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室内设计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室内设计学习计划范文1
“机电一体化”是微电子技术向机械工业渗透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涉及机械学、电子学和信息科学的新兴交叉学科[1]。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机电产品设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2]。由于综合了多门学科,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量多面广,而且有些内容学生在相关的课程中接触过,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加注意,容易使本门课程变成“炒剩饭”,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本文针对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两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
一、课程存在问题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教学内容各部分内容差别很大,连续性差,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必须将各个章节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此外,各部分内容又相对独立,若讲授时一视同仁,不分主次,往往给学生造成是在重温旧知识的感觉,甚至搞不懂学习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3]。《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系统设计思想,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刻意创新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机电有机结合的理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规律及基本方法,具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能力。仅靠传统的课堂授课是无法实现这个任务目标的,必须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作出改革。
二、教学内容改革
1.以系统设计思想为主线。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提高产品或系统的附加价值,即多功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省材料、省能源,并使产品结构向轻、薄、短、小化方向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们生活的多样化和生产的省力化、自动化需求。因此,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方法不能只是简单拼凑,应该从系统设计方案开始到各元部件选择到系统最终成形的全过程都要贯彻系统设计的思想。首先是从整体角度及可行性方面对系统进行多种整体方案设计;然后对其机械机构、执行元件、微机控制系统、检测传感装置等组成部分及相关接口进行细节设计;最后对系统性价比进行衡量,得出优化设计方案,选择原则是在保证目的功能要求与适当寿命的前提下不断降低成本。以上三个环节相互影响,一般在绪论里讲第一个环节,在此环节让学生了解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整体上的五大功能构成和五大功能要素,在进行系统整体方案设计时可能有多种选择,需要结合系统的功能要求、技术指标和成本控制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优化出最佳的方案。以设计精密数控机床为例,从总体上对其五大功能和功能要素进行分解,分解的结果可以用功能矩阵来表示[4],最终设计方案的选择取决于能否提高产品或系统的附加价值。第二个环节分别讲述构成机电一体化的功能要素,尽管每一功能要素在内容上相对独立,但它们作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组成部分,通过广义接口联系在一起,彼此相互影响,学生只有认识了这一点,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机电一体化的系统设计思想。还以设计精密数控机床为例,为了达到高精度,可以选用精密机械,但这势必造成系统成本的增加,而且,成本有可能随着精度要求的提高成几何倍数增加。另一个可行的方法是采用软件补偿来提高精度,但这会对微机控制系统和传感检测系统提出新的要求。第三个环节是对系统性能的综合评价,评价的结果不符合要求时还有可能需要对整体方案或各个功能要素重新选择,直至满足要求为止。在课程讲述过程中,仅仅介绍系统设计思想,既抽象又枯燥,若能结合实际案例,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领略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的精髓。一般教材在后面的章节中都会给出很多的案例,建议这些案例不要都放在最后讲,找出一个或几个典型案例,在讲授每一部分内容时都结合该案例,并将系统设计方法融于其中,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便于学生分析和设计其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2.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导向。高等学校培养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即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并能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且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综合性较高,知识点量多面广,并且内容抽象,学生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完全掌握;而对于从事该门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讲,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要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导向。