习惯课文内容分析的语文教师包括教研员而言,不仅需要澄清许多理论观念方面的问题,还要提供非常具体的课程内容以及操作层面的方式方法。那么,应该如何实施“理解”与“阅读”并重的阅读教学呢?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在语境中实施――文本中理解,文本中运用

教学目标要指向“运用”(即语言学习),但语言学习必须在文本营造的语境中进行,切忌脱离文本语境的语言学习。要做到读中理解、读中运用。因为“理解”与“运用”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因而反复朗读、潜心读书等典型的阅读行为不可少,两者要与读书有机结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

还是五年级上册的《剥豆》一例,在初读课文之后,教师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感受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概括文章内容,相信学生都会。但要回答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学生的答案就可能是五花八门了。有的说这是一位公平的母亲,有的说是一位严格的母亲,还有的说是一位体贴的母亲……答案似乎都有道理,但又答不到点子上去。其实归根结底,一切都源自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爱。这样的领悟不是靠教师单纯的说教和讲解,而是应该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师生合作读,教师读第八段,学生读第九段,教师读第十段,学生读第十一段,这样相互交替着读,不用多说,学生自然能明白这其中包含着的浓浓的母爱。

因此,对文本的理解还应放在当时的语境中去领悟,这样水到渠成,不用教师煞费苦心地引导再引导。至于运用也是如此,如《落花生》一文中学习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后,及时让学生进行这样的小练笔――说说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写一写,那么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就可以加以运用了。

二、在关系上明确――理解上运用,运用促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以运用加深理解。理解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运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两者应该是浑然一体、水融的,不是剥离的。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香港,璀璨的明珠》一文,四字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是教学的重点。先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再引导学生通过词语填空来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通过组句成段连贯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既是朗读理解,又是表达训练,巧妙地将阅读和表达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理解与表达并重的设计思想。

所以,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和基础,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将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体会、学习文本表达上的特点,更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三、在方法上得当――时而重理解,时而重运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这就决定了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写法上也存在着差异。比如五年级上册的《钓鱼的启示》一文,教学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在文章的表达方式上,对学生并没有一定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阅读教学分为两种:精读和略读。精读课文一般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解决生字词语问题,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在整体上进行把握即可,体现的较多的是理解;而第二课时一般是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体现的较多的是运用。略读课文一个课时就能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并没有强调运用,更多的还是对内容的理解。

以前我们语文课偏重于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所以教师研究的是“怎么讲”的问题。现在语文课强调“理解”和“运用”并重,需要研究的是怎样指导学生“表达”、“运用”。由分析课文走向“理解与表达并重”,真的没那么容易,真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踏踏实实地探索,既然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就要坚持,摔倒了再爬起来,蹒跚过后,一定会学会走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