为此,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广泛积累素材以丰富课堂教学效果,将抽象的道理通俗化、形象化,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有时教材上只介绍某些元部件的工作原理,学生即使明白其工作原理了,但对其长什么样却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怎么用了。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下载很多产品样本,产品样本主要是推销产品用,一般会详细介绍产品的外形和应用,将教材和样本二者结合在一起讲述,无形中就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了。此外,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加强演示验证内容,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的知识应用性较强,理论比较抽象,很难通过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但通过实验或者观看视频等,立刻就拨开云雾见晴天了。如在讲光电编码器时提到,光电编码器的输出信号可以经过2倍频或4倍频以提高检测分辨率,用语言描述时学生不容易理解,把光电编码器信号引出来,用示波器一看,一目了然。当然也可以通过《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让学生利用所学亲自参与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技术调研、设计加工、组装调试等可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改革
室内设计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区域历史文化;泛在学习;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2-0082-03
一、引言
泛在学习,就是一种适合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方便的获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进行学习的方式[1]。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发展,为泛在学习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途径。腾讯公司自2011年1月21日微信到目前,注册的活跃用户量超过6.5亿,微信提供的微信公众平台,为泛在学习提供了一种更好的技术支撑平台。学习者可以利用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功能,随时在各种场所学习,实现学习场所和空间的无缝融合,做到无缝学习。利用泛在学习实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有机融合。虽然微信公众号提供了众多的功能,但是用于学习的内容资源也必须经过精心设计才能到公众号,供学习者学习。
二、泛在学习研究现状
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各国的科技发展和教育管理体制也有所差异,因而国外泛在学习的开展及其学习平台的开发也各有特色。美国哈佛大学以学习就像玩游戏一样为目的,为学习者开发泛在学习环境[2]。MIT的“重温革命”项目和“没有围墙的图书馆”项目,研究的目的都是创设支持泛在学习的资源和环境[3]。日本开发的U-Japan泛在学习平台是以“利用ICT建设随时、随地、任何设备、任何人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4]为目标的。日本德岛大学开发的情境感知语言学习支持系统JAMIOLAS,可以在个人计算机上使用,促进了语言的泛在学习[5]。日本东京大学开发了一个基于FRIDs技术的泛在学习系统,人们可以方便的学习各种已被植入标签的食物、机器和景点等。加拿大亚大巴斯卡大学开发了自适应和个性化学习的泛在学习系统[6]。欧洲Learning in Process项目开发了适合知识密集型组织按需及时学习的在线学习系统,系统中还融入了情境[7]。
国内关于泛在学习的研究相对较晚。自2006年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上把泛在计算和移动通讯与“无所不在的教育”实践作为“学习环境设计与开发”部分会议专题以来,国内的学者和专家们也开始对泛在学习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与发展。研究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不断涌现,如移动学习与普适学习研究,泛在学习(U-Learning)模式及其应用研究,泛在文化、泛在时代和泛在网络研究,泛在学习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泛在学习研究关注的主要内容维度、基本概念框架,非正式学习、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的关系研究,情境感知的泛在学习环境、无缝学习等。
三、微信公众号的特点
微信公众号有两种,服务号和订阅号。服务号和订阅号都能够申请自定义菜单。虽然服务号提供了用户自定义接口,订阅号没有提供,但是服务号每个月只能发送4条群发消息,而订阅号每天能发送1条群发消息。认证的订阅号提供了更高的权限,能够推送单条或是专题等更漂亮的图文信息。相比较而言,订阅号更适合用于推送泛在学习资源。
微信公众号管理平台可以将文字、图片、语音、音乐、视频等多种信息加以融合,根据要表达与传播的内容需要,选择和使用不同的信息呈现形式,使信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传播形态更加立体、生动。
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信息具有高可靠性特点。平台推送的信息都是由公众号的管理者利用素材组织创建并群发推送的。管理者要对信息素材来源的可靠性和信息素材内容本身的科学性进行审核,因此能保证信息的高可靠性。
消息推送与用户接收的选择性比较大。消息下发的渠道有群发消息、自定义回复和自动回复,用户可以按照需要查看消息。微信订阅号中的群发消息,是直接推送到微信消息的订阅号目录中,不会像微信消息一样及时提醒,用户在空闲时,打开微信订阅号目录,就可以查看关注的订阅号是否有新消息,选择打开查看新消息或历史消息。如果订阅号管理设置了自定义回复或自动回复,用户进入订阅号将会显示自定义回复提示,根据自己的需要回复就可以推送相应的消息。
消息传播途径广泛、速度飞快。用户查看订阅号推送的消息时,可以进行二次传播,传播途径有转发给特定的好友、微信聊天群,分享到朋友圈。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任何一个人,只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将消息传递给所有人。也就是说,一条消息,只要有六个人接力转发到聊天群或分享到朋友圈,就有机会让所有微信用户看到。
四、区域历史文化泛在学习的内容设计
学习资源是泛在学习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资源设计是泛在学习的基础,泛在学习资源应具有生成性、开放性、适应性、智能性和连通性[8]。泛在学习系统中需要重点关注学习资源的本体描述和学习对象之间的语义联系[9]。一个泛在学习系统还应该支持学习过程信息采集和学习认知网络共享,学习资源应具有可重用特性,可实现自我进化发展的微型化、智能性[10]。泛在学习内容设计应该考虑学习对象、学习环境、各种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1.学习对象分析
区域历史文化泛在学习平台的主要学习对象是中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很有兴趣了解区域历史文化,因而学习动机也会比较强。通过不完全调查发现,64.97%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所有家长都允许中学阶段的孩子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
2.学习环境分析
区域历史文化泛在学习平台是以微信订阅号为主进行创建。在微信公众平台创建微信订阅号,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为订阅号上传素材、创建消息,设置关键词回复和自动回复。用户关注微信订阅号,浏览订阅号推送的消息。关注微信订阅号的用户可以加入特定的微信学习群,浏览订阅号中的消息时,可以转发到微信群,让学习者及时收到消息进行学习。
3.学习内容分析
区域历史文化泛在学习平台设计的目标是方便该区域的中小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了解该区域的的历史变迁,内容纷繁复杂。考虑到微信订阅号的功能特点,将提供的内容资源分为了三个大类,即大同纵览、旅游景点和名人民俗。采用与现实生活更加接近的内容和方式介绍大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变迁,学习者会对学习内容更感兴趣。
4.学习内容设计
大同历史文化泛在学习平台以“区域文化泛在学习”订阅号为基础,将需要学习的内容分成大同纵览、旅游景点和名人民俗三个模块,分别对应订阅号中的三个一级菜单。
(1)大同纵览
从大同文化纵览、古都文化、军旅文化、宗教文化、长城文化、边贸文化、民族融合文化、煤炭文化七个方面总体介绍大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变迁。
(2)旅游景点
以图、文、声、像的形式介绍和展示大同古城的旅游景点。大同旅游景点虽然不多,但比较有名气,如2001年获批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对各大景点已经破损、难以修复的部分,利用数字媒体新技术加以修复和还原,为学习者展示各个景点在每个朝代的样貌,学习者可以更加直观的认识景点的历史文化。在平台中体现为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善化寺、上下华严寺、古城墙、九龙壁及其它景点。
(3)名人民俗
大同的名人民俗包括好多方面,平台选择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子模块,分别为文化名人、传统节日、生活习俗、特色美食、当地特产。各个子模块的内容如下:
文化名人:介绍对大同文化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人,如杨门女将佘太君、晋署重庆总兵仁举、河神大王栗毓美、特级战斗英雄王福、作家王祥夫等。
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及其它,这个模块主要介绍关于大同人民传统节日的风俗。
生活习俗:婚姻、生育、葬礼、寿诞以及禁忌。这个模块主要介绍关于大同的一些生活习俗,包括嫁娶之类的,都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快被淡忘了,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它们传承下去。
特色美食:刀削面、铜火锅、凉粉、羊杂及其它。该模块主要介绍一些大同当地的美食,大同有很多美食闻名中外。
当地特产:大同煤雕、云冈绢人、阳高杏脯、大同白酒及其它。该模块主要介绍一些蕴含大同文化的地方特产,通过游客对亲朋好友的馈赠使大同文化得以宣传。
五、结束语
微信公众号功能强大,使用方便,用户基数庞大,将微信公众号用于区域文化泛在学习平台建设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但是,区域文化纷繁复杂,需要对涉及到的学习内容资源进行甄选和精心设计与组织。文章以大同市历史文化泛在学习平台建设为例,对大同市的历史文化学习内容资源分成了大同纵览、旅游景点和名人民俗三大类,以适应微信公众平台自定义菜单三个一级菜单上限的限制。在三个一级菜单下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内容资料,所有关注此公众号的学习者都可以学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还可以分专题一些有关大同历史文化发展的动态信息和新近发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杨孝堂.泛在学习:理论、模式与资源[J].中国远程教育,2011(6):69-73.
[2]MIT.Hand held Augmented Reality Simulations[DB/OL].http://education.mit.edu/drupal/ar.
[3]Doyle,A..Museum without walls.2006 [EB/OL]. http://museum.mit.edu/mwow/overview1 [2006-05-04].
[4]张海,李馨.日本移动学习实践研究前沿――对话东京大学教育技术首席专家山内v平副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09(9):1-6.
[5]李舒愫,顾凤佳,顾小清.U-learning 国际现状调查与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9(1):98-104.
[6]Graf,S. and Kinshuk(2008). “Adaptivity and Personalization in Ubiquitous Learning Systems.” Hci and Usability for Education and Work,Proceedings 5298:331-338.
[7]M.Lytras&A.Naeve.Ubiquitous and pervasive knowledge and learning man-agement: semantics, social networking and new media to their full potential[C].Hershey,PA:Idea Group,lnc:2007.198-215.
[8]龚颖.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115-117.
室内设计学习计划范文3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美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并且变化着,职业美术教育课程也随着社会的潮流不断革新中。这就需要我们一线的职业美术教育者来辅助完成实施改革的成果,不断探索新方法。
职业美术教学对应着诸多专业,如室内外设计,动漫设计,平面广告设计,造型设计等等。作为诸多专业的基本功美术基础部分,可通过大量的基础训练为这些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耐力,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基础训练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我们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那效果会大不一样。
实用是我们职业美术教育的命脉,在基本功的基础上掌握各专业的技能,将基本功与技能有机结合无疑对职业美术教育是个新突破。
学生在初始阶段对美术基础部分缺乏认识,目标也不明确,容易引起乏味情绪,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对应的专业,比如:室内设计专业,为了使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学习美术基本功的意义,将最典型的室内设计一个造型例举出来,一个方木组成的玄关或是吊棚,要解决他们的视觉合理性就要进行以方体为主要课题的基础训练,了解了这一目标后学生会自主的制定学习计划,按照教学要求和进度完成作业,他们会主动热情地完成这一项任务,因为可以为制作玄关或吊棚打个基础。
在注重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选择能力前提下,基本功训练过程中将所学专业巧妙地容入在其中,即加快了学习进度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针对动漫专业的学生将电脑动画需要的人物和动物以及场景在美术基础课上分别完成,学生之间也可互换题材,分组进行团队手绘练习,最后将一个团队的完成的多个稿用在动画设计课上,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成绩突飞猛进。
课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机动性。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室内外写生训练。如:装潢设计专业带领学生到装修好的居民房屋内或公共服务设施内进行考察写生,拍摄一些相关资料。动漫设计专业带领学生野外(农村,风景区,繁华街道)写生体验生活,写生的内容广泛到人物、动物、风景、建筑等。
充分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思想,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职业教育特色。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的过程中掌握对口专业的专业特性,推进了专业课的学习进程,提高了学习效率。
具体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对应专业为基准,阐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突出基本能力点的训练,以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需要出发,做到理论、实际一体化,使学生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和技能。
(3)不断更新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感知、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4)课堂设置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使学生走在社会进步的最前沿。
室内设计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艺术设计 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07-02
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是近些年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讨论的热门课题。实际上,工作室制教学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19世纪的法国,就流行着一种画家工作室教学模式,法文称“ateliers”。在当时,法国有很多杰出的画家和雕塑家都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设计史上一些著名的设计师就是通过工作室学习而有所成就的,比如格罗披乌斯、米斯和柯布西埃就都曾在贝伦斯的工作室学习过,他们后来都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建筑师和工业设计师。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成立以后,把这种教学形式进一步发展,把原来艺术家或设计师的个人教学行为变成了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开展工作室制教学。当今,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下设各系专业设置就是通过系列的教授工作室体现的;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艺术专业大部分的课程也是以进入教授工作室来完成的。在国内,伴随着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深化,很多院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上至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下至各地的地方高校、职业院校都在尝试实行工作室形式开展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室制教学,是设计类专业开展专业教学活动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
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形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以班为单位的统筹安排的封闭课堂式教学,转换为以教授导师工作室为教学单位的开放式教学。每个工作室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学生在专业基础教育完成之后,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自由选择进入相应的工作室进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直至在工作室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工作室教学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一般由1名导师负全责,由多名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工作室的教学工作。学生在工作室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和生产设计课题的方式完成相应专业设计知识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工作室具有设计公司的一些基本特征,可以给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实践能力综合训练。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它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以整合的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承接设计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在参加承接和完成实际设计项目过程中接受综合设计能力的训练。
工作室制的教学是灵活、开放的,在工作室内,教师和学生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导师是一个项目的具体负责人,领导着一个团队进行项目设计,学生是教师的员工,在具体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导师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有了好的想法和建议或学习问题,可以向导师主动提出,导师予以针对性的指导。
二、目前国内高校推行工作室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积累设计经验方面有着班级制课堂式教学不具有的优势。但由于国内各个高校管理方式、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多有不同,因此,工作室教学模式推行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困难。
1.由于近年来国内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较大,师生比不合理,学生多、专业老师少。更主要的是,在导师资源上存在着严重不足,高素质和有丰富教学与设计实践经验的师资严重缺乏,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老师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还有一些是从美术师资队伍中转过来的,在这样背景下建立起的工作室教学框架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由于工作室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开放,与其他专业冲突明显,增加了高校教学管理上的难度,对非传统类艺术设计院校来说推行起来比较困难。
3.实际设计项目不足,项目课程流于形式,工作室常面临无真实项目可做的困境。
4.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被一定程度压缩,专业知识学习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难以得到保障。
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由于学校实施统一管理的问题,严格意义上的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一般综合性的工科院校推行存在一定的难度。2010年以来,我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课外“工作室”形式开展实践教学。
(一)工作室组织形式
按照现有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组建了产品设计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平面设计工作室、服装设计工作室、景观与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一名设计理论知识、科研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为负责人,其余导师由2-3名具有研究生学历且设计实践经验相对较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共同组成工作室导师团队。每个工作室都有1-2个具体的设计研究方向,例如,产品设计工作室设置有交通工具设计研究方向、家用电器设计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工作室设置有服装造型艺术设计研究方向、服装材料与结构工艺研究方向等。工作室主要面向3、4年级同学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学生自愿参加工作室学习,学生进入哪个工作室由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每个工作室人数一般控制在10-15人。
(二)工作室教学活动内容
我们所设置的工作室并非是打乱班级制课堂教学式的严格意义上的工作室,而是作为第二课堂存在的旨在强化设计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特长”而设置的课外工作室,学生在工作室内的学习主要为课余时间,是对第一课堂实践教学进行的有益补充。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导师的纵向科研课题研究、横向生产项目设计,以及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参加国际、国内专业设计比赛等。通过这些内容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强化了第一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培养和提高了综合性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累实际设计经验,而且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做到了“学有专攻”,培养了“专业特长”,为将来毕业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生在工作室内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导师将给出成绩评定,记录在学校规定的课外8学分中进行成绩管理。
工作室导师除进行专业设计实践指导外,还兼有其他指导任务。如指导学生制订每学期的个人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引导学生规划将来职业生涯,指导学生进行选修课选课,教导专业学习方法,引荐专业阅读书目,甚至指导学生考研学习等。
通过近几年课外“工作室”教学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弥补了第一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使学生有效地利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了设计创新能力,积累了设计经验。近几年,学生参加国际国内设计竞赛屡屡获奖,累计获奖人次达50多人次,其中不乏一些设计大奖,参赛获奖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课外“工作室”式的学习与设计实践活动也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艺术设计专业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楼玮,何征.初探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和现实意义[J].包装世界,2013(4):66-67.
[2]吴志坚.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新思考[J].大舞台,2012(10):205-206.
室内设计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汽车类专业;“五合一”教学模式;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029-02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短途交通工具从动物力和人力驱动转为矿物力驱动,汽车开始成为人们首选的短途交通工具。进入21世纪之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带动下,汽车的制造和生产被带入一个新的,汽车几乎成为家庭必备的生活用品,从而催生了汽车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如何为汽车制造业和使用者培养人才,是教育者们关心的问题。
一、汽车类专业的特点
1.社会需求量大
汽车专业即是与汽车有关的涉及到汽车设计、制造、使用、维修等各个细节的学习的专业,以培养应用于与汽车有关的各个领域人才为办学目的,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实体。汽车类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需求量很大。全球每年生产和销售的各类汽车数以亿计;每年出现故障、需要检修、维护和保养的汽车更是数不胜数;人们购买汽车除了方便生活之外,在美化和改装汽车上的兴趣也十分浓厚。可以说,社会需要的汽车专业的人才五花八门,数不胜数。
2.应用性强
除了社会需求量大之外,汽车类专业的另一明显特点是应用性强。所有工业科学领域都有很强的应用性,但汽车专业的应用性更为明显。从事生物工程的人才可通过实验在专业领域上取得成就;从事电子科技的人才可通过编写程序代码取得成就,但是没有一个汽车专业的人才可脱离汽车本身取得成就的。即使是从事汽车室内设计或者一个汽车零部件制造的人,也必须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实际操作才能成功完成职业领域内的工作。可以说,汽车专业是不能脱离“动手”二字的专业,所有学习汽车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明确实践的重要性,而汽车专业设置的各种课程,也都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准备的。
3.专业知识一体化
汽车专业的第三个特点就是专业知识一体化,这是由汽车专业的应用性决定的。汽车专业为社会输送的人才用途各异,但是,无论汽车专业的人才从事何种工作,都不能脱离汽车专业的整体去进行。从事汽车设计的人必须了解汽车的各个零部件和机械的用途,从事保养和维修的人也必须了解汽车的设计理念。从事驾驶工作的人不能将驾驶与汽车的性能脱离开,从事销售行业的人,更要对汽车的设计、零部件来源和性能有深刻的了解。因此,汽车专业是一个知识一体化的专业。
二、汽车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
1.学习目标明确
由于汽车专业多为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对于这部分学生,曾有研究者进行了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规划的总体性调查,从而为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发现,汽车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强。首先,从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考虑,汽车专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其次,从该专业学生的学习规划考虑,有70%以上的学生以学习和实践为主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再次,从该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虑,有65%的学生认为学好本专业知识是以后就业的必经途径,无论是学习书本知识还是从实践中掌握技术,他们的学习态度都可以说是端正的。因此,汽车专业的学生大多数的学习目标都很明确。
2.动手能力强
调查显示,很多学生都是从小就对维修和机械感兴趣,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另外,在对汽车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汽车专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要求的十分高。由于所学的专业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专业,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为汽车专业需要更多的实践;有近20%的学生将学习汽车专业作为职业发展的毕竟途径,要求更多的动手机会,只有不到15%的学生是为了考试学习这门专业的,在调查中没有表述动手性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汽车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实践法,动手能力强可以说是这个专业学生的普遍特点和能力。
・职教方略・汽车类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究3.忽视理论学习
目的性强和动手能力强使汽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的目标明确,方法简便,但也导致了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学生们为了掌握一技之长,为以后的工作做打算,过分追求实用性,而忽视了理论的学习。虽然现在各个学校的学习都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以教师为主导,但仍有大部分学生认为动手操作的课堂更有利于学习,并且认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不大。
三、汽车类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1.“五合一”的教学模式
“五合一”的教学模式是当代工科专业比较推崇的教学模式,意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 “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理论与实践、操作与维修”五项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独立完成汽车检测与维修任务,从而实现岗位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同步提高,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实际工作岗位的综合适应能力,也是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五合一”教学模式的开发和使用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大方向问题,是一所高职学校为学生未来发展和本身的办学能力发展必须考虑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个模式将促使各类汽车专业学校通过制定鲜明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重视建设优秀的教师兼导师队伍,为培养优质的汽车类人才服务。为落到实处,首先,学校应该改进教学内容体系,将时间教学与素质教学整合;其次,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再次,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2.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五合一”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先进的培养汽车类技术人才的模式,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建立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需要学校和具体的企业联合,才能够提供学生实际操作的环境。但是,有些学校暂时不具备这种条件,则需要从教师的教学方法着手,尽量将课堂教学情境化、生活化。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理念是将学习的内容生活化,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实践性。
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应用在实际中,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教师的角色要改变,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传输者,而是信息的提供者,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近实际的环境,为学生提供知识的平台和支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帮助;第二,学生学习的自由性增强,学习的目的不由教师而定,也不由教材而定,是学生本身的意愿,这样才能将学生的特长发挥到最大;第三,小组讨论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是思维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还能通过思维风暴顿悟出更深层的知识,达到学习迁移的效果。
3.以人为本的理念
除了学校教学模式和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为培养汽车类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提供参考外,教学理念也对人才的培养影响很大。汽车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具有目的性很强的特点,因此,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应该是汽车类专业学校和教师具备的基本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将学生的个人发展放在第一位的教学理念,重视个体的特长培养。就汽车类专业本身来讲,由于培养的人才将会投身于汽车行业的方方面面,那么,针对学生现有特长进行差别教学,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卢晓春.深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余国扬.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2004(12).
[3]孟国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